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南邮

更新时间:2023-12-26 10: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习题解

1.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答: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1.2试分析阐述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异同点。

答:计算机网络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应用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各计算机之间的并行工作,分布式系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透明的集成应用环境。所以,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软件系统。

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网络的拓扑(Topology)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互连构形,也就是连接布线的方式。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五种: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和网络形,如图1.1所示。

星型结构 树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型结构 网络型结构

图1.1

星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个中心节点,其他计算机与中心节点互连,系统的连通性与中心节点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呈现层次性。总线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条主干线,所有的计算机连接到主干线上。环形结构是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一个环形的线路,每两个计算机之间有两条线路相连。网络型是一种不规则的连接,事实上,目前的因特网就是这种拓扑结构。

1.4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答: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把一个计算机网络概括为一个由通信子网和终端系统组成的通信系统

终端系统:终端系统由计算机、终端控制器和计算机上所能提供共享的软件资源和数据源(如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构成。计算机通过一条高速多路复用线或一条通信链路连接到通信子网的结点上。终端用户通常是通过终端控制器访问网络。终端控制器能对一组终端提供几种控制,因而减少了终端的功能和成本。

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是由用作信息交换的网络结点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网络结点提供双重作用:一方面作终端系统的接口,同时也可作为对其他网络结点的存储转发结点。作为网络接口结点,接口功能是按指定用户的特定要求而编制的。由于存储转发结点提供了交换功能,故报文可在网络中传送到目的结点。它同时又与网络的其余部分合作,以避免拥塞并提供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1.5由n个结点构成的一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中,共有多少个直接的连接?对由n个结点构成的环状拓扑结构的网络中呢?对由n

个结点构成的全连接网络中呢?

答:在由n个结点构成的一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中有(n-1)个直接连接。 在由n个结点构成的环状拓扑结构的网络中有(n)个直接连接。

在由n个结点构成的全连接拓扑结构的网络有(n-1)n/2个直接连接。

1.6在广播式网络中,当多个节点试图同时访问通信通道时,信道将会产生冲突,所有节点都无法发送数据,形成信道容量的浪费。

1

假设可以把时间分割成时间片,n个节点中每个节点在每个时间片试图使用信道的概率为p,试计算由于冲突而浪费的时间片的百分比。

答:每个时间片只有一个节点访问的概率为:

p(1-p)n-1+ p(1-p)n-1+….+ p(1-p)n-1=n* p(1-p)n-1 从而每个时间片冲突的概率为: 1- n× p(1-p)n-1

即位由于冲突而浪费的时间片百分比。

1.7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定义网络的体系结构?

答: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及其服务和协议的集合,也就是它们所应完成的所有功能的定义,是用户进行网络互连和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因此,体系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的结构,而不涉及每层的具体组成和实现细节。

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节点组成,节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节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规则,才能实现网络的互连,网络的体系结构包含了各个层次的服务及协议规程,为软件和硬件的具体实现提供了统一的规范。

1.8什么是网络协议?由哪几个基本要素组成?

答:简单地说,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必须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换的规则的集合,是一套语义和语法规则,用来规定有关功能部件在通信过程中的操作,它定义了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经的过程。协议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方式、顺序和检错。

一般说,一个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指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确定通信时采用的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即对所表达内容的数据结构形式的一种规定,也即\怎么讲\例如,在传输一份数据报文时数据格式,传输一封信函的地址格式等。 语义:协议的语义是指对构成协议的协议元素含义的解释,也即\讲什么\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规定了通信双方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含义).例如,在基本型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中规定,协议元素SOH的语义表示所传输报文的报头开始;而协议元素ETX的语义,则表示正文结束等。 同步:规定了事件的执行顺序.例如在双方通信时,首先由源站发送一份数据报文,如果目标站收到的是正确的报文,就应遵循协议规则,利用协议元素ACK来回答对方,以使源站知道其所发出的报文已被正确接收。

1.9试分析协议分层的理由。

答:在设计和选择协议时,不仅要考虑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信息的传输量、所采用的传输技术、数据存取方式,还要考虑到其效率、价格和适应性等问题。因此,协议的分层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信协议可被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内又可分成若干子层次,协议各层次有高低之分。每一层和相邻层有接口,较低层通过接口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但这一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层是屏蔽的。较高层又是在较低层提供的低级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级的服务。

采用层次化方法的优点是: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层的结构,只要知道是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灵活性好,是指只要接口不变就不会因层的变化(甚至是取消该层)而变化;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而不影响其他层;有利于促进标准化,是因为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已经有了精确的说明。

1.10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是什么?画出OSI-RM模型的结构图,并说明各层次的功能。

答:OSI-RM体系结构是一种分层的结构,它遵循协议分层的原则,具体体现在:

(1)层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则系统的描述和集成都有困难,太少则会把不同的功能混杂在同一层次中。 (2)每一层应该有明确定义的功能,这种功能应在完成的操作过程方面,或者在涉及的技术方面与其他功能层次有明显不同,因而类似的功能应归人同一层次。

(3)每一层的功能要尽量局部化。这样,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展,层次的协议可以改变,层次的内部结构可以重新设计,但是不影响相邻层次的接口和服务关系。

(4)考虑数据处理的需要。在数据处理过程需要不同的抽象级(例如,词法,句法,语义等)的地方设立单独的层次。 (5)每一层只与它的上,下邻层产生接口,规定相应的业务.在同一层内相应子层的接口也适用这一原则。

2

如图所示,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各层的功能如下: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进而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网络层:控制着通信子网的运行,为以分组(packet)为单位的数据包通过通信子网选择适当的路由,并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传输层:向用户通过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的数据传输服务,实现为上层屏蔽低层的数据传输问题。 会话层:负责维护通信中两个结点之间的会话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断开,以及数据的交换。

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变换、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通过网络服务,它包含了各种用户普通使用的协议。

计算机A 应用层 表示曾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对等协议层 通信子网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对等协议层 计算机B 应用层 表示曾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通信媒体 图1.2 OSI-RM层次模型

1.11在OSI参考模型中各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是什么?

