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李金鲜 完整版 可复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7 0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汉代豪族研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2030035
论文题目: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in Han Dynasty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学院年级: 完成日期:
李金鲜 崔向东 教授 中国古代史 秦汉史
政治与历史学院2012级
2015年5月
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渤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进行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渤海大学。渤海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作者授权渤海大学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中 文 摘 要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而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过程、日常表现及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进行了考察。
从剖析“清”的本义出发,进而探讨“清”概念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豪族在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其精神世界由尚武向崇文再向尚“清”演变的过程。日常生活中的守清贫、赡宗族,家风中的清慎、清劲、清忠,为政中的忠清直亮、廉洁不贪、推行清化,是豪族尚“清”意识的重要表现。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豪族不仅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伪孝之风,还进行政治斗争。由于浊流势力强大,清流豪族惨遭两次“党锢”之祸。伴随着新思潮与新觉醒,汉代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由尊儒向崇道的转变,其尚“清”意识也由政治和伦理道德范畴转向审美范畴。这一时期,尚“清”意识并未因其获得审美范畴的意义而丧失其道德伦理和政治范畴的地位。实际上,甘守清贫、为政清廉的官吏在魏晋以后的中国亦不乏其人。
关 键 词: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精神世界;“清”流;“浊”流
I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Qing\
of the Power Clans in Han Dynasty
ABSTRACT
The power clans were regarded a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stratum in Han Dynasty. They were the link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ower clans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power clan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the power cla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spiritual world in Han Dynasty. It wa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irs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oughts and the society, the thesis studi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of the power clans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onsciousness of upholding \Dynasty.
The author firstly analyze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and then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ncept, finally explained the power clans’ spiritual world which transformed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violence to valuing knowledge, then to treasuring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They persis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eir clans family in daily life. Cautiousness, uprightness and loyalty were their traditions. They were loyal, uncorrupted and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in political behaviors. All of these were performance of their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irs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the behavior of advocating \Therefore, they often showed the qualities of \situation and turbid political atmosphere,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of the power clans in Han Dynasty suffered the resistance from their hostile forces. Both parties conflicted with each other inevitably. The power clans not only resisted the luxury community, fake filial piety, but also fight with these phenomena. However, due to the powerful hostile forces, the power clans suffered brutally \forbiddance\scourge twice. Along with the new thoughts and new awaken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ower clans transformed
II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fucianism to valuing Taoist. Their treasuring \consciousness also changed from Political Ethics type to Aesthetic type.During this period,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significant in Aesthetic Category, it didn’t lose its status of ethical and political category. In fact, there were many uncorrupte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persisted in poverty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the present in China.
KEY WORDS: Han Dynasty; the power clans;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
III
目 录
引 言 ............................................................................................................................................. 1 (一)选题意义 ......................................................................................................................... 1 (二)学术史回顾 ..................................................................................................................... 1 (三)概念界定 ......................................................................................................................... 3 (四)研究方法 ......................................................................................................................... 5 一、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渊源与演变 ..................................................................................... 7 (一)“清”的本义 ...................................................................................................................... 7 (二)“清”概念的发展过程 ...................................................................................................... 8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演变 ........................................................................................ 10 二、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表现 ............................................................................................... 17 (一)豪族日常生活中的“清” ................................................................................................ 17
