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
更新时间:2024-05-15 23: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
主讲人:林刚(博士/副教授)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语言学概论”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外语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它用比较和描写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在学科分类中属于普通语言学。作为一门课程,它所介绍的是普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讨论语言和社会、语言与思维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适当涉及语言学的实际应用方面的一些内容。
(二)自学考试者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与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中关于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的基础知识,基本了解语言和社会、语言与思维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初步了解语言学的应用的一些内容,并能在专业学习中灵活地 运用这些知识。 二、复习串讲说明
(1)目的:掌握考试大纲所列知识点,顺利通过该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并且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科学方法分析一定语言现象的能力。
(2)必读教材:《语言学概论》(全国自考委组编)胡明扬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3)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及外语。 (4)参考资料:
《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全国考委制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辅导读本》(贺阳、沈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9章,第1、7、8、9章分别讲述语言和语言学、语言和社会、语言和心理以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第2-5章分别讲述组成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这4大子系统的有关问题;第6章讲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有关问题。
2、上述结构内容,就表面看,似乎不算繁复。问题是: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课程作为语言学学科的概论,理论性、学术性、逻辑性都很强,而且比较抽象。同时,从实际的考试命题来看,课程重在对应用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考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仅仅流于表面的模糊概念或粗浅认识,而是必须深入体会、系统把握课程的知识逻辑架构,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内容,从而对灵活多变的各种考题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3、应从三个层面上来把握课程教材的知识逻辑架构: 其一、从语言学自身系统内外的研究角度层面来把握; (1)语言学自身系统内:语音、语汇、语法、语义; (2)语言学自身系统外:文字、社会、思维及应用; 其二、从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三种不同角度来把握; (1)语言本体论; (2)语言社会论; (3 )语言思维论。
其三、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运用来把握 (1)普通语言学;
(2)具体语言的语言学; (3)理论语言学; (4)应用语言学。 4、重难点:
第2-6章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和文字。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
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存在形式,书面语是语言的书面存在形式。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许多语言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情况。
3.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严重的“言文脱节”现象在现代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
4.书面语是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可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综·如何理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2.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许多语言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情况。 3.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言语活动”-“言语”,是指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具有规律可寻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有内在一致的规律。
2.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具有个人特色,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
【综·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1.对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语言学是必需的。只有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严格限制在一个内部一致的均质的系统的范围内,才能建立科学的语言学体系。
2.对研究具体语言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3.对语言研究也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根据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理论,两者应该分开研究。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研究时,可以先搞清语言本体,建立语言体系,再研究言语及相关的问题。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即是使用声音这种物质实体来表达语言意义内容的一种符号系统。(故只有表达语言意义的声音,才是语言符号,即语音。象人感冒时发出的咳嗽声、或者几个人相互约定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咳嗽声,都不能算是语音。因为前者没有代表什么语言意义,后者所代表的意义没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指)及其所代表意义(所指)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声音(物质实体)“所指”→意义(意义内容)“能指”语言符号。
① 语言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②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E.g不同语言和方言用不同的声音符
号来表示同一意思。
③ 强制性和可变性:细微偏离的漫长时间累积,是语言演变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完全演变成为另
一种“话”。
④ 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可以重新组合,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
【综·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其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也具有“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的结合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不同的语言和方言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的意义,或者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都可以说明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任意的。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是就绝大多数的语言符号的特性而言的。极少数的语言符号如拟声词、另外还有复合符号则都是有理据的。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人人可以任意给事物或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语言符号,或任何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或每个人可以任意改变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关系,而是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
【语言系统】
①系统性: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每个子系统又由不同层次的更小系统组成。系统性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
②层次性: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素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相应的语义内容。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不能再分,但从语音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还可以进行分解。
【聚合关系/联想关系】
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聚合类是句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类如词类。 【组合关系/句段关系/句法功能】
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
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1.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或曰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原则。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好像几何学中的横轴和纵轴,如图①、②、③三个句子中的每个词依次出现,各自形成横向的组合关系;④、⑤、⑥、三栏内的词分别可以在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上互相替换,各自形成纵向的聚合关系。如:
④我们 ⑤爱 ⑥祖国 ①我们爱祖国 大家 讲 卫生 ②大家讲卫生 他 学 英语 ③他学英语
【重点思考内容】
1、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民族又突破了语言作为标志的现象,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靠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2、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答:1)“相互理解程度”是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所采用的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即他们认为: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同时主张: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其实,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单凭“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依据语言结构差异的程度,来确定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即可能会把本属于同一民族但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所使用的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当作不同的“语言”,从而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
2)客观上,在有些地区,分属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小,甚至是一模一样的“话”,按照“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这些居民说的“话”应为一种语言,因而他们也应属于一个民族。这样推论与客观事实是不相符的。
3)实际上,按照“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并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语言”和“方言”才是正确和可行的处理方式。
3、为什么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答:1)对语言的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依据的理论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素材不同等因素会造成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
2)即使以上都相同,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等等主观因素不同,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3)客观语言是浑然一体的,并和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等是分不开的。语言学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现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
