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3 06: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

A.定息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 )。 A. 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 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 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

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 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4、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主客观依据有( )。

A. 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B.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

C. 经过三年的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

D. 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

5、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

A.消灭资产阶级 B.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D.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 )。

A. 自愿互利 B.互相合作 C. 典型示范 D. 国家帮助

7、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的、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D.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8、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9、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具体表现在( )。

A.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C.对一部分原来的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D.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1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体现在( )。 A.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立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

C.是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D.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

2、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

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对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四、论述题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材料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B 6、A 7、B 8、C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DE 3、ABC 4、ABCD 5、ABCD 6、ACD 7、ABE 8、ABCD 9、ABCD 10、ABCD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答:此命题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重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答:此命题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但我国建国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理由:建国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成分,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第一,管理上,它接受国营经济领导;第二,在资产结构上,有国有资金的参与;第三,在客观上,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个命题混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同建国初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界限。

3、答:此命题错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仍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答:此命题错误。(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1】【材料2】,分析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C 5、B 6、D 7、D 8、A 9、C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CD 3、ABC 4、BCD 5、ABCD 6、ABC 7、ABCD 8、ABCD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答:此命题错误。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2、答:此命题错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答:此命题错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命题不准确。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

四、论述题

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五、材料分析题

(1)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前提。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也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理论上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突出了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2)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论依据是:一方面这个命题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以发展作为思想主题的。另一方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客观依据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②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完成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③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④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⑤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必然要求。

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键是发展经济,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深化改革,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不

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三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yx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