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31 06: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陕西省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2010—2020)

蒲城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

二〇一二年八月

陕西省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2010—2020)

编制单位:蒲城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 项目负责:史小鹏 审 定:杨贵堂 审 核:史典铎 赵发奎 项目负责:李红芳

编制人员:李红芳 张云莉 杨永岗

张平顺 杨康林 苏小辉 贾西军 周铁燕 彭 辉

目 录

1 区域概括 ....................................................................................................................................................................... 4 1.1 自然地理 .................................................................................................................................................................. 4 1.2 经济社会 .................................................................................................................................................................. 4 2灌溉发展现状评价 ......................................................................................................................................................... 5 2.1灌溉发展历程 .......................................................................................................................................................... 5 2.2灌溉现状情况 .......................................................................................................................................................... 5 2.3 存在主要问题 ......................................................................................................................................................... 7 3 灌溉需求与水土资源平衡 ........................................................................................................................................ 9 3.1 灌溉发展需求 ......................................................................................................................................................... 9 3.2 灌溉节水潜力 ......................................................................................................................................................... 9 3.3 灌溉用水量 ............................................................................................................................................................ 10 3.4 水土资源平衡........................................................................................................................................................ 10 4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 13 4.1 指导思想 ................................................................................................................................................................ 13 4.2 规划原则 ................................................................................................................................................................ 13 4.3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 14 4.4 目标与任务............................................................................................................................................................ 14 5总体布局......................................................................................................................................................................... 15 5.1 总体布局 ................................................................................................................................................................ 15 5.2分区发展重点 ........................................................................................................................................................ 16 5.3 建设标准 ................................................................................................................................................................ 16 6主要建设规模 ................................................................................................................................................................ 16 6.1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 16 6.2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17 6.3小型灌区建设 ........................................................................................................................................................ 17

1

6.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 18 7灌溉管理与改革 ........................................................................................................................................................... 18 7.1管理体制及改革.................................................................................................................................................... 18 7.2管理制度建设 ........................................................................................................................................................ 20 7.3灌溉运行管理 ........................................................................................................................................................ 21 7.4信息化建设 ............................................................................................................................................................ 22 7.5政策保障措施 ........................................................................................................................................................ 23 8环境影响评价 ................................................................................................................................................................ 24 8.1评价依据及环境保护目标.................................................................................................................................. 24 8.2环境现状分析 ........................................................................................................................................................ 24 8.3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24 8.4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监测.................................................................................................................................. 26 9投资估算及实施安排 .................................................................................................................................................. 26 9.1估算依据与方法.................................................................................................................................................... 26 9.2投资估算 ................................................................................................................................................................. 27 9.3资金筹措 ................................................................................................................................................................. 30 9.4实施安排 ................................................................................................................................................................. 30 10效果分析与保障措施 ................................................................................................................................................ 30 10.1效果分析............................................................................................................................................................... 30 10.2保障措施............................................................................................................................................................... 31

2

前 言

为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我省陕水农发〔2012〕13号《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全省灌溉面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开展了《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报告(2010-2020年)》的编制工作。

为全面完成此项规划编制工作,蒲城县成立了“蒲城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县长任组长,水务局局长任副组长,经发、财政、水利、农业、国土、农发、移民局等部门为成员,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并组织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工作小组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根据我县实际,对全县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我县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规划原则,在有限地投资限额范围内,尽可能做到规划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分布平衡,2010-2020年规划期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共涉及全县17个镇。规划中坚持以重点中型及中型灌区、小型灌区泵站改造和渠系续建配套改造为重点,以尽快发挥中小型灌区工程的灌溉效益为目的。对全县范围内的灌溉发展进行规划。报告中相关数据和内容参考了《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技术大纲》、《陕西省蒲城县统计年鉴(2008-2010年)》、《陕西省蒲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等成果资料,技术标准参照了《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等。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形成了《陕西省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