4)作为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永远处于发展演变
第二章 语音
1. 解释“语音”。
答: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 解释“音高”。
答: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 解释“音强”。
答: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 解释“音长”。
答: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 解释“音质”。
答: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 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
(1)发音体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
(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 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 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 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 解释“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1. 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
答:(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 音位的划分。
答: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来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 解释“音位变体”。
答: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 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
答: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
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 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 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答: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 (1)划分角度不同。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2)划分范围不同。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 解释“音节”。
答: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 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 解释“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 解释“语流音变”。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
(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 (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
(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 解释“韵律特征”。
答: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 解释“音渡”
答: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 解释“二合元音”
答: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 解释“三合元音”。
答: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
响复元音”。
26. 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
答:(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G只能是鼻音。(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27. 解释“时位”。
答: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元音】指由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使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所发出来的声音。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口腔、鼻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辅音】辅音是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辅音的发音过程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最主要区别:发音时声道内是否形成阻碍。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气流较强。
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口元音】指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包括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舌面元音】指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元音。其音质差别由口腔不同形状决定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嘴唇圆展。 【高元音】舌位最高的元音
【半高元音】舌位略高于自然状态位置时发出的元音 【半低元音】舌位略低于自然状态位置时发出的元音 【低元音】舌位最低的元音 【前元音】舌位靠前的元音
【央元音】发音时舌位不前不后、位置居中的元音 【后元音】舌位靠后的元音
【圆唇元音】发音时嘴唇收圆的元音 【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嘴唇平展的元音
【舌尖元音】指由舌尖起主要作用发出的元音。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卷舌元音】发舌面元音的同时舌尖向硬腭翘起,这样发出的音叫卷舌元音。它是由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发出的元音。如“儿”“二”等。
【鼻化元音】指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鼻化元音的标写方法是在元音符号上面加一个表示鼻化的符号“~”,如【ê】等。
【定位元音/标准元音】指舌面元音中在分析和描写其它元音的舌位时可以作为定位基准和参照的元音。共八个,分别是【i】【e】【ε】【а】【u】【o】【っ】【α】。
【辅音的发音方法】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发音特征。阻碍声带送气
【塞音/闭塞音/爆发音/破裂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塞气流通道,除阻时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塞音。如[p,t,k,p’,t’,k’,b,d,g]
【擦音/摩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靠近而不完全闭塞,留出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擦音。[f,v,x,h]
【塞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在成阻阶段按塞音方式完全闭塞,气流无法通过,进入持阻阶段后,按擦音方式放松阻碍,形成缝隙,让气流摩擦而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塞擦音。如汉语z,c,zh,ch,j,q等。
【鼻音】指气流完全从鼻腔呼出时发出的音。如汉语m,n,ng等【边音】舌头的某部位和齿龈或硬腭接触,使口腔中部或一边闭塞起来,气流从舌头两边或一边的空隙中流出而产生的辅音就是边音。[l] 【颤音】指当气流通过时,双唇、舌尖或小舌发出连续的颤动而产生的辅音。
【闪音/单颤音】当气流通过时,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只颤动一次而产生的辅音就是闪音。
【半元音/无摩擦音】发音的成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就是半元音。
【清辅音】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如[p,t,k] 【浊辅音】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b,d,g] 【送气音】指有送气的辅音。
【不送气音】指没有送气的辅音。国际音标标写送气音的方式是在辅音符号后加“h”,或者在辅音符号的右上角加“‘”或小“h”。如[p,t,k]的送气音可分别标写为:[ph,th,kh]、[p’,t’,k’]、[ph,th,kh]
【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形成阻碍部位分11个 【双唇音】指下唇和上唇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b,p,m[p,p’,m] 【唇齿音】指下唇和上齿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齿间音】指舌尖置于上下齿之间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尖前音】指舌尖和上齿龈或上齿背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d,t,n,l,z,c,s[d,t,n,l,ts,ts’,s] 【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翘舌音。指舌尖翘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zh,ch,sh
【舌叶音】指舌叶和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面前音】指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j,q,x 【舌面中音】指舌面中部和硬腭后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面后音/舌根音】指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如g,k,h,ng。 【小舌音】指舌根和小舌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喉音】又叫声门音。指在喉部声门处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第三章 语汇
1. 解释“语汇”。
答: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 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是指语言最初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任意的;理据性是指语言中的“同源词”、“复合词”的音义有一定的联系,是可以引申和推论的。“同源词”就是有相同音义来源的一族词语;“复合性”是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其语素内部的组合具有可以论证的理据。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 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先由一个个的词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段落、篇章的。所以,语汇在语言构成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语汇就没有语言。 4. 解释“词”。
答: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5. 解释“语”。
答:语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语言片断。
6. 解释“基本语汇”
答:基本语汇是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它具有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和构词的能力强三大特点。
7. 解释“一般语汇”。
答: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即一般语汇,它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8. 解释“惯用语”。
答: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惯用语多为三个字。 9. 解释“成语”。
答:成语是汉语独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为四个字。 10. 解释“歇后语”。
答: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11. 论述一般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 答:语汇中基本语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语汇。一般语汇的特点是不为全民常用、使用范围窄、产生历史较短、构词能力较弱。一般语汇所包含的词的数量大大超过基本语汇的数量,内容也非常复杂。一般语汇对社会的变化很敏感,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反映在一般语汇中。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及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语汇。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语汇中大量的词都是在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反过来,一般语汇又不断地充实基本语汇。 12. 简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答:汉语同音词产生的原因是:
(1)语音偶合,汉语汉字数量多,但汉语普通话音节数量少,会造成语音相同。 (2)历史音变。在历史上本不同音的词,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成为同音。 (3)词义分化造成。
13. 简答同音词与同形词的关系。
