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二单元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

更新时间:2023-04-26 06:22: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岩石圈的组成

1.翠玉白菜(下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成员绘制的某地的岩层剖面图,图中X代表的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B.砂岩

C.花岗岩

D.板岩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2010年8月,广东丹霞山等六处位于南方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主要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4.该类岩石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B.岩石中有许多气孔

C.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能剥成薄片、薄板

题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下列有关岩石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出地表形成花岗岩

B.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玄武岩

C.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D.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6.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岩石,则它们中形成原因相同的一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7.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有层理构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气孔构造

D.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

图甲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岩石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图甲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a

B.b

C.c

D.d

9.在图甲中,能反映图乙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10.图中的a、b、c分别是( )

A.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B.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C.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D.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表面有大量气孔构造

B.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2.()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分别属于(深度解析)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闻名于世,下图为该公园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景区的岩石( )

A.多气孔构造

B.可能含有化石

C.多层理构造

D.球状风化明显

4.图示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岩浆喷出—地壳下沉—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出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读岩体埋藏图(a)和岩石转化图(b),回答下面两题。

5.a图中三种岩石按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沉积岩Ⅰ、沉积岩Ⅱ、花岗岩

B.沉积岩Ⅱ、沉积岩Ⅰ、花岗岩

C.花岗岩、沉积岩Ⅰ、沉积岩Ⅱ

D.花岗岩、沉积岩Ⅱ、沉积岩Ⅰ

6.按成因分类,花岗岩属于b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组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岩石在一定的作用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8.()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的是( )

A.过程②

B.过程③

C.过程④

D.过程⑤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有关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⑤—岩浆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②

10.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是( )

A.③—⑤—①—④—③

B.①—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专题强化练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选择题

图Ⅰ为福建著名的花岗岩景观图,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有关图Ⅱ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运动

B.④—固结成岩

C.⑤—重熔再生

D.⑥—变质作用

2.图Ⅰ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Ⅱ中的(深度解析)

A.甲

B.乙

C.丙

D.丁

3.图Ⅰ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堆积

C.岩浆喷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是世界上最大的整体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图Ⅰ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却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此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6.北京某中学师生到锡林郭(116.07°E,43.93°N)研学考察,发现了一处名为平顶山的奇特景观(图甲):群山顶部如刀削般平整。地质学家考证平顶山山顶为黑色玄武岩,但未发现火山口。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岩石圈中的物质,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甲和图乙可知,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乙对应正确的是(深度解析)

A.③→c→②→b→①

B.碎屑物质→④→d→③→c

C.b→①→a→抬升、风化剥蚀

D.d→③→c→抬升、风化剥蚀

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由直径约1米,高约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各石柱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如图Ⅰ)。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7.马山石林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Ⅱ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图Ⅱ中地质作用的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⑥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选考练

考点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2.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模拟练

选择题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将与其同类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山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塑造左图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侵蚀

2.右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外力作用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冷却凝固

3.构成丹霞山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下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七星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5.形成七星岩的岩石按成因划分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七星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流水侵蚀—流水堆积—固结成岩

C.风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D.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固结成岩

浙江省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该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图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7.()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8.()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图2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深度解析)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基础过关练

1.D

2.A

3.B

4.C

5.C

6.C

7.C

8.C

9.A 10.C

1.D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原本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A 石灰岩遇到岩浆,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3.B 丹霞地貌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因此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砂砾岩,属于沉积岩,B正确。

4.C 沉积岩最主要的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因侵入地壳上部,冷凝速度较慢,矿物晶体颗粒较粗,有的因在喷出地表过程中冷凝速度快,岩石中有许多气孔;由页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能剥成薄片、薄板。故选C。

5.C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板岩。故选C。

6.C 根据图中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推断出,①代表沉积物固结以后形成的沉积岩;②代表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③代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喷出岩;④代表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其中喷出岩和侵入岩都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故③和④形成原因相同。

解题点拨理解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7.C 经过d过程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其典型特点是多气孔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点;矿物结晶充分,岩石坚硬是花岗岩(侵入岩)的特点。故选C。

8.C 图甲中指向c的箭头表示固结成岩作用,为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只能形成沉积岩,故图甲中属于沉积岩的是c,C项正确。

9.A 图乙中岩石多气孔构造,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图甲中a为岩浆,b为岩浆岩,①代表的作用为上升冷却凝固,故在图甲中,能反映图乙中岩石形成过程的是①,A项正确。

10.C a类岩石是由风化、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且形成的位置在地表附近,为沉积岩。b类岩石是在地壳内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重新结晶形成的,为变质岩。c类岩石是在地壳内部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岩浆岩。

能力提升练

1.D

2.D

3.D

4.C

5.C

6.B

7.C

8.C

9.D 10.A

1.D 表面有大量气孔构造的多为岩浆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动植物化石的为沉积岩;矿物颗

粒定向排列是大多数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故选D。

2.D 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而形成的,砂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

用下形成的变质岩。故选D。

特别提醒(1)沉积岩一般形成于当时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而且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外力搬运

作用的强弱;(2)引起岩石变质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主要来自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

