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鬘论

更新时间:2024-05-18 2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宝 鬘 论

龙树菩萨 造

第十四世法王达赖喇嘛 讲授

悲智学佛会 整理

一、礼赞

这三天法会先讲龙树菩萨所著的「宝鬘论」,之后是三重释迦牟尼佛灌顶。一般我对中国人传法,与中国比丘、比丘尼结法缘时,会念诵他们平常念的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此偈颂对我非常有帮助,而且令我内心有深刻的体会、感触良多。但这次主要对美国人传法,所以用藏文念诵皈依三宝文。当念诵佛陀十种名号时,最好观想佛陀的所有功德;念心经时,如果能边观想空性边念诵最好。接着念诵「现观庄严论」礼赞文。再念诵龙树菩萨礼赞文。

礼赞文

吉祥龙树怙主赞

贡唐?贡却丹白仲美大师 造

藏传佛教研究中心 仁钦班贝 译

1胜者所示诸法理,皆是为欲能光显,黑闇遮蔽之有情,故愿灯明龙树胜? 2境相重重何其多,令诸有情极疲乏,汝是彼等之商主,引至无缘寂灭乐? 3般若经中最胜法,谓是慧度及慧学,造诸教典诠慧故,汝是持教之尊长? 4于诸明处所知境,遍除痴闇慧增广,佛陀第二名龙树,诸实事师皆敬礼? 5诸经说由遮无明,一切有支皆遮止,汝显隐义说正理,明了截断有命根? 6余者将空解作破,并谓依他是成义,如编织者堕于边,汝遮彼而善安住?

7依多因缘及支分,聚合而于彼安立,故离自成及自在,由是缘起说为空?

8自在体性不可得,却不遮止诸显现,如同缘聚彩虹现,空故即说是缘起? 9于非聚中非有住,百千之聚亦无一,于无一者无有多,非一异者全非有, 10若由物乃反体门,观诸事为一或异,谁二唯是虚妄辞,彼语如何成谛实? 11如是或时生且有,或时灭而无有等,间或之说皆非实,谛实唯一不转余? 12若有则应成常有,缘有何用二相等;若无实有非能生,如已亡者不重临? 13若因住于因体时,彼现为果如苗者,若因彼唯现为空,如虚空中光及闇? 14相异不等非因果,或当遍能说如彼;不变因者当遮果,如是何时得解脱? 15为谛实转无有治,非实缚者有方便,由许脱等二谛成,而令求脱得苏息? 16一切恶见之主要,萨迦耶见是有根,依最胜见离边见,断之即许为解脱? 17唯慧能脱极希有,然则大乘能作者,如空方便尚过彼,故当双修深广道?

1

18由说虽空而现者,能息实有能所作,不等相违诸不顺,是故遍离诸过失? 19显离有无之中道,及诠二边双运义,明得授记二正士,是解密意如量处? 20于燃灯智未来前,获得授记极难量,现凡夫相具加持,胜者变化难思议? 21破除非理及非义,显明法律见集密,诸扼要者第二佛,第二胜者名义同? 22我等虽住彼行道,唯有蹒跚非能趣,随后悲啼而呼喊,发若恼音而启请? 23恭敬启白善熟故,具广方便之健翼,及以观察真实理,愿行二利虚空中?

龙树菩萨礼赞文是贡唐仁波切所作,不只赞叹龙树菩萨的功德,更讲空性的道理,是一篇具有加持力的礼赞文,念诵时可帮助改善内心。 二、前言

当我讲中观理聚六论〔中论、六十如理论、宝鬘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细磨)、回诤论〕时会念偈颂,但今天省略。假使佛教徒能以皈依三宝的心,以及为了一切众生欲求佛果的发心,即以皈依心和菩提心听闻佛法最为殊胜。

各国有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以美国为例,除了从欧洲传来的基督教,还有很多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应该以父母亲所信仰的宗教为主,如果是因为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那个宗教而信佛,当然可以。但之前自己要好好思惟、仔细观察,然后才来学佛,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自己觉得佛教很好而信佛、学佛,成为佛教徒,但成为佛教徒之后,不能轻视其它的宗教,反而应该更尊重其它的宗教。

此次主办单位请我讲「宝鬘论」,我的传承是色贡仁波切所传,色贡仁波切是措那喇嘛所传,至于措那喇嘛以上的传承,我不清楚,请你们自己查。藏传佛教在讲经时很注重传承,例如讲「宝鬘论」时,从「宝鬘论」作者龙树菩萨到讲法之间有一脉不断的传承,如此才有加持力。以个人经验而言,未听经(未受传承)之前自己读经比较难懂,但听过经文,透过别人解释之后比较容易理解,这可由经验体会到。

本论梵文Raja—parikatha—ratnamala,藏文称为「宝鬘

论」。(中文称为「宝行王正论」)

龙树菩萨是一位精通佛教教理的专家,而且圆满成就殊胜的果位,无论印度或西藏佛学专家都尊称为「第二尊佛」。所以当时在印度的唯识及中观,都尊奉龙树菩萨为最主要的菩萨,他的著作最驰名的是「中论」,中观理聚五论以「中论」为主,加上「宝鬘论」成为中观理聚六论。

「宝鬘论」是龙树菩萨对一位与他很熟的国王所写的教诫(开示),实际上「宝鬘论」里讲的很清楚,这些教授不只是给国王,也是针对我们讲的。「宝鬘论」是对上上根者讲,次第善巧完美,先说如何修增上生,次修决定胜。有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国安家的道理,内容丰富一切圆满。此论讲到粗分无我、细分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深入浅出、精辟广述缘起性空的深见;还有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广行道理。「宝鬘论」词优韵美,字浅义深,其中资粮品讲到何者该学、何者该断,所开示的用词优美意义深

2

远,日常生活所需修行的基本全都具足了。此部论非常有加持力,平常最好能配合「宝鬘论」所讲的内容去学习、串习,如此才是真正有意义,对改善内心有所帮助。

有时候西藏佛学专家只截取「宝鬘论」重要的一段做解释,感觉上好像比龙树菩萨还厉害,我当然会从头讲到尾,但主要也是讲里面几个部分,并不表示我比龙树菩萨还厉害。其实「宝鬘论」最好从头读到尾,学习、串习也应该贯彻始终。以我个人经验而言,「宝鬘论」、「入行论」对于净化内心消除烦恼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当我讲到重要的地方我会特别做解释。

三、释正文

稽首敬礼一切佛菩萨

1、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

第一句偈是礼赞文。「智尊」即诸佛,佛断除一切的过失,圆满所有的庄严,是一切功德的根源,所有众生的真善友。此礼赞文涵盖佛法的根本以及对佛法的基本认识。一般式的解释礼赞文,不同的时间、地点我都讲过,再加上现代发明的录像机、录音机等等,有心人士一定听过。我认为若以另一种角度做解释会更深刻,对你们更有帮助、体会也更多。

会场上,有说法者和听法者,说法者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听法者知道在做何事,此事有何作用?认识某种法的能力唯有意识才有,意识可以了解在做什么事,由此更可证明意识是存在的。现在意识是现起的,因为我们正在认识一些事物,这种具有了解境能力的意识,是在每个时刻的转换当中跟着改变的。它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同一物,因为时间转换的关系,所以它所看到的不同,所缘的境也不同。这表示意识是一剎那、一剎那在幻灭,是无常的。当意识缘在一处,不管有没有昏沈、掉举、四作意,或以定力辅助;虽然缘同一境,乍看之下好像「常」的,但是仔细观察意识本质,是跟着剎那转换而幻灭。意识的分支很多,有些意识的增上缘是色法,由有形状的东西而产生意识;有些意识是由意根产生(第六意识);有些意识是由脉息以及精液产生。意识虽有很多种,也确实与身体有关,因为意识需要靠脉息及气流而产生,当气流和脉息没有时,意识会跟着没有,所以意识需靠脉息及气流的转动才能产生;但并不代表有脉息及气流一定有意识,亦即要产生看到色法的意识,必须透过脉息及气流,但有了脉息及气流,不一定有看到色法的意识。

科学家说意识是由脑细胞产生,他们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同一物体;但我认为意识与脑细胞是有关系,意识需透过脑细胞(或脉息气流)产生,但有脑细胞不一定有意识,因为互相依靠的关系,本身非一体而是异体。更详细说,当我们产生贪心或瞋心亦即妄想及分别时,必须透过脑细胞的作用才有办法产生,脑细胞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但人的贪心及瞋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有呀 ! 意识的体性,它的本质是一种能量,是可以了解和体会外境的能力。修行者透过观修的方式,静下内心时所缘惟有一境,而时常工作的人所

3

看到、所接触的都是外境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所以经由修行慢慢地意识会往内收,渐渐去除对外境的执着及分别妄想,好像外境不见,意识也跟着不见,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工作时所看到、所接触都是外境的事物,当断除外境的妄想执着时,意识并没有断除;这时继续观察会明白,意识的本质是惟有了解外境的能力,如果再继续研究应该有更精采的发现。

以佛学观点看,意识是无形、无色,会改变,有能力了解外境的一切。当正量可了解某一事物称为〝有〞,当某事物以正量无法了解称为〝没有〞。〝有〞分为会幻灭的法和不会幻灭的法,会幻灭的法称为无常、不会幻灭的法称为常,因此〝有〞法分为二:常、无常。所谓〝有〞、〝没有〞是以正量是否认识为标准。正量和意识有差别,两者之间有很深奥的学问,如何了解正量和意识的差别要详细研究。意识是一剎那一剎那转变,所以意识(果)是由因和缘而产生,因缘又分许多,如:俱生缘、进取因、增上缘等等。虽有许多因和缘,但意识的续流必须透过具有了解外境能力的续流才能产生,意识的前一剎那不一定是意识,也许是一种习气,而此习气本身有了解外境的能力,要具有此能力的法才能产生意识,才能成为意识的续流。意识既是由因缘产生,是因果相待产生的法,前因必定还有前前因,如此去观察不断往前寻找,会发现因是无始的。如果因是有始,第一个因不是依靠前因而产生,它是无法改变的,怎能生果?所以因是无始。色法和意识,以暂时的因而言是有开始,但以其续流去寻找前因则是无始。因此无始的意识是存在的,是无始以来透过前因的续流而产生,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和了解外境的能力。众生是由无始以来具有唯明唯知的续流,能了解外境的意识而取名为众生;因此众生是无始,众生前因的续流是无始以来的。

意识既是无始,可有止尽?此有多种说法,佛教宗派有些认为意识是有尽,有些认为是无尽。因为每一众生都有意识,所以皆有感受。感受大致分三:乐受、苦受、舍受(不乐不苦)。乐受会给我们许多快乐的感受,因此每个人都有离苦得乐的自然心态。快乐感受又分为两种:(一)眼前虽是痛苦但未来是长远究竟的快乐,(二)暂时是快乐以后却是痛苦的。痛苦感受也分二种:(一)暂时痛苦未来快乐,(二)暂时快乐未来痛苦。无论暂时痛苦或未来痛苦,我们都不要;但暂时快乐、未来快乐、长久快乐人人想要。每个人都有权利做离苦得乐的事,而且一定会去做,不只想要得到暂时的快乐而已,都想拔掉痛苦的根,断除痛苦的因。但是痛苦是否可永久断除呢?必须寻找痛苦的因,因此佛陀讲四谛的真理。首先认识何谓真正的痛苦,再寻找痛苦的因,所以先讲苦谛再讲集谛,真正痛苦的因是可以断除,于是讲灭谛,这种得到灭谛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道谛。

任何法都有与其正对治的法。同理,任何因当它的对治力存在时,所对治的对象(即此因)就消失。当对治力的力量强时,法的力量就减弱,对治力的力量最强时可把恶的因完全断除,这是法的性质。当身体生病时,病因有药能对治,生病的痛苦就有办法去

4

除,假使病因无法断除,痛苦就永远存在,因为有能够对症下的药,所以病是可以断除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会衡量其利害而做,佛教认为快乐和痛苦与短暂因缘有关,与一般日常生活作息有关,也与以前(不一定前世而已)所造有关,由这些形成一种能力,此能力促使其变为快乐及痛苦的因缘。大部分的快乐和痛苦,由作习和所作而产生,这种作习大多由串习造成,并非刻意去造作。由过去的习气而形成的因缘,它所产生的快乐痛苦的感受力量稍弱,若是蓄意去做,快乐痛苦的因力量较强。因此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快乐痛苦和意乐很有关系,意乐强时产生的果也强,意乐弱产生的果也弱,痛苦快乐由调伏内心多寡而成立,因此调伏内心非常重要。

