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04: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差异及其所表现的空间规律的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综合性: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岩石、大气、水、生物、阳光。

区域性: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又有区域性的特点。(大尺度区域、中尺度区域、小尺度区域)

第二章 岩石圈

3、岩石分类及特征

(1)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中冷凝而成的岩石。 按岩石冷却地点距地表的深度可分为两类:

深成岩:冷却缓慢,矿物可以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粗大、结构致密; 浅成岩:冷却较快,矿物不能充分结晶,因此晶粒细小。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急速冷却形成的岩石。

流纹构造和绳状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急剧冷却形成; 气孔构造:岩浆中含有的水汽挥发留下气泡; 杏仁构造:气孔中填充次生矿物而形成。

(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逆变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变质岩:地壳中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

1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4、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P22)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第一营力) 构造运动

外力地质作用(第二营力)

(第二营力) 风化作用

岩浆作用

剥蚀作用

变质作用

搬运作用

地震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5、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P24)

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

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方山地貌: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6、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P24)

单斜构造: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单斜构造地貌: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猪背岭: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

7、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P28)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的称为节理。 断层要素: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

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上盘、下盘)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2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 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为地堑谷。

8、褶曲形态:背斜、向斜(P26)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岩层的单个弯曲称为褶曲。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 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当褶曲形态被外力风化剥蚀后,判断背斜向斜主要是根据地层的新老层序来确定的,若核部为相对较老的地层,两翼对称出现相对较新的地层,则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9、褶曲类型(P26)

根据轴面的产状: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 根据枢纽的产状:

长轴褶曲(平行岭谷):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 短轴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等轴褶曲(穹隆构造):由于岩浆倾入地壳使上部岩层拱起而形成。

10、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明显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11、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P39)

1、大陆漂移(1915年,德国,魏格纳)

2、海底扩张(1950年,美国,赫斯) 3、板块构造(1965年,加拿大,威尔逊) 12、板块划分(40)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的边界(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

离散型边界:也叫生长边界,伴随洋壳增生和海底扩张。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

汇聚型边界:也叫消亡边界,指两个相互汇聚板块之间的边界。有两个亚型,即俯冲边界(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边界(也称地缝合线,是两大陆板块碰撞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

守恒型边界:也叫平移剪切型边界,是相互滑动、剪切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这种板块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但伴随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可发生构造形变和动力变质作用。

三联点(三联结合点)是三个板块或三条板块边界的交会点,或交会的一个小区域。三联点是球面上板块边界终止的唯一可能的方式。三联点可以是稳定的,也可是不稳定。 13、板块构造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

板块的摩擦使岩石熔融并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海沟附近通常出现浅源地震,向陆侧依次出现中源、深源地震,构成一倾斜的震源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3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4、地层层序律(P13)

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到扰动,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岩层,后沉积的是较新的岩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

15、生物地层学法,标准化石、指相化石(P15)

生物地层学法:根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的生物演化规律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标准化石:延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特征显著,具有鉴定地质年代意义化石。 指相化石:有些生物只能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可以根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这些化石叫指相化石。 16、岩石地层学法,岩相和岩性(P15)

岩相:岩石的面貌,是岩石生成环境的反映。

岩性:岩石组成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相同环境下形成的岩层往往具有相同的岩性,岩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于是可根据岩性的变化来确定地质年代。 17、构造地层学法(P15)

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

整合接触: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的上下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假整合接触: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而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从而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某一时代的地层,但新老地层仍然平行的接触关系,也叫平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地壳在由下降转为上升过程中,原先沉积的地层发生强烈的变形,经风化剥蚀后,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这时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明显的缺失,而且上覆新地层与下覆老地层之间成一定角度相交的接触关系。

第三章 大气圈

18、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平衡的概念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方式向上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大气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发射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气之差值。

辐射平衡:地面吸收太阳总辐射获得能量,同时又通过有效辐射而丧失能量,在某一时段内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19、温室效应

大气逆辐射对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太阳短波辐射易于达到地面,地面长波辐射却不易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对大气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变化不致过于剧烈,这就是温室效应。

