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内 延伸课外 辐射生活

更新时间:2024-04-04 0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夯实课内 延伸课外 辐射生活

——让低年级识字教学突破“读写分离”的桎梏而鲜活起来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要求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可是,新课程中“读写分离”的编排方式给学生识字带来了新的困难,学得快,忘得也快。因而,识字教学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施教新课程时最头疼的问题,如何利用新教材,挖掘孩子潜能,让识字变得轻松主动,成为我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纵向贯穿,确保识字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至少认识400个汉字。这个任务的确很重,但只要把握好课堂识字这一关,可以增加学生识字的库容总量。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本班学生平均每人的识字量在 450 个左右,识字多的学生达到1000 个。根据对本班学生识字情况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如能紧紧抓住课堂识字这一关键,增加学生识字的容量是可行的,完成规定的识字任务是可能的。 (一)课前,培养预习习惯,指导预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其实,预习同样也能知新。从一年级新教材来看,每课生字约有十七、八个,这些生字分为两类:一是会写的字,二是会认的字。这些字能不能让学生在两三课时内熟练掌握,关键在于教学是否得法。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上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生字。首先,布置学生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初读课文。一年级课文内容大多儿歌化,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容易掌握,很快能将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但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并不等于就认识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他们往往表现为:课文能读得很熟甚至能背诵,但是课文中的生字单个指出来却往往不认识。因此,在熟读课文之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一是圈出你的生字朋友,注意它的邻居是谁?它还能与谁交上朋友?二是思考一下:你想(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的)?三是做好生字卡片。对于一位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独立做好这三件事,就在预习中知新,既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还初步培养了独立、自主识字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课中,优化教学过程,教给识字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生发梦幻是教学的绝佳境界。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更应如此,因为,低年级课文中的生字密度较大,而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凭兴趣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单一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骤然下降,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难以提高。鉴于此,在本着为儿童放飞梦想而存在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更要追求它的趣味性,使每一个汉字都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想像,让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成为一片孩子放飞梦想的天空。追求情趣,对于识字教学,可以追求更高的识字效益;对于学生,可以认识更多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字。

1、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识字教学和其他任何教学一样,有着主与次、难与易的问题,其中主与难的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学中要从当地语言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特点、学习能力等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掌握生字的实际出发,分清生字的音、形、义的主次、难易,区别对待,摒弃平均用力,便会事半功倍,低耗高效。如学习第一册的课文《画》,要学会的生字有: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在字音上看,平舌音“色”和翘舌音“声、春”,前鼻音“近、人”和后鼻音“听、声、惊”应是重点,教学时要特别强调,其他读音学生借助拼音并不难学;从字形上看,“春”比较难掌握,但用“三人在晒太阳”也就不难了;从字义上看,“无”要通过朗读引导领悟,其它也没什么难的。再从音、形、义三方面综合来看,应把重点放在读音上,对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的适当加力,帮助学生很好破解学习生字时的难点。

2、比较联系,避免孤立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 “目”里有两横。如学习“地”字,可与“池、他、她”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这四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各有不同,有水(氵)是池,有土(土)是地,男人他是单人旁,女人她是女字旁。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会将这些字的偏旁和所表示的意义联系起来,便不会在理解和使用时混淆了,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有效性。

3、理序分类,避免零散识字。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照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教学,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类。可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的字归为一类,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又符合偏旁记忆的规律。如在识字教学第4课《操场上》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出示本课的生字后,让学生观察,这课中哪些生字宝宝可以做好朋友?学生很快便找出了“打、拔、拍”这三个字可以做好朋友,“跳、跑、踢”可以做好朋友。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自己总结出,因为“打、拔、拍”表示的意思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扌”,而“跳、跑、踢”表示的意思都与脚有关,所以都是足字旁。最后再让学生想好办法区别这几个字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不仅学的方便,记的简单,又符合偏旁记忆的规律。又如新教材《爷爷和小树》中有“爷、棵、暖、热、伞”等生字。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课文出现“爷”,让学生发现它跟“爸”一样都有父字头。一棵小树的“棵”和“木”有关,所以木字旁。太阳出来就会觉得暖和,所以“暖”字是左边是“日”字。在拿伞跟小树作比较后,让学生观察伞,找找“伞”字跟伞有什么地方相像。在教“热”字时,教师可解释为爷爷如果没有小树遮盖会怎样?它会热得直流汗的,所以下面有四点。这样学生边学课文边学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识字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4、增加趣味,避免枯燥识字。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习的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⑴联想形象巧识字。

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学习“目”字,可让学生摸摸眼睛,“口”表示眼睛,“二”是两个眼眶,所以有两道横。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雨”字,“一”表示天,再看“冂”,它多么像房子呀,天上下雨,小雨点在房檐上“吧嗒吧嗒”往下滴,教师适时的点上“雨”字中的四个点。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教师来讲,时间一长,学生在想

好办法识字的时候也会自己去发现字的特点,自己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去编。 (2)妙编字谜猜生字。