3

1 区域概括 1.1 自然地理

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东经109°20′17″~109°54′48″,北纬34°44′50″~35°10′30″,东西长52.8Km,南北宽47.0 Km,总土地面积1584Km2。南临临渭区,北依白水、铜川,西接富平,东临大荔、澄县。距渭南市57Km,距离西安市120Km,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和“酥梨之乡”。

蒲城地处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孤东翼的内侧和汾渭地堑的北缘,以“山”字型构造起主导作用,地处渭北黄土高原和关中渭河平原的交接地带,境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主要为黄土塬,特点为北部梁、峁、塬、坡相见,中部垄岗、洼地起伏,南部渭洛河阶地夹卤泊滩。海拔高程370-1200m,塬面开阔,阶地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 1.2 经济社会

蒲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镇373个行政村。截止2009年底,全县总人口76万,其中城镇人口10.3万人,乡村人口65.7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9.0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57亿万元,全县耕地面积13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113万亩,人均GDP值0.908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5元。

蒲城县是中国酥梨之乡,是我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和优质果品产业化重点县。

4

2灌溉发展现状评价 2.1灌溉发展历程

近30年来,我县水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建成抽水站154座,相继建成了韩河、石羊、下寨、龙阳、马湖、永丰、远泉、东陈、山石、甜水井等10处中型灌区,建成小型灌区144处。配套渠道1767.7km,灌溉面积29.94万亩。全县配套机井4880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除一黄、二黄、洛惠渠、交口)达到25.34万亩,水利工程在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县于2010年建成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区1处。在2009年至2011年利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先后改造抽水站4处;利用《新建基本口粮田退耕还林项目》改造抽水站6处;利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改造灌区4处。改善了极少数灌区因灌溉设施老化而造成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低下的状况,极大的推促进了我县水利建设和灌溉事业的发展。 2.2灌溉现状情况 2.2.1灌溉工程现状

1、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类型、分布、规模

我县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抽水站、机井、小库坝、池塘、水窖等设施。其分布情况如下:

小型抽水站灌区。目前,全县共有抽水站154处。其中县办抽水站4处(石羊、下寨、龙阳、韩河),其中5万亩以上的韩河、下寨、龙阳为

5

重点中型灌区;石羊为1万亩以上的一般中型灌区。由乡镇、村、组等管理的小型抽水站150处,其中万亩以上的永丰、马湖、山石、远泉、东陈、甜水井等抽水站,为一般中型灌区,万亩以下的144处灌区为小型抽水灌区。其主要分布在沿洛河、洛西灌区、交口灌区、二黄灌区、韩河灌区、下寨灌区的17个乡镇,县属抽水站和小型抽水站总计有效灌溉面积25.34万亩。

机井灌区。全县现有配套机井4880眼,主要分布在中部塬区和南部灌区的8个乡镇,有效灌溉面积6.34万亩,其中纯井灌区1.8万亩,渠井双灌区3.54万亩。

小库坝灌区。现有小库坝7处,主要分布在永丰、高阳、龙阳等乡镇。施灌溉面积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

池塘。现有池塘21口,主要分布在沿洛河和卤泊滩区乡镇。 集雨水窖灌区。现有水窖6412眼,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北部有关乡镇。有效灌溉面积0.64万亩。

高效节水灌区:蒲城县高效农业节水水源类型主要以地下水、地表水为主,其中地表水水质适于农业灌溉和渔业用水,地下水基本是岩溶水,水质优良,局部达到矿泉水标准。全县发展高效农业节水1.9万亩,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1万亩,微灌面积0.8万亩。 2.2.2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㈠管理机构

我县境内的石羊、韩河、龙阳、下寨四站属于县属灌区,由各抽水站管理;其余抽水站工程管理机构一般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各乡镇水管站、各村村委会及部分村民自治管理。

