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论证的层次性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9:29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新材料作文论证的层次性

高考新材料作文论证的层次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以其现实性、情境性、思辨性、开放性、导向性、防套性的优势为人们所接受并广受推崇,已然成为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如何有效地指导并训练学生写好新材料作文也自然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关注并思考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使出浑身解数指导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用材、拟题结题等,然而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身积累少、阅历浅、思想低、意识差的原因之外,我想一个很在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差的突出表现是写作没有层次、形式单一。 在批改作文时,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的学生作文要么是一团乱麻,整篇文章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要么是思想在一个层面滑行,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要么是叙事拖沓、以叙代议,文体四不像;要么是结构单一,缺乏变化,整篇文章看起来僵硬固化。等等,这些问题说白了是学生的文章思路不清、表达不畅,没有层次感,没有灵动美。而议论文说理本身有容易枯燥、僵化的不足,全赖文脉、语势、跳宕的结构和灵活的句子支撑,如果学生的文章既没有独到的思想,也没有优美的语言,连基本的层次感、条理性都没有,那怎么可能

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呢?相反,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如果有了层次感就有了节奏感,快慢、长短、强弱、深浅、动静、远近,一起一伏,一明一暗,活泼、从容,整篇文章看起来就会摇曳多姿、飘逸灵动。 那么,材料作文的层次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又该如何使这些层次清晰起来呢? 一、思想的层次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大体上可以说是议论性的表达,而议论性的表达最强调的是观点的鲜明与论证的严密,特别是思想的传达上,更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些高低、深浅、层次错落的观点、看法如同丝线上贯穿的粒粒珍珠,明亮透彻,也如同母亲缝制的针脚,细细密密,共同构筑起文章的立体与层次。材料作文思想的层次性其实也是逻辑的层次性,一般来讲,逻辑的层次性主要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起、承、转、合;引、议、联、结;正反、先后等方面去判断。另外,近几年来的新材料作文写作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写作,不只是证明文了(即确定一个观点然后自我证明),而是评论文(即给出一个材料或一个情境,让考生对此发表看法),既然是发表看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展开思考、讨论。即使是选取一个角度、确定论点之后,在论证时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入手,将观点切分为几个分论点,逐个论证,同时这个分论点之间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合起来共同支撑整个论点。 以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为例: 看天光云影,能测

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一篇高分作文《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以“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为中心论点,从“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严密,层次清晰,思想上有跳动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的思想富有层次感呢? 第一、题目梳理。材料作文的题目中本身是有层次的,要么是二元,要么是多元,并且每一元中又可以发散为二元或多元,所以无论我们在立意时无论选择哪一元,在发表看法时都可以从多元出发,说出理由来,写出层次来。 原因探究。去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而原因必然是多层面的,如果只是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那么文章就显得单薄不深刻,而如果我们能从表层原因追溯到深层原因,从现象层面追寻到本质层面,从单个原因搜索到多个原因,那么不仅可以使文章思想的表达更全面、更丰富,还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分明。比如15年高考新课

标甲卷作文题目,如果是赞成举报父亲,理由可以是:是对父亲的真正关心,是大孝,是大爱;是对父亲的负责和对社会的负责;是对父亲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是对“法制中国”的支持和担当等。 适时升华。适时的升华就是由低层次跳到高层次,由浅层次挖掘到深层次,由个人上升到国家、民族,由现象提炼出本质,这种跳跃,这种深入,就会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同样以“女儿举报父亲”作文题目为例,表层上看似小陈举报父亲,有违背伦理常规,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深层上看理性与感性的问题,是情与法的问题,是人性与规则的问题,是生命意识问题。 第二、论证的层次性。论证的过程,本身是思维逻辑展开的过程,而逻辑的层次性、条理性、严密性决定了论证的层次性,这种层次可能是并列的,可能是递进的,也可能是正反的、对比的,假设的。 正反论证。即除了从正面论证观点之外,还能够从反面入手,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这样既可以加大论证力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逻辑更严密,还可以让文章看起来层次鲜明。比如: 现代人的异化,就是从脱离自然开始的。钢筋混凝土修筑了现代化的私人空间,却为人们圈划了围蔽的墙,人们变得敏感、孤独。于是,他们企图“曲线救国”,用现代产品对自然进行全新解读乃至重建,事实证明大多劳而无功。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都市奋战之余,无奈着挣

