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3-27 18: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空中霸王”的克星》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空中霸王”的克星》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空中霸王”的克星》是西师大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为我们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鸟类空中大战。蜂鸟娇小艳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凶悍好斗的本性,还主动向“空中霸王--------鹰发起攻击一场小与大、弱与强的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让我们瞠目结舌,庞大的鹰竟然被小小的蜂鸟刺得遍体鳞伤,落荒而逃,直到轰然坠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段介绍了鹰的霸王特色,接着巧妙地引出它的克星——蜂鸟。第2段描写了蜂鸟惹人喜爱的体形、羽色。第3—5段对蜂鸟的嘴、肌肉和双翼进行了具体介绍,这是全文的重点,用“闪电”、“飞机”、“刺刀”、“歼击机”来打比方,突出了蜂鸟敢于作战,善于作战的特色,文章呈现出浓郁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把该课文分成两课时教学,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蜂鸟的性格特点及克鹰的原因 2、初步感受本文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3、品味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查阅、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及“克”鹰的原因。

2、在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说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准备 鹰的捕食的录象资料及和教学有关的幻灯片

四、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教材,精导点拨。这一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 为主,教师的导学,导思,导议要贯穿其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鹰搏击长空的照片,来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昨天,咱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现在又观看了录像。谁能说一说:(1)鹰为什么称为“空中霸王”?(2)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随机板书“庞大凶悍”

预设。(生:勇猛、凶悍、体格庞大、威武、雄纠纠的……)

可是,这些“空中霸王”却有一个头号克星。它就是鸟类中体形最细小的蜂鸟(边说边出示蜂鸟的图片)说说蜂鸟给你留下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娇小玲珑”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出示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问题。

这就是“双读一导”教学模式的“精导”。目的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抓住关键,把握重点,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文章的思路。

嘴 行动 捷 非常结肌肉 实 每秒钟飞行速度 拍翅75次 根据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娇小玲珑的蜂鸟会成为庞大凶悍的老秃鹰的克星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 从读中感悟。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熟读精思,拓展延伸。这是双读中的“熟读”阶段。在第二个环节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有关的句段让学生采用不通形式的朗读,细读品味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效果,体会蜂鸟娇小可爱与机警敏捷,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出示句子

“他们在空中与鹰进行的厮杀,就像大小飞机之间的“空战|””

“嘴巴是他们唯一的武器,像战士手中的刺刀那样,向鹰的翅膀和躯干刺去。” “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像歼击机一样灵活。”

不可能轻易溜走。 遭攻击。 可以长时间作战。 锋利 快速敏像刺刀,每次都能刺中老秃鹰。 鹰被刺后,还来不及还击,又

第四个教学环节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激发探究。这个环节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促进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问:知道动物界有关“克星”的知识吗?如果知道请向同学或伙伴介绍。 (2)先由学生自由说说,然后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克星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热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适时对学生给予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真奇妙!有很多神奇的事物。就像今天我们认识的小小的蜂鸟,却能战胜庞大、凶悍的鹰,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能够多读课外书,加深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的了解

五、说板书设计

9.空中霸王的克星

娇小玲珑

凶悍好动 老鹰 克 嘴很锋利 蜂鸟 肌肉结实 飞行快速

《向大树道歉》第二课时说课稿

《向大树道歉》第二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能参加这次代转公教学技能复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次提升,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向大树道歉》第二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板书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向大树道歉》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美国曼哈顿区的一家快餐店老板丹尼尔因虐待餐馆门前的一棵大树,向大树道歉的感人故事,丹尼尔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说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复述课文大意,理解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的波动,感悟丹尼尔的行为对人们的启发。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难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去感悟丹尼尔的行为对人们的启发。 三、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在读中体会丹尼尔的这种行为,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作者相互交流。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学科的整合,课内外知识的延伸,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跨学科的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充分发挥我的语言特长,如:激趣引入,齐读课题后质疑,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其次,教师的一些提问也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一定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主要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节进行深入地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充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促理解、促感悟,如学习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就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去体会丹尼尔的形为对人们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1、如果你是这棵大树,你想对丹尼尔以及检举丹尼尔的先生说些什么? 2、大树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3、建设绿色地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孩子们,你能写一段爱护树木的话吗?请试一试。

