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十八谈”(可直接打印、免费下载)
更新时间:2024-06-11 12: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原经济区名存实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目 录
洛阳篇(洛实)?????????????一切立足于实 焦作篇(怀川)?????????????在转型中提升 平顶山篇(平实)?????????????靠正气实干 许昌篇(许岩)????????????求客观规律之真 三门峡篇(崤函)?????????抓好基层 夯实基础 新乡篇(常新)?????????????创新破解难题 安阳篇(彰德)????????????用好文化软实力 济源篇(济帆)??????????????干出新天地 漯河篇(实诚)????????????以质为本促提升 濮阳篇(濮兴)????????????科学定位谋发展 周口篇(周道)????????????破难解缚求作为 南阳篇(宛言)??????????“带”出发展新天地 信阳篇(信念)???????????在“做”上下真功 驻马店篇(竹岩)???????????常怀忧思图自强 鹤壁篇(和同)??????????????统筹促转变 开封篇??????????????? 郑州篇??????????????? 商丘篇???????????????
1
建设中原经济区怎么做 河南日报刊发“十八谈”
河南日报讯 建设中原经济区怎么做?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么转?从明日起,河南日报将在一版重要位置,陆续刊发全省18个省辖市的文章,统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当务之急。这是对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大考”,18个省辖市的领导感受更深。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形成合力,河南日报集中力量,精心编发“十八谈”稿件,展示解放思想的真思考、真成果,每一谈还配发署名“何平”的感言。
18个不同角度,18种独特样本,在深入学习中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各抒己见,“十八谈”是一次精彩的集体亮相,是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河南日报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如果说省委书记卢展工《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是点题,“何平九论”就是进一步破题,“十八谈”则是结合实践的深入解题,“一文九论十八谈”作为一个系列,必将有力推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更深入,工作更有效,也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引发思考和体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用事实说话,凭思索探寻,靠实干发展。请您关注明天河南日报陆续推出的“十八谈”,期待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发表真知灼见。
“十八谈”之洛阳篇
一切立足于实
洛 实
(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多少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几度辉煌,几经衰落。兴废之间,令人感叹,发人深醒。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这场大戏,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拉开大幕。新阶段,新机遇,新考验,洛阳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引吭高歌、跃马扬鞭? (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洛阳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但前进之中,我们也时有落后;变化之中,我们也不乏遗憾。
新中国建设初期,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经济总量稳坐全省头把交椅,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这几年虽有明显回升,也仅在40多位徘徊。
在落后和遗憾之中,在当前的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讨论中,洛阳人在反思,洛阳人在发问:
2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但今天,为什么全省一些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500亿甚至超过千亿,洛阳却没有一家?为什么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国内外市场上鲜见洛阳名牌?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洛阳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万名、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科研力量在省内首屈一指。然而,为什么很多成果“待字闺中人未识”,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什么洛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丰厚,提起龙门、关林、白马寺,人人都翘大拇指。但为什么去年文化产业总量仅居全省第五、增速仅排第十一位?为什么接待游客总数全省第一,其中入境游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综合效益?
(三)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拷问着我们。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那样的原因,寻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最根本的,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解放思想不深入,抢抓机遇不及时,调整思路不到位,创新体制不得力。归根结蒂,都是领导方式转变做得不够实。 天下万事,皆成于实。
认清了问题,找到了差距,下一步关键是一切立足于实,在“实”上狠下功夫,做到思想实、定位实、目标实、措施实、作风实、效果实。
(四)思想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打碎陈旧观念桎梏,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状态投入工作。 洛阳发展慢,一些同志有些失落。但失落并没有触及灵魂,更没有转化为承认差距的魄力、正视问题的勇气、攻坚克难的行动。
有些人仍很骄傲,躺在历史荣光中自我陶醉。有些人仍很自大,捧着“总量全省第二”招牌感到满足。有些人仍很恋旧,计划经济思维不丢、方法不改。有些人仍很迟钝,对新情况、新课题,缺乏应对能力。
我们再也不能固步自封。意识上的盲目乐观,必须终结;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须打破;实践中的畏首畏尾,必须抛弃。观潮流,看实际,找差距,想办法,就是要有一股闯和冒的劲头,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为洛阳发展杀出一条新路来。
(五)定位实。
胸怀大局,主动融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乃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洛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文化古都,闻名遐迩;工业大市,举足轻重。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洛阳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托。
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洛阳决心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一个示范,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洛阳不仅要做大、做强自己,而且要辐射带动周边。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改制,激活内生动力;转型,开辟广阔天地;提升,占据竞争高地。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生死存亡,责无旁贷;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品牌。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固其根,弘其魂,发其力,成其效,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天下游人向往之地,建成中原经济区递给世界的最亮丽文化名片。
(六)目标实。
定目标,做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尊重群众意愿。
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要壮大,要强身,要增效。洛阳民生需求多元,要富裕,要文化,要环
3
境。“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富民强市”基础上,重在“福民强市”。
洛阳要率先发展,率先崛起,所忧宜多,所虑宜广,所谋宜深。工业振兴,经济发展,万不能忘民生,万不能忘社会,万不能忘环境,万不能忘安全,万不能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两个高于、两个确保”。即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
(七)措施实。
出实招,用实劲,招要击中要害,劲要用对地方,关键要用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
机制转换,绝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机制制约,我们教训深刻。政企不分,束手束脚;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严,效率低下。今年年底,洛阳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要大头落地,宜股则股、宜民则民、宜上市则上市、宜退二进三就退二进三、宜引进战略合作者就引进战略合作者,真正到市场的大江大海击水扬波、冲浪弄潮。 科技创新,绝不能再“入宝山而空回”。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提升发展。瞄准市场需求,瞄准高精尖,搭建合作更加紧密、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的产学研平台,不仅让“洛阳制造”更多,还要让“洛阳创造”更多。人才是第一资源,再也不能让“洛阳才子他乡跑”。洛阳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激发人才活力,培育一批高端领军人物。 文化产业,绝不能再“捧着金碗要饭吃”。牡丹花会,已经上升为国家级节会,美丽的“牡丹仙子”成了洛阳的文化大使、经济大使、财富大使。铸造品牌,让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环境更美,管理更优,美誉度更高。拉长链条,实现文化、文物、旅游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河洛文化中陶醉,也在精细服务中享受,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供给,一条龙呈献。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让巨大的文化资源,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 (八)作风实。
力戒浮皮潦草、麻木不仁、敷衍塞责,倡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做好。
当前洛阳一些干部身上,“庸、懒、散、软”四症,时有发作。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惰性十足,消极怠工;自由散漫,不讲效率;疲软畏难,不敢硬碰硬。这些作风,是沉疴,要刮骨疗毒;是大敌,要坚决清除。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住人。公开制,领导干部任职承诺、审批服务承诺,全上媒体,接受群众监督。暗访制,真实工作一览无余,实际问题无所遁形。问责制,不管是谁,延误工作,得罪群众,一律依法依纪严查严纠。
今年洛阳的“环境创优年”,就是要让干部 “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有问题就解决,突出问题突出解决,不推诿,不扯皮,让企业踏实,让服务对象顺心,让群众满意。
(九)效果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
发展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企业个头长大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文化产业链条拉长了没有,品牌叫响了没有?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了没有,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了没有?总之,要看发展是不是更快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
为民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群众收入增加了没有?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没有?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没有?“十大实事”承诺兑现了没有?总之,要看群众幸福指数是不是真正提高了,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是不是更认可了。
效果怎么样,百姓说了算。各地各单位,科学发展、平安建设、环境创优、作风转变、企业
4
增效、安全生产和群众诉求处理工作,实效怎样?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群众满意看干部,逐季度做考评,力争让工作成绩全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小步快跑、循序渐进,提升洛阳整体工作。
(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是真道理,实是真功夫,实是真水平。 建设中原经济区,662万洛阳人民激情满怀,重任在肩。
“十八谈”? 焦作篇
在转型中提升
怀川
(一)云台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太极功夫让中华文化扬名四海,四大怀药让中外人士有口皆碑,风神轮胎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今天的焦作,“城市符号”多元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这座城市处处散发着转型的气息。
转型带来了今天的变化,变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二)焦作,以矿起家,以煤为业,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 历史上,怀庆府盛产的“香煤”,漂洋过海,成了英国皇家的必用品。1956年建市的焦作,是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矿一市”、“一市一业”模式,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
曾几何时,焦作煤炭产量超过了一千万吨,由此也兴起了一批企业,焦作有了名气。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资源枯竭了,传统产业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3.1%。仅仅十年前,许多外地人提起焦作,还把它当作一座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矿区。发展受到了考验,形势是严峻的。
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靠原材料、高耗能产业发展已经困难重重,面临着萎缩与死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对此更有切肤之痛;粮食虽然高产,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仍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困难企业多,城镇居民收入不高,是多年来的突出问题;旅游产业链条短、带动力还不够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近年来发展速度持续减缓,质量效益逐步递减??
