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更新时间:2024-06-30 15: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信息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学分要求】 2学分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和一般原理,掌握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步骤和基本技能。包括选择教育研究课题,撰写文献综述、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教育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

2.掌握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等,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及问题,揭示其规律,掌握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

3.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意识,具备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究精神与素质。

【教学方式】

教学采用平时的网络教学与假期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平时的网络教学重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以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辅导答疑应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在线答疑,并回答学生在课程讨论区提供的其他问题。组织不少于2次网络在线研讨,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个体自主学习以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为主。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

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研究报告,报告应体现所有成员的全面参与和分工合作。

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着力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交流,检验与调节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要求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步骤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

考核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分阶段的网上测验、在线研讨、假期集中研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测试题包括思考讨论题、在线测试题和小组合作研究题等部分组成。每个专题提供2-3个思考与讨论题,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和分析教育实践问题。在线测试题共4套。旨在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同时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研究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期末成绩根据课程论文进行评定。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采用课程中讲授的两种以上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要求论文观点明确,论证清晰,整体合乎写作规范,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理论意义或现实价值。

【学习建议】

1.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2.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善于汲取现代科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成果,从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研究。在理论指导下,善于从实际出发,积累、提炼教育经验事实,论证教育现象、措施和结果的内在联系。

3.注重合作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网络学习的便利条件,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围绕课程的作业及自己选定的课题进行案例阅读和分析,了解他人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培养研究兴趣,激发研究灵感,并学会将合理的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

5.仔细阅读和理解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必读文献和推荐阅读文献资源,以及其他有助于课程理解的文献资源、案例资源、相关论文链接、相关网站链接、相关新闻链接、相关背景知识链接、相关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资源,分析他人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专题讲座(一)

专题一 中小学教育研究概述

在我国全面推行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研究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一批学校因为开展教育研究而大大提高了办学水平,众多中小学教师因为参与教育研究而显著提升了专业素养。但是,我们也还会看到一些需要人们认真反思的现象,比如,有的学校虽然组织力量花时间进行了一些课题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对学校工作的改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把教育科研当作一种摆设,或多或少存在形式主义的做法;不少教师把教育科研看作额外负担,并拒斥自身的研究者角色,也有教师认为教育研究太高深了,想要参与但觉得无从下手??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对中小学教育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还缺少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获得有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正确认识,对于促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就其最一般的含义来说,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育研究是以探索培养人、教育人的规律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者有目的地认识教育现象、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结论的过程。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教育研究工作,只是研究的水平、研究的层次不同,研究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而已。

资源链接:教育研究的性质

中小学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是研究者(主要指中小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

这一定义首先描述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特性。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中小学教育研究必须有其明确的目的,即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地探索,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活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研究者以严谨求实,符合逻辑的方式去解释教育现象,论证提出的假设,而不是对资料的简单罗列和对教育事实的简单陈述。

其次,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体,他们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

再次,中小学教育研究应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中小学教育研究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收集文献资料、实施研究,最后到数据分析、形成研究报告,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并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研究,否则很难取得科学和有效的成果。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征

中小学教育研究遵循着教育研究共有的一般规律,但是,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中小学教育研究也具有其鲜明的特征。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征,是开展教育研究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一)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侧重于研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强调研究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重视研究结果的实际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旨在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说:“教师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只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所以,中小学教师主要不是要在研究中发现“是什么”的科学原理,而是要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技能,研究的终结不应是成果的学术化,而是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完善和改进。立足于实践来开展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根本性所在。

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都是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70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观察,作了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都是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等优秀教师也是在边实践边研究中使自己的教育实

践推陈出新,独具特色。因此说,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经验、灵感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资源链接: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研究

(二)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教育科研本质上是追求更为合理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旨在使教师获得知识的解放、智慧的启蒙和心灵的自由,增强教学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 中小学教师是研究工作的实施主体和主力参与者,因此,该项工作首先应该是以师为本的具体工作,中小学需要的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自己进行的研究。

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还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并力求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学校教育研究工作还应当立足于本地本校,实行校本研究。其本质上是行动研究,是让广大教师发现和解决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因此,中小学教育研究可以定位为一项以师为本的微观研究,一项立足于本地学校的校本研究、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

北京市宣武区右安门二小是一所很普通的小学。该校在“九五”阶段争取到北京市市级重点课题“综合运用学习科学研究成果指导小学生学习的研究”,并成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实验学校。 他们的做法是提倡每位教师“亲自实践科研的全过程”。 ?