20、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气温日较差:一天之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21、大气的干绝热过程、大气的湿绝热过程

大气的干绝热过程:气块和周围没有热量交换,而且气块还没有达到饱和,进行垂直运动,只因体积膨胀做功引起内能变化。

大气的湿绝热过程:如果抬升高度比较大,气块降温很多,达到饱和,再继续抬升,就会有云滴凝结出来。

4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22、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和影响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分量,水平方向分量对地球上任何作水平运动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作用力。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23、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的形成

24、地面行星风系的形成和类型

行星风系:发生在行星上的总的大气环流现象。

25、气压带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6、冬季和夏季控制北半球的气压中心

夏季:亚洲低压,北美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儿高压。 冬季:亚洲高压,北美高压,阿留申低亚,冰岛低亚。 27、季风概念和类型:行星季风、热力季风

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 热力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 行星季风(赤道季风):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由于行星风带的位移引起不同性质气流的季节性改变现象。

5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28、我国季风的特点

(1)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2)夏季风的强弱、迟早,对东部降雨有很大影响。

夏季风强,华北多雨,中南干旱; 夏季风弱,华北干旱,华中涝;

(3)行星季风:印度洋夏季影响我国,云南省、四川南部、西藏东南。 (4)雨热同季。

29、水气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 大气湿度:大气中水分的含量。

水汽压:空气中水汽的压强。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也叫水汽密度。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和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30、对流雨的成因和特点

对流雨:大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现象,也叫热雷雨。

成因: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

特点: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 31、地形雨的成因

地形雨:气流沿山坡被迫抬升引起的降水现象。地形雨常发生在迎风坡。

成因:暖湿气流在移行的过程中,遇到较高的山地,被迫在迎风坡抬升、绝热冷却而形成降水。

32、锋面雨的成因和特点

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空气中上升冷却凝结而引起的降水现象。 成因:冷暖气团相接触,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冷却,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

特点:(1)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如我国的梅雨。

(2)持续时间长。

33、全球降水分布(各降雨带的成因和主要特征) 1、赤道多雨带

(1)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利于成云致雨。

(2)气温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盛,空气对流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 (3)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 2、副热带少雨带

(1)高气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云雨难以形成。

(2)在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流从大陆吹来或远离海洋,降水更少。

(3)气温高,蒸发能力很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

(4)有的地方(主要是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或台风等的影响降水也比较丰富。 3、温带多雨带

(1)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和气旋雨。 (2)大陆东岸还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3)年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1000毫米。

6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4、极地少雨带

(1)全年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中含水汽少。 (2)全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少。

(3)全年降水量不超过300毫米,但因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而仍为湿润地区。 34、气团的概念和分类(热力分类法)

气团:物理属性(温度、湿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方向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热力分类法:按气团与所经过下垫面温度对比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35、锋的概念和分类

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36、梅雨过程

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我国的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西部和中部,常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由于这段时间正是梅子成熟季节,所以把这一雨期称为“梅雨”。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有明显的规律性:

(1)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附近,华南出现阴雨天气;

(2)6月,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N,降水带位于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梅雨开始; (3)7月,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降水带从长江流域推向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

(4)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降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5)9月上旬,脊线开始向南退缩,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37、气候类型(分布区域和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区域:南北纬5—10之间,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群岛、加勒比海沿岸 气候特征: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均温在26℃左右,各月均温在25~28℃,年降水量1500-3000mm,年分配均匀植被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是世界生物生长率最高的地方,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2、热带干湿季气候

分布区域:出现在赤道多雨气候区外围,主要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5-15°纬度带内。 成因: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南北移动,年内有干、湿季的变化。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下。在赤道低气压控制下,形成雨季。

干季: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下 湿季:在赤道低气压控制下

气候特征:全年气温较高,最冷月均温在16-18℃以上,年降水量750-1000mm。

景观特征:自然植被以高草原为主,散生耐旱乔木,形成热带疏林草原,又称萨王纳。 3、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区域:分布于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

成因:热带季风发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本区水汽充足,热带辐合带上升气流旺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易形成热带气旋。