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实现了学科整合,同时又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教学评价

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后面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了适时的教学评价,这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本堂课我预设了多个问题,既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有教师备课时预设的问题,还包括学生读的、写的内容。只要学生回答了,读了、写了,不管正确与否,我都将作适当的评价,以让学生保持积极回答问题、乐读、乐写的习惯。 2、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这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我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已经掌握了,我就少讲或不讲,在备课中没有预设的内容恰好学生有不懂时,我就多讲一些,以此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的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是用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漂浮的山》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漂浮的山》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批读课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任务。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61人,通过三年级的一个学期的教学,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方法,特别是对批读课文的阅读。

三、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文的方法,所以在这篇课文里,我认为教学重点除了了解南北极冰山的特点外,还有一点是使学生了解一般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对文章进行批注。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如“诞生”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 初步感受本文例数据、比较的说明方法。

4了解冰山的特点,萌发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五、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质疑,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以分组讨论法为辅,师生在讨论中解疑。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认识。

六、说教学过程

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来说说登过哪些山?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黄山、泰山等),提起泰山,让我想起“稳如泰山”这个成语,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它在海上随波逐流,任意漂浮,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不信我们来看看这段视频。教师解读视频,完成课文一二段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冰山是个易惹麻烦的东西。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2、走进文本,品读感悟。 (1)初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出阅读要求,根据要求,然后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冰山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冰山。得到答案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看看答案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也可以辨论一下,看谁的答案更准确。

我对这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四年级的学生,不但要求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学会聆听和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取长补短,真正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2)共同探究,品读课文。

首先,读冰山高度的段落,导出新的说明方法—列数据。同时关注这里面的拟人手法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算算南极冰山的高度,感受冰山之高。

其次,学习冰山外貌部分,作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南北极冰山各自的特征。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如果你们就是南北极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冰山,面对走近你们想了解你们的科考人员们,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自己呢?这样做,是通过对比,为了把课文两段的内容综合起来理解,对南北两极冰山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接着了解冰山漂浮的特点。这里面需要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从而了解冰山漂浮的特点。

最后是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进行生字教学。

到这儿,这节课基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们认识了冰山,学会了说明文的的一些方法,掌握了生字及词语。不过,我认为让学生了解冰山这一个自然现象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和大家分享各种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兴趣。神奇的大自然,可爱而又顽皮,我们只有了解它们,认识它们,才能更好的掌控它们。

七、说板书。

我对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要。中间书写课文的题目,下面部分,左边写出冰山的几个特点,右边写出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漂浮的山》进行的说课,当然,和每个课堂一样,只是一个预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成,我也会随之调整,让它更适合教学要求的需要。谢谢大家。

《那只松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3课课文《那只松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从课文中

找到心灵的共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那知松鼠》这篇课文作者按发现松鼠——逮松鼠——放松鼠的顺序来叙述的。文中紧扣一“逮”一“放”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的“我”和一只活泼可爱的松鼠。人物情感跌宕起伏,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松鼠深深的喜爱之情。文章内容贴近学生活,

符合学生的心理,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文实际,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灵活劲、异乎寻常、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蔑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体会松鼠的可爱和\我\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的可爱和作者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表演法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灵美,使

他们受到美育熏陶,懂得“爱”不仅在于拥有,更重要的是给予付出。具体运用体现在我下面的教学流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的活动场面,把学生带进欢快和谐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松鼠的活泼可爱,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知欲。随后我提问:谁能用一两个词形容你所看到的松鼠?点将回答之后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

文里面的那知松鼠到底是怎样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同时指导理解生字词,扫清障碍。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之后,去讨论交流文章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同时得到团结合作能力的锻炼。最后,我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必须是完整的句子,让人明白你

是说谁在干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怎么样。因为本班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经常出现句子不完整的现象。

三、直入重点段——第四自然段逮松鼠,体会松鼠的可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作者对松鼠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再小结反馈情况,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松鼠及我的动作的词语,在理解这些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逮松鼠的情节。这样一来迎合了学生表现欲强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二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词语,如蹑手蹑脚,蹿,瘫坐,喘着粗气等等,三来使学生把文字描述跟场景再现统

一起来,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感情的朗读和音乐氛围把学生带进文中的情境,使学生与文章进行激情交流,初步体会作者内心的