学校所有的教师都亲自体验了一遍课题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骤。每个人课题完成的质量虽然有高有低,但是这种“亲自实践科研的全过程”,使得所有教师的科研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在“十五”阶段,这所小学居然争取到三个市级重点课题。于是他们在原有比较好的“带”、“扶”基础上,开始了“放”的阶段——学校领导和教师全面地掌握课题,只在必要的时候向科研人员咨询,展开了有特色的“校本研究”。 【资料来源:冉乃彦.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4-215】

专题讲座(一)

专题一 中小学教育研究概述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育研究来说,研究方法是一个中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

资源链接:略论教育研究方法

由于中小学教育研究大多是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因此这也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使用上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照搬照抄,更不能硬性规定要学习推广,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情况等影响因素做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高质量的教育研究经常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资源链接: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综合应用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对于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了解教育研究的不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能够明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定位,明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具体活动。

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分类很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其类别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按照研究的目的,中小学教育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也称基本理论研究。它是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研究一般比较抽象概括,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周期较长,没有严格的期限要求,但它“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为教育实际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主要包括:

1.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隐课程理论的研究”等。

2.对教育事业发展有决策和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如“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新时期上海教育发展研究”等。

3.教育历史遗产的研究。如“我国近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自主创新的历史研究”、“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分析与评价研究”等。

4.各国教育经验和现状的研究。如“不同类型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探索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等。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凡是与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专题和学科研究都属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

1.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如“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新课改后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等。

2.成功的教育经验的研究。如“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分析”、“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等。

3.改进和改革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适应性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等。

这类研究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开展,可直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有关基础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应用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应用研究是对基础研究的验证和丰富。

中小学进行的教育研究,大都是偏向于应用性研究。这是因为,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较易推广,教师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研究成果,并积极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另外,教师在研究中还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同研究活动联系起来。

(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

按照研究的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1912年,蔡元培在《东方杂志》第8卷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进”的教育方针:“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吾国

古代之道德教育,则间有兼涉世界观者,当分别论之)。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在蔡元培那里,“五育并进”的理由是:以教育界之分言三育者衡之,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在这篇文章中,蔡元培明确反对满清时代提出的“忠君与尊孔”,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资料来源: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实验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假设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教育规律的研究。如“学生自主德育活动与自主品德发展研究”,这一实验研究就是在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论的指导下,以日常德育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德育和自我品德发展。

追因研究是从结果探求原因的一种研究。如学生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等,都可以进行追因研究。

调查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材料,以发现其规律性的研究。如“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影响的个案调查与经济学分析”。

(三)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按照研究问题的时间顺序,中小学教育研究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历史研究是指对教育过程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包括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教政策、教

育实施、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实际活动以及教育流派的研究。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和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历史研究主要用文献资料研究法。

现实研究是指针对当前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现实研究是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实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

超前预测研究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探讨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超前预测研究难度要大一些,如“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进行超前预测研究,可以用思辨研究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

(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从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区分,可以把教育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也叫质的研究,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研究,进而分析和解释现象的含义和特征。定量研究是认识事物数量界限的研究,是在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对教育现象内外部关系进行量的分析和考查,寻找有决策意义的结论。二者的特点和差异如下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比较

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

解释性理解,寻求复杂性,提证实普遍情况,预测,寻求共

研究的目的 出新问题 识 对知识的定

由社会文化所建构

价值与事实 密不可分

情境无涉 分离

故事,事件,过程,意义,整事实,原因,影响,凝固的事

研究的内容 体探究 物,变量 研究的层面 宏观 研究的问题 在过程中产生

研究的设计 灵活的、演变的,比较宽泛 研究的手段 语言,图像,描述分析 研究工具

微观 事先确定

结构性的,事先确定的,比较

具体

数字,计算,统计分析

研究者本人(身份,前设),量表,统计软件,问卷,计算录音机 机

随机抽样,样本较大 控制性,暂时性,抽象

抽样方法 目的性抽样,样本较小 研究的情境 自然性,整体性,具体

收集资料的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实物封闭式问卷,统计表,实验,方法 分析 结构性观察 描述性资料,实地笔记,当事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资料的特点 人引言等 统计数据 分析框架 逐步形成 分析方式

事先设定,加以验证

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贯

演绎法,量化分析

穿全过程

概括性,普适性 文化客位,主客体对立 在研究之前产生 自上而下

研究结论 独特性,地域性 结果的解释 文化主位,互为主体 理论假设 在研究之后产生 理论来源 自下而上 理论类型

扎根理论,解释性理论,观点,大理论,普遍性规范理论

看法

成文方式 描述为主,研究者的个人反省 抽象,概括,客观 作品评价 杂乱,深描,多重声音 效度 信度 推广度

简洁,明快

相关关系,证伪,可信性,严

固定的检测方法,证实

谨 不能重复

可以重复

认同推广,理论推广,积累推

可控制,可推广到抽样总体

广

伦理问题 非常重视 研究者

反思的自我,互动的个体

不受重视 客观的权威

研究者所受人文的,人类学的,拼接和多

理论的,定量统计的

训练 面手的 研究者心态 不确定,含糊,多样性 研究关系

明确

密切接触,相互影响,变化,相对分离,研究者独立于研究

共情,信任 对象

分明,事先设定

研究阶段 演化,变化,重叠交叉

【资料来源: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此外,教育研究此外按研究的范围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等。

以上分类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它们往往并不互相排斥。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很难设计出一种单一的分类方案来囊括全部方法,而一项研究又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可以归入好几种研究类型。

资源链接:我所提倡的教育研究方法

专题讲座(一)

