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更新时间:2023-12-18 20: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节课

思考题

1、什么叫做“佛子行”?你打算如何学习这部论典?

2、请解释顶礼句和立誓句的意义。

3、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暇满人身具有实义?正

确的闻思修行是什么样的?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4、为什么修行人要抛弃故乡、前往寂静处?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那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样做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讲《佛子行三十七颂》。

本论是藏传修心法门中非常殊胜的窍诀,以前我也讲过很多次,有些道友应该非常熟悉。上师如意宝在世时着重强调这部法,他老人家自己也在一些上师面前先后听过一百五十多次。

有些道友觉得自己以前听过、背过,就不那么重视了,其实它的词句虽然简单,里面的内容却相当殊胜,也很深奥,希望你们不要轻视,应该反反复复思维。

这部法是藏传佛教大乘法门的修行精要,懂得它之后,内心的改变会相当大,菩提心也会自然增长。即使对内容不太明白,仅仅是耳边听到这种教言,大悲菩提心也会逐渐增长。因此,大家在学习《入行论》的同时,还是要修习这部法,尤其是今年要求一定要背诵,三十七颂都背不来的话,那没必要读佛学院了,你一个月吃多少顿哪?肯定不止三十七顿吧。所以除了极个别的老年人以外,希望你们一定要背诵,不仅是在座各位,包括以菩提学会为主的十方信众也一定要背《佛子行》。以前上师如意宝建立学院时就说过,最低也要背诵《佛子行》、《三主要道论》、《修心八颂》等简单的窍诀,所以大家应当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法供养。

其实背诵的利益和功德相当大,因为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法义的理解跟平时看书完全不相同,在一生中印象也很深刻,乃至生生世世在阿赖耶上都种下了极为坚固的菩提种子。所以背诵非常重要,大家务必要重视。

上师如意宝经常讲,无著菩萨造《佛子行》时有个殊胜的缘起(传记中也有):尊者造完《佛子行》以后,把稿子拿到房顶上校对,就在此刻,一阵狂风平地刮起,瞬间就把法本席卷而

去,飞扬十方,一张纸都没有留下来。(但尊者并不灰心,又重新依照心中所忆,将其整理了出来。)如今,《佛子行》已传遍诸方,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都在大力弘扬学习;汉传佛教的各大城市和寺院,也对《佛子行》赞不绝口;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的信徒,将其译成不同的文字,纷纷效仿行持……本论影响力如此深广,其缘起还应追溯至那场大风吧。

可见,遇到狂风也不是不好的现象。早期上师讲《释量论》时,我们每天辅导没有房子,就是坐在院子里面。当时是冬天,起狂风,好多道友的书到处乱飞,在后面追半天,拿回来后看一会儿,又起一阵狂风……其实当时没有想到这是弘扬十方的象征,开玩笑。有次无著菩萨生了重病,弟子们请他留下遗嘱,他则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的遗嘱就是《佛子行》!”

这部论典,上师如意宝一生中听过很多次,像上师那么具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还要再再听受呢?应该说是有殊胜的密意。因此,在座的道友一方面要经常闻思,另一方面也要再三辅导,好好地听,希望法师也辅导这部论典,修学时尽量将里面的法义融入于内心。

我个人而言,对这部论典不敢说修得好,但是信心很大,从开始一直到现在,光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包括听传承,肯定也有一百次以上了。因为上师每到国内外任何一处,有时间的话,就详细传一遍,没有时间就念一遍传

承,这样全部加起来,肯定有一百多次了。学院的很多老道友也知道,上师在讲法的过程中经常传《佛子行》。

其实,《佛子行》对我也是个特殊的缘起,二十年前,也就是在1987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藏族信徒朝拜五台山。当时我们对汉传佛教一点也不了解,汉传佛教对藏传佛教更是一无所知。朝山期间,我受上师之命,初次将《佛子行》翻译成汉语,在五台山菩萨顶为广大汉族僧俗传讲。在此过程中,捉襟见肘的汉语水平使我费尽周折,特别是前所未见的汉地佛教专用词汇,我更是一窍不通。但为了不破坏缘起,我只好硬着头皮坚持,那时候没有佛教辞典,晚上就使劲翻阅各种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才算勉强完成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结下不解之缘。对我来说,给汉地传授的第一部法,就是这个《佛子行》。以此缘起,近二十年来,在放生、了解佛法、行持佛法等方面,大家还是共同做了一点事情。我们一方面应该感恩上师,一方面也要以欢喜心来接受这部法。

下面对本论内容作个简单介绍:

释题:佛子行三十七颂

什么叫做“佛子”呢?严格来讲,就像《入中论》所言,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而一般意义上讲,在座诸位都可以称为佛子,

如《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轮回中任何一个苦恼众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变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众生礼敬。

那么,大乘佛子要做什么事情呢?就是下面所讲的三十七条,无著菩萨在每一颂结尾都加上“佛子行”三字,指大乘菩萨所应行持的律仪,发了心后要怎么做、如何以大乘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佛子行。

作者:无著菩萨

他也是《入行论释〃善说海》、《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作者,但并不是印度龙猛、无著中的无著菩萨。现在有些人搞错了,我看见一本《佛子行》的讲义,封面竟是印度无著菩萨的画像,说明他不知道这是藏传佛教的无著论师。

无著菩萨的传记,我以前已经翻译过,前段时间讲《入行论》时,附在第二册讲记后面了,希望你们再三看一下作者的大悲心。作者教言的殊胜性与众不同,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多听多读《佛子行》,菩提心会自然而然增长,究其原因,来源于无著菩萨的殊胜加持和殊胜发心。”世间上类似的论典肯定非常多,但为什么《佛子行》在佛教界中如是兴盛呢?就是因为作者的不共发心。现在国内外的很多大德在传授佛法时,经常听说“这位大德在印

度传《佛子行》”、“那位大德在美国传《佛子行》”……所以,对今天学习的这部论典,大家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没有欢喜心、没有兴趣的话,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全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誓。 乙一(顶礼)分二:一、总顶礼;二、分别顶礼。 丙一、总顶礼: 那莫罗给夏

雅!

