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19 21:1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1

一、概念阐释

1.公校私营P77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P45

3.教育管理体制P55

4.第三部门P65

5.办学体制多元化P90

6.学校转制P73

7.校本管理P84

8.校长职级制P95

二、简要回答

1.古代东方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有何异同?P5 - 9

2.怎样理解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P 20 - 22

3.当代教育管理面临哪些挑战?P 32 - 37

4.如何认识我国的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P 74 - 76

5.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趋势?P 62

6.怎样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P 90 - 93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P 45 - P 47

2.P 69 - P 70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2

一、概念阐释

1.古典组织理论P103

2.战略规划P118

3.学校效能P122

4.组织学习P140

5.教育政策P159

6.司法式分析P173

7.《民办教育促进法》P179

8.农科教结合P185

二、简要回答

1.P110

2.P123

3.P145 - 147

4.P175

5.P179 - 182

6.P165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P168 - 172 P185

2.P125 - 135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3

一、概念阐释

1.P199

2.P205

3.P228

4.P215

5.P250

6.P271

7.P273

8.P284

二、简要回答

1.P229

2.P213 P235

3.P216 - 217

4.P246 - 248

5.P272

6.P273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P210

2.P269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作业4

一、概念阐释

1.P301

2.P324

3.P325

4.P341

5.P351

6.P370

7.P415

8.P423

二、简要回答

1.P303 P305 P302 P306

2.P301

3.P341 - 348

4.P368 P369 P372 P379

5.P390

6.P401 - 417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P313 - 318、327

2.P379 - 381

第二部分 小组研讨

学员应根据该部分的要求完成。

第三部分 学习情况

学员应根据该部分的要求完成。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概念阐释:

1.公校私营:(P25)是社会“承包“公校模式的一种,是一种美国模式,即政府把办学质量不高的公立学校承包给大学、社区学院、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工商企业甚至个人。学校的公立性质不变,政府对学校的投资也不变,承包者可以免受学区某些规章的约束,并按照约定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这类学校被称为“特许学校”,这种办学体制改革也被称为公校私营。

2.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P45)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3.教育管理体制:(P55)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4.第三部门:(P65)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的组织。具有六个主要特征: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显著的资源参与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的有益补充。

5.办学体制多元化:(P70)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的结构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多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的转变。

6.学校转制:(P73)是指公立学校的转制,也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的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以后的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的全部或大部分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的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一般被看作是促进公办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P84)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的一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8.校长职级制:(P95)校长职级是指专为从事普通中小学校长职务的人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所谓校长职级制是针对校长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是从事校长职务人员的能力标志,也是校长资历、学识、水平和实绩的综合体现。实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校长管理体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有利于突破校长任职制度,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还有利于突破校长评价机制,加快专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简要回答:

1.古代中国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执教”思想有何异同?(P5-9) 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源头:一是东方的“以德治教”思想,以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代表,二是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以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代表。东西方教育管理的两个源流在许多方面有着关重大的差异:从管理核心上看,东方侧重于管民,西方侧重于管官;从人性假设上看,东方相信人性善,西方相信人性恶;从管理特点上看,东方强调上线道德,西方强调底线道德;从管理重点上看,东方重视管理人的思想,西方重视管理人的行为。

2.怎样理解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P20—22)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的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北欧诺丁服务学派的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第一,教育所提供的产品首先不是学生,而是教育服务;第二,教育管理的导向首先是顾客――学生、家长、社会或国家,而不是学校自身;第三,教育服务管理首先应该体现在管理者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关系上,而不是学校与顾客的关系上。第四,从教育系统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看,管理也是一种服务。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变成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合作转变为竞争。

3.当代教育管理面临哪些挑战?(P32—37)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

4.如何认识我国的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P79—80)

教育股份制,也被称作教育股份合作制,它是在借鉴企业股份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运用股份制手段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办学,并把入股所得的资金、知识和技术等交由教育专家经营管理,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同时以股东不分红利给股息的方式,调节资本寻利性与教育公益性之间矛盾的一种办学体制创新。教育股份制办学的本质是资本的联合与运用。在资本的联合与运用方面,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首先是资本来源结构的多样化。其次是资本运营机制的法人化。再次是资本管理使用科学化。

5.如何认识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市场化趋势?(P62—63)