专题一 中小学教育研究概述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原则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和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经验的概括,是有效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保证,因而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要贯穿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每一环节之中。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尊重客观事实,其所取得的研究结果无论是证实或推翻假设,都应该忠实于事实或数据本身。遵循客观性原则是保证教育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做到:

1.注重材料信息的客观和真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首要环节就是尽可能全面地占有反映研究问题情况的材料,没有足够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实践证明,研究者所收集的材料越全面、越真实、越系统,就越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2.坚持客观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在开展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根据预先的假设,不顾客观事实,任意对材料进行删减甚至修改事实与数据。对于研究成果,更要强调实事求是,无论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也不论对自己原先的假设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应如实反映,绝不应以个人的利害得失而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变化的事实中引伸出来。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只有严格的客观态度,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有可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资源链接:教育研究中的伦理

(二)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的假设和研究过程应该尽可能做到可测量和可操作,便于研究活动的展开和评价。例如,“学生掌握一般知识技能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这一研究假设中的“一般知能”,较为抽象,很难观察和测量。因此,不妨将它分解为三个次知能,即“组织学习活动的知能、获取信息的知能、运用信息的知能”。然后,再对三个次知能进行分解,比如将“组织学习活动的知能”用“计划学习与利用时间、参加小组和集体学习活动、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三项指标来检验。如此逐一分解,最终懂得研究者可以用各种客观的手段,如问卷、观察、测验、实验变量控制等获得具体数据材料。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者要积极从教育理论中吸取营养,并在不断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重视理论的指导,并善于汲取现代科学中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方法,不断从现代学术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不断从新角度、新的层面、新的方式展开研究,才能不断有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揭示出新的规律。

2.重视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小学教育研究应重视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和教育规律

的客观反映。研究者应从实际出发,以相应的理论为指导,确定经验总结的对象,积累、提炼教育经验事实,论证教育现象、教育措施和教育结果的内在联系,说明其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既要对历史上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贯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研究者应注意以下方面: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历史上或前人的认识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对历史的经验和思想理论加以有批判的继承,使一切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加以发展。

2.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继承是推动一切科学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则是一切科学发展活动的灵魂。中小学教育研究不能没有继承,更不能没有创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推动中小学教育研究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3.要发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中小学教育研究不是重复前人或他人的劳动,而是在继承已有认识成果基础上,进行十分艰巨的新探索。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使认识深化,使理论完善和发展。

(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不仅要注重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还要注重对教育现象内外关系进行“量”的分析和考察,进而发现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或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这需要研究者作到:

1.深入实际,细微观察,掌握事物的真实面貌。这需要研究者通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及归纳与演绎等方法,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分析,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2.了解事物的质量时,注意事物的数量。任何客观事物,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既要善于从总体上对事物进行诠释和描述,还要对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量的分析和证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终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

3.要正确运用统计和测量的方法。运用统计和测量方法,注意从观察、调查、实验中获得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以说明结果,做出结论,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

要趋势。中小学教育研究重视统计和测量方法的运用,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教育研究的质量。

资源链接:教育研究中的规范、类型与程序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意义

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日益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一)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中,教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出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研究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使学校不断提升学术文化的水平,形成办学特色。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千校一面,升学率是其惟一的追求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在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上大做文章。办特色学校,教育研究是强有力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研究,能够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校长唐为民说:“回顾走过的路,我们感觉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助推器不是经验,是科研”。“科研是一种态度,我们亲身品味了从迷茫到清醒,从浮躁到踏实,从听和看到想和做的经历;科研是一种心情,我们亲身体验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痛苦到快乐的过程。至此,我们恍然发现,科研还是一种工具,是一把开启教育工作者智慧的钥匙,它可以由令人敬畏转而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之路”。

闵行区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说:“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办学品质,实现学校目标的重要抓手”。近 10 年来,我校已完成 1 项国家级课题,4 项国家重点课题一级子课型,7 项市级课题,23 项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全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共计 1500 余篇,出版专著 40 多部。学校正在研究的有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 1 项,上海市级课题 2 项,闵行区区级课题 7 项。“学校今后将继续树立科学的发展意识,让科研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科研统领学校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陈如祥.感悟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J],内蒙古教育,2008(11).】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这必须是教师主动参与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仅靠培训、学习、交流是不够的,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无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指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

中小学教育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体现在:首先,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这需要教师学习理论、运用理论,进而提升理论,这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的拓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

其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

可以通过自学、咨询、访问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特别是学习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逐渐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这些专业能力的提高。最后,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并体现自己志趣、能力与独特个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它包括对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和对职业状况的满意等。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可以通过讲座、报告、听课、交流研究等形式提高认识,当研究取得预期成果时,教师的自我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在教学中会更加自信,对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逐渐形成专业自我。

资源链接:教育科研与研究型教师成长

(三)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等,都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教育研究。美国教育家鲍林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们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样有成功,但他也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一般说来,总是会得到答案的。”