跌宕起伏。然后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交流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例如“逮住了一只松鼠的我,心里当然异乎寻常的高兴。”

这一句的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高兴的语气,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出示的第二个句子是“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及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朗读,“绝望”“乞求”要感受到作者对动物的怜爱,“蔑视和抗议”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不满,这一

切情感变化都来源于作者对松鼠的爱。

第三个句子是: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些缩回原处。

让学生交流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松鼠的目光”去体会作者的心理,这时的“我”再也开心不起来

了,在松鼠的目光中,我的心被震动了。 第四句: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

在理解这一句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提出问题“我因为爱松鼠而捉松鼠,可为什么现在又放了他?”让学生讨论。为了让学生懂得“放”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更深切,更高尚的爱。我又安排了松鼠活动场面和网袋里的松鼠两个视频,使学生亲眼目睹重

归大自然后活泼可爱的松鼠和网袋里老实得想没有了生命的松鼠,两者进行对比。之后,出示一组补充句子的提型,

为了小松鼠能( ),我把它放了。 为了小松鼠生活得( ),我把它放了。 为了我们生活的大自然( ),我把它放了。

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捉”一种自私的爱,而“放”是一种高尚的爱。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

尊重生命,呵护生灵的教育。 作业布置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的立意是简单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

捉 我 爱 松鼠

哥哥的心愿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惊讶”、“震撼”、“炫耀”、“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男孩对弟弟深深的爱,感受人间的兄弟情谊。

3. 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保罗对男孩的一次次误解,以及男孩的美好心愿,明白“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学会关爱他人并享受给予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体会男孩对弟弟深深的爱,感受人间的亲情、真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 让学生体会男孩对弟弟深深的爱,感受人间的亲情、真情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 从圣诞节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圣诞节的了解(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圣诞节的知

识)。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戴着圣诞帽,穿着圣诞袜,吃着圣诞大餐,唱着圣诞歌,互赠圣诞卡,互送圣诞礼物,互述圣诞愿望”的欢乐情景,了解外国小朋友喜爱圣诞节就像中国小朋友喜爱春节一样。

2. 在这快乐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弟弟一件圣诞礼物——一辆新车,于是引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大家想读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哥的心愿》。、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课文的段,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2. 学生把自学收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

3. 各小组推荐学生进行自学情况汇总,检测3~4个学习小组的自学情况。 4. 分段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 5. 学生自由小声地再读全文,说说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一读课文的旁批,试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着结合旁批和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2. 小组交流:谈谈自己读后有哪些收获。把自己没弄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寻

求解决,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重新整理成1~3个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 全班交流,共同梳理问题。如,在第3段可提出:为什么那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震撼?在第7、第8段可提出:为什么说保罗不懂男孩的心思,又猜错了?男孩的心思是什么呢?在第9段可提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男孩很爱他的弟弟呢?在最后两个段可提出:为什么说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节日兜风?你能想象出他们兜风的情景吗?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

4.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不明白的问题,自愿组织成学习小组重新进行讨论。强调要在读中议。

5. 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注意边读边评边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作家克拉克给我们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感人故事。(老师补充自己搜集到的故事,如《海中救援》或《理解》。)

2.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你能把生活中关心、帮助别人而让自己感到高兴、快乐的真实事情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学了这课后,你想对保罗或男孩说点什么?

3.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亲戚朋友听。 板书设计参考:哥哥的心愿

误解 震撼 明白 兄弟情深 再次误解 “给予是快乐的”

《七颗钻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大熊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想像小姑娘所做的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的美好心灵,领会到爱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我之所以把培养学生的爱心定为教学的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自私者较多,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老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 (2)难点是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构思小女孩的梦。

本单元是奇思妙想单元,如何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进行奇思妙想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美妙的童话吸引着众多的孩子们,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许因此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

感到陌生和吃力,只要老师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生上的同行者、陪伴者。本课内容不难,因此我决定拟用一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本文是篇童话,学生较为感兴趣,所以我打算通过“谈——读——议——想”这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1、“谈”,让学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谈童话的特点。这一环节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2、“读”,学生先通过默读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过齐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3、“议”,学生通过议故事的内容,议自身曾给予别人的爱或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及感受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4、“想”,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像小女孩的梦,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完成本课教学难点的任务。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四、说学法

