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含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6-09 02: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志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这些成语,你一定不陌生。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1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

7、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 “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

8.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9、过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二、初读课文,品读高度的评价

1、出示生字新词,正音。 呼啸而去 古代英雄 父亲影响 临终之时 牢记嘱托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血溅墙头 忍辱负重 发愤写作 辉煌巨著 生命写成

2、相信在文中,你们一定也能读准这些词,也能理解这些词。

3、那课文又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呢? 4、交流,出示: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 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①史记的与众不同 ②写作史记非常不容易。

2

△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史记》前无古人,它是一部辉煌巨著,它是司马迁发愤的成果,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这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司马迁的讴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从司马迁(板书:年少时 父去后 受辱后)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

▲年少时 环境影响(板书:环境影响) ●英雄的影响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

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 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

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

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父亲的影响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板书:广积史料)

②是的,司马迁从小努力读书,20岁的时候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虽然年龄尚小,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不将之载入史册,岂不是太可惜了!

回读一: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 ▲父去时 牢记嘱托 (板书: 父亲嘱托)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指导朗读: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 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板书:研读整理)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4

回读二: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发愤源自父去时牢记嘱托。 ▲受辱后 忍辱负重

过渡: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4理解“飞来横祸”,在文中指什么?(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5、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陵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6、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7、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

8、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 ”

9、自由读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10、难怪: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11、但是一转念,他又想:

5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12、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板书:人生价值观)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最终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司马迁的心中回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3、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司马迁在对天发誓!

司马迁已经将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你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多么不屈不挠的司马迁啊! 14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引读: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15、想象说话:

也许,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也许,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从这些文字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板书:发愤写作)

16、回读三: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

6

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7、可以说:发愤源自受辱后人生价值观。 四、总结全文,叩问“发愤”的内涵

小结: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出示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五、走向生活,寻找发愤的外延

1、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相关的故事来读。

2、下面12个成语概括了司马迁的一生,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年和你所掌握的知识把这12个成语正确地填写到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

7

发愤到底是什么?发愤是海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w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