焦作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较快,具备较好基础。但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少做纵向比,多做横向比;不和欠发达地区比,要与先进地区比;不拿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劣势,要拿自己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当前,全省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焦作发展步伐还是显得有些缓慢,缺乏后劲和活力。照此下去,焦作落后难以避免。
焦作的城市是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这里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打造一座现代宜居的新城还要下大功夫。
因为有发展的压力,不转是不行的;因为有对比的差距,不转也是不行的。正是这种压力和差距,让三百多万焦作人的心情急切而忧虑起来,于是共识形成了: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危机使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三)2010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焦作调研,进企业、入社区、听汇报,在与焦作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着力强调: “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焦作的发展,从长远看确实有一个转型的问题,这一点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5
“更具活力、重要问题、转型发展、头脑清醒”,这四个关键词,指明了方向,引起强烈共鸣。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新的提升,这是省委的重要部署,这是焦作的必然抉择。
(四)焦作往哪转? 往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上转,往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路子上转,往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上转,往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转。
说到底,就是要往“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转,往为民惠民上转。
(五)焦作怎么转? 转,就要“循规蹈矩”。这个“规”,是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个“矩”,是焦作的客观实际。“循规蹈矩”,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规律办,一切立足于发展,一切着眼于民生。 转,就要持续提升。转型要靠转变,转变带动转型。目前,最急迫的是打开思想解放的总开关,观念不转变,思想不提升,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
在警醒中迸发,从忧患中奋起。领导方式每转变一步,焦作的转型就会提升一步—— 产业链条正在由“短”变“长”。我们就是要通过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培植其生命力和成长性。更为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新型工业强市。于是,有了以煤炭经济为主向煤、电、铝、煤盐化工一体化延伸,机械制造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单一的粮食加工向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转变?? 农业效益正在由“低”变“高”。焦作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粮食高产全国有名。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1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工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于是,有了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转变。
对外开放正在由“小”变“大”。焦作的对外开放可圈可点,只有站位全局,借梯上楼,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于是,有了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实力。去年,焦作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6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8.4%,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模式正在由“黑”变“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煤炭经济由过去占总量的85%,降到目前的2.9%;旅游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7个5A级景区,焦作占有2家。于是,有了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到自然山水资源的开发,由“黑色印象”开始向“绿色主题”转变。
(六)历史和现实给我们以启示,只有保持清醒与忧患,才会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只有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才会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为着人民的利益,才会有无限的动力;只有认真做事,求实求效,才会有可喜的回报。总之,只有领导方式转变,才会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焦作的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焦作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行百里者半九十。与中原经济区生机勃勃的形势比,与兄弟市高歌猛进的局面比,焦作又面临新一轮的“大考”。我们仍在思索,我们还在探寻。
焦作旅游颇有名气。但时至今日,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界。为此,加快自然景观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升级,是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势在必行。
焦作现在有了一些品牌,但牌子还不够多,名气还不够大,效益还不够高。比如,太极文化亟待进一步挖掘开发,怀商传统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产品依然任重道远。 与先发地区相比,焦作的对外开放仍存在着层次偏低、开放度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再解放一些,在政策上更优惠一些,招数上更灵活一些,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招商促转型。 转型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转的过程中,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把基础转弱了,不能把特色转丢了,更不能把优势转没了。通过转型,让基础更牢稳,优势更彰
6
显,特色更鲜明。
转型让我们看到了焦作的光明未来,看到了焦作的无限希望。 加快转变,不断提升,现在还仅仅是个开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个大课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转型中超越自我,在转变中为民谋利。
(七)咬定转型不放松。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到“十二五”末,焦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均主要指标,要领先全省发展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豫西北、晋东南发挥对接互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贡献。这样的定位,才是科学的定位。 认真去做,转就转好,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个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十八谈”之平顶山篇:
靠正气实干
平实
(一)从春秋时代至今,两千七百余年间,以“雄鹰”为标志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平顶山市。工
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以“鹰城”为荣。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平顶山人更有着肩负千钧重担、前行任重道远的清醒,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确立的发展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要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三地”优势突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三化”协调发展,就是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三地”优势突出,就是着力建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这个目标,平顶山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等诸多矛盾。
发挥这些优势、破解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也即转变领导方式的过程。
(二)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向哪儿转?就是按照“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的要求,激浊扬清,靠正气实干。
(三)正气是什么?正气是正直之气、正义之气、正派之气。对共产党人来说,正气就是为民的情怀、为民的精神、为民的境界,就是党的旗帜上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自觉,开拓创新的积极作为。
(四)正气来自哪里?正气源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立场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这个观点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个方法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正气,体现在方向之正。这个方向就是科学发展,为民惠民。坚持这个方向,就能端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与长远利益的结合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正气,体现在思路之正。这个思路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的谋划。正确思路形成的过程是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持续正确的思路,就能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实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正气,体现为工作评判标准之正。这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坚持这个标准,就能自
7
觉关注群众关切,积极回应群众期待,不断审视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并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群众。
正气,体现为选人用人导向之正。这个导向就是积极选拔任用既勇于面对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工作就是克服困难,工作就是解决矛盾。勇于面对矛盾就是“德”,就是“靠得住”;善于解决矛盾就是“才”,就是“有本事”。坚持讲条件、按程序、重实绩,积极选拔任用既勇于面对矛盾又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就能引导各级干部齐心协力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党员干部一身正气,就能让公平正义得以伸张,腐败现象得以遏制,求真务实得以奉行,为民形象得以树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清气正,干部队伍就有活力,科学发展就有动力,人民群众就会满意。
(五)讲正气,就必须正视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平顶山的一些干部在观念上,主要有“四个不善于”:一是不善于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一些干部不遇事,说起来思想很解放,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没思路、没办法,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二是不善于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谋划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和横向思维,既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看不到发展面临的机遇,更看不到区域竞争的挑战;三是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发展优势。一谈到优势就局限于矿产资源优势,一谈到矿产资源优势就局限于煤炭资源优势。实际上,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文化、土地、劳动力等都是优势;四是不善于把发展成果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尽管一些干部工作很辛苦,但人民群众仍有抱怨,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的统一。说到底,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党委、政府最大的满意。 方法上,主要有“四个习惯于”:一是习惯于大而化之,部署和推进工作一般要求多、层层批转多,缺乏用心的谋划和具体的抓手;二是习惯于抱怨客观,想不出干成事的办法,却总有干不成事的理由;三是习惯于照抄照搬,缺乏开拓创新的胆识和本事;四是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注重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风上,主要有虚、俗、假、贪:“虚”就是浮躁之气,忙于文山会海,开会讲长话、讲空话、讲套话、讲不解决问题的话,发文发长文,发没有质量、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 不能坚守宁静、潜心做事;“俗”就是庸俗之风,热衷吃喝拉扯、“好人”主义,不敢触及矛盾,不愿“得罪”人;“假”就是诚信缺失,对待群众缺乏真情与耐心,对待客商不能如约兑现承诺;“贪”就是腐败行为,最典型的是官煤勾结和以权谋私。“9?8”、“6?21”两起矿难,都暴露有领导干部权钱交易、责任缺失的问题。
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主动、不够自觉的问题。只有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研究问题,才能有方向之正、思路之正、标准之正、导向之正,才能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六)正气引领实干,实干彰显正气。
靠正气实干,就是从平顶山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 (七)正气引领学先进。先进就是工作标杆,就是追赶的目标。学先进就是要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审视定位,确立工作标杆,明确追赶目标。
省委书记卢展工第一次到平顶山调研时就强调,“发展要有个参照”,“平顶山的发展指标要高于全省水平”。落实好这一要求,既要纵向比较看成绩,充满信心;更要横向比较找差距,奋起直追。
机关以效能为中心,企业以效益为中心,省内看位次、市内看比重,每一个单位和岗位都要确立追赶目标。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与标兵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缩小了有什么经验,要及时总结,再接再厉;扩大了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研究追赶措施,努力实现“离标兵更近,让追兵更远”。
(八)正气引领比创新。创新就是探索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比创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
8
发,反对“三个照抄照搬”,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把握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能力。
比创新就要反对照抄照搬过去,认为“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这要看是否是最好的,不是最好的就要创新;即使是最好的,也要随着发展而创新,否则也会落后。 比创新就要反对照抄照搬别人,认为“别人或别的地方都是这样做的”。这也要看是否符合你的工作岗位或我们这个地方的实际,不符合就要创新;即使情况类似,也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创新创造。只会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永远走不到前列。
比创新就要反对照抄照搬“本本”。只会照本宣科、作“传声筒”,不能结合发展的实际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本”就成了空话。要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质量高的文。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勇于担当更需要创新,看谁埋头苦干不叫苦,困难面前不退缩,面对矛盾办法多;看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破解更多的瓶颈制约,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 (九)正气引领看实效。实效就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看实效就是要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党政机关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行政效能的提高、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上;企业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上;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最终都要表现在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上。
考量和使用干部,要以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为标准,使加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创造和提升人民幸福的过程。这既是我们基本的政治立场,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十)鹰城腾飞,呼唤浩然正气,全凭务实重干。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中突出正气实干,坚持“学、比、看”,年年都树新标杆,年年都定新举措,年年都有新成效,才能给平顶山历史谱写崭新的篇章,才能给平顶山500万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十八谈之许昌篇:
求客观规律之真
许岩
(一)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伴着“魏武挥鞭、建安华彩”的历史荣光一路走来,今日的许昌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利润总额和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二,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亮点纷呈。
取得这些成绩和变化的“法宝”,就是“求真”。
(二)“真”是什么?是真理,是真义,是真经,归根结底,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真”即“求是”,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清醒地审视许昌,在求真的道路上,在发展的征程中,在干部队伍里,仍然伴生着问题、伴随着隐忧。
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而消费还不足35%;“顶天立地”的企业偏少,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只有一家。不加快结构调整,就会背离经济规律,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忧患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许昌这些年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发展势头很好,滋生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看不到自身的问题,看不到与外地的差距,缺乏干大事、创大业
9
的锐气,缺乏大发展、大突破的胆识。许昌市城镇化率只有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早,但一些县(市、区)推进慢、产业集聚度低,特别是与外地其他县(市)突飞猛进的态势相比,已经相形见绌、被人赶超。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许昌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
基层基础不牢。现在一些干部不乐于、不敢于、不善于下功夫去做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岂不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恰恰是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许昌这些年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矿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的事故时有发生,既干扰了大局,又损害了形象,更伤害了民心。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就是基础不牢。
能力素质不高。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新课题,一些领导干部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能力不强。缺乏对规律的研究、把握,对工作的谋划、梳理要么思路不清、无所适从;要么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抓工作就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同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的兄弟市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许昌的一些县市在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却行动迟、推进慢,原因就是对城乡统筹的规律认识不清、谋划不够。
运作办法不多。面对发展难题、要素瓶颈,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用不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方法,找不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市场“不差钱”却找不到“钱路”,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旅游产业却不发达,戴着“中国花木之都”的桂冠而鲜切花发展却比重偏低。 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不是集中精力谋发展,而是挖空心思找“门路”、拉“关系”;不是积极主动干工作,而是推推动动、拨拨转转;不是全力以赴抓落实,而是手抓两把泥、脚踩西瓜皮,能抹则抹,能溜则溜。市委要求全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可一些干部还是浮在上面多、深入群众少。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不深、不准、不够密切相关,与求真的要求格格不入。
推动许昌科学发展,就要把求真进行到底。 (四)求真,首先要正确认识规律。
规律无处不在,认识它,就拨云见日、事半功倍;背离它,就陷入迷途、一事无成。但认识规律并非易事,许昌在探索中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
由于对市场竞争规律认识不到位,过去不注重环境建设,许昌曾被人们戏称为“许脏”,外地人不愿来,发展上不去;由于对新型城镇化规律认识不全面,存在着重城不重人、重城不重乡的局限;由于对为民发展规律认识不深刻,一些地方先抓发展、后顾民生,导致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等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认识规律是一个不懈求索、持续求真的过程,一定要有探索的精神,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切忌急功近利、胡干蛮干;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更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决策喜欢拍脑袋,发展必然瞎折腾。