答:同音词指语音相同的词,同形词指字形相同的词,它们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1)同音不同形;(2)同形不同音;(3)同音又同形。 14. 简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的关系。
答:单纯词与单音节词,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的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是从语素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音节词是从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15. 简答汉语语素的类别系统。
答:【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注意:语素首先必须具有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指语汇意义——词根或自由语素;也可以指语法意义——词尾、词缀或虚词等。)
(1)把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
(2)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因为是虚词,所以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这就是黏着语素。
(3)把语素分为 “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前置,或者总后置。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以前置,又可以后置。
(4)把语素分为“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
【汉语语素分类】
语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语素都必定同时属于以下各类:
【成词语素】实词和虚词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如笔、灯、蜻蜓、雷达、轰隆、巧克力等;也、再、与、吗、呢、的、了(走-)、着(躺-)、被、忽然、似的等; 【不成词语素】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如机(机械)、企、体、民、技、性、迹、无、员、反、半、坚、式、者等;-子、-儿、-头、-人、阿-、第-、老-、-乎乎、-滋滋、-咕隆咚、-里吧唧等;
【自由语素】指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即单用),有时又可单独说出来(作为独字句子)。如“他好吗?——好”中的好;
【不自由(黏着)语素】指不能成词和虽然能够成词但不能够单独说出的语素。如企(企业)、技(技术)、-头(木头)、老-(老虎)、了、吗等
【定位语素】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总前置、或总后置的语素。如-了(后置)、阿-(前置);
【不定位语素】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既可能前置,也可能后置的语素。如笔(铅笔、毛笔、笔杆、笔头)、体(身体、肌体、体育、体操);
【实义语素】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曰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如灯(开灯)、大(宽大)、民(人民)、迹(痕迹)等;
【虚义语素】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或曰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当与其它成分组合成词或更大单位时,才能使词或更大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如被(他→他被)、的(吃→吃的)、-子(锯→锯子)等;
【外语语素的分类】与汉语语素分类大体一致。但对于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中的语素,可以只分成“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种 【成词语素】
【虚词语素】没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如in,to,with,by等; 【词根语素】指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即使与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也负载最主要词汇意义。head-headline-ahead
【不成词语素】英语中-ful,-able,-ly,-tion,-ness等语素,其作用介于构词和构形之间,基本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但却改变了词的语法类别,所以可算作词尾,也可算作词缀。 【构词语素(词缀)】指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词缀语素也具有某种意义,但一般不如词根语素的意义实在,而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如-er(worker)、anti-(antibody)、in-(incorrect)中的前后缀。 【构形语素(词尾)】指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词尾语素本身并没有任何词汇意义,而只是在与其它词结合后反映某种语法范畴的意义。如work→works,worked,working中的-s,-ed,-ing等语素。
16. 简答语素、音节与字符之间的关系。
答:语素、音节与字符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汉语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书面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三者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般而言,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是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的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音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合起来看,就不成简单的对应了。 17. 解释“变性成词”。
答:指语素转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名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8. 解释“变形成词”。
答: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9. 解释“复合构词”。
答: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四种。 20. 解释“附加构词”
答: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和中缀式。
21. 解释“重叠构词”。
答: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
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共同词类如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连接词等;特殊词类如汉语的了量词等。
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如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
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如花(鲜花/花钱/眼花)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布且意义对立,只能算三个不同的词;学习、批评等跨名词/动词的分布,但意义都差不多,就算是兼类的词。
【词组】 【体词性词组】/【谓词性词组】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定中偏正词组、体词性联合词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方位词组等都属此类。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动补词组等都属此类 【向心词组】/【离心词组】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都属此类。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的字、主谓、介词等词组。“的“字词组、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都属此类。
这两种词组分类都只考虑词组的聚合性质,即与其中的核心词有什么样的替换关系,而不再区分词与词的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词组 】
组合类型: 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指两个词构造的只有一种关系的词组的组合关系。所谓简单词组就是指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组合在一起 。有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两种情况。 【基本词组】指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的词组 【基本词组“基本”的两个含义】
1.指词组构成成分都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 2.各种语言基本都有的词组结构类型
【主谓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汉语一定是前主后谓。如“饭吃了”中“饭”是“吃”的受事,但它出现在吃前也就成了话题性主语。 【动/述宾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对于很多语言都是SVO型,但德、日语等则是前宾后动的SOV型结构方式 【偏正词组】 【定中偏正】【状中偏正】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偏正词组分两类: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词组叫定中偏正词组;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词组叫状中偏正词组。汉语的偏正词组一定是前偏后正。
【动/述补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如洗干净了、抬进去。
【联合词组】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连接词连接,而且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基本不变。如坚定沉着、策划组织等。 【特殊词组】指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的词组 【特殊词组“特殊”的两个含义】
1.语法分析时构成词组成分的虚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2.不同语言有不同特殊词组
【介词词组】用介词来引导表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对象等的名词来充当状语的词组。
【数量词组】汉语数词后面一般必须有量词,而且很多“数词+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常常可以单独使用,作用差不多相当于名词。另外汉语的数量词组还可以表示动作的量,如“盼三年”。
【“的”字词组】即“X+的”构成的词组。X既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各
种词组。“的”字词组可以独立使用,是汉语中相当于名词的词组。如“公家的”
【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指多个词构造的有许多关系的词组的组合关系 。 【层次分析法(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指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分析法。即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必须依据的两条原则】
1.“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
2.“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注意】句子的结构形式就相当于某种词组,因此,简单句的内部结构分析也可以用复杂词组的层次分析法/组成成分分析法。但句子的外部作用不同于词组,而是多了表达功能,因此要了解句子层面的特殊结构变化,就要在表达层级建立不同于词组的句子的聚合关系类型。
句子的聚合和组合 句子的聚合关系
【句类】指建立于表达层级的句子的聚合关系类型 。 【句型类】即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 。
【完全主谓句】即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内部还可以细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等句型类。 【不完全主谓句】又叫省略句。指只要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如:(天)下雨了。
【非主谓句】指一些不具有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或者说不需依赖语境和上下文补充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如刮风了、禁止吸烟、你的车呢
【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 。
【XY→YX】即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如: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 【XY→X】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如:进来。
【X→XY】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如:疑问句添加疑问词:你去上海→你去上海吗? 【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 【陈述句】报导一个事实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的句子; 【祈使句】表达一种意志的句子; 【感叹句】抒发感情的句子
【呼应句】呼唤和问候的句子; 【口号句】呼喊和宣传用的句子;
【反问句】通过疑问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句子。
【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 【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或省略了某些成分的主谓结构)构成、表达的意思也相对单一的句子。
