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困境及其原因与学生的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1 14: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学习困境及其原因与学生的应对策略 ──关于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调查报告

吴邦荣 周 红

摘 要:

高中教育相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言有很大的差别,而高一学生是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的特殊群体。本文立足于高中新课改背景和高一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安徽省阜南县第二中学为例,对高一学生当前历史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对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中的困惑与期望进行调查并形成反馈意见;

第二,依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从“时间”、“记忆”、“理解”、“态度”、“文综能力”、“个体差异”六个方面详细论述影响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第三,破解当前高一历史学习困境是一项综合工程,从学生角度讲,目前最好的策略是学会做历史笔记。

本文从教学案例出发,详细介绍了课前笔记、课堂笔记、课后笔记的原则和做法,以期帮助高一新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一新生;历史学习;困惑与期望;历史学习笔记

一、调查反馈

2008年10月初,我对本校的五百多名来自县城、各乡镇学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困惑

1.时间不够用(指课后学习时间,笔者注)。 2.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 3.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 4.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 5.记的慢,记住了很快又忘了。

6.要记的知识点太多,理解性的东西太多。 7.材料题不会做。

8.回忆老师讲解或教材总会有遗漏。 9.记的不准,容易混淆。

10.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 11.不知道怎样记笔记。

12.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二)对课堂教学的期望

1.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

2.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

3.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 4.将重要的知识在书上划下来。

5.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 6.将重点多读几遍。

7.明确告诉我们下节课提问什么内容,最好告诉我们在课文的哪一段。 8.不要讲的太快(指教学进度,笔者注)。

9.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我们初中老师就是这样,而且效果很好。 10.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

11.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12.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需要说明几点:

(1)我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在本地属于二类,而且班内文化课成绩差面较大,班级属于异质分组(混合班级);

(2)我校高一历史课开的是必修一,每周两节正课和半个晚自习(60分钟); (3)我省中考历史为开卷考试,满分70分。

(4)摘录给大家的是学生反映中比较强烈且具有共性的内容。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这次调查是在历史课上以不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果真实的反映了高一学生一个多月来的历史学习感受和期望,其中有些问题是各学科共性的,例如班级授课制本身的弱点──教学共性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由此产生了学生在个性发展和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的困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是历史学科特有的,它涉

及高一历史教学的各种关系,如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课堂教学与学习评价,它还涉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问题,等等。总的来说,它反映了一个不太乐观的高中历史新课改现实,即高一大多数文化课基础不是很好的新生希望学好历史,但自我评价并不满意,而且对教师的期望太高,甚至对学习出现了“迷茫”的情绪。这种状况可以简单地归结为高一新生对历史学习的适应问题,并期望“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尽快摆脱困境,促进高一历史教学相长,是所以关心教育的人士的共同责任。笔者仅从学生的角度探讨高一历史学习的问题、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从同学们的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期望中,总结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方面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二)记忆方面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只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也是学生反映最多、最迫切的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这虽然受遗传因素决定,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改善、提高。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负担对每个个体来说又是相对的,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整体环境。 高一学生在自己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记忆感到困惑重重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由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其次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体系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使高中历史教学加大了对学生记忆和理解方面的要求。初中是开卷考试,而且满分只有70分,历史学习更多的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次,因此,初中课堂教学、教材文本与高中相比都更具有趣味性,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等同于开卷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而且这些重点、笔记既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记忆,甚至不需要关心它的语言表达,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初中学生间十分流行。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看到但却必须思考的事实。到了高一,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与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太大了,造成学生在短期之内

无法适应。初、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衔接问题,必须引起高一历史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三)理解方面问题。其一是不能准确的掌握一些名词概念,课堂上听明白了,但不久又迷糊了。如政治、经济、国王、总统、首相等一些常用的名词,却变的十分抽象了。其二是材料题不会做,材料读不懂或习题考查意图不清或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把自己知道的与习题相关的内容都往上写。