这是梵语,“那莫”是顶礼,“罗给夏雅”是世间自在王,合在一起就是顶礼世间自在王——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无著菩萨的本尊,有些史料中说,无著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他所造的论典前面,处处可见顶礼观世音菩萨,让后学者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生起不共的悲心,逐渐成熟菩提心。

丙二、分别顶礼(与观世音菩萨无别的上师):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这里是赞叹作者的上师。从实相角度讲,他上师照见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什么真相呢?如龙猛菩萨在《中论》的开头偈中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虽然他证悟了诸法本体,远离了八边

戏论,却不像阿罗汉那样自己融入法界、趋入涅槃,而是现相上仍无条件地唯一利益众生,大悲心非常强烈。如《涅槃经》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现观庄严论》也有一类似教证说:“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因为智慧非常殊胜,故不会沉溺于三界轮回;因为悲心极为强烈,故不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住于寂灭。

在作者的一生中,有恩重如山的十位上师、广闻博学的十位上师、无与伦比的两位上师……然而,使他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是索南扎巴和仁钦西日,这两位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因而作者在此以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地进行顶礼。这样的顶礼,对生起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和加持。

观世音菩萨显现为菩萨身份,但佛经中早就说过他是古佛再来,如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普门品》云:“三十二应周尘刹,随类化现救诸难。”在汉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而在我们藏传佛教,只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这几类。藏地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相当大,有一种说法是:“藏族人从小会叫妈妈时,就会念观音心咒了。”确实,很多小孩不用特意教“嗡玛呢巴美吽”,也没有一个不会念的。不过现在城市里长大的藏族人,恐怕有点危险,我用百分之百来保证的话,可能会遭到因明的

妨难。在汉地,尤其是南方一带,“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蔚然成风,反正是观世音就信得不得了,有些人连他是神、是天仙还是菩萨都分不清楚。我遇到一个人,他就说:“我不信佛教,只信观音菩萨。”(众笑)

从前印度有一位八十老翁,念诵观音心咒一亿遍,成就长寿持明的果位,住世三百年后,肉身直接飞往极乐刹土。尼泊尔境内有一妓女,舍恶业后,持观音心咒一亿余遍,身体显相为至尊度母,余人皆可亲见。再者,藏地有一猎人,为净除大恶业,至心诵观音心咒一亿多遍,后来七次亲见观音,命终之后有许多成就相。这类事例不计其数。尤其在我们藏地,很多人老了以后,都发愿念一亿遍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圣号。但在别的城市里,有些人念佛没有计数,其实计数还是有必要的,知道念了多少,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当然,要念一亿遍的话,某些人可能吓坏了,有个人曾得意地说:“我已经念了一万遍阿弥陀佛心咒了!”这可能不算什么,但若一直这样下功夫,一心一意地持诵心咒或名号,自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这里说智慧和悲心是他上师的特点,也讲了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境界,所以大家应该求什么呢?一是智慧,二是悲心。有了智慧和悲心,就不会愚昧,也不会不度众生。否则,没有悲心、只有智慧,就像一些大学生或高材生,人虽然很聪明,但不愿意帮助众生;很有悲心、

没有智慧的话,想帮助众生也是力不从心。因此,大家一定要尽力具足智悲,尤其对小孩子,从小就要好好培养。

乙二、立誓: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个偈颂,我看到很多法师都讲错了,所以讲经的时候应该注意,但是没有传承的话,确实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切快乐利益的源泉佛果,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是修持正法而成就的。或者“利”解释为增上生,“乐”解释为决定胜,龙猛菩萨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人天福报的增上生,叫做乐;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决定胜,称为解脱,这两者的来源非常多,但龙猛菩萨归纳起来就是信心和智慧。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或者没有取舍智慧的话,做什么都会一事无成。

佛果是一切利乐的源泉,那么它是由什么因中产生的呢?不是通过发动战争侵略他国,也不是依靠狡诈的手段巧取豪夺,唯一就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来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要想获得圣果,一定要修持佛法,这是利乐有情最好的办法。

我经常在想:“佛法的加持和利益真是不可思议,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也能通过佛法来帮助众生。”有时候能帮助一些众生的话,不

管自己生病还是劳累,都觉得很快乐,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表面上的快乐。去寻找这个快乐的来源,它就是佛法,如果没有佛法,哪怕我一个人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一定快乐,哪怕我当了国家总统,也不一定快乐。但我现在的快乐,的确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无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种执著的快乐。

我们附近有一位闭关的法师,他天天都说:“我好快乐,我好快乐……”前段时间他去汉地,也是张口闭口说很快乐,我就跟他开玩笑:“你不要总说自己很快乐,你是不是着喜乐魔了?”当然,有了一定修行境界的话,不管什么样都很快乐。在座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有钱也不行,有条件也不行,反正心里有种说不清楚的痛苦,但通过佛法调伏自心后,随时随地都觉得快乐。当然如果获得了佛果,有漏的痛苦全部会消于法界,而这一切的来源就是佛法,也即《佛子行》中所阐述的道理。

一般而言,造论者应具备三种条件:登地菩萨、现见本尊、精通五明。有些论师说无著菩萨完全圆具这三者,而且他的悲心极为强烈。希望大家看一看作者的传记,通过传记中的有些道理,才知道这部法的殊胜性,跟其他法是不相同的。现在很多凡夫人随便造论,不要说三十七颂,五十七颂也一下子就造出来了。那天有个道友也造了一个《佛子行三十七颂》,

但是他写得乱七八糟的,不要说佛子行,连凡夫行都不行。现在的世间人,什么事情都搞得出来。(师笑)

总而言之,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佛果,而佛果的来源就是了解、修持正法,为令自他懂得佛法,无著菩萨以大悲心造了三十七个带有“佛子行”的颂词。

甲二(论义)分二:一、入前行法之方式;二、正行宣说三士道。

乙一(入前行法之方式)分七: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世;五、远离违缘之恶友;六、依止顺缘之善知识;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丙一、当使难得之暇满人身具义: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未转生到八无暇处而获得了八闲暇,同时又有修行正法的顺缘,从自己角度已具足五种自圆满,从他缘方面具足五种他圆满,具全十八种暇满、犹如越过大海的航船般的此人身,非常来之不易。依靠它,能让自他一切芸芸众生,从无边无际、被烦恼所缠的轮回苦海中得到解脱。因此,已获得这般殊胜微妙的人身大船时,万万不要懈怠懒惰,务必要夜以继日地精进,精进什么呢?不是天天上班,到办公室

去抽一杆烟,看一张报纸,然后混时间,而是要尽心尽力地闻思修行,诚如仲敦巴尊者所言:“修法需要闻、思、修结合起来,这是修持佛法的窍诀。”

