赞美苏州园林的对联

更新时间:2024-02-21 07:4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景以境出 情由境发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 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

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

2 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

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

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名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 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5]曹林娣.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79,163.

[6]满慧.试论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5.

篇二:景观对联

旅游景观对联

旅管本1103 李波 201104411007 1俞樾题苏州园林之曲园,

东土尊崇忠义,庄严汉寿亭侯,白衣大士,宽厚慈祥,端庄凝重,活画出婆心苦口,别裁千手观音,装璜刻镂,超神斧艺,只愿祛邪扶正;

西园供奉佛阇,苦行释迦王子,疯僧行者,嘻笑怒骂,热讽冷嘲,更写尽万态千姿,排列五百罗汉,雕塑造型,巧夺天工,无非嫉恶如仇

2王也六题苏州园林之西园,

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色即空,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鸟;

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晴宜雨,却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

3窦征山题苏州园林之西园

大江东去浪淘沙,试问江上春山,年年常住江头,曾记否,六朝时四百八十梵宇;

钜苑西开金现粟,最喜苑中绿水,处处倒涵苑景,能救得,一池间万千亿兆生灵。

4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好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5陈毅集杜甫诗题诗史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6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空潭无古今

7山东蒲松龄故居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8忻州貂蝉陵园

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

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

9江西南昌滕王阁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天长,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10山西介休韩信庙

西望关中 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邻绵上 千秋一例感龙蛇

11 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

七十二健儿 酣虎春云湛碧血

四万兆国子 愁看秋雨湿黄花

1济南辛弃疾纪念祠

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2清人王褒生撰岳阳楼: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13南京秦淮河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 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 几辈痴人

14永济伯夷叔齐二仙庙

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

两个饿肚腹,包罗古今

15薛时雨题南京秦淮河水阁

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园雅集

九曲清波,一帘梦影,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

16南京玄武湖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前朝多圣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17南京清凉山寺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善女可知此地最风凉

18扬州瘦西湖

以全湖作明镜观,此处绿支多,好似一弯螺黛影 于夏日唱招凉曲,泊船斜月后,最宜四面藕花香 19康有为题袁崇焕祠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无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20村戏台

台上莫漫夸 纵做到厚爵高官 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 且看他抛盔卸甲 下场还是普通人

篇三: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欣赏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欣赏

专 业 班 级: 经济贸易学院1009班

学 生 姓 名:张汝斌

学 号:201046910904

指 导 教 师:梁艳

2011年10月20日

摘要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路,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为苏州为最出名的园林,与留园一起都是国家5A级景区。本文是建立在游览过的基础上,通过所见所闻整理回忆所得。主要描述了游园过程中所悟到的造园手法、中园部分景物赏析、古代园林文化的分析等。

关键词:拙政园 景物 文化

正文

1.游园所见及造园手法分析

拙政园有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中部为游园重点,“拙政园”三字印于四方规正的石门之上,大门紧锁,顺路向东,从东部“归田园居”进园,绕过众多盆景和一株苍健的古柏至“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整个厅堂庄重且典雅。象征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中间屏门上乍一看似一幅苏绣,经导游讲解才知道是一幅漆雕画,上绘厅堂水榭,且有植物花草,勾勒的是全园的风景,背负着“春风洒兰雪”的意境,从后堂穿出,竹丛古树,还有一石峰挡住视线,“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在此得到展现,这也就是障景手法了。东部景点稀疏,田园的空旷与恬静耐不住游人的激动,导游面朝我们背手悠闲地顺曲径缓步后退,拙政园的历史从这白皙玲珑的江南女子口中潺潺道来:“明正德四年,拙政园由官场失意的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拙政园的建造历时20年,竣工后约半年光景,建园人王献臣便撒手人寰。园林传到王献臣不争气的儿子手里,其子好赌,被人在赌局中设下陷阱,结果一夜狂赌之后,输了个一干二净,将拙政园拱手交给徐家。曾经富甲一方的王家子女后来落魄到给别人当吹鼓手。这似乎是个悲惨的故事,王献臣经受了建造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无数艰难的过程而没有享受多少结果,那精美的画卷般的遗留便被人设计巧夺了。拙政园念想在几百年之后,被一个小男孩所铭记。康熙末年,园的一部分为曹寅购得,曹雪芹就诞生在园内,少年时也常在园中游玩,所以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取材于拙政园;而贾宝玉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生活与情致的风采,也多源于苏州文化。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忽一转,现一亭,出一游廊,配上这百年园子的风雨故事,与园外姑苏城的白墙黑瓦,京杭运河,寒山钟声,汇集一块,忽然就一切平静了,只记得当时想起了余秋雨的那句话,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不知不觉,顺游廊向北,只见墙壁上是25个漏窗,图案如白色剪纸依次排开,透过“剪纸”的空隙,中园景色犹