6

㈡用水管理

县办抽水站灌区用水由各抽水单位进行调节,其他中型灌区和小型抽水站灌区由灌区所在村组、乡镇向该灌区管理站上报,由灌区所在的的管理站进行用水调节。

㈢经营管理

目前县办四大站中的韩河、石羊两站属于全额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由县财政负担,而龙阳、下寨站属于自收自资单位,目前水费是按亩收费,其水价是政府指导,水费征收不能维持正常的管理费用和办公费用,灌区工程毁坏严重,而灌区又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自我改善、提高,所以水费改革和发展多种经营势在必行。其余抽水站税费征收是按斗口计量,开票到户的制度。 2.3 存在主要问题

我县的水利工程经过二、三十年的运行,目前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面积缩减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效益衰减等,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㈠工程设施老化严重,调蓄能力差。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群众投劳修建的,受当时资金、技术限制,工程建设标准较低,质量较差。加之工程缺乏维修和改造资金,经过长期运行,造成机电设备老化、渠道及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等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县抽水灌区建筑物不同程度损坏数已占到70%以上,田间配套完成率不足20%,现有机电设备依然使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耗能淘汰产品,效率低,完好率总体在30%—45%,维持运转十分困难。

7

㈡灌区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节水改造滞后。现有灌区特别是中、小型灌区的渠道防渗率低。灌区渠系配套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坍塌、老化、淤积等现象,导致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灌溉保证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灌溉面积逐年下降。

㈢水利化程度低。项目区内有效灌溉率偏低,大量耕地也缺少灌溉水利设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工程建设资金缺乏。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影响较大。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过去以行政推动,采取劳动积累工的办法组织开展小水工程建设的格局已经打破,农村小水工程需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投劳。由于群众经济基础较差,加之目前缺乏必要的法规和政策支撑、组织措施作保障,致使农村小水工程建设出现措施缺乏、活力不足的情况。三是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地表水、出露水资源,坡度较大或土地零星分散等原因无法兴建传统水利设施或因单位面积投资过大,目前还没有水利设施而干旱。

㈣工程自身经济效益差。

㈤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体制,使水利建设资金多头分散管理,不能集中使用,使工程投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㈥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一般为乡、村、组和个体投入建设,乡镇一级由于缺乏整体建设规划,重复建设工程增大了投入和工程量,工程拥有者之间的矛盾较多。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灌溉面积逐年下降,粮食生产不能稳中求增,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8

局、有序实施;二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确定灌溉分区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优先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根据水土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新灌区;三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以水确定灌溉发展规模;四是高效利用、科学发展。把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灌溉制度设计和技术推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五是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建立建全农田水利发展良性运行机制,促进灌区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重视政策制度制定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4.3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规划范围为蒲城县十七个乡镇。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展望到2030年。 4.4 目标与任务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全国水利普查等成果,摸清蒲城县灌溉发

展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研究提出蒲城县灌溉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蒲城县灌溉发展的战略对策,逐步形成蒲城县灌溉发展规划体系。结合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资金,重点突破,全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实施规划,使全县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达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规划工程实施后,远期2020年达到以下目标:

⑴工程实施后,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60%,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8,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提高到0.65。 ⑵规划灌区内干、支、斗、农渠全部衬砌,衬砌率达到100%,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95%。规划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29.94万亩达到34.4万

14

亩,其中维持灌溉面积27.8万亩,减少灌溉面积3.1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6万亩。

⑶节水灌溉面积由现状的21.4万亩达到31.2万亩,管灌、微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1.9万亩提高到3.2万亩。灌溉用水量比灌区现状节约20%。

⑷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4.97万吨提高到21.73万吨,提高45%。

⑸形成配套完善、运用方便、灵活高效的灌区灌溉、排水工程体系。 ⑹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学调度、促进灌区良性循环的灌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⑺使灌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5总体布局 5.1总体布局

依据当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蒲城县分成三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即北部高原沟壑提灌区(尧山、五龙山南麓以北,包括罕井、大孔、高阳、上王及洛滨的部分行政村、翔村乡北部部分行政村)、中部台塬宜灌缺水区(尧山、五龙山南麓以南,渭河二级阶地以北,大部为一级黄土塬,包括苏坊、荆姚、贾曲、三合、坡头、原仁中西部、翔村乡中南部、城关、孙镇、兴镇、椿林、东陈、永丰)、南部平原渠井灌排区(平路庙、龙阳、陈庄、党睦、龙池)。全面恢复和改善全县的耕地面积,提高灌溉率至70%以上。规划新增灌溉面积6.6万亩,维持灌溉面积27.8万亩。