答:(N+1)层实体通过访问SAP向(N)层实体发送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PDU由两部分造成,如(N)层PDU的构成如图1.3所示。一部分为本层用户的数据,记为(N)用户数据;另一部分为本层的协议控制信息,记为(N)PCI(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PCI就是前面讲到的每一层传递过程中加上的包头。

(N)层PDU (N)层PCI (N)层用户数据 (N-1)层PCI (N-1)层用户数据

图1.3 PDU的组成 (N-1)层PDU

3

1.12 试比较OSI-RM与TCP/IP模型的异同点。

答:它们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1)都参与层次化模型,

TCP/IP与OSI-RM都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都按功能分层。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出发点不同

OSI-RM是作为国际标准而制定的,不得不兼顾各方,考虑各种情况,造成OSI-RM相对比较复杂,协议的数量和复杂性都远高于TCP/IP。早期TCP/IP协议是为军用网ARPANET设计的体系结构,一开始就考虑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可用性,残存性,安全性,网络互联性以及处理瞬间大信息量的能力等。此外,TCP/IP是最早的互联协议,它的发展顺应社会需求,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有成熟的产品和市场,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对以下问题的处理方法不相同 ①对层次间的关系。OSI-RM是严格按\层次\关系处理的,两个(N)实体通信必须通过下一层的(N—1)实体,不能越层.而TCP/IP则不同,它允许越层直接使用更低层次所提供的服务。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是\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销,提高了协议的效率。②对异构网互连问题。TCP/IP一开始就考虑对异构网络的互连,并将互连协议IP单设一层。但OSI-RM最初只考虑用一个标准的公用数据网互联不同系统,后来认识到互联协议的重要性,才在网络层中划出一个子层来完成IP任务。③OSI-RM开始只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而TCP/IP一开始就将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并重,因为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对互联网中的数据传送和分组话音通信是很方便的。此外,TCP/IP有较好的网络管理功能,而OSI-RM也是到后来才考虑这个问题。

1.13 设有一个系统具有n层协议,其中应用进程生成长度为m字节的数据,在每层都加上长度为h字节的报头,试计算传输报头所

占用的网络带宽百分比。

答: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m字节,则每一层加 h 字节的报头,经过n 层后总数据长度为: m+ n×h,

从而,传输报头所占用的网络带宽百分比为: nh /( m+ n×h)

第二章习题解答

2.01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件的作用。 答:

信源(源系统)信号转换设备传输媒体(信道)信号转换设备信宿(目的系统)发送部分传输系统接收部分

1)信源和信宿

信源就是信息的发送端,是发出待传送信息的设备;信宿就是信息的接收端,是接收所传送信息的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信源和信宿设备都是计算机或其他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 2)信道

信道是通信双方以传输媒体为基础的传输信息的通道,它是建立在通信线路及其附属设备(如收发设备)上的。该定义似乎与传输媒体一样,但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一条通信介质构成的线路上往往可包含多个信道。信道本身也可以是模拟的或数字方式的,用以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叫做模拟信道,用以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叫做数字信道。

3)信号转换设备

其作用是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适合于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对应不同的信源和信道,信号转换设备有不同的组成和变换功能。发送端的信号转换设备可以是编码器或调制器,接收端的信号转换设备相对应的就是译码器或解调器。

4

2.02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

答:

数据:通常是指预先约定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符号和字母的组合。 信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的表示形式。 模拟数据:取值是连续的数据。

模拟信号:是指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是离散的数据。

数字信号:时间上是不连续的、离散性的信号

2.03 什么是传信速率?什么是传码速率?说明两者的不同与关系。

答:传信速率又称为比特率,记作Rb,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比特/秒(bit/s,或kbit/s或Mbit/s)。

传码速率又称为调制速率、波特率,记作NBd,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每秒钟传输信号码元的个数,单位是波特(Baud)。

若是二电平传输,则在一个信号码元中包含一个二进制码元,即二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若是多电平(M电平)传输,则二者在数值上有Rb=NBd×log2 M的关系。

2.04 设数据信号码元长度为833×10秒,若采用16电平传输,试求传码速率和传信速率。

-6

答:由于T=833×10-6秒,所以传码速率NBd=1/T≈1200波特 由于传送的信号是16电平,所以,M=16。

则传信速率Rb = NBdlog2 M =4800bit/s。

2.05 奈氏准则与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和波特有何区别?

答:奈氏准则与香农公式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信道对数据传输率的限制,只是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

奈氏准则给出了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的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香农公式则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Wlog2(1+S/N),其中W为信道的带宽(以赫兹为单位),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比特和波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但信息的传输速率“比特/每秒” 一般在数量上大于码元的传输速率“波特”,且有一定的关系,若使1个码元携带n比特的信息量,则M Baud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率为M×n bit/s。

2.06 假设带宽为3000Hz的模拟信道中只存在高斯白噪声,并且信噪比是20dB,则该信道能否可靠的传输速率为64kb/s的数据流?

答:按Shannon定理:在信噪比为20db的信道上,信道最大容量为: C=Wlog2(1+S/N)

已知信噪比电平为20db,则信噪功率比S/N = 100 C = 3000 log2(1+100)=3000 6.66=19.98 kbit/s 则该信道不能可靠的传输速率为64kb/s的数据流

2.07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有线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缆等,无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地面微波、卫星微波、红外线。特点请参见教材30-35页。

2.08什么是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其特点如何?

答: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从低到高跳变表示\。差分曼彻斯特码是差分编码和曼彻斯特编码相结合的一种编码方式,首先按照差分编码的规则变换成差分码,再按照曼彻斯特编码规则进行转换即可。

2.9 数字通信系统具有哪些优点?它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5

答: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尤其是数字信号通过中继再生后可消除噪声积累; 数字信号易于加密处理,所以数字通信保密性强。其缺点是比模拟信号占带宽。

2.10 带宽为6MHz的电视信道,如果使用量化等级为4的数字信号传输,则其数据传输率是多少?(假设信道是无噪声的)。

答:由奈氏准则,其数据传输率=2Wlog2 M =2×6 M×log2 4=24Mbit/s

2.11 对于带宽为3kHz、信噪比为20dB的信道,当其用于发送二进制信号时,它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多少?

答:按Shannon定理:在信噪比为20db的信道上,信道最大容量为: C=Wlog2(1+S/N)

已知信噪比电平为20db,则信噪功率比S/N = 100 C = 3000 log2(1+100)=3000 6.66=19.98 kbit/s

而奈氏极限值是6 kbit/s,显然,瓶颈是奈氏极限,所以,最大传输速率是6 kbit/s

2.12 一个每毫秒采样一次的4kHz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多少?