烦恼是未调伏的心,烦恼可否调伏呢?我们可以思惟烦恼的因是由颠倒执产生,颠倒执是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的意识,当意识所执着的与实际符合称为不颠倒执。烦恼的主因──颠倒执,所执着如果与实际符合(与正理没有相违),我们不可能称它为颠倒执;但因为颠倒执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与正理相违),有其它的正理可损害这种颠倒执。空正见有正理做后盾,而无始以来的无明却无法依正理产生,无明所执着与实际不符合。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意识,具有唯明唯知的能力(依止所知而产生的能力)。意识不像色法,意识依某一事物透过训练及串习之后,力量会慢慢增强,这是心的特征;即串习了解事物之后,此事物会越来越清楚,这是心不共的能力。如此思惟的结果,烦恼可以断除,未调伏的心(烦恼)可以调伏。心透过串习增长它的能力,意识经过串习可破除颠倒执;因此训练空正见可破除颠倒执,当空正见的力量串习到最究竟时,就可连根拔除无明的颠倒执。

以色法而言,如果所依是地水火风的「地」,行动速度会较缓慢,如果所依是「风」,行动速度会较快,这些由经验可以体会。意识是无形、无色、无距离,所以更难解释。当能依越来越细微,所依就越来越快,假使能依是「地」,事物的行动会慢,但能依是最细微的意识,所依事物的行动、速度、距离就会越来越快,如此可了解有灭谛及道谛。灭谛的成立是因为颠倒执可以断除,亦即颠倒执的正对治可以生起。此正对治是依意识,而且本身可以产生,透过串习意识能力可以增长,所以灭谛是可以证得。证得灭谛的尊者称为僧宝,僧宝包括佛宝及僧宝。证得灭谛断除一切过失的圣者称为佛宝,证得灭谛正在努力断除更细的烦恼称为僧宝,也因此可以了解三宝是存在的。因为有灭谛,欲求灭谛的方法称为道谛,烦恼既是可以断,烦恼的正对治是可生起,所以说佛陀乃是「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意识有唯明唯知的能力,意识本质是能了知境的,目前无法了知是有障碍,当障碍去除,意识可了知一切境。因此佛陀通达诸法,遍知一切,圆德所庄严。为了要成就佛果位,行菩萨道时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依大悲心修持,把一切众生当自己真正的善友。

我所介绍是印度佛学专家,也是南瞻部洲的六庄严所写,这种解释不是一般式的演讲,听听就可以。应该把所听到、所吸收到,慢慢地训练、串习,让自己与这种内涵的

5

距离拉近,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我个人没什么经验,但我愿意把我的感受全告诉你们,我一直都很坚持努力下去,也很诚恳的实际去做,所以我相信愿意努力诚恳去做,一定会改变。我们是人类,都有学佛的能力,都能生起利益他人的大悲心,有此能力而不做,岂不浪费。有些人能做到,同样是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能否生起大悲心,是自己愿不愿意去实行,而不是能力的问题。今天我所介绍以及佛经所讲的道理,好比皎洁的镜子照亮我们的内心,观照内心有什么烦恼,何者不该做而去做,所得是什么?衰退多少?用法的镜子察看自己的缺失,然后改进。

有一点很重要,讲法者不应为名为利,假使为了名利就大错,虽然所说是法,但所造是恶业。同理,听法者想比他人更精通、更有成就,这种心态听法也是造恶业。西藏佛学家多杰桑格曾说:「不管与谁走在一起,都要把自己地位低于别人。」自己的地位永远低于别人,希望他人能得到最殊胜的快乐。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法非常难得,修法时间却有限,当我们学法、修法是否与法相应?是否真正的法?我们要仔细观察思惟。我的背后有许多释迦牟尼佛像,如果你们对佛陀有信心虔诚礼敬,我会高兴的随喜;如果只觉得是许多的小布料,我认为不好,因此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2.为使王修法,我当说正法,清净正法器,大王善谛听。 3.先说增上生,后得决定胜,若得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4.增上人天乐,决定胜解脱,其修习略要,唯在信与智。 5.净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为胜,先以信起行。

从「为使王修法」到「先以信起行」四句偈颂,主要涵意是为大王讲正法,其目的是为解脱,非为人天福报或往生净土。但解脱是一条长远的路,必须多生累劫积集资粮,因此未解脱之前,经由人天的道路来修持而证得解脱,故解脱是究竟目标,人天只是暂时利益。欲得人天,今世需要深信佛所说,守十善业,由信十善业而行十善道,由行十善道得人天道。究竟解脱是决定胜,人天是增上生。为得决定胜必须断除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为断颠倒执的无明需要空证智慧。因此「信」和「智」是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基础和方法,而「智」又比「信」重要,「信」是「智」的前行。 6.因欲瞋痴怖,而能不坏法,斯谓有信者,决定胜胜器。 7.于身口意业,悉能巧观择,恒行自他利,是谓有智者。

「欲」贪欲,无需任何理由总是认为自己的东西最好,贪着自己所拥有。「瞋」也许所作没有错,但太贪着自己,把自己地位提的太高,而瞋恨他人。「痴」虽学佛法但不懂佛法,很容易被其它邪法动摇内心,此即迷信。「怖」受人逼迫害怕学佛。不因以上四法而破坏信心,对佛的敬信坚固不动摇,称为信者。此处主要讲的信者,是指先认识二谛,了解轮回是可断除,知道何者该取,何者该舍;再成立四谛深信三宝,因为透过正理认

6

识佛法,对法的信心很坚固。

「智者」是断除无明的颠倒执,而且对身口意三业的善恶取舍,都能如实透彻了解,有智慧辨别一切,了知成佛之道。四百论云:「学佛法者所需的三个条件:(一)居心正直、专心听法、不堕党类。(二)有智慧,具辨别能力。(三)求学心。光靠信心、虔诚心、专心听还不够,最主要是智慧,佛陀讲的法有了义及不了义,虽然都是佛所说,但佛在经典里有些讲有我,有些讲无我,有智慧才能辨别有我和无我的差别。更进一步解释,佛教宗义分四部:有部、经部、瑜伽部、中观部。佛陀说有我是属于哪一部,佛为何而讲?要了解这些必须多闻广学,否则自己会被有我与无我弄胡涂,由此可知智慧的重要。另有一解,当今社会太多人传法,有些人很具信心,但智慧不足,因此有邪魔外道出现。另有些是邪法,弟子未依止上师之前,最好广大阅读佛学书籍,如此对于上师所讲才能分辨对错。不一定要依止上师,可以先亲近他,听他演讲或谈话等等,先试探和观察,到底他所讲与实际是否符合,重点是否在净化内心,慎重观察再依止上师。依止之后,虽然上师条件具足,但有时会讲错,弟子们可以用智慧对上师提出问题和上师讨论,所以智慧很重要。有信心和智慧还需要求学心,即精进心。 8.不杀断偷盗,不作诸邪行,断妄言两舌,恶语无义语。 9.无贪心瞋心,悉断诸邪见,此谓十善道,反此即十恶。

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不邪见)。反之为十恶业。

10离酒清净命,不损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六法指三种不该做(不喝酒、不行邪命、不损恼他人),及三种该做(尊敬他人、修慈心、做布施供养)。由此六法可断除恶法行善法,这是增上生的因。必须断除恶法才可行善法,尽自己力量能行多少善法就去行,能断多少恶法尽量断;能完全断除最好,不能完全断除,至少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去断除,而且不能以欢喜心去行恶,不慎行恶也要马上用后悔的心行忏悔。身为学佛者,善恶不了解,恶法不去断除,有否学佛都无意义。

11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断损他,亦非行利益。 12布施及戒忍,正法广大道;苦行如险道,行走颠倒路。 13难忍生死处,无边生复生,烦恼缠缚身,长时苦中行。

法的利益是不损恼他人及自己。不可为了自己的快乐,让他人苦恼或痛苦。同理,无任何理由自己以苦刑折磨自己的身躯,烦恼都无法断除,更遑论增上生和决定胜。

佛教的精华有二:意乐和行为。缘起性空的意乐和不损恼他人的行为。最好能利益他人和帮助自己,不能利他至少不损恼他人,因为佛法的根本是以悲心为主,悲心是不忍他人痛苦的心,因此所做应该是不损恼他人的行为。 14杀生短寿报,逼恼招多损,偷盗财匮乏,邪行境多怨。

7

15妄语遭诽谤,两舌亲眷离,恶口闻不悦,绮语他不信。

16贪心害所求,瞋心受惊怖,邪见恶见报;饮酒心智乱。 17不施故贫乏,邪命遭他诳,骄恣种下劣,嫉妒少威德。 18瞋恶形色丑,不问智故痴,虽生在人道,然已恶趣报。 19行此不善作,果报如是说,斯即恶业果;反此善业果。 20贪瞋及愚痴,其果即非善;非贪非瞋痴,其果即为善。

我们可能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可以满足暂时的贪欲,但后世自己会感受到痛苦。如在人道可能感短寿报。伤害他人,后世被他人所损恼。偷盗者和不布施者钱财困乏。邪淫者怨家仇人多。我慢者以后会变下劣种族。虽然行十恶业不一定堕三恶道,但是在人道也会得到同样的果报。十恶业的业力很强时会引堕入地狱,次者牵引入饿鬼道,再次者引入畜生,更轻者虽在人道同样有痛苦的果报。

行不善业得以上痛苦果报,若能行十善,所得当然是快乐果报。轮回的业有黑白二业,恶业是黑业,善业是白业,二者皆由无明产生,由无明可行善或行恶。强烈贪瞋痴三毒所引的黑业大多投生在三恶道;同是无明产生,但意乐是善,称为白业,由此可生为人、天二道(增上生)。若以解脱为白业,则轮回二业都是黑业。 21恶道及诸苦,悉从不善生;善道及安乐,悉从善因生。 22身语及意业,常离一切恶,恒行一切善,宣说此三法。 23修此可脱离,地狱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广得王富乐。

善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身口意是三业的大门。若能守护身口意三业,就是行善,断身口意的恶业,就是断恶。因此断一切恶和行一切善,主要是身口意三法。修持十善道和离酒等六法即十六种善业,可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得到人天福报享受国王般富乐。

24由定四无量,无色梵天乐;此谓增上生,果报简要说。

色界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四禅定:遍意识天(识无所有处天)、遍虚空天(空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八禅定可生于上界(色界、无色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生为人,这是得增上生之因。得初禅可生梵天乐,色界分十七天,必须透过色界禅定力量才能生在色界十八天中,无色界的四天也有不同层次的禅定,所得果报亦不同。无色界无形、无色,修持无色界禅定,意识恢复它原有最深的潜能,当此能力现起,意识变的越来越微细,于是意识所依之处也更细,细微到不是色界众生可见。无色界禅定的心和欲界凡夫的心有天壤之别。欲色界的心大多是欲念,所接触皆为(色受想行)五欲之心,是一种很粗的心。与欲界、色界比较,无色界的禅定非常细微,而且所得到的安乐非常寂静。得此四禅四定,生在无色界及梵天乐,这是增上生之因。楞伽经说:「所有轮回是无灭的。」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因此无灭,但个别的轮回是有灭的。轮回无灭,所以增上生也是无灭,增上生之因也无灭。

8

此偈主要讲如何行增上之因,得到增上生的果报。

25至于决定胜,微细而深奥,未闻诸凡愚,佛说生惊怖。 26谓我无当无,我所无亦无,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尽。

「宝鬘论」第一品主要讲增上生和决定胜,已介绍如何得增上生,接着讲如何得决定胜。决定胜是指解脱,解脱绝对是最殊胜的,所以称为决定胜。人天道虽是增上生,无论富贵荣华等等的乐受多圆满,都有衰退的一天,无法长久、会改变、是无常。决定胜的快乐却是长久的。由于增上生的因是由无明所产生,无明是没有正理可依,会生贪瞋痴的心,所以果报会幻灭。要得决定胜之前必须先断除无明的烦恼,所以决定胜的快乐果报是无尽,不会幻灭。

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无常有续流无常和剎那无常,续流无常是粗分的无常,剎那无常是细微的无常,苦谛所讲是细微的剎那无常。剎那无常在第二剎那时,第一剎那的色法会幻灭,这种会幻灭的能力并非在第二剎那产生,而是在第一剎那时已经存在。因为是由因果产生,所以一切因果法皆由前因所控制,若无前因就无此法,幻灭能力也都由因所产生。现在痛苦的身体称为苦蕴,苦蕴也是由因(无明)所生,也是一剎那一剎那改变,中观派认为是我执所生(自性有的我执,从它那方面有的执着,即自相成就)。印度有许多论师把无明和边见分开,如:无着和世亲二位论师。但是月称论师认为边见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讲有我(自性有)的执着是颠倒执,无我的认识称为空正见,此二者是完全对立。佛教宗义常讲到无我,外道除离系派全认为有我,虽然离系派认为无我,但因为承认有独立自主的我,所以实际上还是有我。我曾经和一位毕哈来的比丘谈话,我对他说无我的事,他竟然全身颤抖害怕的问说:「没有我吗?」这是因为对无我没有深入了解的缘故。「谓我无当无」,无我是无自性,即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所无亦无」,不是没有我所(我的东西),是指没有自性,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我们认为很多东西是我的,这是我所执。个人产生的自性执是我执。愚者听到无我会害怕,智者透过甚深思惟,了知有我的自性执着是颠倒,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因此听到无我不但不害怕反而欢喜。 27一切诸异生,悉由我执生,为执我执者,裨益宣空义。