15

5.2分区发展重点

根据现有水利条件,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种类、水文气象及水资源等因素,全县灌溉发展分为二个区域:一是中型灌区建设,重点建设重点中型灌区,优先对县办四个中型灌区,即韩河、石羊、下寨、龙阳等四个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再次建设马湖、远泉、山石、永丰、东陈、甜水井等六个中型灌区。小型灌区改造,优先改造见效快的灌区。同时发展高效节水灌区及水源有保证的新建灌区。二是水源建设,在中南部地下水埋藏丰富区域新打机井,同时改造原有机井;北部地区新打水窖,作为抗旱补充水源。 5.3 建设标准

⑴ 各灌区建筑物等级、灌溉标准、排水、防洪、抗震烈度等恢复到原来设计标准。

⑵ 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装置效率η≥60%。 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设备完好率提高到90%-100%。

⑷ 多级泵站配水灵活,基本满足灌溉要求。设计标准应依照《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进行规划,还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标准》(SL252-2000)的有关规定,取其较高的防洪标准作为规划依据。 6主要建设规模

改造抽水站154座,新建抽水站14座,建设高效节水灌区3处,新

打机井600眼,改造机井400眼,新打水窖10000眼。新建塘坝25处。 6.1灌溉供水保障工程建设

在水源不足的部分灌区及高效节水灌区内新打机井作为保障水源,设

16

计在中南部区域新打机井600眼,改造原有机井400眼。机井设计深度为180-240m之间。每眼机井配套潜水泵1台,低压线路200-300m,8m3井房1座。建设塘坝25座,塘坝设计容积为5万m3。新打水窖10000眼,单窖设计容积为40 m3。

6.2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对韩河、石羊、下寨、龙阳、马湖、远泉、东陈、山石、永丰、甜水井等中型灌区实行泵站改造、干、支、斗、农渠节水改造和部分灌区农渠续建配套。

泵站改造主要内容为:拆除重建进水池16座,加固维修4座,改造出水池17座,改造主、副厂房13座,加固维修7座,拆除面积1871m2、加固维修971m2,拆除压力管坡24处;更新改造水泵及机电设备96台套,主变压器26套,厂用变压器3台,拆除更换高压开关柜26面,低压配电屏56面,拆除更换35KV输电线路14.02km,10KV输电线路44km;拆除增设拦污栅31个;更换闸阀85台,维修闸阀3台,更换加固起重行车11台,压力出水管道吸虹管26套,更换钢筋砼压力管坡4635m,钢管管坡1237m,加固维修804m,新增钢筋砼压力管坡5400m等内容。

渠系节水改造:衬砌改造干支渠162.3km,改造建筑物1053座,其中各类闸门407座,简易公路桥271座,生产桥244座,跌水30座,量水堰101座。

衬砌斗农渠719.8km,改造渠系建筑物5171座,其中各类闸门2906座,简易公路桥124座,生产桥1137座,跌水32座,量水堰972座。 6.3小型灌区建设

在有水源保证的水库、二黄灌区及交口灌区内控制不到的范围,进

17

行提水,新建部分抽水站。新建抽水站为苏坊高义村抽水站、椿林贾王庄抽水站、荆姚史家抽水站、兴镇九龙塬抽水站、桥陵赵山抽水站,翔村草地抽水站、翔村樊家抽水站、翔村贝阳抽水站、桥陵义农抽水站、郭村塬抽水站、罕井睦王河抽水站、永丰风式塬抽水站、椿林抽水站、荆姚樊家等14个抽水站。 6.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1)新建工程