答:不管采样速率如何,一个无噪声信道都可以运载任意数量的信息,因为每个采样值都可以发送大量数据。事实上,对于4KHz的信道,以高于每秒8000次的速率来采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本题中每毫秒采样一次,则采样频率为1000次/秒,若每个采样点的值用4bit编码,则速率是4kb/s, 若每个采样点的值用16bit编码,则速率可达16kb/s。

2.13 什么是多路复用?按照复用方式的不同,多路复用技术基本上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多路复用技术是指在一条传输信道中传输多路信号,以提高传输媒体利用率的技术。分为: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码分复用和波分复用四类。

2.14 比较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的异同点。

答:略,见教材40-42页。

2.15 简述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的优点:

电路交换是一种实时交换,适用于实时要求高的话音通信( 全程 200 ms ) 。 缺点:(1)在通信前要通过呼叫,为主、被叫用户建立一条物理的、逻辑的连接。

(2) 电路交换是预分配带宽,话路接通后,即使无信息传送也虚占电路,据统计,传送数字话音时电路利用率仅为36%。

(3) 在传送信息时,没有任何差错控制措施,不利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的突发性数据业务。

分组交换优点:(1)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含有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代码、不同的通信控制规程等)之间的通信。

(2)分组多路通信功能。

(3)数据传输质量高、可靠性高。 (4)经济性好。

缺点:(1)由于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处理分组,所以分组在网内的平均时延可达几百毫秒

(2)每个分组附加的分组标题,都会需要交换机分析处理,而增加开销,因此分组交换适宜于计算机通信的突发性或断续性业务的需求,而不适合于在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大的环境中应用;

(3)分组交换技术比较复杂,涉及到网络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代码、速率的变换方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

2.16 试比较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答:略,见教材45-47页。

6

2.17 简述集线器的工作原理。

答:Hub只是一个多端口的信号放大设备,工作中当一个端口接收到数据信号时,由于信号在从源端口到Hub的传输过程中已有了衰减,所以Hub便将该信号进行整形放大,使被衰减的信号再生(恢复)到发送时的状态,紧接着转发到其他所有处于工作状态的端口上。从Hub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它在网络中只起到信号放大和重发作用,其目的是扩大网络的传输范围,而不具备信号的定向传送能力,是—个标准的共享式设备。

2.18 简述DTE和DCE的概念。

答:DTE: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泛指智能终端(各类计算机系统、服务器)或简单终端设备(如打印机),内含数据通信(或传输)控制单元,其又称为计算机系统。

DC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Data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是指用于处理网络通信的设备。

2.19 物理层接口标准包含哪方面的特性?每种特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包含四个方面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规程特性和功能特性。

机械特性规定了接插件的几何尺寸和引线排列。

电气特性描述了通信接口的发信器(驱动器)、接收器的电气连接方法及其电气参数,如信号电压(或电流、信号源、负载阻抗等)。 功能特性描述了接口执行的功能,定义接插件的每一引线(针,Pin)的作用。 规程特性描述通信接口上传输时间与控制需要执行的事件顺序。

第三章习题解答

3.1 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答:

数据链路层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传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管理,构成透明的、相对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帧传送的服务。

其主要功能包括: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和控制信息的识别,透明传输,寻址。

3.2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电路,数据链路,主站,从站,复合站。

答:

数据电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由传输信道及其两端的DCE构成的物理电路段,中间没有交换节点。数据电路又称为物理链路,或简称为链路。

数据链路是在数据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传输控制的功能构成的。一般来说,通信的收发双方只有建立了一条数据链路,通信才能够有效地进行。

在链路中,所连接的节点称为“站”。发送命令或信息的站称为“主站”,在通信过程中一般起控制作用;接收数据或命令并做出响应的站称为“从站”,在通信过程中处于受控地位。同时具有主站和从站功能的,能够发出命令和响应信息的站称为复合站。

3.3 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的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

流量控制简称“流控”,是协调链路两端的发送站、接收站之间的数据流量,以保证双方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达到平衡的一种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接收方往往需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需要较多的时间,通常发送方的发送速率要大于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当接收方的接收处理能力小于发送方的发送能力时,必须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否则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流量控制就是一种反馈机制,接收方随时向发送方报告自己的接收情况,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保证接收方能够正常、有序地接收数据。

3.4 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确认帧是否需要序号?为什么?

答:

7

在停止-等待协议中,由于每次只确认一个已经发送的帧,确认帧可以不需要序号。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如果发送方在超时重发一个帧后又收到了迟到的确认,就不能确定该应答是对哪一个帧的确认,并可能导致随后的传送过程重新差错。

3.5 解释为什么要从停止-等待协议发展到连续ARQ协议。

答:

停止—等待协议的优点是控制比较简单;缺点是由于发送方一次只能发送一帧,在信号传播过程中发送方必须处于等待状态,这使得信道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当信号的传播时延比较长时,传输效率会更低。

导致停止—等待协议信道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发送方每发送一帧都需要等待接收方的应答,才可以继续发送。如果能允许发送方在等待应答的同时能够连续不断地发送数据帧,而不必每一帧都是接收到应答后才可以发送下一帧,则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允许发送方在收到接收方的应答之前可以连续发送多个帧的策略,就是滑动窗口协议。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包括连续ARQ和选择ARQ方式。

3.6 对于使用3比特序号的停止-等待协议、连续ARQ协议和选择ARQ协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最大尺寸分别是多少? 答:

使用3比特对帧进行编号,可以有0~7,共8种编码。 停止-等待协议: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连续ARQ协议:最大发送窗口=7,接收窗口=1; 选择ARQ协议:最大发送窗口=4,最大接收窗口=4。

3.7 信道速率为4kb/s,采用停止等待协议,单向传播时延tp为20ms,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可忽略,问帧长

为多少才能使信道利用率达到至少50%? 答:

不考虑确认帧发送时间和双方的处理时间,则 信道利用率=tF/(2tp+tF) tF=L/v, 其中L为帧长度,v=4kb/s

要使信道利用率达到50%,则 tF >= 40 ms 可以得到 L >= 160 bit

3.8 假设卫星信道的数据率为1Mb/s,取卫星信道的单程传播时延为250ms,每一个数据帧长度是1000bit。忽略

误码率、确认帧长和处理时间。试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卫星信道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信道利用率分别是多少? 1) 停止-等待协议; 2)连续ARQ协议,WT=7; 3)连续ARQ协议,WT=127。

答:不考虑差错情况,确认帧发送时间和双方的处理时间,则 信道利用率=tF/(2tp+tF) tF=L/v, 其中L为一个帧长度,v=1Mb/s,则tF=1000/1000000=0.001s=1ms 1) 停止-等待协议:每次只发送一个帧,信道利用率=1 /(250×2+1)=1/501

