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鞋竞速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16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并试行体育新课标后,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便打破了原有的研究领域;由原来唯一的国家课程的单一模式变为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由于体育课程的多源性,在我国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民间性特色;基于这样的背景,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对海南省国兴中学作为一所民族中学并对贵校体育需求方面的调研与考察,充分利用贵校目前的学校体育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特点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分析,确定以板鞋竞速校本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

海南省国兴中学作为一所民族重点中学,本文以海南省国兴中学板鞋竞速课程为实验对象,以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为理论指导,通过教学实验,对国兴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解决现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的作用进行研究。(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课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以国内外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和板鞋竞速现状的研究文献资料为理论指导,再以该校板鞋竞速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验研究,最后论证板鞋竞速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魅力,也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民族传统体育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展现板把竞技性健身性 艺术性 欣赏性融为一体, 由传统的娱乐表演发展为具有现代体育特点和功能的健身与娱乐相结合 娱乐与竞技相结合, 充分发挥其作为一体现积极拼搏 奋发进取 团结协作等传统文化精神, 较好地反映和展现学生的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板鞋竞速作为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进行个案分析。该个案充分体现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地方特色,发挥了地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习惯势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概念模糊,认识偏差;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缺乏体育课程专家的技术指导;盲目追求兴趣化、特色化,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评价基础薄弱并带有随意性;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等。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 1) 变观念。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作用, 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体育。解放思想, 深入改革,明确学校体育融入民族体育的必然性, 转变观念,把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开发与引入黎族板鞋竞速民族体育项目到我省中学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任务来抓。

( 2) 革引导。加快发展黎族板鞋竞速的改革,给予优惠的经 济政策, 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板鞋竞速进行开拓、 整

理, 使其发扬光大。

( 3) 写板鞋竞速的体育教科书。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 者, 在保持民族、 民间体育历史原创性、 民族性、 历史性的基础

上, 对板鞋竞速理论、 技术、 方法、 手段、 评价进行整理、 挖掘、 研究, 对技术动作、 活动形式、 器械规格进行研究和开发, 使之更加符合我省学校体育教育实际, 并着手编写和出版板鞋竞速运动体育教科书。

( 4) 好师资的培训工作。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影响, 广大体育教师习惯于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目前, 板鞋竞速运动还不是一种规定的教学内容, 还没有系统的教学 资料。虽然大部分教师都知道这项运动,但对板鞋竞速的起源、 器具、 动作技术和规格等都不甚了解,因而会直接影响教师开 展教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同时也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 此, 主管学校体育的职能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 做好板鞋竞速师 资的培训工作, 以利于板鞋竞速项目的体育教学工作。 ( 5) 新教学,活跃学校体育。在充分开展板鞋竞速的同时, 励组织更多形式的板鞋竞速比赛, 予以创新发展,灵活运用, 跃与充实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 趣,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 6) 利用课改,逐步推广。海南是全国四个推行课改的实 省之一, 积极推动板鞋竞速引入校本课程是我省每位体育工 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并逐渐推广。

1 通过 18 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在身体指标(肺活量、100M、800/1000M、立定三级跳远、30秒仰卧起坐、后抛实心球、坐位体前屈)等方面成绩都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水平。

2 校本课程的开发较好的解决了现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场地分布不均,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

3 通过实验证明,依据其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雄厚的教师资源优势,开展以板鞋竞速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是可行的。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板鞋竞速

一、前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生活中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各少数民族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在时代风雨砒砺的进程中,深深融入了其生活之中,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进行开发作为体育

课的内容,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并且能够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同时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所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校本课程中,为我们开发特色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了内容,进而也为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平台。 海南省国兴中学是一所省属重点中学。该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该校尤其重视和支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在本文实验研究中,本人以该校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民族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浅薄的意见和建议。(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该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点,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阐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策略性的建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完善土家族地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获得的一定经验指导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以期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探索思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海南省中学的体育课程还是以国家课程为主,各中学体育教师依旧照搬原体育大纲的教学内容大多以田径和球类等现代体育教学为主,没有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自己的体育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的缺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