寂天菩萨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既得此闲暇,若未行此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佛陀三番五次地告诫我们,人身难得易失,一旦幸运获得了,却没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来,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事情了。放眼整个世界,无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行持善法、闻思修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仲敦巴尊者说:“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佛法更为难得,因此千万不要空耗。”但是现在的世间上,无义虚度时光的人特别多,整天打麻将、喝酒、抽烟,做各种非法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价值。

大家既然获得了人身,发了这么殊胜的菩提心,一定要把这个机会利用起来闻思修行。当然,闻思修行并不是今天闻、明天思、后天修,而是要像《扎嘎山法》所说的那样:“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这是很殊胜的窍诀。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扎嘎山法》专门有一章节宣讲这个道理。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得了人身以后干什么,有些甚至出家以后还不知道,“我已经剃了头发,现在要干什么呀?”那你跳河吧!还

干什么呀?当然是闻思修行了,除此以外,没什么可干的。出家以后不用问了,就是闻思修行,皈依、受居士戒以后要干什么?也是闻思修行,此外没有其他的了。

现在很多人学了一点课本知识,就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实际上从国际上看,现在的课本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有些人读了博士生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如果没有学习佛法,光学那些知识非常狭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傲慢。现在有些有知识的人,根本不愿闻思修行,读过几年书,就认为自己是遍知了,“我是博士生,你看我的名片”……没有什么可看的,这只是某个专业中你学了一点东西而已,跟过去广闻博学、精通五明的大德们比起来,现在所谓有智慧的人真是非常可怜。

丙二、抛弃三毒根源之故乡: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真正要闻思修行的话,最好是远离故乡,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故乡是一切贪、嗔、痴的来源。

具体而言,修行正法之时,如果住在自己的家乡,

1、贪心:对父母、亲友、家属等,时时生起强烈的贪染之心,犹如滚滚沸水般翻腾不息。这种现象,在城市里感受得尤为明显,今

天对这个人贪执,明天对那个人贪执,始终被烦恼缠缚着,想修行也没办法解脱出来。我认识一个居士,她经常给我打电话,也没什么可说的,“我今天跟妹妹过生日”、“明天跟哥哥过生日”、“后天跟姐夫过生日”……每天过生日要花很长时间,世间人彼此贪著特别可怕,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

2、嗔心:对嗔恨自己的人、抢夺自己财产的人、毁谤自己的人、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生起熊熊烈火般炽盛的嗔恨,刹那间焚毁了自己的善根。

3、痴心:丧失如理取舍所行善法、所断恶业的正知正念,取舍因果的智慧逐渐消失,无明愚痴在心的虚空中密布起来。

不说别人,作为我的话,本来在寂静地方受了二十多年的佛法教育,应该有一种定力,但惭愧得很,我不敢在很多人的城市中呆太久,不然的话,除了做些无聊的事以外,每天没有什么修行,悲心慈心都发不起来。所以除非是放生或看病,我平时尽量躲避城市,本来自己的悲心和智慧就很微薄,再这样呆下去的话,一天减一斤,一天减一斤……最后十斤都没了,所以特别害怕,真的有这种感觉。

故乡是贪心、嗔心、痴心的来源,贪嗔痴在烦恼中是最可怕的三大魔军,这些烦恼没有降伏之前,我们一定要抛弃故乡。当然,大城市的有些人要完全抛弃故乡,放弃家庭工作、

孩子老婆,背着一个包前往寂静地方,恐怕是不现实的。但有些想离开的人,往往把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去年还是前年,我在杭州讲《佛子行》,一堂课全部讲下来,可能用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有个居士特别想出家,我讲完以后在吃饭时,开玩笑地问他:“我今天讲了什么法?”“哦,您今天讲了远离故乡。”他旁边的妻子有点不高兴:“堪布讲了三十七个佛子行,你怎么只记得一个远离故乡?”听说他后来没有出家,也许家人不同意吧。但他当时的感受很深,确实觉得家庭是贪嗔痴的来源,没有意义。有些道友回去后也有同感,前段时间,有个道友非要下去度化家人,结果在家里呆了几天后,贪嗔痴全部感受到了,然后赶快回来了。

修行人住在山里真的很好,但对城市里的多数人来讲,恐怕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给你们一种教言:不一定要远离故乡,应该尽量把时间调整好,断绝一些琐事,有条件的话弄一个佛堂,每天以比较寂静的方式来修持一段时间,或者自己看书,这也是一种远离喧闹。

我看到很多居士,以前特别特别散乱,现在虽然摆脱不了工作和家庭,但是能掌握自己的时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能调整自己的工作,每天可以创造出学习佛法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上师如意宝在美国时讲过:“你们所有的人都到山上去,可能很多条件不允许,但自己可以创造一个修行的条件,这也是远离故乡的窍诀,也是依止寂静

的教言。”

因此,远离故乡非常重要,《扎嘎山法》里面讲了,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回到世俗的家里去,即便听到别人说“你的父母现在危在旦夕,按情理你应当回去”,自己也要暗自思忖:“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无济于事,我又没有能使他们不死的办法,为他们念经回向在这里也可以做,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所以,有些道友听别人说“你妈妈死了、爸爸死了,赶快回来啊”,应该这样想:“我现在连头发都没有了,回去也不是特别自在,父母怎么样生病我也没办法,毕竟我又不是医生,干脆在这里给他念一个《普贤行愿品》,不回去了!”按照《扎嘎山法》的教言,就应该这样。但是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恐怕有些人也无法面对。其实远离故乡对修行来说是最好的方便法,前辈高僧大德经常这样讲。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二节课

思考题

5、修行人为什么要依止寂静的地方?请以教证、理证进行说明。

6、本论中作者依靠什么窍诀让我们看破今世?你对此有何体会?