2)连续ARQ协议,WT=7:可以连续发送7个帧,但后面的6个帧是在等待的同时发送, 信道利用率=7 /(250×2+1)=7/501

3)连续ARQ协议,WT=127:可以连续发送127个帧,但后面的126个帧是在等待的同时发送, 而且,当127个帧全部发送完毕使用了127ms,确认应答还没有到达, 信道利用率=127 /(250×2+1)=127/501

3.9 简述PPP协议的组成。 答:

PPP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在串行链路上封装IP数据报的方法:PPP既支持异步链路(无奇偶校验的8比特数据),也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链路。

8

(2) 链路控制协议(Link Control Protocol ,LCP):用于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通信的双方可协商一些选项。

(3) 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用于建立、配置多种不同网络层协议,如IP,OSI的网络层,DECnet以及AppleTalk等,每种网络层协议需要一个NCP来进行配置,在单个PPP链路上可支持同时运行多种网络协议。

3.10 简述PPP链路的建立过程。 答:

目前大部分家庭上网都是通过PPP在用户端和运营商的接入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链路。当用户拨号接入网络服务提供商ISP时,路由器的调制解调器对拨号做出应答,并建立一条物理连接。这时,PC机向路由器发送一系列的LCP分组(封装成多个PPP帧)。这些分组及其响应选择了将要使用的一些PPP参数。接着就进行网络层配置,NCP给新接人的PC机分配一个临时的IP地址。这样,计算机就和网络建立了一个PPP连接,成为Internet上的一个主机了。

3.11 简述HDLC信息帧控制字段中的N(S)和N(R)的含义。要保证HDLC数据的透明传输,需要采用哪种方法? 答:

HDLC信息帧控制字段中的N(S)表示当前发送的帧的编号,使接收方能够正确识别所接收的帧及帧的顺序; N(R)表示N(R)以前的各帧已正确接收,通知发送方希望接收下一帧为第N(R)帧。 要保证HDLC数据的透明传输,需要避免数据和控制序列中出现类似帧标志的比特组合,保证标志F的唯一性,HDLC采用“0”比特插入/删除法。采用这种方法,在F以后出现5个连续的1,其后额外插入一个“0”,这样就不会出现连续6个或6个以上“1”的情况。在接收方,在F之后每出现连续5个“1”后跟随“0”,就自动将其后的“0”删除,还原成原来的比特流,

3.12 若窗口序号位数为3,发送窗口尺寸为2,采用Go back N(出错全部重发)协议,试画出由初始状态出发相继

发生下列事件时的发送及接收窗口图示:发送0号帧;发送1号帧;接收0号帧;接收确认0号帧;发送2号帧;接收1号帧;接收确认1号帧。 答:

9

发送窗口012340发送窗口初始状态接收窗口01234发送0号帧1234接收窗口01234发送窗口=001234发送窗口=001234发送1号帧接收窗口01234接收0号帧接收窗口=001234发送窗口=001234发送窗口确认0号帧0接收窗口1234收到0号帧确认01234接收窗口01234发送窗口=0012340发送窗口=01234发送2号帧0接收窗口1234接收1号帧0接收窗口=01234发送窗口=001234发送窗口确认1号帧01接收窗口234收到1号帧确认01234接收窗口01234 3.13 试用HDLC协议,若主站A与从站B以异步平衡方式,采用选择ARQ流量控制方案,按以下要求实现链路通信过

程:

1)A站有6帧要发送给B站,A站可连续发3帧; 2)A站向B站发的第2、4帧出错;

帧表示形式规定为:(帧类型:地址,命令,发送帧序号N(S),接收帧序号N(R),探询/终止位P/F) 答:

10

ATM的层次321ATM 适配层(AAL 层)ATM 层物理层CS子层(汇聚子层)SAR子层(拆装子层)(传输汇聚子层)PMD 子层(物理媒体相关子层)TC 子层

4.13为什么X.25不适合高带宽、低误码率的链路环境?试从层次结构上以及结点交换机的处理过程进行讨论。

答:X.25网的分组层向高层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能保证服务质量。在网络链路带宽不高、误码率较高的情况下,X.25网络具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通信主干线路大量使用光纤技术,链路带宽大大增加,误码率大大降低,X.25复杂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分组层协议的功能显得冗余。同时,端系统PC机的大量使用,使得原来由网络中间结点处理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功能有可能放到端系统主机中处理,从而简化中间结点的处理,提高网络分组转发的效率。

4.14为什么局域网采用广播通信方式而广域网不采用呢? 答:

因为广域网是为了实现长距离传输数据,覆盖范围大,如果采用广播通信方式,同时要实现双向通信功能,必然要引入CSMA/CD,或令牌环等信道访问控制方式,则长时延将导致低效率。

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连使得相互连接的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也就是说从功能上和逻辑上看,这些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了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互连可以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方便了信息交流,促成了当今的信息世界。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介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等等。

注:网络互连使不同结构的网络、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互相连通,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2 转发器、网桥和路由器都有何区别?

答:1)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所在的层次不同。转发器是物理层的中继系统。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中继系统。路由器是网络层的中继系统。在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为网关。

2)当中继系统是转发器或网桥时,一般并不称之为网络互连,因为仍然是一个网络。路由器其实是一台专用计算机,用来在互连网中进行路由选择。一般讨论的互连网都是指用路由器进行互连的互连网络。

5.3 试简单说明IP、ARP、R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

答:IP:网际协议,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将物理地址映射成IP 地址。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注:ICMP 协议帮助主机完成某些网络参数测试,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报告,但它没有办法减少分组丢失,这是高层协议应该完成的事情。IP 协议只是尽最大可能交付,至于交付是否成功,它自己无法控制。

5.4 分类IP地址共分几类?各如何表示?单播分类IP地址如何使用? 答: IP 地址共分5 类,分类情况如下所示: A 类0 Netid Hostid(24比特)

16

B 类10 Netid Hostid(16比特) C 类110 Netid Hostid(8比特) D 类1110 组播地址

E 类11110 保留为今后使用

IP 地址是32 位地址,其中分为netid(网络号),和hostid(主机号)。根据IP 地址第一个字节的数值,能够判断IP 地址的类型。

单播分类IP地址用于表示主机的网络连接。

5.5 试说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答:网络层及以上使用IP 地址;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IP 地址在IP 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 帧的首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 地址,而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在IP 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看到的只是IP 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进行选路。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看到的只是MAC 帧,IP 数据报被封装在MAC帧里面。MAC 帧在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MAC 帧的首部是不同的。这种变化,在上面的IP 层上是看不到的。每个路由器都有IP 地址和硬件地址。使用IP 地址与硬件地址,尽管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IP 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并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 地址进行通信。

