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5-05 04: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打印版

软体动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一大类群,本节知识点包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教材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双壳类动物——缢蛏作为代表动物,安排一个观察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并且在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后,让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如何捕食的?由此又紧扣了贯穿本章各类群动物的重要线索——运动和捕食。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后,教材详细介绍了双壳类如何运动、如何捕食,之后,再提供一组其他软体动物——石憋(海洋环境)、蜗牛(陆地环境)、乌贼(海洋环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符合课标的理念——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形成。

最后教材从有益(珍珠养殖、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和有害(钉螺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两个方面来介绍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的编排体现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人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生态学观点。因此,本节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学生情况

(1)能力方面: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解剖工具,有对比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知识方面:通过对前面腔肠、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如何取食、各种动物形态结构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等知识。还有在七年级(下)《生物圈中的人》学习过的人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呼吸等内容,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软体动物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软体动物类海产品如缢蛏、花蛤、乌贼、鱿鱼等同学们常常食用(有些同学还吃过鲍鱼、扇贝等),很多同学假期经常到海边去玩,带回很多的贝壳,还有买回很多的珍珠项链等,而蜗牛在同学们唱的歌、画的画里都经常出现,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

(4)学生的疑点和兴趣点:课前调查:学生对于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了解甚微,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比如,软体动物如何运动的?用什么呼吸?贝壳如何形成的?珍珠又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它们如何吃东西的,课前调查,98%的学生不知道,但是又很想知道。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缢蛏和花蛤的解剖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通过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初中-生物-上册

打印版

②通过分析缢蛏、花蛤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③通过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④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②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①软体动物的运动、呼吸、物质交换等生理功能

②学生能完整地解剖缢蛏和花蛤,能有序地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活动

四、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极力倡导的全新的学习理念---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策略

①除了提供课本上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缢蛏作为实验材料,另外还提供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花蛤,让学生解剖后对比观察内部结构,教师还演示解剖好的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河蚌的内部结构,供学生观察,最后又提供其他的软体动物——石憋(海洋环境)、蜗牛(陆地环境)、乌贼(海洋环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符合课标的理念——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而且实现让学生自主构建重要概念的课标要求,另外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比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突破了本节的重点。此外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还避免了课堂上材料匮乏,教师一人独讲的局面。

②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摄整个缢蛏、花蛤解剖过程每一步的照片插入到幻灯片里,进行实验指导,另外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报告来指导学生实验,实现突破难点。

③精心设计问题串,让问题环环相扣,缢蛏、花蛤有贝壳,为什么还叫做软体动物?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软体动物如何呼吸?用什么器官运动?如何取食?问出学生知识的盲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深入学习,拓展眼界。

④联系生活实践,如珍珠的形成,扇贝主要吃的是哪部分结构,乌贼的海螵鞘可以药用等,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五、教学方式或方法:探究式教学、问题推进式、讨论式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六、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及用具的准备:缢蛏和花蛤及解剖其结构的各种用具、放大镜教师演示实验的准备:两个大河蚌:一个生活状态,一个教师解剖好

教学媒体准备:

①数码相机拍摄整个缢蛏和花蛤解剖过程的照片②学生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

③河蚌运动的录像其他软体动物及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录像④缢蛏和花蛤内部结构的一些数码照片⑤其他软体动物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资料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的设计⑦制作的多媒体课件(PPT)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初中-生物-上册

打印版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思考问题

花蛤的解剖方法:用解剖刀插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紧贴贝壳将花蛤前后两端的肌肉剪断,打开两块贝壳,同样先观察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对照实验报告由表及里观察辨认各结构名称:

要求两人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1、缢蛏、花蛤的共同结构有哪些?它们的贝壳和外套膜有什么作用?

2、它们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

3、观察它们的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4、猜猜它们紧闭时如何获得氧气和食物?

强调:5分钟完成,并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组织交流: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解剖观察结果及思考问题的结果。

出示缢蛏和花蛤的解剖图片,找一个同学来对着图片说各结构的名称。

让学生重点观察鳃?鳃的位置?每侧有几片鳃?鳃由什么构成?