【复句(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包括省略了某些成分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复句中由小停顿和连接词隔开的几个主谓结构叫【分句】。分句是结构上相对于主谓句,而意义和功能上还不完整的句子。复句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分成不同小类
【复杂结构单句】指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单句如:我听说今年高校又扩招了。
【复谓结构单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非常紧密的主谓结构构成的单句。常见的句式有:【连动句】两个动作行为连续发生:我下了课回家【兼语句】前一结构的宾语兼作后一结构的主语:老师鼓励我(我)考大学【连锁句】两个结构有连锁关系:你一说我就明白 【联合关系复句】 【并列关系】
【选择关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递进关系】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连贯关系】大堤决口了,洪水进村了,房屋冲塌了。
【主从关系复句】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假设关系】
【让步关系】即使??也
句子的组合
多个句子的组合类型
【句组】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的语言单位。 【多重复句】指由几个句子构成的、句子之间又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表达关系密切的一件事的语言单位
句组的结构分析方法
由于句组在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句群)、一个段落(语段)或一篇文章(篇章),因此,可以把句组看作复杂的表达单位,即话语的单位,句组的分析也就叫作【话语结构分析】。话语结构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外部对句组进行切分,即找出构成句组的一个个组成成分;二是从内部对句组进行连接,即发现句组的一个个组成成分的衔接关系。句组中各个句子间这种衔接关系的分析,可以从“意义上”和“形式上”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句组中各句子的意义衔接关系】
【主题1→主题2】即句组中一个主题连续平行发展,后句主题重复前句主题。风|把地面刮干净了。风|把田野刮成了斑斓的颜色。风|把高梁穗子刮黄了。
【述题1→主题2】即句组中主题述题首尾相继发展,后句主题紧接前句中的某个内容。如:老把头|喊响了第一声号子。那号子|听起来简直就象唱歌。众人齐声唱出的歌声|震撼了整座大山。 【主题1+述题1→主题2】指句组中前句主题和述题共同发展出新的主题,即后句改成另一个主题。如:秋雪湖的芦根|最清凉,可以降火。秋雪湖的芦篾|最细纫,可以编织芦席。秋雪湖的芦花|最洁白,比雪花还轻柔。
【句组中各句子的形式衔接关系】
【词语关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关联作用的词语。如:她急得病了。|他也明显地消瘦了。 【词语照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照应作用的词语。如:第一年,他们熟读眼科学。第二年,他们做内科手术。第三年,他们能做比较精细的白内障之类的手术了。
【词语隐现形式】即在句组中通过省略来承接上下文。如:他咬牙站了起来。可是摔倒了。又站起来。又一次摔倒。(省略主语)
第五章 语义
语义的性质
【语义】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语义包括:
【理性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指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
【非理性意义】指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上。
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因此语义包括:
【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语汇形式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
【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形态、重音、语调等形式。如“我找你”,“你找他”,表达施受意义的语序即属于语法意义。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因此语义包括:
【语言意义】即语义,指语言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语境意义】指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语义的概括性】
指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各种差别的特性。由词组成的词组、句子的意义因此也具有概括性。专有名词如“鲁迅”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但其词义也是概括的。
【语义的模糊性】
模糊性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具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模糊性是语言社交活动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语义的民族性】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在理性意义方面,不同语言词义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在非理性意义方面,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
词义的结构
【词义】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词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本章只讨论词汇意义。 词义的构成
1.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2.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中各种各样的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这种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3.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有什么不同:词的理性意义因概括深度程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类: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的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的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相互区别的作用。
4.理性意义在词义中处于什么地位: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和核心部分,没有它,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事物的功能,表示人的主观态度等的附加色彩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因而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义项】
1.词语的意义在词典中是以“义项”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词义以义项为单位。
2.义项和语义一样具有概括性,是指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3.义项包括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但后者不能独立运用,单独构成义项,只能和理性意义一起构成义项。
4.【非义项】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有一般人可以感觉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属于不同的词(同音词)。
5.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表现为:
(1)感情色彩。即反映现实现象时表现出的主观态度给词义所带来的附加色彩。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是中性的。
(2)语体色彩。由交际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语言的变体就是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
(3)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用摹状、
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义项和非义项
1.词语的意义在词典中是以义项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如果一个词只反映一个类或某一个对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项;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 2.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
3.为什么义项具有概括性:语义具有概括性,义项作为词义的单位也同样是概括的。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具体的、临时的意义。
4.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它应该有一般人可以感觉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属于不同的词。
5.词义是以义项为单位的,义项不同,词所反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 义素和义素分析
1.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
2.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所以,义素在语言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只有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才能得出。
3、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4.义素分析的方法及其步骤:
(1)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方法,就是把有某种关联的一组词放在一起,在意义上进行比较,提取可以使同义词互相区别的语义成分。
(2)义素分析通常可按三个步骤进行:
①先确定对比的范围。找出一组相关的词语,确定对比分析的范围。
②再比较词义的异同。确定范围之后就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词义在语义成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即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
③最后是整理和描写。找出不同词语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之后以一定的方式加以整理,使最后的分析结果能够简明地反映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描写和记录义素分析的结果。
5.义素分析结果的整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进某些符号表示分析的结果;二是如果某对义项具有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应只取其中一个义素,并在前面加上正、负号来表示这对义素,不必把两个对立义素都列出来。
6.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矩阵图,一是横排结构式。
7.义素分析的要求: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分析、揭示词义的特征。 8.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披广泛利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明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揭示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的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
(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还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 (3)目前义素分析的方法还不完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9.语义特征分析法和义素分析法有什么区别: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在语法领域进行义素分析手段而形成的分析方法。它和义素分析法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把词的义项分解为更小的语义构成(义素)。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特征分析法属于语法领域,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特别关注那些对词语组合有影响的语义成分。义素分析法属于语义学领域,义素分析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目的是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词为什么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有各方面根据的。首先,客观对象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其次,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3.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采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4.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生”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它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致:“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却是兵士,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5.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是借代,后者的引申方式是比喻。