育的要求。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当前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境遇下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问题,成了民族学、体育学、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从教育学、课程理论研究视角进行研究,亦即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所着重研究的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己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手段多种多样,在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文献查询中发现如今民族传统项目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慢慢消失在我们生活中。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综合研究法设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谈谈如何充分利用于学校,走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道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生活中的价值和功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人2012-03-13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文章共0篇;关于“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文章共0篇;关于“板鞋竞速”文章共54篇;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章共4868篇;关于“校本课程”文章共3850篇;关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章共57篇。

由于对“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验研究”此课题无人研究,而板鞋竞速又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内,所以我将其分为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查阅。 一 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研究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

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在《体育人类学》和《民族体育》中,分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大致有四种观点:

熊志冲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指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熊晓正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己

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陈国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的。 龙佩林等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看出上述四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体现在对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传统这些基本概念的价值取向、内涵确立和外延统括上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外族传入的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而有人却认为它不属于我国的传统体育。

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较为权威的定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多方位的进行了一些积极性探讨、界定,值得肯定和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是常识性错误,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

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特征的论述,民族体育是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

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J.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是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从搜索的文献来看,大多笔者多研究于民族本质方面。

熊志冲在《民族体育的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中认为民族体育的性质是一种初级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活动形式简单、粗糙、內涵鲜明、生动;地域特色浓郁。

谭华在《试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中认为在近代以前,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从原生形态到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并存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它们与各自所依存的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和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

赵苏喆在《论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提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

卢元镇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中提到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作

为一种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伴随着原始的劳动、娱乐、自然、战争和宗教信仰而出现。传统体育文化自产生就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人类的各个社会时期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形成了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曾于久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延续性、观赏性、适应性、多样性、科学性是其本质特征。

刘素梅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在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交融性、大众性等特征。同时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功能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事物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价值的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而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观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基本属性。虽然功能与价值是有区别的, 但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区分功能与价值的关系。通过各种文献的归纳, 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价值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 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 民族传统体育在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修养身心以及培养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其三, 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要源头, 是完善和发展奥林匹克的有利互补; 其四, 作为活态的存在形式,其历史价值有助

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和文化; 其五,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区域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总之,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虽然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了阐述, 但均是一种应然性",的阐述,缺乏学理层面和形而上高度的论述。由于功能是人们基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基础上的主观认识,主观认识有可能超越事物的功能, 夸大事物的价值。因此, 在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这些价值时, 要深刻认识和挖掘其结构功能, 在考虑受众需要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结构的客观本质属性与人们主观认识的相符程度, 以免主观认识超越功能而夸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 多数对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研究, 都是从现象中论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 缺少理论依据, 即从质和量上进行判断。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项,且分布区域广, 风格各异,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也正是研究者争论和分歧比较大的焦点领域。综观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大致有如下几种分类模式和范式: 其一, 有根据其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划分的,这种分类又有多种形式; 其二, 根据具有相同文化特征进行聚类分项; 其三, 根据文化区理论和地域性特征, 也有按地区由北向南分成5大板块; 其四, 是按照发展变化的程度; 其五, 按价值和功能进行分类; 其六, 按照现代体育的分类方式。根据的定义: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一个

或多个民族所独有的,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承的、具有修身养性、健身技击、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观赏游艺、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交融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通常包括三类:一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这类传统体育项目,应是在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开展,而不是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民族,并在我国在己经有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主要是武术、中国式摔跤、围棋、中国象棋、风筝、龙舟等。 二类是民间体育项目。这类项目仅限于民间广泛开展,没有正式的比赛。如拔河、跳绳、踢毽子、气功、舞狮、舞龙等。 三类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类体育项目上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有壮族的抢花炮、,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朝鲜族的跳板、秋千,藏族的押加等。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纵观世界体育史的进程,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刚开始时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中,最终为各国人民接受,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国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人员对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使之融入大众闲暇娱乐生活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

(五)、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相伴而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如何走向, 是应对现如今社会大量传统项目的流失现状而提出的必要发展战略;它是将新