小学生普遍喜欢看童话,本篇童话篇幅较短小,情节也不复杂,浅显易懂,学生掌握童话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大碍,重要的应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即爱心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对小姑娘的想像,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我利用课件和激趣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处于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你们喜欢看什么童话呢?能说说吗?学生自由谈?大家都看了那么多好看的童话,那大家能不能说说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总结)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常用拟人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篇神奇的童话《七颗钻石》(板书)。 二、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学生第一次接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以非常有必要去了解,托尔斯泰这一大的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这些全属文学常识,学生需要了解。 三、学生先默读,扫清字词障碍

在小学阶段,积累字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而我设置了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补充以下几个字词: 干涸(ché) 舔净(tiǎn) 瞬间(shùn) 唾沫(tuò)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清澈:清而透明。 四、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扫清字词障碍后,再一次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这个环节可以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的信息上,为完成新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五、 生按导读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虽然这篇童话浅显易懂、但学生大多只从表面来理解而没能深入实质,理解较为肤浅、片面,因此我设计了导读卡,导读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我的导读卡共有3个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事故的内容。

虽然这篇文章较为简短,但它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全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她的爱心行动共有几次。 这一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水罐的神奇体现在“变”上,引出在这“变”内层的核心——“爱”再引导学生总体把握文中其体现了几次爱,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 这一安排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六、拓展延伸。

请联系你身边的事例,谈谈别人曾给予你或你曾给予别人的关爱及其感受,假如没有了爱,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一问题是对前面问题的拓展延伸,前面的问题是从课文内容上去把握爱心的力量,在认识上多少还带有片面性,把握得不够深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爱心的美好,爱心的巨大力量,从而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从而完成了教学重点的教学任务。 七、童话之所以让我们感到它的神奇是因为它里面的情节是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的,是什么可以使我们超越现实呢?大胆展开想像是童话的大特点,想像是童话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现在请同学们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想像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吧!

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兴越,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填词、朗读等方式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帅的人道主义情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对聂帅产生崇敬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百团大战”和课文中重点句段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聂荣臻的图文资料;带工具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 2、由这个课题看,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哪一类型的课文,说说你的理由。相机出示聂荣臻的图片,介绍聂荣臻的资料。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4、师生梳理有价值的问题。

(如: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表现出什么??)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始质疑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抽读生字词。

3、运用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等各种方式读准字音。

强调“聂”是鼻音。

4、小老师提醒最容易写错的字。 注意区别“勺”和“匀”;“帅”和“师”。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战火纷飞的“百团大战”中,聂荣臻毅然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并给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一生难忘和感激。)

【从整体入手,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学生在整体课文背景把握的基础上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三、 疏通课文,理清脉络 1、全文一共5个自然段,按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的关照和日本小姑娘对聂帅的感激可以几部分? 2、学生分段,然后交流。 第一段:(1~4自然段)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保护和照顾日本小姑娘的经过。 第二段:(5自然段)40年以后,美穗子三次回中国探望聂帅,聂帅总要抽时间接见并关心她,让她一生感激。

四、 设计作业,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相关基础知识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2、查字典练习

“襁褓”的“襁”查音序( ),再查音节( ),词义是( )。 “勺”的部首是( ),再查( ),字义是(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聂帅的人道主义情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课文主要讲了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作为八路军指挥官的聂荣臻为什么要救助和关照敌方的孩子呢? 二、 直奔重点,感悟情怀

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哪几个自然段最让你感动?(课文2~4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的心,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直扣课文重点部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自读自悟。】 4、研读2自然段,感受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① 自读2自然段,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批注自己的体会。

【不动笔墨不读书,充分运用西师版教材教过批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 交流勾画的句子及批注的内容。

③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他想:孩子是无辜的,应该让所有的人明白,日军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我们绝不伤害日本儿童。”

A、聂帅为什么要救日本小姑娘?

B、你怎么理解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C、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读一读。

(练读、自荐读、集体读,师生评议。) 5、研读课文3自然段。

① 小声读3自然段,看看聂荣臻是怎样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找出描写聂帅动作的词语勾下来。

② 出示文字投影片,口头填空。

? 他( )那个婴儿,用脸轻轻地( )她的温度,( )乳娘给她喂奶。

? 他又( )那个五六岁孩子的小手,亲自给她( )水果,??亲自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

她( )饭。

③ 说说你从填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聂帅对两个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爱。)

【深入语言文字,抓重点词体会,能有效地感悟聂帅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是啊,聂荣臻关心日本小孩没错,可这是在什么时候啊!