中小学教育研究围绕育人展开,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某一名差生应如何转化?对某一班集体应如何管理?某一条几何定理怎样讲解才能更利于学生理解?某一节语文课怎样组织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等等。大量的实际问题是中小学教师经常会面对、而且责无旁贷要加以解决的难题。以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任务所在,它体现了教育研究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育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育人,不是要建构教育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是要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促使教育质量上新台阶。唯有解决实际的问题,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做到研究与育人的统一,研究才有存在的意义和开展的价值,否则势必会发生角色错位,误入歧途。

专题讲座(二)

专题二 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

课题选择与确定是教育研究工作的起始阶段。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课题的选择和确定是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研究选题,不仅决定着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而且必将提升教育研究的水平,真正发挥教育研究的效益。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选题的意义

正确选题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第一步,是教育研究的关键,决定了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是教育研究者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选题决定了研究成果意义和价值

教育研究始于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确定课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选择了课题也就是确定了所研究的问题。同时,也就规定了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和主要研究方法,这在客观上也就决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如果研究者提出的研究课题能敏锐地抓住一些新产生的问题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就会具有新意,也会具有较高的价值。一些中小学教育实践者由于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题,停留在“初探”、“浅谈”水平,即使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很多文章都比较肤浅,其研究结果只是一般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不大。

资源链接:教育科研从选题开始

(二)选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研究的成败

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性的一步。课题选择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研究的成败。实践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决定研究的成功或失败。课题选择得好,可以事半功倍,较迅速地取得丰硕成果;反之,课题选择得不好,往往会使研究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半途而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得浪费。所以,课题选择是直接关系到教育研究成果的大小和教育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选定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意义,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三)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

独立地判断问题的研究价值和正确地选题,是衡量教育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创见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敏锐洞察力的体现,是

对问题的综合判断力以及学识的综合反映。

为了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者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收集和分析有关研究资料,善于对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间、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发现、提出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一些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把握不住其内在的联系,不能把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结果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阶段。所以,学会正确选题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研究选题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

研究的课题来源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是比较理想的研究课题。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研究得到解决或缓解,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这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

2.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为基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习热情,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

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

(4)教学中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从教学实践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转化成有待研究的课题。例如,教师遇到一位学生,很随意的问道:“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这是一个“小”得算不上“真问题”的问题,但只要学生给出回答,然后教师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继续与学生交谈,也许就能发现与之关联的教学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生“完成的不好”的原因中可能存在着学习情感、动机、能力等等问题,也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漏洞,教师完全可以就此展开研究。

教师还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场,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研究课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这样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教育场景蕴含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而要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资源链接:该怎样选择科研课题

专题讲座(二)

专题二 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

(二)在文献阅读中萌生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应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占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对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此同时,这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他人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示。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在了解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但是阐发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看到别人研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自己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能得出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研究结论,于是选择同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2)选择一个与他人的问题类似、接近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了解了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自己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这一问题。

(3)选择一个比他人的问题更具体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他们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在发展,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往又会引出另一个新问题。例如,素质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阅读了若干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之后,就会发现目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还侧重于理论研究,且较为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足,尚未把有关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在一起。教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可以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确定研究的选题。

2.教育信息可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教育类的报纸杂志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之中,都有教育科研与动态成果的反映,透露出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类报纸和杂志,可以从其提供的教育信息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一文中写道,“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现实的回答。可是这也不符合标准答案。上述这两条信息就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题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最为直接的一个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基础上,分别制定出一定时期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和规划,为进行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依据。例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往往会以年度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的教育研究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领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中,也往往包含一部分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密切关注课题指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

资源链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与教师平时做一个有心人,眼光敏锐,阅读广泛,善于积累,经常进行信息资料分析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教育信息、教育动态,做好情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发现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在相互交流中找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进行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启示,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进一步将有关的问题发展为教育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有不少教育研究课题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而提出来的。

1.从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出研究课题。中小学教育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不少的经验与教训。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所教班级的纪律好,学习成绩好。与之相反,另一为教师管理十分严格,但班级纪律却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平平。这些经验与教训,或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好的成效,或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向影响。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训之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某些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怎样从教育经验与教训中提炼、揭示出一般的教育规律等,都可供教师提出课题并进行研究。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别人的心得和经验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提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2.从不同观点和对立面出发思考研究课题。教师与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相互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照。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锋有利于扩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在进行争论的同时,只要选准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择很好的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持“教育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两种理论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且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两种观点之间却存在者明显的矛盾与不一致。有人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校德育与社会道德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做了条件限定,对社会道德环境的性质与发挥效能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

学校德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选择这类课题时,教师必须了解争论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地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

资源链接: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总之,在广阔的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课题数量众多,选择课题的渠道和途径也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日常工作中较为常见和操作便利的几种。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应当虚心学习,勤于思考,持续关注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逐渐设计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好的研究问题的特点

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feasible)(即,它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或财力下就可以完成)。

2.问题是清楚的(clear)(即,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个问题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3.问题是有意义的(significant)(即,它值得研究,因为它将增加有关人类及生存环境的重要知识)。

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ethical)(即,它将不会造成对人类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或者对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造成损害)。