兴与传承相结合,打造振兴民族的体育项目。如卢元镇在《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兼论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向东方运动会转型》中提倡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向东方运动会转型。认为应从整个中华民族出发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开发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会,为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以“儒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圈的东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出贡献。马明达在《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中提出中国民族体育在近代化转型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草率处理和指导偏颇的现象,还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浅薄化倾向必须要重建中国民族体育运动会。温佐惠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中提出: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的总体原则是坚持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的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基本出路是坚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化发展观;发展的动力依靠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民大众为对象的全民健身发展观;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坚持以民族特色为风格的整体和谐发展观。从以上众多研究成果中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选择走科学化的道路, 充分发扬其内在的精神活力, 积极吸收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规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调整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 营建内在的发展动力; 其二, 学校是传承知识与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离不开学校, 符合现代学校体育发展规律, 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经途径; 其三, 民族传统体育积累了大量的健身养生理论和实践, 走向全民健身的路径, 研究者一致认同这是它自

身内在的逻辑轨迹; 其四,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向着生态体育旅游和市场化的道路发展; 其五, 加快竞技项目的开发, 走竞技化道路, 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之一; 其六,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消费基础, 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也必将是趋势之一这些多视角、多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走向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些研究还缺乏明确分类和有针对性的阐述, 存在着以部分项目的发展趋势看成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指导。 二 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之一,但是对课程的定义却纷繁复杂,歧义颇多。尽管目前课程还没有一个精准、唯一的定义,但是,要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对现有课程的定义有充分了解。“课程”从词源上来说,课程(curriculum)一次来源于拉丁语词根currrere,意指“跑道”。 课程,关于课程的释义有很多种,《教育大辞典》释义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或“泛指课业的进程”或“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等①。①陈建绩,王海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5月.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由校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及学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过程①。“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

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关于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其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即校本课程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以学校为主体,针对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的一种体现,它的形成离不开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校本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至此学者们开始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其对校本课程开发意义和范围由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转到各自关注的领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解国外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菲吕马克伽(1973):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项活动。

(2)麦克米伦(1973):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教职员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3)斯基尔贝克(1976):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4)沃尔顿(1978):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可以是教材的选择、改编,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9):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发的课程开发过程,过程中需要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责任重新分配.

(6)埃格尔斯顿(1980):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7)科恩(1985):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学校少数人员,如校长、部分教师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学校所有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一长、社区一鳖望当鳖斗一-人士等参与课程计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 (8)马什等(1990):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

(9)萨巴(1994):校本课程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学校人员采用、实施现有课程成品时,所进行的一连串的课程决定;广义是指学校成员参与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等动态过程,以及其中对于学校组织、资源、社区参与、培训教育所做的决定。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理解国内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1)黄政杰(1985):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透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人员权责。由学校教育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

(2)张嘉育(1999):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

(3)杨龙立(2001)学校为本课程是一种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方式,也是校内人员(校长、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与校外人员(家长、社区人士、地方人士、行政官员、学者、专家、有关资源单位人士)共同努力,针对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指导、社区地方需求、上级单位要求及国家与中央之要求等加以综合考虑,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鉴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肩负应有的绩效责任。

(4)吴刚平(2002):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的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大范围,一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众说纷纭,只是学者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让课程真正的适应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但基本的共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在学校,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校外的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主要开发的活动是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实施课程并皮夹克吃

校本课程的本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作为一个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频频出现于教育文献中,引起了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在国外,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已经历了很复杂的变化。

四 板鞋竞速的起源和发展

板鞋竞速也叫板鞋踏踏是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板鞋历史悠久,相传明代(1368—1644)瓦氏夫人(壮族的抗倭巾帼英雄)领旨率兵赴沿海抗倭,为了让士兵的步调一致,她令每三名士兵同穿一副长板鞋齐步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挫败了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南丹县的壮乡人民纷纷效仿瓦氏夫人练兵法,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来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