7、请具体分析远离恶友的必要性,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8、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应该如何依止?请剖析你的依止方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9、为何说世间天神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你对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能生起定解吗?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次《佛子行》讲得不是特别广,只是稍微广一点,由于有些大德传讲时、有些居士自学时,理解得都比较简单,里面的深义没有特别去探究,所以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还要看一下《佛子行释》,它是上师如意宝的前世根桑秋扎仁波切造的,以前上师在讲义上给我们传过,那时候人比较

少,我们喇荣山沟也非常清净。上师说里面有很多噶当派的教言、印度大德的教言,所以当时我觉得非常非常殊胜——在这么好的圣地,依止这么好的上师,学这么好的法,得到这么好的人身……那种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几年前,我把《佛子行释》翻译出来了,因为各种事情比较散乱,现在还没有校对完,但基本上没有大的问题。这样的法本非常难得,你们不要看作社会上的书籍那样来对待,社会上的书籍虽然在新华书店卖得很贵,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它们只能令众生产生贪嗔痴,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而诸大德的这些善说,犹如如意宝般珍贵,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应该清楚,不用我在这里罗嗦。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每天所讲的内容对照《佛子行释》来修行,我不可能引用里面所有的教证,这也没有必要,翻译完了以后,你们可以自己学。其他城市里的道友,通过网络等方式一定要得到这个讲义,然后自己要勤学。现在很多人光是听一听、自己不下功夫,这样的话,闻思修行并没有如是实践。希望大家学任何一部法时,应该有种精进的态度,通过几种方式把经论的内容在自相续中串习成熟,一方面要听上师的教言,一方面要背诵和思维,同时还要参考其他大德的讲义,几方面的因缘聚合后,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否则,我们从小就在散乱中度过,现在一下子依靠佛

法来转变,就像石头上灌水一样,不会进入相续中去。

因此,学习方式千万不能搞错。我看到外面的一些道友,尽管学了个别论典,但学习方法完全是空白,自认为学了什么什么法,很殊胜,但我详细问他到底怎么学的、怎么背诵的、怎么思维的,回答就不容乐观了。所以,学一部法不要留在口头上,也不要停在形象上,应该踏踏实实地把所有内容想方设法融入自相续中。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为什么要依止寂静地方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功德,一是远离喧闹的城市和恶劣环境后,自相续比较清净,贪嗔嫉等八万四千烦恼会逐渐减少,乃至灭尽。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大城市里想得多,做得也多,心没办法归入佛法,但是远离了恶劣环境后,原来的贪嗔痴等烦恼就渐渐消失了。

二是没有经商务农等散乱之因,相续中的善法,如大悲菩提心、闻思修行等功德日益增长。很多人也感觉得到,在城市里面,整天浑浑绰绰的,什么善法都搞不上,而一到寂静的地方,心从早到晚还是归于法性,对众生生悲心,对上师三宝也能起清净心、信心、恭敬心。

三是远离不好的环境后,心极为清净,对佛法可以生起定解。证悟空性也好,深信因果、取舍善恶也罢,善法方面的定解逐渐增长,恶法方面的邪知邪见逐渐退失,乃至彻底消尽。所以,作为修行人,依止寂静的地方非常重要。

当然,依止寂静有几种方式,上等修行人应舍弃亲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到山沟里剃度出家,终生修行。但是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好,现在很多人不经观察,一听说佛法或遇到一个活佛,就马上出家,这种行为不一定可靠,不值得接受。要知道,出家是终生大事,一定要反反复复考虑,我看见有些道友,今天听说来了个活佛,觉得跟他的因缘很好,就不加思索马上出家,什么事情都不处理,急不可待地把头发剃了,通过各种方式来跟着他。

这种做法并不是很稳固,我经常强调,你们想出家的话,最少也要两三年、三四年好好地观察,看今后的人生若以出家身份来度过,能不能受得了这种苦行?能不能割舍对亲友的贪恋?出家后能不能精进地闻思修行?如果不能,那你当个清净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些地方的在家人,真的超越一些恶劣野蛮的出家人,现在个别出家人不如法的现象相当多,所以说,想依止寂静地方一定要观察。

当然,如果有了这样的缘分,那么依止寂静的功德确实非常大。佛陀在《月灯经》中赞叹了静处的很多功德,尤其是作为初学者,《宝积经》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

当居寂静处。”阿底峡尊者也说:“没有得到稳固的境界之前,不能离开寂静的地方。”所谓的稳固境界,就是获得极喜地(一地菩萨),这时候才不会为外缘所转,在此之前,修行人一定要依止寂静处,否则,多多少少都会被外境转变自己的心。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一定要喜欢寂静地方,远离城市等对修行不利的环境,《富楼那请问经》云:“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这个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也引用过,我当时就开玩笑说:“切莫贪恋大城市,那可不可以贪恋小城市?小城市散乱得可能不太严重,大城市真的特别可怕。”古人言:“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聋。”古代有没有五色五音也不知道,但现在到了城市里,到街上去走一圈,色法令人眼花缭乱,噪音也是各种各样,有时候耳朵都快聋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戴眼镜,有很多近视眼?原因就是外面的五色太多了,眼根经常受到损害。

假如一直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信心恐怕永远都提不起来,所以最好远离喧闹的城市、杂乱的环境,选择清净的地方。倘若条件不具足,也不要整天随外境转。我们凡夫人没有控制能力,我看见很多人真的很可怜,整天沉溺在网上,日复一日迷恋于幻觉中,一直醒不过来。以前古人很清净,生活只要吃三顿饭,平时听

得不多、看得不多,即使是在家人,也过得比较平淡,不像现在一样。

因此,修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杂乱的环境。到了寂静地方,有一种新的空气吸入体内,有种重新恢复的感觉,绝对会对佛法生起信心。说实话,我除了看病或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外,确实不敢呆在城市里,如果呆的时间太长,今天减少一点功德,明天减少一点功德,善法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修行人而言,离开静处也是一种违缘。昨天有个道友和他母亲对我说,他们想到城市里住一段时间调节调节,真能调节倒是可以,可是寂静地方不能调节,到城市里就可以吗?呆在静处三四年的人,最后要到城市里去,我心里总有一种担忧,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否则外面太乱了,不要说没有境界的人,就算境界很高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会逐渐逐渐被染污的。

昨前天德巴堪布和我谈论了汉地的一些状况,我们都共同认为,现在年轻的修行人,最好不要到城市里去,去的话,不一定是弘法利生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真的很担心会被染污了。二三十年的老修行人也许好一点,但是也不好说,很多人的体会和体验都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以转为道用。依止静处学习佛法是我们的福分,因此在座年轻的出家人,若想舍弃时,务必要再三观察自相续。有些人一点也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自己的命运

和前途,这方面我不广说了。

丙四、忆念无常而放下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此处主要讲看破今世。通过观修无常,我们知道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最终都会彼此分离;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死时要统统留在人间;意识也会舍弃身体,孤独无依地前往后世。思维这三种原因以后,我们理当看破对今世的贪执与牵挂,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自在,只有获得自在,才能得到解脱,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大德口口声声宣扬的教言。