两人一组结合实验报告里的指导步骤完成缢蛏和花蛤的解剖实验,对比观察,完成观察记录

思考老师的问题

实物投影仪演示观察结果

回答问题: 缢蛏、花蛤共有的结构有:贝壳,外套膜,鳃,足,出、入水管。 出、入水管是外套膜形成的。

鳃位于足的两侧,每侧有两片鳃,鳃由许多鳃丝构成。

突破教学难点

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使观察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定量的时间,使课堂更高效

通过交流,一方面对学生观察思考的检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观察重要结构鳃,为后面讲解呼吸功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即是“干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抗癌、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被列入八珍之一。

(2)图片介绍它们是如何用鳃呼吸的?

讲述:双壳类软体动物,如缢蛏、花蛤、河蚌,在它们足的两侧,各有两片鳃。

鳃上有很多细小的纤毛,鳃内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由于鳃上的纤毛的不停地向一个方向颤动,使得水不断由前向后流过鳃面。这时,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鳃排到水里,水里的氧气透过鳃进入毛细血管的血里,就这样,进行了气体交换,完成了呼吸作用。 问题4:出、入水管有什么作用? 图片展示出入水管的形成: 出、入水管是外套膜在体后端形成的两个开孔,腹面一个较大,是入水孔,背面一个较小,是出水孔。

设疑引导:为什么要形成出、入水管?出、入水管有什么作用?

拓展:猜猜它们紧闭时如何获得氧气和食物?

听老师讲解

观察听课

回答问题:

便于获得食物、氧气、排出废物和残渣

回答问题:食物和氧气从入水管随水流而入,

借助鳃的图片介绍呼吸,突破软体动物的生理功能的难点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继续深入拓展:展示河蚌内部结构的模型及图片:请以河蚌为例,推测双壳类软体动物如何获得食物,如何排出食物残渣?

借助河蚌内部结构的模型讲述: 食物随水流从入水管进入,到口经过胃肠消化后,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肛门经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氧气也随水流进入入水管,到鳃毛细血管,与二氧化碳交换,二氧化碳随出水管排出体外。

综合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出、入水管的作用是?

从出水管随水流而出来。

观察、回答问题: 食物→入水管→→口→胃→肠→肛门(残渣)→出水管→体外

分析回答问题: 物质、气体进出的结构

借助河蚌的模型介绍物质交换

突破软体动物的生理功能的难点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推测,完成对河蚌消化知识的深入和拓展,还有通过推测,实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未知的分析思维能力。同时突破难点。

(四)分析双壳类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结构 过度:刚才我们通过解剖观察了解了双壳类的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 提问:缢蛏的这些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完成板书)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意义:适应水中环境。

建构“软体动物的

形态结构与水生生

活相适应”的概念

二、介绍其他软体动物导入:除了这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你还知

道有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

展示其他软体动物的录像

图片总结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

石鳖:生活环境----海洋岩石上

贝壳:背部有8个呈覆瓦状排列的贝壳

外套膜:位于贝壳周围一圈,又称环带

足:身体腹面,扁平而宽

呼吸:鳃:有22——24对

蜗牛:生活在陆地

贝壳:一个(螺壳)是螺旋形的。

外套膜:一层薄而透明的膜,包围整个柔软

的身体。

足:常位于腹侧,腹足。

呼吸:肺

回答:略

观察、听老师讲课、回

答问题

提供大量的生物学

事实,为构建“软

体动物的主要特

征”这一重要生物

学概念做支撑。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乌贼:生活在海水中

贝壳:退化,长在柔软身体背面的皮下,叫做海螵蛸。

外套膜:躯干部外面包着囊状的外套膜 足:有十条围绕着口的腕足,捕食用。 呼吸:鳃

强调:它们的呼吸结构与环境相适应

设问:为什么叫做乌贼? 乌贼身体里有一个墨囊,墨囊里有浓稠的黑色墨汁。当乌贼遇到敌害时,就把墨汁喷射出来,将周围的海水染黑,借此来掩护自己逃脱。

进一步渗透情感教育

为学习后面的动物的防御行为作铺垫

三归纳概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我们一共介绍了六种软体动物, 这些动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不相同,为什么都叫做软体动物?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通过归纳概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板书: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的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强调: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回答问题: 都是身体柔软,都有相同的结构——外套膜,都有贝壳。

四介绍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渡:学习了一节课的软体动物,那么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播放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录像 展示软体动物食用、中药材、装饰用的图片: 总结:有利。 介绍: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