教育市场化改革并不是把教育全部交给市场,而只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教育领域,改变过去仅靠政府单一手段直接配置教育资源的状况。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对教育的责任,相反,出于政治、法律和道义的需要以及市场组织的外部性缺陷,政府必须对保持社会正义与持续发展的具有纯公共和准公共性质的教育产品予以保证。

6.怎样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P98)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既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又有教育自身的后现代背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可以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去理解。从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看,学校摆脱了是政府下属部门的境地,获得独立法人地位;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看,就是要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构及制约关系;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就是面向社会,树立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家长和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略)

2.思路:

根据多元制办学理论进行评析。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一、概念阐释:

1.古典组织理论:(P103)是由泰罗(Frederick W.Taylor)科学管理理论和韦伯(Max Weber)的官僚模型理论等构成的。古典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劳动分工、等级、技术、权力、结构以及控制幅度进行研究,强调理性精神和效率理念,把分工和专业化作为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

2.战略规划:(P117)是组织对其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作的宏观的、有预见的构想和安排。

3.学校效能:(P122)可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层面是指内部效能,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校内各种行为尤其是教学方法、过程的有效性;第二层面是外部效能,主要关注相关人士对学校的满意度,教育要对公众负责;第三层面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关注学生对未来的适应,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与

国际方面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学校效能的核心价值是指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它是学校办学的核心。

4.组织学习:(P140)组织学习指组织作为一种有机体,为了在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长期发展,对其基本信念、态度和行为、结构和方式等进行不断调整,从而获取一种面对各种问题持续改善的能力,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寻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5.教育政策:(P159)教育政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政党和国家在综合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为了解决特定时空下的教育问题,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6.司法式分析:(P173)是教育政策的分析方法之一。是在借用法律领域中的诉讼程序和行政听证方法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改而形成的。

7.《民办教育促进法》(P178):2002年国家颁布的一项旨在指导民办学校办学的教育政策,对民办学校的收费及其办学作了相关规定。对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8.农科教结合(P185):是指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通过政府统筹,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和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综合改革形式。

二、简要回答:

1.怎样理解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P109—110)

要点: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权变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权变理论强调环境需求的变化,认为在管理中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有效的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采取相适合的资质结构、管理机制。管理者要根据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学校不是一个控制严密的组织系统,从组织目标、组织技术以及人员的流动性角度看,学校只是一个松散联合系统,经常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2.有效学校具有哪些特征?(P122—123)

一是机构组织,校长和教师分享权力。二是政策确定.三是协作精神。四是远见和使命感。五是学习组织。六是社区领导。七是校长领导。八是校内人员互相信任。

3.怎样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P141—147)

学习型组织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不断改善自身搜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向往的完美境界和管理理念,是组织学习发展的一种结果。

建构学习型学校,第一,构筑共同愿景,这是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二,创设支持性组织环境,这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基础;第三,建构学习共享系统,形成教学共同体;第四,建立组织学习保证与促进机制;第五,改革组织结构和教育制度。

4.为何要加强教育政策分析者的道德伦理?(P175—176)

教育政策分析不只是一种理论研究行为,更是一种实践参与行为。任何教育政策分析的结果都必然会对实践活动产生影响,不论这样的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同时,任何教育政策分析又是与政策分析者的道德信仰与价值追求紧密联系的。因此,政策分析者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有义务维护他人的基本权利,支持宪法中的民主程序,促进分析和个人诚实,更需要形成一种道德观,以帮助他们实践一套自己承担的道德理想。所以分析者必须培养针对其职业的特定品德。

5.我国现行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存在哪些问题?(P179—182)

要点:1)与民办学校运行所需要的投入相比较,政府确定的收费标准往往处于较低的水平。

2)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趋同,缺乏投入与质量回报的性价比标准。

3)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在价值取向上凸显出“公益”与“效率”的矛盾。

4)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在政策目标和政策的技术可行性上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5)现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体现出强烈的政府规范意识。

6.教育政策分析有哪几种类型?(P165)

要点:三种:发生在政策执行之前的分析称为前瞻性分析;发生在政策执行之后的分析称为回溯性分析;一种将前瞻性分析与回溯性分析结合起来,以期为整个政策过程和政策循环提供信息的政策分析,称之为综合政策分析。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略)

2.答题思路:可从多方面回答,参看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了第五章的内容,肯定能对你思考这个题产生某些启发。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一、概念阐释:

1.学校人力资源开发:(P199)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学习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对学校教职工的劳动能力,特别是智力潜能进行测定,科学合理地开发、组织和使用,持续不断地增强学校成员的能力,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校整体效能的管理活动.