在适宜高效作物生长区域建设高效节水灌区,分别为龙阳东王村3000亩灌区,城关镇宜安村5000亩灌区,上王太睦、许家坡灌区3000亩。在灌区内新打机井5眼,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龙阳东王及贾曲宜安灌区采用温室微灌系统,移动式管道布置,种植作物为蔬菜、西瓜。上王太睦、许家坡灌区主要为红提葡萄,设计为固定式管道系统布置。

在新打机井范围内新建管灌灌区0.2万亩。干支管采用PVC-U管材,毛管采用PE管材。

(2)改造工程

改造乔陵高效节水灌区0.8万亩,水源工程可经满足灌溉需求,只对原干支管工程及田间管道工程作以改造。采用温室微灌系统,移动式管道布置。

改造原有机井灌区内管灌灌区1.1万亩,水源工程可以满足灌溉需求,只对管道工程进行改造。干支管采用PVC-U管材,毛管采用PE管材。 7灌溉管理与改革 7.1管理体制及改革

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索,制定适应新

18

时期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1)定员定岗,推行聘任制

按照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的规定》,结合灌区实际情况确定各级站、支斗渠管理人员数量,根据设岗情况,在全局范围进行公开考试、演讲答辩、民主评议,组织考核等形式,进行全员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

(2)试行管养分离

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成立一个专业养护队,其主要承担内部合同,企业化运作,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市场、适应市场,迈出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第一步。年度项目完成后,干渠产权归国家所有,由各抽水灌溉管理站负责管理,斗渠产权归项目区村组所有,由所在村组农民用水协会管理。

(3)建立健全群管组织,落实有效灌溉面积

斗渠以下工程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农民用水协会在业务上受管理站指导,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行水价公开、水量公开,坚持开票到户,使灌区群众用上放心水、明白水。

(4)建立企业服务承诺制度

建立企业服务承诺制度是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水利管理是事业单位,其运行机制仅限于一厢情愿。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后,供水方和用户成了两个具有平等权利的法人,用户按价交纳水费,供水方按承诺供水。这就要求企业要保持抽水站、灌溉渠道完好,员工在岗率、技术负责人、技术工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改过去职责不清效率不高,供不上水无责任,用不上水没办法,交不上费无人管的局面。

19

建立适合灌区基层用水管理的组织模式。提出由灌溉管理员和协调员共同组成支渠管理组织,真正实现专管职能有效延伸的支渠管理模式,灌溉管理员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职工担任,直接负责支渠的用水、组织及工程管理。其职责:一是组织领导灌区群众用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二是管护支渠以下工程,起着卫士和监管员的作用;三是送水到斗渠,起着计量和监测的作用;四是执行水费廉政制度,起着监督和约束的作用;五是推广灌水技术,起着培训和示范的作用。支渠协助管理员(简称支渠协助员)是聘用具有一定文化和管理能力的农民担任,协助灌溉管理员的工作。 7.2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灌区管理制度,实行基层用水民主管理制度。由于传统的基层管水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灌溉管理的要求。灌区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全面促进用水管理的民主进程,使用水户参与灌区用水管理,一是限制在斗渠及以下渠道运用管理层;二是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二是按斗渠用水单元组建,打破了乡村行政界限。三是斗渠及其以下渠道运用管理的群众性用水组织,按照议事民主、帐目公开、服务优良、监管有力的原则,代表所辖用水户负责本斗渠系的运用管理工作。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灌区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和细则,接受地方各级行政组织及专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各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主任委员、执委、监委通过用水户代表民主选举产生,接受全体用水户监督。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有规范化的章程、管理制度和财务帐目,并与专管机构的各系统管理总站签订供用水合同,约定用水量、水价及各自的责、权、利。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执委(即管水员)直接从

20

各斗口引水,配水到各用户,管理总站向农民用水者协会所辖的用水组收取水费,开票到户,这样既可保证水量、杜绝加价,又可减轻农民负担。

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按灌区管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机构,实行定岗、定员、定责;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组建符合灌区管理特点的基层管理职工队伍,该队伍由正式职工、农民合同工和季节性临时工三部分组成,对季节性临时工也实行登记、审批、签订合同、购买保险和考核制度,工资结构实行基本生活费加岗位津贴加资金奖金,奖励工资包括成本节约费、完成任务奖和超产奖三部分。

