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8 10: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2010.10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5期文章编号:1006—9860(2010)10—0021—07

理论与争鸣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

模式创新研究

陈琳

(徐州师范大学

信息传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摘要: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学习、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时代化的新要求,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论述创新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提出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论述了目标导向、三维一体、四项全能、T型拓展、开放借力等创新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和理念;探讨了建立“333”师资队伍,创新业界锻炼制、学年作品制、能力领衔制、能力

项目培养制、多元评价制、多证书制、竞赛激励制、双实习制、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等创新培养制度,及创新学分制、

最后探讨了课程创新设计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业界锻炼制;学年作品制;能力领衔制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呼唤

进入21世纪,世界及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

大变化,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时代性的新要求。从整体上看,尤其是以下诸多方面对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时代性的新要求、高要求。

一是全球化。“我们在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3.0版本。3.0版本将这个世界从小号进一步缩小到微型,并且将竞争场所夷为平地”[1],自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越来越多地卷入全球化浪潮,必然要求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性视野的教育技术学专门人才。

二是教育信息化。大发展于本世纪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性的产物,是全新的新生事物,21世纪的教育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开展工作,这必然要求从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视角设计和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专门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并能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的专门人才。

三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近几年我国GDP总量在全球排名扶摇直上,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还只为第七,2010年将跃升为全球第二,我国在

建设经济大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实现了“中国自造”向“中国制造”的转变,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此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迈进,由产品的技术模仿向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迈进,历史性地提到了国人面前。我国相应提出了创造型国家建设、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等发展战略,这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性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不懈追求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

五是基础教育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将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基础教育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要能为教育改革的深入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持。

六是知识爆炸、科技产品开发加快。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的淘汰率很高,学习能力将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知识素养的显著标志。在信息化时代,大学本科生从他毕业那年开始算起,其每年的知识淘汰率是20%,即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每年将被淘汰掉20%,如果不通过再学习进行“充电”,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苏教高〔2009〕27号)研究成果之一。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理论与争鸣

5年之后就和一个普通的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差不多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知识的总量翻一番要50年,到21世纪2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是73

天[2]。很显然,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任何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终身学习,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且学习型社会并非在遥远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3]这意味着学习型社会实现指日可待,正因为此,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的入职标准,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为学习型社会做准备,具有学习型社会所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为学习型社会开发平台、建设资源和创新方法。

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于1999年的我国高校的大扩招,使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由1999年的39个办学点增加到2008年的224个本科办学点[4],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由数量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发展为有部分富余,从而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技术的大教育观服务,还教育技术的历史本源,即面向大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技术前身的电化教育,在我国本身就是从社会教育开始。实践表明,社会教育同样需要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因此,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要求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栖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寻找新市场,拓展新疆域。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发展,满足需求。适应与满足是有层次之分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普通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高要求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技术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有责任、有义务按最高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技术历史使命所使然,因为她追求的是教育的最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

总第285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则为“目标+过程与方式”。“过程与方式”又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依据客观变化着的条件,不断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成为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6]。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但考虑到人力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分清主次,抓住主要方面改革创新。

(一)培养目标定位创新设计

信息时代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使命,要求教育技术人是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建设者、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技术、方法、平台、资源等支持[7]。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为此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首先,首次在定位中强调国际视野。这是全球化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是我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需要。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能为教育创新提供先进的理念、合适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支持。其次,首次在目标中冠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创新在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性。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个教育技术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和精髓在于教育创新,以不断提升教育的绩效,实现教育的优化。再次,首次将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信息技术教师,且没有学校教育的限定,即培养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全能选手,胜任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如此定位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要求,培养难度很大,但又是必须的,因为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和单位,教育技术工作者数量是有限的,他们必然要担负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方面的所有事情,如果这些人存在能力缺失,将会影响一个单位的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2010.10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5期