板鞋竞速的民间竞技表演形式分两类。一类是以数量或速度判定胜负的趣味对抗赛形式,如三人板鞋竞速、板鞋抢粽粑、板鞋戏水、板鞋抢水球、板鞋采香包(壮族的一种吉祥物)、板鞋抛绣球、板鞋踩气球等。另一类是以技巧难度及艺术表现力来判定优劣的,如板鞋集体舞、板鞋扭秧歌和板鞋拳术等。人们依据表演需要,脚踏板鞋,手拿花扇、彩带等道具和乐而舞,展现出特有的民族艺术魅力。 板鞋竞速作为壮族民间一项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娱乐健身活动,能有效培养人们的互相协作精神,对提高运动节律感、协调性、人体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作用。板鞋竞速在壮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健身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板鞋也有传统的三人板鞋发展出单人、双人、同心鞋、多人板鞋。板鞋竞速已成为壮乡体育爱好者、学校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体育项目之一。板鞋竞速运动器材简单,因地制宜,不受年龄、性别、条件的限制,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每逢喜庆节日、假日,板鞋竞速成为壮族体育爱好者、学校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吸引各族的群众参与,对民族团结、民族体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进作用。板鞋竞速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速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在全国第4 5 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板鞋竞速项目作为表演项目, 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2005 年, 国家民委 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 板鞋竞速 项目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 直到2007 年11 月在广东省举行的第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板鞋竞速成为正式比赛项目。① 白晋湘. 民族民间体育[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 板鞋竞速的特点

板鞋竞速运动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和锻炼价值板鞋竞技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三人板鞋竞技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很受各族人民的喜爱。现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贵阳市2011年将协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板鞋以长度为 100 厘米,宽度为 9 厘米,厚度为 3 厘米的木料制成。(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 5 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规定的距离上,护皮以套紧脚面为宜。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厘米,第二块护皮在第一块护皮与第三块护皮的中间,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 15 厘米。板鞋竞速运动有着参与性强、娱乐价值高、锻炼价值高等特点。通过板鞋竞速的锻炼,可以愉悦心境,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下肢的力量及速度素质。板鞋竞速是人们喜爱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全民健身值得推广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人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地上进行,场地线宽为5厘米,跑道分道宽2.44至2.50米。比赛板鞋以长度为100厘米、宽度为9厘米、厚度为3厘米的木料制成(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5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规定的距离上,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厘米,第二块护皮在第一块护皮与第三块护皮的中间,

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15厘米。三人穿板鞋竞速采用田径比赛规则,行进中跌倒或脚脱出板鞋,必须在原地穿好板鞋后才能继续前进。板鞋竞速时,可允许队员攀肩、扶腰前跑。比赛分道进行,绕过指定点才能往回跑,以速度、时间快者或取得的物品多者为胜。趣味性、竞技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是三人板鞋技巧、协作、和谐的主要体现。

板鞋竞技的发展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它既是壮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又是壮族人民强筋健骨、锻炼身体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1.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 敏性、柔韧性等五项素质。三人板鞋竞速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 爆发力、臂力、腰腹力、腿部力量等全身的力量协调配合,还要 有很好的耐力。竞速本身就是比谁跑得快, 这就要求速度要 快。不论是竞速还是对抗,首先要做到三人步调一致,要能做 出三人板鞋竞速表演的各种动作,尤其是高难动作,没有良好 的柔韧性素质是不能完成的。因此, 优秀的三人板鞋竞速选 手,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是全面发展的。 2.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三人板鞋竞速与 幼儿学步一样,不是一学即会,总是经过从不会到逐步学会走 步,身体容易受到损伤,练习比较艰苦,这就要求练习者既要 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还要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所以三 人板鞋竞速能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

顽强拼搏的作风。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 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 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 象。什么体育项目是最需要默契的项目? 在民族运动会的板鞋 竞速的赛场, 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项目需要最高程度的默 契———在这里,稍有不协调,便会人仰板翻。

板鞋运动在学校开展的价值

(1)板鞋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板鞋的起源史是瓦氏夫人率领壮族 狼兵 奋起抗倭的爱国史 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板鞋史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在国家危难时放下民族差别 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 保卫祖国不受外来侵略压迫的恢弘历史 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自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并励志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板鞋运动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洪水般涌入到我们的周围开始慢慢侵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永远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板鞋运动能够通过自身的吸引力 向广大青少年传递我国民俗传统 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板鞋运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板鞋运动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极

