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

更新时间:2023-10-21 03: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2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建设情况报告

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

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

2

°′″

°′

°

°′

- 1 -

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万吨,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泥炭储量作为高原重要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洱源西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西南林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2009年开展的专项科学考察,调查记录到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鵟(Buteo buteo)、大鵟(Butasur 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燕隼(Falconidae subbuteo)等8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 barbatu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5种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 bern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洱源西湖湿地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国的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 2 -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

西湖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体,融合了民族文化、民风民俗人文景观,有着浓厚的历史、民俗、宗教等人文资源。岛内居住有4种民族,白族为主要民族,有着白节夫人忠贞不渝的美丽传说;农历六月二十五烧火把、妇女染指甲,农历七月初一放生,七月二十五西湖放湖灯等风俗;本主庙祭祀等宗教崇拜;南昭大理国历史;白族民居及其文化等。 二、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洱源西湖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是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经过五年的建设,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从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一)湿地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加强湿地执法工作。

一是加快法制建设。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湿地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洱源县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的规定,于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落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于2013年10月制定《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

- 3 -

会议制度》和《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

二是加大湿地执法力度。为促进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两处管护站点共161m,聘用了西湖湿地管护员5名,购置了湿地执法快艇和巡护小木船,加强日常巡护执法工作。此外,结合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西湖湿地执法工作组,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县湿地管理局、县环保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公检法等部门参加,联合组成工作班子,经过维期四个月的联合执法,严励查处了围湖造田、围塘养鱼、非法回填宅基地、违规建筑、采用非法措施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恢复了湿地面积,有效保护了西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治安,提高了社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

2.实施完成了紫水鸡栖息地保护建设项目

项目区位于西湖重点保育区紫水鸡栖息地,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紫水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项目共投资200万元,补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50亩,种植护岸植物1600株;投放鱼苗500公斤,完成有害物种清理30亩,聘请了两名管护员;建成西湖湿地公园标志碑一座,紫水鸡保育区边界界桩及围栏设施1500米,巡护栈道和门栏500m,巡护监测用房兼管护点1个40m,鸟类监测屋1个60m,同时配置一套科鸟类科研监测设备。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紫水鸡的生活习性改善了栖息地的生境条件,为紫水鸡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觅食、繁殖和隐蔽的栖息环境,加强了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管理。

2

2

2

2

- 4 -

3.外来物种防治工作

西湖湿地中最主要的外来物种是凤眼莲和福寿螺,防治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2010年凤眼莲大面积爆发,连行船都困难,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召集了县级各部门、社区企业、当地镇、村、组及社区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片落实责任打捞,控制住了凤眼莲的漫延。通过认真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为有效控制凤眼莲的生长漫延,防止再次爆发,专门在西湖社区聘请了6名凤眼莲打捞员,各人负责一个片区,实现“除早、除小、除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4.完善了湿地公园边界设施

为有效预防各种蚕食湿地的行为,有利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标明湿地公园边界,在规划的基础上,于社区耕地与湿地的交界地方增加了界桩数量,固定和明确了湿地公园的范围。

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

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解决西湖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2014年5月底,在云南省林业厅湿地办、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制了《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2014—2018年)》。《管理计划》为把西湖湿地建成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社区参与、旅游于一体,具有高原湿地明显特色的多功能、多效益,维护流域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湿地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湿地生态恢复

- 5 -

1.湖滨及汇水面山植被保护恢复

在湖滨带保护上,一是加强了对湖滨芦苇、茭草、柳树等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尽量利用和发挥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提倡非干扰因开素和自然状态的植被重建过程,并选用本地种,采用人工促进措施构建湖滨带生物群落,形成湖滨带水陆生态交错的自然环境;二是对非法占用湖滨带和破坏湖滨沼泽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了搬迁和拆除,主要涉及西湖旅游公司的湖滨旅游栈道以及湖滨村社居民的一些违法构筑物,恢复了湖岸自然状态。 加强汇水面山植被保护与恢复。一是实施面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力度,改造林分质量。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退出面山坡耕地300多亩,根据退耕地立地条件,种植了核桃、梅子等经济林木及云南松、车桑子等乔灌木树种。因面山岩石裸露,土层脊薄,土壤持水性能差,恢复植被非常不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五年前相比,面山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改善了面山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护西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景观功能。

2.清退渔塘和网箱养鱼

在湿地公园开展建设早期,通过政府说服动员并给予适当补偿,全面实施了退塘还湖工程,共清退湖周浅滩渔塘1200多亩;取缔了湖面所有的网箱养鱼设施,恢复了湖面面积和湿地自然景观,减少了水产养殖的污染。

3.实施完成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建成了日处理700吨的西湖片区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60