(五)求真,关键要科学把握规律。
认识规律是在思想上求真,把握规律则是在实践上求真,更关键,更重要。把握得好,就要乘“势”、顺“时”、合“度”。
——“势”就是形势、趋势、大势。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审时度势、乘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大有作为。
好形势再也不容错过,新机遇再也不能溜走。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势,许昌找准定位、主动融入,致力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优质花木生产交易基地,正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乘势疾进。
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把握好“势”就像划船,顺流而下,就能通达千里;逆
10
流而上,可能不进则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永远都是至理。 ——“时”就是天时、时局、时务。任何事物的演变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面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许昌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规律,坚持使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大特色。“带状”就是沿路桥带状发展,避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五个县(市)组团布局、相互呼应、向心发展;“中轴”就是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整体推进,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超前眼光、许昌特色。
政如农工。顺“时”就像农民种庄稼,循时而作,不误农时,才会硕果累累;罔顾时序,逆时而为,庄稼就长不好、没收成。
——“度”就是分寸、尺度、法度。很多事情,过犹不及。把握好度,按规律去做,看似慢,实则快。比如城中村拆迁改造,原来一些地方对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为加快进度搞强制拆迁,不但工作推不动,还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痛定思痛,许昌及时调整思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作主导、经济“零收益”,妥善解决拆迁户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多得实惠,赢得群众的满意和支持。
形象地讲,把握好“度”好比驾车,不该加速的时候贸然加速,就要出事,欲速则不达。行止合规、张弛有度,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正是基于对“势”、“时”、“度”的科学把握,许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求真,最终要有效运用规律。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用心做事拙变巧,运用规律重在方法对路、运作得当、强基固本。
要把握辩证之“法”,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许昌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和政绩“导向之手”的综合性作用,把该放的放到底,把该管的管到位,促进了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目前占全市生产总值、税收、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69.5%、85%、96%,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要注重运作之“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只说运作、不善运作,再好的谋划都等于零。重运作必须大力发扬务本责实之风,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尤其对征地、拆迁、改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发扬“透竹竿”精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突破,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破解。 要善用治本之“法”,强基固本重实效。根基不牢,建不起万丈大厦;民心不向,干不成千秋伟业。无论是发展、是执政,都要把基础夯实,把民生抓好。许昌正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目的就是把基层基础打得更牢、把民生民本看得更重、把群众立场站得更稳、把社会风气搞得更好、把发展方式转得更快。
(七)求经济规律之真,科学发展是大道;求执政规律之真,为民惠民是正途;求领导方式转变之真,为民发展是真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推动发展掏真劲、开放招商用真诚、破解难题出真招、为民惠民动真情、抓好落实求真效,就一定能够在求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八)坚持求客观规律之真,许昌铸就了过去的辉煌;持续循客观规律而做,许昌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八谈之三门峡篇:
11
抓好基层 夯实基础
崤 函
(一)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肩负“打开河南‘西大门’,实现‘启西’通畅”重任,三门峡扬帆竞发之势,恰似黄河之水激流澎湃。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样落实?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运作?打造靓丽的河南“西大门”,从哪抓起? 一系列重大课题,日益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二)求转变、谋发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而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
怎样才能把这最难的“两基”抓好、夯实?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四个基层”,道出了三门峡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点出了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三门峡发展的大文章,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是国家组织中最基本的细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要靠基层来落实。 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基层是尽职尽责,夯实基础是领导水平,如果离开“两基”,奢谈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四)回顾三门峡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基础密不可分;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缘于忽视了“两基”。
从经济发展看,虽然三门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量在全省比较靠前,但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仍不断显现,增加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重。
从城乡统筹看,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基础设施改善了,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条件差、农业“靠天吃饭”、农民增收困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从保障民生看,虽然有钱尽着百姓花,新建了城市引水、中心医院、文体中心等一批民生工程,但欠账仍然比较多,就业、就医、就学难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从社会建设看,虽然三门峡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义马经验”、“渑池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但仅靠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已远远无法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从作风建设看,各级干部队伍作风基本是好的,涌现出了以白洁、包有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但作风不正、行为不廉、能力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重说轻做”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五)问题虽显现在下面,根子可追溯到领导。
有的对基层基础工作嘴巴上重视,脑子里轻视,做起来忽视。
有的私心作怪,认为基层基础工作干起来费劲,短时间难以出“政绩”、树“形象”,生怕影响个人升迁。
有的高高在上,好大喜功,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任务,还盲目搞“一票否决”、末位淘汰,基层苦不堪言。
有的养尊处优,时时把自己当个官,总是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热衷吃喝应酬,漠视基层需求。
12
结果是,路越修越好,领导离基层反而远了;通讯越来越发达,干部倾听群众心声反而少了。 凡此种种,如果不切实改变,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难以解决。 (六)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轮发展的大潮风起云涌。站位全局,三门峡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三个战略定位”。 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四个基层”首先在三门峡提出,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动力,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实一步,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七)目之所向,才能行动所及。
着眼基层,就要把对基层、对人民负责看得重一些,多琢磨群众需要什么,少揣摩领导喜欢什么。
基层群众盼的是发展、是富裕、是和谐、是幸福,要始终把目光放在富民强基上,大力发展富民经济,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殷实、快乐充实的生活。
基层干部盼的是理解、是关心、是信任、是支持,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急于求成,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不硬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能动不动拿“摘帽子”压人。
凡事按规律办、按实际办、按群众意愿办,有些事即使是为基层着想的好事,但基层群众一时不理解的话,也缓缓再看,更不强办。 (八)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依靠基层,就要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基层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基层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基层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基层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基层评判。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得进群众批评的话、反映问题的话,鼓励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甚至容许他们说“捅娄子”的话,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基层的事例最鲜活、最生动,基层的方法最实用、最简便,基层的经验最宝贵,也最有生命力。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依靠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破解难题,打开局面。
当前我们要依靠基层持续深化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要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来夯实基础。
(九)基层是科学发展的主阵地、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着力基层,就要把工作的突破点、着力点、切入点都放到基层,坚持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基层,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在基层,着力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以果蔬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巩固发展能源、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发挥好群众工作优势,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提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儿上。
继续以“抓基层、打基础、争一流、当先锋”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十)基层有“无限的责任,有限的权力”。基层干部不容易,基层工作不好做。
服务基层要有真内容,继续深化“五个一”做法,即市、县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客商、一个示范村、一个困难户,尽心尽力帮扶基层发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
13
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基层要有真感情,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劲,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十一)不怕慢,就怕站。
抓基层、打基础,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为什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基层、打基础?主要是因为基层基础是“后台”,不是“前台”;是“潜绩”,不是“显绩”。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究竟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政绩”究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验得出“政绩”的真假和成色;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得出干部为民执政的情怀和分量。要从制度上由“官评官”向“官民结合评官”转变。通过建章立制,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更加廉洁的工作、更加勤勉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十二)“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把领导方式转变牢牢地做在基层、做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的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就会坚如磐石、砥柱中流。
“十八谈”之新乡篇:
创新破解难题
常 新
(一)新乡,以“新”为名,因“新”而兴。
原阳大米香飘海外,长垣起重驰名全国,新飞冰箱家喻户晓,华兰生物领跑业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涌现出一大批像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等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人,演绎了一幕幕由“闯”而“兴”、由“创”而“新”的华丽篇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难题横亘。解决这些难题,就要找准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主要矛盾,解放思想,不懈创新。
新乡抓住形成“四道难题”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一根本问题,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持续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其“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新”在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职工,“新”在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新”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概括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一概括,符合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科学发展观与河南省情的紧密结合,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载体,找准了河南在全国区位发展中的定位,廓清了粮食安全责任与富民强省的关系,指明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难题,就是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传统做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四道难题”难以破解的根本原因。
难题,制约了发展,难题,带来了问题。
问题一:二元体制束缚县域经济,全面小康难实现。制度设计重城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14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走,不想、不敢、不会创新。
(五)破解难题,“首”在解放思想,“重”在转变观念,“贵”在尊重规律,“要”在制度创新,“根”在发展为民。 解放思想,路子才会更宽广。新乡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一并解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转变观念,理念才会更务实。新乡把中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载体,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的载体。“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理念,为新型城镇化搭建了实践大舞台。 尊重规律,内涵才会更科学。新型城镇化,是对发展布局的科学规划,对城乡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乡没有为新村建新村,而是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入,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加快转型;没有就城镇论城镇,而是“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优化空间、产业、人口布局,让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制度创新,统筹才会更给力。在省直部门支持下,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66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城乡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正在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正在探索,统筹城乡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破题。
发展为民,方向才会更明确。创新的动力源自一心为民的强烈责任感,创新的目标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群众收入,始终贯穿新乡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
(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创新破解难题,关键在做。
省委书记卢展工莅新调研时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
15
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如今,新乡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市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生物与新医药、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型膜材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县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起重、纺织、振动机械等七大集群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73%。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突破1700家,53%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8:1缩小到2.52:1。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广大农村正在逐步实现“四个城市化”:
居住环境正在“城市化”。基础设施政府搞,不让群众拿一毛,社区道路、供排水一应俱全,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
公共服务正在“城市化”。公共服务全配套,看病养老有依靠,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正在向农村覆盖。
就业结构正在“城市化”。近三分之二的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入住社区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29%,“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消费方式正在“城市化”。过去一代建三代的房,现在三代住一代的房,农民不再把一生积蓄用于建房,消费开始多元化。抽水马桶燃气灶,冰箱宽带洗衣机,悄然改变着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
(十)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我们清醒,探索的路子刚起步,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我们更清醒,未来遇到的问题还会很多,持续走下去,必须思想更解放,观念再更新,领导方式快转变。
我们深知,破解难题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远。我们更深知,面对“破”与“立”的抉择,敢亮剑,永不言败,决不退缩;敢担当,先行先试,为民担责;敢吃苦,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唯求造福于民,百折不挠,求实求效。
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十八谈”安阳篇:
用好文化软实力
彰 德
(一)“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翻开华夏史册,处处可见安阳源头文明的踪迹。甲骨文在安阳发现、颛顼帝喾二帝生活并葬
16
于安阳、《周易》诞生于安阳,安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人祖之根、文化之根。 自殷商始,七朝在安阳建都,政治、文化、经济大融合,使安阳文化具有开放兼收、雍容大气、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铁骨铸胆色,劈裂太行山”。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安阳的红旗渠精神,为安阳文化增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厚重的历史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涌动出无穷的文化力量,构成安阳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靠的是大智慧,写的是大文章。 安阳明确提出了自身定位:
——中原崛起示范城市;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 围绕上述定位,安阳还要努力打造“两个支点”、“两个区”:
——“两个支点”:中原经济区北部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晋冀鲁豫周边地区辐射、合作、交流、开放的制高点。
——“两个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及全国“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
实现目标,不辱使命,安阳必须传承优秀文化,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做到主动融入、乘势而上、创新有为!
