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八届三中全会

更新时间:2024-03-22 2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要 目 要文

民建中央2005年工作要点

民建八届三中全会

坚持与时俱进 加强参政能力建设 ——在民建八届三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 成思危 以人为本 参政为民

——在民建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摘要) 成思危 民建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民建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何建新 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与对策》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摘要) 张榕明 关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专题调研

报告的说明(摘要) 路 明 关于《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摘要) 陈明德

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专栏

坚持发展多党合作 努力提高参政能力 ——在会中央纪念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

座谈会上的中心发言 张榕明

消息

会中央召开纪念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座谈会 彭娟娟 “民建会员在政府机关任地厅级领导干部座谈会”在京召开 石小波 陈明德副主席赴唐山调研 刘万勇 会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程喜真 会中央科教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祝 磊

会务动态 短讯

新年贺词

灵猴献瑞,金鸡报晓。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会中央向各级组织、广大会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致以新年的问候!向多年来为会的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本会事业的各界人士致以新年的祝福!

今年以来,本会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会中央五年工作规划纲要,继续围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目标,引导和带领广大会员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自身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即将到来的2005年对于本会具有特殊的意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将迎来建会60周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会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实绩,纪念建会60周年。要大力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继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大家新年快乐!祝本会事业兴旺发达!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

二ΟΟ四年十二月

民建中央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本会将迎来建会60周年。全会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认真研究总结参政党建设规律,进一步加强参政能力建设。

1、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统一战线理论。推动全会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决定》。坚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帮助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结合本会实际,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2、坚持自我教育,加强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以建会60周年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期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做好“总结本会成立60年来的基本经验,努力加强民建的参政能力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扬本会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全会开展“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的活动。拓展舆论宣传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本会的了解,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本着民主、团结、隆重、俭朴的精神,组织纪念建会60周年活动,表彰为国家和会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会员。

3、切实做好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在2004年专题调研报告、招标课题和资助课题、地方推荐材料的基础上,转化参政议政成果,认真做好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和“两会”大会发言的准备工作。为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服务。认真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协商会议,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法律法规的协商讨论。

4、统筹十方面力量,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金融体制改革、“三农”、就业和再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组织会内外中、高层专家学者以2005年经济形势分析和2006年经济形势预测为题,草拟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建议。围绕会中央2005年三个重点调研专题,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及相关成果。继续做好面向地方组织的课题招标工作,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和程序。进一步提高社情民意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适时举办地方组织信息员培训班。继续开展应急研究,编辑《关注》、《经济论坛》。二季度,举办“2005年中国风险投资论坛”。

5、贯彻落实《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注意了解各地贯彻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会员队伍特别是骨干队伍建设,以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效能化。认真贯彻落实会中央关于组织建设工作的6项制度。坚持“三个为主”的方针,建立两支素质较高的基本队伍,重视联系与发展经济学家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性人士。做好部分领导集体成员任期内调整工作,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会员骨干和机关干部的培训,增强培训效果。配合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社院做好地方领导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的相关工作。举办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研讨班。做好会员来信来访工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继续推动组织管理系统的运行,实现会内组织信息的动态管理。

6、加强联络工作,整合会内外资源。进一步加强会内各级组织之间、专委会之间、专家学者与会员企业之间的联络,加强与当地中共党委和政府、兄弟党派、社会团体及境外工商经济界、华人社团等的联络,开创联络工作新局面,为参政议政、实施“走出去”战略服

务。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推动会员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会员企业对外投资。二季度,召开全国联络工作会议。

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各界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等分裂祖国的图谋,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稳定。

7、进一步探索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的有效办法。深入贯彻民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会议精神和《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为会员和会员企业建立服务平台,提供交流考察的机会,倡导鼓励会员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继续推动各级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办实事,加大对扶贫联系点的扶贫力度,积极开展教育、科技、项目、就业扶贫。四季度,举办2005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继续办好建华企业家课堂。

8、推进机关文化建设,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落实全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会议精神,加强机关的各项建设,重点做好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机关干部服务参政议政和会务工作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做好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工作。营造“民主、团结、创新、敬业”的机关文化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学习型机关。

坚持与时俱进 加强参政能力建设

——在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04年12月16日)

●成思危

各位委员:

我受第八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全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的回顾

自本会八届二中全会以来,常委会根据会章规定举行了四次会议,学习了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宪法修正案和政协章程修正案,审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和《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听取了部分中央工作部门和省级地方组织的工作汇报。一年来,本会各级组织紧紧围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这个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能力,团结广大会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深入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思想建设。今年,全会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宪法修正案和政协章程修正案为重点,结合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15周年,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会中央及地方组织中心组认真坚持学习制度,带动了全会的深入学习。从年初开始,在全会开展了“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活动,会中央组织编写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基本知识》,从参政党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民建作为参政党的基本概貌,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本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会员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与《中国民主建国会史稿》、《孙起孟文稿选编》和《成思危论民建工作》相配套,成为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成员学习的基本教材。会中央领导同志在地方调研期间,多次召开会员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宣讲统一战线理论和民建基本知识。今年下半年全会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建国55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纪念、庆祝活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弘扬本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了全会的政治把握能力,思想理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今年以来,全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调动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中央机关、专门委员会、地方组织、学术团体、各方面专家、学者等方面力量,发挥虚拟研究网络的作用,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水平有了新提高。“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走访民建、工商联联组,参加讨论,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给本会以极大的激励。本会中央及会员中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交发言71件,占大会发言总数的10.35%,其中以会中央名义的口头发言1件,书面发言3件;提交提案484件,占大会立案提案总数的11.76%,其中会中央集体提案12件,界别小组提案3件。本会提出的关于农民工权益维护和保障问题、中小企业问题等受到大会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在全国政协十届六次常委会上,本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发言得到与会常委的肯定,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至今已分别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当前经济形势等内容