6、播放“百团大战”的课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7、引读第4自然段。

这两个孩子交给日本军方以后怎么样了呢? 8、学习5自然段。

① 齐读课文5自然段。

② 说说聂荣臻是怎样关心美穗子的? (注意抓住“每次”、“问寒问暖”、“关心”等词语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穗子对聂帅的感激之情。) ③ 小练笔。

美穗子把聂帅视为自己的再生父亲,曾三次来中国探望。他们重逢的场面一定特别感人,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把他们一次相聚的场景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

④ 学生自由写作。 ⑤ 交流练笔。

【读写结合,进一步感受聂帅与日本小姑娘之间不寻常的情谊。】 ⑥ 饱含深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聂荣臻关心照顾日本小姑娘的事不仅感动了美穗子,也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就像我读了这篇课文迫切地想介绍给同学们一样,你们也一定想告诉别人,下面我们分组练习复述,可以加上动作。 三、 复述课文,指导表达 1、分组练习。 2、指名复述。

【紧扣年段目标,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四、 作业设计,练习巩固 1、完成检测题相关练习。

2、继续收集聂荣臻的其他故事。

3、演一演课文3自然段、5自然段的情景。 4、阅读名人传记中我国近代的军事家的故事。 5、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第1题和5题为必做,其余选作。) 板书设计

29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

救助、关怀、照顾

聂荣臻 日本小姑娘

难忘 感激

(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语言为主,读书为本,基础为重”,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策略,使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体会人物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且还根据第二学段的要求,融会了默读、批注、复述等中年级的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语文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

《我的祖国》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1952年10月,朝鲜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首歌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文既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歌,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诗歌共有六节,可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1、2节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勾画出了一幅祖国美丽富饶、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第3、4小节由景转而写人,以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勾勒出一幅祖国人民朝气蓬勃、团结一心的英雄画卷;第5、6小节是对祖国山川的赞美,表达了人民热爱和平、建设强大祖国的美好心愿。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小组、集体的交流、反馈中进行探究,教师适当地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美好愿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通过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3、注重了学科的整合,课内外知识的延伸,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跨学科的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我的祖国》,用音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欢愉的气氛中,愉悦身心,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学习生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以及识字的能力。其次,通过老师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读诗歌,理解感悟

主要让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小节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相机引导,充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促理解、促感悟。如学习第1、2小节时,引导学生深情地、赞美地、怀念地朗读,从而体会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故乡深情的怀念、赞美。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首先设计了一段导语,引导学生谈谈有关祖国最近的一些大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正以更美丽、更强大的英姿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其次,设计了一个“为祖国添光彩”的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最

后,师生共同深情地对祖国说一声“祖国妈妈,我爱您”。这样设计,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绘画、写作、唱歌等方面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实现了学科整合,又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作者苏轼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涟漪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样打扮都是那样婀娜多姿。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该诗是他杭州分风景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是对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是一大难点。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语文素养的生命体。所以,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确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西湖的美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诗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发挥主导说教法

根据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诵读为基本方法,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设计了“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读悟情”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现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 五、突出主体说学法

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以上两点,我指导学生主要运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诵读积累的古诗,随后又用课件出示了描写西湖的几首诗,有欧阳修的《西湖》、吴骞的《诗西湖》、苏轼的《夜泛西湖》、白居易的《西湖留别》,并让学生说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看出都是描绘西湖的。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丽。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又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板书诗题)。开课伊始,指明背诵古诗,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自然形成一种学古诗的氛围,而后出示的几首有关西湖的诗,更点明了主题,引出了本诗的学习。图片的展示更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萌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 二)了解苏轼,理解诗题

五年级学生已对几位著名的诗人有所了解,所以我只用课件出示苏轼的简单介绍,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然后让学生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读诗题,并思考诗题意思。读中有境,读中悟情,读书不仅是手段,同时还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成了学生全身心的生命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读,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加以总结,学生就理解了诗题写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饮酒时,先看到晴天的景色又看到雨天的景色。