《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个教言,就广泛阐述了看破今世的利益和功德。有些人可能想:“看破今世很困难啊,我怎么舍得亲友、财产乃至身体?”其实若从道理上分析,这些没什么值得贪恋的。父母亲眷、兄弟姊妹等关系密切之人,虽与自己相依相伴,但到了最后也是各奔前程,不可能一起前往中阴。有时候是他们先离世而抛弃我们,有时候是我们先离开,把他们留在人间,这是一个必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

至于财产,因为是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积累的,好像也舍不得。但就算再依依不舍,离开人世时,也如同从酥油中拔出毛发般,带

不走一丝一毫。甚至有些人在还没死之前,依靠种种原因,就没有权力享用财产了。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财产的奴仆,这样并没有什么价值。

不仅是这些身外之物,就连心识的旅客,也要离开身体的客栈,孤独无助地去往陌生的地方。身体就像一家旅馆,心识犹如一位过客,客人在旅店中呆了一两天,就要离开,同样,我们在六道中不断流转,今生依靠这个身体而留在人道中,一旦离开了身体,身体被火葬或者天葬后,心识又开始转入下一世。

通过这几种原因来分析,我们应该知道今生所贪的身体、财产、亲友一定要舍弃,不然就不可能获得殊胜的定解。无常观在修行人的境界中非常重要,假如生起了对无常的感悟,知道生老死病、得失成败等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修行很容易成功。佛经也说:“三有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这个教证以前用过很多次。真的,有情的生死就像看戏一样瞬息万变,今天生、明天死,没有什么可靠的,只要懂得世界的虚幻本质,面对生老死病,很多人就不会特别在意了。但现在的世间人并非如此,有时候看到他们的行为,我们修行人确实有种不同的感受。尽管我自己也修行很差,但是跟长期受世间教育的人相比,某些方面还是有一点差别。

以前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时,上师送他一段金玉良言:“如果没有看破尘世,将世间

法与胜法混为一谈,修法必将荒废。”也就是说,殊胜的佛法与看破今世是紧密相联的,倘若能够看破今世,那么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作为世间人,对财产和身体等不贪著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想一想这些道理,看看每天特别耽著的事物到底有没有意义。现在的世间人,要么对亲友特别执著,经常痛苦万分,要么对财产特别执著,尤其是开放以后,每个人的要求特别高,买房子、买轿车……享受的层次越来越提升,一直盲目地往前追,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和时间。但最后得到什么呢?只有劳累、忧愁、沧桑,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自己应该会明白。

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要观观无常,学会知足少欲。北京有个修行很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退休了,他以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对新事物的判断和研究非常深,关于科学方面写过十几本书。他对佛教也有虔诚的信心,白天不断地探索科学知识,晚上一直修颇瓦法。他的生活相当简朴,整个屋子里,家具是古式的桌子椅子,除了一个电风扇和电话以外,什么现代化的东西都没有。电话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孩子跟他问候,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北京比较热,夏天没有电风扇也不行,而其他的钱财,他全部用于慈善方面,自己没有被新时代所转变。

可我们不是这样,今天看到一个新产品—

—“啊,这个东西很好!是MP3、MP4、MP5、MP6……”就开始不断地求啊求啊,最后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步,反正是永无止境地往前追,拼命追。其实这是很累的,一切全都是幻化,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应该有控制能力,生活知足少欲,才不会很痛苦。但现在的人恰恰相反,一生中疯狂地往前冲,最终一无所得、空空归回,非常可怜!

丙五、远离违缘之恶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平时修行过程中要远离恶友和恶知识,这就是佛子行。为什么要远离恶友呢?这也有三个原因,交往恶友增长三毒,失坏闻思修行,让人变得没有慈悲心。

无著菩萨的《佛子行》讲得非常殊胜,文字上不多,但是把一切修行要诀都归纳了。这里说依止恶友的话,贪心嗔心会越来越增上。很多道友就是这样,遇到一些修行不好的人,那人肯定想尽办法——“我们要不要去看电视,要不要到舞厅去啊?”自己没有定力的话,就跟他跑了,如此一来,贪嗔之心很容易增长。《俱舍论》中说,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所以如果依止恶友,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和业障很容易现前,这是一个。

第二个,闻思修行会毁坏无余。这一点,也是我们多年得出的结论,有些道友本来非常不错,后来遇到一个恶友,过两天就不想闻思了,整天跟他到处跑,再过一阵子,背诵、考试都没办法搞上,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跟某某道友在一起了。外面有些居士也有这种情况,刚开始非常非常精进,但是遇到一个特别散乱的人后,与他同吃同住,没过几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后根本不想闻思修行了,这种现象非常非常多。

更可怕的是什么?依靠这些恶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将逐渐隐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人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以前阿底峡尊者问仲敦巴:“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是谁?”仲敦巴回答:“是恶友。”“男众出家人最大的违缘是什么?”“是女人。”

因此,大家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被恶人转化。上师如意宝讲过:“修行人最好是远离恶友,摆脱一切散乱,好好地闻思修行。如果实在无法离开散乱,那也应该跟上师和善友一起散乱,这样的话,没过几天,你就慢慢被转入闻思修的行列中了。”所以,你们想跟人聊天的话,不要找不喜欢闻思修行的人,应该去找法师、辅导员这些人,跟他们聊一聊,“我太散乱了,这几天没办法控制自己,中午可不可以到你家里吃顿饭?你有没有好吃的?”这位道友也会不好意思,不得不答应:“那好吧,

你11点钟来,我给你炒个白菜。”这样通过和他接触,你一定会有所转变的。

我经常观察你们跟谁接触,跟坏人一起的话,肯定不久就变坏了。通过经常交往的朋友,也可以看出你的修行境界。因为恶人经常喜欢恶人,就像盗贼与盗贼为伍、商人与商人结伴一样,喜欢闻思修行的人,不可能常常跟散乱的人在一起。

前段时间我在昆明,依靠某些因缘,很想回来后马上讲《如意宝藏论》中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这两品,但现在回来以后,不要说《如意宝藏论》,连《现观庄严论》最近也讲不成了。无垢光尊者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也讲了一部分,但不是特别广。

其实,作为凡夫人,环境还是非常重要,《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依止恶友的话,行为一定会变坏,所以如果想救护自己、帮助自己,要看看自己交往的人会不会经常毁谤别人,或者天天说些无聊的话、搞些无意义的事?是的话,则应该渐渐远离;如果那人特别喜欢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各方面修行非常精进,与他交往一定会有帮助的。

《涅槃经》中有个比喻说,人们特别害怕醉象,其实醉象并不可怕,最多只是毁坏你的身体,而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和恶友,他们不

仅能毁坏你的清净心,还能毁坏你辛辛苦苦所造的善根及慈悲菩提心。因此大家交往朋友时,一定要好好看一下,有些人口口声声毁谤他人、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那尽量与他少接触,像怨敌一样离开。当然这并不是毁坏誓言,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不要接近这些恶人,应当像尸体一样远离。恶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大家要注意!