理论与争鸣

相应地教育技术的内涵维度逐渐发展为理论和技术的双维度,教育技术学科也应运而生。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有教育资源的层次,希望呈现的资源具有艺术性,甚至于成为艺术品,给学习者以赏心悦目之感,以艺术的感染和熏陶,教育技术的内涵维度相应拓宽到理论、技术、艺术三个维度。信息化的发展使教育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教学环境、学习资源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办公逐渐成为常态,这些离不开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工作者又新增了教育信息化环境、平台的建设任务,过去与教育技术者无缘的“工程”,也相应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要很好地面对的。这样,工程与理论、技术、艺术一起成为教育技术不可缺的共同的内涵维度。

3.T型拓宽,开放借力

T型拓宽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扩展。T中的横代表广度,竖表示深度。“三维一体、四项全能”必然要求广度维尽可能延展,多开设课程,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能力、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必然要求培养向深度维发展,即加深培养内容的深度和培养质量的高度。

T型两维同时拓展,在给定条件下是一对矛盾,顾此会导致失彼,然而只要采用开放办学观、多维拓展办学观,就能够突破给定条件和资源的限制,进而使T型的纵、横都得到充分而有效拓展。

开放借力就是突破原有办学模式的束缚,可从突破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着手。突破时间是将学习由学期内扩展到学期内外,比如实施假期业界锻炼制、学年作品制、能力领衔制等创新举措。突破空间是将仅仅利用校内资源为利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比如实施双实习制、网络远程学习制、定向辅修专业制、项目培养制、多平台课程制等,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比如通过竞赛激励、设立能力学分等。突破师资局限是实施“三师型”培养制、本硕联导制、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等。以上主要措施的具体内涵,详见本文以下部分。

4.弹性调控,彰显个性

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制定教学计划在保持其刚性的同时,必须给学生留有较多的选择和自由发挥空间,以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课程设置前紧后松,前面必修后面选修,毕业设计个人设计与团队设计相结合,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以及加大选修课学分数,能力学分多样

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培养困难很大,但并非不能克服,只要运用以下论述中的设计与措施,就可以保证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二)教学计划创新设计

宏大的目标定位,必须以创新的教学计划与扎实的措施支撑和配合。制定教学计划必须具有创新的思路,在教学计划中必须有革命性的举措。

1.目标导向,全优设计

所谓目标导向是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来设计课程、方法和措施,以达到人才培养的优化。通常教学计划制定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之上进行一定的修改,是渐进式的变化,是以继承为主的修订,具有恋旧倾向。可是当今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必须打破常规,因为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些非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在信息时代相当多的失去了价值,或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现在教学计划制定要以必须、必要、不可或缺作为课程取舍的标准,将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作为课程增减的原则,不能因人设课,此外还必须创新设计与时代相适应的活动、制度和方法。

2.三维一体,四项全能

“三维一体”是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统一,追求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纵观我国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10年前的差不多20年间主要强调知识的培养,立论是“知识就是力量”,具有很强的知识培养倾向;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成为世界主要制造大国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向能力倾斜,具有能力培养倾向,甚至于将知识与能力相对立。这种对立是由于在有限的4年时间内本科生要学要做的太多,往往是顾此失彼。事实上,对于大学本科生尤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知识、能力、素养都十分重要,轻视、削弱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一定要辩证施治。如果辩证施治了,不仅能够做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且能够相得益彰。

“四项全能”是由教育技术的内涵所决定的理论、技术、艺术、工程四个方面的全面打造。对于教育技术事业而言,理论、技术、艺术、工程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教育技术内涵维度是不断发展的。最早只有技术维度,认为教育技术关键是技术,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技术谈教育技术无疑是空谈,正因为技术是如此重要,相应的存在唯技术论、唯武器论的倾向。教育工作者经过相当长时间实践发现,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要让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必须用理论指导,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理论与争鸣

性等,是让学生发展个性的具体措施。

5.创新评价,激发活力

满足“三维一体”“四项全能”“T型拓展”要求以及新目标定位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内容多、要求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通过创新评价、改革教学和活动,激发其活力。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变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为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变以期终考试评价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为更加注重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开展技能性以及素质类竞赛,举办作业、作品展等,都是激发学习活力的有效措施。