这些与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更强调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理解。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规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知识的特点也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四)历史学习态度方面问题。其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这些问题在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中真实而突出地表现出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依赖教师精细讲解的结果而非师生探讨的过程,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其二,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关注太多,表面上看是好事,其实不然。什么是“重点”?课标有解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基本历史结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阶段特征等,也就是老师们经常讲的主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然而大多数学生关注“重点”的出发点并不是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本身,而是考试、做题经常用到的,或是经常犯错误的内容。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不该埋怨学生,但它真实的反映了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习观考什么,学什么。我们一线老师发现了一个规律,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是告诉学生这里是高考经常“光顾”的地方。究其原因,除了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和学生个体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差异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到位造成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要想理解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背后隐藏的过程。高中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然而,在高考指挥棒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安徽省高考升学率06-08年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期望高中历史教学和评价有根本性的改变也是奢谈。

这几年,我们对教师角色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关注较多,对课堂主体论的讨论和研究也很热烈,虽然强调学生主体论,但对长期依赖于被动学习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和关注不够,这实际上也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意识的另类表现。新课改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教与学两方面在实践中的根本变化,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

(五)文综能力较差,影响高中历史学习。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的特点,它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也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六)学生的知──情──意心理活动过度性特点明显,个体差异拉大。高一新生对客观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而对历史意义的建构有畏难情绪或不感兴趣,这既受初、高中历史教学和评价差异的影响,也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特别是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具有从初中到高中过渡性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以往经验,进入高一下学期,特别是分了文理班以后,这种差异会逐渐缩小。这一时期,个体表现差异很大,认知水平或适应能力相对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较差。

三、学生的突破口──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彻底改变当前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困境,不是朝夕之间的事,它需要高中一线教育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互动,进一步完善新课标和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处理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问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完成课标教学任务的底线上,使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因材施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索,并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理由简单归纳如下:

1.笔记是人脑的硬盘,是学生记忆的延伸和扩大。

2.做笔记是高效学习和复习的保障,是提高学生时间效率的保证。

3.做笔记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学习上,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前提,任何学习方式的实现,都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前提。”

4.做笔记不仅是记录问题的载体,更是生成问题的载体,做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客观相互交流,获得新知识,形成新的心理建构的重要过程与途径; 5.做笔记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文宗能力的手段。

6.做笔记能够有效的弥补前面所说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教学共性要求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做课前预习笔记的过程和课堂笔记的过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差异而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形式和成果;而做课后笔记的过程和笔记的整理过程,则主要是基于教学的统一性要求而形成的形式和成果。做历史学习笔记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尊重教学的统一性。

总之,做笔记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抄笔记和课后背笔记,它不仅重视学习的目标与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它能将学习的目标、结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做笔记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更能够有效的应对应试教育。

事实上,高一每位同学都在做学习笔记,而且在高中之前就开始了。但是,几乎所以的同学对自己的历史学习笔记表示不满意。究其原因,除了做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以外,还有学生对待笔记的认识存在误区。如何做高中历史学习笔记呢?

(一)原则方面。

以自己的需要为核心,它是笔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必苛求“多、全、细”;不拘于形式;主动探讨与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相结;持之以恒,养成主动记笔记的习惯,有不少同学在课堂上看到其他同学忙着记笔记时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等到老师强调记时才慌着找笔,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效果受制于复习巩固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系统复习,并注意复习的次数。 (二)具体操作方面。

历史学习笔记按照学生学习组织的过程分为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巩固复习笔记。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首先是学生预习教材文本,其次才是做笔记。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历史课前很少预习课文更谈不上笔记了,调查中所说的笔记是指课堂笔记。针对这一情况,我又对学生做了一次关于课前预习历史教科书文本的调查,发现学生不积极主动预习历史教科书的原因,除了受个体兴趣、以往习惯、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影响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即便是课前预习,在没有强制的和科学的指导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关心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似乎与老师的教学和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逐渐地放弃了预习课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探求新知、预习课文的积极性是有的,只是目标和方法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课前预习笔记,实际上就是阅读笔记。它是古今中外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它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阅读历史教教科书文本和做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的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阅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也很多,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