【资料来源:杰克?R?弗林克尔.美国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蔡永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2】

专题讲座(二)

专题二 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

三、选定研究课题的原则

选题原则就是进行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课题选择活动提供某种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选定研究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价值性原则,是指选定的课题要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主要表现为能满足教育工作实际的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理论价值体现在课题能为教育理论增添新内容,如理论的构建、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突破等。实践价值体现在课题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直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价值性原则充分反映了开展一项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小学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教育研究起点的选题一方面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必须符合教育实践应用的需要,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中小学教育研究者而言,后一方面的价值应当是第一位的。当然,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

(二)创新性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应该充分体现创新。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已有研究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一样体现创新性,许多有创新性的教育新思想和新观点,往往是来源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并非一定要另外开垦一片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遵循创新性原则,中小学教育研究应从以下方面体现创新:第一,内容的创新。课题应具有时代感,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第二,视角的创新。中小学教育研究者对待研究问题,应注重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突破口。第三,方法的创新。同样的研究问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有所不同。

(三)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选题才有预期成功的可能。课题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涉及研究的物质条件,包括研究规模和范围;占有

资料的完备程度;研究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方面的条件;同时也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科学上的可能性。第二,主观条件。涉及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包括研究者自身所具备的必要的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专业特长、研究兴趣等。第三,时机条件。即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技术手段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遵循可行性原则,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了,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大了,由于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如果研究者力所不能及,会半途而废。小的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课题目标集中,能较深入地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价值也可能是很大的。尤其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更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四)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及规律,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小学教育研究者要从教育实践中直接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尽可能不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选择具有普遍性的课题,而且,要选择具体的、明确的课题,界线要清,范围宜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所选定的课题应该能够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

资料链接: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指导

四、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

研究问题经过研究者多次的筛选、聚焦后,会逐渐具体和明朗化。但研究问题并不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者必须学会将研究问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即必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一个真正的研究题目。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当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课题名称的表述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化,它是将一个研究方向演化为一个确切的研究课题的过

程。

(一)要具体和准确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具体和准确,是指课题名称要能明确地表达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含义要明确。具体来说:

首先,课题名称应是一个有确定涵义的具体问题。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的大小要适中,如果课题太大、太笼统,就会使研究无从下手;如果课题太小、过于狭窄,就事论事,就会使课题研究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课题名称应能够对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给予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从而使研究在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

在研究中要定义的关键术语

1.确保整个研究聚焦于研究问题的必要的术语 2.研究领域的局外人可能不理解的术语 3.有多种含义的术语

4.理解研究内容所必须的术语

5.规定自编或选用工具的说明精度的术语

【资料来源:杰克?R?弗林克尔.美国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M].蔡永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5】

再次,课题名称的表述要清楚地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例如:上海市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在这个课题中“上海市”是研究范围,“小学生”是研究对象,“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是研究内容,“相关研究”是指研究采用的方法。

最后,课题名称应避免价值判断。教育研究是一种具有价值取向的活动,教育研究有时也需要作价值判断,但研究题目的文字描述则要求避免价值判断。如:“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低落原因的调查”,这个研究题目暗示着教师敬业精神否定性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将这样的研究题目改为中性的,不具价值判断的题目:“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及其影响因素的

调查”。事实上,这两个课题的实施过程,要做的事可能都一样,但后一个题目表述更恰当,更像一个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课题名称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三个要素。例如:初二学生阅读时间对语文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在这一课题中,研究对象是初二学生,研究内容是阅读时间对语文成绩影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资料链接:教育科研项目的选题与申报

(二)要突出主题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突出主题,是指说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力求反映研究的焦点和研究方向,这样有利于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抓住研究重点。具体来说:

首先,用词要具体化,课题名称尽量使用特定涵义的词汇来代替泛泛一般的词汇,应尽可能将研究的关键词包括在内。

其次,课题名称呈现一个研究主题。遇有不止一个主题时,应分为相应数目的课题,或化为相应数目的次级课题,并定出能包括这些小题的总课题的题目。

再次,课题名称应能够明确课题研究中的变量关系。课题涉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就会变得清晰、具体,研究的目标明确、一目了然。例如:初中生智力水平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名称就是“智力水平与学业成就”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这样的课题名称让人一看就知道研究的性质、主旨。当然课题名称中不是不能用一个变量,相比较而言用一个变量不及用两个变量来得清楚、具体。一个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是理论性的、发散性的研究,范围扩散,不宜聚焦。两个研究变量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实证性的、一一对应的研究,范围集中专一。

(三)要规范、简洁

课题名称的表述要规范,是指表述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用学术性的科研术语,不可生造词语,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具体而言:

首先,课题名称在表述时要用语严谨,要用学术性的语句,不应用“大白话”,不应用比喻句。如“浅谈教职工队伍建设”,“浅谈”不是研究。又如,“托起明天的太阳”、“扬起自信的风帆”等等,看起来很生动,但很不严谨,也没有确切的涵义,也不宜作为研究题目。 再如,“鼓励冒险,培养流畅的口语能力”,不仅无研究对象,无研究范围,而且“鼓励冒险”用语不严谨。