观察,听课,回答问题:略

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打印版

初中-生物-上册

展示软体动物有害的图片:如蜗牛危害农作物,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附着的种类会堵塞管道 总结:有害。

总结并板书: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非常密切,有害有利。

情感 升华

课的延伸

软体动物有10万多种,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保护它们。

请问动物界中第一大类群的动物是什么?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好,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听课

回答问题

升华对动物的情感

收拾整理实验用具 下课

指导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良好的科学习惯

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

一、代表动物:缢蛏、花蛤(双壳类) 形态结构和功能

贝壳——保护

外套膜——保护 与水生环境相适应 足——运动 鳃——呼吸

出、入水管——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二、其他软体动物:石憋、蜗牛、乌贼

打印版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身体的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害有利。

教学反思:

1.注重重要概念的构建: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材料供学生实验、观察,为形成重要概念提供支撑,并且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来构建概念。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课标要求的重要概念,课标关于重要概念的构建的教学建议是: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形成重要概念做支撑。重视探究性学习,来构建重要概念。为此,本案例以餐桌上常见的缢蛏和花蛤为背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知软体动物的概念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关系。根据本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将课本里的“观察思考”改为“动手解剖实验”,并提供两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缢蛏与花蛤作为实验材料供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个组,一人解剖一个,对比观察,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认识贝壳、外套膜、足、出水管和入水管等结构,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河蚌的解剖结构,通过三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海洋里的、淡水中的)引导学生总结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共同结构,并引导学生讨论各个结构的生理功能,分析软体动物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在此基础上,再提供其他软体动物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概括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成重要概念。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比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有利于突破本节的重点知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2.关注学生的学前知识,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突破本节的难点

本案例的设计基于对学生课前的调查:学生的已知点、兴趣点、疑点、盲点。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对软体动物缢蛏、花蛤、河蚌名字熟悉,知道它们属于贝类,但它们的贝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如何吃东西的?用什么器官呼吸?95%不知道,而珍珠是如何形成的?只有10%的学生知道,对这些疑点他们又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于是,把软体动物的运动、呼吸、物质交换等生理功能定为第一个教学难点,而能完整地解剖缢蛏和花蛤,能有序地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活动定为第二个教学难点。

对于学生的这些疑点、盲点,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解决。

对于第一个难点的突破:教师选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解决,如借助外套膜的结构图片来介绍贝壳的形成,借用河蚌育珠的图片来介绍珍珠的形成,对于软体动物如何消化、呼吸这一生理知识,借助河蚌的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模型,同时利用学生已有的人体消化和呼吸的知识来解决,而对于双壳类的运动则借用“河蚌斧足运动”的录像在课上播放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对于第二个难点的突破,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摄整个缢蛏、花蛤解剖过程每一步的照片插入到幻灯片里,进行实验指导,另外教师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解剖过程的实验报告来指导学生实验,并有观察思考内容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使观察有的放矢,来突破难点知识。

3.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本节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非常密切,餐桌上的许多食品:缢蛏、花蛤、乌贼、鱿鱼(学生烤串常吃)鲍鱼、扇贝、法国蜗牛、田螺等,装饰用的珍珠项链、中药用的海螵鞘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软体动物与生活相密切的部分,利用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介绍。如扇贝主要吃的是什么?珍珠是怎样形成的?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初中-生物-上册

打印版 初中-生物-

上册

附表:

观察缢蛏、花蛤的实验记录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解剖及观察:(要求两人交换观察)

1.缢蛏的解剖方法:

在缢蛏腹面靠足一侧,用剪刀将两壳间的外套膜轻轻剪开,对照对照P12图和实验报告由表及里观察辨认各结构名称:

2.花蛤的解剖方法

用解剖刀插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紧贴贝壳将花蛤前后两端的肌肉剪断,打开两块贝壳,对照实验报告由表及里观察辨认各结构名称 :

思考:

①缢蛏、花蛤的共同结构有哪些?

②缢蛏、花蛤的贝壳和外套膜有什么作用?

③它们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④观察它们的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⑤猜猜它们紧闭时如何获得氧气和食物的?

打印版

二、完成下列有关缢蛏、花蛤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表格:

三、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初中-生物-上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1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