(三)制度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高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果没有创新的制度作为支持是无法实施的,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建设,解放生产力,且制度建设应是全方位的。要以勇于天下先的气概,开拓创新,集最好的制度为我所用,创最合适的制度为人才培养所用。

1.建立“333”师资队伍

“333”师资队伍即“三高”“三师”“三源”型师资队伍。

“三高”型师资队伍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立“三高”型师资队伍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专业在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从全国来看,建设“三高”型教育技术学师资队伍,形势不容乐观,实现目标的难度非常大,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解决。

“高学历”目前是指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提升师资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以达到国家要求,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任重道远、十分艰难。我国招收培养教育技术学博士的学校只有10所,而真正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只有8所高校[8],每年全国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不足40人,全国有22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院校办学点,按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全国每个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办学点平均5年多时间才能增加1名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教师,可是这还没有考虑相当一批的博士取得学位后到本科院校之外的机构就职。很显然,教育技术学专业要达到通常专业博士学位教师占25%以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仅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就已达到了50%以上[9])的比例,困难重重。这是新兴学科和新专业遇到的共性问题。然而,由于教育技术的跨学科性,可通过三种办法加速解决这一困难:一是引进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电视艺术、媒体艺术、传播学背景的博士学位的教师;二是

总第285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鼓励和支持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报考教育学、心理学、数字媒体、影视编导、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的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后返校从教;三是鼓励教师申报论文博士。“高职称”是指教授职称。教育技术学教师队伍中教授职称比例非常低,比如在江苏省,有5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至今没有教授职称的教育技术学教师,有7所高校各只有1人,只有徐州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较多(都在5人以上)。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教授的数量在全国算是较多的,一方面是因为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时,在省专家组中每次都有教育技术学教授参与,另一方面是江苏省高校先后从其它省份引进了8位教育技术学教授,而江苏的教育技术学教授没有离职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教授数量偏少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让更多具有副高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加盟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从教育技术学学科申报教授职称。

“高水平”师资对于教育技术学科而言就是“三师型”师资教师。

“三师型”教师是我们在3年前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学科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是指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需要,无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都是必然之策。教育技术学“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度相当大,但并非不可逾越。近几年教育技术工作者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育技术刊物中CSSCI来源期刊增多以及刊物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0]。我国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作为教育信息化主力军的教育技术人,面对的是新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机会,使得队伍整体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技术学科是教育学学科的分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已形成许多系列化的方法,问题是如何使好的方法被广大教师所掌握、所运用,这可通过四种途径加以解决:一是组织开展新方法的培训;二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委员会在一年一度的年会上安排新方法的研讨;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其新培训教材中,将新教学方法推广作为重要内容;四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开辟“教学方法”专栏,展示新教学方法的论文,呈现优秀教学视频。实践指导能力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开发建设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教师能力结构的短板,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培养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的目标就会落空。为此,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以解决。“请进来”是指请有建设、管理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2010.10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5期

理论与争鸣

在教学计划中,将每年的学年作品设为一定学分,这是每个学生必须拿足的学分,如当年未取得该学分,则不能正常进入高年级就读。学年作品制的实施,可很好地践行“创造创造再创造,提高提高再提高”,可培养学生不懈的追求。

(3)能力领衔制

能力领衔制是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当中,梳理提取出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将这些能力分别让最擅长的人负责培养,将各项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课程一结束能力培养就无人过问了。能力培养领衔者的责任是设计专项能力培养目标、制定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方式、培养环节、培养措施),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设计能力考核或评价标准,组织开展能力培养活动,给学生进行能力指导。能力领衔制可解决学生在能力训练方面可能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

(4)能力及创新学分制

能力及创新学分是对学生通过努力展示的突出能力和创新给予学分认可,可给予学分的事项主要为:创作的作品在竞赛中获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取得专利;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在省、市、学校及各级教育文化部门组织的竞赛中获奖。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一定的能力及创新学分,能力及创新学分制的实施,可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一定的压力场,进而激发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5)多元评价制