2.帕雷托定律:(P205—206)帕雷托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事物80%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因此又称二八定律。它反映了在任何特定群体中一小部分关键力量与大部分员工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如何在组织中实现人才资源的黄金搭配,努力挖掘组织和个人的潜能,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

3.校长专业化:(P228—229)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从校长个体角度看,指校长个体专业持续发展、日臻完善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校长专业化强调的是校长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4.校本培训:(P215)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由学校负责培训的内容、时间、方式和教师的组织,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它把教师培训和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实践结合起来,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实践。

5.因素法(P250):就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时,不仅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能力的差异,而且要考虑各地区间的财政需求和成本差异,目的在于使不同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大体均衡的公共服务。

6.公共教育经费:(P271)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即国家财政拨款,也叫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具体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项目的经费。

7.教育成本:(P273)指培养每个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掉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合;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必须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

8.教育投资效率:(P284)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等,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产出)/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二、简要回答:

1.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业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229-231)

校长职业化过程和校长专业化过程不是严格对立的,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职业化,就无法论及职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着职业的成熟度。二者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阶段,而非分道扬镳。如果说校长职业化指的是一种职业身份,那么校长专业化指的是校长在具备职业角色意识的前提下,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和精神的过程,所以也有人提出“校长职业专业化”。

2.对新入职教师和新入职校长实行导师制有何益处?怎样实施?(P212—214、235—236)

新入职教师指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初任教职或其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教师。骤变与适应是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惑。角色的转换、环境的改变、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需要管理者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适应新角色。导师制是帮助新入职教师站稳讲台、快速成长的有效策略。这一制度既可以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又可以促进指导教师专业提升。建立一支良好的导师队伍是导师制的关键,要明确导师的职责、标准和对新教师的指导活动,指导方式要不具一格,注重新教师教学特色的培养。

入职过程是校长成长的关键阶段。新任校长导师制指初任校长在导师校长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参与学校行政和管理活动,遭遇挫折、发现问题进而澄清价值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不断反思、批判与对话,了解校长工作的内涵、校长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具体从事的工作的制度。校长入职活动包括信息适应活动和人事适应活动,导师制有利于新任校长顺利渡过适应期和为学校选择最佳的校长,同时也有助于导师校长的专业提升。选择优秀的导师校长是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明确导师校长的任职条件,在指导方式上要多样化。

3.教师团队和教师群体有何不同?如何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P216—218) 教师团队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自愿通过不同方式组成团队。它与教师群体不同,以价值认同为纽带,把不同的个体组织起来,为实现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工作。在团队中,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都有能力承担团队所需要的一部分工作,团队也认可个人所起的作用,使个人具有成就感。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愿意和其他教师进行有效合作,共享信息和知识,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协调,把别人的进步视为团队的荣誉和对自己的促进。教师群体则是由于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教师人群,是个体有机的组合。

教师团队成长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示范教学、研习、协作上课和协作教研。

4.怎样评价教育经费的公平性?如何理解教育经费的生产性和充分性?(P246—249)

要点:教育经费的公平性问题就是指教育经费的分配以“机会均等”为准则,保证每个参与教育经费分配的个体有均等的机会占有教育经费,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方式应能保证各学校或各受教育者在相同的条件下拥有获得等量资源的机会。

教育经费中公平性问题,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则有以下几项:一是分配均等的原则;二是财政中立的原则;三是调整特殊需要的原则;四是成本补偿原则; 五是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

教育经费的生产性,是指用很少的或完全不用额外的财政资源改进学生成就,或者用较低的花费使学业成绩保持良好。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是提高教育经费生产性的关键。

教育经费的充分性,是指教育财政要为所在地区的所有公立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使得每一个普通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成绩标准和学业水平;同时,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额外需要的教育资源,使之能够达到规定的特殊学生的学业标准。

对于教育经费的充分性问题,有两种取向应该值得注意:一是成本取向的,即通过核算某种类型教育的成本来得出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充分性标准;另一种取向是效果取向的,教育经费的充分性与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单纯强调成本是对教育运行的静态考察,或者说是以忽略教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对教育成本仍无法进行精确核算的前提下,对于教育经费充分性的考虑,还应关注教育效果,即教育经费在量上的质的要求。

5.怎样理解公共教育财政的主渠道作用?(P271—272)

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应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我国现行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各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明确了办教育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职责,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是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因此,政府在整个教育投资和教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 “公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维护者的作用,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以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高度集中性,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主体作用。

6.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哪些?教育经费分配有哪些基本原则?