召开了九次座谈会。由于会中央做了充分准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数被采纳。经济委员会、财政金融委员会共同完成了《2004年经济形势分析和2005年经济形势展望》报告,经八届八次中常委会议审议,形成了《民建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几点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挥整体功能和群体优势,做好会中央重点专题的调研工作。主席、专职副主席多次带队分赴重点地区调研,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形成了《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与对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等3份调研报告,为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奠定了基础。会中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陕西、湖北等省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有关情况,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议。继续向省级组织发布了11个招标课题选题方向,有24个省级组织报送了62份申请书,最终确定了5个招标课题,3个资助课题。各级地方组织积极开展调研,为会中央的重点专题提供了资料和研究成果。

进一步发挥了专委会的作用,增加了成员及活动次数。专委会成员及会内专家的作用更加突出,为我会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各专委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调动社会研究力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就会中央重点专题、应急研究课题提出建议,完成了《推进现代金融制度建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力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行政许可法实施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推动妇女参政议政,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课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民建网站的《经济论坛》在发动会员参与、集思广益方面有了新的开拓,年内共发帖3000余篇。

形势的发展对社情民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中央结合实际作出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暂行规定》,对社情民意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主要来源、报送形式和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推动了社情民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一年来,政协委员、各地组织报送情况反映1441篇,编辑并向全国政协等有关方面报送343篇,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9篇,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培训与发展并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发展坚持“三个为主”的发展方向,始终保持联系经济界的特色。今年上半年全会共发展会员2441人,平均年龄37.3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4%,有中、高级职称的占51.8%,为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年内举办了5期市级组织主委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170多人参加了培训。召开了部分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的会员座谈会。配合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做好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副主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讨班和民主党派中委培训班的有关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和境外培训。

在充分调研和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今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编印了《民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为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会员情况变化,会中央开发了组织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已有26个省级组织在互联网上运行该系统。一年来,各级组织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所联系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的意见》,会中央已收到地方组织的情况报告24份。继续做好原工商业者会员的困难补助工作。进一步加大了信访处理的力度,努力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截至11月底,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会员来访247件次。对一些重点案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情况,帮助会员妥善解决。制定和修订了《会籍管理办法》、《会中央选举工作要则》、《地方组织选举工作要则》、《会费交纳办法》、《发展会员规程》和《新建、改建地方组织的规定》等6项组织建设制度。

(四)突出工作重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是本会参政议政的重要实践基础。开展扶贫工作是社会服务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本着

“为国出力、为会增光”的宗旨,会中央积极整合会内资源,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协助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扶贫工作。主席、分管副主席在贵州、河北等会中央扶贫点进行了工作考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八届八次中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等多种形式,重点落实贵州省黔西县和河北省丰宁县两个扶贫点的脱贫帮困工作。共引资400万元支持丰宁、黔西县扶贫开发项目,在丰宁县启动了民建正光治沙试验工程,召开了有工程院院士参加的治沙研讨会议,向国务院转送了会议提出的治沙建议;选派了3名机关干部分别到黔西县、丰宁县以及银川市西夏区挂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召开了“民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市委会对口支援重庆黔江区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4个直辖市组织共向黔江区捐款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本会会员企业共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和下岗职工102109人;共引资援建希望小学53所,累计达384所。

围绕“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这一主题,4月在深圳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共有500多位中外人士参加,交流了中国及美欧不同模式下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1月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2004′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会内外600多位经济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发动会员企业参加了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

(五)拓展对外联络的领域,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遵循“广交朋友,促进合作,扩大影响,稳步开拓”的基本思路,对外联络工作向更深和更广泛的领域拓展。会中央组织会员企业家出访巴西和乌拉圭,考察两国农业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利用农业资源开发生物能源的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组织部分IT行业企业家会员赴印度考察,并召开了“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讨会”,有近20位IT行业企业家参加。会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境外交流活动,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宣传我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在港澳访问期间,广泛接触会员、会友以及各界人士,围绕基本法的贯彻实施,勉励大家珍惜港澳回归,正确理解和推进民主,依法治港、治澳,共同维护香港和澳门的稳定和繁荣,收到良好效果,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经济界、教育界人士的联系和交往,召开了“海峡两岸中小企业融资研讨会”,两岸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组织36位香港工商界人士访问团赴吉林、辽宁参观考察,开展了经贸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工商界及华人华侨社团的联系和交往,接待了意大利华商总会访问团、美国独立银行家协会代表团等,扩大了与国外经济界的友好往来。

(六)增强服务意识,继续推进机关建设。按照建设适应民建工作需要的合格机关干部队伍的要求,召开了全国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会议。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机关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在去年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推动机关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关干部参观了“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展”、“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柏坡精神回顾展”和“红旗渠精神展”等。以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为目标,坚持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竞争演讲、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增强了机关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了机关文化建设,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工作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二、加强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组织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础。加强会的组织建设,提高会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建设。人才建设关系到多党合作的长期共存和本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年初会中央中心组在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就要将优秀的会员骨干选拔到各级领导集体中任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发现、培养、选拔和推荐人才;积极稳妥地吸

纳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入会,同时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会员的素质。 为了深入做好人才建设工作,会中央对本会会情做了基本分析:

从会员年龄结构看,正在向年轻化方向发展;从会员学历层次看,学历水平逐年提高;从“两支队伍”情况看,专家学者队伍薄弱,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经济学家。 从省级组织建设情况看,八大以来加强了领导集体的建设,一批参政议政能力强、热爱会的事业的会员骨干进入了领导班子,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但各地工作不平衡,有的省级组织工作相对薄弱。按八大换届时的年龄规定,到九大召开时将有37%的省级主委、21%的省级副主委、16%的中央常委和25%的中央委员不再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如果年龄规定再降低,更替的幅度将会更大,换届任务十分繁重。