一切众生的痛苦,即轮回的苦蕴(行苦)都是由无明我执而产生。为了帮助执着我是有自性的人,使他们得到解脱的利益,所以讲空性的道理。

有心者应常读「宝鬘论」,多多思惟,会有很大益处。我们常讲闻思修,闻所生的智慧,思所生的智慧,修所生的智慧,是有次第的,必须经由前的智慧而产生后的智慧。为得闻思修智慧,经典上说专心听闻,如理思惟,才能产生闻所生的智慧。听到何者该断,何者该修,善恶法的辨别,了解之后不能放弃,否则将成无意义。要以不放逸、不懈怠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事物。当快要造恶业时,要以不放逸的心提醒自己是跟随释尊的弟子,既知不该做就不要做,以此紧栓住我们的内心,不让心放纵,如此才有帮助净

9

化内心,不是听闻了解之后放弃。

28谓我及我所,实义皆颠倒,由见真实义,二执更不生。 29诸蕴我执生,我执实义虚,种子若虚妄,生果云何真? 30若知蕴非真,我执则不生,我执既已断,蕴体更不生。

智者听到空性道理不会畏惧,因为他了解慢慢串习空正见的道理,可以断烦恼、破无明、离轮回、证解脱。这三句偈讲智者不畏惧的理由。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一直认为我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而且可以用指头指出,可以用双手抓到。我是有,可是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也不是不依蕴体而有。这种由无始习气自然生起的执着,就是这里所指的我执。我所执,属于我的自性有的执着。这种我执和我所执和实际是不符合,所以是颠倒执。假使这种执着和实际是符合,去寻找法的真实义和观察胜义应该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此二执的原因。我们现在感受到的苦蕴等诸蕴,皆由无明我执所生,无明我执本是颠倒执,所以是虚假。好比种子是虚妄,怎么可能生出真的果实。假使了解我执所造的五蕴非真实(不是从境上那方面有自性存在),由这种串习了解我执是颠倒识,透过空正见断除无明我执,及所生的虚幻果实(痛苦)。 31如揽镜自照,显现自面影,此影虽可见,微许实亦无。 32我执亦如是,依蕴而显现,如现自面影,此实观亦无。

好比我们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虽然可看到影子,但镜子上没有真实的脸。依苦蕴现起的我执也是如同照镜子,并没有实有的诸法。

33如人不揽镜,不现自面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不有。 34故圣者阿难,由闻如是义,即得法眼净,常为比丘说。 35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如果不照镜子,就不会现出影子;同理不依五蕴,我执也不会生起。如果执着苦蕴是有自性(法执),也会执着补特伽罗我是有自性(我执)。因为无明我执造业,流转生死苦海。假使能破除蕴体有自性的执着,就能破除我是有自性的执着。

中观应成以下,指自续、唯识、经部、有部,他们认为蕴体有自性,我也是有自性,但是我不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有。把我是自性有和补特伽罗实体有,分为粗分和细分。认为我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空,是细分的空性(人无我)。因为执着五蕴是从它那方面自性产生,所以我是自性有。假使能了解我是自性空,应该也能了解蕴是自性空。空性的本质都是一样,只是所缘事物(境)不同。有能力破蕴体是自性有,就有能力破我是自性有的执着,如果认为蕴体是有自性,等于承认我是有自性。

龙树菩萨弟子有月称菩萨和清辨论师。月称菩萨是应成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是自续派的开派师。清辨论师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是人无我(人的空性)和法无我(法的空性)。人无我是补特伽罗之实体空,法无我是一切法无谛实有,因此以空性而言,已经有粗细的分别。清辨论师认为轮回的根本是人我执,若能破人我执就能断轮回。

10

要断所知障成佛果位,必须了解法我执。但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空的性质而言是相同的,执着有自性这点是一样(所缘不同,所执行相一样),所以没有粗细之分,此二执都是轮回的究竟根本。「入中论」又云:「初地菩萨因为有菩提心,所以种性胜过声闻、独觉;智慧也有菩提心辅助,所以智慧也胜过二乘。」又说:「七地菩萨的智慧更胜于声闻和独觉,因为在一剎那之间,可出入空性三摩地。」以月称菩萨的见解,断除轮回根本和断除轮回究竟根本是一样,没有粗细差别。因此同是龙树菩萨弟子,同是承认无实有,但在宗义上又有差别,最细微的空性,唯有月称菩萨了知。

36生死轮三节,无有初中后,犹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生死轮三节,指集谛的烦恼集谛、业集谛、生集谛。苦海如一直旋转的烈火,不断轮回。集谛的十二因缘第一支是无明,第十二支是生死,从无明到生死有十二支的次第。无明若是未断,这十二支永远在轮回,由无明造业,业种子种在意识田上,意识一直连续到生死,因此无明未断,所造的业是无尽。意识续流不断,轮回是无尽,生死也没有初中后,是相依而生起,如旋火轮不停反复旋转。

37彼由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与生亦尔 !

十二因缘是相依,并非每一支可独立发挥作用,由前支的因缘生起后支因缘,后支再生起后后支,无论哪一支都是由因缘造成,并非独立产生,也就是与其它支互相观待而成,所以「彼由自他共」。这里讲到缘起的道理。龙树菩萨所讲的空性,是以缘起为正因来安立。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因为缘起,知道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因为缘起,了解没有不观待的自性有。所以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不相依的法。如此去思惟,从缘起了解性空,串习空性智慧,我执会永尽,依我执的业与生死也会消失。 38见知因果生,生起及灭尽,如实观世间,不执有与无。 39由闻此法故,众苦得永尽。于无怖畏处,由无智生怖; 40涅盘一切法,皆无汝无畏,今说此为无,云何令汝怖?

依空性的道理可以断除一切痛苦,智者听了很欢喜,但是无智者由于不了解空性,不该怕却害怕。下部认为涅盘分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认为证得无余涅盘时,苦蕴的续流,和以前所留下苦蕴的意识续流都断除,一切都没有了,称为解脱。这种连自己都不见的解脱你不怕,而我说名言上有我,只是一切法没有自性,在观察法是胜义的意识当中,无法看到一切法,因此烦恼必定是在意识的空性上去除、在意识的自性空、空的性质上去除。在观察胜义的智慧当中,一切法皆不存在,因为法是无自性。我不是说一切法都没有,甚至我认为断除一切烦恼时,还有佛果位,也有无余涅盘的阿罗汉,续流是无尽的。我只是说一切法无自性,你为何害怕?

41解脱无我蕴,此为解脱义,离我及诸蕴,汝云何不乐?

解脱是从心识本身的空性中断除一切烦恼,心识在空的法性当中断除暂时污秽,因

11

此心识的空性称为解脱。在此时你会离开苦蕴的我和我执,但不是断除名言我,为何你不欢喜?

42无尚非涅盘,何况当是有,执有及执无,净尽即涅盘。

涅盘本身是自性空,因为烦恼是在心识的自性空当下去除的。如果涅盘是无自性,一切法怎么会有自性呢?当烦恼现起时,如果不是从诸法皆有自性的执着中产生,就是从一切法都没有的邪见执着中产生。假使在意识上断除这种暂时污秽,而且是从自性的空性当中,断除自性有的执着和名言无的执着,就称为涅盘(即解脱)。净尽指净化「有」的执着和「无」的执着,也就是不堕常边和断边。

43所谓无见者,拨无因果报,非福恶道业,彼乃邪知见。

应成认为诸法无自性,无自相,没有从它那方面产生的能力。下部认为诸法如无本身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我们心识随便取名就称为「有」,那么随意乱想可造成事物,则一切法都没有了;因为不需互相观待,也没有因果,没有因果也没有善恶。因此认为没有自性,没有自相,而导致执着一切法都没有,是邪知见。 44所谓具正见,信有因果报,福业善道因,彼乃正知见。

下部对应成说,你认为一切法是有,因果也是有;当因要产生果时,如果没有自己那方面产生的能力,无法生起果。所以除了名言有,还要承认自性和自相有。但是应成认为有不是从自己那方面产生,必须透过其它因缘才能产生作用。假使你认为一切法是存在,但不是自性有,你会更相信因果,也能令福德圆满,是善业道最殊胜因。 45有无见若寂,远离罪与福,以及善恶道,佛说正解脱。

应成所讲性空道理主要依缘起而建立,依缘起的道理可让你了解自性空。由缘起的道理远离无明产生的罪业与福业,虽然生善趣是依福业,但善趣也是轮回。若能破无明,就不会再产生轮回的罪业与福业,以及轮回的善趣和恶趣,如此才有办法得到正解脱。 46见知生有因,是故舍无执,由见灭有因,不认彼有性。

必须有前因才能产生〝生〞,所以〝生〞必须透过因缘,一切有为法的好坏皆由前因造成,由此可了解一切法并非没有。由于生灭皆由因缘产生,没有不观待而有自性的法。

47前生与俱生,非因非无因,胜义作观择,生亦不应许。

观察胜义的智慧,一切法既是因果所造,缘起是否有自性?去找法的前因,是前生还是俱生?法是由因缘所造,而且它的前因不是在法的时候才存在,由此了解真实有前因是找不到。俱生因也是不可能,因果是有次第,有因才有果,不可能因果同时存在。所以因是有,但并非真实有,因为找不到,因此不是自性的因,也不是没有因(因为缘起),所以在以胜义智慧观察时,一切的世俗法是空的。 48此有故彼有,如有长说短;此生故彼生,喻之灯与光。 49无长即无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灯无光亦无。

12

50知由因生果,世间所共许,但由戏论生,亦不许非有。 51灭亦非戏论,自性即清净,亦不许执有,不依二解脱。

缘起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好比长短的分辨。到底以何法为标准呢?当此物与比它长的比较,此物就变短,反之为长;没有固定的长短,所以此有故彼有,因为有长才说那是短,因为有短才说那是长。缘起也可透过因果来解释,好比先点燃才有光,此生故彼生。一切法必须依前因造成,而且前因和法的本身皆是无自性,没有长就没有短,自性不可能成立。光明非自性产生,必须依火(灯),没有灯就没有光明,所以光明并非本身产生光明的能力。

世间皆知因生果,也都承认因果存在,但因果的转变并非自性有,而是由实执所幻变。实际上一切法是无自性,因为颠倒识以为有自性。法的生灭若不是由实执所变,而是有自性,去寻找一定找得到,但确实找不到。因此不应依有自性的执着求解脱,也不应依都没有的执着求解脱,是依无二慧而解脱。

52远处所见色,趋近必分明,若阳焰即水,趋近何不见? 53如远处所见,世间为真实,趋近则不见,无相如阳焰。 54阳焰以为水,非水非真实,蕴我亦复然,非我非真实。 55计阳焰为水,趋前思饮彼,亦知彼水无,仍执实为痴。 56世间如阳焰,若执有或无,此执为无明,痴故无解脱。

为何寻找时,找不到一切法?若法是真实,从远处看到的,至近处应该也看到。但是在沙漠地方,因阳光的关系从远处会看到似水,走近看时,为何不见?世间如同阳焰,不观察会看到一切皆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作用,但仔细观察寻找,确实看不到法的自性、自相。把阳焰看成水,但它并非水,所以非真实,我和五蕴也是如此,不是有自性,也不是真实有。以为阳焰是水想跑去喝,等知道阳焰不是水还执着有水,是愚痴行为。世间好比阳焰,执着自性有或一切都没有,是为无明,因为无明而无法解脱。 57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若能如实知,不依二解脱。

认为一切都没有是邪见,无因果的断灭见会堕恶趣。认为一切法皆实有,而深信因果会生善趣。假使能如理了知法相与目前我们所见是不符合,虽然因缘和合而看到,但只是假名安立唯识而取,其究竟性质是无自性的。如果能了解此真理,就不会堕入断边(执无)和常边(执有),因此得解脱。

58清净如实知,不执有无见,若堕于无见,何不说堕有? 59若言由破有,义即为堕无,故若破无见,云何不堕有?