(P273,279)

教育成本分担的依据有:一是谁受益,谁负担;二是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征。“准公共产品”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就是说教育既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1)均等原则。(2)效益原则。(3)弹性原则。

(4)优先原则。(5)协调发展原则。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要点:参看教师成长规律,联系个人成长实际。(略)

2.要点:

1)教育经费多元筹措理论:

2)联系实例分析利弊。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一、概念阐释:

1.教育策划:(P300-301)

教育策划是面对教育未来的谋划,是对教育的运筹和谋略。教育规律是教育策划的科学依据,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教育问题的诊断是教育策划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策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诚信是教育策划之本。

2.学校品牌策划:(P324)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形成价值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无形资产的营运,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吸引优秀人才。

3.SWOT分析法:(P325—326)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第一个英文字母构成,是一种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能充分结合学校内外的因素,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强调分析的系统性和战略制订的针对性,在使用上也较为简便,可以为学校的自我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SWOT分析法包括环境分析和SWOT综合分析两个方面。

4.教育公共关系:(P341)是教育组织与其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协调双方利益和行为,塑造良好的教育组织形象,谋求公众的支持和合作,并实现双方利益的过程。是教育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活动。

5.教育组织形象:(P351)就是教育组织的实际状况和管理行为在公众中说获得的认知和评价,是教育组织的特征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它是通过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根植在公众心中的。

6.危机管理:(P370)是针对组织情况和外部环境预测,分析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化解危机的过程。

7.质化研究:(P415)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8.策略性思维:(P423)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总体技术,在诸如设计、发明、体制创新研究、软件开发和工程学等这些不能缺少新颖解决方法的领域里。它具有提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潜能。

二、简要回答:

1.教育策划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功能?教育策划的独特性是什么?教育策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基本要素:(P303—304)第一,教育策划目标。第二,教育策划主体。第三,教育策划客体。第四,教育策划环境。第五,教育策划技术。

教育策划的功能:(P305—306)首先,教育策划可以增强教育主体的竞争能力。其次,教育策划保证了各项教育工作的计划性。再次,教育策划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最后,教育策划能够促进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策划的独特性是:(P302—303)教育策划在目标上具有教育性;教育策划在效果上具有迟效性;教育策划在影响上具有社会性;教育策划在操作上具有谨慎性。

教育策划的基本原则有:(P306—312)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2.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咨询、教育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P301-302)

1)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的关系:教育决策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实际行动之前对实践方案或行动方案的选择活动。教育策划是教育决策的前提和准备。教育策划以教育决策为指向,为教育决策服务。没有策划的教育决策经常是随意的、主观的,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都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另一方面,二者在性质、任务和人员等方面又有所区别。

2)教育策划与教育计划的关系:

教育计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未来时期内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部署和安排。教育策划与教育计划都是指向未来的活动。但从时间上看,教育策划往往在教育计划之前;从性质上看,教育计划更多地是一种按部就班的静态部署,在价值上较为主观,而教育决策则强调动态的把握,在价值上较为客观;从产生方式看,教育计划大多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自我制定,而教育策划的对象则不一定是自己,它的产生也缺少可借鉴的经验,表现为从未有过的创造性思维。

3)教育策划与教育咨询的关系:

教育咨询是指对教育问题进行询问、征求意见或者给予回答、提出建议的活动。一般可以将教育咨询等同于教育的“他方策划”,这是它们的重叠之处。但两者又有细微差异。教育策划面对的多是非常规的问题,教育咨询面对的既可能是非常规问题,也可能是常规问题。此外,两者的任务也不相同。教育咨询主要是提供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而教育策划则必须就某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合适的方案和方法。

4)教育策划与教育管理的关系:

从教育策划的产生来看,它就是为了不断优化教育管理而出现和发展的。因此,可以将教育策划看作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部分,作为管理的一项新职能,它对其他教育管理职能有统领、指导和优化作用。可见,教育管理的不断发展促成了教育策划的产生,而教育策划又在新的层面上推动了教育管理的发展。教育策划与教育管理是归属包容的关系。