5.6 简述以太网上主机如何通过ARP查询本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

答:本地主机与目的主机通信之前,先判断目的主机是否在本地网络上,如果不是,则要将IP包先发给本地路由器,此时如果本地主机不知道本地路由器的物理地址,则广播发送一个ARP请求报文询问,路由器收到后发送ARP响应报文告知自己的物理地址,本地主机收到ARP响应后再真正发送目的地址为目的主机的IP包给路由器,由它进行转发。

5.7 试辨认以下IP地址的网络类别:

(1)138.56.23.13 (2)67.112.45.29 (3)198.191.88.12 (4)191.62.77.32

答:(2)是A 类,(1)和(4)是B 类,(3)是C 类。

解题思路:A 类地址以1-126开始,B 类地址以128-191开始,C 类地址以192-223开始。

5.8 IP数据报中的首部检验和并不检验数据报中的数据,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

答:在首部中的错误比在数据中的错误更严重。例如,一个坏的地址可能导致分组被投寄到错误的主机。许多主机并不检查投递给它们的分组是否确实是要投递给它们的。它们假定网络从来不会把本来是要前往另一主机的分组投递给它们。有的时候数据不参与检验和的计算,因为这样做代价大,上层协议通常也做这种检验工作,从而引起重复和多余。因此,这样做可以加快分组的转发,但是缺点是数据部分出现差错时不能及早发现。

5.9 当某个路由器发现一数据报的检验和有差错时。为什么采取丢弃的办法而不是要求源站重传此数据报?计算首部检验和为什么不采用CRC检验码?

答:之所以不要求源站重发,是因为地址字段也有可能出错,从而找不到正确的源站。

CRC 检验码需要使用多项式除法,逐站使用代价太高。数据报每经过一个结点,结点处理机就要计算一下校验和。不用CRC,就是为了简化计算。

5.10 在因特网中分片传送的IP数据报在哪儿进行组装,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答:在目的站组装,这样做的优点是: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简单些;

(2)并非所有的数据报片都经过同样的路由器,因此在每一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还要经过一个网络,它还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17

5.11 假设互联网由两个局域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第一个局域网上某主机有一个400字节长的TCP报文传到IP层,加上20字节的首部后成为IP数据报,要发向第二个局域网。但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50字节。因此数据报在路由器处必须进行分片。试问第二个局域网向其上层要传送多少字节的数据?

答:进入本机IP 层时TCP报文长度为400字节, 进入第1个局域网IP数据报长度为 400+20= 420B;在第二个局域网,报文要进行分片,已知最长数据帧的数据部分只有150B,由于3*130<400,所以共分成4片,故第二个局域网向上传送400+4*20=480字节(TCP报文长度+4个IP首部长度)的数据。

5.12 一个数据报长度为4000字节(包含固定长度的首部)。现在经过一个网络传送,但此网络能够传送的最大数据长度为1500字节。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短些的数据报片?各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片偏移字段和MF标志应为何数值?

答:4000-20=3980字节。3 片;

第一片:数据字段长度1480、片偏移是0,MF 是1;

第二片:数据字段长度1480、片偏移是185,MF 是1;1480/8=185 第三片:数据字段长度1020、片偏移是370 和MF 是0;1480*2/8=370

5.13如何利用ICMP报文实现路径跟踪?

答:(1)源站向目的站发送TTL=1的ICMP echo request报文,然后第1个路由器将返回ICMP超时报文,从IP数据报首部即可以得到第1个路由器的IP地址;

(2)将TTL增1,源站向目的站发送ICMP echo request报文,将依次收到ICMP超时报文,如果返回的是ICMP echo reply报文,则说明探包已经到达了目的站。

5.14 划分子网有何意义?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代表什么意思?某网络的现在掩码为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台主机?某一A类网络和一B类网络的子网号分别占16比特和8比特,问这两个网络的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答: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表示IP地址的前24bit 表示网络地址,包括网络号和子网号,后8位表示主机号。可以代表C类地址对应的子网掩码默认值。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8,根据掩码的定义,后三位是主机号,一共可以表示8 个主机号,除掉全0 和全1 的两个,该网络能够连接6台主机。

5.15 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表所示的路由表:

目的网络 子网掩码 128.96.39.0 255.255.255.128 128.96.39.1255.255.255.128 28 128.96.40.0 255.255.255.128 192.4.153.0 255.255.255.192 *(默认) - 下一跳 接口0 接口1 R2 R3 R4 此路由器可以直接从接口0和接口1转发分组,也可通过相邻的路由器R2、R3和R4进行转发。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站IP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4.153.17 (5)192.4.153.90 试分别计算其下一站。

答:(1)接口0,(2)R2,(3)R4,(4)R3,(5)R4。

5.16 某单位分配到一个B类IP地址,其网络号为129.250.0.0。该单位有4000台机器,平均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如选用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试给每一个地点分配一个子网号码,并算出每个地点主机号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答:一种答案:每一个地点分配其中一个子网号码:129.250.1~16.0,每个地点主机号码的最小值为1,最大

18

值为254。

5.17 设某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拥有CIDR地址块202.192.0.0/16。先后有四所大学(A、B、C、D)向该ISP分别申请大小为4000、2000、4000、8000个IP地址的地址块,试为ISP给这四所大学分配地址块。

答:A:202.192.0.0/20(2^12=4096); B:202.192.00010 0002/21(2^11=2048); C:202.192.0010 0000/20(2^12=4096); D:202.192.010 000002/19(2^13=8096)。

5.18 简述采用无分类编址时的IP数据报转发算法。 从数据报DG中取出目的IP地址ID; for 表T中的每一表项do

将ID与表项中的子网掩码按位相“与”,结果为N;

if N等于该表项中的目的网络地址, 则 【与直连网络的匹配也可以放在for外】

if 下一跳指明应直接交付, 则 把DG直接交付给目的站

(包括解析ID得到对应的物理地址, 将DG封装入帧并发送);

else

把DG发往本表项指明的下一跳地址

(包括完成下一跳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将DG封装入帧并发送);

return. for_end

5.19 试简述RIP、OSPF和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答:如下表所示: 主要特点 网关协议 路由表内容 最优通路依据 算法 传送方式 RIP 内部 目的网,下一站,距离 跳数 距离向量 运输层UDP 简单、但效率低 其他 跳数16 为不可达 好消息传的快,坏消息传的慢 效率高 路由器频繁交换信息,难维持一致性 规模大,统一度量,可达性 OSPF 内部 目的网,下一站,距离 代价 链路状态 IP数据报 接 BGP 外部 目的网,完整路由 多种策略 路径向量 建立TCP连

5.20 有个IP数据报从首部开始的部分内容如右所示(16进制表示),请标出IP首部和传输层首部,并回答: (1)数据报首部长度和总长度各为多少字节?