6.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而影响人们的交际。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 7.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是: (1)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童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经感受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2)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音词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同义词
1.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同义词有哪些特点:
(1)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
(2)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
(3)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来讨论同义词。
3.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在内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4.近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1)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所指范围并不完全重合;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却有所不同。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使近义词在用法上往往有所不同。
(2)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如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或形象色彩不同。近义词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
5.如果一个词是多义词,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不同的义项上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三、反义词
1.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2.反义词的特点;
(1)反映同类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或对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是构成词语间反义关系的基础。
(2)两个词的意义相反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的。
(3)词的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以及附加色彩的对立都可能成为近义词之间的反义因素,但不能构成反义词。
(4)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来讨论反义词。
3.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绝对反义词指两个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二者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中间状态存在。如死——活、拒绝——接受;相对反义词是指两个反义词处于反对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慧彼的中间状态,如多——少、热情——冷淡。 4.反义词在语言中的积极作用:
(1)帮助人们在编纂词典时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2)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四、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2、语义场与语义中的上下位词有密切的关系。有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范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代表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代表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3.如何看待语义场的系统性: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
4.如何看待语义场的层次性: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层次性。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之间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
5.研究语义场的意义: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1)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词义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内部因素对词义形成和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 (2)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
(3)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
(4)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
句义
一、句义的构成
1.句子的语言意义可以依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个主要部分。
2.词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首先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
3.关系意义: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4.词汇意义和关系意义的区别: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关系意义则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关系意义的。
5.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6.语义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是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如“猴子吃桃子”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有“猴子”和“吃桃子”之间的“陈述”的意义和“吃”与“桃子”之间的“涉及”的意义,而这句话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有:“吃”和“猴子”之间存在的“动作”和“施事”的意义和“吃”和“桃子”之间的“动作”和“受事”的意义。
7.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1.述谓结构:由-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
2.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3.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从语义上看,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首先取决于谓词的语义,谓词的语义规定着谓词与变元之间可能具有的语义关系。此外,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也同变元自身的语义有关。
4.述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
(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
(3)从属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
(4)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5.为什么说在连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比如“睡觉”的意思是“进入睡眠状态”,在这种行为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睡觉”作为谓词就只能带一个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变元。而 “喝”作为谓词就可以带两个变元,即行为的发出者和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客体。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再用符号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我们说,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6.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句中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三、蕴含和预设
1.蕴含。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
2.研究蕴含关系的意义。语义学研究的蕴含关系是指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蕴含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依赖特殊的背景知识。 3.预设和蕴含的区别:
(1)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不同的是,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2)同蕴含一样,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预设关系与其他句义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句义成为这个句子潜在的意义。 第二部分 内容串讲 第五章 语义 四、歧义
1.歧义的性质。
(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2)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 (3)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
(4)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2.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歧义包括两大类:
(1)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①同音歧义。如“这件事没有yiyi”。yiyi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异议”。②同形异义。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③一词多义。如“他的包袱很重”, “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①语法结构歧义。如“出租汽车”,既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②语义结构歧义。如“鸡不吃了”,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③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第六章 文字
文字的性质
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二、字符
1.字符:字符就是文字符号。字符可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两种。 2.字符的类型:可归纳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
(1)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2)音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音符。 (3)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3. 自源文字是独立发展以来的文字,他源文字是在已有的文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他源文字不同于自源文字的特点:他源文字的音符是较纯粹的音符,多数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4.汉语字符的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在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
5.字符的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
三、文字的类型
1、文字类型的两种分类标准: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 2.文字类型的分类:
(1)根据字符可以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四种。
①语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②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③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④音位文字:包括辅音音位的文字和全音位文字。
(2)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①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②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⑧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3.字符和音节的对应:一个字符并不只代表一个音节。
4.意音文字的含义: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5.表音文字的含义: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6.汉字的类型: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归类的,是一种意音文字。
文字和语言