1.甘守清贫 ............................................................................................................................. 17 2.清德——赈赡宗族和乡里 ................................................................................................. 18 (二)豪族家风中的“清” ........................................................................................................ 18 1.清慎的家风 ......................................................................................................................... 19 2.清劲的家风 ......................................................................................................................... 19 3.清忠的家风 ......................................................................................................................... 20 (三)豪族重清名 ................................................................................................................... 20 1.豪族重清名的原因 ............................................................................................................. 20 2.博得清名的方式 ................................................................................................................. 21 (四)豪族为政中的“清” ........................................................................................................ 23 1.忠清直亮 ............................................................................................................................. 23 2.廉洁不贪 ............................................................................................................................. 24 3.推行清化 ............................................................................................................................. 24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 ....................................................................... 26 (一)汉代“浊”的现实 ............................................................................................................ 26 (二)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 .................................................................................... 27 1.抵制“浊”的社会风气 ......................................................................................................... 28 2.政治上的斗争 ..................................................................................................................... 29 (三)冲突结果——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转变 ................................................................ 33 1.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变 ......................................................................................... 33 2.由汉末清议向魏晋清谈的转变 ......................................................................................... 33 3.由汉赋的华丽向魏晋南朝文学的“清”美转变 ................................................................. 34 结 语 ........................................................................................................................................... 38 参考文献 ....................................................................................................................................... 39 致 谢 ........................................................................................................................................... 44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5
IV
CONTENTS
Introduction ................................................................................................................................... 1 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 2.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 ........................................................................................................ 1 3.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s ................................................................................................. 3 4.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 5 Chapter Ⅰ The Origin and Chang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 7 1.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7 1.2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 8 1.3 The Chang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ower Clans’ Valuing \............................. 10 Chapter Ⅱ The Performance of \’ Daily Life ............................ 17 2.1 The Performance of \’ Daily Life ............................................... 17 2.1.1.Persisting in Poverty ...................................................................................................... 17 2.1.2 Devoting to Clans .......................................................................................................... 18 2.2 The Performance of \18 2.2.1.Cautiousness .................................................................................................................. 19 2.2.2 Uprightness .................................................................................................................... 19 2.2.3 Loyalty .......................................................................................................................... 20 2.3 Valuing the Fame of \................................................................................................. 20 2.3.1 The Causes of Valuing the Fame of \20 2.3.2 The Methods of Obtaining the Fame of \21 2.4 The Performance of \.............................................................. 23 2.4.1 Loyalty .......................................................................................................................... 23 2.4.2 Uncorrupted Political Behaviors ................................................................................... 24 2.4.3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 24 Chapter Ⅲ The Conflicts between Upholding \................... 26 3.1 The Fact of \26 3.2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Power Clans Who Upholding \
