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final)

更新时间:2023-09-02 06: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摘要: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这场经济危机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国内金隔市场动荡加剧,特别是出口增长严重放缓。为了减小这些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从金融、产业、税收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缓解我国的经济压力。

关键词:次贷危机,出口放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中口增长,间接地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减税、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虽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长期后果,但它是最快缓解次贷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压力的方法。因此基于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研究具有很广泛的意义。

2 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直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间接主要影响:出口增长放缓

出口增长放缓是此次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影响。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由于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而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其他影响: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人民币升值等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直接影响非常有限,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但是,俗话说“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打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外需困难是转向内需的好时机。

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出口和外需。次贷危机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增速较快,而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据估算,我国2007年上半

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年积极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1.7%。这种发展模式势必会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而当前的外需萎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有效的扩大内需,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外需上转到内需上。

企业融资困难是金融机制改革的好时机。

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业制度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趁次贷危机,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加剧,这使得我们要针对中小企业改善金融体制,发展中小社区银行,让民间非正规金融浮出水面,努力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国外经济衰退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国外相当一部分知名企业纷纷在金融风暴中陷入经营危机,这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树立自身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经营困难是淘汰“两高一资”企业的好机会

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倒闭,在市场竞争的法则下,势必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性企业。

总之,这次危机是我国对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外提升国际地位的好时机。

基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既然是由于出口收到打击而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在2008年年末将我国将“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应该是在次贷危机下缓解经济压力最有效的方法。

在次贷危机对我国财政的强烈冲击下,“保增长”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有增长才有稳定,

经济增长了,生产服务规模扩大,才能提供就业岗位,才能安排中国大量的就业人口,保证安定团结。有增长才有改革,改革就是个经济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增长,不断增加社会总财富,才有能力改革。有增长才有“合法性”,

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有增长,社会有发展,集团和个体才会有长期利益,政府才能得到大家支持,才有“合法性”。

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需要保证就业,稳定经济增长。而且一些大型公共支出的工程正在进行,为避免成为烂尾工程,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需要增加国库收入。因此,到现在,我们仍然需要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3 中国的财政政策及分析

3.1 调整税收

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

例如:(对个人)减少税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

(对企业)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

3.2 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公共工程的开展可以拉动经济,改善民生,提供就业岗位。

例如:高铁,公路等公共工程的建设

3.3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政策

(对家庭)保障民生: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爱心煤

(对企业)扶植企业:

例如:采用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

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适当增加补贴规模

3.4配合相应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据IS-LM模型可以得出,配合相应的货币政策才可以使国民收入更充分的增加。

例如: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分析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5 总结

财政政策有着很好的“点调控”的作用,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时滞性短,指向性强,在我国这种强势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中效果尤为明显。这里我们所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不是笼统的全面的扩张,而是有针对性,有指向性的。2008年的遇到的危机使得大量本应该出口的产品不得不转销国内,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时社会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政府通过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力保经济稳定增长;当需求不断被刺激,直到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又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补贴,或减税等方式在短期内改善短缺商品的市场供给,使市场供求再次趋于平衡,这样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物价的稳定,进入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认为,完全可以把凯恩斯的“扩张和紧缩交替使用”只是调节社会需求的财政观点与供给学派的观点结合起来,需求少的时候增加需求,需求多的时候增加供给。这样不仅能保证经济的相对均衡,还能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什么说我国可以实现的经济调控呢?我们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反过来说,也就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企业多依赖自然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弱,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只要政府将资金多向创新型企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尽快使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劳动生存率和能源利用率。(也就是尽快解放生产力)社会总供给能跟上总需求,就可以实现之前所说的良性循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za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