- 6 -

吨的波中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处及3.3公里的截污管网系统;建成户用小型”三格式”人畜粪便处理系统820座;在西湖社区建成太阳能中温沼气站一座,富余的养殖粪便由顺风有机肥厂加工处理,有机肥成品优先使用于西湖社区,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完善了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及处置系统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社区垃圾管理制度,增加了垃圾清运的濒次;利用生物治理措施,在充分考虑食物链及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人工放流增值渔业资源,按适当比例配置各鱼种,实行封湖禁渔措施,通过生物措施来协助水生植物管理工作,减少水生植物腐败导致的二次污染;采用人工疏挖的方式,共疏通出入湖水道约12公里,安排了专人负责水道的日常管理,保障水路畅通;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削减措施,在西湖周边农地实施生态有机水稻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削减了部分农业面源污染。 (三)科研监测 1.科研项目

为了科学的开展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针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和外来物种的控制,开展了两个科研项目,一是紫水鸡生境适应性研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掌握了紫水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各类湿地植物配置和生物量比例对紫水鸡种群繁殖的影响,弄清栖息地生境状况与紫水鸡种群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西湖生态系统容纳紫水鸡种群数量作出预测。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将此项科研成果应用到紫水鸡保护工作中,在栖息地

- 7 -

按适当比例配置芦苇、茭草、莲等植物群系,圈养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凤眼莲供紫水鸡活动、觅食,让栖息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紫水鸡。二是开展了福寿螺防控对策研究,经过对福寿螺危害性、产卵期、生命周期、活动规律的调查研究,发现福寿螺产卵、孵化与湿地水位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实践中可以在福寿螺产卵期前及产卵期后通过人为控制湿地水位,让卵团不能顺利孵化,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防除福寿螺的目的。西湖湿地公园将此项技术应用到福寿螺除治工作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2.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建成西湖湿地公园监测站一处,面积40m,监测栈道300m,鸟类监测点1个,面积60m。设置23个湿地植物监测点,7个鸟类观察点,50个水质监测采样点50个,配备了照相机、望远镜、手持GPS、电脑等监测设备。利用科研监测机构设备和技术的优势,与大理学院东喜马拉雅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科研监测工作,在2014年监测基础上,大理学院提供了与中科院水生植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的2009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形成比较完备的2009年以来的西湖湿地生态系统本底资料。2014年以前的水质、水文、气象等监测资料通过购买监测机构服务来获取数据。通过对所有监测数据的认真整理、分析,对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进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进行生态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提出可行的湿地保护建议,形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科研监测报告。科研监测相关成果及资料已通过良好的建档制度归档,这些监测档案为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决

2

2

- 8 -

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持。 (四)科普宣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湖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的矛盾与日俱增。洱源县在大力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同时,注重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措施,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宣教设施建设

建成了湿地科普宣教中心,总面积550平方米。制作了较为完善的标牌体系,标牌采用青石材制成,与西湖自然景观和地方白族特色相融合,内容包括科普、宣传、警示、指示等,做到“人到标牌到”,充分发挥其科普、导览等作用,同时也是公园内一道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五五”和“六五”普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湿地保护,大力开展湿地保护“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在报纸、电视台开辟《湿地保护条例》宣传专栏,制作永久性宣传牌,发放宣传挂历、宣传册等4000余册。2015年3月,在全县九个乡镇和县级机关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修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普法考试,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增强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以点带

- 9 -

面,树牢保护意识,把每年1月作为“保护洱海—洁净〃绿化家园”活动月,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确定为“保护西湖〃洁净家园”活动周,组织全民参与河道疏挖、垃圾清运等义务行动,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湿地保护科普宣传活动,以宣传教育、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恢复的积极性,推进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

3.多形式组织活动

管理部门、环保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培训会议”、“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湿地水鸟紫水鸡爱心行动启动仪式”、“公益摄影大赛启动仪式”,承办了以“发挥湿地功能 应对极端天气”为主题的“湿地使者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提高了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湿地行栏目专题拍摄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茈碧湖等重要湿地保护成效。

(五)合理利用及社区共管

1.开展生态旅游

西湖旅游产业以秀美环境、白族风情、温泉资源、稀有物种紫水鸡等为优势,以保护西湖湿地生态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建设各种基础服务设施时,坚持保持自然景观,突出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特征。始终坚持以自然景

- 10 -

观和白族民风民俗为特色,以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开发了大众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社区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独具魅力的白族风情生态旅游品牌。

西湖旅游公司主要开展大众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旅游,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制定了合理的游览观光线路,充分的展现了高原水乡风貌,体现了白族文化与生态景观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西湖特色。社区体验型旅游主要依托西湖“湖中有村、村中有湖”的天然画卷和白族水乡人家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在西湖六村七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经济产业。 2.推动社区共管

