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例子

更新时间:2024-03-01 2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

21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 现教育公平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战略重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内容涉及改革的动因分析、改革目标分析、改革领域和改革内容分析、改革措施和方法分析、改革成效分析。从时间维度看,改革的探讨涉及过去改得怎样、现在需要什么改革和将来怎么进行改革的相关分析,也即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现状和找出问题及成因,提出改革举措。

现行政策还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亟待更富有实效性的政策创新与制度设计。同时,我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投入保障、资源合理配置与统筹、学校实现均衡发展的微观机制以及义务教育均衡评价与监测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全国各地虽然进行了众多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创新,其中许多政策具有潜在的全国推广价值,但是人们尚没有对此类政策创新进行科学规范评估。未来十年我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将着重深入探讨以下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是什么?今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方面改革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相关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我国相关改革的历史经验是什么?国外相关改革有哪些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我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相关改革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学校层面的微观机制是什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如何对政策实施的成效进行评价?

二、现有研究文献梳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的检索,输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一词,查找年份为2000—2010年间,检索到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54篇、硕士学位论文410篇,发表的中文论文685篇。通过对EBSCO(http://web.ebscohost.com)的检索,输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一词,检索到近十年发表的英文论文37篇。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主要成果及代表性观点包括:(1)杜育红(2000)从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教育发展的差异的成因,指出教育发展是教育供求作用的结果,论证了地区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异造成地区间教育需求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教育需求的差异、地区间教育财政的差异决定教育供给的差异的原理,并指出各地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教育发展差异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主张消除教育发展差异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的深化。(2)朱家存(2003)认为,平等是社会核心价值。平等论为解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提供理论依据。义务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人权之一。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确保义务教育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平等的基础。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3)翟博(2008)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论研究表明,均衡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消除差距。制度分析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选择的基本规范是制度。公共产品理论研究表明,公共产品应当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并由政府负责提供。(4)杨东平(2006)

对我国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批评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主张,认为教育产业论的主要弱点包括:淡化、模糊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特定作用、政府教育投资的决定性作用。周洪宇(2007)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平理论论证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观点主要包括:(1)James· S· Coleman(1990)系统地论证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教育机会均等观进行评析,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确切含义是缩小教育差距。(2)Arthur ·R ·Jensen ((1996)提出了教育平等实现的必要条件的基本观点,论述了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的关系。他认为,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同如下看法,即教育条件的均等不能视为课程、教学、服务和设施的统一性,而应视为为学生的多样化能力和需要提供合适的多样化的条件方面的机会均等。他指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改进条件以便增加教育的产出。改进教育条件主要的方法包括三种:使得教学与学生的天赋相匹配;促进学生的天赋与学校的训练的相互作用;促进学校组织和课程更大范围的多元化。(3)Fernando Reimes(2000)探讨了校际均衡与机会均等的关系,他主张学校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4)罗尔斯(2000)在《正义论》中提出正义原理及其所蕴含的三大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为理解教育公平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5)瑞典教育家胡森提出教育公平论,主张从三个不同层次理解教育机会均等:起点均等论关注入学机会的均等,过程均等论关注教育条件的均等,结果均等论则强调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

国内学者也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袁振国(2007)提出了评价和预警的方法。他主张有必要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进行实际测评,及时提供教育差距预警。所谓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系数是指通过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的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而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基准值。确保将这些指标值控制在合理的均衡发展系数之内,可以遏制教育差距拉大的趋势。(2)翟博(2008)提出指标体系法和反馈方法。他设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揭示了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度、城乡教育均衡度、学校间教育均衡度和群体间教育均衡度。(3)吴华(2009)认为,学校布局调整方法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过“高中基本集聚县城,初中相对集聚县城和中心乡镇、小学集聚乡镇和中心村”以及新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学校平均规模大幅度增加,学校的质量和效能得到提高,一些小规模的小学大量减少,学校散、小、差的局面大为改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极大地改变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使得优质资源辐射面大增。(4)谢维和(2008)倡导以强带弱的方法。他比较了扩大优质资源供应的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补”,即通过对一些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进行政策和资源的扶持,包括给予更多的经费和分配有经验的教师,而力求这些学校成为高水平的学校;另一个方法是“带”,即通过重点学校的建设,包括组建伙伴学校和让薄弱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到重点学校进修,以此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他主张,从长期的角度看,更多地采用“带”的方法,可能更有利于改善义务教育公平。(5)吴华(2009)提出并倡导学校之间进行“差异合作”的新方法,它有别于“差距合作”的方法。所谓“差距合作”的方法,是指基于学校之间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质量差距而形成的一种向薄弱学校单向输出教育资源的合作模式,其弱点是薄弱学校自身拥有的个性化资源得不到尊重和有效开发。事实表明,为了均衡而使学校之间的差异消失,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需要的教育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因而会远离教育公平这一区域教育发展的真实目标。所谓“差异合作”,是指承认学校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并使这种个性化差异转变为合作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使得不同学校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6)谈松华(2003)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结构改革方法。 所谓结构改革方法是指各地从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出发,