学生喜欢猜谜语,猜谜语本身也是饶有兴趣的一项活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好奇心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编一些谜语让他们猜,能激起他们识字的愿望。猜谜语可分为猜字谜和猜物谜两种。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大王头上有个人。”教“闪”时,猜“门里有个人”,学“雷”时,猜“大雨落到头上”,学生在愉快之中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学会了新字(全、闪、雷),又巩固了旧字(人、王、门、雨等),可谓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教学中也可以编一些物谜让学生猜,使有形的文字与实际的事物结合起来。如“雪”字可以编成下面的谜语: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 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

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雪花的形状,特点,而且使“雪”字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谜语能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之中识字,在形象中记忆,恒久难忘。

老师在课堂上自编谜语的同时,可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开动脑筋自编谜语,并将“谜语大王”的称号授予编得好的学生,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兴趣。学生兴趣一高,编的谜语也就精彩纷呈。例如:一个人是什么字?(大)两个人是什么字? (天)两个小孩在土堆上背靠背。(坐)眼前一座山,只能看见尖。 山中两个洞,空气通里边。(鼻)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大口里面套小口。(回)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上十对下十,日头对月亮。(朝)一横长,一竖小,放个具字真正好,真字里面是三横,少了一笔也不行。(真)??如此富有想像与充满乐趣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自学生字的兴趣,而且丰富了他们的语言,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3)趣编故事巧记形。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通过听故事记住生字,也鼓励孩子们自己编故事。如在学习“渴”和“喝”的时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还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小山上玩,正当他们玩得非常开心时,小明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便说:“水,你在哪里?”原

来小明把准备带的水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给小明,小明急得张开嘴就喝,姐姐笑着说:“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时就张嘴。”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孩子们就牢牢地记住了“渴”和“喝”。如:学“呆”时,一个学生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如学“滚”字时,说:一个老公公(公)穿着新衣服(衣)走在河边,一不小心,滚到河里。”这样的小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寓记形于趣味之中,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了。

在识字教学中,增加趣味的方法还有许多种,如添加笔画、编顺口溜等也可以帮助学生巧妙识字。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是有规可循的,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搞搞这样的识字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巩固汉字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生字和拆分生字的能力。 例如:“日”加一笔可以变成哪些字?(目、白、由、旧、电、田??) 。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如学生总是把“已、己、巳”混淆,在组词和造句时还闹出不少笑话。为了帮助孩子记忆,我编了如下顺口溜:开口“己”,自己的“己”;半口“已”,已经的“已”;闭口“巳”,巳时的“巳”。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的有趣,兴致高,能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乐学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学生识字、辨字、记字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借助电教,避免方法单一。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实践证明,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如学习“尖”字,可做这样的课件,一个三角形,越往上越尖,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知“下大上小”的字形结构。再如“闪”字,同样也制作了课件,“一个小孩在一个大门里闪了一下”,从而帮助学生记忆:门里有个人便是“闪”。如教学《找春天》,一上课,教师可出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嫩嫩的柳条在风中跳舞,粉红的桃花露出了笑脸,绿绿的小草在风中点头、欢快的燕子在空中唱歌??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啊!孩子们被深深

地吸引住了,纷纷举手发言。教师可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随机出现相应的词语以及句子,并配上音乐读给孩子们听,然后让孩子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醉在其中,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识了字,学了词,读了句,解了文,还受到了美的薰陶。

(三)课后,利用纠错诊断本,提高识字质量

学生学过的生字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遗忘,或出错,针对这种情况,可请孩子们准备一本《小医生诊断本》,格式如下:

病字挂号 医生检查

打针 吃药 住院 出院日期

有了《小医生诊断本》,孩子自己学做小医生,作业中出现了错字别字,把错字别字写在“病字挂号”栏,检查出它的病因,写入“医生检查”栏,再在“打针吃药住院”栏里根据“病情”抄写二到三遍,第二天检查病字时,如果能正确地写出那个字,就可以在“出院日期”栏填上日期,有了这样一本病字诊断本,学生重复出现的错字别字就明显地减少了,识字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二、横向延伸,构建生字字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的大量汉字毕竟是比较孤立的,如果没有阅读支撑,很难建立学生自己的字库结构,孩子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把识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在阅读中不断复现学过的生字,是构建学生字库的重要方法。通过阅读,已有“熟字”得到巩固,半生不熟的“旧字”得到再认,拦路的“新字”有了初认。

(一)拼音扶助,阅读识字

众所周知,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阅读做准备的。当孩子识字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机遇,机智、有效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鼓励阅读,并指导其怎样阅读。

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

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有所发展。在阅读中学过的字词得到了巩固,那些新字学生通过拼音也能读出它的字音,又可以通过上下文联想它的字音。

同时,教师可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诱发其阅读的兴趣。在课上,可常给学生讲一些优美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每到这时,孩子们的眼睛会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这时,教师可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导他们去读带有拼音的《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书,告诉他们书中有更多更有趣的故事。为了让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热情不减,可定期利用课外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不求形式的统一,尽可能让学生展示阅读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以有效维持看书的激情。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无论是阅读流畅还是结结巴巴的,只要他有兴趣,就行。这样既能有效巩固识字,又能使学生及早受到独立阅读的训练,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二)组词写句,巩固识字