加强经营管理,注重效益提高,按照折旧、大修和运行管理费用实际测算和合理核定供水成本,逐步按照供水成本确定水费价格,同时要考虑水费价格不能超过受益户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严格管理和优化服务,确保水价改革顺利进行,逐步使水价调整到位,达到成本水价。 7.3灌溉运行管理

灌区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方略:一是在灌区管理体制上,坚持实行按渠系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及专业管理与群众用水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灌区民主管理。二是在管理单位内部,建立管理处、灌溉管理站两级管理机构和供水管理、用水管理、技术保障三支队伍,实现专业职能管理及分级负责相结合。三是按照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总结、及时改进的原则,积极推行灌区技术经济指标管理和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用政策调动职工积极性,确

21

保实现协调、稳定、高效、低耗运用。四是促进灌区正常供水,以水促工程,促管理,加速灌区全面受益。 7.4信息化建设

目前,大多数灌区的信息传输手段限于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线,监测的水情、墒情和作物长势等信息只能人工通过电话或整编后的纸媒介进行传输,时效性差,难以满足实时调水的需求。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灌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硬件建设,包括流量、水位、墒情、作物长势等的信息监测设备,渠系建筑物的监控设备等。另一个方面是软件建设,包括灌溉需配水模拟、渠系水流模拟、水费征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具体为:

(1) 灌区数据库的建设

灌区数据库建设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处于核心地位,是信息化建设完整链条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与通讯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其中数字化主要是指传统的信息载体向数字化载体的转变,这有利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据库是数字化信息存储的最新科技成就,采用数据库存储信息是信息存储、处理和利用的最佳途径。

(2)基础资料的数字化

基础资料的信息化,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后,主要就是将灌区管理以往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录入计算机的过程。在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设

22

计时要注意到这个特点,建立系统后更要抓紧时间将资料录入计算机,包括文字资料、照片和录像等。

(3)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

采用现代的自动化、光电、计算机等技术进行自动、实时的采集,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灌区的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灌区渠道水情、气象(包括雨情)、田间水情(墒情)、作物长势等要素的采集系统。

(4)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设单位内部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连接各单位间的计算机区域网;利用Internet(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与外界交流,需要将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建设灌区管理机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为灌区日常高效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7.5政策保障措施

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总投资大、投资周期长,要按计划、全面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内容,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就必须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蒲城县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制有关农田水利的工程项目立项都要以批准的《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依据,并加强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安全。要求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定,拟建的工程项目必须是以在《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中列入的,否则不予立项。并且应将该《蒲城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附件。同时财政、土地、税收部门应给予优惠政策。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促进我县灌溉事业发展。

23

8环境影响评价

8.1评价依据及环境保护目标 8.1.1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试行)》(HJ/T130-2003) (3)《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SL45-2006) 8.1.2保护目标

充分发挥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消除或降低不利影响至最低限度,使工程与环境相融合、相协调;使工程建设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服务。 8.2环境现状分析

灌区位于渭北“旱塬区”上。塬区相对地形开阔,土层深厚,但沟壑切割,水土流失严重。灌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40mm,降雨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一般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60%以上。工程建设以前,区内人民生活困难,农业生产处于完全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遇干旱年份,人畜饮水也成为问题,更谈不上引水灌溉。工程建成运行以来,经过30多年的灌溉,区内果林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大,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工程设施老化日益严重,加之田间工程配套较差,使得水源浪费大,灌溉成本高,从而影响了群众的灌溉积极性,灌区的生态环境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严重。 8.3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24