苏轼的这首诗意境奇美,可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到底是什么美景使作者陶醉了,以至于写出了900年来妇孺皆能吟诵的名篇呢?用这句过渡语很自然的过渡到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从诗题我们就了解作者描写了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哪句是写晴天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板书:晴)晴天的景色怎样?(板书:水光潋滟),在理解水光潋滟时,先借助字典,让学生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再找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同时图片展示晴天时候湖面的景色,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内容,产生和作者同样的心里共鸣。因而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强感染力。接着发问:晴天时候,你除了看到水光潋滟外,还欣赏到什么美景呢?这时候学生就展开了丰富想象,把想象的美景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我做到了读写结合,而且这样由说到写,梯度合理,降低了难点,也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欲望。

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如画的西湖,这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多美啊,这是作者对“晴方好”的赞叹,(板书: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雾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理解“山色空濛雨亦奇”时,先出示雨中西湖景色图片问:雨中的景物你能看清吗?学生会答:看不清,诗中又是哪个词是看不清的意思?学生也不难找到“空濛”,这样就很轻松的理解了“空濛”就是雾气迷茫,接着发问:这雨只让山色空濛吗?还让什么空濛呢?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打开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塔、桥、树等等,这一切都笼罩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一切显得多么奇妙(板书:奇),理解“雨亦奇”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配乐指导朗读诗句,配乐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这使得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自身的体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充满活力和魅力。要读出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兴奋激动,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都那么迷人,让我们想到古代一位美女——西施,并发出这样的赞叹,(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出示西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施那无与伦比的美,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成西施,引导学生理解,不仅因为西施家在西湖边,同有一个“西”字,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是绝代佳人,这个精妙的比喻既传神又巧妙,因此,西子湖也就成了西湖的别称。感受诗人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可见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为了更加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我又设计了:如果你给西湖化妆,你喜欢淡妆还是浓妆呢,为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刻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因为巧妙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成了传世名作。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拓展学习,促进积累

通过背诵积累其他描写“水”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5—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远远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

让学生有机地把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吸收,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多种形式的交流不仅互相传递信息,而且了解更多的知识,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展示自我是一件愉快骄傲的事情,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说作业布置

1.读一读(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我们用心感受。这样的结束语使这节课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 八、说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水光潋滟

西(子)湖 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山色空濛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能突显本课的重点,帮助解决难点,我的板书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真正做到了板书服务于教学。

《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

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课稿 赠汪伦

一、教材内容及对象分析:

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中的古诗:古诗《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应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上述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古诗的学习,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而学生课前又搜集了李白与汪伦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就利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的。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都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那么,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出示课件一)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抢答比赛中复习以前背诵过的古诗,尤其是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1、简介李白:刚才我们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由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

2、导入课题:李白一生当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咱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古诗《赠汪伦》

3、交流资料: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那么,谁能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4、师讲故事:李白与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近诗人,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

1、回忆学法: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古诗的呢? (板: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

2、今天咱们就继续用这个学法来学习这首古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想脑子里会出现什么画面?(交流)

3、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懂的就作个记号。(自由读----指名读) 4、就学生所提的问题四人小组结合资料与注释自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5、检查自学情况 (1、解释“踏歌”并表演。

2、大家都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不但把他送出家门,送出村口,送上船,而且还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3、除了从踏歌相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外,还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他们那浓浓深情?(三、四句)

4、重点指导朗读三、四句(个人读---范读---齐读)

5、其实,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营造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从而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6、这时由师小结:哦!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7、是呀!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呀!那就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浓浓的深情吧!(朗读全诗)

8、重点的词语我们都已经解决掉了,那么,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找好伙伴讨论) 9、指名汇报说诗意

10、待学生对古诗的大意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就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这首诗的感受,例如朗读、描图、说诗意、表演等等。(小组练习)

[采用朗读与说诗意的形式时可让学生要求老师配音乐或配动画,如果是采用画画的形式时就让他们站出来展示图画并解说]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会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表演、描画等形式,体会古诗意境,就既解决了对古诗大意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背诵

刚才你们这样指指、说说、描描、画画、演演,已无形当中把诗歌都背出来了,谁能背的就请站起来背背!