抱琵琶半遮面,隐约看见池、假山、曲径,每走一步,它与“剪纸”组合在一起,共同变幻,正是小学课本里学过的移步换景了。

至洞门,从梧竹幽居亭穿出,抬头看中园景色,似乎一览无余,远方还有一塔(北寺塔,出园向西一公里)耸立云霄,似与园融为一体,供人观赏,正是借景手法的应用。

2.中园部分景物赏析

中园是拙政园美景的精华部分,水面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东西石山岛屿居于水面,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厅堂轩阁等。

以下为按游览顺序所写:

梧竹幽居亭,俗称“月到风来亭”,造型别致,四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联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配上中园平静的水面,可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亭被翠竹梧桐相拥抱,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两旁有一副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穿过九曲石板桥,来到了雪香云蔚亭,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山花野草之间,歇歇脚,看看景,静静心,超尘脱凡之感油然而生。

走入湖中央,四面环水,三面植柳,是大名鼎鼎的“荷风四面亭”了,夏季荷叶铺满水池,四面皆荷花,香飘聚于此亭,北望见山楼,南部亭面有曲桥通向柳荫路曲。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意境体会恰到好处。

向北走至见山楼,导游手将实景比划成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苍龙”在池中灵动之感溢于园内。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仿画舫而建,走入其内,导游问众人像什么,答之为船,似在湖中漂游。建筑可分为四部分。最前部是一观景台,叫荷花台,边缘围有栏杆,如船的前甲板。平台后面是一座卷棚顶的四方小亭,为茶室,后部与一段廊子“面水榭”相契合,亭与廊就好像船的前后舱。舱的后面就是船尾,是一座两层楼的形式,上部卷棚,檐角飞翘,轻灵柔美,下部是厚实的墙体,稳重坚固。走进船尾,坐在窗边,若泡上一壶清茗,飘于江渚之上,泛于四海之内,那估计是人生极致的享受了。想上二楼,“游客止步”的醒目牌子成了观赏香洲的遗憾。这其中若从政治角度来看,石舫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人想借此表明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吧。

下面该是小飞虹了,位于倚玉轩西边,它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即桥上带瓦顶,形体微微上拱,凌驾于水面之上,有如飞虹,与水中的倒影远近虚实相接相连,取名自宋朝《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轩”。后来我在苏州苏绣小店多次见过拙政园“飞虹雪景”的绣面。

小飞虹的南部就是小沧浪了,《楚辞》中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中“沧浪”暗指朝廷的意思,“濯”为洗,“缨”为帽缨,即朝野清明出仕为官,朝野昏庸,洗洗双脚,逍遥自在。此水阁南为窗北为槛,两面都临水,跨水而居,南赏小水院幽静,北观小飞虹幻景。

从小沧浪往东走,至远香堂,位于中部园林的中心位置。前有河后有池,广植荷花,可惜冬日来游,只能闻旁边的梅花香,无荷,堂东面植牡丹,绿叶还没

长……若夏天来赏,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入堂内,正应了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至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一北一南合于一屋,中间相隔成两个大厅,北为夏纳凉之用,南为冬取暖之用。门上写有“得少佳趣”之字。大厅造型别致,椽为弓型弯曲,竟有回音扩音之效,犹如今日麦克风的音响。四角有耳房,是供唱曲之人换妆,用人居住的地方,不难猜想,园子主人在此听昆曲,与客人切磋曲艺,在这设计非凡的馆内,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效了。

还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海棠春坞,留香阁,倒影楼等等无法一一再写,西部为盆景园也不再赘述。

3.对于园林的认识和文化浅析

对于园林的认识,通过一次游赏只怕无法承载那么多细致的文化,翻看园林的书目与记忆拼合才成此文,诗词来源仍大多寻找才记起。犹记当日不少游客手捧一书,一一对照园林实景,仰头抬足,醉于其中。拙政园处处移步就可换景,相机随手一拍就可当电脑桌面,苏绣上的园林之景怕也难比实景万一了。

拙政园与留园、狮子林、沧浪亭、虎丘等园林一起成就古典的苏州,给人印象精致高雅,或就如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所说的“虽由人作,宛如天成”。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岸的高楼大厦、东岸的摩天轮公园和圆融时代广场与园林交相呼应,不同的时代文化的碰撞,给人的感受大相径庭,而园林因此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书目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12月1第一版 印刷时间2008年8月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里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g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