灌区发展规划工程实施以后,可使贫瘠土壤增加肥力,改变土壤团粒结构,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灌区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可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物复种指数将会大幅度提高,灌区作物布局和作物品种将会随之发生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将逐年增加,作物品种将由旱作低产向喜水高产品种转变,从而使灌区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实施后,将改变水资源的供给条件,补充地下,大大缓解区内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缓解城乡人畜饮水困难。良性的灌溉体系与改水工程相配合,可以改善区内饮水条件,减少区内群众因饮水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项目实施后,对灌区气候将产生有利影响。在灌区对田间小气候影响效应历时之内,春、夏、秋三季灌溉可使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地温降低,蒸发量减少;冬季可使地温增加,空气相对温度增加,蒸发量增加,这些效应将增加农作物抗旱保墒能力,防止或减弱农业灾害性气象如干热风、风蚀等发生。

整个灌区经过统一规划,结合水土保持治理,可使灌区内林草覆盖率得以大大提高。将改变生态环境、形成局部小气候,使得区内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平衡,并促进灌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工程建设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工程施工过程中,将会对原地形地貌和部分植被造成破坏,施工弃土、弃渣、飞尘等,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项目实施以后,区内复植指数将会提高,各种经济作物将会大面积种植,相关产业将会快速发展,用水量相应将会增大,

25

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开发利用将会产生一定压力。 8.4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监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一是对施工中破坏的地貌进行及时恢复绿化,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对灌区造成的人为破坏,对施工临时占地,应于施工完成后还田造地,减少或杜绝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同时应加强施工期间粉尘、噪音及弃渣、污水的控制和治理。二是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采取必要的法律、行政及技术措施,促进灌区农业节水。

随着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灌区农田将会得到适时灌溉,农村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将会得到较大提高,区内生态环境将会趋于良性循环。虽然,工程施工及运用会给区内生产一些不利影响,但只要在施工和运用中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将会得到控制和消除。因此,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9投资估算及实施安排 9.1 估算依据与方法 9.1.1编制原则

执行省计委陕计项目(2000)1045号文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材料价格采用工程所在地2012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 9.1.2 编制依据

1)文件依据

⑴陕计项目(2000)1045号,关于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

26

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陕西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通知。

⑵陕西省发改委、陕发改项目[2009]821号文颁发的《关于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2000)调整意见的批复》。

⑶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颁发的《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⑷计投资[1999]1340号文《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预算中“价差预备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定额依据

①建筑工程:采用省计委陕计项目(2000)1045号文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十15.5%作为估算定额。

②设备安装工程:采用省计委陕计项目(2000)1045号文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并在此基础上扩大15.5%作为估算定额。

③施工机械台班费:采用陕西省水利厅陕水计(1996)140号文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Ⅰ类费用乘以1.15的调整系数,Ⅱ类费用按《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的规定计算。 9.2投资估算 9.2.1基础单价

1)人工预算单价

按陕发改项目[2009]821号文,人工预算单价调整为技工46元/工日,普工38元/工日。调整后的人工单价与“2000办法”中规定的人工

27

单价相比,其增加部分按价差处理,并列入单价表的“价差”部分。

2)材料预算价格

①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材料原价+运杂费+运输保险费)×(1+采购保管费率〈4%〉)。其中:

材料原价根据市场调查确定。其中水泥、钢材、汽柴油等主材从蒲城县城采购,砂子、石子、块石采用当地工地收购价。

以上材料以规定价进入材料单价计算,价差部分在计取税金后列入工程单价中。

②次要材料:按现行市场综合价格直接进入工程单价。 3)设备费

设备原价按市场价计算,运杂费按设备原价的5%计算,采购保管费按设备原价与运杂费之和的0.7%计算。

4)施工机械台班费

施工机械台班费=Ⅰ类费用×1.15+Ⅱ类费用+Ⅲ类费用

Ⅱ类费用按《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的规定计算,运输车辆的Ⅲ类费用根据陕西省规定计算。 9.2.2取费标准

1)其它直接费

按陕发改项目[2009]821号文,建筑工程按基本直接费的7%,设备安装工程按基本直接费(不含装置性材料)的8.2%进行计算(增加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费率1.5%)。

2)间接费:

按“2000办法及标准”,不同工程类别的取费标准如下表所示。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z0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