多元评价制是多样化评价以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多种能力的评价,且对不同能力采用最适切的评价方式,开发基于电子作品的评价平台,追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进行科学的评判。

(6)项目培养制

项目培养制是创造让每位同学有机会在做项目中学习和提升。项目来源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科研项目,还有参加教师的各种教学科研项目或开发项目。项目培养制可促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可不断提高其技术、艺术、理论到更高层次,并学会做“工程”,可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

(7)多证书制

多证书制是要求学生取得各种证书。与其他师范专业本科生一样,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必须取得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语合格证书,除此之外,还要有其它有价值的被社会所认可的职业证书,如网络工程师证书等。多证制既可提高学生从事实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又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8)竞赛激励制

经验的人士授课,自身的教师跟班听课、进修;“走出去”是让教师到业界锻炼,积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验[11],要鼓励教师开公司参与社会服务,以既让教师得益又让学生得益。同时,实施能力领衔制,让教师有提升自身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三源型”是指教师的来源多样化,主要是三大类型,即:既可是通常的教师,又可是从业界聘请的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共享优质师资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跨校、跨行业甚至是跨国学习,逐步实现“世界名师皆我师”。“三源型”师资是保障教学内容与时代合拍、与社会现实联系的有效措施。

2.创新能力培养制度

培养教育信息化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必然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拓能力,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培养制度。在研究国内外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和实施业界锻炼制、学年作品制、能力领衔制、能力及创新学分制、项目培养制、多元评价制、多证书制、多奖制、竞赛激励制、双实习制、跨国远程交流制、毕业综合作品制、本硕联导制等创新制度。这其中的多种制度,已在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中试行或实施。

(1)业界锻炼制

业界锻炼制是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业界见习锻炼。“业界”主要指能提供未来工作能力相关实践的单位和岗位,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同学而言,可以是电视台、高校网络中心、动画公司、传媒公司、音像出版社、印前设计机构、图片社、数码科技园、通讯公司、教育信息中心(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育学院、信息技术类培训机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省市县组织部电化教育中心、广告公司、政府信息技术中心、企业信息中心等。

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学好过硬的建设本领。在锻炼的各环节,可以锻炼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学年作品制

学年作品制是指在新的学年开始时,即将进入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必须提交暑假及在此之前2学期之内为此而精心设计创作的作品。此作品与在此之前(最好是上一学年)所学课程有关,但质量、层次要远远高于作为课程作业提交的作品。要尽可能达到获校级一等奖甚至获得省级国家级奖的水平。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理论与争鸣

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其竞赛可以是各种技能作品类竞赛,如课件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动画比赛、摄影比赛、DV比赛、平面作品比赛、数字作品创意大赛,也可以是各类素质类比赛,如辩论大赛、才艺展示等,还可以是教学技能比赛,如说课比赛等。

(9)双实习制

即既安排教育实习又安排专业实习。通常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只安排一次教育实习,这是基于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设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毕业后并非全部担任教师,即使任教信息技术课的也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很显然,必须对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安排双实习制,而且专业实习时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在多种岗位实习的机会。

(10)多奖制

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本科四年中,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校级及以上层次的一定数量的获奖。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能参加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很多,如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全国科讯杯DV作品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专题网站比赛,还有其他类似的省级比赛、行业协会组织的比赛以及各类论文竞赛等。

(11)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

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是聘请国外、校外优秀教师,通过网络实施远程的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跨国跨校远程培养提供了可能,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学校可以由网络联系在一起,实现优质课程和讲座共享。跨国跨校远程培养制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毕业综合作品制

毕业综合作品制是要求学生完成多样的创意作品,形成门类齐全的作品集,其门类至少包括DV、动画、摄影、课件、网站。毕业综合作品制既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又可以考察学生本科学生期间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本硕联导制

本硕联导制是指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导师与指导的研究生以及其研究生指导的本科生组成学习研究团队。对于本科生而言,本硕联导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使整个本科阶段有人进行到位的人生规划的指导和引导;二是解决新进入大学时学习的迷茫;三是在学习