(三)安阳以文化而名,却未因文化而盛。
回眸改革开放30多年,安阳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看,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不优不强,在竞争中时有落后,在发展中不乏忧患——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可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安阳旅游收入仅占全市GDP的5.0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个百分点。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综合效益。
安阳“纵向比”有发展,生产总值在全省曾排在第三位、第四位,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下滑,排到了第八位,人均生产总值更是排到第十位。与周边城市相比,生产总值比邻市邯郸差将近一半,比聊城差200多亿元,从全国看,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像安钢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为安阳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安钢一咳嗽,安阳就感冒”,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无论是甲骨文、后母戊鼎、《周易》,还是“人工天河”——红旗渠,每个奇迹的诞生都是革新创造的结晶,可是,新时期以来优秀传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弘扬与彰显,惰性和保守常常阻碍我们的创新,封闭和自满往往禁锢我们的突破。
??
硬实力不够强,难以带动软实力的发展;软实力不突出,则难以推动硬实力的提升。只有软实力、硬实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极大地提升一个地方的综合实力。 (四)破解难题,需要解放思想;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转变方式。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精辟论断,为安阳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
加快转变,安阳须把文化力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转变方式的重要内容去破解,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为支撑,释放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创新力、提升力,实现思想观念的解放、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模式的突破,达到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的目的。
(五)用足文化凝聚力。
文化决定思维,文化凝聚力量,文化砥砺行动。
“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侠肝义胆、不畏艰险,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
17
是对河南人形象的生动概括。安阳文化博大而深刻,厚重又常新,这些品格在安阳人身上有着鲜明体现。
古有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妇好女将军挂帅、文王演周易、武王伐纣、西门豹治邺、项羽破釜沉舟、岳飞精忠报国;今有李官奇精于发明、许东仓心系群众、周国允诚实守信、王生英扎根山区、谢延信至孝至爱、吴新芬大爱无言??无数的英雄和楷模,用行动诠释着安阳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强大动力。
新的历史阶段,安阳继承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就必须持续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让优秀的文化魅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为文明品格、价值取向,外化为自觉行动、发展实践,把文化创新落实在创先争优上,把思想观念扭转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
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干部群众消除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观念,牢筑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发展为民意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求实求效,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促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六)用实文化推动力。
文化对安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内在、持久、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是地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不用这种推动力,文化资源只是潜实力;运用这种推动力,就能转换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牵动这种转换的“牛鼻子”,是文化体制改革。
作为全省五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之一,安阳克服重重困难,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今年5月初,安阳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助力这种转换的“推手”,是文化资源整合。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汉代民居博物馆相继开馆,中国考古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破土动工,4个“国”字号文化大项目浓墨重彩。全市去年确定的47项重点文化项目已有42项完成或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又确定了56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引导和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滑县安绣、内黄县麦秆画和农民画、曲沟抬阁、吕村战鼓等文化企业和专业村风生水起。
用“山水安阳、文化安阳、历史安阳”文化旅游发展大战略破解难题,把像珍珠般散落在各地的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被国家旅游局誉为“安阳思路”。 (七)用活文化创新力。
想创新、敢创新、善创新,是安阳文化的深刻内涵。
创新,要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怎么转?变什么?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是主攻方向。
安阳立足区位、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扭住工业、抓好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强化产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软实力四大支撑。2010年,全市工业总值增长13.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
安阳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林州汽配制造、安阳县冶金建材、内黄县高档陶瓷、滑县牛仔服装、汤阴县食品医药、殷都区钢铁精深加工、高新区电子信息与新能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去年完成投资31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40亿元。
《周易》曰:“刚柔相济,变在其中。”安阳人创造条件搞发展,靠亲商、爱商、富商来招商引资,中原瓷都建设硬是创出“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来,成为全市、全省一个生动范例。 (八)用好文化提升力。
发展之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
绿色、低碳,是发展的趋势,是新兴的文明。安阳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文化生产力的提
18
升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向蓝天要资源、要效益。安阳有国家体育总局航校,有机场和4420平方公里、3000米以下低空开放空域;有“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抓住国家逐步开放低空领域的机遇,创建中国航空运动之都和低空经济发展试验区。如今,中国(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已升格为富有竞争优势的“国家级”品牌。
安阳立足自身具有发展光伏产业和生物柴油、地热、秸秆发电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如今,沿林州市、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滑县一线,坐落着一大批以生产新能源材料为主的骨干企业,绵延百余公里,新能源谷已具雏形。安阳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安阳)光伏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基地也落户安阳。预计到2015年,安阳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将占全市限上工业比重的30%。 (九)“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激越澎湃。安阳人抱定“倍加珍惜机遇、积极创造机遇、努力用好机遇”的信念,着力用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画卷正在描绘。
中原经济区“十八谈”之济源篇:
干出新天地
济帆
(一)愚公移山,代代传承,让一个“干”字深深植根于济源大地。 从封闭落后、鲜为人知的边陲小县,到“十八罗汉闹中原”、由县向县级市、省辖市的体制跨越;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三;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殊荣??靠一个“干”字,老愚公的后代干出了“济源模式”,干出了“济源速度”,干出了“济源现象”。干,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也是济源人创造奇迹、铸就辉煌的“法宝”。 “十二五”大幕拉开,中原经济区建设号角吹响。落实省委书记卢展工“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的要求,济源还得靠干,在干中出新招、在干中闯新路,干出一片新天地。
(二)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当口,济源人没有为曾经的辉煌而陶醉,思考更多的是发展的压力和“成长的烦恼”: 地域小、人口少,总量先天不足,发展空间受限,回旋余地不大,持续快速增长需要更新的动力;
发展方式粗放,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加剧,一场金融危机,就让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出现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落到全省末位;
兄弟市持续发力,扩权县(市)态势逼人,“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赶越近”,稍有放松懈怠,就可能落于人后,济源人着急得“上火”。 省直辖15年后的今天,习惯了体制优越感的济源人,还有没有当初那种“跑拼争抢”的锐气?还有没有那股先行先试的闯劲?还有没有那股百折不挠的韧劲,济源人在冷静中警醒,在“阵痛”中反思??
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关键在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千难万难、干就不难,只有持续地干、科学地干、创新地干、提升地干,才能转得有力、转得有效。 (三)瞄准定位持续地干。
19
中原经济区建设,让济源一下子由“边缘”变成“前沿”,由“交界”变成“交会”,由“地区”变成“区域”,发展机遇千载难逢。瞄准“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这个战略定位,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济源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挺立潮头。 充满“活力”,就要始终保持创新创业的激情,只要是看准了的事,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先行先试、寻求突破。
实现“新兴”,就要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在提升中增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新路子。 成为“中心”,就要不断强化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延伸辐射半径、增强吸附能力,聚拢“人气”、聚汇“财气”、聚集“商气”、叫响“名气”。
瞄准“活力”、“新兴”、“中心”这三个关键词来定位、持续地干,小市完全可以有大作为。 (四)发挥优势科学地干。
市情不同、特色不同、优缺点不同,决定了生搬硬套一种发展模式根本行不通。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才是科学发展之道。
济源的优势在哪里?不妨掰着指头数一数:
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达到78.96%,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 工业基础较好,拥有钢铁、铅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
区位优势明显,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也是豫西北、晋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中原经济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生态区,是中原经济区生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市管镇(街道)“一竿子插到底”的特殊体制,减少了中间环节,便于工作的落实??
立足这些特色和优势,济源提出了打造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基地”的目标:强化“市域济源”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层次和水平,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坚持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打造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加强与山西晋城、运城和焦作等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构建“洛(阳)三(门峡)济(源)”经济隆起带,打造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打造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改革创新,打造改革创新试验区。
建设“四区三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项工作都可以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具体项目,围绕项目来做,才能形成合力,让工作真正落实、取得实效。就好比打台球,一个项目就是一枚“目标球”,只有集中精力去谋划、去运作,才能把“目标球”一个个准确地打进“袋口”。必须用好项目建设这个总抓手,认真谋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靠项目来带动发展、彰显优势、实现跨越,这也是领导方式的转变。 (五)大胆探索创新地干。
“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发展的活力就会持续迸发。 思想观念要创新。持续开展了五年的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让创新的激情在济源人的血液中涌动,但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小富则安、小进即满,满足于纵向看成绩,不善于横向找差距;怕别人沾光、怕自己吃亏,只想单打独斗,不愿与人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不断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把“发展、创新、效能、为民”从口号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思维方式要创新。济源人有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但有时却强于埋头苦干、弱于谋划运作;满足于说一做一,不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创新思维方式,就要大胆跳出“落实工作就是开会、发文”,“检查评比就是听汇报、查资料”,“服务领导就是言听计从”,“营造氛围就是标语、横幅”等传统模式,培养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发展路径。 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要创新。创新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克服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根据镇(街道)、部门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考核,适当增加民意考核权重;进一步扩权强镇,赋予镇(街道)更
20
大的发展自主权;创新抓工作落实的机制,对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实施台账管理、集中交办,强化跟踪问效;开展镇(街道)结对竞赛、百村富民工程、新老典型村互学竞赛,用竞赛机制撬动城乡社会管理,让干群一天到晚想的是发展、干的还是发展。 (六)抬高标杆提升地干。
抬高标杆,干才有高效率、高质量。用“中心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济源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
能力素质要提升。济源的干部职级提高了,但一些同志的能力、水平还停留在县、镇的层面;农民变成市民了,多数人的文明素质还没有完全达到现代公民的标准。要深入实施干部培训工程,办好“月末大讲堂”,着力提高干部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要扎实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让“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更加深入人心。
城市品位要提升。尽管济源的城镇化率达到50%,但与大城市相比,还能看出不少县城的影子。要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的思路,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彰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 发展环境要提升。一些单位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时紧时松、久拖不决;一些部门推诿扯皮、“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地方影响项目落地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改善环境,每个济源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环境、爱护环境,携手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幸福指数要提升。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更关心自己的收入提高了没有、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济源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率先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的城乡全覆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通过发展来推动民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10大类59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七)“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这是对“干”的最好诠释——科学发展是“干”的指导思想,“四个重在”是“干”的实践要领,“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干”的工作方法,“四个带动”是“干”的重要举措。
济源没经验,靠的就是干。干,就得强化认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没有埋头苦干,一切都无从谈起”;干,就得探求方法,不仅要苦干、实干,更要会干、巧干;干,就得树立导向,干部能干不能干、会干不会干,让工作实绩说了算,让人民群众说了算;干,就得形成合力,领导带起来,群众动起来,上下齐心、内外联动,真正拧成一股绳;干,就得求实求效,丁是丁、卯是卯,说到就要做到,说好就要干好,干一件成一件,件件有落实,事事见成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坚信干中自有新天地,68万愚公儿女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中原经济区十八谈之漯河篇
以质为本促提升
实诚
(一)贾湖骨笛,远古回声;《说文解字》,许慎“字圣”;古渡沙河,千年帆影。
历史的长河联通着食品之都的前世今生。从九千年前酿酒作坊,到当今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一直演绎着食品行业不老的传奇。
21
在全国,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有5根来自漯河;在香港,漯河肉制品占全港供应量的1/4强;在河南,鲜冻猪肉出口漯河占90%以上;在漯河,培育出全国食品百强企业4家、全省食品50强企业8家,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生产、果蔬加工四大优势行业,产品达到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食品名城,正在奏响激昂奋进的壮美乐章!