气候特征:全年气温高,年均温超过20℃,最冷月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以上,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 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分布区域:出现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加利福尼亚沿岸、智利中部沿岸、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南端。

7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成因:夏季受副高中心或其东缘影响,气流下沉,不利于云雨产生,十分炎热干燥。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气旋活动频繁,温暖、多雨。

气候特征: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 mm。冬暖湿润,夏热干燥,高温和多雨不一致。

景观特征:植物为度过炎热干燥的夏季,树叶多革质化,植被以硬叶常绿灌木林为主。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 5、温带海洋气候

分布区域:出现在纬度40°~60°的温带大陆西岸。欧洲西北部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澳大利亚东南角,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都属此气候类型。

成因: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控制

气候特征: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比同纬度大陆温度高。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气旋活动频繁,全年湿润,冬雨相对较多。年降水量700~1000 mm,迎风山地可达2000 mm以上。

第四章 水圈

38、水的作用(从地理学角度) (1)水是全球热量交换的载体;

(2)水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外营力。

39、水循环过程,大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小循环的分类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大循环(外部循环):发生在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内部循环):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陆地小循环: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40、洋流分类

按成因分:

海流:在稳定的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洋流;

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 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

暖流:本身水温较周围海水温度高的洋流 寒流:本身水温较周围海水温度低的洋流 按流经的地理位置分为:

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

41、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1)赤道漂流:在信风带的应力作用下,形成赤道洋流(又称信风漂流),对南北半球水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特点:宽约2000Km,厚约200m,表面流速为20—50cm/s。由于赤道偏北,所以信风漂流也偏北。 (2)赤道逆流。

(3)副热带环流:分布在南北纬50°之间,并在赤道两侧成非对称出现。洋流都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 (4)西风漂流。 (5)副极地环流。

8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42、太平洋洋流、大西洋洋流、印度洋洋流(各洋流名称) (1)太平洋洋流

黑潮:起源于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特点:①在台湾以东黑潮宽度约277.8公里

②平均厚度约400米,最大厚度可达1000多米

③强流带靠近大陆一侧,在主轴右侧有巨大旋涡,流路如蛇形; ④流速在台湾以东为50—80cm/s,到琉球以西增到100—130cm/s; ⑤流量相当全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倍。

(2)大西洋洋流

湾流:①湾流长约3000多公里,宽约120公里;

②表层水温约25℃;

③流量约为全世界河流总量的120倍;

(3)印度洋洋流

北印度洋季风漂流:①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

②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

43、沃克环流的成因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温低于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所以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有块水温很高“暖池”。“暖池”的成因:秘鲁寒流沿南美大陆西岸北上;在赤道低纬海域的东南信风作用下,底层冷水上翻。西太平洋的“暖池”是个热源,形成暖性低压,东太平洋水温相对较冷,形成冷性高压。因此,近海面大气由太平洋东部流向西部,而高层大气由西部流向东部。这个横贯太平洋的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44、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其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影响

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圣诞节前后经常发生的海水异常升温现象。海温异常升高产生的不良后果:

(1)下层冷水上涌减弱;

(2)浮游生物大量减少,鱼类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

(3)厄瓜多尔、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地持续大雨,引发洪涝灾害。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向西季风减弱,太平洋海面因存在高差而产生海水由西向东的回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水温明显升高,直至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

厄尔尼诺与气候异常:

太平洋地区的正常气候:信风沿赤道向西吹,逐渐暖湿的空气与西风带辐合上升,形成降雨。降雨后干燥空气在对流层上部向东流动并冷却,随后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下沉,故那里的空气通常晴朗且干燥。

气候异常:沃克环流发生逆转,中太平洋暖水面使空气上升,向东运动的气流在原本干旱的太平洋中部和东部产生降雨。而对流层上部的空气往西流动并在印尼上空下沉;因此印尼的空气变得非常干燥。 45、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热带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冷 。 46、什么是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和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向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4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 (2)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尼、澳洲严重干旱; (3)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减少,但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9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4)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较厄尔尼诺小。拉尼娜出现时印尼、澳洲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美国东南部等地出现干旱。

48、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而北方少雨。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2)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拉尼娜年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3)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厄尔尼诺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x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