大的积极性 引入传统项目的板鞋 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 乏味的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法的功能 使学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寓娱乐于教学中 改变了时下体育教学的消极和被动局面实现了学生由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转变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通过参加板鞋运动这项活动 学生的人体各机能和器官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 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可以满足机体运动的本能需要 有效地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提高机体各系统 各器官的功能 提高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力 起到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的作用 除此之外 参与板鞋运动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 使人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 调节某些不良情绪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充实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目前,学校体育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所传授的多为竞技体育知识、技能,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艺而忽略体育中的精神及文化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所占比例甚小。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其本身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竞技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内容上的枯燥以及趣味上的不足,更能满足那部分被竞技体育置之门外的学生的需要。在体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有效的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当中,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充实体育教学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板

鞋竞技是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较有特色的项目,要想控制好板鞋,就需要同伴精诚合作,协调配合,行动一致,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篮球运动则需要掌握一定篮球基本功,对球性的训练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要想打好板鞋篮球,对技术的掌握就必须付出自己的汗水,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由此,板鞋篮球运动能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门课程。在运用当中,大学与中学阶段可开展三人或两人板鞋篮球赛,小学阶段可开展两人或单人板鞋篮球赛。 (4)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提高互助协作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板鞋竞技运动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其精神实质体现出壮族人民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眷恋乡土、理解情感、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崇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物质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体育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既体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对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更对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及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

承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伴随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与民俗、民风、生活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与人们的生活发生互相的渗透。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练习,可以获得快乐的体验、感受精神的愉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逐渐使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一种更加深层次的文化追求,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成“寓教于体,寓教于乐”的气氛,认识到参与竞赛的首要任务不是突出运动成绩,对比赛胜利的渴望没有这么强烈,而是追求在竞争中实现道德的培养和升华。在参与板鞋篮球活动中,同伴之间必须要学会相互协作、统一步伐、默契配合,利用较好的板鞋技术突破防守,充分运用篮球技战术的配合进攻得分,从而战胜对手获取胜利。在攻防的转换中,板鞋技术尤其重要,需要快速、灵活,并协同一致,快慢结合,由此提高互助协作能力。 六 评述

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资料结果来看,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相关的概念,各位专家、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根据本论文所涉及的观点来看,其基本论述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来看,是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办学教育理论,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制定详细的课程目标、课程规划、实施课程,最后评价课程,其核心理念是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以体育教师为主体,在采用校本课程资源中选取适合学校办学的特点和现有条件的体育课程进行开发。

第三章 实验设计

一 实验对象

海南省国兴中学初二(1)班和初二(4)班学生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海南省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体育杂志中文类核心期刊和全国体育院系学报、体育学、教育学等与本文研究相关书籍、刊物、报纸以及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法令文件,参阅了有关的外文资料,

并通过教育部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关于体育教育的最新动态。通过整理、分析、概括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1 问卷设计和内容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相关要求,设计了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两个种类(见附表一和附表二),对学生的情况、教师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的评分,以及海南国兴中学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现状、板鞋竞速开展等情况进行调查。 2 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问卷效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特别拜访有关学校体育学、板鞋竞速教学方面等12位专家对问卷设计初稿进行评价,通过专家对问卷提出的意见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检验结果证明问卷效度符合研究要求(见表3—1),可以发放。

评价内容 很完善 比较完善 基本完善 不太完善 很不完善

问卷设计的总体评价 6 5 1 问卷内容的总体评价 5 6 1 问卷结构的总体评价 7 3 2

问卷信度:为了确保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使用克朗巴哈系数

在资料的早期收集阶段,设计了有关问题的问卷,在对问卷进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之后做了相应的修改,然后发放了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100%;学生调查问卷发放了240份,回收了230份,回收率95.8%,其中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95.7%。信度检验采取了再测法,即在问卷回收的两周内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再次调查,根据问卷内容的不同,对两次调查的客观性数据进行了相关系数的计算,求得教师调查问卷平均相关系数为r=0.91,p<0.01;学生调查问卷平均相关系数为 r=0.94,p<0.01。