(二)5月16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华美开幕,八方客来,万商云集。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出席盛会,并深入企业、乡村、学校、社区调查研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卢展工在漯调研时的讲话激荡沙澧两岸,震撼中原大地。 漯河干部群众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警醒,在警醒中奋起!
——始终牢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必须担负起“天”大的责任,必须把食品安全放在食品名城建设的第一位。
——始终牢记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我们必须把质量问题作为发展大事、民生大事抓紧抓好,在食品名城建设过程中更加关注质量、注重质量、提升质量,更好地树立诚实、诚信、真诚、实诚的良好形象。
(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没有质,量就是空的,就没有效益可言;没有质,食品产业就难以持续,食品名城就难以提升。
曾几何时,我们查找食品名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习惯于就产业说产业,就产品说产品,老是从“四多四少”上找问题: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多,竞争力强的大个头企业少;“原”字号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大众化的产品多,名优品牌产品少;老面孔的产品多,新生代的产品少。仅仅从“多”、“少”上去找原因,必然局限于“量”的思考,很难触及“质”的灵魂。 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对我们当头一击,让我们痛彻心腑,给我们提出诸多“质”问。 当我们欣然畅谈双汇由原来行将倒闭的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的大集团时,有没有意识到产业链体系中暗伏的食品安全危机,是不是做到了严把质量关?“瘦肉精”事件问题出在源头,出在上游,但也与企业内控机制不严有关。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时,有没有把质的提升摆上突出位置,是不是做到了以质为本、以诚为根?质量与诚信密切相关。产业的质量、品牌的形象一旦受损,社会的信任、消费者的信心一旦受挫,重建起来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一些干部对企业说长道短时,有没有考虑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不是做到了责随职走、履职到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固然有企业的责任,但各级干部的服务质量也不能不受到拷问。
当我们纠结于“社会猪”还是“企业猪”的困扰时,有没有探究体制的弊端、政策的缺陷,是不是做到了监管有力、落实到位?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剖析根源,“瘦肉精”事件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说到底,是我们发展食品产业在质上认识不够,在质上忧患不够,在质上着力不够。我们做强做优食品产业,关键要在求质上动真劲,在求质上出实招,在求质上见实效,努力以食品名城质的跃升,体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成果。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落实以质为本,就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大格局,切实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食品产业是优势,食品产业是支撑,食品产业是后劲,食品产业是希望。我们深知,中原经济区要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食品产业是很重要的联结点,而漯河作为食品名城,必须先行先试、率求突破,尽快做优联结点,趟出新路子,为全省提供示范和借鉴。我们更深知,做强做优食品产业,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
22
是关系着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的重大民生问题、政治问题。
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漯河确立了“一区两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无论是创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和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还是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都离不开食品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
漯河要做强做优食品产业,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以质为本,紧紧抓住质量这一关键环节,全力打好壮大骨干企业群体、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含量、争创名优品牌的“组合拳”,加快建设食品名企名牌、科技研发、高端人才集聚地,使漯河成为产业规模大、企业实力强、市场覆盖广、名优产品多、质量效益高、最具竞争力的食品名城。 (五)以质为本,要重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民意。食品质量不仅影响企业品牌的打造、产业效益的提升、发展成果的巩固,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建设食品名城,首要的问题是保质量、保安全、保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如果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反而是吃得闹心,发展为民就是空谈。
落实以质为本,必须强化为民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并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做到帮促企业建好原料基地控源头,强化过程管理堵漏洞,完善体制机制抓根本,让漯河生产的食品更安全、更放心。
(六)以质为本,要抓机遇。
“瘦肉精”事件是危机,也蕴含着机遇。省委省政府通过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推动了全省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排查活动,前所未有的协调监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改,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这个角度上讲,就是为漯河高质量建设食品名城提供了大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机遇不等人,错过千古恨。面对机遇就要强化“争”的主动性、“抢”的敏锐性、“抓”的实效性。
对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就要大力支持他们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实现以质保安全、以诚树品牌。
“两个转移”步伐加快是机遇,我们坚持以质取胜抓招商,美国“泰森”、“可口可乐”来了,台湾“旺旺”、“康师傅”来了,中粮、雨润来了,我们还要请更多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来漯投资发展。 (七)以质为本,要求创新。
食品产业绝不是把“活的给宰了、把生的做熟了”那么简单。创新才能破中有立,创新才能提升质量,创新才能增加效益。
发展模式要创新,靠大联大、战略重组,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增强食品名城支撑力。
科技研发要创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推出更多的“漯河创造”,让漯河食品引领时尚消费,激发食品名城新活力。
管理手段要创新,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名城保障力。
(八)以质为本,要转作风。
质量是关键,不仅体现在食品安全上,而且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抓住了质量,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否则工作做得再多、发展速度再快,都不会有什么用,也很难体现好的工作作风。作为各级干部,如果作风不优化、工作质量不提升,领导方式就很难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谈不上提升。 抓发展、兴产业要以质为本,抓工作、干事情要以质立身。无质无效的工作浪费精力、浪费时间,贻误发展大业,贻误子孙后代。凡事应着眼于质、着眼于效,求质量、求效率,看效益、看效果。
23
工作提质增效,关键要落实好“三具两基一抓手”。谋划食品名城,必须尊重实际、尊重规律,不能靠拍脑袋,不能搞一刀切。建设食品名城,贵在雷厉风行、具体落实,立足于实、立足于做,选好载体、选好抓手,搞好项目建设。
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只有干部作风优化了,工作抓细抓实了,工作效能才能有提升、发展质量才能快提升。
(九)“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提升食品名城亦如逆水行舟,前进航道上难免会遇到激流和险滩,但自强不息的沙澧儿女,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再创辉煌!
中原经济区十八谈之濮阳篇:
科学定位谋发展
濮兴
(一)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领导之要。定位引领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取向、模式和未来。 定位不当,满盘皆输;定位准确,事半功倍。
(二)濮阳,这个因中原油田开发而建立的城市,曾定位“建成国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油气产量一度排在全国第四,风光一时,迅速在豫北平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实施“名城带动”战略,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诸多荣誉,成为众多城市学习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随着油气产量的逐年衰减,加上其他原因,濮阳发展步伐放慢了,有些沉闷了,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城市建设中,濮阳已经被甩在了后面,新区开发慢,老城变“破”了,城市名片褪色了。
尽管转型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产业结构单一、油气依存度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导致油价大跌,使得以石化产业为支柱的濮阳经济遭到重创,2009年财政收入仅增长0.1%。
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彷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诿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
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三)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对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
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年10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
24
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了“被边缘化”的思想藩篱。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汇”,变“落后”为“赶超”,这“三变”,迅速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
(五)“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站位中原经济区全局审视自己,濮阳人豁然开朗,更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机遇:
濮阳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河南面向经济发达地区最前沿的窗口,离日照、黄骅两大港口仅300余公里,是中原地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大通道。
濮阳还具有较好的工业实力,有土沃粮丰的农业基础,有集“七城二奖”于一身的城市品牌,有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和龙文化,这些都是加快发展的优势。
濮阳是豫鲁冀三省经济、社会、文化交融的汇集地,一头依托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原经济区,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蕴涵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濮阳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
——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
——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三个新定位不仅对加快濮阳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影响深远。
一个地方发展慢下来,不过三五年;要赶上去,也就是三五年。濮阳因势利导,提出了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两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二三五”奋斗目标。在未来经济格局中,濮阳完全可以实现华丽转身。
(七)准确定位不仅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内涵,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干部奋力前行。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才能赶上或反超。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总结+奖惩=效率、效益、效能。濮阳出台了促进加快发展的36项意见、政策、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
25
的问题,树起“跑与不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用人导向。比如,组建重点工作合力团,实施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周调度、月分析、季观摩、年总评制度,推行台账式管理等。如今的濮阳主动服务成为常态,早办快办成为常态,明争暗赛成为常态。
——新定位带来新合作。没有油田就没有濮阳。油田是濮阳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龙乡人民衣食的重要来源。濮阳上下强化了“三种意识”:一是油田建市、油田兴市、油田强市的意识;二是油地一家、油地共荣的意识;三是服务油田、支持油田,濮阳发展了要反哺油田的意识。油田也强化了国有大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濮阳的发展。油地关系现在是建市以来的最好时期之一,中石化产业园稳步推进。
拓展新的开放空间。与山东菏泽、聊城和天津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了濮阳向环渤海经济圈融入的步伐。
坚持交通对接先行。加快晋豫鲁铁路建设,不通国铁的历史即将过去;加速推进濮范高速、德商高速范县段建设,推进林南高速东延和范台梁高速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形成;郑濮济高铁、无水港建设谋划力度加大,从濮阳出海的梦想指日可待。
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作为省级、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有名的穷地方,又是最靠近沿海发达地区的地方。濮阳围绕新定位,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积极谋划推进濮范台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中石油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下决心把这条“金刚腿”踢出样子来。
(八)观念新,定位准,作风实,环境优,势头好。
目前,濮阳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增速全省第九。 (九)风鹏正举,时不我待。
赶超发展,振兴濮阳,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365万濮阳人信心百倍,步履铿锵!