教师一方面把认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字组词、写句。例如,每天让学生写一句话;学了一篇课文以后,教师挑选几个生字或词,鼓励学生把他们写成一句话,或者来一个这样的比赛。

在《四季》这课的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并不满足于老师安排的识字拓展内容,他们有自己“编写”新儿歌的欲望。在这课教学之后,学生共创作儿歌四十余首。虽然这些儿歌显得稚嫩,但我看到了孩子们创作火花的闪现,启发我要为孩子多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事后,我把他们创作的儿歌布置在教室里,孩子们看着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兴奋地读个不停。瞧!又在主动识字了!孩子的探究潜能真的无法估量。

在识字与阅读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发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把识字阅读发展到每个家庭,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逐渐养成好学、勤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字库不断得到扩充,学生的汉字储量的丰富又为他的阅读提供了方便,使阅读与识

字成为了良性循环,使之终身受益。

三、辐射生活,活化识字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生字,还要巧妙地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汉字是一种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教师要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引导孩子们在沸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让识字走向生活。

(一)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

教材开篇安排了《入学教育》这一个单元,刚入学,孩子们相互还不太认识,他们大都有迫切想认识新同学的愿望。因此,开学初,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人制作一张名片,贴在课桌角上,第一次发作业本,我就提出选拔“小助手”的标准:认识本组同学姓名的可以当组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识的就有资格当课代表,孩子们都想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下课就围着名单认真记,没几天功夫,许多同学都能帮老师发作业本了,这样不光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同时由于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学生的姓名近百个汉字轻而易举地认识了,不愧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识字办法。孩子们第一次跨进小学校园,他们总是自发地被校园环境强烈地吸引和深深地打动,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地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同学淌洋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如“你爱护我,我送你一片绿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花卉,着实令人心醉。而四周的那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语标牌,更是孩子们识字的活动课本,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了校园,亲近了学校。同时,又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另外,还可将教室内所有物品都写上汉字标签,一段时间下来,可举行“识字大王”“我会读”“我认识”等识字比赛、识字交流活动,表扬奖励认得多识得主动的孩子,进一步激发识字兴趣,培养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实践证明,这样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汉字的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家庭文化资源,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

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形成合力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城区的学生家长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也格外关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多种形

式,把“识字链”联接到学生的家庭。陶行知先生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识字与认物合二为一,是学生识字的好方法。我请家长帮助孩子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到实物上,如在床头贴上“床”字,在“电视机”上贴上“电视机”等,然后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对照实物,读读卡片;也可以认认父母及亲戚的姓名、工作单位等;还可以把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打印出来,让孩子看着这些文字把故事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喜欢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提醒他们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这些生字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并把新发现告诉同学或老师。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渗透,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不但能够拓宽孩子的识字面,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某些生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

当然,鼓励孩子利用家里的各类书籍、画册自主独立地去认读是最为简便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生字新朋友”以小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家人交流,这是对孩子的最大鼓励,也是使孩子逐步向有意识字的方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三)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

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为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广告牌、商店招牌、厂牌、商品标牌、物品包装袋、街道的名称,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是儿童识字的活教材。于是,我让每人准备一个小本,专门记自己新认识的汉字,给它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像“小浪花”、“汉字集萃”、“好伙伴”、“我是识字大王”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开始用认识的字说一句话,让家长帮助记下来,每天记一句,隔一天记一句都行。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汇报比赛,比一比谁的句子最好。以后还可以说一段话。学生对这项工作兴趣很浓。不但使学生有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认识的字也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现在,我正准备尝试着让学生办字报。要求学生从爸爸妈妈读过的报纸中,将自己学过的字剪下来,或从用过包装盒上,剪下认识的字,或从广告牌上,商店名中记下自己认识的字贴在备用纸上,并要求能将剪下来的字组成词语粘贴,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组成简短的句子。等孩子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将认识的字与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如:按水果类、蔬菜类、交通工具、动物类、用具类等分类贴字,当然这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将所学的字词,归类并加以积累,加以整理。但是我想,这样一来,学生的课余时间,一定自主性很强。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

编排交流的能力,识字成了一个创造的过程。一段时间下来,不仅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巩固率提高了。同时他们也明白了识字方法很多,识字的途径也很广,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获取知识。

识字是孩子们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起点,尽管一年级孩子入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但汉字的表意性以及自身难认难记的特点,给孩子们学习语言增添了许多困难。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程,都十分重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因为中高年级学生在运用语文时出现的错别字现象,直接与低段年级的识字有关;孩子们遣词造句等书面语言能力的强弱,也与低年级时识字数量与质量有关。识字教学是个老问题,如何让识字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可谓教无定法,但殊途同归,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参与识记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汉字的再造想象过程。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会活起来、动起来,字形也变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在快快乐乐的联想中学习汉字并记住了汉字的音形义。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夯实语文课堂识字,同时辅之以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当然,多读多用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1v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