扎着选择回归乡野、亲近自然。“农家乐”、“吸氧游”、“山水深度游”等旅游项目已不鲜见,除此之外,让城市的孩子贴近农田、大海、山林来感受自然已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由此可见,感知自然别无他法。人们在这个艰辛的过程有了醒悟和回溯。(钟培旭《“互联网”+时代的回望》) 递进的论证方式。从不同方面、不同高度入手,层层深入,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先后有别,环环相扣。比如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抚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广东考生《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此外还有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并列论证等方式,这些论证方式本身是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逻辑的严密性本身决定这些论证方式的层次性,也决定了思想的层次性。 第三、辩证思考。辩证性的思考既可以凸显出文章的理性、客观,不偏颇、不极端,还可以体现出文章的层次性。比如: 不可否认,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貌似将自然移至了咫尺,但这些霸居在感知链终端的信息,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冷冰冰的概念,没有了与自然交融的细节,也就没有了生命的体验,更没有了生命的体温,结果人们只能是被自然抛弃得越来越远。(朱华华《走近自然,诗意栖居》) 第四、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发散思维会打破思路的局限于偏执,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在材料作文写作中会开阔视野,增加文章的层次感。 第二、素材的层次 材料作文的写作需要论证,论证就少不了证据、素材,但素材的使用不是多了就好,这里面还有恰切与否的问题,详略与否的问题,新与旧的问题,先与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素材的排列问题、组合问题、层次问题。材料作文训练到一定程度,学生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材料作文写作时我们总会发现个别学生的作文有堆砌辞藻、堆砌素材的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以叙代议,把事件整个不加修剪地照搬来的,这些都会使文章层次感不强,或显得臃肿,或显得单薄,或头重,或脚轻,或肚大,总之不简练、不灵动。 《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这篇文章素材是广泛的,中外兼有、古今齐备,使用上也是有层次的,世界与内蒙古撞脸、尼泊尔地震的例子精细修剪,采取详议,哥伦布与近代中国使用一句话简论(如果再加一句话,形成排比会更有气势。),详略得当,体现了素材使用的层次感。除了素材的详略互见让文章体现出层次感外,还有其他的方法: 诗词叙事混搭。诗词的简洁凝练与事件的精心裁剪放在一起,诗词的“简”与叙事的“繁”相得益

彰,对比鲜明。比如: 自然之真,可以悦目,可以怡情,可以养心。古人夜观天象,面对闪亮的银河,歌咏出“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表达对美好爱情、长期团聚的渴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是洗涤了诗人王维沾满俗尘的心;而被贬滁州的欧阳修更是朝往暮归徜徉山中,觅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四时无穷之乐,并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绝唱。(盖英俊《自然从未远离》)名言与素材混搭。不同方面论据的交错搭配,会打破单一方面论据的单调与枯燥。比如: 用素心追随自然的律动才能对自然形成诗意的认识,对自然产生美的认识。宋代大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样写道:“春山阴云连绵,人欣欣;夏山佳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这种美景多么令人向往,郭熙若没有对自然的亲切体认,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感受。我们再试想一下,陶渊明若是整体待在房间里上网查询植物知识,他又怎么能写出“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的佳句?他若蜷缩在空调房里,又怎么能写出“五六月中,北窗下卧,有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美妙感受?(曾坤《用素心追随自然的律动》) 素材的使用上说白了就一个字:变。只有变才不会古板,才不会胶着;只有不同,多维立体使用古今中外,名言诗词,典故俗语等素材;只有详略变换,才能让素材富有层次感,而不至于一成不变,无趣乏味。 三、结构的

层次 结构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思路清晰与否、逻辑严密与否的最直观证明;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貌”,骨架分明,文章才清奇俊朗;结构的层次性是材料作文层次性的外在表现,因此材料作文的结构要疏落有致,序列分明。 第一、段落分明。文章的段落即文章的骨架,骨架要长短适宜。不过长,过长有臃肿拖沓之感;不过短,过短有单薄无力之相。段落的长短是视力所见,是第一印象,因此要赏心悦目,间隔有致,如果一个高中生写作文还是三段论,还是一逗到底,还是段落忽长忽短,很难想象这是一篇好文章,可能第一眼就被阅卷老师打死了。第二、首句突出。首句须精要,是整段精华的概括;首句须是观点,是文章思想一个层面的直接表达。段首句一方面也是学生思路清晰的体现,一方面是学生概括能力与思维缜密的具体体现。段首句有了,文章前后的关系就分明了,文章的逻辑也清楚了,学生的见识思想也大致可以判断出来。比如2015年浙江卷: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浙江考生《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三、过渡自然。段与段之间的转化不仅要是思想、语势的流转,还要有形式的变换,如何布置好段落的过渡与衔接,