“十八谈”之周口篇:
破难解缚求作为
周 道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扬帆起航,对我们的一场“大考”随即而至。
省委书记卢展工鲜明地提出四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对于周口而言,这四道难题正是我们念兹在兹的重大课题。
(二)从客观上看,周口长期被“多”困扰:人多,占全省1/10,尤其是农民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1/6,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产品多,粮、棉、油占全省总产量的1/7、1/3、1/4,比较效益低,群众增收难。周口一直被“少”掣肘:人均耕地少,保护基本农田责任重;自然资源少,1.1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没有一块自然生成的矿石,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周口多年受“低”束缚: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低,人均财力低,仅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强市难度大。
从主观上讲,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一些干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易自满,标准低、惯凑合;思维方式僵化线性,一刀切、来回变,囿于旧、窘于新;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拍脑袋、大呼隆,急功利、好跟风;工作作风虚假浮漂,重形式、轻实效,绕矛盾、怕担责。归根到底,就是思想观念、工作理念“不合时宜”,领导方式“不适应”、“不符合”。 在这样的条件下,领导方式不转变,破解“四难”,可谓难之又难,难上加难。 (三)破难解缚,路在何方?
26
转变思维方式,把思想观念搞对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看,善谋一域者必谋全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锁定农之势、人之势、后发之势,变“包袱”为“财富”,化“劣势”为“优势”。 转变工作方式,把工作方法搞对路:从中原经济区区域空间来审视谋划周口,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分工、交易、合作”的一般规律,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准确定位、主动融入。 转变运作方式,把工作做扎实:重实际,求实效。
从“不拖全省发展后腿”到“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方式一变,闻法解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四)不牺牲粮食和农业,舍我其谁?
从历史看,六千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口与“农”字有不解之缘。从现状看,全省第一农业大市、第一产粮大市,赋予我们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不牺牲粮食和农业,靠什么? 靠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依法、规范地以“地定权、住定址、树定根”为核心确权赋能,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就宅基地使用权而言,分两步走:一是摸清家底,发证确权;二是面向未来,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讲,对每家每户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明晰、颁证,既可稳定面积,又可保护农民权益。
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动土地规范有序地合理流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周口农民三年发力,专业合作社总量已突破1600家,触角伸至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及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从“单兵作战”到“抱团”闯市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大增。商水县练集镇朱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办法,发展特色种植,实行规模经营,一亩地的综合收入翻三番。
靠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农民种地收益的含金量。良种,则优生优育优收益;良法,则省时省力省成本。盯住粮食生产核心区不丢,围绕“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生产165亿斤的目标,从今年起,每年建设20万亩高产稳产田,完成2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在抓好全市38个小麦、28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基础上,在每个县市建设3个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粮食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一句话: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五)农产品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得天独厚。
既然与“农”字结缘,依农兴工、以工促农,正可以成就美好“姻缘”。
财鑫“吃”玉米,加工增值十多倍;天豫“吃”红薯,土产品做出洋产业,产品远销美日韩;五得利“吃”小麦,产能全省第一。
杀鸡、宰猪、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这些在人们心目中上不了台面的行当,已成为周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把“量”搞上去,把“质”升上来,依托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改变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产品竞争力弱的状况。 “解表祛里”,“通则不痛”。给丰富农产品打通一条加工、转化的通衢大道,脉络通、循环畅、肌体健。
(六)人多,正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可在此聚集财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有可为。 我们积极承接食品加工、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转移,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周口遍地开花。淮阳、西华、商水、扶沟、鹿邑等地抢抓制鞋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分别与美国纬伦集团、台湾制鞋工业同业公会达成协议,凯鸿、宝昌、强鸿等14家制鞋企业陆续落户,
27
安排劳动力就业3万多人。全省鞋类产品出口三分天下周口有其一,摘得“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金字招牌。 今天的周口,“人口红利”正在利滚利。太康县台资宏星制衣可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西华县台资凯鸿鞋业的加工链条延伸到乡村,把车间建在了农民的家门口,因农务、家务拖后腿耽误外出挣钱的妇女,不出村就能数钱。
产业集聚对“人”的需求越来越旺,各县市区由以往的“组织输送农民工外出挣钱”到现在的“抓紧动员培训在家门口就业”,当18万原本外出的农民被18万个就业岗位留在家门口时,他们的脸上露出春天般的笑容。农活不误,家务顺当,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大家感叹:“在家的感觉真好!”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加速转移之势,转向哪儿?转向成本低、市场大之地。有346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周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必当大有作为。人多之难,迎刃而解。 (七)无矿产资源,国有企业少,说明政府手中可调控的社会、经济资源少,正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放手发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
把“看得见的手”用在引导、扶持、服务、创造环境上。让“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主体的发育、培育、资源配置、产业转移中“挥舞”。
美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多年的“土”气中有了“洋”味。
32家台资企业纷至沓来,从台北、台中、台南到周口的企业管理人员就达130多名。
“两只手”配合默契,周口千里沃野,任凭市场主体的骏马驰骋。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8%,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占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的90%以上。
放则活,活则变,变则昌,昌则困局解除。
(八)产业集聚了,发展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是为民;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就更有能力为民。
快发展则民利多。2010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工人工资性收入约31亿元,县及县以下净增居民储蓄存款118.5亿元。
聚财富可纾民困。财政增收了,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民生领域。
(九)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持续创造的过程。
直面难题,克难攻坚,持之以恒,难题不难。对于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传统农区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不能慢、不能乱、不来回变,避免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走弯路,持续不断地创造积累,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是要千方百计发挥人口和农业优势,培育好、发展好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十二五”,周口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既要扩总量、高增长,又要转方式、高质量;既有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的加剧,又有民心、民生的新期待。挑战虽多,机遇更大。
(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实践中,持续创优势、解难题,谋发展、惠民生,我们坚信:周口声音会越来越响亮,周口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周口人民会越来越富裕。
“十八谈”之南阳篇
“带”出发展新天地
□宛 言
28
(一)如果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南阳无疑就是河南的缩影。
南阳,说到浓郁的楚风汉韵,古老的“南都”、“帝乡”,很多人都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说到在全省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三,很多人都倍感欣慰、颇为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跳出南阳看南阳,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不强”。 经济总量较大,人均偏低。尽管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这些核心指标,还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市相比,发展速度不快,差距呈拉大趋势,面临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
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结构仍属于低度化的“二三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工业实力不强,大块头企业不多,对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撑拉动作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完全摆脱“望天收”的状况。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更深层的问题是,干部群众盆地意识、农本意识较浓,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较淡,工作中框框套套、陈规陋习多,敢想敢干、大胆开拓少,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还没有完全打开。就工作方法来看,领导科学发展的办法不多,破解发展难题的招数不多,弯道超车的本领不强。就工作作风来讲,抓工作还缺乏一种实劲、韧劲和狠劲,缺少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比,工作作风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省委、省政府的重托,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激烈竞争局面,面对大而不强的现状,南阳,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承担着既要“思”、又要“行”的双重使命。
如何既能赶得快,又能转得好?必须抓重点、抓关键、带全局。就是要狠抓重点环节,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带动整体工作全面发展。在总结提炼过去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南阳把破题的钥匙定位在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四个带动”上,并在全市组织实施。 (三)“四个带动”是一种工作方法,就是用项目的理念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用品牌的理念拉高标杆、提升质量,用创新的理念开拓思路、增创优势,用服务的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四个带动”是一种运作抓手,通过项目、品牌、创新、服务的带动作用,抓纲带目,着力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四个带动”是一个发展载体,以此扩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促转型,开创南阳科学发展新局面。
“四个带动”是一种检验手段,其实施成效直接检验着科学发展的水平、跨越发展的能力。 “四个带动”,交织关联,互为呼应,看得见,抓得着,可着力,可检验,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使出实劲,取得实效。 说到底,“四个带动”着眼于“转”,立足于“做”,是南阳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动作,是领导方式转变的新实践。 “四个带动”,关键在“带”。就是要通过“带”,把南阳带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战略、大布局,带成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成河南省生态经济示范区,带成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
(四)项目带动“带”实发展基础。
项目带动就是以抓项目的方法来推进工作,实现各项工作项目化,以项目化来提升运作水平,实现发展目标。
实施项目带动,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实现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抓项目,绝不是只抓经济建设项目,还要抓社会、民生、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的项目,各
29
项工作都靠项目去推进、去落实。
当前,国家加大对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产业转移呈加速趋势,南阳又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筹办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两项“国字号”任务,争取和引进项目,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围绕项目带动,我们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倍增计划,实行了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四个一”工作机制。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近1400亿元。整个“十二五”时期,我们争取上马项目2000个左右,总投资突破8000亿元。
尤为可喜的是,郑渝高铁南阳段、宁西铁路复线南阳段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南阳发展后劲更加充沛。
(五)品牌带动“带”好发展质量。
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形象的集中体现。实施品牌带动,就是用打造品牌的标准去推进工作,事事创一流,处处扛大旗,以培育品牌获取竞争优势,以品牌带动引领先进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工作水平。
南阳经济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基于此,我们确立了打造“品牌南阳”的目标,建立了国家、省、市品牌争创三级梯队,强化质量管理,出台了相关奖励和扶持政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经济、文化旅游、社会等主要领域,创建100个以上“国字号”品牌。
除了在经济领域打造诸如天冠、宛西这样的实业品牌,在社会事业、人文、党建等各个领域,我们都注重品牌的力量。如在人文领域,挖掘打响了南阳“五圣”等一批历史文化品牌,着力开发了南阳玉雕等文化产品品牌,培育了二月河等南阳作家群品牌。在党的建设领域,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受到中央和省委的肯定,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成为南阳党建工作的鲜明特色。 (六)创新带动“带”出发展活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带动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南阳科技创新的基础较好,拥有纤维乙醇、物理法提纯多晶硅、全降解塑料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基地、光电产业国家高技术基地。我们把培育壮大新能源、光电、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组织实施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LED显示终端、全降解塑料等一大批科技项目,正成为南阳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代表作”。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卧龙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苑中又增添两朵新奇葩。 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搞好了,就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实施了企业上市“421”工程,争取用4年时间,上市20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100亿元。针对中心城市管理滞后的问题,构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逐步由“突击型”、“粗放型”向“长效型”、“精细型”转变。同时,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三农”工作、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基层党建等方面进行创新,一些制约南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正得到破解。
(七)服务带动“带”优发展环境。
领导就是服务,发展就要为民。实施服务带动,旨在从深层次上解决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以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提高效能为主线,全力以赴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全力以赴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优质服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就优化发展环境来说,我们抓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客商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原因在哪儿?主要在一些干部为民意识淡薄,官僚习气严重,遇事不为企业和群众着想。
30
实施服务带动,持续改善投资环境是重点。我们针对投资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服务中心“体外循环”等问题,采取强力措施,使具备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全部进入中心,审批服务项目和收费全部进入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
服务带动,要求我们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让老百姓的事情办得更顺畅,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生活得更舒心、更省心、更有尊严。
(八)站在新起点上的南阳,今年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新春伊始,省里出台了《关于支持南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份专题支持一个地方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含金量很高。
抓住千载难逢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变领导方式为切入点,以实施“四个带动”为抓手和载体,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九)为中原经济区作贡献,南阳责无旁贷。
用好“四个带动”这把金钥匙,南阳一定能打开跨越发展之门。
“十八谈”之信阳篇
在“做”上下真功
信 念
(一)人言为信,日升成阳,大别淮水育茶乡。
千百年来,信阳人与茶结缘,因茶而做,日复一日地用心种茶、采茶、做茶,靠勤劳和执着,把毛尖茶做成了最美最靓的城市名片。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变换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念。
(二)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信阳应该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展红茶加工,而且可以命名为信阳红。 书记一番点题,信阳人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学习、锐意创新、潜心实干。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信阳红终于横空出世。
(三)信阳红的诞生,是敢做的经典,她打破了人们思想的误区,创造了高纬度生产红茶的纪录。
信阳红的诞生,是会做的结晶,她突破了传统的禁区,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 信阳红的诞生,是做好的见证,她冲破了发展的盲区,信阳茶农因加工红茶每亩增收2000多元。
信阳红的诞生,无可争辩地印证了:只要我们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务实的行动,扎扎实实地去做,孜孜不倦地去做,满怀激情地去做,小茶叶能做成大产业,小茶叶能做好大民生,小茶叶能做出大文章。
(四)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守着一座座茶山,一片片茶园,一颗颗“摇钱树”,却没有想过开发红茶或其他品种?