\ ........................................................................................................................ 27 3.2.1 Fighting with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 28 3.2.2 Political Struggles.......................................................................................................... 29
V
3.3 The Results of Conflicts—The Changes of Valuing \................ 33 3.3.1 Change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fucianism to Valuing Taoist ...................... 33 3.3.2 Change from Talking Affairs of Country to Debating Taoism ...................................... 33 3.3.3 Change from Gorgeous Ode to Graceful Literature ...................................................... 34 Conclusion .................................................................................................................................... 38 Reference ...................................................................................................................................... 39 Acknowledgement ....................................................................................................................... 44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eriod ....................................................... 45
VI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 言
(一)选题意义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了解豪族就无法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现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也无从把握四百余年的两汉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豪族的形成、演变过程,豪族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豪族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剖析豪族有血有肉的一面,使之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丰满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并丰富中国思想史尤其是两汉思想史的研究,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两汉社会诸问题及魏晋玄学和清谈的源起。
学术界对豪族的研究较早,国内外都有高水平的论著问世。尽管如此,以往研究多侧重豪族的形成、演变过程,对豪族精神世界尤其是尚“清”意识的研究较为薄弱,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不多。
(二)学术史回顾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清”的研究或侧重“清”的渊源及释义,或侧重美学、文学范畴,而国内外对豪族尚“清”意识的研究寥若晨星。崔向东师在其专著《汉代豪族研究》①、《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②中明确提出豪族精神世界之“清”的问题。他认为,随着豪族的儒学化和士族化,其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武断于乡曲”向乡里的道德榜样转化,而“清”是对士族化豪族道德品格的褒扬,是东汉豪族士大夫精神风貌变化的反映。日本学者葭森健介谈到了六朝“贵族”的“清”理念,他在《门阀“贵族”支配及“清”的理念》(《文史哲》,1993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清”的理念正是使“贵族”政治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以“清”为线索构成了六朝“贵族”的概貌:“以‘清’的人格为根底,掌握‘清’的学问,得到‘清’的评判而成为官僚,从事‘清’的评价的政治,进而构筑世袭的地位。”③
“清”的渊源及释义的研究成果有:王新霞《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文史哲》,2000年第1期)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尚“清”倾向源于先秦诸子,并详细分析了道家、儒家对“清”的认识。她指出,“清”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道家审
①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③
(日)葭森健介:《门阀“贵族”支配及“清”的理念》,《文史哲》,1993年第3期,第91页。
1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以“清”来概括清高处世的隐士之人生态度与道德情操,而荀子融合了儒、道两家尚“清”的内涵,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重点考察了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①。该文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清”的本原剖析至深的一篇力作。何庄《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普遍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的美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她的另一论文《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远古社会的特点和原始的自然崇拜入手,探寻普遍审美心理的核心意象(水、玉、月)生成的过程与原因,并揭示这一影响深远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文化蕴涵。王玫《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认为,尚“清”意识是玄学影响下的产物。“清”美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思想,但直到魏晋时期“清”才演变为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张安祖、杜萌若《“清”复义说》(《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对“清”概念的多重义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辨析,揭示了“清”概念复义性问题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从美学、文学范畴研究“清”的成果:靳青万、赵国乾《“清”与魏晋审美精神》(《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认为,魏晋时代的自由解放思潮孕育了觉醒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审美精神,“尚清”成为时尚。“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艺术之美体现了中国独特道德审美精神。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阐释了“清”的诗学内涵,并分析了“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等内容。刘飞、赵厚均《清:六朝文学的审美理念》(《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分析了“清”成为六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原因,认为它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的山水发现有关。周悦《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认为,魏晋谈玄风气促成了魏晋六朝文学的尚“清”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不同时期文学的不同特色。张勇《〈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从审美的角度对《世说新语》中的“清”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含义,理解该书中“清”的含义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赵徽《“尚清”——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安徽文学》,2008年第1期)分别从自然境界、人格境界和艺术境界来谈论“尚清”意识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刘金玲《“清”与“游”——审美与人
①
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62页。
