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30 15: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2. 3.

了解儒家关于教学相长、尊师重道、善学善问等思想学说。 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注意积累实词:道、旨、知、器等的意义;积累虚词:之、其等的用法;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

1、 2、 难点:

第三自然段的重点理解。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课文《学记》选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二、文学作品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

逐层理解各段阐发的教育思想; 掌握本文善用比喻与对比的说理方法

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字 重点词语的理解: 1. 2. 3. 4. 5. 6. 7. 8. 9.

肴:带骨头的肉。 旨:甘美的味道。 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 困:不通。 自反:反躬自省。 豫:同\预\,预防。 可:适当。时:及时。

陵:超过。节:限度。孙:同\逊\,顺。 摩;观摩。

10. 扞(hàn)格:抵触。胜:克服。 11. 燕朋: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 12. 燕辟:轻慢邪辟的言行。 13.喻:启发诱导。

13. 道:同\导\,引导。牵;强拉。 14. 强(qiǎng):勉励。抑:压制。 15. 开:启发。达:通达。 17.严:尊敬。

18.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其臣。 19.尸:祭主。 20.诏;召见。

21.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 22.庸:功劳。

23.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24.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 25.说:同\悦\。

26.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四、小结

1、〈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名句:玉不琢,不成器

五、布置作业 1、 2、 3、

一、复习、导入 1、名句背诵、注释 2、文学知识

二、课文讨论学习 讨论疏通文字、理解文意 (1)第一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节的理解:

儒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全面研究,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讨论的问题之全面、深入、细致,完全是前无古人的。

这一节,从个人到国家论说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以日常生活的常识:璞玉必须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来比喻人必须受教育,进而推出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后引用名言来证明这一道理。

我们耳熟能详的\师道尊严\,大概就出自这一节的说法。使我们稍感欣慰的是,教师在古代受到尊重,竞成了一种重要的礼节,即使在国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礼的约束而受到特殊待遇。尽管该种特别礼遇是有限的,但毕竟体现了古人对老师的重视。

读熟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完成课文文字疏通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可以用上\今不如昔\的说法。如今在好些地方,师道不仅不再尊严,并且教师的地位、待遇也远远落到了官员们、职员们、商人们、演员们等等等等的人群之后。诸多困扰着教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与咱们这个教育历史悠久、教育制度和思想发达的古国不太相称,也与日后的发展不大相称。

(2)第二节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第二节的理解:

这节论说教学相长的规律。先采用比喻从反面论证:“学”的重要性。来理论阐述教学相长,以强调“师生都要学习”。最后引用名言证明。结构上与上一段类似。

三、课文释疑

1、关于“道”和“器”。古时候,“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道家用来指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在儒家则用来指维护统治的道德原则。有时候,也借指某种规律、主张、思想学说、道理、方法。器,通常是指国家祭祀用的器,“成器”即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理解。孔颖达疏为:“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己身何长河短。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不教之时,谓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于不足也。” 四、小结

本文在论述中采用了的论证方法

(1) 比喻论证:采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论述了事物。 (2)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阐述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 2、

一、复习导入 1、阅读课文

2、第一、二节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课文第三节的理解 第三节:文意的疏通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翻译课文

理解课文论述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z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