如理了知清净正见,不堕有边及无边,如果堕入一切法都没有,不如堕入一切法都有。倘若我说一切法无自性,你就认为一切法都没有,我说一切法是有,你又认为一切法是有自性。中观应成的有和有自性,无和无自性是有分别的。 60实义说为无,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诸说为无。

13

一切法无自性不是无,一切法有是缘起有(名言有),不要说一切法没有,要用心思想一切法是因果造成,因果规则丝毫不爽。为得无上菩提,内心要建立一切法无自性的正见。

61凡说人蕴者,世间数论师,鸺留徒无衣,问彼离有无。 62此唯佛正教,宣说甘露法,离有无甚深,是正法殊胜。

世间数论师和裸体外道认为,诸法不是自性有就是完全没有。但是不堕入有边和无边才是佛正教,才是殊胜的正法。

主要大意已解释,接着只念偈颂,重要的我会再讲解。 63灭已无去来,亦不住剎那,若离三世体,实义云何有? 64二世虚无实,现在亦不住,世间生住灭,实义云何异? 65无住故无生,胜义亦无灭,是故生住灭,实义云何有? 66若法悉恒常,何法剎那灭,若无剎那灭,云何有变异? 67一聚一切聚,若言剎那灭,回异无所缘,彼二亦非因。 68若剎那灭尽,故物云何有?若坚无剎那,故物云何有? 69剎那若有边,初中际亦有,由剎那三际,故剎那无住。 70是剎那三际,思际如剎那,则初中后际,离自他非有。 71方位异非一,无方则无异,离一则无多,离有何法无? 72由灭或对治,令有成为无,若法有自性,何有灭对治? 73是故彼涅盘,不遮世间义,世间有边否?他问佛默然。 74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说,因此诸智者,知为一切智。 75此决定胜法,甚深悉不执,无住圆菩提,遍知诸佛说。 76惊怖无住法,世人爱依着,离有无二边,不习故堕落。 77无可怖作怖,损自复恼他,愿王汝不动,尽力去实行。 78为王不遭损,应学出世理,不依二边义,如彼教宣说。 79罪福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内外道,怖畏不住信。

涅盘有寂静和去除的意思,涅盘分去除暂时污秽和去除原有污秽两种。去除原有污秽的涅盘,就是去除有自性的涅盘,因为有去除自性有的涅盘,所以去除暂时污秽的解脱才能安立。如果去除暂时污秽的涅盘没有安立处,就无法得到这种涅盘。由于一切法无自性,它的本性非烦恼,所以透过因果可以改变,暂时污秽也可以去除。

龙树菩萨说:「涅盘是去除原有自性污秽,在去除的当下,若还能去除暂时污秽,此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涅盘,就成为解脱。」此句可能在中论或六十如理论。以自性涅盘来讲,无论轮回或解脱的空性皆相同。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81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14

82蕴非我我所,非彼亦非无,非如薪火杂,故云何有我?

此三偈讲人无我。我想介绍如何观修人无我,四百论云:「现在的快乐痛苦,轮回的一切享受皆由无明执着造成。」无明执着是执着外境六法(色、声、香、味、触、法)和自性有的执着。我们需了解要破除的不是六法,而是色等六法的自性执着,为了破除自性执着,必须认识何谓我?何谓无我?四百论又云:「何谓我?我即独立。」佛常说的无我的「我」,可由独立来认识,不依靠其它,自己本身有能力。入行论云:「认识无我之前,必须认识何谓我。」了解空性之前,必须知道什么是所要遮、所要断,透彻了解自性,才会明白自性是没有的。另有一种解释方法,也是入行论所说:「欲了解此法的空性,需了解此法的本质。」譬如要了解心识是自性空,必须了解心识的本质,若连心识都不了解,不可能了解心识自性空。因此要了解空性,必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和所要破除的自性。

第七世达赖喇嘛说:「睡觉所看到的一切,如:好坏、自他、轮回、涅盘,唯有看到而已,并非由它的境上那方面存在。」或则当你受咒语影响,看到一切皆如梦幻,但是无论做梦或受咒语影响,与实际是不符合的,我们可由经验去体会。因此虽然看到一切,但是这种存在是因果造成,不是从它的境上能力产生,我们无法用手指出,详细寻找也找不到。由于无明串习的缘故,我们在皈依佛时会认为,佛从他的境上圆满所有功德、断除一切过失,所以我皈依佛。我们都很重视自己,我是从境上产生;认为空性是很实在、很独立,是从境上产生,都是以此心态听闻空性道理,学习空性或观修空性。事实并非如此,眼前乃因无明串习,依因果才看到,唯识而取假名安立为有。

因此观察事物是否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很重要。倘若法从境上那方面产生,当寻找境上的性质时,为何又找不到境本身。好比寻找士夫(众生),先思惟众生是他的身蕴?还是意识?假使众生是他的身体,身体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形成,众生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空、非识,也非六大聚合。不依六大有没有其它的众生?没有。众生依地水火风空识和合称为众生,但是地水火风空识聚集,一定叫士夫吗?不一定。聚合体本身不是士夫,士夫也非六大的每一支,所以士夫不是真实的。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串习,会使我们看到一切法是有自性,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但是唯有看到,不一定执着。颠倒识和错乱识有差别,错乱识指执着的东西和看的东西不同,例如自性执着是执着诸法有自性,而执着瓶子的意识不只看到瓶子,也会看到自性,只是所执着唯有瓶子而已。因此空证比量所认识,所执着唯有空性而已,但是在看空性当下,会把空性看成自性有,所以空证比量也是错乱识。未证得圣道之前,凡夫所看到都是自性相,但所执着不一定是自性。假使一切法从境上产生,寻找应该找得到,但事实却找不到,所以法是有,但它的存在方式并非不依其它因缘,能从它那方面独立现起。如此思惟,会了解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虽然看到,但在看到当下,本身会有因果作用;有因果作用同时,又不是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的因果作用。透过这样观察思惟,对于无我才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第

15

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所讲,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寻找胜义时是找不到一切的,一切法不是从它那方面产生,例如:面前没有大象,但有地毯。假使有大象,寻找时应该找得到;虽然有地毯,寻找地毯也找不到。大象是完全找不到,而找不到地毯不是没有地毯,只是以胜义去寻找,此二者都没有是一样的;但是所得的结果不同,一者有,一者没有。寻找〝我〞的时候,在寻找当下不会找到任何东西,甚至意识也找不到。但唯识派认为寻找当下会找到阿赖耶识。应成派认为〝我〞是在不寻找,不观察时唯识而取名的〝我〞而已,去寻找时找不到,所以〝我〞的成立就名相而言,唯名而取的〝我〞。假使〝我〞是独立的,寻找时应该可以找到,但是应成派以理智去做胜义的观察,却找不到〝我〞的存在。

当认识何者该断除,而且认定此是正理时,如果有其它正理可损害,这个所认定的正理就有问题,所以了解真正的正理很重要。入行论说破实执的方式,不是靠祈愿,也不是遮挡执着。因为实执所执着是一切法有自性,从它那方面产生,是真实有。若能透彻了解一切法的真正性质(不是自性成就),破除自性有的执着,实执自然消失。因此经过寻找假义,即寻找〝我〞在哪里?什么是〝我〞?〝我〞的性质是什么?透过这样寻找,假使找不到〝我〞,慢慢会认识去除我是自性有的遮相,认识遮相即认识什么叫自性。先以我是有自性,再去寻找自性是否存在?若是不存在,为什么我可以看到,可以体会到?也就是从内心涌出一个我,不需依靠其他现出的一种我。如此的观察思惟,渐渐会了解,原来我所看到有自性,从它那方面独立真实的我,是因为无明的过失,不是境上的过失。由于无明串习看到这一切,不是境上本身是真实而让我看到,境上本身是无真实,由于意识的真实执着看到一切是真实。宗喀巴大师说:「一切法唯名言有。」一切法是唯名而取,但本身是自性空,在自性空以及唯名而取当下,又透过因果的运转而造成一切的好坏。此三者的关系配合的非常奇妙,本身非独立有,所以依其它因缘产生,产生当下如梦幻般是唯名而取(唯识而取)。如果一切法是从它那方面独立有,就不像梦幻,不需依因果,一切作用皆独立产生。

为了更透彻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净罪积资)。如理不断地思惟缘起性空的道理,有一天当你看到一切的事物,好像是自性有的当下,马上明了这些都不是自性有,只是缘起的幻化而已,由于无明串习而看到。譬如:有人原本视力很好,但因为某种因缘,不管看什么都变成两个,好比看到两个月亮,但他在看到的当下,马上明白只有一个月亮。同理,对于缘起性空的道理有绝对认识,有甚深了解,当看到缘起有的法马上了知是无自性,这时才有决定把握,透彻了解缘起一定性空,性空一定缘起的道理。空性对于净化内心的烦恼有很大的帮助,以远处着想是断除烦恼,就是在平时,如果多多训练串习思惟空性道理,对改善内心也很有帮助。

宗喀巴大师从小时候到三、四十岁,广学显密教授,累积福智二种资粮,供十万次曼达拉,到惹嘎的地方闭关,遍尝种种苦行,才有一点点授记,梦见龙树菩萨、提婆菩

16

萨等等。有一天,宗大师看到菩达巴利达(佛护)的书,里面写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时他才了解最细微的空性。宗大师是经历几十年苦,积集几十年的资粮,才了解空性,当时内心有特别感受而写了一部「缘起赞」。在「缘起赞」里他赞叹的说,从以前我就很相信您(佛),但不知道您的功德是如此圆满,透过缘起性空,我才真正了解您的功德是不可思议。此时宗大师才真正得到对佛的胜解和信心,以及很强烈的皈依心。所以「缘起赞」的用辞不是表面的言词形容,而是内心深处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思惟空性,必定对内心的改善有极大帮助,而且能辅助悲心,以及去除贪瞋,由于了解一切皆虚幻,何必执着诸法实有自性,因而对佛的信心和三宝的皈依心更强烈。以前宗喀巴大师依止上师,从不会吃青稞粉到年老,最后才了解空性。我(达赖喇嘛)以前也不会吃青稞粉,吃青稞粉需要搓和揉才会结成一块块,有一次在典礼上,我吃的满脸都是青稞粉。前面说宗喀巴大师有天梦见龙树菩萨等五尊,给他很大的加持力,因而了解最深奥的缘起性空道理,并作了「缘起赞」称赞世尊善说缘起理。这时宗大师说:「有智慧的中观论师所讲的空性道理,是依缘起而成立的,这种甚深正理只有中观应成了解,所以他们敢在大众面前大声的说:「性空的道理是缘起。」宗大师所说的这句意义深远的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刻,而且在我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佛教传到各国,不同国土有不同的习俗,学佛与唱颂方式也各异;但是佛教徒内部关系不太良好,我觉得应该改进,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密切。以我们西藏人而言,若要他们作仪轨或修法,都做的很好,但是却不注重三学(戒、定、慧)及三藏(经、律、论)的内涵。也许在场的法友们也有如此现象,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

有关僧服方面,我认为越朴素越好,也不一定要上等衣料。我到印度后,学下密院穿一件黄色上衣(短背心式,不是长长那件),所有下密院的学生和格西都可以穿,但是现在好像不是格西和学生也在争取穿黄色上衣的权利。

以下是讲法无我,三大皆无自性。

83三大非地界,非彼亦非无,一一亦如斯,诸大如我虚。 84地水及火风,一一悉无性,离三亦无一,离一亦无三; 85若离三无一,离一亦无三,各别既非有,云何和合成? 86但若各自有,离薪应有火,动碍与相聚,如彼水风地。 87火大若无性,三大岂有性?三大缘所生,诸法悉相顺。 88以彼各自成,云何更互有?若各自不成,云何相互有? 89若谓各自无,一无况余三,若非杂非一,离亦各自无。 90诸大非自有,自相云何有?各无多亦无,故相世俗说。 91色声香味触,实义亦如斯,眼识及诸色,无明业与生, 92作者业及事,因果及时际,短长等诸法,名名者亦然。 93地水及火风,长短及粗细,善等于圣智,佛说悉遮灭。

17

诸法在未观察时,以世俗而言都会看到实有,但如果再仔细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无法找到任何的世俗。因此观察诸法的究竟性质的这种「圣智」,称为观察胜义的智慧。无论地水火风、长短、粗细、善恶,在观察胜义智慧当下,看不到任何世俗法,因此佛说以圣智来看都是遮灭。

94识无形无边,诸法之主者,地水及火大,风等实不见。

「诸法之主者」并非说空性是创世主,可以遍满一切;而是指诸法本性是自性空,以空的性质来讲,诸法皆一致,所以称空性为「诸法之主者」。在观察胜义智慧当下,地水火风这些世俗相都看不到。

95此中长与短,粗细善不善,名及色等法,一切皆寂灭。 96圣识因无明,昔有诸真义,为知于圣识,是后皆遮除。 97识如火之薪,诸法皆如是,于诸如实择,具光燃烧尽。 98由痴昔执有,而后观实义,寻有既不得,无事何可得?

「执有」是执取有,在此的「痴」不是无明,是一种正量。所谓世俗谛的「谛」是真谛,不是指境上皆真实,而是未观察当下诸法好像真实有。在这种未观察当下因由实执(自性有的无明执着)所感受到的世俗意识,都会认为这一切是真实有。但是观察当下所看到却是完全不同,不是从它那方面有,是无自性。观察时,一切「有法」(无常法、有事)都看不到,无事法(常法)又怎么看得到? 99色法唯假名,虚空亦如是,离种宁有色,唯名亦无性, 100受想行及识,大种等诸法,应勤如是思,故六界无我。

色法是有形状、有颜色的物质。在未观察当下寻找是实有,在观察当下却又消失找不到,所以色法是假名。去除色法的是遮分(无为虚空),不会碰触到的称为虚空,虚空是由色法来安立,没有色法无法安立虚空,色法既是唯假名,虚空当然也是假名而已。同理,「离种」是离开自性唯名的四大,四大既是唯有名而已,色法当然也是唯有名相,而且是无自性。藏文另有一译本只有「唯名」没有「亦无性」,但皆同义,因为唯名本身也是无自性。 第二品 杂品

1.如剥芭蕉树,无余尽无实;从六界寻思,士夫亦如是; 2.是故佛正说,一切法无我,六界皆无我,向王宣此义。 3.我无我二义,如实无有缘,是故如来遮,我见无我见。 4.见闻觉知言,佛说无虚实,二者相待成,此二如实无。 5.如实寻世间,离实亦离虚,此于胜义中,不许计有无。 6.任遍一切法,有无遍智说。有边及无边,二者皆非无。 7.过去佛无量,现在亦如是,众生亦无边,为此住三世。 8.尽住于三世,世间无增因,由此一切智,云何佛记边?