形成区域发展的多样性,既寻求其中的共同性,又走向区域之间的互补、互动的整体发展。 国外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方法也进行了相关研究。David E Copper(2003)提出了积极的平等主义方法和消极的平等主义方法,积极的平等主义是指认可市场方面产生和存在的不平等;消极的平等主义,是指虽认可现有的不平等,但只是在未来时期平等和质量都能得到增进的条件下才这样想和做。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研究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许多非均衡发展问题本身就是政策、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造成的,所有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政策修订和制度创新予以调节。

国内学者对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它包括:(1)袁振国(2007)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缩小教育差距的重要途径。为此,有必要真正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2)金一鸣、唐玉光(2004)认为,教育财政均衡制度改革是实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举措。通过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供给能力的强化确保义务教育财政的充实,通过政府教育资源再分配能力的强化确保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3)石绍宾(2008)针对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提出了“供给与生产主体分离,投入以中央为主、分项分级共担,宏观管理以省为主、具体管理以县为主”的改革建议。在投入方面,将全国分为三片地区,每片地区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的分担,中央、省、县财政的负担状况各不相同。(4)袁连生、王善迈(2002)认为,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其主要做法包括增大均等化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确定各级财政支出及上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建立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5)王晋堂(2008)论述了重点校体制的终结问题。他主张对改制学校进行清理和规范,或者与公办脱钩,变成真正的民办学校,或者把翻过去的牌子再反过来,回归到公办学校的行列中。

国外学者也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进行了探讨。(1)Mostaylor (1996)认为,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大幅度压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低年级班级人数可以产生相当可观的学习成效。扩大学校的平均规模、减少极小规模的学校,有助于提高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Gary Orfield 论述了美国三十余年教育改革过程中政策制定与义务教育平等的关系。他指出,1960—1980年间,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努力争取教育机会和平等。主要的措施是实行头脑启迪计划(Head Start),1980年以后的重点是竞争和标准,主要的措施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他认为,美国的择校制度导致学校分化,而由此带来的收益却很难确定。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经验和模式研究

国内有关机构和学者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了研究。(1)施光明(2007)总结了杭州市实行名校集团化的办学经验和模式。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主要包括“名校+新校”模式、“名校+民校”模式、“名校+名企”模式和“名校+弱校”模式。名校集团化的办学模式的亮点在于实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借助优先发展起来的不平衡带动教育的整体平衡、通过教育制度的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2)李振村和梁伟国(2005)总结了山东省寿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寿光市促进基础教育均衡的主要措施包括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进行大的调整、改革招生办法以使初中生源条件大致相同、实行领导干部轮岗制度、组建优秀教师导师团“送教下乡”、实施“富脑风暴”计划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3)安徽铜陵市教育局(2005)总结了铜陵市成为无择校现象的城市的经验和模式。为了解决择校问题,铜陵市出台了四项政策:一是坚决执行取消义务

教育阶段公立学校重点校的政策;二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三是认真实施示范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示范高中切块指标分配制度;四是严格实施高中招生“三限”政策(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择校不正之风得到遏制,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也逐步提高。(4)于发友(2008)系统地论述了山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提升,他分析的县区包括山东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和利津县等五个县区,其中东营区的经验包括健全体制、完善机制;改善条件、力促均衡;多措并举、提升队伍、全员目标、细化管理;不断创新、科研兴校。(5)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2005)总结了北京朝阳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投入方面对农村学校实行倾斜,职成教发展方面实行全社会资源共享,基本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6)成都市教育委员会(2007)总结了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武侯区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即除了条件较好的4所中心校和2所初