其次,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力求简洁。表述要在意义准确的前提下,用最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不必要的字应省去,使人一目了然。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 年度立项重点课题为例,课题最短7个字,最长的39个字,平均19个字。字数在20个字(含20字)以下的占72%。课题题目的表述虽未严格限定题目的字数,但一般在20 个字以内。

表述不当的课题名称举例

(1)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中学生语文成绩的基础(肯定句不是研究问题的表述)

(2)语文学习规律的研究(没有确切的涵义,过于笼统)

(3)浅谈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是有待于解决验证回答的问题,浅谈不是研究) (4)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不是问题,没有确切涵义,用语不严谨) (5)自我学习能力形成的研究(表述不完整,缺少研究对象) (6)校长素质的调查研究(研究对象的范围太大,缺乏界定) (7)提高中小学学生家长素质的研究(无可行性)

资料链接: 一线教师课题题目确定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总之,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提供课题研究的主要信息。课题名称一经确定,就不宜中途更改,以免打乱后继环节的工作。课题名称的酝酿,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有了好的开端,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专题讲座(三)

专题三 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

文献的查阅、搜集、整理和分析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著名科学家牛顿的一句名言深刻的印证了这个道理,“如果我看得远些,那还是因为我站在过去巨人肩上的缘故。” 每一位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明晰文献资料在教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熟悉教育研究文献的种类,掌握科学检索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具备分析和驾驭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

文献就是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个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都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方式展现和传递给后人的。教育文献则是记载人类教育活动信息和教育理论发展成果的载体。任何一项教育研究的前期工作之一就是查阅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为研究的各个阶段提供有益的信息。对文献的快捷检索、归纳整理以及合理运用,不仅能够体现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更直接决定着一项课题研究的成败。

一、文献查阅的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往往是从文献查阅开始的,它是整个研究的基石与起点,在整个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都与研究人员占有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直接相关。只有首先完成全面而深入的文献阅读,才有可能确立和完成集科学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科研课题。

文献查阅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教育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它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发现”、“发明”和“创新”。这种创造性,绝不是想当然,而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和升华而来的。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研究的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而前人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通过文献资料被妥善的保存下来,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应该从占有资料和学习资料开始。

文献查阅能够使研究者系统而周密地去了解前人在某一领域已经做过了哪些研究、做到什么程度、研究的结果如何、还有什么问题尚待解决等等,也就是基本掌握某一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趋势,掌握相关的研究信息。如果在选题或立题阶段掌握文献资料不够全面,就有可能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时间的极大浪费。文献查阅可以使研究人员更好地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减少重复性劳动,避免重蹈前人的故辙,缩短科研时间,节约资金,在最先进的科学成就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

(二)限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资料是科研活动的基础,是思考问题的依据,是广阔思路的源泉。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文献检索、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进展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够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能够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到自己真正有用的资料,并通过泛读与精读、摘录与总结等方式,最终由点到面,找到科研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修正或扩展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

向及题目,使课题更具针对性、先进性及创新性,再通过反复对比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旨趣,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形成自己的研究假设和观点,完成自己的课题设计方案。科学正是基于这种“创新性”的无数次重复积累,才会取得不断进步。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始终站在科学前沿,在总结前人所取得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

(三)明确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如果选择得当,必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科研人员不仅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来选择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和确定清晰的研究思路,也需要从他人的工作中接受启发、汲取教益、寻求帮助。查阅文献资料的意义不仅在于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通过阅读别人的研究报告及其它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他们是如何安排设计研究计划的,如何探索和解释事实及其关系的,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的,应用何种测量工具和统计方法,等等。经过反复地消化理解、斟酌推敲,由此理清自己的研究思路。

(四)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文献查阅不仅在确定课题和研究设计时被运用,而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在课题研究进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和困难,研究者仍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从前人类似或者同性质的研究中获得启发,从而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在分析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论证研究观点、撰写研究报告时,仍需反复核查相应的文献,从中获得帮助。总之,文献查阅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它有助于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二、教育文献的类型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记录教育文献的手段日益丰富,文献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这就使得教育文献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而不同类型的教育文献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为了有针对性地使用教育文献,我们对教育文献的类型要有一定的了解。

教育文献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格3-1):

表格3-1 教育文献的类型

分类标准

教育文献类型

文献载体形式 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

文献加工程度 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文献出版形式 书籍、期刊、报纸、特种文献

文献发行方式 公开发行的教育文献、未公开发行的教育文献

(一)按教育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教育文献五种。

1.手写型教育文献。手写型教育文献是指那些将教育信息以手写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文献,如许多古旧教育文献和手稿、手抄本等就属于此种类型。这类文献的优点是资料原始而珍贵,不足在于不易保存和流传。

2.印刷型教育文献。印刷型教育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的教育文献形式,如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教育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这类文献的优点是可以随身携带,便于阅读,不足在于其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自动检索。