3 专家访谈法

在选定题目之前,在与导师相互讨论沟通中,确定了实验研究的学校,随后访谈了学校的有关领导与教师。访谈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的背景和板鞋竞速的开展情况,以及联系好教授板鞋竞速的教师共同讨论,为论文的实验研究部分打下实践基础。

通过对课改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指导老师和部分普通教师 的访谈,深入发现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在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发展的现状、组织结构等方

面访谈了湖南省大中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及湖南省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的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地区协会的负责人;就校本课程的实验、实施情况等方面咨询了株洲地区教育局、体育局负责人以及政府官员。

4 教学实验法

从海南省国兴中学初二年级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把实验组板鞋竞速课程进行教学实验。通过前测、后测,并采用严格的教学实验考察了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体质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5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访谈内容、问卷调查结果及实验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归纳、演绎、分析、比较,把握其发展规律,对珍珠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建设性意见。

6 数理统计法

本文通过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 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最后将有效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为论文最后的结论和建议提供有力的证明,得出相关结果。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株洲市芦淞区中小学为例 3.结果与分析

3.1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形成独特的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己融入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功能与价值广泛而深远,作为一种特性体育值得我们身体而力行之;而民族传统体育又具备体育的属性并符合课程的基本要素:这一切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

3.1.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古朴的风格,以及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不断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赋予了它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人类的族别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类聚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民族就创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健身功能,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各民族中广为流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同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战争、宗教活动及娱乐养生又促进了它的发展,可以说,它已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教育、风俗习惯等融为一体,在各民族相应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各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己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力式,体现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提高各族人

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都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相联系。中国文化有自己特定的生长土壤,有与世界其他族类的文化迥异其趣的内在特质和精神风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华夏民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时至今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内涵和价值,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体育是一种“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活动”①,但是体育会衍生出一系列社会和文化功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广泛的功能和价值,张继生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一书中总结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个民族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同步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其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备了多重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整合功能等方面。

3.1.3民族传统体育具备成为体育课程的条件 3.1.3.1具备课程论基本理论要素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成为一种体育校本课程,首先它要遵循课程论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要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要素。2000年出台的课

程标准根据健康的四维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趋势,将学习的内容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设计体育课程。从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具有品德、体质、态度、技能、能力等要素。体育课程要素确定之后,需要转化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这是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①。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多种功能属性与独特的运动形式等等会吸引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参与和熟练掌握其运动和技能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它最本质的属性是发展身体、增加健康和提高身体机能,民族传统体育也具备这一本质属性,同时它亦会带给学生种种运动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调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而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形成与发展的渊源中,以族群活动方式出现的特性无疑就蕴含了社会适应的特质。

再次,体育课程应具有的品德、体质、态度、技能、能力等要素,在民族传统体育中也能够得到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继承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些列优良的传统,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无不是完善人的思想和品德的优秀品质,而在讲究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下的“天人合一”与“神形俱炼”的养生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地协调和自身的全方位发展。

3.1.3.2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标志性代表,历来就在我国学校体

育中占有的一个重要的位置,现在从小学水平二阶段到高中水平六阶段都有具体的武术教学内容,同时,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和教育价值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课堂,比如毽球、跳绳、拔河、打陀螺等等。这些已经进入课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更多有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充分的指导和借鉴依据。

①李艳翎.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Ml.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P“

硕士学位论文

①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P8

第四章 实验过程及设计

一、 板鞋竞速作为校本课程实验研究——海南省国兴中学实验研究

海南省国兴中学是海南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1989年秋筹建,1990年秋正式面向全省招生,1995年被确认为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占地226亩,校舍建筑面积75015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首批表彰的“全国绿色学校”。学校教学设施完善,1998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7年秋季,学校共有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人。21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67名,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5人,一级教师56人,省优秀专家1名,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16名,省级学科带头人8名。学校于2001年通过了海南省教育督导评估团组织的办学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0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