从市级组织建设情况看,259个市级组织在推进自身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也要看到,目前驻会的市级主委不足20%;30%的市级组织机关办公人员在2人以下,市级主委、副主委如何有效地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会务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机关工作人员的作用,已成为做好会务工作的关键。

从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看,经过资源整合、选配骨干会员担任支部主任、加强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有80%的支部能够正常开展活动,但仍然存在着活动内容单一、组织生活出席率低的问题,还有一些支部基本上不能开展活动。

针对上述会情,为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提高会的组织程度,会中央提出了将会中央与地方组织联系从省级组织向市级组织和基层组织延伸,以面对面加强工作指导和培训为重点,以发动各级组织对基层组织深入开展调研,以及建立组织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

(一)在全会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会的政治任务的基础,是连接广大会员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团结和凝聚会员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建设,事关会的全局。一年来,围绕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会中央先后对21个省级组织、40个市级组织进行了调研,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59次,1300多人参加了座谈。在会中央的总体部署下,许多省、市级组织进行了大范围基层组织现状的调研,认真研究基层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措施。通过广泛深入调研,会中央对全会基层组织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充分吸纳各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所采取的新举措后,就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措施。在广泛征求地方组织意见和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经八届七次中常委会议集体修改审定,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制度建设、规模设置和加强领导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的目标。

(二)将会中央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从省级组织延伸到市级组织,加强面对面工作的指导。会的各级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是会全部工作的基础,全会各项工作任务和部署,最终要靠各级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去贯彻和实施。今年,会中央进一步密切了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会中央主席、副主席继续分工联系省级组织,并将联系的范围延伸到省辖市级组织。通过到市级组织调研、座谈,充分听取市委会成员、支部主任及会员的意见,了解地方工作情况,掌握后备干部队伍现状;传达会中央精神,面对面地进行工作指导,使市级组织领导集体成员、支部主任及部分会员直接了解会中央的精神。同时也使会中央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会情,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一年来,会中央主席、副主席先后走访了所联系的109个市级组织,占市级组织总数的42%。到2007年将完成全部市级组织的走访工作。另外,会中央还积极推动各级组织建立了领导成员与基层组织联系的制度。从会中央主席、副主席到各级委员会主委、副主委、委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支部,定期参加所联系支部的活动,了解基层组织的活动情况,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指导。

(三)将对省级组织领导班子培训工作扩大到市级主委,培训方式和内容有新拓展。加强人才建设工作,搞好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年来,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的力度,并在培训范围、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一是培训范围由以省级组织为主向市级组织和基层组织推进。举办市级主委培训班,是本届的重要举措。去年举办了2期,今年举办了5期,近90%的市级主委得到培训。培训班重点解决市级主委如何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抓好会务工作及加强班子建设等问题。每期都有联系该地区的主席、副主席亲自授课,通过交流、座谈等互动的形式,使市级主委学到了做好会务工作的经验,增强了做好会务工作的信心;会中央也直接了解到许多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各级地方组织加强了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工作,许多地方建立了新会员学习制度和骨干会员培训制度,一批支部主任和骨干会员得到系统培训,提高了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会务工作能力。二是培训工作从以国内为主向国外延伸。会中央今年首次在加拿大举办了部分省级组织专职副主委市场经济培训班。与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多伦多加中科技交流中心合作,举办了2期企业家现代战略和经营管理培训班。三是培训内容由思想政治培训为主向经济管理知识培训方向拓展。今年本会会员培训中心与企业家共同创办了“建华企业家课堂”,依托本会与经济界的密切联系,汇聚会内外众多经济、管理及企业实践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努力提高广大会员的综合素质和经营企业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组织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会员发展变化情况。掌握会员发展变化情况是组织建设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及时全面地掌握会员动态,自去年以来,会中央投入专项资金重新设计了组织管理数据库系统,于今年开通并与地方组织联网。该系统包含每个会员基础数据62个,中央委员数据80个。目前会员的6项基本数据已录入完成,各省正在陆续录入其他数据。数据库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后可对会员结构进行各种分析、采样,并与地方组织共享。在会员数据库建立的同时,还开设了会员企业家、专委会成员等十几项数据库。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本会信息化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各位委员:在过去的一年中,本会各级领导集体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落实本届五年工作纲要,继续围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目标,引导和带领广大会员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本会自身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这里,我代表会中央,向广大会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会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我们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集体思想理论水平还要继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一些干部和会员对新时期参政党的职能、任务还不够明确;本会参政党理论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还有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会的总体凝聚力还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本会履行参政党职能,必须高度重视,逐步改进。

三、2005年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即将到来的2005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完成国家“十五”计划,着手制定新的五年规划的重要年份,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对于本会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将迎来建会60周年。最近,中共中央将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颁布新的重要文件,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本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参政党建设规律,进一步加强参政能力建设;要围绕国家发展的目标,立足国家建设的大局,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以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实绩,纪念建会60周年。

(一)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会的事业与时俱进,全面发展。深入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新世纪的多

党合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全会要把认真学习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一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成功经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二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增强在多党合作中帮助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自觉性;三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新世纪多党合作事业的深远影响,增强推进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的主动性。

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与本会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推动会的事业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全会同志一定要加强学习,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各级组织领导干部要提高政策水平,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把广大会员组织和调动起来,为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实职的会员,要坚决执行国家大政方针,深入实际,勤政廉政,做合格的人民公仆,以实际行动推动合作共事;会内专家学者要增强参政意识,熟悉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在会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和才智,为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作出贡献;企业会员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将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参加会的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热心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全会同志要努力实现将本会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的奋斗目标,切实把会的自身建设和参政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二)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中共中央即将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要文件,必将把新世纪的多党合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全会要认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更加深刻地认识多党合作制度,把握这一制度的精髓,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影响,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明年要围绕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主题,继续在全会开展“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的活动,进一步把会的自我教育引向深入。各级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多党合作制度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纪念建会60周年的庆祝活动,充分运用《中国民主建国会基本知识》等会内学习教材,开展国情、会情和会的优良传统教育活动,开展向会内涌现出的典型、模范学习的活动。要深入研究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研究与本会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努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舆论宣传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本会的了解,增强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塑造良好的参政党形象。