足以考验作者的谋篇布局能力和写作技巧。过渡好了可以让文章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过渡不好整篇文章看起来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其实,过渡的方式很多: 反问句。何谓感知?“感”即感受,“知”为相知。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为何科技手段无法让我们真正地亲近自然,感知自然。(广东考生《仰观宇宙,俯察万物》) 引用名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知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自然要躬行!(广东考生《感知自然需躬行》) 关键句(观点句、问题句、得意句)。以关键句承接上段,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可以表明观点,还可以是自己的得意之句。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广东考生《远近结合,感知自然》) 然而,也有因畏惧创新而延缓科学进程的教训。(吉林考生《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 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创新。(吉林考生《创新铸就辉煌》) 关联词。关联词本身具有连接过渡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关联词会体现出前后不同的关系,善用关联词会让文章前后更连贯,结构更清晰。比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当然,另外,不可否认,诚然,不仅如此,事实上,从…方面看,其实,等等。 四、语言的层次 我们所说的语言的层次不是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的,我们不去区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也不去分辨日常交流语言、科学交流语言、检索语言,只是从写作学的角度,从语言文字组合的角度去思考语言的层次性、节奏感。以《阿房宫赋》为例,只要是读过的无不为其气势、语言所折服。它的层次感极强,既有骈文的铺排、对偶、押韵等,又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层次感。那么如何使语言更有参差感呢? 句法灵活。灵活变换的句法就如同一条在文章中四处游走腾挪的巨龙,不仅打通文章各处关节,还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有跌宕起伏之姿,读起来也有抑扬顿挫之感。这种整散结合,长短错落,正如刘勰所说:“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文心雕龙·丽辞》)比如: 神州腾飞,蛟龙下海,每一个精密的部件,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决定着成败。正因为他们,恪尽职守,力求创新,能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拧好每个螺钉,焊好每处接口,方成大国之雄姿,尽显大国之力量。两弹功勋于敏,出身贫寒,只求一张安静的书桌,于乱世国殇间奔波并未打消他的报国之情,从一个平凡人做起,历经拼搏,终使其明响震史

册。(贵州考生《平凡人生,更显风采》) 善用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用排比来议论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说服力,还可以使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读来一气呵成,震撼人心。 作为知识分子,就应直道而行,勇于打破沉默。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之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被迫远离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政治;索尔仁尼琴在前苏联的铁栅栏中横冲直撞,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专制统治下的种种怪象。他们都是不畏强权,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敢于与时代“唱反调”,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福建考生《直道而行,何惧“歧途”》) 此外,语言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韵律的和谐,标点的使用,反问设问手法对情感浓淡的影响,对偶比喻手法让语言更简约生动等。比如: 材料中的乘客,在等候了一分钟之后便开始怨声载道,浪费时间云云,殊不知残疾的母亲正在艰难地靠近,蹒跚地走向他们。当母亲上车之时,人们沉默了。沉默是对彼此良心的问责,是对关爱的搜寻,是对人性的挖掘。 感谢这瞬间的沉默!“沉默”震醒了“良知”,“良知”回应着“沉默”。 默默里,人心的“破洞”在悄然弥补; 默默里,善良与悲悯在酝酿发酵。 良心在沉默里得以彰

显,让我们看到了人世的温情,让自省的良知肆意奔流。良心,是一方清白的枕头。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若充满关爱,世界就会洒下爱的甘泽。 虽此时无言,却掷地有声!(重庆考生《沉默里……》)总之,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懂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切不可一团乱麻,一片混沌,因为无论是思想的混乱还是结构的混乱对议论文来讲都是一场灾难,再好的内容,再漂亮的文字都无法弥补。因此,学生写作时要逻辑严密,思维透彻,要有意识地从思想、素材、结构、语言等方面构思好、锻造好文章的层次,这样,文章才好写,好读,好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