18

9.由此法甚深,于凡秘不宣,说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10譬如幻化象,生灭虽可见;此象及生灭,如实寻不得。

一切法就像幻化的大象,幻化的大象本身没有作用,唯有看到而已;以空性而言,诸法如幻化,但诸法本身有作用。初学者学性空,只有体会到遮法(遮挡)而已。但真正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是讲到性空时,心里马上想到缘起有,并非什么都没有。宗喀巴大师说:「欲了解性空的最主要道理,必须讲性空时能联想到缘起。」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观也是必须透过这种方式来安立,要得到这种决定和把握,才是真正了解宗大师所讲的中观正见。中论云:「一切虚空、地水火风、梦境所见的幻化,寻找时都是找不到,但找不到当下所得的名言有,却是不同。」梦中所见的梦境去寻找假义(胜义观察),的确找不到,诸法去寻找也是找不到。但是寻找后所得到的,即在未观察时所看到,一者没有,一者有。

第二品主要大意讲:(一)空性难了难知,为能了解空性需要积集资粮,所以学佛很重要。(二)教导我们学佛的次第。(三)做人的道理和止恶行善。(四)对国王说,所有世间的权利、地位和荣华富贵,皆如梦幻泡影转眼成空,学佛法才是最究竟。(五)诸行无常,应常念死无常。(六)今生毕竟短暂,何必贪着今生的欲望。(七)喝酒的过患,酒会使人的心智错乱,散失意识。(八)过份享乐的过患。(九)贪五欲(色声香味触)的过患。(十)邪淫和不净行的过患。(十一)对国王说,女身不净有过患。同理,在家女居士也可观男身不净。接着说:「如搔痒谓乐,不痒最安乐;如贪世间乐,无欲人最乐。」还有学佛者不要打猎,打猎有许多祸患。「从猎感短寿,怖苦重逼恼,难忍地狱因,恒应断杀行。」也不应该去钓鱼,纵使没有杀它,仍然损恼到它,虽然不杀最好,但不杀又不损恼更好。又说:「如夏月大云,田夫见欲雨,何人若见他,安乐即善人。」夏月大云快下雨,农夫看了很高兴,同样地国王您要做到人人都欢喜您,才能成就一切。之后讲到修习菩提心以及如何修习佛菩提的资粮。自己所作所为,都要使自己和他人欢喜。若要真正圆满自己和他人的事业,欲求佛果,必须有菩提心的修持,因此修行的根本,以菩提心为主。第七十二偈到第九十五偈讲如何修佛的三十二庄严相及八十种随行好。

11此幻化世间,虽有见生灭,但于胜义中,悉无生灭性。 12幻象无从来,亦无有去处,若除众生迷,实义无有住。 13如同幻世间,无去亦无来,若除众生迷,实义无所在。 14世体过三世,除名言增益,先有或后灭,彼世云何实? 15佛陀于此理,有边及无边,非有亦有四,正宣唯无记。 16是身不净相,粗现量境界,恒数数显现,尚不入心住。 17正法极微细,甚深无依底,非现量行境,云何可易入。 18此正法甚深,异生实难解,故佛初成道,舍说甚深义。

19

19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聪人,彼若因无执,沉没不净坑。 20或因执邪法,愚者生智慢,谤法暴恶性,反堕无间狱。 21譬如胜饮食,偏用遭危害;若如理量食,得寿力强乐。 22若邪解空义,遭苦亦如是;若能如理解,感乐及菩提。 23故于有无见,悉应正断除,为遍知实义,胜持莫轻视。 24正法不了知,随逐长我执,造诸善恶业,次生善恶道。 25乃至执有我,遮法仍未达,当于施戒忍,恒敬起正勤。 26作事法为先,中后法相应;行持依真理,现来无损恼。 27因法现名乐,临终无怖畏,来生受富乐,故应恒依法。 28唯法是正治,因法天下爱;若主感民爱,现来不被诳。 29若非法治化,主遭民厌恶,世间憎怨故,现后不欢乐。 30恶理趋恶道,他欺诳难忍,如是邪命论,云何说为正? 31若专诳他故,云何说正事,由此于万生,恒遭他欺诳。 32若敌使怨忧,舍失取其德;若为得己利,亦令敌忧恼。 33布施及爱语,利行及同利,由彼摄世间,亦摄法当行。 34王若说实语,则民生坚信;设若汝妄语,不起他安信。 35无欺即实语,意乐虽违实,却使他获益,翻此则不然。 36若明舍财物,亦能隐王失,倘若王悭吝,德财尽灭失。 37若王静诸恶,德深人爱重,由敬得威故,难近更应勤。 38由智心难动,坚固不信他,永不遭欺诳,故应修智行。 39依谛舍静智,王则具四善,此四德善法,天人所赞叹。 40直言说清净,由智悲无垢,恒共同集聚,得智法增上。 41善言人难得,听善言亦难,善教逆耳语,能疾行犹稀。 42善言非所爱,有益应疾行;为愈疾爱己,亦服难忍药。 43寿康及王位,恒应思无常,次生正精进,后专心行法。 44见决定必死,死从罪为苦,见此虽现乐,罪亦不应作。 45或有见无畏,若见后时畏,若一方心安,一方何不畏? 46因酒遭他轻,无义财亦尽,由痴非正行,故恒应断酒。 47赌博生贪忧,瞋谄诡诈处,诳妄恶口因,故应恒远离。 48贪爱女身因,多由思彼净,寻思女身中,实无一毫净。 49口出臭涎唾,齿舌集垢秽,鼻臭由涕流,目泪眼垢处。 50腹屎尿肠器,余身骨肉聚,愚人不见身,故此作贪着。 51或如无知者,贪美饰秽瓶,世愚由痴闇,于女身亦然。 52根门最臭秽,是厌恶身因,于中若生爱,何缘得离欲。

20

53譬如屎尿池,猪喜于中戏,于身不净门,多欲戏亦尔。 54身色不净性,盈秽大种穴,彼痴人无知,贪爱以为亲。 55汝自见身知,屎尿等不净,此聚说名身,云何你生爱? 56精血相掺杂,不净种子生,如知身不净,何苦生染着? 57不净诸蕴身,臭湿皮缠覆,睡时彼女身,满瑟涎眠尽。 58可爱及可憎,衰老及年轻,女身皆不净,汝何处生贪? 59设粪聚妙色,虽外相端正,起贪则不该,爱女身亦尔? 60内骨覆以皮,实犹尸身性,显现极难忍,云何见不知? 61皮不净如衣,不可暂解浣,云何秽聚皮,云何可为净? 62画瓶满粪秽,外饰美亦憎,自性不净身,云何汝不憎? 63若汝憎不净,云何不恶身?香华鬘饮食,本净而能污。 64如于自他秽,若汝咸憎恶,云何汝不厌,自他不净身? 65如女身不净,自身秽亦尔,是故内外相,离欲岂非理? 66九门流不净,纵知作浣洗,不净犹不知,向汝说何益? 67于此不净身,予作妙词赞,非理呜呼愚,士夫堪为羞。 68无明覆其心,多众生为此,尘欲而结怨,如犬争不净。 69如搔痒谓乐,不痒最安乐;如贪世间乐,无欲人最乐。 70若汝思此义,离欲虽不成,由是思欲轻,不贪执女岸。 71从猎感短寿,怖苦重逼恼,难忍地狱因,恒应断杀行。 72譬如粪污身,毒蛇吐流涎;何人若见他,怖畏即恶人。 73如夏月大云,田夫见欲雨,何人若见他,安乐即善人。 74故汝舍恶法,决心修善行,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 75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76大王大士夫,三十二相好,能庄严汝身,大王善谛听。 77宝塔圣师尊,诸长等恒供,手足宝轮相,当成转轮王。 78王恒应于法,净受坚稳行,由此足安平,当得成菩萨。 79行施作爱语,利他及同事,感吉祥指网,指蹼缦网相。 80由施胜美食,繁多兴供养,手足实柔软,手足及肩骨, 项背悉高耸,身支七处高。

81无害放生故,修长身庄严,长寿指修长,足跟圆丰广。 82弘取净正法,得吉祥妙色,脚趺不突显,旋毛端向上。 83由恭敬施授,明处及工巧,故得鹿王膊,及聪明大智。 84他若求汝财,若疾能惠施,由此臂臃大,得为世化主。 85亲爱若乖离,敦睦令和好,此感阴藏相,相严藏不露。

21

86常施寮殿具,细柔端严色,感金澄净色,润滑光微妙。 87由施无上权,如理顺尊长,感一孔一毛,白毫端严面。 88常说善爱语,又能顺正教,上身如师子,感颈丰圆相。 89侍病给医药,感得肩丰满,作适禅修地,最胜味觉受。 90与法相应行,汝得肉髻相,善如聂走答,横竖均等相。 91由长时巧说,真实细软语,能得八梵音,以及广长舌。 92已知事实利,数数为他说,得感师子颊,吉祥意难夺。 93由为尊给侍,随顺行正理,感齿齐洁白,匀称具妙色。 94由数习此言,谓实不两舌,故具四十齿,平滑坚乃净。 95慈眼视众生,全无贪瞋痴,眼目绀青相,睑睫如牛王。 96由此简略说 共有三十二,上士师相严,汝应当善知。 97随好有八十,悉从慈悲生;不为大王说,文义恐繁多。 98随诸转轮王,同有此相好,净明及可爱,终不及如来。 99转轮王相严,任何随好相,由能仁净心,此因所感生。 100百千亿万劫,虽同修善业,彼亦不能生,佛一毛相德; 如日熠耀光,较诸萤火光;其佛相庄严,较轮王亦尔。 第三品 菩提资粮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福德庄严是无量无边,因此欲求佛果所需累积的福德智慧资粮也是无量无边。此品所讲的内容很有意义而且是重点,为能修得佛的福德庄严相,必须广大集聚福慧二资粮。成佛道路漫长,多生累劫积集资粮时,内心会有退怯以及灰心的感觉,因此讲到四种无量资粮的修持方式。

佛连一个毛孔都必须累积很多资粮才能得到,成佛的资粮是世间所有功德的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才能感三十二庄严相。三十二相的几万倍才感佛的色身,所有色身资粮功德的几倍才感佛的法身。如此思惟想得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必须积集广大的资粮,何时才能圆满功德?如同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可能会绝望沮丧。很多人想快速成佛,于是参加三年三月三天的闭关皈依,但是闭关后什么成果也没有。佛经上常说百千万劫,成佛道路长远,应该一劫又一劫努力不懈;但懈怠的人觉得学佛蛮简单轻松的,反正无始以来已经过那么多劫在轮回中,一边休息,一边学,我们都有这种坏想法、坏习惯,应该检讨改进。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说:「我愿意把我自身供养一切有情众生,如同地水及火风,是大家可共同享用。」因此在入行论总结时强而有力的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今早修仪轨时,不是也诚恳的承诺,把自己供养一切众生吗?所以我们不能再退怯,要往前奋斗,唯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才能冲破难关。 1.诸佛大相好,从难思福生,我今为汝说,依大乘教理。

22

2.一切缘觉福,有学无学福,及无尽世福,如世亦难量, 3.此福十倍增,感佛一毛相,诸佛毛孔相,一一福皆尔。 4.由彼遍毛孔,生作诸福德,此福百倍增,方感一随好。 5.如是如是多,一一好得成,如此一随好,乃至满八十。 6.如是福德聚,能感八十好,合更百倍增,感佛一大相。 7.如是多福德,能感三十相,复更千倍增,感佛一白毫。 8.能感白毫福,复更万倍增,此福感难见,顶上郁尼沙。 9.如是福无量,亦复如十方,一切福功德,方便说有量。 10诸佛色身因,尚如世无量,况佛法身因,云何有边际? 11世间因虽小,而果大难量;佛因既无量,果利云何量? 12诸佛妙色身,皆从福资粮,清净佛法身,由智资粮成。 13故此福慧行,是成佛正因;故愿汝恒行,菩提福慧行。 14于成菩提福,汝莫堕沉忧,由佛教理示,能令心安信。 15地水火风空,布遍满十方,众生亦复是,其苦亦无边。 16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发心拔济苦,愿彼般涅盘。 17从此发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一旦净持守。 18福量如众生,恒长无间隙,因于无量际,故菩提不难。 19时空及众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无量,菩萨坚心行。 20菩提道虽长,因前四无量,勤修非久远,云何难可得? 21福慧二种行,如是无边际,身心诸疾苦,迅速得消除。 22恶道饥渴等,身苦恶业生;断恶植福德,他世苦不生。 23贪瞋怖畏等,心苦从痴生;由依无我慧,迅速得解脱。 24身心诸极苦,若汝非极厌,乃至尽虚空,导世有何惧?  25有苦时虽促,难忍况时长;菩萨却无苦,长乐云何难?  26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爱世间,故久住世间。 27故菩提时长,智人不耽怠,为尽罪积资,是时恒精勤。 28贪瞋及无明,愿汝知舍离;无贪等众善,知应恭敬修。 29由贪堕鬼道,由瞋堕地狱,由痴多畜生,翻此感人天。 30舍恶及修善,此是增上生;由智舍二执,此是决定胜。 31佛像及支提,殿堂及寺庙,最胜多供具,汝应敬造作。 32端坐宝莲台,好色微妙画,一切金宝类,汝应造佛像。 33正法及圣众,应殷重护持;金宝网伞盖,奉献覆支提。 34金银众宝华,金刚珊瑚珠,珍宝吠琉璃,广饶供佛塔。 35能说正法人,供养及尊敬,六和敬等法,欢喜而行持。