(三)认真落实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会的组织程度和整体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要利用业已形成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扩大成果,全面提高会的组织程度和整体素质。要紧紧抓住提高组织领导能力这一中心环节,以思想建设为主导,以组织发展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系统管理为支撑,全面推进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效能化。在组织发展中坚持“三个为主”的方针,以建立两支素质较高的基本队伍为目标,注重质量,注意数量,重视联系和发展经济界专家学者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代表性人士。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领导集体议事和决策的制度与程

序。重视团结,搞好团结,领导集体成员要成为会内团结的模范。建立和完善会内监督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谈心会、民主生活会、述职、评议等形式,主动听取会员的批评意见,接受监督。做好会员来信来访工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组织管理系统的运行,实现会内组织信息的动态管理。

部分领导集体成员任期内调整是明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民主程序,充分酝酿、协商,深入、细致、稳妥地做好工作。各级领导同志要有个人的荣辱进退由组织决定、是非功过任群众评说的宽阔胸怀,光明正大、任人唯贤的高尚品德,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特别要注重对新会员和骨干会员的培训工作,研究适合会员特点和需要的培训方式及内容。

(四)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政议政,在参与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作出贡献。充分发挥本会的整体功能和群体优势,关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及时反映社情民意;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中共党委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及其延伸小组的作用,集中力量,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以勤于思考,乐于建言的精神,谋长远之道,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切实推动中共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金融体制改革、“三农”、就业和再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特别要认真研究并深入理解继承和创新、效率和公平、增长和发展、劳动和资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关系问题,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要准确把握参政党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完善参政议政有效机制,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把会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参政议政成果。同时,围绕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认真探索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会员和担任特邀(约)行政、司法监察等职务的会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进一步探索社会服务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的有效办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扎扎实实做好社会服务工作。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点,深入贯彻实施《民建中央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继续推动各级组织为解决“三农”问题办实事,加大对扶贫联系点的扶贫力度,积极开展教育、科技、项目、就业扶贫,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要继续贯彻落实民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会议精神,利用组织优势,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引导推动会员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为会员提供交流考察的机会,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帮助会员企业了解行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信息。鼓励和支持会员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会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回报社会。继续组织好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办好建华企业家课堂。

(五)加大联络工作力度,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本会联络工作要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开辟新的领域。要全面整合会内外资源,进一步加强会的各级组织与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兄弟党派各级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联系;加强会中央与地方组织、会中央专委会与地方组织专委会的联系;加强东、中、西部地方组织之间的联系;加强会内专家学者和会员企业的联系;加强与境外工商经济界及华人华侨社团的联系。促进合作,凝聚力量,努力形成形式多

样、富有成效的联络工作新格局。会中央决定明年召开全国联络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新举措,推动联络工作更加生动活跃,扎实有效。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会员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与有关的境外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继续组织会员企业家赴国外培训。收集会员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和办事机构的情况、境外工商企业和会员企业交流合作的项目,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与社会服务工作相互配合,形成联动,为会员企业寻找商机、寻求合作牵线搭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会员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

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各界人士以及海外侨胞的联系,扩大往来,沟通情况,宣传政策,促进两岸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等分裂祖国的图谋,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稳定。

(六)加强机关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参政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要把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素质作为机关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认识和把握参政党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能力,提高学习领会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参政议政和会务工作的能力,提高办文质量和水平。继续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工作;关心机关干部的成长和进步,创造条件为机关干部提供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学习培训机会,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要加强机关文化建设,营造民主、团结、创新、敬业的机关文化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学习型机关。健全和完善机关各项工作制度,以制度创新保障和促进工作创新。

同志们,明年我们将迎来建会60周年。这是本会在努力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征程中迎来的一件盛事。我们将本着民主、团结、隆重、俭朴的精神,组织适当规模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回顾民建走过的光辉历程,宣传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弘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总结履行参政党职能、推进自身建设的新经验,开展会章、会史和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教育活动,表彰为国家和会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会员,展望民建事业的光明前景,推动民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各位委员!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团结奋斗,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人为本 参政为民

——在民建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摘要)

(2004年12月19日)

●成 思 危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扬了民主和团结的精神,开得热烈而紧凑。与会的全体中央委员认真审议了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家对一年来常委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基本明确了明年的工作任务。大家还对会中央的三个重点调研专题进行了认真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我谨代表各位副主席和全体中央常委,对各位中央委员、各级地方组织、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位老同志和民建中央机关的全体工作人员对常委会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全会即将闭幕之际,我想就个人学习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号召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次将“以人为本”确定为发展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本理论,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强调人和社会及自然的全面和协调发展,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个统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五个统筹”可以较好地保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个统筹”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每一个“统筹”都反映着我国发展的一个侧面,它既包含着对我国过去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提出了对我国今后发展的战略要求。每一个“统筹”的内部都包含着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又不断转化。在探索有关我国发展的问题时,都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个统筹”中每一个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都应当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例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要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不同。我们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仅是工业化、民主化,还要考虑人民的共同富裕,考虑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就难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将难以持续,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为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使二元经济结构归一化。

实现“五个统筹”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体制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处的状态和结构,机制则是指系统演化的过程和动因。体制和机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体制是演化的出发点和结果,机制则是演化的路径。应当认识到,

社会、历史、政治、心理、文化等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经济体系的组织与控制问题,要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收入、产量和物价等水平更为重要。