丙六、依止顺缘善知识: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大乘佛子一定要依止上师,这样的殊胜上师,要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如何?大家应该最清楚,稍微别人接触一下就不愿意,稍微说一句也不能接受,对这个身体特别执著。而修学大乘佛法的话,一切解脱的根本、功德的来源就是善知识,佛经中云:“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生处佛所说。”善法全部依赖于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这是遍知佛陀亲口所说,不是一般人的泛泛之语,所以要深信不疑,明白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那么,依止上师有什么功德呢?罪业会逐渐灭尽,原来自己业力非常深重,贪嗔痴很厉害,但是依止上师多年之后,相续中的功德会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尽管一

两天不一定能察觉到,但若依止很多年,就会发现身心出现了许多功德。诚如《功德藏》所言,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会薰染上栴檀木的妙香,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纵然是业力深重的屠夫、妓女,久而久之也会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身心中出现许多无法想象的功德。所以,这样的善知识,理应以最清净的恭敬心来依止,以三种欢喜来依止。

依止上师的方法非常多,按《毗奈耶经》的观点,刚出家的人一定不能离开上师,最少要在上师身边呆十年。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今天“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剃头?我想把您当依止师,当根本上师我不愿意,只是把您当朋友一样依止,可不可以?”上师也是慈悲摄受:“可以可以,你可以把我看作依止师。”但明天他就跑了,无踪无影了,上师非常伤心:“我的弟子哪里去了?不知道方向了,名片也没有留。”因此,很多人依止上师的方法不对,恭敬心也没有,完全是一种形式。

如果没有恭敬心,很多成就不一定能现前。《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中记载,有一天尊者跟其他道友在一起,突然他专注地仰望虚空,只见一个叫索南加措的喇嘛直接前往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大家觉得非常稀有,尊者若有所思地说:“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之所以能趣往清净刹土,全是因为对上师的恭敬心所致

啊!”

所以不管是依止哪一位上师,只要他具足法相,自己说话也好、行为也好,一定要有恭敬心。假如没有恭敬心,则是成就的一种障碍,若能把上师视为佛陀,自相续也会转变的。《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说,第四世多哲活佛在12岁时,他上师递给他一个托巴,里面注满了酒,命令他喝下去。他抗议说饮酒违背戒律,不愿意喝,但上师一定要他喝。多哲活佛想:“上师是佛的化身,他要我这么做,我就应该这么做,他的话就是佛的命令。”然后就喝下去了。瞬间他的身心彻底转变,他开悟了。后来他在道歌中唱道:“今天佛陀亲自将这位僧人(指他自己),彻底内外上下地转变,使我明了大圆满的精髓,那与生俱有的大圆满。”

尽管从别解脱戒看,喝酒抽烟等不能做,但对方若是具法相的大成就者,对他的命令依教奉行,自己也有成就的机会。只不过现在有些人也如是效仿,自己本来没有善知识的法相,却披着老虎皮在外面乱搞,让弟子做非法的行为,这一点非常可怕,对佛教有极大的损害。

前段时间,在康定开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高僧大德“佛教论坛会”,四天的会议内容当中,大家着重讨论了假活佛对佛教的危害很大。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格鲁派等都认为,现在活佛的认定制度一点都不规范,母亲可以

认,朋友可以认,上师可以认,自己也可以认,尤其最可怕的就是自己认自己,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当时有位大德说,某某地方有一个上师,表面上看来很慈悲,但他对谁的话都相信,很容易被骗,结果他的寺院有两百多个僧人,一百多个都是活佛。其来源是什么呢?有人专门调查过,比如某人的亲友说:“我这个儿子好像有点功德,他可能是活佛,您打个卦。”他打个卦后:“是是是,应该是。”别人说:“我做了一个好梦,可能是活佛吧,您看一看。”“应该是、应该是。”最后寺院的活佛已经超过了普通僧人的数目,真的变成了活佛世界。

汉地如今特别信活佛,就像八十年代的藏地一样,八十年代有位活佛说:“我非常惭愧,我是个活佛,从现在的情况看,活佛对佛教有一定的危害。在我们德格,八十年代一来了活佛,大家都崇拜得不得了,摸顶、灌顶、求加持。可是现在,来了一个活佛时,德格基本上没人来看了,更何况求灌顶加持了。”汉地确实像八十年代的藏地,一听说来了活佛,就争先恐后、蜂拥而上。有些活佛从小没有受过什么佛法教育,所以种种行为相当可怕。其实即使他不是活佛,若对佛教理论比较精通、具有大慈大悲心、能把佛法教义传给世人,那倒也可以,但很多人不是这样,而是依靠这个名义毁坏了很多人。

这方面的故事非常非常多,希望你们依止

上师的时候,一定先要好好观察。汉地很多人没有闻思修行,头脑简单、很容易被骗,他们的信心是一种迷信,充满很多神秘色彩,听说某人可以飞、可以游,就觉得很了不起,一定要皈依他。实际上,这不一定了不起,开亚运会的时候,肯定有许多这类现象。甚至有些活佛连这些也没有,只不过有一封介绍信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活佛,从历史上看,有些活佛对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但这大多是古代的,古代的认定制度特别严格,高僧大德们对佛教很负责任,没有一定的证相不会随随便便乱认。而现在并非如此,有些上师确实对佛教不负责,把了不起的名号随便加上一个坏人头上,但他的行为不可能依靠名称来转变,最后本质目暴露无遗时,对佛教有没有损害?大家应该值得三思。

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注意,不要认为“他是上师,上师做什么我都要接受。上师抽烟、喝酒、作不净行,我规规矩矩地听从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虽然在佛教历史上确有极少数这样的成就者,但在末法时代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大家要以别解脱戒为主,如理如法地行持善法,这样对自己不会有危险,对佛教也不会有损害。