23

36于尊恭敬听,勤示而启请;于诸菩萨众,亦常敬供养。 37于天外道众,不应亲事礼,痴者由邪信,贪事恶知识。 38佛所示教诫,书写读诵施,亦施纸笔墨,汝应修此福。 39于国起学堂,雇师供学士,并赐予田食,勤行慧增广。 40于老幼病衰,为除众生苦,广备医济等,安置诸物用。 41桥堤乐园亭,水缸水塘屋,草蓐卧具食,赐施善妙智。 42城邑伽蓝地,众城聚会处,于彼乏水处,造井池施饮。 43病苦无依贫,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摄受,敬心安立彼。 44随时新饮食,果菜及新谷,僧众及须者,未施莫先用。 45足屣伞滤网,除刺除物用,针线及扇等,当置水缸外。 46三果及三辛,蜜糖酥眼药,解毒置缸处;书咒及药方。 47涂首身足油,木椅浆糊棉,水器及刀斧,当置水缸处。 48米谷麻饮食,糖油等相应,恒置阴凉处,及净水满器。 49于蚁鼠穴门,饮食谷糖等,付可信人管,日日分布散。 50饮食用前后,恒施于饿鬼;狗鼠鸟蚁等,愿汝恒施食。 51灾疫饥饿时,水旱及贼难,惨痛之世间,广大恒拯恤。 52田夫绝农业,愿给粮种具,不征苛租税,轻微受调敛。 53救护悲困者,租税应减轻,免其催征忧,亦可解其难。 54于自他国境,盗劫令止息;物量作交易,应付予等值。 55于彼大臣说,内涵悉当知,如彼世医生,尽彼恒所行。 56如为己利益,任汝何恭敬,亦当利他行,汝应恒敬持。 57地水火风等,草药及野树,自身极短暂,当令人受用。 58七步顷动思,尽舍内外财,菩萨福德成,难量如虚空。 59童女好色严,惠施求得者,故获陀罗尼,能持一切法。 60具持庄严饰,童女计八万,并施一切物,释迦佛昔时。 61光彩种种色,衣服庄严具,华香等受用,悲施予求者。 62若人离此缘,于法无安行,则应惠施之,胜施莫逾时。 63若此能利他,毒亦许施彼;若此损害他,甘露不应施。 64若蛇啮人指,断指却有益;虽佛教利他,逼恼亦可行。 65固谨持正法,及能说法人,恭敬听受法,应以法施他。 66莫爱世赞叹,恒乐出世法,如己任所有,当令他如是。 67于闻莫知足,及思修实义;于师报恩施,应恒行礼敬。 68莫读外邪论,但起诤慢故;不应赞自德,怨德亦可赞。 69莫显他隐事,及恶心争辩;自于他有过,如理观悔露。

24

70若他有过失,智者劝诫示,自须离此失,始能摧他恶。 71他辱己莫瞋,即观宿业果,令苦不复生,当使自无过。 72于他应作恩,莫希彼报恩,唯自应受苦,共求众受乐。 73若得大富贵,自高不应作;纵贫如饿鬼,虽损不灰心。 74假设失王位,或死由实言,亦恒说此语,无实利默然。 75如言如此行,恒依禁戒行,故此吉祥地,诚正贤善德。 76汝当于一切,善巧作简择,正观如实义,不依于他人。 77依法王政乐,好名遍十方,得广大富乐,臣民悉顶戴。 78死缘极为多,活缘更为少,彼等若死缘,亦应恒修善。 79若恒作法行,世间及自身,悉皆蒙受乐,如是实圆足。 80依法为性人,卧觉常安乐,梦中见善事,由内无过失。 81若人养父母,恭奉诸有德,惠施诸用财,美语不两舌。 82实护念禁戒,得天自在已,犹行天自在,故当依法行。 83一日三时施,美食三百器,福不及剎那,行慈百分一。 84天人等慈爱,彼等亦护念,心乐及喜多,毒器不能害。 85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若人未解脱,得慈八功德。  86教一切众生,定趋菩提行,坚固如山王,恒得菩提心。 87由信离无暇,因戒生善道,数修习空义,诸法悉无贪。 88无谄得念根,恒思得慧力,恭敬得义理,护法感妙智。 89布施听闻法,或不障他闻,疾得如所爱,与佛相值遇。 90无贪义利成,不悭财物长,离慢成尊贵,法忍得总持。 91由行五实施,及惠无怖畏,诸魔不得便,故感大胜力。 92支提悬灯彩,黝闇秉火烛,施灯续明油,故得净天眼。 93供养支提时,即设鼓铃乐,螺角等妙音,故获净天耳。 94他扰皆默然,不嘲支节阙,随顺护彼意,感得他心智。 95作施屣骑乘,恭敬困顿者,谨奉师座骑,故获神足通。 96令他行法事,憧念法句义,或净心施法,故感宿命智。 97由知真实义,诸法无自性,故得第六通,最胜漏尽通。 98为众得解脱,由修如实智,坚持行大悲,得证佛胜位。 99由种种净愿,故佛土清净,众宝供能仁,显净无量光。 100如此业及果,已知义相应,故恒修利他,亦自获利益。 第四品 正教王

此品主要是龙树菩萨对国王讲如何齐家治国,还有一般做人处事的道理。 1.王若行非法,或作非道理,事王人亦赞,故好恶难知。

25

2.世间人难纳,忠言逆耳语,何况大国王,岂是我能说。 3.我为汝喜故,及悲诸世间,实益若逆耳,唯我说真实。 4.具实义合宜,依时由慈悲,佛令教弟子,故我为汝说。 5.若听闻实语,应住于无瞋,可取必须受,如浴受净水。 6.我今说善言,现来有利益,汝知应受行,为自及于世。 7.由昔施贫苦,故今感富财,由贪不知恩,废施后无得。 8.世间诸苦力,无薪不荷粮,由施供卑贱,未来荷百倍。 9.愿汝发大心,恒兴建大事,若行广大事,其果悉广增。 10无福下劣王,未知三宝尊,汝应建法基,得名吉祥事。 11具法一切德,于某毛不竖,或死后恶名,王不作最胜。 12边际实广大,离慢使喜持,物用施下劣,摧坏彼邪意。 13王当舍尽物,无自在趋死,于法所作为,悉是汝前导。 14先帝诸产业,弃本属新王,前王法乐名,唯名亦何用? 15财用受现喜,若施他世乐,非此二耗失,唯生苦无乐。 16临终欲行施,臣碍失自在,将绝故舍爱,为得新王乐。 17若舍一切物,汝今安弘法,安住于死缘,犹如风中灯。 18先诸王所起,平等功德处,谓天神庙堂,愿如本修理。 19离杀常行善,持戒时慈护,无诤住正忍,勤力恒修善。 20盲病根不具,可悲丐无依,彼等饮食用,无遮平等得。 21于法无求人,或住余王界,亦当随摄护,汝应行任一。 22于一切法事,勤力弘法人,妙义法相应,彼人委要职。 23了正论持法,柔净亲能忍,高贵善种性,知恩委为臣。 24慷慨勇无贪,平稳柔适行,谨慎恒具戒,具法任为将。 25净具知法义,善识教乘理,如理契中柔,耆宿委重任。 26持法戒清净,了事有干用,能生长护财,解义巧书算。 27月月应问彼,一切财出入,问已法事等,王汝赐教诲。 28为法处王位,不求名欲尘,斯有大果利,异此则不如。 29大王即世间,多为世间事,法王位相应,汝谛听我说; 善知种高贵,识理离罪恶,相续须知善,愿彼看王事。 30罚系鞭杖等,若是依理行,王当润大悲,于彼恒施恩。 31为利一切人,应恒起慈心,若彼最重恶,亦应生大悲。 32纵造难忍罪,于彼皆行悲,衰损悲惨者,正是大悲境。 33一日或五日,释放弱病犯,余人亦如理,不应永囚禁。 34若不释彼困,律仪则不生,由此非律仪,无间恶恒流。

26

35乃至彼未释,虽系给安乐,庄饰浣饮食,药扇等相应。 36于诸非器者,若欲令成器,当依悲心教,非以瞋及财。 37瞋极杀戳者,详察实知已,不杀不逼彼,愿将摈他土。 38欲思己自在,常应自省察,恒念无放逸,愿作如法事。 39于诸功德田,赏赐恭敬事,随时令广行,余德亦如是。 40将接为饶花,赏施为大果;王树忍辱影,民鸟遍依事。 41王汝虽能施,亦应具威德;譬如沙糖丸,香辣味相杂。 42若王依道理,持之护王政,无非有正理,无难无非法。 43王从昔世引,亦非从未来,王位从法得,非法不应为。 44王物使王政,苦流沿习之,为不成此流,王应殷重行。 45王物使王政,一一沿习之,亦任作更迭,此实当慎行。 46转轮王得地,彧具四天下,但身心二乐,唯皆尽空虚。 47若苦暂息时,谓身喜乐受,心乐是想蕴,皆由分别作。 48惟苦暂息性,分别心执实,世间一切乐,虚妄无真实。 49洲地居处所,车乘垫衣物,饮食及卧具,象马女用等。 50若心随缘一,即由彼生乐,余境非所缘,是时虚无义。 51由眼等五根,执彼五境时,若心不分别,不由此生乐。 52何时缘何境,彼根作用时,余则非能行,彼时虚无义。 53由彼根缘尘,心取过去相,由彼生分别,自执为喜乐。 54由彼任一根,唯缘于一尘,离心既非尘,离尘亦非心。 55以父母为因,故说有子生,如此眼缘色,故有识等生。 56根尘有去来,不成由无义,不出二世故,现彼亦无义。 57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 58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 59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 60大种于二相,无故合义无,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 61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 62当苦止息时,便有实乐慢,如是乐坏时,亦有实若慢。 63如是无性故,能断离乐爱,及断离苦爱,见此即解脱。 64为以何法见,名言说为心,离心所无心,无义非俱有。 65如是如实知,无实众生义,犹如火无薪,无住取涅盘。 66如是诸菩萨,见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 67佛于大乘说,菩萨诸粢粮,彼诸愚眛人,瞋故作讥毁。 68不识德与失,于德起失想,或憎嫉功德,故彼谤大乘。

27

69损他为过失,利他为功德,虽知于大乘,轻蔑故瞋德。 70由不观自利,一味利益他,大乘众德器,谤人极损害。 71信人由执过,不信由憎嫉,信人谤尚烧,何况瞋妒者。 72合毒为治毒,如医方所说;苦灭恶亦尔,此言何相违? 73诸法心先行,以心为上首;以苦而利他,为何无利益? 74苦若能利益,于自及于他,应取何况乐?此是本首法。 75由能弃小乐,若见后大乐,智人舍小乐,观于后大乐。 76若谓不堪忍,因小而舍大,医师断良药,此行不可恕。 77或见事不宜,智者见为利,或制或开许,此义处处有。 78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79上乘义深广,无知故耽怠,成自他怨家,故诽谤大乘。 80施戒忍精进,定智悲为体,佛说大乘义,有何邪说过? 81由施戒利他,忍进为自利,定慧脱自他,略摄大乘义。 82略说佛正教,谓解脱自他,六度波罗蜜,故此为佛宣。 83福慧以为性,佛说菩提道,立此名大乘,痴盲不能忍。 84功德如虚空,佛德无边际,故于佛经教,大乘应堪忍。 85大德舍利弗,具戒亦难了,佛德难思量,彼义何不忍?  86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应堪忍。 87空性与佛德,若如法简择,大小两乘教,于智人何诤? 88佛说不了义,非下人易解,一三乘说中,自护当等舍。 89舍谤无罪染,若憎恶无善,若欲爱自身,大乘不应谤。 90彼小乘经中,未说菩萨愿,诸行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91菩萨为菩提,于小乘不说,观此胜逾佛,具量更何有? 92所依圣谛理,三十七道品,修因既不异,云何得佛果? 93安住菩萨行,小乘中不说,惟大乘乃说,智者应受持。 94如初教字者,令识读简易;佛于所化机,示彼堪受法。 95有处或说法,令彼离众恶,或为成福德,或具依前二。 96或为遣此二,甚深怖畏人,空悲心要义,为证菩提说。 97是故聪明人,应舍憎大乘,当起胜信受,为得无等觉。 98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无上道,中间亦安乐。 99施戒及忍辱,多为在家说,此法悲为上,愿汝修成性。 100世间多恶扰,王政若难行,为名及法事,则以出家胜。