(二)强调执政为民,提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 “权为民所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按照国家理论,国家是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而公共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程序授予政府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但是执政党的意志要通过法律程序才能变成国家的意志,而国家的意志一旦通过法律确定下来以后,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都要遵守,这才叫依法治国。依法治国首先就要依法行政,要做到依法行政,一要真正依法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即将召开的十届13次人大常委会就要开始审议《公务员法》。二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度。政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都必须公布,让所有人知情。对涉及相对人权利的问题要进行听证。三要允许申诉,群众有意见要允许他们按照行政诉讼法、行政赔偿法等法律申诉。四要在立法时保障公平,一方面要保障权力和责任的对称,另一方面要保障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法律授予政府什么权力,政府就要负相应的责任;政府要人民群众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就要明确给他们什么样的权利。五要对政府有监督。众所周知,权力没有制约就容易导致腐败。所以在我国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讲,监督有三个问题,一是政府要自觉接受监督,二是要保证发扬民主,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利为民所谋”。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工作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为人民谋取利益上。人民的利益有短期的,有长远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相互结合,既不能只强调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也不能只强调长远利益而不重视近期利益。

“情为民所系”。这体现着对人民的基本态度。近两年来,中央领导一再强调关心群众利益,并且身体力行,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慎重处理。最近中央处理的几件事情,都采取了很慎重的态度。

(三)在强调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就是“和”与“谐”。“和”就是和睦,“谐”就是协调。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成员、各群体、各阶层、各方面之间关系和睦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认为这也是统一战线所追求的大团结、大联合的一种境界。正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所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本会作为参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我们要调动全体会员的积极性,认真切实地反映社情民意,关心各方面社会利益的平衡,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在本会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原则既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一个组织的内部。我希望大家在本会的各项工作中,要努力探索并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应认识到人是本会的基础,是最宝贵的资源。支部为根,会员为本,支部和会员是我们的根本。脱离了广大会员,我们这些主席、副主席、常委、中央委员等人也就会丧失基础,成为水上的浮萍,更谈不上代表性。本会各级组织及其领导班子只有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才能维持生机和活力。

(二)要推行文化管理,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简单地说,文化管理就是将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让全体成员树立起一种共同的理念,并为这个理念而奋斗。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所特有的集体精神面貌,其外在形式包括音像、楷模、仪式等。但其内在核心则是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即人在选择体现某种价值的目标、事态、行动等时所表现的偏好。树立本会的组织文化,首先要了解本会自身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并提炼出共同的价值观。

(三)要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四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人

才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全会要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并不断完善择优选拔人才的制度。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人才工作。

1、全面、客观、发展地看人。不要把人看偏了,看扁了,看死了。全面地看就是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客观地看就是要看到每个人真实的价值,不要总觉得学历、资历、能力不够;发展地看就是要相信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进步,不是一成不变的。

2、善意待人。努力做到平等、谦虚、宽容。平等待人是一种民主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品格。希望大家要用宽广的胸怀对待同志,要诚恳地提出批评意见,热情帮助别人进步。

3、量才用人。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决定》提出要克服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用人是一门艺术,只有了解人,才能用好人。还要根据人的不同特长和性格用人。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4、精心育人。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对促进人才成长缺一不可。个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会各级组织也要努力为个人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工作的开展。

(四)要发扬会内民主,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这里我想着重讲一下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财富,是取得民主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民主集中制在原则上已非常明确,但真正要贯彻好,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我认为,在领导集体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要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领导集体中的每个人在分工范围内,都是独立工作并负主要责任的,否则事无巨细都要集体讨论决定,就会使领导集体陷于日常事务之中,并形成无人负责的局面。对于重大事情,如果有规定,就要严格按规定去做;如果没有规定,就要集体讨论决定。

2、一把手与副手的关系。对于一把手来说,一是不独断,要多协商、少独谋;二是要团结,领导集体是否团结,一把手是关键,要兼听则明,服从集体意见;还要注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三是防急躁,要沉着冷静,对一些问题要妥善处理,不要情绪化。对于副手来说,一是分工而不分家,副手是领导集体中的一员,要关心全局,不能只顾自己分管的那部分;二是主动而不越权,副手应当主动工作,但重大的问题不能擅自决定,要经一把手同意或集体决定;三是补台而不拆台,对于一把手或领导集体决策中的不足或失误,要努力进行弥补,而不要在群众中抱怨或发牢骚。

3、体制和机制的关系。领导班子是经充分协商,民主选举产生的,在体制上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否则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就可能会不全面。在机制上也要有保证。

(五)不断学习,创建学习型参政党。要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就要不断超越自我。作为一个组织来说,学习是这个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共同研究,如何将本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参政党。

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本会作为参政党,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参政为民。为此首先要求本会各级领导集体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要树立历史使命感。作为参政党的领导成员,首先就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像宋代范仲淹所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使命感就是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这种使命感,我认为就不配当领导。

(二)要树立政治责任感。我们在这次全会之前专门组织了在政府任职副厅以上同志的座谈会,昌智同志、贻举同志介绍了他们在政府工作的一些体会,大家也发表了很多很好的

意见。既然在政府任职,就应该树立政治责任感。唐代的韦应物在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就是说在一个县有流亡的人口,当县官的人应该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工资。明代的郑板桥也在诗中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本会各级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也应该有这样的政治责任感。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努力思考,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要有“无功就是过”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我们这一届的主席、各位副主席都要深入到市级组织,了解情况、帮助工作。我近两年来也已经去过20多个市级组织,我感到一个市级组织的主委不论是驻会还是不驻会,他对党派工作是不是真正热爱和重视,对本会在当地工作的好坏关系重大。

(三)要树立忧患意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形势,正确看待成绩和问题。成绩是要讲的,因为讲成绩才能鼓舞大家的信心,在常委会每年向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也要讲一些成绩,但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一,我们既然担任领导,取得成绩是应该的。有投入、有资源,工作取得成绩没什么可骄傲的。第二,应该看到取得的成绩花了多大的代价,如果代价花得太大就不对了。第三是成绩的机会成本,因为只要有投入就会有产出,如果你将投入用在其他方面,产出是否会更多。在一个城市里搞形象工程,也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是这些投资如果应用到解决“三农”问题、应用到解决其他社会问题方面,恐怕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要想一想是否别人可能比我干得更好。这样想的话,对成绩就能正确地对待了。