3.D 多气孔构造为玄武岩的主要特点;多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为沉积岩的主要特点;球状风化

主要发生在花岗岩及某些砂岩中,据材料可知,图示景区的岩石为花岗岩。故选D。

4.C 首先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最后经外力作用发生球状

风化。故选C。

5.C 从a图中可以看出,三种岩石中,沉积岩Ⅱ在最下方,沉积岩Ⅰ在最上方,说明先有沉积岩Ⅱ、

后有沉积岩Ⅰ,花岗岩侵入沉积岩Ⅱ和沉积岩Ⅰ中,说明花岗岩是最后形成的。故选C。

6.B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b图中指向甲的箭头为外力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出甲为沉积岩,并可以进一

步推断出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故选B。

7.C 读图可知,过程①表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故

选C。

8.C 由图可知,过程①⑤为变质作用,过程②③⑦为重熔再生,过程④为上升冷却凝固,过程⑥为外

力作用(固结成岩)。大洋中脊处是地球内部的岩浆溢出形成新的岩石的地方,其所形成的岩石为岩

浆岩,所以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的是过程④。

9.D 根据图中岩层的形态和分布可知,图中②是由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③是

岩浆;①是沉积岩;④是靠近岩浆活动区域因高温而形成的变质岩;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10.A 岩浆(③)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喷出岩(⑤),在外力作用下,地表

岩石转化成沉积岩(①),在地壳内部,岩石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最后经过重

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③)。

专题强化练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B

2.A

3.D

4.D

5.A

6.C

7.B

8.C

选择题

1.B 甲由岩浆形成,应为岩浆岩,故①为冷却凝固,A错;丙由沉积物形成,应为沉积岩,故④为固结成岩,B对;丁由沉积岩形成,应为变质岩,故⑤为变质作用,C错;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故⑥为重熔再生,D错。故选B。

2.A 根据材料可知,图Ⅰ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根据图Ⅱ可知,岩浆形成甲后经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因此甲为侵入型岩浆岩,A对;乙是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型岩浆岩,B错;丙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为沉积岩,C错;丁是变质岩,D错。故选A。

知识归纳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3.D 根据材料可知,图Ⅰ中地貌景观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之后花岗岩经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然后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故选D。

4.D 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是沉积岩。图Ⅱ中丁代表沉积岩,甲代表喷出岩,乙代表侵入岩,丙代表变质岩。故选D。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艾尔斯岩石的形态特征主要是因长期的风化侵蚀(外力作用)形成的。图Ⅱ中①代表外力作用,②代表变质作用,③代表重熔再生,④代表冷却凝固。故选A。

拓展延伸艾尔斯岩石所在的盆地地壳向上隆起形成大片岩石。由于地块的隆起、交叠,艾尔斯岩石处于垂直状态。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化作用,周围的砂岩都风化瓦解了,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成了地貌学上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使其顶部变得圆滑光亮,并在其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时,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都犹如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6.C 碎屑物质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图乙中④为固结成岩作用,d为沉积岩,③为变质作

用,c为变质岩,②为重熔再生,b为岩浆,①为上升冷却凝固,a为岩浆岩。平顶山山顶为黑色玄武岩,

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而群山顶部如刀削般平整,应为抬升、风化剥蚀所致,故C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已有地理知识的能力。

7.B 马山石林是由柱状玄武岩组成的,而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型岩浆岩,对应图Ⅱ中

的乙。图Ⅱ中的甲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故

B选项正确。

8.C 图Ⅱ中①②是冷却凝固,③是外力作用,④是固结成岩,⑤是变质作用,⑥是重熔再生。马山石

林在地表易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③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选考练

1.AD

2.D

3.D

1.AD 图中①、②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的是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

以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③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应是对岩

石的风化、侵蚀作用,故C项错误。④所示箭头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指火山喷发作用,

故D项正确。

2.D 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其在地下形成,为侵入岩,岩浆冷却较慢,D项正确。

3.D 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D项正确。

模拟练

1.D

2.A

3.A

4.C

5.C

6.A

7.B

8.A

选择题

1.D 由材料可知,丹霞山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故塑造左图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

用是流水侵蚀,选D。

2.A 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故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则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

作用形成岩浆岩,故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由此可知,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

是冷却凝固,C错;④是重熔再生,D错。

3.A 构成丹霞山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由上题可知,右图中甲是沉积岩,故构成丹霞山

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甲,选A。

4.C 由材料可知,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且散落在水中,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C对。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A错。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B错。堆积作用一般发生在低洼处,D错。

5.C 形成七星岩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划分属于沉积岩,C对。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B 错。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D错。

6.A 由上面两题可知,形成七星岩的岩石属于沉积岩,且七星岩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故该地貌的形

成过程应是先经流水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作

用形成现在的地貌,A对。

7.B 由材料可知,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

来自地幔,B正确。

8.A 由材料可知,珊瑚岩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图2中有三个箭头指

向丙,有一个箭头从丙指出,所以丙表示岩浆,故①表示岩浆冷却凝固,A正确。

解题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关键是判断出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

浆岩;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岩浆;(2)岩浆岩、变质岩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可经重熔再

生作用形成岩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v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