第五品 出家正行

主要对国王说,如果在家遇到许多困难和烦恼,就放弃在家生活,出家做僧侣,避

28

免这些过失。出家要遵守的学处有五十七种。接着讲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功德差别,以及每一地的性质和殊胜。最后是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的学处,以偈颂方式解释。总结时,善知识的简易定义大致分四:(一)本身要知足。(二)具悲心。(三)具去除烦恼的智慧。(四)守清净戒律。有这四条件就具足「宝鬘论」的上师定义。 1.初学出家人,首当敬学处,于木叉毗尼,多闻勤抉义。 2.后当知微垢,当断诸恶根,学处五十七,精进善通达。 3.忿心所激扰,随行即执恨,覆谓隐藏罪,恼谓贪执罪。 4.诈他名欺诳,谄为心歪曲,嫉于他德忧,吝心怖畏舍。 5.无羞及无惭,于自他无耻,慢者不敬他,造罪因瞋起。 6.自负及高举,放逸不修善。慢类有七种,我今当略说。 7.若人自恃骄,从下下等等,从下及等胜,此为自我慢。 8.于诸胜己者,傲故起等想,此为过慢者,执自为高胜。 9.于诸更胜者,极高起高想,此惑名高慢,如痈上起泡。 10于五种取蕴,自性空无人,由痴故计我,说此名我慢。 11无果说得果,此惑增上慢;赞叹行恶业,此惑名邪慢。 12我今无复用,或作卑下想,此名卑下慢,七慢简要说。 13为求利养诈,故意摄六根,谄曲为利养,前说花巧语。 14为欲得彼物,于彼作赞说,为得故豪取,直接作谤吓。 15已得欲再得,对彼作赞言,诃责彼彼过,能令彼顺服。 16懈怠不寻思,烦恼病作意;遍贪粗自具,谓怠性贪着。 17贪瞋痴污想,异想及分别;任心不作意,说明心无见。 18于诸随顺行,怠致不恭敬;师教非佛理,说为恶士夫。 19耽诸贪爱执,缘由微欲生;遍欲贪求生,此为上品缠。 20己物生贪执,是谓具贪者;爱着于他物,是名非理贪。 21于非境女人,求得非法欲;自无德显德,说名为诈现。 22不知足恒求,说此名大欲;愿他知我德,说名识知欲。 23难忍作损害,苦亦难为忍,于尊师不敬,是彼谓非理。 24不敬如法教,谓不乐受教;于亲人爱着,说名亲贪着。 25贪境赞彼德,说名执乡土;不虑死怖畏,说名不死觉。 26此思缘他识,缘自愿他人,知自功德相,而作无上好。 27若贪他财物,则思唯于他,由贪或损触,谓益无益心。 28由欲染污心,是名非善坚,身沉说名极,迟缓名懈怠。 29变化由惑制,身口不坚牢;身乱不节食,说明为食醉。 30心思低下沉,是谓心怯怖;贪爱于五尘,说名为欲欲。

29

31于他损害意,从九因缘生,三时疑财横,说名为瞋恚。 32由身心粗重,事无能名闇,心晦说名睡,身心掉名动。 33由恶事生悔,后际忧恼生,于三宝真谛,犹豫说名疑。 34菩萨皆断此,具律更应断,若能免此恶,功德容易生。 35菩萨诸功德,今当略宣说:谓施戒忍进,静虑慧悲等。 36施为舍自利,尸罗则利他,忍辱离瞋恚,精进长白法。 37静虑专无染,慧抉择实义,悲于诸众生,一味大悲慧。 38施富戒安乐,忍悦进有威,禅静慧解脱,悲修一切利。 39以上七能摄,一切波罗蜜,得不思议智,世间依怙尊。 40如声闻乘中,说声闻八地,如是大乘中,说菩萨十地。 41初地名欢喜,于中喜希有,断尽三种结,及生如来家。 42因此地果报,究竟胜施度,于百佛世界,不动得自在。 43第二名无垢,身口意等业,十种皆清净,自然得安住。 44因此地果报,究竟胜戒度,吉祥七宝主,四洲转轮王。 45三地名发光,发静智光故,起静虑神通,永尽贪瞋故。 46由此地异熟,常作天中王,增上行忍进,能遣诸欲贪。 47第四名焰慧,发正智慧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习故。 48彼招异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萨伽耶见等。 49第五名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妙深义故。 50此所感异熟,作兜率天王,能破诸外道,烦恼恶见处。 51第六名现前,现证佛法故,由修止观道,得灭定增广。 52此地异熟果,作化乐天王,声闻无能夺,能灭诸我慢。 53第七名远行,远行数相续,于中念念得,持住灭尽定。 54因此地果报,天王统治主,现证圣谛故,能为第一师, 证方便胜智,六度生无间,于三乘世俗,为最第一师。 55八地童子地,无别故不动,无分别难思,非身口意境。 56因此地果报,梵主小千主,二乘等不及,胜义择难夺。 57九地善慧地,梵天中千主,此中智最胜,由得自证慧。 58因此地果报,力度常现前,众生所思问,罗汉不能及。 59十地法云地,能雨正法雨,佛光水灌身,受佛灌顶位。 60因此地果报,为净居梵王,大自在天王,智慧境难思。 61如此菩萨地,十种我已说,佛地与彼异,具胜德难量。 62此地但略说,十力等相应,随此一一力,如众生难量。 63如此等可言,诸佛无量德,如十方虚空,及地水火风。

30

64诸佛无量德,于余人难信,若不见此因,难量如此果。 65尊前或他前,现前佛支提,日夜各三遍,愿颂二十偈。 66诸佛法及僧,一切诸菩萨,我顶礼皈依,余可尊亦敬。 67我离一切恶,摄持一切善,众生诸善行,随喜及顺行。 68头面礼诸佛,合掌劝请住,愿为转法轮,穷生死后际。 69从此行我德,已作及未作,因此愿众生,皆发菩提心。 70众生无垢根,尽离无暇处,具净命相应,愿彼自在事。 71愿彼一切众,手具珍宝藏,物用悉无量,有海愿永尽。 72愿一切女人,皆成胜丈夫,恒于一切时,明足得圆满。 73胜形貌威德,好色他爱见,无病力办具,长寿愿彼然。 74解脱诸苦畏,一向归三宝,于方便善巧,佛法为大财。 75慈悲喜净舍,恒居四梵住,施戒忍精进,定智所庄严。 76圆满福慧行,相好光明照,愿彼难思量,愿得无碍行。 77彼德我具足,他亦德庄严,解脱一切过,愿我爱众生。 78圆满一切善,及众生所乐,能除他众苦,愿我恒如此。 79若他有怖畏,一切时及处,由唯忆我名,得脱一切苦。 80若有敬信我,若见及忆持,乃至闻我名,愿彼定菩提。 81愿我得五通,恒随一切生,愿我恒能生,离扰得菩提。 82世间遍众生,若有欲作恶,愿彼无法损,愿恒俱断恶。 83如地水火风,野药及林树,如他欲受用,愿依自善用。 84愿我他所爱,如念自寿命,彼恶尽我报,我善愿彼熟。 85乃至少分众,未曾解脱时,纵证最无上,亦愿为他住。 86如此言修行,福德若有体,恒沙世界器,其福亦难量。 87佛世尊自说,正理亦显成,众生界无量,利益愿亦尔。 88我向国王汝,略宣说此法,愿汝爱此法,似爱汝自身。 89若人爱此法,是实爱自身,爱自当为利,此利由法成。 90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事慧依智者。 91净悲有智慧,伏他说利言,由自恶疑他,此人损自事。 92是诸善知识,汝应知略相:知足慈悲戒,智慧能灭恶。 93凡此示教汝,汝知敬顺行,此圆满法规,若习得胜位。 94众生谛软语,安祥严可畏,有理不轻毁,自在应善说。 95随眠善调伏,戒慎心寂静,离掉无亲疏,无动与坚行。 96愿圆如满月,威德如秋阳,甚深如大海,坚住如山王。 97众过皆永离,众德所庄严,为众作近护,愿成一切智。

31

98非但为国王,说此诸善法,亦复为余人,由欲利一切。 99劝诫王此论,日日应谛思,为令自及他,得无上菩提。 100胜戒敬尊表,忍辱无嫉妒,不吝财知足,救济堕难事。 于彼善恶人,摄持及制伏,弘护佛正法,勤求菩提行。

「宝鬘论」已经讲完,最主要第一品大致介绍过,其余虽然跳了一大段,但是平常日常生活所需要思惟的主要观念已讲过,你们要时常串习,训练思惟的能力,如此对你们才有帮助。谢谢你们来听经,我很高兴。 附录:佛法问答

(由于发问者踊跃,所以会选择好的问题,用一个答案回复许多的问题。) 问1:透过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了解唯明唯知的意识, 和以空正见了解意识,有何不同?

答:前面所讲的唯明唯知的体性,并非指胜义谛的意识,是以世俗来解释意识,如果能

透彻了解世俗方式的解释心识,就会了解心识的本质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由此要了解空性比较容易。因为己经了解识法的本质,再去了解特征就比较容易。虽然心识空性和瓶子的空性,以究竟性质而言是一致,所现的相皆是遮相,但空性所依(心识、瓶子)不同。如经典上说:「烦恼从心识的空性中断除。」这种空性指意识的空性。佛的法身有去除暂时污秽的自性法身,和去除原有污秽的自性法身。后者指佛意识上的空性。

经典上说「心并非心,因为心是光明体性。」因为这句话建立了四部宗义。光

明体性所指的光明,以经典所说是显密共同讲的光明。但密教有它不共的说法,也是最细微的光明,俱生原有的光明体性。前面有说行善和造恶皆由身口意三业造作,以身而言有的是以折磨自己身体,让身体受苦行为行善;把重点放在多持咒、多念佛是以口业修善;以意门行善是思惟无常,或无我空性道理。四百论云:「行善主要以意门为主。」所以最主要的学佛方式是意门,有心修行者要时常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以及内心的意乐。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法好比良药,所治疗的是烦恼痛苦。当内心有痛若必须用法药对治,因为大部分的身业口业都是由意业产生,身口二业的好坏主要由心造成,所以正对内心的痛苦需用法的良药,才能断除身口意三业的过失。

西藏一些噶当巴的上师曾经说:「不是在一切都很顺利时,才像修行者;遇到

困难时所有贪瞋痴都现起,就不是修行者。」遇到困境可以应付自如,当内心烦恼的旋风吹起时,同时能以法药调伏它,才称为修行者。有个西藏修行者的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本恭甲上师还未出家之前,是个贪欲很强的小偷,出家后慢慢调伏内心,到深山闭关。有一天,他的施主要来拜访他,他赶快在佛桌前布置一些供品。但在布置时,他突然有个念头「为什么我要布置供品?」,他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

32

「原来今天施主要来,我才布置供品。不是为了法,我为世间八法所控制。」于是抓了一把灰尘往供品撒过去,然后在那儿睡觉。当施主过来看时,觉得这位修行者怎么不修行反而睡觉,而且供品那么脏也不清理。这件事被一位帝巴垛上师听到,非常赞叹本恭甲上师,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法。瑜伽上师弥勒日巴一生都为了法,不让自己有好的衣食,不要名利,观察自己对世间八法(八风)的欲念有否生起,一生起马上对治,如此才是修行者。否则外表像修行者,内心根本不是修行,还做一些不如理的事。

问2:以佛教徒而言,您成立有我的存在吗?

答:我很难回答,因为我和无我有很多角度可以解释。到底佛教徒承认有我还是无我?

英文的Soul和Sprit,我不是很清楚。以印度的研究宗教专家(外道)认为我是无始以来都存在,我的续流是不断,他们不知道续流以及剎那转变的关系,认为我是常法,是独立,是自主的。关于有我和无我的标准,如果问者是指名言上的我,当然是存在,如果指有自性的我就不存在。至于无自性是一定存在。中论八大师主张人无我,宗喀巴大师讲补特伽罗(有情)无独立之实体有,宗大师的上师仁达瓦也认为补特伽罗无独立之实体有,但是承认人有我。因此要先明白问者所知的辞意及用词,答者才能回答。所以你讲的Soul,如果是很简单一般性你和我之间的普通问话,我说是有的;如果你说的我是指补特伽罗是独立的、实体的、自性有的,我认为这种我是没有,Soul的辞意就偏差了。 问3:初学者,没有修行经验的人,修行的次第应该如何着手?