(四)要努力学习。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人类将在21世纪内进入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生存所必需。现在知识的增长非常快,不学习就会落后。

四、参政为民,努力提高参政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要求各参政党加强参政能力的建设。本会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提高以下四个方面的参政能力,努力做到参政为民。

(一)政治把握能力。包括政治理念、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有一个社会公认的、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我们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不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决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干扰,还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但不能脱离国情照抄照搬。

(二)参政议政能力。包括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好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首先是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能从现实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次是要能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主要矛盾;再次是要能将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意见和建议;最后要能把意见和建议恰如其分地如实表达出来,便于有关方面接受并采纳。

(三)组织领导能力。包括法制观念、政策水平、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法制观念包括遵守法律的实质内容和法定程序两个方面,特别要注意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随心所

欲。提高政策水平就是要深入理解政策的内容和时效性,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政策实施中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积极稳妥地贯彻执行。开拓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组织的活力,回顾会中央这几年的工作,正是在不断努力体现这种精神,但要注意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谋定而后动。决策水平直接决定着工作成绩的好坏,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提高决策能力,努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四)合作共事能力。包括协商能力、协调能力和团结能力。协商能力是指在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要能够积极建言、坦陈己见、推心置腹、当好诤友;要把握求同存异的协商艺术,尽量做到体谅包容,达成共识。协调能力是指从全局的角度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能力。团结能力是指作为领导要平易近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最后,我希望本会全体同志要和全国人民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团结、维护稳定,为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关于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2004年12月19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认真审议,批准成思危同志代表中央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八届二中全会以来,全会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本届五年工作纲要,继续围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能力,团结广大会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会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会各级组织要认真学习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会的事业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会的组织程度和整体素质;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切实推进民主监督;加大联络工作力度,为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作出贡献,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加强机关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参政党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2005年会中央要大力推动联络工作。全会各级组织要将联络工作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开辟新的领域,努力形成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联络工作新格局。

会议号召,全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团结奋斗,求真务实,以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实绩迎接建会60周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民建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何建新

本刊讯 2004年12月16日~19日,民建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听取和审议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关决议,评审《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与对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重点专题调研报告。

成思危主席代表民建中央常务委员会作了题为《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一年来,本会各级组织紧紧围绕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这个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能力,团结广大会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全会深入学习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了思想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参政议政水平有了新提高;培训与发展并重,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工作重点,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拓展了对外联络的领域;继续推进机关建设,增强了服务意识。

即将到来的2005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完成国家“十五”计划,着手制定新的五年规划的重要年份,民建也将迎来建会60周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建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参政党建设规律,进一步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围绕国家发展的大目标,立足整个国家建设的大格局,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团结奋斗,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期间,17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为全体与会同志作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展望》的报告,会议还听取了分别由张榕明常务副主席,路明、陈明德副主席所作关于三个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19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楼志豪为全体与会同志作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而共同努力》的报告。

刘珩、陈昌智副主席分别主持了开幕、闭幕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顾问王光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万国权,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榕明,副主席路明、刘珩、黄关从、朱相远、陈昌智、程贻举、王少阶、马培华、陈明德,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陈邃衡、冯梯云、黄大能、李崇淮、朱元成、冯克煦等以及顾问王艮仲、周同善出席了会议。

(作者系民建中央宣传部干部)

关于《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摘要)

(2004年12月17日)

● 张榕明

本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国有企业多年改革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说明了民营企业的参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分析了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积极作用显著,主要有: 1、国有企业转变了体制和经营机制,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转变,利用民营企业的增量资产盘活了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同时也带动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虚拟资本在新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改制成功的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转变了经营机制;增加了利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但实力增强了;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虽然有所降低,但国有经济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在逐步增加。

2、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增强了实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展了业务;民营企业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中,拓宽了经营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实现了优势嫁接,整合了管理、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形成了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企业。

3、通过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了多元化,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强化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4、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从体制上促使政府尽快从国有资产管理者向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从微观管理职能向宏观调控职能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良性运转起到了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双赢”的结果,正是因为这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国有经济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是改革的必由之路,这一改革和调整必须跳出原有体制框架的局限,才有真正的活力和效力;另一方面,国有经济退出后留下的空间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来填补,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民营企业是应当充分依靠和利用的重要力量,这可以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时获利、共同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

根据调研情况,本报告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1、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仍然是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

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不仅在改制企业中加强宣传,在尚未改制的企业中也要进行大力宣传;不仅在政府和企业内部宣传,在社会上也要广泛宣传。使大多数人理解国有经济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认识到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国家、社会、国有企业乃至职工大众都是有益的。帮助企业职工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注意选择经得起市场锤炼的优秀民营企业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尽快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使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步入规范的轨道

建议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各级国资委要职责到位;加快产权市场建设,提高产权交易市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交易规则,杜绝国有企业产权的场外交易;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以资产评估的价格为参考,通过市场公开竞价来决定产权交易的价格。

3、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手段集中民营资本,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力

建议通过金融创新为民营资本集中提供必要的渠道和组织形式,政府搭建平台,履行服务职能,使这部分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放大企业债券额度,使直接融资渠道更畅通;成立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扩大可抵押财产的范围;银行承兑票据实现即时贴现,允许企业发行商业票据。

4、妥善安置人员,解决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后顾之忧

建议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要将妥善安置原国有企业职工放在首要位置。收购方必须支付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的资金,政府要督促并落实职工安置工作,不能将原国有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转嫁给民营企业。收购资金难以承兑补偿保障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分期付款,或将税金、国有股权出让收益及土地经营收益等按比例设立专项基金。尽量使政府、收购方、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职工四方都能满意。