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1.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
2.书面语的含义: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 3.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的三种错误认识: (1)汉语比西方语言精炼。
(2)汉语与西方语言比十分贫乏。 (3)文字可使语言更丰富。
4.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哪三个义项:
(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 (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 (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 二、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为什么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1)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
(2)“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和“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的观点将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绝对化了,是缺乏证据的。 (3)文字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4)将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无限夸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1.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其实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
2.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的说法更为可信。 3.文字系统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4.古苏美尔文字的情况:楔形文字。
5.古埃及文字的情况:碑铭体、僧侣体、平民体。 6.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7.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文字创造了辅音文字。 8.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线条化、简化。
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和汉字起源的时间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含义:传统学称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为象形字。用点画来表示要指出来的意思的这一类字是指事字。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学称这些为会意字。
3.许慎的“六书”说:一日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4.独体字、偏旁、形旁、声旁的含义: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把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把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由于汉字字形的变化和简化,声旁和形旁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5.汉字的偏旁实际上是不严格意义上的意符和音符,至少是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
6.汉字中合体字的形旁与独体字的表意字符是不是一回事: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如“人”指的就是语言中的ren,“水”指的就是语言中的shui等等。而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只是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
7.为什么说汉字的声旁跟表音字符不完全相同:汉字合体字中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跟用作独体字的音符不完全相同,有两种情况:
(1)一部分在合体字里只表音,不表意。
(2)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内容。
8、字体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阶段。
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一、文字的创制
1.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2、为原来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3、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创制了文字。 4.新中国为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文字。
5.创制文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解决以哪一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要综合衡量人口、经济以及本民族人士的意见。若一种语言的方言分歧过大,也可为不同的方言创制不同的文字,但必须十分慎重。
二、文字改革
1.文字改革有三种情况:
(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 (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
2.文字改革三种类型的实施情况:第一种类型涉及面不广,不影响整个文字系统,也不严重影响阅读和书写,比较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文字改革第二种情况影响深远,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1928年土耳其文字改革;第三种情况的改革难度较大,但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越南的文字改革。
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 2.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的问题:
(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 3.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
4、“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
(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
(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
5、“人创说”的内容及评价:
(1)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2)代表观点:
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
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
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
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
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
(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
6.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7.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
(1)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2)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
(3)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
(4)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②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 ③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
(5)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 8.语言的起源为什么必须具备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
2、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 3、语言演变的例子:
(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 (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
(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
4.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
(2)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 (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 5.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5)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
6.语言发展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其中变化最快的是语音,最慢的是语法。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举例说明语言分化的产物有哪些: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
(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
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
(3)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2.语言随社会分化为两种类型: (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2)社会方言。
3.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1)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
(2)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3)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
(4)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
(5)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6)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
4.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1)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
(2)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
(3)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 5.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6.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
7.社会方言:
(1)概念: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不是同的。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不会妨碍交际。 (3)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 ①阶级和阶级的差别。 ②职业的差别。 ③年龄的差别。 ④性别的差别。 ⑤文化程度的差别。 ⑥宗教信仰的差别。
(4)从根本上说,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
2.语言的统一不能采用消灭现有方言的方法,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3.通用语:是指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一种方言。
4.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最后取代方言。
5.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
6.共同语从形成到普及需要一个过程。
7.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8.为什么推广、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推广、普及共同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
(1)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各方言都出现了明显的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许多方言色彩较浓的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取代。
(2)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如我国方言区的许多学校普通话日益普及,正在取代方言而成为教学语言。在许多行业和机关内部,普通话也正在成为工作语言。
(3)同时应该看到,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可以使地域方言的分歧逐渐缩小,但语言的统一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1.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2.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即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