答:不要念诵太多,以个人经验,念很多而不去思惟涵意,只是浪费时间。但是「宝鬘

论」后面有几句偈颂,却应该常念诵,甚至背起来多加思惟。譬如思惟空性时,就看有关空性的偈颂,反复思惟空性的辞意。 问4:平常应该念何种念诵文?

答:「宝鬘论」第五品第66偈到第85偈。即「诫王宝鬘所出誓愿二十颂」,亦即是七

支供养与誓愿回向。第五品发愿回向文有讲到一切女子变成男子,如果此愿成真,地球将没有人,因为没有女子生育。但这里有特别的用意,由于男子无论力气、能力都可以做很多事,在旧时的印度制度男人的社会地位,总是高于女人。如果女子可胜过男子,这回向文就要改男子变女子。而且当听到被强暴、被压迫,大多想到女子,也许男人也会受到女人的压迫等等,但一般都想到女人,可见女子受到的外境逆缘较多,无形中男人的身躯胜过女人。但是母亲有哺乳的天性,我们也常说母亲的恩德最大,佛学里的回向文都说一切如母有情,没有人说如父有情,因为母亲本身所具有的怜悯心、同情心、慈悲心较强的缘故。

问5:宝鬘论有说:「信为先」,但现在有许多上师为名闻利养做事或传法,甚至做些

不该做的事,我们如何相信这位上师?

33

答:我所讲的「信」是依理由产生的信心。如果是依正理信任上师,就不会信错外道

的邪上师。依止前,要先观察上师的行为是否为了名闻利养?所说与所行是否一致?有否净化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些小小过失,假使大致上都如理,具有功德,就可以信任。这是以正理透过观察思惟的自然信任,不是冲动、机动性的信任。我们西藏人有很多在沮丧灰心时,内心无法提起心力,自己没有决定能力,唯有依靠他人,当遇到邪上师马上会依止,这就不是依正理的信任。

无论目前人生或未来前途,观察很重要。尤其想要学佛的关键上,会想依止

上师听闻佛法,依止前,观察上师条件,更是非常重要。萨迦法王曾说:「当我们买金银或马时,因为想得好的金银,好的马,虽只是短暂的享乐,会很仔细观察才买。但是为了未来前途要依止的上师,却不观察,反而像狗闻到肉什么都吃。暂时的买错可以丢掉,未来重要的前途,目前要依止的上师,却是影响深远,应该更仔细观察才对。」我常半开玩笑说,在依止上师之前,要用如大象的鼻子挺高拉长,闻上师前后味道是否相同,相同者可以依止。如果前面具有各种威德,后面空荡无物,对你和他都无好处,不要依止。

外国人时常争取个人权利,穿衣服也讲究配合地位,这点我不是很赞同。当

年弥勒日巴在山洞修行,如果戴着华丽的黄帽,是否很可笑!?弥勒日巴只有一根行走用的拐杖,穿着破烂的衣服,但他所证得的成就却是最殊胜,与穿着不符合,因此我们要追求的是内涵,不是外表。释迦牟尼佛知道这点很重要,所以从戒论的上师到无上瑜伽上师的条件都分的很清楚,讲的很详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自己未调伏就无法调伏别人」。调伏内心主要依三学,看上师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世尊所讲,就可知有调伏否。因此你们也要好好的观察我(达赖喇嘛)。 问6:何种方式可以快速了解无我?

答:答案是零。我不是很有经验,而且什么都不了解,现在唯有的一点点经验,是累积

三十年的心血。洛桑嘉措大师去见达赖喇嘛一世天津嘉措,听到天津嘉措的故事很感动,于是闭关修行四十年,才达到能修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阶段而已,所以不是很简单。弥勒日巴上师在送冈波巴大师之时说,我把传承都传给你了,但还有一个最深奥的秘诀不传给你。当时冈波巴大师请求上师赐给他,于是弥勒日巴上师就给他看臀部,臀部上有一大块溃烂的肉疮,冈波巴大师看了感触很深,原来学佛所得到的一切是用苦修换取来的,并非一步登天,因此要成道也需要苦修的。想起弥勒日巴这段故事,我也很感动。所以永远不要用简单的心态学佛。 有位上师说,刚开始学佛时,整天不吃饭拼命学习。学到一点皮毛,以为自己是很厉害的大师,就不学习,三天不学又不会了。因此精进好比水的续流是持续不断的。我觉得弥勒日巴上师很伟大,虽然我无法沾到他的千分之一的边,但我会效法他,咬紧牙关继续坚持下去。

34

问7:如何更坚固了解无我的内涵?

答: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不管学什么,都要对所学的内容,有把握、有信心,如此

才会学有所成,因此如果能对「宝鬘论」的涵义很有把握,一定有所成就。一般「我」的用词有二种解释:不好的我和好的我。以我的角度轻视某些人是不好的我,是要断除的我。好的我是以我的角度愿意负起责任,为了圆满一切众生的利益,我要成佛。「欲」也有二种解释,没有正理的欲(贪欲)和正理的欲(为利有情愿成佛),具有二悉求的发心是菩提心,希望众生成佛和欲求自己成佛。藏文的瞋和忿有差别。动机是好的,以大悲心教训他人当下的念头是忿。瞋是属于六大烦恼,忿是二十种随烦恼之一。

问8:请问达赖喇嘛您想建立比丘尼戒条制度,目前反应如何?

答:我们时常召集佛学专家开会,两年前在达兰萨拉曾举行会议,讨论比丘尼戒的问题。

当初在西藏有位董给却杰的仁波切,曾经传比丘尼的戒条,但此传承已断掉。根据许多的证据发觉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制度不是很完善。但是中国有许多比丘尼制度传承很清净圆满,戒律也非常完善,去年我去台湾,特别针对此问题作研究。目前已有计划的与研究比丘尼戒的佛学专家们开会,拟定一些条文,传给世界各国的佛教团体,我们会努力做好推广的工作,使这些条文成为正式的仪轨,如此才能使比丘尼戒的制度留传下来。这些必须再经过大决议才能定案,而且会议之前还要与佛学专家详细研究讨论。

问9:造恶必须透过后悔、忏悔才能去除恶业。英文的Guilty和后悔有何差别? 答:我不是很了解英文Guilty的词义,藏文也找不出同义词,假使Guilty

是断掉一切善业,毫无希望,沮丧灰心,此间差异就很大。我不知英文的后悔和Guilty用词上是否有差别。但是我在猜想,后悔应该是经由挫折让人改善,对以前所造恶业产生不希望再做的心态。

问10:一切有部的见解是堕入有边,中观应成如何看待?

答:所谓有边是执着诸法有自性。一切有部不但执着一切法有自性,更以理由来安立诸

法从它那方面产生,中观应成认为在此执着未断之前是无法断除烦恼,唯有增长烦恼而已。

一般烦恼的定义,集论里说,使你焦虑难安,心绪不宁的是烦恼。执着补特伽

罗是独立的、实体的无明烦恼,比较容易认识,所造成的贪心和瞋相,也比较容易了解。这种使内心起伏不安的烦恼,是可以由经验体会到的。但是细分的诸法无自性(空正见);以及执着诸法有自性的无明,却是难了难知。因为执着诸法有自性的无明还有与它相应的贪瞋,遇到悦境想要是贪心,遇到不悦境不想要是瞋心,此二者因为与细微的自性执着相应,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实有,无法体会到它使内心不安。所以中观应成所讲的与集论的定义有点不同,集论所讲的范围比较小,没有

35

包括细微烦恼。由此可知唯识所执着的有边是比较粗分的,中观自续派对有边的执着是稍细的,虽然唯识与自续派仍堕在常边,但是这种烦恼确实很难捉摸到,很难了解。

宗喀巴大师无论解释任何粗细分正见,都会讲如何认识粗细烦恼,也就是以正

见相应的破除烦恼方式作解释。假使最细微的自性执着没有与它相应的贪瞋烦恼,我们只要破除粗分无明就可断除所有烦恼,但我不如此认为。我觉得宗大师的见解很实际,也很有道理。细分的正见未了解之前,虽然透过粗分正见断除许多粗分烦恼,但并不表示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断除。所以细分正见破细微烦恼。细微无明有它相应的细微烦恼,虽然了解补特伽罗是无独立的实体空,但内心还是承认一切法是有自性,因为有这种认许,所以会产生细微烦恼,无法断除最究竟的烦恼。假使能了知一切法无自性,不是从它那方面独立产生,就能遮挡最细微无明,才能遮除一切与无明相应的烦恼。因此认识正见的粗细分对于断除粗细烦恼有很大帮助,此二者不是毫无关系,而是互相辅助。

问11: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其结果影响是不好,这时是应该遮止 意乐的过失,

还是放弃做此事?

答:有许多角度可以解释。例如做善事盖医院,此事业是善业,但是盖医院时被世间八

法所影响,意乐就有偏失。这时应观察自己的意乐,觉得不好的念头,蓄意调整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是善事业不要放弃。做好事前先调整自己的意乐,如此才能圆满一切善业。

问12:请达赖喇嘛尊者用英文开示,因为您的英文讲的很好?

答:太困难了,假使我用英文解释佛学道理,我想你们所学将不是圆满的佛学。 问13:请问达赖喇嘛您说意识是无始无终,那么人死去后意识会转变,如何生在来世? 答:我认为粗分的意识会生灭,但是以大手印(大圆满)里讲的最细微意识,即俱生原

有的光明体性,此意识在最细微的光明的性质当下不会有生灭。有位大师说,生与灭皆是由粗分的分别妄想所造成,不是以空性的角度作解释,因为在细微的光明意识时没有生和灭。光明是无论何时都有,只是光明弱时粗分意识现起,接着气流跟着转动,然后带动更粗分的意识,此称为分别妄想,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意识。当气流停止转动分别妄想消失时称为死,但光明还是存在,所以生死是由气流转动的分别妄想而看到而已。

问14:我们为了不堕三恶道,为得增上生而行善,这种意乐是否算爱我执? 答:如果自己和他人比较时,自己的地位低于他人,这种执着就不是爱我执。反之就是

爱我执。我所说的爱护他人,放弃爱我执,并非不能圆满自己的事业。佛陀的色身称为他利色身,佛陀的法身称为自利法身。此间差别是,他利色身讲法可以直接让众生看到,使众生悟道;自利法身是佛的智慧,此乃凡夫无法看到,佛也无法把智

36

慧送给众生,所以称为自利。菩萨们所要学的是他利色身,但必须得到佛的智慧才能圆满一切众生,所以需要自利法身。此自利的地位胜过他人不算爱我执。堕入畜生道很难修习菩萨道,所以为了广大利益有情众生,应造投生增上生的善业。 我想解释为什么叫你们不要亲近雄天护法?以前我说过有关雄天护法的历史,而且大部分的人透过录像带、录音带也了解雄天护法的过患。今天我再次说明大意,第五世达赖喇嘛著作的第二部经论里说,不能依止雄天护法的原因是死前曾发了邪愿,会导致许多众生走上迷路,偏向邪魔歪道。另有一篇论文更详细讲解不能依止雄天护法的原因。章嘉仁波切自传的作者图登洛桑却宁玛,在第一部著作讲,宗喀巴大师、克主杰大师、贾曹杰大师都不依止世间的神,也不会把神像摆在闹市的路旁。但以前也有黄教法王依止雄天护法,引起许多问题,还发生不吉祥的事。阿多吉昧党却是一位精通格鲁巴(黄教)教理的大师,克汪洛珠所写的阿多吉昧党却的自传中提到,很多人依止雄天护法,甚至附身在某些人身上,使得人心惶惶,这是完全毁坏正法的事业。若是有人能阻挡雄天护法侵入,就得到无量功德。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很严厉的喝责帕绷嘎上师:「不能依止雄天护法,你对外常讲广论,皈依三宝,不皈依世间的神,如此已违背皈依三宝的学处。」帕绷嘎上师很惭愧地写了道歉函,献给十三世达赖喇嘛说:「以前亲近雄天护法,是因为我母亲拜雄天护法,从此之后我不再依止。」十九年前我也曾依止雄天护法,刚开始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不好,后来我找出很多资料和证据,我劝我的百姓们不要依止,但有些人很顽固不听我的劝告,最后我只好很郑重的宣布不准依止。其实依止与否是你们的事,但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依止雄天护法的后患。

依雄天护法有两个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学的是佛法,在西藏无论宁玛派、噶居派、萨迦派、格鲁派都有即身成佛的方便,应该互相团结合作,佛法才能久住。但依雄天护法后,他说若依黄教就不能依止白教,白教经典不可放在信奉雄天护法的家里。第二点他们说不准信雄天护法,是没有信仰的自由?其实他们阻止别人信白教,已经使四派不合谐,只知巩固黄教,破坏其它教派,只会造成分裂。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善友、皈依处,为什么还需要雄天护法呢?西藏人不共的教法,假使变成只依止世间的护法,这是很可悲,很凄惨的事!! 因此讲是我的责任,至于信不信在你们,希望你们信之前最好先仔细观察。 

  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2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