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真善美

更新时间:2023-10-27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9对外汉语 杨冰霞 2009034142

浅谈文学的真善美

内容摘要:真善美是文学的价值原则,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本文主要主要通过对《穆斯林的葬礼》、《巴黎圣母院》、《边城》这三部作品的简要分析来阐述本人对文学真善美的理解,浅谈文学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真善美 《边城》 爱 《穆斯林的葬礼》 《巴黎圣母院》

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造探索伦理问题。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善”是核心。美是手段。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一、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超越性的生存方式”。“超越性”也包含了对文学艺术理想品格的价值期盼,文学艺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对“实在生活”的超出和对“可能生活”的守望。【1】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作品内容是“真”的,但这里所显现出来的“真”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描绘真实的生活,而是通过作者的加工改造,在原本的生活材料上加上作者给所要描写的形象或事件的愿望和主旨。所以,文学艺术的真并不是完完整整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和感悟,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带有主观性的。“文学是巨大而有重要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在与他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2】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作品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诚然,作者所描写的情节并非纯属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我们追溯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时就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书中的全过程,但她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痛哭和饮泣,他们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和她们的宗教文化的激发驱动着作者酝酿出这一不巨大的作品。作者借助她们的民族文化无意借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在跌宕起伏的

09对外汉语 杨冰霞 2009034142

情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穆斯林世界文化。让读者去感受这内涵真实的穆斯林世界的浓厚特色的生活。在这里即惨透了我们文学“假定的真实”。作品中的风俗描绘,如穆斯林人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穆斯林人和汉人不能结婚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无体现着文学中的“真”。但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人知道,这里的“真”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他所彰显出来的主旨是远远高于生活的。

二、关于文学中的善

文学创造既以真实反映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凡是文学创造都存在着情感的表现,也就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所描述或表现人物与事件的“评判”,即对善和恶的评判。每一部伟大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善”,无论作者描绘的是美好的或者是恶毒的形象,最终都是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和鞭挞,传达给人们的 “善”的价值。,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作家的责任时说:“他是经常地、永远地处于不安和激动之中,因为他能够解决与说明的一切,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幸福,使人们脱离苦难,予人们以安慰的东西。【3】“善”的价值与情感的表达,在文学作品里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现,即把情感寄予具体的形象的创造中。【4】 从《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中,我们可以从作者刻画的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来窥视出作者对善的价值追求。

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个长相及其丑陋、性格非常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人。他勇敢地从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爱斯美拉达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爱斯梅拉达。这种无私奉献恰与副主教膨胀的私欲形成对比。雨果通过这种“善”与“恶”的对比,是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鲜明,在强烈的对比中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作者还直接刻画人物来表达出“善”。 艾斯梅拉格在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因为她不爱他而不答应做他的真正妻子而只是名分上的。这种冒着生命危险的举动是一种无法言传的“善”。 所以说,文学本身的善的价值不是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文学作品在描写善恶的时候所体现出的伦理判断,以及它所激发的感情符合善良的人性。

三、关于文学中的美

“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既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也指作品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

细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以从记得方面来感受她的美。

首先,风景是美的。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09对外汉语 杨冰霞 2009034142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意象与味道,作为图景,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沈文沈描绘的湘西世界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片和谐的生命形态。那里的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审美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就表现为一种生动的气韵。”【5】沈从文无论从哪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展现都体现出了湘西那种充满朝气的和谐的美,一种恬静的诗意般的韵味。

其次,人是美的。“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那么乖”“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一个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一个眉清目秀,富于感情智慧。他们都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从寥寥无几的笔墨刻画中,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那种健康有活力的人物形象。

再次,人性是美的。《边城》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四、真善美的和谐一致

真善美的统一的每一部作品都企图达到的最高目标。《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巴黎圣母院》则环绕着几个不同截然不同的人物来展现出人性的丑恶;《边城》则主要围绕着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开,展现出湘西的人情地理风貌。“文学反应的生活是人的美的生活。”【6】每一部作品都基于自己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品通过不同的情节,表达出作者对“善”和“美”的追求。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在内容上都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结合。

【1】邢建昌《文艺美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第四章“文学作为人的

超越性的生存方式”第56页。

09对外汉语 杨冰霞 2009034142

【2】高尔基:《给安.叶.托勃罗伏尔斯基》,《文学书卷》上卷,人民出

版社1962年版,第217页。 【3】列夫·托尔斯泰:《谈作家的责任》,《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

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13页。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文学创造”,第

166页。

【5】《文艺美学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电子书中找的)

【6】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yq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