3.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4.汉语在吸收外采词汇方面有什么特点:
(1)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
(2)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符号来使用,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具体表现有:
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如“电话”取代“德律风”;
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例如,音译加义类,如“啤酒”(beer);
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gene),等等。
5.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
6.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 7.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
8.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
9.除了词语的借用现象外,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的借用常见,而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的词语上。
二、双语现象
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
(1)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2)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
现。
(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4)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②外语教育。
三、语言转用
1.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
(1)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2)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2、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
(1)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2)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
3、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
(1)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
(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4.语言转用是-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四、语言混合
1.概念: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2.语言混合的形式:(1)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 3.洋泾浜语是如何产生的:
(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是在某一外语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
(2)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
(3)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
4.克里奥耳语:
(1)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
(3)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
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
(1)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
(3)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语言政策: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
二、官方语言的选择
1.官方语言的选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2.官方语言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
1.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2.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
3.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
4.语言规范化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
5.没有一成不变的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
1.民族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语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2.概念: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3.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2.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和心理的联系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思维和思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广义的思维既包括想的过程,又包括想的结果。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 二、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有三种意见:
(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思维。
(3)思维是先于语言发生的,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出现语言之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第二部分 内容串讲 第八章 语言和心理
2.关于思维先于语言的三方面证据: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二是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三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思维的分类: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表象思维)、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
2.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不应绝对化:
一是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应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参与的;二是既要肯定抽象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惟一的工具;三是即使说抽象思维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曲的思维,也要承认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不能完全等同。
3.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1)从功能上说二者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二者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从范畴上看二者也不同。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例如“人失去生命”这个概念,在汉语中就是“死”“逝世”“牺牲”“夭折”“一命呜呼”等几十个词来表达。句子中有些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同样有些复句并不表示推理,例如“他放了学,就回家了”。
(3)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象。
四、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代表理论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称“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是思维决定语言,这是目前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因为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可以通过翻译互相理解,就是由于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
2.语言与思维的功能有什么不同:语言和思维的功能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的关系。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而且,思维除了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方面,语言和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
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和原因
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1)非自控阶段(前6个月,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但可分辨表示不同感情的声音)。 (2)咿呀学语阶段(六个月到一岁左右,已能分辨主要元音和辅音)。 (3)单词阶段(一岁左右开始,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 (4)双词阶段(一岁半到两岁,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5)简单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开始,能正确地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 (6)复杂句阶段(能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
2.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包括模仿说和强化说;一类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包括天赋说和认知说。 语言与认知活动和民族社会心理 一、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和原因;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二、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
三、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1.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定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
(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文化。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2.为什么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
(1)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等也是基本一致的,各民族都有能力去认识相同的事物,所以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
(2)对于同一个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有可能不同,无论是在语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
3.怎样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是很少文献的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比如就可以通过现存的语言材料分析研究文献记载很少的汉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例如商代“诸父”“诸母”的称呼去研究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少有文献的中国许多民族历史的历史。例如,通过纳西族西部方言复合词中保留的“女(母)为大,男(父)为小”特征,反映出古代纳西族经历过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4.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活动等,语言在不同的思维活动中起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比如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大些,在其他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小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注意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并不需要研究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相反,人的很多思维活动,包括非抽象思维活动,也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即使非抽象思维活动或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都既可能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无意识地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从语言学的角度,还要重视研究语言对人的非抽象思维活动所具有作用的一面,而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所以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九章 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一、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是密不可分的:
(1)语言的理论与语言学的应用应该分开。专家研究的语言语义规则跟中小学生学的语法、语汇知识相去甚远;而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不需要太专门的理论。
(2)二者又密不可分。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始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些是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哪些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言学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生产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某种理论。
二、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当然是要走在应用前面的。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比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
三、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
1.本体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是指只涉及语言本体现象的研究,而所有跟语言本体以外的现象沾边的研究叫做应用语言学。
2.传统上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
3.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
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另一块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1.人们掌握-种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是“获得”的。从另-个角度讲,语言教学不论是对学的人还是对教的人来说,确实不需要懂得太多语言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教学跟语言学研究划等号。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有很多联系,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
2.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获得(或习得)”;一是“学习(或学得)”,这两者很不相同。“获得”和“学习”这两种掌握和学习语言的途径和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不能说就没有人教和不去学,成人掌握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没有环境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需要靠“学习”;成人掌握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3.语言教学主要指儿童和成人掌握语言这两种“学习”的过程。由于“学习”对于母语和外语的作用毕竟很不相同,所以一般讲语言教学都要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前者又称“第一语言教学”,后者又称“第二语言教学”。 二、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1.外语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
(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
(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应在学习中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2.外语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两类:一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点记住的语言现象;另一类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
3.交叉性是指在掌握了一种语言又要学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会交叉重叠在一起,原有的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学习外语,也可能干扰对外语的学习。 4.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使学习外语的人能够利用母语的基础很快接受这些现象或规则。
(2)就语言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学习者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够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
5.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另一方面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6.“多元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也有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外语教学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既要在复杂多样的现象里发现在规律性的特殊现象,也要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中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7.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中介语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最值得注意。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起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的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语言迁移现象指的是学习者的母语会对外语产生各种积极的、消极的影响,前者叫“正迁移”,后者叫“负迁移”。外语教学要主动利用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中介语的错误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系统前错误,即由不会造成的错误。 (2)系统错误,即因“记错”造成的错误。 (3)系统后错误,即因“忘记”造成的错误。
8.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译法”;二是“听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对比法、强化法、沉浸法等。
三、第一语言教学和语言词典
1、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实际上指完成了语言获得,能够顺利地听或说-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
2.汉语的语言教学任务: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实行简化汉字,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审定读音、规范用字、编纂词典、推行汉语国家标准等。
3.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不同的要求:
(1)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
(2)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
(3)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4.词典的类型: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如《永乐大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另一类是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既有词语释义又有百科知识。语言词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释义重点或使用目的分成不同的小类,如描写词典、历史词典,专用词典等。 5.词典中的义项是指某个词的“一个意思”;词条就是包括了一组义项的“一个词”。
6.释义有广狭两种,狭义的释义就是解释词条、义项和词例的意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广义的释义还包括说明词的各种变化和用法,如词的形态、词类、历史来源等。
7.常见的释义方法有:
(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释义。 (2)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 (3)用定义释义。
(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释义。
(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
语言学和信息处理
一、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1.人类的语言叫自然语言,用计算机处理语言或达成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语言”沟通叫做语言信息处理。语言的信息处理跟语言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是语言学的应用或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2.如何利用预先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处理有不同看法,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哪些语言学的知识可以用于信息处理技术。因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语料库语言学或工程语言学;另一种是基于规则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做理论语言学或科学语言学。
(2)语言学知识可以用于哪些信息处理技术。
3.不同的住处处理技术需要不同的语言学知识。有的只需要或主要依赖语料统计知识,如文本检索、语句统计、词语频率、词语搭配、图书查询等;有的住处处理工作必须部分或全部依靠语言规则知识,如文字编码、语音识别、自动校对、词语分类、言语生成、语义分析等;还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只靠现有的语言学知识远远不够,如机器翻译等。 二、语言学和已实现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本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 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三、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1.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2.人机对话:较低级目标是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跟人“对话”;更高级的目标是使“人”和“机”真正做到像“人”和“人”那样对话。
正在阅读:
语言学概论串讲讲义05-15
股权质押合同【最新7篇】03-22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TSG-Q7015-2016)word版本02-02
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施工管理报告03-16
云南省水富县17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三)理05-20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305-15
2022-2022学年安徽省马鞍山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04-14
特殊混凝土及施工注意事项06-04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03-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串讲
- 语言学
- 讲义
- 概论
- 汇编语言程序题
- 学前儿童教育科学教育活动设计
- 美国对个人不良信用的治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本科生毕业论文
- 局部解剖 上肢试题
- 少年当自强的励志演讲稿分享
- 2016-2021年中国电动雕刻机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战略预测报告(目
-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
- 对网红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精选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有答案
- 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表格样式 - 图文
- 毕业论文-企业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 2.企业网站建设方案
- 竹制桌椅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2012年复旦千分考模拟卷及答案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单元同步作文
- 2017年山东省济宁市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库及答案
- 2016年职称英语理工A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译文 中英文对照
-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交) - 图文
- 三层楼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7396524
- 中国丝绒披肩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