2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生相融合的生存境界》(《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4期)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清”与“游”倡导的审美与人生相融合的生存境界对构建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此外,还有张敏《试论“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确立》(《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杨升之《“清”:魏晋士人的社会生活理念》(《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杨敏《试论六朝诗歌创作中的尚清审美趣味——以谢灵运和陶渊明为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杨琦《论魏晋文化中“清”的美学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都是从文学、美学的范畴来论述的。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对古代诗学中的“清”范畴做了历史的考察,梳理了从先秦至清代二千年的“清”的源流演变过程,并对音乐、书法、绘画中的“清”进行了分析。该文是比较系统地考察“清”范畴的一篇佳作。苏绪丽《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从中国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尚清意识”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渊源、表现形态和审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周久红《魏晋时期“清”的美学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认为,“清”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清”作为核心范畴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关系密切。魏晋时期“清”经历了伦理之“清”——才性之“清”——文艺之“清”的转变,最后定型于该时期。李建松《论“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通过对《人物志》、《世说新语》、《典论·论文》、《文心雕龙》和《诗品》中“清”的分析,探讨了审美范畴的“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过程。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章《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分别从审美范畴、艺术原则、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进行了分析。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哲学渊源——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依据,从深层次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尚清审美趣味的实质性意义及其审美价值,并从宏观上阐明了其产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相应的社会基础与意识形态根源。
(三)概念界定
豪族作为汉代十分重要的社会阶层,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论之不同,对豪族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采用崔向东师之观点,认为豪族是由各种社会阶层(主要是地主)演变成的一个新形态。在各种类型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发展的同时,随着他们与权力的结合,不断向一个新形态融合演变,这个多种形态融合而成的社会阶层就是豪族①。关于豪族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地域性分
①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第10页。
3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析,可参阅其专著《汉代豪族研究》和《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兹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豪族并不仅仅指一个人,也指一个家族或社会组织,还指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典型的豪族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权力、宗族、地产、文化。从形成的动因看,豪族是王权支配的结果;从形成的过程看,豪族是各种社会势力在王权的整合下演变而成的一个新形态。由于地域原因,豪族的形成时期、发展过程、与王权结合的紧密程度等因素之差异形成了豪族的地域性特征。关东、关中豪族形成最早,势力最大,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占据的位置也最重要。大体而言,豪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而完成世(士)族化①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与权力结合的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豪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分化为不同层级。其一,从活动范围看,豪族分为乡里——县、郡——中央两个层级。其二,从与权力和学术的关系看,豪族分为士大夫豪族和非士大夫豪族。士大夫豪族包括地方士大夫豪族和中央士大夫豪族,非士大夫豪族又称乡里土豪。由于豪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其内部层级没有绝对的界限。“某些家族世世代代产生郡县的下级官吏;某些家族世世代代产生省级官吏;另外一些家族世世代代活跃于京城和在中央政府任职。但是,这些活动等级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那些有才华或有野心的人物很容易越过这些界限。”②
豪族虽然集官僚、地主、士人、商人于一身,但由于豪族以家族(家庭)为其构成要素,其内部结构是各家庭经济独立,因此各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差异,既有家财万贯的“上家”,也有一贫如洗的“下户”。又由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贤愚、发展机遇之不同,造成由数十甚至数百家庭组成的豪族宗族之成员有官僚、掾吏、学者、农民、商人甚至逸民等多种身份的人。此外,还有依附于豪族的徒附和宾客。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③之后,通经成为平民入仕的主要途径,社会上流行“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④的谣谚,但并非“利出一孔”⑤,还有其它入仕渠道。由于儒生多无能力处理司法、军事及其它技术性的政务,“儒生所学者,道也;文吏所学者,事也。”⑥因此国家需要大批的文法吏和军事将领与儒生共同维持国家政权的运作。西汉薛宣“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⑦汉成
①
崔向东师指出:“汉代豪族形态演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豪族与权力结合,不断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另一方面,豪族与文化结合,不断儒化并进而士族化。官僚化、世族化和儒化、士族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汉代通经入仕,儒化和官僚化相同步;累世通经则世代官宦成为世族,士族化与世族化相适应。因此豪族的官僚化就是儒化,士族化就是世族化。”可参阅其论文《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第110页。 ②
(英)崔瑞德、鲁惟一 编,杨品泉、张书生 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0页。 ③
(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2页。 ④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第3107页。 ⑤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页。 ⑥
(汉)王充 撰,黄晖 校释:《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3页。 ⑦
《汉书》卷八十三《薛宣传》,第3385页。
4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帝元延元年秋七月,诏“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①可见,明法、知兵法者亦在察举之列。在这种背景下,豪族中虽有因世代通经而“累世公卿”的豪族,也有以律传家,世为文法吏的豪族。前者如琅邪伏氏,后者如颍川阳翟郭氏。还有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维持其家族长盛不衰的豪族,如右扶风茂陵耿氏②。
总而言之,无论是以经学、律学起家的豪族,还是以军功起家的豪族,他们都接受了儒学,只是各有不同的家学而已。当然,也不乏儒、法兼通的豪族,如西汉丞相于定国,东汉循吏王涣③。因此,本文所谈的具备尚“清”意识的豪族并不仅仅是以经学作为家学的豪族。
(四)研究方法
本文在尊重学术研究规范,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之思想意识涉及思想和社会两个方面,但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对豪族尚“清”意识的研究需要通过思想和社会的互动与整体研究来进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思想化过程,二是思想(观念)的社会与社会的思想(观念)④。思想是社会的思想,社会是有思想的社会。
具体而言,尚“清”意识是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的尚“清”意识,而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是具有尚“清”意识的豪族。豪族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士族化豪族时,他们的尚“清”意识也逐步形成了。尚“清”意识形成之后必然对豪族自身和社会产生反作用,这表现在对豪族自身气质和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以及社会上用“清”来称赞豪族的道德品格。但由于社会“浊”的现实与豪族尚“清”意识格格不入,二者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在较量中,双方力量互有消长,这又影响到其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之后,又对豪族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豪族阶层本身。