中,将其余12所村小和城区12所最好的小学结成“一对一”的“城乡教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办法,进行统一管理。采取加大投入、人力支援、强化指导、统一考评等措施,实现了城乡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的统一调配,构建起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城乡教育同步发展的区县。青羊区实行“三个满覆盖”的模式,即标准化建设满覆盖、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帮困助学满覆盖,目的就是“把城区学校移植到农村”。(7)沈阳市教育局(2007)总结了沈阳市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沈阳市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特色包括推进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推进城乡学校协调发展、推进所有学校共同发展。

国外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经验和模式作了总结。(1)Pete Hall总结了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经验。他认为,2001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旨在“消除差距,促进公平”。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针对少数民族实施补偿教育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2)Ian Plewis 探讨了英国教育行动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自1998年开始,英国政府实施旨在改变城镇和乡村地区的薄弱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行动区计划。每个行动区包括大约15所小学和3所中学,并且将收到50万英镑的额外资助。教育行动区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行动区的目的是吸引社区力量参与薄弱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学校带来新的管理经验和做法。(3) Richard Etinne研究了法国优先行动区(Priority Education Zones 和优先教育网络(Priority Education Network)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这两个计划的目的在于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中和大学的教育,并努力增加来自处境不利地区的儿童少年的入学比例。两个计划的资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给学生每个月90欧元的资助,另一个部分是给每一个行动区90000欧元的资助。经验表明,两个计划显著提高了处境不利地区的少年儿童的入学率。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措施进行探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三大举措。(1)翟博(2008)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十大对策,包括开展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教育财政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2)袁振国(2005)认为,缩小教育差距的对策包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基准、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构筑公平竞争平台、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建立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更新农村教育观念、设立“百万国家教师岗位”、转变政府职能。(3)于发友认为,促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包括:理念先行,即确立义务教育适度超前并均衡发展的理念;政策引导,即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投入保障,即建立城乡均衡统一的投资体制;统筹发展,即以农村城市化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技术拉动,即以信息化带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督导,即以督政和督学相结合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对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源头上消除影响城乡教育差异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因素。二是明确政府承担推动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公共教育政策的制定从过去的非均衡取向转到均衡发展上来,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教育的均等化,并建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准,促进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在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实现基本均衡配置。四是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对处于弱势不利地位的困难群众、学校和地区实施基于标准的弱势补偿,实施整体“抬谷”措施。五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建立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教师和校长队伍、教育设施设备的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六是设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及时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差距做出预警。

国外的机构和学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对策进行探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让“每一个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能获得教育机会,以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在2000年之前普及基础教育和基本扫除本国文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更是提出全民教育从“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向“有质量的全民教育”转变,将原来仅面向少数人的高质量教育转为“面向所有人”,号召到2015年使全球所有儿童、尤其是女童、贫困儿童和少数族裔儿童都能接受并完成免费的高质量初等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各类教育中的性别平等。Mike Piteqi (2004)认为,为了缩小教育差距,有必要缩小社会收入方面的差距、实施补偿性的教育计划、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三、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关注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采取了各种创新政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同样非常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将均衡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主题与重中之重。众多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已有研究的前期基础也为今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的深入研究明确了方向。

一是学术界已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作了多角度的探索,对均衡发展方式、发展内容和我国今后的发展重点形成了一定共识,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厘清,特别是对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挖掘不够,缺乏整体把握。

二是学术界已对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及其原因,作了较为广泛的分析,但对影响失衡的制约因素,尚需作更为深入更为本质的分析;对已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的绩效,尚需进行更为规范和系统的评估;对已有的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经验和模式,尚需进行更为系统的梳理和提炼。

三是学术界已构建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已有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指标体系过于复杂,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开发更具时效性、能够动态监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系统,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预警服务。

四是学术界已提出了多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但是,对策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有待改进;尚需对政策执行阻力进行综合性评估,遴选出最佳的政策方案。

此外,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微观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xh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