总第285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方面有困难时可以迅速找到人帮助;四是有人指导辅导其技术、指导论文写作、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科研项目申报等;五是在帮助研究生做事中提高。

(14)定向辅修专业制

定向辅修专业制是让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在本科阶段有选择地选择学习其他某个专业的几门课程,这有助于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未来在相关学科教育资源开发方面有发言权,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

(15)多平台课程制

多平台课程制是在选修课开设方面,既有全校性的选修课,又有专业选修课,还有学院层面上开设的面向多专业的选修课。如此多的选课平台,可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色的彰显。

(四)课程创新设计及实践

课程创新设计应该包括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教材创新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创新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等多方面。

理论和实践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时代化、国际化、实用化、干线化是课程创新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课程内容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设计课程体系一定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去除过时陈旧的东西,将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引入课程;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有助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既要贴近社会实践,具有实用价值,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内容的体系要符合干线式的要求[12]。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类课程,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一定要有革命性的突破。尽管“十五”期间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组织全国教育技术知名专家编著了一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教材,而后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又出版了20多部教材[13],但许多创新课程缺少教材,已有不少教材存在编写理念过时、内容陈旧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有相应的课程教材相支持,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新课程教材,力求以“干线法”为指导组织教学内容,力求将理论教材、实践教材相统一,在教材中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各项教学探讨活动。

要在教材的配套光盘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尝试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影像技术》设计了学习课件、电子书、多媒体词典、学习自测自评软件、网络课程,此举丰富了教材配套光盘的内容的表现形式,使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互为补充、交相映辉,以此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数字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2010.10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85期

理论与争鸣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

[2]朱德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DB/OL]./jylt_2008_6368/20080320/t20080320_286580.shtml,2008-03-2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4][8]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J].教育研究,2009,(5):3-9.

[5][6]郑树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DB/OL].ttp:///jylt_2008_6368/20080320/t20080320_286577.shtmlh,2008-03-20.

[7][11]陈琳.改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36-39.

[9]张伟.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表现分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重点的案例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03-108.

[10]陈琳.从CSSCI看新世纪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的变化[J].电

化教育研究,2008,(2):10-13.

[12]陈琳.开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干线式”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

2007,(5):77-79.

[1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

通知[DB/OL]./edoas/website18/info21207.htm.

摄影电子书》是在文字教材基础上二次开发而成,既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又在内容的深广度上进行拓展,学习者可利用它拓宽知识面,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数字摄影多媒体词典》是创新性的词典形式,其最大创新在于将词条内容多媒体化展示,以方便于学习者对于与摄影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数字摄影学习者学习效果自我测试软件》是为了让学习者检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开发,采用了当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学习课件》既提供通常课件要求的提纲挈领式的内容展示,又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图片供展示学习;《数字摄影网络课程》是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集成,是设计的有源源活水的信息之湖,为学习者提供了系统的信息和多样的交互探讨平台。徐州师范大学2007级40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利用历时半年的课余时间,开发建设了配套光盘学习资源。

开发具有丰富交互活动的网络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要以新的理念优化设计供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学习的网络课程,使之成为其它专业的样板。

教学方法创新在于按照本专业的特殊要求设计、开拓合适的方法,当务之急是完善并推广“干线式教学方法”,设计能够提升学生能力的实验,实验评价将其创新层次、是否获奖以及获奖级别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增强。

作者简介:

陈琳: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媒体艺术、数字摄影(chenl6666@)。

2010年8月20日誅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李馨

三、结束语

徐州师范大学自从2005年起对教育技术学本

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效果,使该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由江苏省特色专业跃升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设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2门省精品课程,本科生就业率100%。

信息化使教育技术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抢抓机遇发展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抢抓机遇发展的关键是按照时代要求改革与建设。我们只要持续地按时代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时俱进地发展,就能使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步入优化发展的轨道。

尽管我们近几年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但试验仍是局部的,初步的,今后将系统地全方位展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8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