丙七、佛教入门之皈依: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世间的天神、地神、水神、护法神等,自己尚且困于轮回的牢狱中,被业惑烦恼的镣铐紧紧束缚着,又怎么能帮助别人解脱生死呢?比如说东北的天仙、狐仙,虽然暂时能给你一些帮助,让你发财、事业顺利,但不能把他当作究竟的皈依处,不能皈依这些世间的天神、邪魔外道或者教主。

据统计,世界上有两千多种宗教,有些崇拜遍入天,有些信仰大自在天,大多数都是拜不同的天神。但世间天神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就像关在监狱里的人自顾不暇,依靠他的话,怎么能让你获得释放呢?因此,要皈依的话,不要皈依这些,一定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陀是唯一功德圆满,具有能力、悲心、智慧,能把无量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圣尊;佛陀所宣说的法,也是可以皈依的;再加上修持佛法的僧众以及文殊、观音等大乘圣者,合在一起就是三宝,在三宝面前我们要虔心皈依,这就是佛子行。

皈依三宝的功德相当大,如经云:“何人皈依佛,不堕入恶趣。”皈依了三宝的人,就算以前造的恶业再严重,也不会堕入恶趣。《涅槃经》亦云:“皈依三宝者,速得佛果位。”如果皈依了三宝,很快就能获得佛陀的圆满果位。所以你们有机会的话,应该想方设法让别人皈依,假如别人不肯,那在旁生耳边作皈依也可以。

汉地的本焕老和尚就讲过一个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一天带弟子去村里化缘,但走遍了村子也没人开门,所以没有化到缘。佛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一个地方,看弟子中哪一个跟村里的人有缘,后来发现目犍连是有缘者,于是就派他去化缘。目犍连来到村子后,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打开门,因此化到了很多东西回去。

很多弟子有点怀疑:“为什么圆满功德的佛陀化不到缘,钵空空地回来了,而小乘阿罗汉目犍连却搞得那么成功?”然后就问佛陀。佛陀说:“我没有跟他们结过缘,而目犍连却跟他们有很深的因缘。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上山砍柴,有棵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农夫是个佛教徒,就给这些黄蜂念三皈依。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后来都转成人身。当时的农夫就是目犍连,那窝黄峰就是这个村子的人。由于目犍连当年跟他们结了缘,所以他们今世就欢喜供养他。”

因此,你们实在找不到皈依弟子的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有些人回去一趟特别失落,因为给亲朋好友讲了很多,想让他们皈依三宝,结果不但不皈依,反而被狠狠骂一顿,关系弄得很糟糕。如果你出去不成功,那可以到蚂蚁窝、餐厅、渔场给旁生念皈依,诵佛号,这样你可能也会变成像目犍连一样。

我们即生中遇到佛法、有皈依的机会,真的是非常荣幸,三宝永远也不会欺惑我们,永

远也不会错的。世间上有邪知邪见的人,看到别人皈依三宝、出家修行,就觉得“你搞错了,不应该皈依”。不管他们想什么、说什么,实际上以正理观察时,皈依的功德和利益确实无法衡量。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在有生之年,方便的话,尽量弘扬佛法。现在外面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中,有些人很能干,一个人召集了很多很多不信佛的人,让他们信佛。我倒不是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欢喜,但皈依三宝确实是一种妙药,这么好的妙药让可怜的“病人”都获得该多好啊,他们在轮回中如是痛苦、如是挣扎,若能得到这样的甘露妙药,身心肯定会非常快乐。因此,我从内心当中非常希望:芸芸众生都有皈依三宝的因缘,最终趋入真实的佛道!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三节课

思考题

10、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之间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11、为什么不应该贪著三有的安乐?家庭幸福、财富圆满难道不是很快乐吗?请谈谈你的体会。 12、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怎样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13、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一切快乐的来源是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打算怎么做? 14、作为大乘佛教徒,假如有人损害你、抢夺你的财产,你会如何对待?原因何在?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讲完了加行,现在开始讲正行。

乙二(正行宣说三士道)分三: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二、中士道不贪三有而希求解脱;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丙一、小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三士道分别对应修行人上、中、下三种根基。所谓的下等修行人,特别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而想获得人天的身体。很多相信因果的人觉得感受痛苦非常可怕,所以不愿意在三恶道中受苦,这就是下士道。

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还是下等修行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修行人,甚至还是开悟者,而实际上,他们连三士道都靠不上边。如果一个人不承认来世、只承认今生,今生也是求一些福报,不承认业因果存在,(当然,即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能会承认,但生生世世的因果循环不承认,)那么他连下士道都算不上。

所以,修行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承认前后世,如果没有这一点,那根本不算修行人。现在西方也好、中国也好,不承认前后世、只求福报的人相当多,这些人不算真正的佛教徒,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那么,下等修行人要怎么样修持呢?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果经》、《百业经》、《贤愚经》等大小乘的经典中,一再宣说了三恶趣的难忍漫长之苦全部来源于造作恶业——杀生、邪淫、偷盗等自性罪,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佛制罪。其果报就是三恶趣痛苦,这些因果过了千百万劫也不会错乱虚耗,只要造了不善业,则必定感受果报。《宝鬘论》云:“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造了不善业,就像种下了毒种子,定会转生到三恶道中,感受无量痛苦;造了善业的话,定会转生到三善趣中,生生世世享受无比的快乐。佛经中说业因果绝对不虚,也不会互相错乱,没有造恶的人不会感受痛苦,佛陀以了知业报智力而明了一切善恶因果,所以佛陀所说的这种道理,每个人应该深信不疑。

假如造了罪业,果报会一直等在前面,永远不会摧毁,也不可能不感受,所以造了恶业的话,知道忏悔很重要。智者会励力忏悔,而愚者对忏悔没有多大兴趣,经云:“愚人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罪同住。”愚者只会造业,不会忏悔,就像有些人只会花钱、不会挣钱,特别可怜。而智者以前世的业力成熟,可能会造一些罪业,但造业的同时也知道惭愧,通过四对治力来忏除,自相续不会与罪业共住。

尤其是越有智慧的人,惭愧心就越强。以

前上师如意宝每天都说:“我业力很深重,一定要好好忏悔!”有时候开“金刚萨埵法会”时,上师的精进让大家万分惭愧,他老人家的证悟境界,是我们望尘莫及、无法想象的,但显现上也如是重视忏悔业障。以前我寺院里有一位帝察活佛,真的让人非常非常佩服,他从小一直没有间断过闻思,“文革”期间也每天拿着经夹偷偷在看。但在晚年,他只要看见一个高僧大德,就祈请道:“我业力非常深重,虽然在不断地忏悔,但您可不可以经常加持我,千万不要让我堕入恶趣?太可怕了。”他真的从内心害怕堕入恶趣。可是很多人经常说:“堕恶趣就堕恶趣吧,有什么了不起!”这样的想法非常愚痴。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有忏悔感,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罪业,这一点非常重要,永不造罪是大乘佛子的殊胜行为。