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以高一历史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人教版第3版)为例加以说明。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学生提供的资料整理的,主要是修改语言表达上的零散性和不规范性,方便表达。

第一步,概览以列出提纲。在5~10分钟的时间内快速读完第8课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归纳、概括大意,列出如下提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出的严峻形势(3段) 1.美国独立

2.邦联制国家及其弊端 3.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呼声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5段) 1.1787年制宪会议和宪法的通过 2.联邦制及其特点 3.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5.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2段) 1.两党制的形成

2.两党交替之争及其本质

第二步,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仔细阅读每一个子目和自然段,首先扫除文字和语言障碍;其次,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要素结构意识(原因与背景、过程或内容、结果与影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读懂每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完善、补充、调整先前的课文结构;再次,运用史论结合的思想分析课文图片、图表、引文等资料与课文正文的关系,区分史料、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最后,思考子目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并记录下在阅读中的疑惑。

第三步,精思以融会贯通。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际上这一思维方式是贯穿于整个做笔记的过程,只是在此加以强调,以期掩卷长思,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本课,师生常会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立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考本课在本单元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价值。

二是将它与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并联系现实等。如,美英两国的政体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再如,奥巴马是如何当上总统的?当选后他将如何组建政府,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他将如何处理两党关系以及与国会、最高法院的关系?等等。

以上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细节:

(1)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 (2)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

(3)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

(4)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针对大多数学生历史课前很少预习课文更谈不上做笔记的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所以上面的阅读任务和预习笔记多数是在课堂上仓促完成的。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对历史学习的自我评价满意度。

这里所讲的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常规课堂上所作的笔记。虽然在同一个教室,使用统一本教材,参加同一个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但是每一个学生在某一堂课上所获取的和体验的是绝对不会完全一致的,这也是新课改主张立足于学生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作为教师与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将每一堂课老师所教授的全部掌握,也没有必要。如何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全面解读教材以及解疑释惑,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和促进自己的发展呢?课堂笔记尤显重要。课堂笔记的效果直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态度、技巧决定的。这里仅谈学生的活动。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也有的同学喜欢乱画,比如装饰插图人物等,虽然不伤大雅,但是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

第三,要关注笔记的内容。有这么几种情况是必须记的。一是教师要求的或强调的;二是教师板书内容(特别是历史知识结构性的内容)或多媒体课件中具有总结性、规律性的内容;三是在师生互动或同学讨论中受启发的内容;四是在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也就是未知和不解的内容),具有解疑释惑作用的内容;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第四,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一定要记住,记笔记是为了调动我们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笔记也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是帮助我们记忆、加深理解、捕捉灵感、记录疑惑或解惑的内容、突出或强调某部分内容的工具。

最后,还要强调几个细节:(1)对预习中未知或不懂的问题在教师讲解时一定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2)听课中要将老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预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纠正自己的主观理解错误;(3)课上要积极发问,并将课上没有机会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比课前笔记、课后笔记显得轻松一些,重在补充、调整、完善先前的笔记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对某一课学习的延伸与复习,也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阶段。首先要合上课本、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努力回忆(或复述)课本、笔记、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要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内容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忆,而只要概括出主要的内容或关键词即可。有时感觉自己回忆出来的东西很少或记忆不清或知识结构不完整或表达不准确,都说明自己学得还很肤浅,还有很多需要补充的内容,对发现的不足要记录并加以改进。

做课后复习笔记,有时候需要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三化目标”: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活化历史知识、以历史问题统领历史知识和结构,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表达的规范性。在07、08两年高考文总历史卷的各类分析、评价报告中,都非常醒目的指出了答题中的逻辑性问题和表达不规范造成的失分是十分严重的,这也反映了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加强“三化目标”训练的必要性。

做课后复习历史笔记,要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对那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同学非常必要。

做课后复习笔记,还要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问题。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历史教科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它与教辅资料和笔记一样,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做题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所以既要注意做题的量和速度,还要精选习题,争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和难度较大的习题,更要反复阅读教材、笔记,弄懂、弄透,并做好记录。

做课后复习笔记,还要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0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