3.教育公共关系的特征和实质是什么?教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都具有什么特点?(P341—346)

教育公共关系的特征有:第一,教育公共关系以公众为对象;第二,教育公共关系以塑造教育组织良好形象为目标;第三,教育公共关系以互利为原则;第四,教育公共关系以长远发展为方针;第五,教育公共关系以真诚为信条;第六,教育公共关系以传播、沟通为手段。

教育公共关系的实质就是教育组织协调与公众之间的利益,达到双赢或多赢。

教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具有的特点:

教育公共关系的主体――教育组织,决定着教育公共关系的状态、活动与发展方向。特征如下:第一,教育组织受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第二,教育组织的目标和教育的实施是一致的。第三,教育组织存在纵向衔接关系。第四,学生既是教育组织的主体,又是教育组织的公众,还是教育组织的“产品”,这是教育组织最复杂的特点。

教育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是与教育公共关系主体存在着一定利益关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机构的总和。特征:宏观稳定,微观渐变;利益一致,欲求冲突;群体概念,个体出现;类级多样,背景复杂。

教育公共关系的中介――传播,沟通教育组织与公众的,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特征:首先,它以教育组织目标为主导。其次,传播具有双向性。最后,传播具有终结性。

4.什么是教育危机事件?有何特征?怎样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如何处理学校危机事件?(P368—381)

教育组织的危机事件是指危及教育组织的利益、形象和生存,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件。

其特征是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关注性等。

针对可能的危机事件,要有预警应急机制。1、组建危机管理小组。2、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内容包括:第一,对教育组织潜在危机的预测分析。第二,危机公关小组成员的任务及分工情况。第三,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政策。第四,在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中的工作步骤、任务要求和遵循的准则。第五,为每一项潜在的危机制定具体的战略、战术。第六,确定可能的受众。3、落实危机管理计划。第一,明确危机管理小组的责任和分工。第二,制定危机管理宣传手册,树立全员危机管理意识,搞好内部培训。第三,建立危机管理关系网。

处理学校危机事件:(P379—381)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要考虑危机本身的控制和考虑如何善后两个方面。

危机事件的控制就是指危机事件发生了,第一时间该做些什么?如果这个学校有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就结合具体情况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如果没有预警机制,就要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向有关部门求助;2.立即向领导报告,领导率领专业人员亲赴现场指挥,调查事实真相,了解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做好情况记录;3.由学校领导、公关部门负责人、经过培训的新闻发言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组成危机事件处理小组,负责处理危机有关工作;4. 及时探视受害人,安抚公众,分清责任并主动承担责任;5.适时、适式指定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上级部门、新闻媒介公布事件真相,了解公众反应、社会舆论;6.学校与当事人无法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时,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如上级主管部门或法律途径等。

当危机的控制期已经过去,就要着手进行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一般来说,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第二,实施补救措施。

第三,总结经验教训。

5.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意义?(P390—391)

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系统。

(1)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概括和运用,是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务实求是的态度去探索事物的本质;解放思想就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囿于成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观点、方法等不断发展,与时代共进,同时要不断创新,大胆突破。

6.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和具体的方法?定性研究和质化研究是一回事儿吗?(P410—417)

教育管理研究的几种方法:

一是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果所做出的性质的分析和研究。定性研究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动态地对事物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跟踪式的过程分析,避免静止、僵化的量化研究,并且可以根据原有的理论、经验、判断,运用思维对事物或现象做出本质的描述和概括。但具有不精确的特点,在研究中没有足够的原始资料作基础,主要采用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方式。

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证明等方法。 二是量化研究:所谓量化研究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 量化研究的优点是将复杂的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作数量化、模型化的分解和描述,使研究目的、过程较为清晰,使研究者容易把握研究过程;且研究过程较为严密,研究结果比较精确。但有许多教育现象和问题不宜做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很多,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预测研究、统计研究等。

三是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第二,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第三,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第四,使用归纳法。第五,重视研究关系。

定性研究和质化研究不是一回事。定性研究是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所作出的性质的分析和研究。质化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三、联系实际分析题:

1.要点:1)教育策划程序与方法;2)学校品牌策划的两大任务;

结合案例。

2.要点:学校危机处理问题。

)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xvj.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