一是政府鼓励创业。政府在做好西湖保护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开展乡村农家乐、生态农产品种植、生态养殖等生态创业活动,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了“生态信贷”的金融产品,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二是社区持续发展。西湖旅游业的发展本着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社区参与和社区受益。在西湖旅游公司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所聘用的工人、船工、保安、服务员等工作人员都是西湖当地居民,另外,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管护员、湖面河道协管员、社区保洁员等工作岗位,充分的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西湖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西湖旅游公司在每年的收益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西湖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社区内制定了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门前绿化、包公共秩序)责任制,开展“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

- 11 -

源)环境卫生整治,同时对任排污水、乱倒垃圾、围湖造田和偷猎野生动植物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通过多方面的举措,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推动了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了西湖环境保护,实现了企业收益、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多方共赢。 (六)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社区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持续开展,洱源县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和完善西湖管护服务等基础设施设备。

1.推进项目管护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了中央资金湿地保护补助项目。建成了野生鸟类保护监测点(主要针对紫水鸡),修建了管护房、巡护栈道、监测屋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管护监测设备,聘请了专门管护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紫水鸡的干扰,有效地保护了世界最美水鸟紫水鸡及其栖息环境。二是实施了云南洱源西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了794平方米的湿地科研业务用房和550平方米的湿地宣教中心,在西湖边界设置了界桩、界碑,在重点保育区周边修建了围栏,明确界限范围,实施重点管理,提升了湿地管护的能力和水平。 2.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西湖旅游公司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码头、文化广场、管理和后勤保障系统、餐饮购物设施、消防、给排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桶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档次,提升了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 12 -

3.完善村落环保设施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人口达4000多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大,为解决村落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在村庄内设置了垃圾桶、垃圾池、卫生厕所等环保设施,垃圾由右所镇垃圾车统一清运处理,极大限度的减轻了西湖污染负荷,改善了西湖生态环境。

(七)机构管理能力建设 1.管理机构建设

在洱源县林业局加挂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局(洱办发?2010?85号);成立了洱源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3?6号),为洱源县林业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湿地保护管理局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定事业编制6名,人员全部到位,机构人员涉及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环境科学、经济与城乡区划规划等专业;为加强对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保护管理工作,成立了洱源县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洱编办?2015?8号),人员由县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制定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

2.管护能力建设

一是硬件设施配备。为进一步推进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工作,加强管护设施建设,配备了日常办公设施和望远镜、照相机、手持GPS等必要的监测设备;购置了执法巡护快艇和打捞用船,提升了湿地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队伍能力建设。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聘请了5名管护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和

- 13 -

规章制度,负责对西湖的日常巡护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对于机构人员的业务能力方面,安排职工轮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湿地保护管理培训、会议,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 三、建设成效

经过以上建设工程及各项措施的实施,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主要是:

(一)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主体水质从五年前的Ⅳ类提升到Ⅲ类水平;野生动植物及其它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物种及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外来物种得到有效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稳定,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二)公园边界设施齐全,管理范围清晰,土地权属明确;成立了西湖湿地公园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机构人员岗位、专业素养、业务技能适应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及保护管理设施满足西湖保护管理的要求。

(三)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促进西湖湿地保护和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科研监测成果对湿地保护管理的辅助作用已经显现。

(四)科普宣教工作有效开展,西湖环境教育基地逐步打造成形,在当地已经起到很好的宣教效果,并且宣教效果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逐步辐射到周边省州地区。

(五)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保护优先下的湿地生态旅游迅

- 14 -

速发展,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旅游自主创业,找到适合的替代生计,收入增加。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在西湖湿地公园试点保护建设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发挥了湿地应有的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治理难度大。湖中密集居住一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930户共4355人,保护治理难度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三是湿地合得利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但方式较为单一,对社区就业和创收的促进还不够,影响了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有效发挥。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项目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实施好《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计划》的建设内容,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积极稳妥的推进西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尊重自然规律,尽量利用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辅之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加强保护管理,继续改善和提升水质,构建西湖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

(二)完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国际国内科研团队的合作,认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提升湿地公

- 15 -

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科研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强对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商的合作和监管,推进湿地公园建设,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打造世界旅游知名品牌。

(五)积极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优先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挥湿地的产出和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湿养湿的”运营管理。同时加强与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进共同管理、共同发展,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区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农户、公司、生态环境多方共赢。

- 16 -

园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引进科研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强对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商的合作和监管,推进湿地公园建设,认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打造世界旅游知名品牌。

(五)积极探索湿地合理利用,优先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挥湿地的产出和服务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湿养湿的”运营管理。同时加强与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促进共同管理、共同发展,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促进社区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农户、公司、生态环境多方共赢。

- 1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zp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