45 00 02 79 1C A4 40 00 (2)数据报的协议字段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80 06 00 00 0A 0A 01 5F (3)源站IP地址和目的站IP地址分别是什么?(用点分十进制DA 1E 73 7B 07 38 00 50 19 71 85 77 7F 25 2B AA 表示)

50 18 FF FF 5B 6E 00 00 (4)TTL、校验和字段是多少? 47 45 54 20 2F 73 2F 62 6C 6F 67 5F 34 62 63 66 (5)源端口和宿端口是什么?并请推测所用的应用层协议是

64 64 63 64 什么?

答:(1)数据报首部长度5×4=20字节, 总长度=027916=633字节

19

(2)协议字段值为6, 表示TCP

(3)源IP地址:10.10.1.95,目的IP地址:218.30.115.123 (4)TTL=128, 校验和=00 00

(5)源端口:073816=1848,宿端口:5016=80, 推测应用层协议为HTTP。

5.21 以下地址前缀中的哪一个与2.52.90.140匹配? (1)0/4 (2)32/4 (3)4/6 (4)80/4

答:(1)。

注意被选答案都是CIDR地址块,由于网络前缀长度都不到8位,所以IP地址只写出了第1字节的十进制值。

5.22 IGMP 协议的要点是什么?隧道技术是怎样使用的?

答:要点有:1、IGMP(Internet组管理协议)用于帮助多播路由器识别加入到一个多播组的成员主机。采用多播协议可以明显地减轻网络中各种资源的消耗,IP 多播是硬件多播的一种抽象;2、IGMP 只有两种分组,即询问分组和响应分组。IGMP 使用IP 数据报传递其报文,但它也向IP 提供服务;3、IGMP 属于整个网际协议IP 的一个组成部分,IGMP也是TCP/IP的一个标准。

隧道技术使用:当组播数据报要穿越不支持组播的互联网时,可使用IP隧道(IP-in-IP)技术传输,把组播数据报封装在常规的单播数据报中,单播数据报的源宿IP地址分别为隧道两头的组播路由器的IP地址。

5.23 为什么说移动IP可以使移动主机可以以一个永久IP地址连接到任何链路(网络)上?

答:移动IP技术支持主机的移动,而且既不要求主机更改其IP地址,也不要求路由器获悉特定主机路由信息。移动IP实现主机移动性的关键是允许移动主机拥有两个IP地址。一个是应用程序使用的长期固定的永久IP地址,称为主地址或归属地址,该地址是在归属网络上分配得到的地址。另一个是主机移动到外地网络时临时获得的地址,称为次地址或转交地址。转交地址仅由下层的网络软件使用,以便经过外地网转发和交付。主机移动后获取转交地址,然后向其归属代理注册,即把移动主机的转交地址通知给归属代理,以后归属代理可以根据转交地址把目的地址为移动主机主地址的数据报通过隧道送给移动主机。

5.24 分析划分子网、无分类编址以及NAT是如何推迟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的?

答:划分子网允许多个物理网络共用一个分类IP网络号;无分类编址允许按需(前缀长度不受分类地址的限制)划分地址块,能更有效地利用地址空间;NAT允许网点内主机使用专用地址(私有IP地址),通过NAT盒和因特网上本专用互联网外的主机通信。

5.25 简述NAPT的优缺点。 答:NAPT的优点是能够仅用一个全球有效地址获得通用性、透明性和并发性。主要缺点是通信仅限于TCP和UDP。对于ICMP,NAT需要另做处理以维持透明性。NAPT通过转换TCP或UDP协议端口号以及地址允许并发访问(网点内多台主机同时并发访问给定的某个外部地址)。

5.26 简述VPN主要作用及其技术要点。

答: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替代方法,允许机构使用因特网互连多个网点,并用加密来保证网点之间的通信量的私密性。实现VPN有两种基本技术:隧道传输技术和加密技术。

5.27 IPv6没有首部检验和。这样做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16 位的首部检验和字段用于保证IP 分组首部值的完整性,但当IP 分组通过路由器时,首部要发生变化,检验和必须重算。IPv6没有首部检验和,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使路由器更快地处理分组,从而改善吞吐率。这样做的缺点是在可靠度低的网络里,不能够及时发现出错。

5.28 IPv6地址有几种基本类型? 答:IPv6地址有三种类型:

(1)单播(Unicast) 单个接口的标识符。发向一个单播地址的分组被交付给由该地址标识的接口。

20

7.22 试将 “欢迎”进行base64编码,并得出最后传送的ASCII数据。 答:“欢迎”的base64编码u7bTrc,传送的ASCII数据16进制75 37 62 54 72 53。

7.23试将数据11001100 l000000l 00111000进行base64编码,并得出最后传送的ASCII数据。 答:01111010 01001001 01000101 00110100。

7.24 试将数据01001100 10011101 00111001进行quoted-printable编码,并求出可传送的ASCII数据,并计算其编码开销是多大?

答:01001100 00111101 00111001 01000100 00111001。编码开销为66.7%。

7.25 解释以下名词;WWW,URL,URI,HTTP,HTML,CGI,浏览器,超文本,超媒体,超链,页面。并写出各英文缩写词的原文。 答:WWW,万维网World Wide Web;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I,统一资源标识符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CGI,通用网关语言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浏览器:(Browser)实际上是一个软件程序,用于与WWW建立连接,并与之进行通信。它可以在WWW系统中根据链接确定信息资源的位置,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取回来,对HTML文件进行解释,然后将文字图像或者将多媒体信息还原出来。

超文本:超文本是一种文本,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这里的\非线性\是指文本中遇到的一些相关内容通过链接组织在一起,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浏览这些相关内容。这种文本的组织方式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比较接近。 超媒体:超媒体与超文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超媒体除了使用文本外,还使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或影视片断等多种媒体来表示信息,建立的链接关系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片断等媒体之间的链接关系。

超链:超链接(hyperlink)是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或影视剪辑之间的链接,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间的链接,也称为“热链接(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接(hypertext link)”。 页面:在WWW环境中,信息以页面信息组织,信息页面由语言来实现,在各个信息页面之间建立超文本链接以便浏览。主页是基本信息页,用户通过主页可以访问有关信息。主页一般包括:文本、图象、表格、超链接等基本元素。而在操作系统中,页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页面的大小一般取2的整数次幂。页面大小直接影响地址转换和页式存储管理的性能:如果页面太大,以至于和作业地址空间相差无几,这种方法就变成了可重定位分区方法的翻版;反之,则增加了系统的开销。

7.26假定一个超链从一个万维网文档链接到另一个万维网文档时,由于万维网文档上出现了差错而使得超链指向一个无效的计算机名字。这时浏览器将向用户报告什么?