由此可见,豪族发展成熟的过程与其尚“清”意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社会“浊”的现实和豪族“清”的理念的冲突过程与豪族尚“清”意识转变是互动的。因此,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的尚“清”意识进行整体性研究。
文章采用统计法,对“前四史”、《隶释》、《隶续》、《全后汉文》及《汉碑集释》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从生活、家风、为政以及
①②
《汉书》卷十《成帝纪》,第326页。
可参阅日本学者冈安 勇论文《右扶风茂陵耿氏事迹考论——关于后汉豪族势力的个案研究》,《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第130-136页。 ③
《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载:“定国少学法于父,??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42页。《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王涣传》注引《古乐府歌》曰:“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代衣冠,??外行猛政,内怀慈仁”,见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9页。 ④
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第11页。
5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等不同角度对汉代豪族的尚“清”意识进行全面考察,在论述过程中联系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社会风尚,以期对之进行立体性把握。
6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一、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渊源与演变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清”情有独钟。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都是由“清”构成的:清士指志行高洁的人,清官指清正廉洁的官,清德指高洁的品德,清望指美好的名望,清绩指清明廉洁的政绩,清明指社会政治的有法度有条理??这样的“清”词组,不一而足。仅“前四史”中涉及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清”词组,就有近百个。那么,“清”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一)“清”的本义
“清”的本义是水清,自然的水清澈而透明。许慎《说文解字》释“清”曰:“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声。”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①可见,“清”源于水,主要指清淡之美。
先秦诸子都崇拜水②,孔子以水比德。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決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道家对水的思考主要集中在静态水“清”的意象和水“自然无为”的特性上。从水的晶莹清澈中看到了人自身的超世绝俗、冰清玉洁的操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也有人认为“清”源于“水、玉、月”③。孔子以玉比德。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
道家以玉比喻君子的内在品质。“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④无
①②
(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50页。 可参阅金戈《诸子与水》系列论文,包括《孔子与水》、《孟子与水》、《荀子与水》、《老子与水》、《庄子与水》、《墨子与水》、《管子与水》,分别载于《海河水利》,2001年第1期、2期、3期、4期、5期、6期和2002年第2期。 ③
可参阅何庄:《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④
朱谦之:《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1页。
7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取玉晶莹剔透的清淡之美。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将银辉洒遍苍穹,也营造出一种“清”的境界:冷月无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其实,玉和月都与水有着某种渊源。玉为水精,月亦为水精①。因此,水、玉、月又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从广义上讲,“清”源于水。
(二)“清”概念的发展过程
“清”概念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最早谈到“清”的是先秦诸子,但并不能说“清”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尚“清”意识是否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尚无直接证据。但人类看到清澈的水时,可能会逐渐产生对水的“清”美意识。这或许就是最初的“清”概念②,它应该是审美意义上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清”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哲学、伦理道德和政治范畴。
“清”源于水,根据水的动与静可以把“清”分为“儒清”、“墨清”和“道清”。儒家从动态的角度谈“清”:“观水有术,必观其澜”③。《墨子·修身》提到“原浊者流不清”④,这与《荀子·君道》谈到的“原清则流清”⑤之观点是一致的。道家从静态的角度谈“清”:“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⑥此外,还有法家的“清”。“法清”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其“清”观念是以“清严”为核心的,如“清廉事上”、“以清廉方正奉法”、“执清”⑦。
先秦时期,“清”概念虽然在儒、墨、道、法家著作中均已谈及,但主要体现在儒、道两家的经典中。儒家所谈的“清”主要用于概括清高处世的隐士之人生态度与道德情操,也用于指政治清明。道家经典中,从哲学层面而言,“清”是描述大道派生成天的清明之象;从审美层面而言,“清”是道家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政治层面而言,“清”主要指清静无为。具体来说:
其一,审美内涵的“清”。儒家用“清”形容人体的美,如“清扬”⑧。道家以人的品行之美为“清”:《庄子·说剑》中以“清廉”形容士人的品格之美,《庄子·渔父》
①
《管子·水地》曰:“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可参阅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晋书·天文志》曰:“月,水之精也。”可参阅(唐)房玄龄 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版,第281页。 ②
蒋寅先生认为要追溯作为审美概念的“清”的来源,应注意到音乐鉴赏方面的材料。(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50页。)这种看法很有见地,但笔者认为,“清”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对清澈的水的审美意识,它早于文字的产生。 ③
(清)焦循 撰,沈文倬 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13页。 ④
(清)孙诒让 撰,孙启治 点校:《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页。 ⑤
(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2页。 ⑥
朱谦之:《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第31页。 ⑦
(清)王先慎 撰,鍾哲 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100、126页。 ⑧
《诗经·国风·郑风》中“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以“清扬”描述美人的形貌。可参阅高亨 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8
正在阅读: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李金鲜 完整版 可复制) - 图文11-27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04-25
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风险与防范对策07-28
精品结构设计知识 剪力墙设计中的基本概念05-19
囤年货作文600字06-27
2018-2024年中国蜂产品行业分析报告(目录)08-24
小白兔看图写话作文06-14
清史01-13
智能垃圾桶设计报告(范文)07-26
陈玉琴答问完整版07-2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李金
- 豪族
- 可复制
- 整版
- 汉代
- 意识
- 图文
- 研究
- 麦当劳供应链绩效分析
- Windows 服务器管理阶段测试题 doc
- SS4G型电力机车电气线路分析及应急故障处理 - 图文
- 支公司经理岗位测评 - 163506 - 测验二 - 题目
- 压缩机无应力配管方案
- 北科大体育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姜堰中学溧阳中学常州前黄高中三校联考名校卷英语试卷及答案
-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环境评价管理办法 - 图文
- 技术经济学习题集
- 2-2 离子反应
- 第五章整理-1
- 内浮顶储罐清罐检修浮筒、密封拆除专项方案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集
- 机电一体化复习题
- 女职工“四自”教育学习材料
- 海底捞内外部环境分析
- 碎石道床轨道铺设作业指导书
- 2011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 企业IT核心基础结构规划(doc 28页)(正式版)
- 文言实词虚词固定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