信阳红收获的不仅仅是做的果实,还有深深的反思。
曾几何时,我们热衷于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会没少开,文没少发,事没落实,说了没做,真做的氛围不浓;
曾几何时,我们陶醉于青山绿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谈起优势头头是道,转化优势却不见真招,说的多做的少,想做的欲望不强;
曾几何时,我们留恋于老区、苏区的“红帽子”,向上要资金、要政策、要项目,不善于找市场,想做的事没做成,会做的办法不多;
31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算小账,不会算大账、算长远账,习惯找红头文件,不善变通,该做的没做到位,敢做的勇气不足;
曾几何时,我们满足于过得去,工作标准不高,农业没有催生出大的龙头企业,工业一直是一块没能拉长的短板,中心城市带动乏力,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比较靠后,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0%,应做的没做好,在做上没下真功。
(五)凡此种种,无不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无不与我们动手去做有关,无不与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有关,说到底,还是做的不具体、不深入、不彻底。
面对改革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滚滚浪潮,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嘹亮号角,信阳到底应该怎么做?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大史学家司马光对“做”的诠释,无疑为我们怎么去做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作之不止,作之不变,自然之法,成事之道,君子之风。想做不犹豫,真做不空谈,会做不盲从,做好不懈怠,信阳要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必须在“做”上下真功。
(六)想做,就要认认真真地做。
想做是一种动力,认真是一种态度。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信阳红的诞生,就是因为我们想做在前、真做在后的结晶。
想做,就要敢于超越前人。长期以来,信阳偏居一隅,很多人不敢奢望当先进,更没想过争排头兵。如今,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是自甘落后,无所作为,还是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信阳人选择的是在沉默后奋起,在清醒中进取。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区域增长极,以新型城镇化构筑战略支撑点,以新型产业化放大改革试验区,我们庄重地立下誓言:立足于做,认准于真,一往无前,永不放弃。 (七)真做,就要踏踏实实地做。
真做是一种品质,踏实是一种作风。说一千遍是个零,做一件是个一。如果说信阳这几年有新发展、大变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点一滴做出来的。“禁酒令”不是我们的原创,但信阳做的真切,办的较真;经营城市不是我们的发明,但真做实做,八年磨剑,我们有了信阳新区的大气、大美、大模样。
真做,就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妄想、不虚谈、不作秀,咬定目标,坚定前行。在今后五年里,力争再有2至3家企业上市;实施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2至3年内再造一个“华英”。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真做,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闯发展的“无人区”,敢破经验的“权威区”。继续无怨无悔地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力争早日扛回国家级牌子,为农村改革发展趟出更多的路子。
(八)会做,就要持之以恒地做。
会做是一种本领,坚持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本领和境界,就能为“做好”破题。“六城联创”之初,部分干群存在畏难情绪,市级领导带头干,当“路长”、当“园长”、当“场长”,以自身行动感动大家、引领大家,攻下了一城又一城。开发羊山新区没有钱,我们向市场要钱,靠点子生金,做活了要素市场,做来了建设资金。经过市场运作,新增城区面积3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了一座信阳城。
会做,就要善于发现优势、利用优势,放大优势。我们将化信阳的生态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探索打造新型工业经济谷、绿色农业生产谷、宜居宜业健康谷、休闲度假旅游谷、民生和谐幸福谷,把信阳建设成为鄂豫皖区域生态经济谷。
人贵有恒,恒则事成。我们要继续实施干部选拔任用“五个常态化”,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
32
马”,变“闭门选官”为“开门纳贤”,激活干部一池春水。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双薄弱村”第一书记,让干部沉下去抓民生抓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行信访“四家工作法”,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之事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倾情打造群众信访之家。 (九)做好,就要求实求效地做。
做好是一种信念,求效是一种追求,也是做的真谛和灵魂。我们靠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建设工业城电子工业园,先栽梧桐树,再引金凤凰,引来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入驻,把招商引资做出了实效。我们积极推行新农保,建起了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市已有4个县、1个市辖区、6个市管管理区、开发区推行了新农保,覆盖农村人口200多万。今年要实现全覆盖,力争让全市人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做好靠环境。我们将继续开展“六城联创”,实施浉河治理,持之以恒地落实“五禁止”、“十不准”、“一周办结制”,把环境做美、做优,扫净庭院迎宾朋。通过彻底地做,坚决地做,营造一个靓丽的信阳、好客的信阳、开放的信阳,充分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让信阳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福地,宜居的天堂。
做好要看标准。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是最大的浪费。鸡公山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我们定位为高端开发,大手笔谋划,高标准运作,围绕港中旅项目打造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围绕上海文广项目打造鸡公山国际影视文化基地,围绕志高集团项目建设中部动漫产业园,把鸡公山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抢占现代旅游市场的制高点。
(十)“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坚守说了就做、做就做好的信念,830万信阳人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十八谈驻马店篇:
常怀忧思图自强
竹岩
(一)“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惧,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历史警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现实呼唤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激励斗志、催生动力。增强忧患意识,就能在警醒中奋进;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在懈怠中停滞。
与其他地方比起来,驻马店这样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发展中大市,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中,更需强化忧患意识。
(二)忧患使我们感到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加重大。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明确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把责任作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强大动力,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忠诚履责,有所作为。
历代驻马店人为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深怀忧患,不断进取。特别是近年来,驻马店在更强烈的忧患意识中谋发展、促发展,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换脑筋,连续十三年承办全国“农洽会”引进大批项目,市属重点企业全部与央企战略合作重组??今日驻马店,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粮食产量占全省1/8,工业经济实力倍增,古老的“驿站”焕发勃勃生机。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八百多万人民的新期待、驻马店平安崛起的新实践,都在拷问着、催逼着我们,我们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必须勇于担当、敢于承责、砥砺不息。
(三)忧患使我们对存在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做到头脑冷静、思维辩证,以自警之心洞察潜在风险,明查存在问题,在差距中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驻马店忧在哪里?
忧在经济总量小。占全省8.6%的人口,只拥有4.6%的GDP和3.3%的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
33
收入仅占全省的2.6%,始终没能摆脱“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窘境。
忧在发展速度慢。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后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有所拉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忧在产业层次低。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而不优,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工业化率低于全省近15个百分点,工业“短板”成为经济振兴的“软肋”。 忧在发展压力大。既受环境土地等要素制约,又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发展工业;既面临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又要摆脱落后,追赶先进,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驻马店患在何处?
患在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领导方式转变不够有力。具体表现在: “怕”字当头。发展上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创,“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怕担风险,怕丢“乌纱帽”。
“懒”字难脱。习惯于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今天的事推到明天,这月的事拖到下月,工作总是“热的慢,冷的快”,比别人“慢半拍”。
“满”字严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工作标准低,得过且过,甘居中游,满足于差不多、一般化、过得去就“中”。
“虚”字作祟。空谈有余,实干不足,多在“嘴上表决心、会上谈行动、纸上抓落实”,抓具体、抓细节不够。少数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没等坐热“板凳”就想提拔调动。
转变领导方式,对驻马店而言,当务之急是根除“怕、懒、满、虚”四字,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居弱图强,负重奋进。
(四)忧患使我们对发展的科学定位更加准确。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真正做到站位全局、科学谋划,实事求是估量自身,顺应发展大势,准确发展定位,积极有效运作,赢得发展主动。
面对现状,驻马店明晰了“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思路,确立起“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
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力图把驻马店建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并提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五)忧患使我们对抢抓机遇的意识更加强烈。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认清机遇、抢抓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把发展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
抓住机遇,就能占据主动,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丧失机遇,只会陷入被动,落于人后,成为历史罪人。
机遇对河南难得,对驻马店更加难得。以往发展中,我们有丧失机遇的教训,突出表现在抓机遇敏感意识不强、措施不力,眼前机遇也不知怎么抓、如何抓。今天,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明确机遇在哪里、抓什么机遇。
其实,机遇就在思想认识里、工作实践中和领导方式转变上。当下,我们面临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特别是面临着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迈入快速推进门槛的机遇??