答:404 Not Found。

7.27 当使用鼠标点取一个万维网文档时,若该文档除了有文本外,还有一个本地.gif图像和两个远程.gif图像。试问:需要使用哪个应用程序,以及需要建立几次UDP连接和几次TCP连接?

答:使用HTTP;4次TCP连接,无UDP连接。

7.28 试用FrontPage创建标题(title)名为“计算机”一个万维网页面,请观察浏览器如何使用此标题,并查看其源代码。

答:<略>

7.29 假定某文档中有这样几个字:下载RFC文档。要求在点击到这几个字的地方时就能够链接到下载RFC文档的网站页面http://www.ietf.org/rfc.html,试写出有关的HTML语句。 答:下载RFC文档

26

7.30某页面的URL为http://www.xyz.net/file/file.html。此页面中有一个网络拓扑结构简图(map.gif)和一段简单的解释文字。要求能从这张简图或者从这段文字中的“网络拓扑”链接到解释该网络拓扑详细内容的主页http://www.topology.net/ index.html。试用FrontPage实现上述要求,并查看两种相应的HTML语句。

答:连接的起点是文字:

网络拓扑 连接的起点是图:

7.31 试述网络电话系统的基本组成。网关与网闸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网络电话系统的基本组成:网关,也就是接入服务器,是网络电话的核心和关键,是IP网和PSTN间的接入设备。网闸(Gatekeeper) 即服务控制模块,负责用户注册和管理。多点接入控制(MCU)用于支持IP网上多点通信,可实现网络电话会议、网络可视电话等多媒体功能。

7.32 什么是H.323?它的协议体系结构中G.729, H.263的功能是什么?RTP,RTCP各有什么作用?

答:H.323是ITU-T在1996年制订了“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建议,也是成为因特网的端系统之间进行实时语音和视像会议的规范。包括系统和构件的描述、呼叫模型的描述、呼叫信令过程、控制报文、音频和视频编解码器以及数据协议等,但并不保证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

G.729 编解码器,采用共轭结构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CS-ACELP,Conjugate Structured-Algebraic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ve ),在标准PCM或线性PCM的语音采样基础上,定点运算数字信号处理器每10ms生成一个10字节长的语音帧,速率仅为8kbit/s,音质佳,延迟小。

H.263是国际电联ITU-T的一个标准草案,是为低码流视频通信而设计的。H.263的编码算法与H.261一样,但做了一些改善和改变,以提高性能和纠错能力。H..263标准在低码率下能够提供比H.261更好的图像效果,两者的区别有:(1)H.263的运动补偿使用半象素精度,而H.261则用全象素精度和循环滤波;(2)数据流层次结构的某些部分在H.263中是可选的,使得编解码可以配置成更低的数据率或更好的纠错能力;(3)H.263包含四个可协商的选项以改善性能;(4)H.263 采用无限制的运动向量以及基于语法的算术编码;(5)采用事先预测和与MPEG中的P-B帧一样的帧预测方法;(6)H.263支持5种分辨率,即除了支持H.261中所支持的QCIF和CIF外,还支持SQCIF、4CIF和16CIF,SQCIF相当于QCIF一半的分辨率,而4CIF和16CIF分 别为CIF的4倍和16倍。

实时传输协议(RTP,Real time Transport Protocol)是IETF提出的协议,它是一个协议框架,将多媒体数据块(音频或视频)经过压缩编码处理后,由RTP封装成RTP报文,然后在传输层封装成UDP。RTP报文只包含RTP数据。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eal 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是与RTP配合使用的协议,主要功能包括媒体间同步,服务质量的监视与反馈,多播组内成员的标识。RTCP报文在网上周期性地传送,携带收、发端对QoS的统计分析报告(如已发的报文数、字节数,报文丢失率,到达时间间隔抖动等。

第8章习题答案

8.1 画出管理信息通信的体系结构。

答:管理信息通信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27

管理进程代理CMISECMIPCMISEACSEROSEACSEROSEOSI表示层及其低层实体

8.2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中,SNMPv1与SNMPv2有什么不同?

答:1988年,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在简单网关监控协议(SGMP)基础上公布了SNMPv1(RFC 1157);1993年,设计出功能更强、更有效的SNMPv2,该版本集成了用于验证的MD5算法和加密机制,进一步增加了协议的安全性。

8.3 SNMP采用的管理方式是什么?

答:SNMP采用管理进程/代理进程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按照客户机/服务器的方式工作。管理程序作为客户端的角色,运行的是SNMP客户机程序,向某个代理程序发出请求(或命令),运行于被管对象中的代理程序则作为服务器的角色,运行SNMP服务器程序,返回响应(或根据命令执行某种操作)。在网络管理系统中往往是少数几个客户程序与多个服务器程序进行交互。

8.4 在SNMP中,MIB是什么?其结构如何? 答:管理信息库MIB是一个网络中所有可能的被管对象的集合的数据结构,由RFC1212定义。MIB是一个树形结构,它存放被管设备上所有管理对象与被管对象的值。不同的被管设备在MIB中有相同或不同的对象。一个MIB描述了包含在数据库中的对象或表项。每一个对象或表项都有4个属性,即:对象类型(Object Type)、语法(Syntax)、存取(Access)、状态(Status)。

8.5 在网络管理系统中,什么叫代理?代理与外部代理有何异同?

答: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代理又称为管理代理。在网络管理模型中,用“网络元素”(NE,Network Element)来表示网络资源,每个网络元素内部都有一个负责执行管理任务的管理代理,整个网络有一个或多个对网络实施集中式管理的管理进程(网管中心)。

管理代理与外部代理的区别在于:管理代理仅是管理操作的执行机构,是网络元素的一部分;而外部代理则是在网络元素外附加的,专为那些不符合管理协议标准的网络元素而设,完成管理协议转换、管理信息过滤以及统计信息或数据采集的操作。

8.6一个集中式的网络管理系统在逻辑上有哪些功能模块?