3.缩微型教育文献。缩微型教育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把印刷型文献按一定比例缩小复制到胶卷或平片上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文献形式,如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就属于此种类型。这类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便于收藏和保存,传递方便,不足在于不能直接阅读,

使用时需要有一定的设备来放大,一般的图书馆拥有此种类型教育文献的数量有限。

4.机读型教育文献。机读型教育文献全称为“计算机可读性教育文献”,是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教育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邮件、光盘数据库等均属于此种类型的教育文献。这种文献的优点是存储密

度大,存取速度快,使用比较方便,通过各种编辑处理方式,可以快捷的实现对资料的复制及修改,其不足在于需要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才能使用,且费用较高。

5.声像型教育文献。声像型教育文献是一种以磁性材料或光学材料为存储介质、借助计算机或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而生产出来的

一种教育文献形式,如声频文献(例如教学录音带、盒式磁带等)、视频文献(例如教案幻灯片、课堂教学录像带等)。这种文献的优点是存储密度高,内容直观真切,易理解,其不足在于不能直接阅读。

专题讲座(三)

专题三 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

(二)按教育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文献的分级并不说明文献价值,它只是说明文献来源的不同层次。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

1.零次文献。也被称为“第一手文献”,是比较原始的素材。这类文献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情报信息,如人们通过口头交流或参观展览、聆听报告会等获得的有价值资料;二是从未发表和大范围交流的最原始的资料,如学校的规划、工作日志、工作报告、会议记录等。这类文献充分弥补了一般的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以本人的实践和科研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出来的文献,又被称为“一级文献”。如教育专著、教育期刊中发表的学术论文、教育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等,都属于此类文献。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查阅过程中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它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其不足在于这类文献信息量大,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系统获得和全面掌握。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或摘录其内容要点等),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工具性文献,又被称为“二级文献”。如索引、目录、文摘、年鉴等等,都属于此类文献。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便于利用,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但二次文献中的信息只是对一次文献的加工和重组,并不是新的信息。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又被称为“三级文献”。如综述、述评、进展动态报告,以及文献指南、书目指南等等,都属于此类文献。因为它是选用大量相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所以这类文献可以让查阅者在短时间充分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历史、发展动态、研究水平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按教育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可分为书籍(教科书、专著、工具书)、期刊、报纸、特种文献。

1.书籍

书籍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进行系统论述的出版物,是最初级、最常见、最被广泛查阅的教育文献品种,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的显著特点。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书籍包括四类:一是教科书,二是专著,三是检索性工具书,四是特种文献。

①教科书:教科书反映了教育科学中某一专门领域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它大多是以学术论文、会议文集、研究报告及其他第一手资料为基本素材,经过作者的分析、归纳、重新组织编写而成的。教科书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都较强,初涉某一领域,它是最好的、最便捷的掌握该领域知识的教育信息渠

道。查阅教科书,研究者不仅可以对所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并且可以初步判断所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某一问题教科书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有理有据,这样的课题大可不必再去研究了,相反则不然。

②专著:专著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某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的一种文献。它多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研究观点,其创新性、权威性、深入性都非常强。通过阅读专著,研究者可以进一步了解针对某一课题不同学者、不同学派的观点。深入研究某一课题,相关专著是研究者必须查阅的一种文献资

料。

③工具书:包括“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性工具书”两种。教育文献中的“检索性工具书”是指有关部门广泛收集教育科学领域的知识材料,将其按照特定的编排形式加以组织,专供研究者查阅相关文献线索的出版物。它与其他教育文献相比,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查阅等特点,其本身并无太大的阅读价值。“参考性工具书”则不然,它本身就包含一定的知识内容,具有独立阅读的价值,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参考资料。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备有几本权威的“参考性工具书”是非常必要的,当遇到问题时方便及时查询。“检索性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书目、索引、文摘等。“参考性工具书”主要有教育辞书、百科全书、教育年鉴、手册、文献汇编等。

●书目

书目是图书报刊文献目录的简称,是一种以单位出版物为对象、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著录相关文献的工具。书目著录的项目一般包括文献名称、责任者、卷册、版本、开本、价格、字数等,也有一些书目对文献的内容、作者、流传情况、读者对象加以扼要介绍。教育类常用检索书目主要有《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全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总目录》、《全国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总目录》等。

●索引

索引,是记录一批或一种图书、报刊等所载的文章篇名、著者、主题等,并标明出处,按一定排检方法组织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索引信息比书目更为细致,是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按所检索的文献类型,索引可分为书籍索引、报刊索引,论文索引等。国内常用的索引资料有《全国报刊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等。

●文摘

文摘是简明、确切地记述某些文献资料主要观点的检索性工具书,不仅著录文献的外部特征,而且著录文献的内部特征,但是以提供原始文献的主要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任何评论和补充解释。它具有报导、检索、参考、信号、示址、交流等功能。检索者通过文摘可以迅速地综观某一学科、某一专业领域的最新文献,初步了解某篇文献的概况和精华,并且由此判定文献的价值及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全文。学界比较权威的教育类文摘有《新华文摘》教育专栏、《教育学文摘》、《教育文摘周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内外教育文摘》等等。