5、切实落实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鼓励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议对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民营企业,要使其享受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同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转制,要对原国有企业长期的银行贷款呆坏账给予核销;对其中已经在转制过程中冲抵债务的可转为相应的原企业股份;对参与国有企业转制的民营企业,给予其原企业土地、厂房、无形资产的延续性支持;国家在扶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八大产业增值税抵免上应将民营企业纳入并保证足够的比重。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准入、权益保护、金融支持及社会监管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真正公平透明的环境。

6、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后续动力

建议尽快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使企业提升诚信度,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培训,组织考察,开展跨地区的交流活动,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7、规范特许经营行业的改制秩序,保证公用事业正常运转

建议中央加强规范特许经营行业的改制秩序,慎重对待公用事业领域内的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保证人民正常利益和日常生活需要不受损害,认真审核收购方是否具有特许经营权,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允许其参与公用事业领域内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

关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

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摘要)

(2004年12月17日)

● 路 明 ●

报告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二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三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过分重视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政策,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基本建设差距。据估计,目前全国农村还有0.5%的乡镇、7.9%的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还有3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

2、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首先,农村师资严重短缺。其次,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学校危房得不到改造,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城乡医疗卫生差距。2003年我国卫生事业费支出350.44亿元,主要投向城市。据估算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而占60%的农村人口只能享受20%的卫生资源。2003年农村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医生和病床数仅相当于城市的1/5左右。

4、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目前,按享受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计算,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在养老保障方面,虽然已有近6000万农民投保,但效果很差。在扶贫救助方面,据民政部统计,2003年底,全国试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地区仅有396.8万人,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235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动态管理的应保尽保。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于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2003年底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23∶1。

(二)造成我国城乡不平等的体制原因 1、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将城乡居民明确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从而使户籍制度成为控制人口迁移的闸门。由于户籍制度为人口流动设置的屏障,农村除人口之外几乎所有资源都在向城市流动、向发达地区流动。与户籍制度相应,形成了城乡分开的财政、税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2、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由于政策通常带有“重城市、轻农村”的偏向,不少地方为了追求GDP增长,显示政绩,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上,过度扩大投资规模,追求工业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忽视农业。只有在农业形势严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时才重视农业。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不规范,也是产生忽视农业的重要原因。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权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权大幅度下降,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基本没有太大变化,1994年~2003年间中央财权平均为52%,地方为48%,中央事权平均为30%,地方为70%。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这个办法直到2002年才被改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这个转移支付办法的行政色彩十分浓厚,支付范围随意性很大。

3、农民缺乏有效的组织

中国农民人数尽管占总人口的60%,却是一个弱势群体,长期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缺乏必要的经济合作组织,缺乏必要的代言人,难以保护自己权益。

(三)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统筹城乡建设,实行城乡结合的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一、二、三产业;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实行城乡平等的税收政策;统筹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就业,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制度,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

1、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应把握的原则建议

我们认为,在解决城乡差距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政府应成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2)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的道路。(3)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重视解决区域发展差异。(4)统筹城乡发展不能忽视粮食安全。(5)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针,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策略及其建议

(1)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

适合我国城乡结合的典型经验是多中心分散模式。实行“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由国务院牵头,组织有关部委,按照城乡统筹的理论,制定国家统一配置国土资源和区域发展政策,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国土分散配置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纲要,成熟时应及时立法,使国土政策具有稳定性。

(2)以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改革市管县体制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改革市管县的体制。市管县体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存在着侵占县及农村地区利益的趋向。责权与事权的不平衡,削弱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束缚了县域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体制非常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3)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将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并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和实行品牌劳务输出。当前,应把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中最现实和最迫切的工作。

(4)改革农用土地征用制度必须适应城乡统筹发展

具体建议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不分征用和征收土地,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他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土地征用关系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

(5)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之一。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议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要求每个县把城镇体系规划延伸到村,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

(6)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应优先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可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登记失地失业农民人口数量,为

城乡统筹积累资料。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以保证失地农民每月可领取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金。

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实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

(7)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应该尽快把“迁徙自由”作为基本权利加以严格地保护。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合理确定迁徙自由的法律界限;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应予保护。

关于《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专题调研报告的说明(摘要)

(2004年12月17日)

●陈明德

本报告旨在呼吁发展中小企业和打造大企业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既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大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同样也取决于其中小企业的广泛和优质。

下面简单介绍报告的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至2003年,我国中小企业当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了出口额的62.3%,上缴了税收的46.2%,用不到全国工业企业规模一半的资产实现了全国工业企业74%的销售收入。

3、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

4、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推动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

5、中小企业是企业家的摇篮,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6、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和大企业、企业集团战略。

7、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增强经济的总体抗风险能力。由于中小企业在经营主体上占绝对大数量、在经营活动中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健康、活跃、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在分散经济风险、熨平经济波动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第二部分列举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和不足。

1、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至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虽然“十五”计划首次将形成大企业集团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提出,但“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提法依然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从属地位,导致实践中中小企业发展仅仅被作为了推行大企业集团战略的辅助政策。这种认识上的轻视和实践过程中的偏颇,造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无法与大企业比肩发展,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拉大了差距。

2、缺乏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体系。几十年来,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投资战略、税收分配、协调机制等都是围绕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设计制定的,中小企业始终处在管理与服务的边缘。即便先后出台过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因为没有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体系作后盾,使这些政策显得孤立,在实践中被弱化。

3、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不足,素质亟待提升。从数量上看,我国中小企业远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截至2003年6月底,我国平均每137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而2002年初,美国平均每14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韩国平均每17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日本平均每25人拥有一个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从中小企业综合素质看,发展模式粗放,规模小、专门化程度低、产业联系松散、技术设备占有少。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

就业岗位远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面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时,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受冲击。因此,我国中小企业需要在一个长远的、稳定的、可持续的整体发展环境中得到提升。新加坡政府近年制定了中小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第三部分提出了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国家发展战略。包括:在制定国家“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专门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在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时,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找出突出矛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建议从“十一五”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小企业振兴计划”。