在座的各位,以前由于生活状况不同,可能也造过很多恶业,不说别的,仅仅是吃饭,就杀害过无数众生。这些罪业必须要忏悔,并发愿永远不害众生。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学了法以后,内心应该有所转变,人生非常短暂,短暂的人生到底是造恶业度过,还是造善业度过呢?如果造恶业度过,这没有任何意义,不如早点死了好,否则会像《因缘品》中所说,先前高高兴兴地造恶业,最后哭哭啼啼地感受果报。

从前,有一位阿罗汉在入定时,对面有个

它就到哪里去。如果一个水池浑浊、一个水池澄清,那它肯定喝清净的水,牦牛也能取舍这个。所以人活着一定要有目标,学佛就是想离开轮回,若能如此,对城市的豪华建筑或对人的感情不会特别执著,那些全是一种假象,心里会产生这样的定解。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三: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丁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世间上的一切众生,不管人还是非人,无始以来都当过母亲,这一点我们用很多教证理证说明过,此处没有必要详细地叙述。这些众生当母亲时,对我们如何地关心爱护,每个人应该心里有数。曾经有个公案说,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有些老乡拜见上师时,尤其人比较挤的话,一定要让孩子先摸顶。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很多地方时,很多母亲对孩子得到摸顶很关心,自

己却没有关系。从这些行为都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非常地执著。

既然一切众生都当过母亲,现在她们正沉溺在轮回的苦海中,日日夜夜饱受总的轮回痛苦、分别的三恶趣折磨,我们若只顾自己解脱,将她们臵之不理,那合不合理?比方说,母亲关在监狱里,不断遭受痛苦,儿子却在豪华酒店中天天享乐,那人们会对这个儿子有什么看法和说法?同样,作为大乘佛教徒,若对可怜的众生毫不关心,一心只求自己解脱,这简直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因此,个人的解脱并不重要,众生的解脱才是首要之务,为了众生的解脱而希求佛果,我们应该发这样的菩提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印藏大德在宣讲菩提心时,常用这句话来诠释菩提心的含义。所以,为了度化无边众生而发殊胜的菩提心,这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

至于发心的分类、发心的功德,我在这里不阐述。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记住讲义里的那句话:“如果被菩提心摄持,那么即使施给旁生一口食团,也已变成了菩萨的行为。否则,纵然是三千世界遍满珍宝作布施,也仅仅是乐善好施之举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萨行。”现在有些慈善家今天花几百万、明天花几千万,帮助建学校等作很多功德,但他们有没有菩提心不好说。假如一个人拿一千万布施给众生,可是没有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买一袋饼干给

众生,却以菩提心摄持,那么二者谁的功德大?应该是买饼干人的功德大。

阿底峡尊者特别重视菩提心,他说:“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修心要先从慈心和悲心开始,然后再修持菩提心。夏彻秋在30岁时2拜见阿底峡尊者请求教言,尊者说:“从今日起,不要在意名称、不要在意地方、不要在意对境,唯一修持慈悲菩提心。”他依教奉行,结果35岁时成熟了菩提心,断除我执而获得殊胜成就。

其实只要能放下自己,生起菩提心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有些道友刚来的时候烦恼很重,我执也特别可怕,但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完全能放下自己,一味地帮助众生。在学院里面,我认为有个别道友真的生起了一些菩提心,认为自己的乐苦不重要,只要对众生有点利益和帮助,不管怎么样都愿意。

所以大家一定要修持菩提心,否则学了很长时间,结果一无所获,可能也有点灰心。只要以菩提心来摄持,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功德相当大。因此,我们始终要想到老母有情,只要众生快乐,自己不要紧,应该有这么一个信念。

丁二(加行修二菩提心)分二:一、修世俗菩提心;二、修胜义菩提心。

2

也有说是32岁。

戊一(修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自他相换;二、后行恶缘转为道用。

己一、入定修自他相换: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三界中以苦苦、变苦、行苦为主的一切痛苦,全部来自于喜欢自己、需求自己快乐的自私自利,而圆满正等觉的如来果位,全部依靠利他而产生。《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世间的所有痛苦,包括今天感冒了、心里不舒服,都是以前执著自己所生,而一切的快乐乃至圆满正等觉果位,都是利益众生而成。快乐和痛苦的来源不用讲很多,《入行论》也说:“何须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凡夫人唯求自己的利益,而佛陀不管是因地、果地,都在竭力地利益众生,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

你们的发心到底是什么?是获得佛果,还是流转轮回?所作所为是不是对众生有利?如果对众生有利,自己的痛苦会减少的。所以始终要发这样的愿:“愿我拥有的快乐献给众生,而三界轮回的痛苦由我来承受。”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发愿:“但愿世间的灾难痛苦由我来默默代受,而我拥有的快乐幸福全部奉献给众生。”朗日塘巴格西在《修心八颂》中也说:

“愿我直接或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如果有了这样的愿力,大成就者可以迅速遣除众生的痛苦。丹增活佛在《如何面对痛苦》中引用过一个公案说:以前,国苍巴大师在国苍地方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一次正当他专心修法时,来了一位叫让西的妇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儿子而痛不欲生。国苍巴大师见此,生起了无比的悲悯,对她说:“我最近修持慈悲心,时常心中充满安乐,你就把安乐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给我!”话音刚落,妇女立刻不再痛苦,连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于是,她对大师充满了信心,以后精进修行获得了成就,成为一位著名的自在瑜伽母。

这种精神不仅是佛教中有,其他宗教中也有。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你们山沟里的人不一定知道,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阿富汗塔利班的武装人员,绑架了南韩二十三名宗教徒作人质,以此要挟南韩政府退兵,否则他们把人质统统杀掉。我在报纸上看了这二十三个人的照片,当时他们都特别开心,但没想到落到塔利班手里。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尤其是南韩领导人,想尽办法跟他们谈判,但大多数人质都没有释放,还被杀了一两个。前不久有个女的身体不好,塔利班决定释放她,但她却说:“我的身体在逐渐好转,先释放其他人吧。”

要知道,呆在那里的下场基本是必死无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y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