专题讲座(三)

专题三 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

●教育辞书

辞书是字典和词典的总称。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教育辞典有:《教育学辞典》、《心理学词典》、《教育大辞典》、《教育辞典》、《简明教育辞典》、《西方教育辞典》、《教师百科辞典》、《特殊教育辞典》、《幼儿教育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等。

●教育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是汇集各种知识,按照词典的形式分列条目来加以阐述的工具书,具有权威性、知识性、检索性的特点。经常浏览和查阅百科全书,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如: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

百科辞典》、《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事典》、《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等等。

●教育年鉴和手册

年鉴,又称年刊、年报,是系统汇辑一年内某一方面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发行的编年体工具书,是一种资料性、时效性、连续性很强的文献。它主要依据当年的政府公报和文件以及国家重要报刊登载的报道为依据,通过对大量原始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加工的过程,概述一年内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如《中国教育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百科年鉴》等。

手册是编集各种专业性资料或者综合性资料,以供随时翻检的工具书,具有分类明确、内容简练、篇幅短小、实用性强、便于携带等特点。手册按照其具体内容和结构形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指南、便览、概览、简介、须知、必读、必备等。《家庭教育手册》、《电化教育手册》、《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小学语文教师手册》、《中学历史教师手册》、《学校教务工作实用手册》等就属于此种类型的工具书。

●教育文献汇编

它是将某些同种类型的文献或者信息整理编辑成册的参考性工具书,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俄罗斯转型时期重要教育法规文献汇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等。这些文献汇编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法令和规章制度、统计数据等信息,是全面了解我国教育状况和制度沿革及发展演变的有用资料。

2.期刊

期刊又名杂志,是指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固定的编排格式、统一的出版形式,—定的出版规律,按一定的编号顺序定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教育期刊刊登的大多数是中短篇教育研究论文,另外还经常刊登学术动态、会议纪要、书评、文摘等。

期刊反映的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出版周期短、内容新、报道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传递信息速度快、检索方便和连续性强等特点,是目前教育科学交流的主要载体。调查表明,教育研究中期刊的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书籍。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资料绝大多数是作者研究的最新成果,就时效性来说,专著比不上它,而且期刊上的文献大多数是一次文献,这些文献资料都是原始情报资料,最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有经验的研究者总是把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查阅期刊文献上,通过它跟上学科的进展,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

我国教育类的期刊杂志有四百多种,对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应该着重关注下列一些期刊,如《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外国教育资料》、《外国教育动态》、《教育理论与实践》、《外国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动态》,等等。另外,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学报,各省、市、自治区教委主办的教育刊物,各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大中小学各科教育杂志以及各地内部发行的定期的或不定期的教育刊物,都刊登了大量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文章,有很大的查阅价值。

3.报纸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其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内容极其丰富,是了解教育政策及发展动态的重要信息源。报纸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综合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除了及时报道教育动态外,还专门开辟有“教育”、“教育科学”、“教育园地”等栏目,另外《参考消息》也辟有不定期介绍国外教育动态的专栏,是教育科研工作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极好渠道。教育类的专业性报纸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

4.特种文献

这类出版物一般单独成册,有的不公开发行,有的还需要保密,教育科研工作中常常查阅的特种文献包括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内部资料等等。

●学术会议文献

它主要是指在某个学术单位和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的汇编、会议讨论的记录、所作的报告等。因为学术会议往往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所以会议文献的专业性很强,主题集中,它通常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信息较快较新,研究者通过会议文献可以迅速而全面地了解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原名《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是专门报道国内召开的全国性及国际性各种学术会议文献的刊物,内容覆盖多个领域,是查找国内会议和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及预报会议消息的检索工具。该刊收录的会议论文名称集中排列,每期后附有主题索引。另外《世界会议》(World Meeting),由美国世界会议情报中心编辑,美国麦克木兰出版公司出版,主要预告两年内将要召开的学术会议,包括会议名称、内容、召开日期和地点、主办机构及提交论文期限等。

案例3.1 会议文献的检索与获取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大学生为申请学位而呈递的毕业论文,包括学土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其独创性较强,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中国学位论文通报》、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的档案系统、或者学位论文数据库获得国内相关内容学位论文。另外,《国际学位论文文摘》(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由美国大学缩微胶片国际公司编辑出版,收录全世界1000所著名大学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文摘,是检索各国学位论文的主要工具。它根据学科、地域分A,B,C三辑独立出版。A辑报道人文与社会科学,B辑报道科学与工程,这两辑主要报道美国、加拿大的博士论文,C辑报道欧洲国家的大学博士论文,内容学科范围与A,B两辑相一致。

●内部资料

除了公开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源,大量的内部资料也是重要的信息源。内部资料包括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各省市教育研究团体选编的通讯、简报、会刊和参考资料等;各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师范系统、中小学教研组织内部交流印发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和教案等。尽可能地多搜集和利用内部资料,也是帮助课题研究的一条很重要途径。

专题讲座(三)

专题三 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v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