答:

ISO在ISO/IEC 74984文件中将开放系统的系统管理功能分成五个基本功能域,包括:故障管理、计费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

8.7 CMISE主要提供哪些服务?

答:CMISE主要用于控制网络管理系统中网络管理实体间有关管理信息的交换。CMISE的定义分为接口和协议两部分。接口用于指定提供的服务,协议用于指定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相关过程。CMISE提供七类服务,如下表所示。 序号

服务类别 28

功能 1 2 M_EVENT_REPORT M_GET 用于向服务用户报告发现或发生的事件 用于从对等实体中提取管理信息。这个服务利用被管对象的名字等标识信息提取给定被管对象的属性名和属性值,也可以选择一组被管对象 用于要求对等实体取消以前发出的M_GET请求,即不必发回上一个M_GET的响应 用来请求另一个管理进程(或代理)修改被管对象的属性值 在一个用户需要请求另一个用户(管理进程或代理)对被管对象执行某种操作时使用 支持用户创建被管对象的新实例。这个服务需要一些相应的管理信息。例如属性值等参数。该服务请求总会得到一个响应 用于删除被管对象的实例,这个服务请求总会得到一个响应 3 4 5 M_CANCEL_GET M_SET M_ACTION 6 7 M_CREATE M_DELETE

8.8下面哪些故障属于物理故障?哪些属于逻辑故障?

(1) 设备或线路损坏 (2) 网络设备配置错误 (3) 系统的负载过高引起的故障 (4) 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5) 网络插头误接 (6) 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引起的故障 答:

(1)设备或线路损坏 物理故障 (2)网络设备配置错误 逻辑故障 (3) 系统的负载过高引起的故障 逻辑故障 (4) 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物理故障 (5) 网络插头误接 物理故障 (6) 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引起的故障 逻辑故障

8.9 在某网络中,在网管工作站上对一些关键服务器,如DNS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实施监控,以防止磁盘占满或系统死机造成网络服务的中断。分析下列的操作哪个是不正确的,试解释。

(1) 为服务器设置严重故障报警的Trap,以及时通知网管工作站

(2) 在每服务台上运行SNMP的守护进程,以响应网管工作站的查询请求 (3) 在网络配置管理工具中设置相应监控参数的MIB (4) 收集这些服务器上的用户信息存放于网管工作站上

答: (4)不正确。所采取的措施只能做到采集用户信息,和服务器的工作状态无关。

8.10指出下列不属于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的选项,并加以解释。

(1) 使用VLAN虚拟网自动管理功能动态适应网络中用户的变化 (2) 依赖LDAP、DEN等目录服务建立基于用户的访问控制策略

(3) 利用四层交换技术的负载均衡功能自动根据策略的优先级定义进行关键任务的优先传输 (4) 采用三层交换技术对路由实现限速转发,减少路由器的“瓶颈”阻碍

答: (4) 不属于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的选项。这种方式并没有根据负载调配资源,而是限制了资源的使用。

8.11举例说明现在网络安全有哪些主要的威胁因素。

答: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宏观上可分为人为威胁和自然威胁。自然威胁通常指地震、水灾、雷击等自然现象对

29

网络系统硬件设备可能的损害;人为威胁则是有目的的破坏。对网络的攻击包括对静态信息的攻击和对动态信息的攻击。根据对动态信息的攻击形式不同,可以将攻击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种。被动攻击是指在不干扰网络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侦收、截获、窃取、破译和业务流量分析等。主动攻击是指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如修改、删除、伪造、添加、重放、乱序、冒充、病毒等)。

8.12 在ISO/OSI定义的安全体系结构中规定了哪五种服务?

答:在ISO/OSI定义的安全体系结构中规定的五种服务为:身份鉴别(Authentication)服务、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服务、数据保密(Data Confidentiality)服务、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服务和不可否认性(Non-Reputation)服务。

8.13 衡量网络安全的指标有哪些?

答:主要有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

8.14 对称密钥密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对称密钥密码(Symmetric Key Cryptography)系统是一种传统的密码体制,其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且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可逆。

8.15 在RSA算法中,发送方传送数据所用的加密密钥是什么?

答:RSA算法属于非对称密钥密码(Asymmetric Key Cryptography)系统。在这种密码系统中有两个密钥K和K’。每个通信方进行保密通信时,通常将加密密钥K公布(称为公钥,Public Key),而保留秘密密钥K’(称为私钥,Privacy Key),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公开密钥技术。使用公开密钥密码系统时,用户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加密密钥和算法公诸于众,而只保密解密密钥。对于任何人利用这个加密密钥和算法向该用户发送的加密信息,该用户均可以将之还原。

8.16 在数字签名中,首先实施电子签名的密钥是什么?

答:数字签名是通信双方在网上交换信息时采用公开密钥法对所收发的信息进行确认,以此来防止伪造和欺骗的一种身份认证方法。数字签名通常使用公开密钥法进行,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PAA用自己的私钥签名SKADSKA(P)A用B的公钥加密PKBEPKB[DSKA(P)]B用自己的私钥解密SKBDSKA(P)B用A的公钥解密PKAPB

由图中可见,首先实施电子签名的密钥是发送方(A)的私钥。 8.17 IPSec协议中的AH、ESP和IKE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IPSec协议分三个部分:封装安全净负荷(ESP,Encapstllation Security Payload)、鉴别报头(AH,Authentication Header)和Internet密钥交换(IKE,Internet Key Exchange)。ESP协议主要用来处理对IP数据包的加密.并对鉴别提供某种程度的支持。AH只涉及鉴别,不涉及加密,它除了对IP的有效负载进行鉴别外,还可对IP报头实施鉴别。IKE协议主要是对密钥交换进行管理。IETF的IP安全(IPSec)加密标准解决了安全性的保密问题。IPSec的封装安全净载荷(ESP)允许选择的加密方法为数据加密标准(DES)或三重DES(3DES),这两种标准都提供了严格的保密性及强大的验证功能。 8.18 什么是VPN?有几种模式? 答:虚拟专用网(VPN,Virtual Privacy Network)是将物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网络通过公用骨干网(尤其是Internet)连接而成的逻辑上的虚拟子网。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VPN技术采用了鉴别、访问控制、保密性和完整性等措施,以防信息被泄露、篡改和复制。

VPN分为两种模式:直接模式和隧道模式。直接模式VPN使用IP和编址来建立对VPN上传输的数据的直接控制,对数据加密;采用基于用户身份的鉴别。隧道模式使用IP帧作为隧道发送分组。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yz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