2、建立更高层次的国家决策、扶持和管理机构。如成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局”,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加强宏观指导、综合研究和政策协调,提高政府制定政策、扶持企业、研究策略和服务管理的能力。同时,建立包括管理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担保服务体系、税收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中小企业发展体系。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效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展贴近于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社区银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逐步放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选择若干中心城市进行企业法人间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广泛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4、加快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央、省、地(市)信用担保体系;在发达地区进行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基金试点,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内地推开;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加强与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加重和加大对不法经营者和不守信用者的打击力度。

5、打破地区封锁、破除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应一视同仁,在电力、煤炭等稀缺资源的操控和土地、贷款、某些经营特许权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按照效益原则和市场规则进行合理分配;消除中小企业在行业准入上的无形障碍,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均应允许有实力有能力的中小企业进入。

6、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服务收费较低的中介服务机构;成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在政府的宏观层次和企业的微观层次之外形成中观层次,发挥上下沟通、横向联络、内外协调、行业自律等作用;财政上支持设立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

7、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概念,完善分类与统计体系。抛开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以所有制性质和所处地域的限制进行分类的歧视性做法,将概念统一到中小企业上来;科学地将中小企业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进行周期性修正;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统计体系应互相呼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科学、准确地展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8、近年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中小企业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遏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发展”的政策,政策是必要的,但有些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简单、急躁、甚至歧视的行为,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建议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留有足够的政策宽限期,以利中小企业平稳有序地进行产业升级、转产或退出;政府有必要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或产业重组。

坚持发展多党合作 努力提高参政能力

——在会中央纪念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座谈会上的中心发言

●张榕明

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我们隆重纪念这一对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世纪的多党合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能力,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确定了我国的政党制度不能照搬前苏联的“一党制”模式,更不能模仿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无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真诚合作,共同探索,其间经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与考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多党合作发展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982年,中共十二大将原来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发展确定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7年,中共十三大把不断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1989年12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中共中央经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研究,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提出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还就新时期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共同任务、基本方针、活动准则、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等方面作出系统全面的阐述。《意见》的颁布,使过去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多党合作取得的丰富经验,转化为成果,上升为制度,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对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多党合作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呈现出蓬勃生机。1993年,中共中央采纳了民建中央提出的建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写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把多党合作事业推向新世纪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共事的优良传统,着眼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多党合作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调动了民主党派发挥参政党作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了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协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坚持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协商内容和程序进一步规范。15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180多次。特别近两年协商次数之多,重视程度之高,使我们深受教育。去年共召开了19次,今年召开了15次,两年共34次。其中包括对中共中央全会决定、国家领导机构人事安排、反分裂国家法等重大决策,都在决策之前进行了认真的协商。民主党派、无党

派人士在人大、政府和政协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民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有2419人,比1989年增加40%;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的有12482人,比1989年增加90%;担任全国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有1477人,是1989年的21.4倍;特约人员有2961人,是1992年的2.98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建议43件。与此同时,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民建会员人数从1989年的50949人到今年6月底达96473人,增加了89%。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新时期民建坚持把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识大体、顾大局、有所为,在多党合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本会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的奋斗目标。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全会的思想政治素质。围绕中共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参加政治协商,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如实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培训、智力支边、扶贫开发、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社会服务活动。坚持“三个为主”的发展方针,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两支基本队伍为目标,注重质量、注意数量,优化会员结构,提高会的整体素质。推进政治交接,顺利实现了各级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会内民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全会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全面推进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内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艰巨而复杂。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关于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这体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作出系统、全面的部署。最近,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协商,正酝酿就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出台新的重要文件。这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对坚持和发展新世纪的多党合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才能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本会要把加强参政能力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围绕提高参政能力这个核心任务,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学习培训。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是保持全会在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的基本途径。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适合会员特点和需要的学习培训方式和内容,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当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学习重点,用好《中国民主建国会基本知识》等会内学习教材,继续推动“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的活动,使广大会员进一步坚定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信任,为提高参政能力打好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参政议政。参政能力归根到底要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高。目前,本会参政议政需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是:提高“两会”上提案和发言、高层协商会上意见和建议的质量和水平;开展好重点专题调研;对重大突发性问题做好应急研究;及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落实科

学发展观,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增强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认真研究发挥本会整体优势、统筹调动十个方面力量的有效机制,不断把自身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参政议政成果。

三是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团结和凝聚广大会员的前提,也是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在多党合作中与中国共产党一道风雨同舟、共创伟业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强会”的观念,切实加强各级领导集体建设,加快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队伍。结合会务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会员骨干充实到各级领导集体;重视联系、发展社会声望高、影响力大的经济学家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加强机关建设,造就一支适应新世纪参政党工作需要的机关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作为人才基地的建设,努力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为提高参政能力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四是坚持以制度创新推进工作创新,健全规章制度。在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新时期,特别是本会七大以来,明确把制度上健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围绕发挥参政党的基本职能,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可以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规定和细则。八大后,结合形势的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实际,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和调整,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参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适应时代发展和新世纪多党合作的要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道路上不断前进。

会中央召开纪念中共中央 [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座谈会

●彭娟娟

本刊讯 12月30日上午,民建中央召开纪念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布15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成思危主席主持。会上,张榕明常务副主席作中心发言。路明副主席、陈明德副主席、张皎秘书长以及机关干部代表先后发言。成思危主席最后作了讲话。

座谈会回顾了15年来多党合作事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围绕大局参政议政的基本经验,畅谈了做好挚友诤友的切身体会,全体与会人员一致认同: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发展确立了制度保证。这一文件的颁布,在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总结新的经验,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座谈,使大家加强了学习,提高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进一步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夯实了思想基础。

(作者系民建中央宣传部干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0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