机遇就是优势,抓住机遇就能赢得优势。要紧紧围绕机遇大做文章,围绕优势做大文章,慧眼发现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把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把优势转化为经济振兴的强大动力。
(六)忧患使我们大胆创新的信心更加坚定。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激发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内在动力,
34
在创新中转变方式、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在创新中跨越发展。
创新是后发先至、弯道超车的强大引擎。驻马店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大展身手,必须把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领导方式的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各方面的创新,从改革中创出新天地、发展中探出新路子。
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国家规划新增千亿斤粮食,驻马店承担39亿斤,居全省第一。既要工业化,又要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就必须捋顺工业农业发展关系。创新“三化”协调发展理念,向农业发展思路转变要粮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要粮食;增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力,向农业生产方式改变要粮食;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向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要粮食。
寻求工业经济新突破。从项目带动新方法上寻求突破,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以“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引进徐福记、维维集团等一批工业项目,促成一批重点企业与昊华、通用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探索传统农区合作发展共赢的路子;从产业集聚区新平台上寻求突破,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加快农区工业化的有效载体,着力破解资金土地“瓶颈”,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从低碳环保新理念上寻求突破,着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探索城乡统筹新路径。针对传统农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驻马店实施“三区两县一体化”战略,把驿城区、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和遂平县、确山县统一规划、带状发展,把中心城区周围20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初步形成了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乡体系。
(七)忧患使我们为民造福的情怀更加宽广。 深怀忧患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民、造福于民,以发展为民生,以民生聚民心,始终保持“万家灯火收眼底,百姓忧乐上心头”的恤民情怀。
如何为民?就要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富民是第一政绩。通过发展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更多农民从田间走进工厂,从“土里刨食”变为“多业淘金”。惠民是第一任务。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群众这些难心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一日为官,就要想百姓的疾苦、谋百姓的福祉。安民是第一责任。驻马店要“平安崛起”,平安从哪里来,就是从和谐稳定的基层中来,从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来。说到底,就是以发展的实绩和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绩,使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烈的忧患意识,蕴含着不懈动力、不竭活力、进取合力,昭示着突破自己超越他人的新希望。
忧患意识,弥足珍贵,我们将变忧患意识为强大动力,克难攻坚,拼搏奋起;变忧患意识为蓬勃活力,以思想解放拓宽发展思路,以机制创新力促经济振兴;变忧患意识为强劲合力,上下同心,凝神聚力,奋力实现天中崛起的梦想。
(九)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新期待,担负富民强市的新使命,忧中思变、忧中拼搏、忧中奋起的驻马店,一定会激发飞扬万里的豪迈情怀,迈出昂然奋进的铿锵步伐,谱写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来经济富强、百姓富有的美好明天。
十八谈之鹤壁篇
统筹促转变
和 同
(一)鹤壁,这片生生不息的沃土,孕育了灿烂的殷商文明,也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作出新贡献,鹤壁人冷静地审视着自己:
35
——长期以来,以煤电为主的产业支撑着鹤壁的经济,30%左右的经济总量和60%的财政税收来源于此,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鹤壁决策者对这种结构的缺陷看得更清: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当年9月份的25.2%陡降到11月份的-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降至当年底的不足50%;2009年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更是落到了全省后几位。
——鹤壁中心城区因采煤沉陷三次搬迁,新区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有大量基础设施和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历史形成的老区大面积棚户区条件很差,“屋里小半间,睡觉肩挨肩,冬天雪花飘,夏天雨水灌”??
——鹤壁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怎么搞,才能为全省粮食生产作贡献?土地如何平衡,才能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保障?城乡二元结构又怎样消除?
——现有产业结构对鹤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使生态环境不仅不受损害,还要越来越好,特别是让鹤壁的母亲河淇河更洁净;如何在利益调整增多的情况下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一个个尖锐矛盾,一项项重大课题,像条条鸿沟横亘在前。
路在何方?壮士断腕,对产业和城乡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才是唯一出路。
(二)调结构、转方式,既要做深做精“煤”的文章,又要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既要提升扩张新区,又要改造发展老区;既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又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抓经济,又要保环境、促和谐??
这不是普通的调、简单的转,而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性的,必须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省委希望鹤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上探索路子,也要求做到统筹。
统筹才能协调,协调才能持续。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四个重在”实践要领,“重在统筹”是关键。
(三)文章之一:统筹产业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结构、转方式,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最具决定性。 区域竞争是比较优势的竞争,必须从比较优势出发谋划推进产业发展。根据煤电水丰富且距离较近的优势,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全力服务推进中石化河南煤化总投资170亿元的鹤壁煤化一体化项目,力争“十二五”系列项目的投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500亿元、1000亿元和150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在推动华晨集团一期10万辆汽车上半年投产的基础上,朝着30万辆的目标迈进。加快中科院光分路器芯片、深圳航盛汽车电子、青岛地恩地镁深加工、广东以纯高档服装、江苏黑牡丹高档面料等龙头项目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在发展中调整、转变,紧抓项目建设主抓手、招商主渠道。每月召开一次市战略支撑项目联席协调会,加快推进26个总投资578.5亿元的大项目。
工业发展了,粮食怎么保?坚持以工促农,丝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在1万亩、3万亩小麦玉米亩产首创全国同面积高产纪录的基础上,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永优”浚单系列玉米品种,规划建设国家级现代玉米种子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推进高产创建,力争今年浚县实现亩产吨粮,3年内扩至全市。
(四)文章之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调结构、转方式,还必须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推进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按照城乡统筹、全域覆盖的原则,构建以新区为中心,老区和县城共同组成的城镇人口超百万的组合型城市。 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必须以就业方式转变为前提、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住房为突破口、农村转移人口享受市民待遇为基本条件、农民就地市民化为方向。为此,鹤壁加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各县区在由劳务输出县转为劳务输入县的基础上吸
36
纳更多劳动者;建设社区,一方面对失地农民在自愿前提下实行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在2009年化简26个村的基础上,去年又启动涉及80个村的57个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在近年开工2.6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础上,今年再开工3.7万套,全方位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转市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就医就学等待遇;依托中鹤集团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市民化,目前涉及18个村7400户2.8万农民的一期工程正加快推进。
去年,鹤壁城镇化率达到51.8%,提高2个百分点,是近10年发展最快的一年。 (五)文章之三:统筹新老区协调发展,走共生共荣道路。
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新老区共生共荣”的指导思想,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老区发展,让老区逐步跟上全市步伐,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
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除个别大型、特殊设施外,对基本设施做到新区有什么老区有什么、新区什么标准老区什么标准,老区之间也要统筹,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如今,鹤壁正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区,在建成区达35平方公里、人口30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复合型大新区。根据改造进度,今年将老区由棚户区改造为主,转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推进,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老区改造资金哪里来?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上级支持帮助、市场运作为主,于是有了江苏王房、中国太平洋、深商投(香港)等一批企业参与,80%以上的项目实现市场开发。
(六)文章之四:统筹经济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道路。 保护生态重在治本,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严格节能减排,实现能耗最小化、排放最低化。工农业循环经济共同发展,被国家发改委称为“鹤壁模式”并向全国推介。 淇河不仅要保持不受工业污染,还要解决面源污染。为此,我们加快建设35平方公里的淇河生态区,加快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系列园林。
稳定是环境,必须高度自觉、积极主动把稳定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我们坚持重在建设方针,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基础,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辜负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的荣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统筹各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上下团结和谐,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
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必须把发展与为民作为治市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切实把群众所思所需所盼的事情办好。城市棚户区改造是鹤壁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在拆迁150多万平方米、开工总投资27亿元的35个棚改小区、1万多户居民喜迁新居的基础上,力争3年时间基本完成。现在,老城区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由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楼房均价比市场价低30%以上、让利于民10多亿元。此外,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今年群众幸福指数全国第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提升。
(七)头脑清醒至关重要。
鹤壁正处于负重爬坡、不进则退、务求突破的攻坚期:落地项目见到效益尚需时日、老区实现既定目标还需更大努力、浚县农区工业化仍未破题、生态建设需要大量投入、持续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任务艰巨、部分干部作风有待改进,等等。
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事一时,不是一地一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何时抓、多大力度抓,都要清楚明了。抓晚了贻误战机,抓早了拔苗助长,大事抓小了无法突破,小事抓大了本末倒置。统筹得好,才能兼顾各方关系、兼顾当下长远、兼顾效率公平,发展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是方法,更是责任、使命和追求。
必须坚持既定思路目标举措不变调、不争论、不折腾、不懈怠,切实把已经展开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落到实处,造福鹤壁人民——市委、市政府的表态掷地有声。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伟大的实践中,一张统筹协调、全面繁荣的巨幅画卷正在鹤壁大地迅速展开??
37
正在阅读:
78-八段锦各式的作用和锻炼的身体部位:03-08
售前岗位职责、能力培养与工作计划-byOwenWord版04-22
政法干警考试《民法》精选练习题310-08
天猫客服试题01-17
冬天里的绿意作文400字07-02
03 气动冲床操作规程12-03
我家过去的自行车作文700字06-16
2017苏教版小学5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下册-scratch06-10
人教版小学语文《狮子和鹿》教案设计2)04-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原
- 经济区
- 直接
- 打印
- 免费下载
- 谈”(
- 十八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试题
- 班级操行量化评分细则1
- Struts 2下的helloword
- 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 应用光学复习资料
- 山东大学工程化学习题解答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答案(张毅刚)
- 2013年部分二本录取院校第一志愿投档线
- 第八章 发电机氢水油系统
- 关于增强法律专科学生学习实效性的研究.doc
- 2016.1 海淀期末高三生物试题及答案
- 煤矿通风工作总结范文
- 物理中考总复习1
- 2010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3
- (已改)因式分解难题经典题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
- 2013年常德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卷
- 名著《苏菲的世界》精导精练
- 关于开展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doc2011.10.25
- 编2 排水工程石方段管沟爆破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