(五)学唱诗歌:

诗歌,它不仅是一首古诗,同时也是一首歌曲,请欣赏儿歌古诗《赠汪伦》并学唱。 (六)扩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古诗《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提供三首,供大家课外自学:《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七)齐唱送别歌《友谊地久天长》结束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25、赠汪伦 水深---情更深

总之,在课堂上,我就相信了学生,给他们创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所谓当局者迷,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别董大》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 《古诗二首》 《城市的标识》 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别董大》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已经建构了自己的心理词典,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学法

通过精彩的开头,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让学生认可你了,那你的教学会尽善其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多引导,多启发,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洋思”的一套模式,少讲多练,把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田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学习心灵,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教材。 三、其他

诗歌,文字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熏陶,才能增强语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曛、知己、君”等词在句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新朋友,想一想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从而引出古人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2齐读课题

3、释题:别:分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通过探讨,提出目标问题。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诗文(范读、自渎、男女分角色读) 2、自学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汇报。把你们初读的收获和体会谈一谈。 四.再读诗歌,探究诗意,感悟诗意

1、通过再学,学生提出问题<诗中那句是写景的,那句是作者的劝勉?>指名读)

2、背诵并默写诗歌(指名背和全体背结合,教师做评价;学生自己写,同桌检查并更正) 五.升华延伸

这一句句激动人心的文字,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文字,让我们激动不已。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这样的文字(出示《送别》),大家一起读一读。 六.作业 1、课内作业 《别董大》是 代边塞诗人 写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 的景色;景中寓 。后两句的意思是: 表现了诗人 的胸怀。 2、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第一、第二及理解古诗,完成练习第1题。

《火烧云》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上册第2课。这篇课文选自本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景,让学生注意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欣赏大自然中那些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形态多变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4、想象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也是我在本课中努力实现的教学思想。

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火烧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如何表达,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根据这个要求和课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教法: 一、在读中感悟,个性化朗读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朗读教学要注意体现层次性: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对比理解重点词句: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有效地为突破难点服务。 四、说学情、学法:

孩子们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并未仔细的观察,研究过火烧云。心中有对火烧云的好奇,却还未曾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此外,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想像丰富,所以,在这课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写写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也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我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一定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此,

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播放课件:火烧云)多美的火烧云啊!它让人入迷,让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教师创设了情景,以富有激情的导语,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以“一石击水”之势,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火烧云的美在于它的“变”,作者是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的,而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又都具有变化多和变化快的特点。于是,我紧紧抓住“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景物美,品味语言美。 1、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新课程倡导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这里的读不是一遍一遍反复地读,

而是读的有层次,更深入。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整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再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使学生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了深一步的体会,这时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感受会更深,也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最后又读这一段,不仅读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能读出自己的这份热爱。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在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部分时,布置学生先自由读读四~六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想象体会,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进行品词品句的训练。

最后,师生进行问答式引读。这样使原本难懂的内容在“读,思,议,读”的过程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从而升华了情感,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读着《火烧云》我们不由赞叹作者的妙笔,那是源自作者认真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于是,最后的课外作业拓展请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除夕的烟花、天空的云、海上的浪潮……我们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

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是课堂是变化的,随时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本节说课,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领导、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谢谢!

《一个苹果》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 的事情,

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体贴的战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需要提前对那个时期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

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

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

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

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

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

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

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

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

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

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

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失去的一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失去的一天》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羞愧。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1—6自然段写妈妈让佩佳栽树、读书,但是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什么都没有做。第7—13节写妈妈通过具体事例使佩佳懂得他失去一天的意义。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失去的一天》全问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特别是把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珍惜时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通过事实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佩佳一起体会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让读者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能力上,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自学,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在想象练习中,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在于文本本身,而可以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游手好闲、羞愧、馋涎欲滴”等词义。

五年级上的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五年级的学生已能根据文本摘取有关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进行对比,以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能清楚地、有序地表达有关内容,但教师在指导练习的过程中,还要视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而定,注意学生表达时语句连贯,表达清晰。 目标三: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于中心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求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时,不能泛泛而谈,要结合课文内容、已经积累的名言等,有理有据地论述清楚。

目标四: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从“失去的一天”一文中体会中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后,适时安排练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声倾诉于笔端,将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种子深埋于心中,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的对比,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较为浅显,学生初读后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可以抓住“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进行对比,从而找到突破口,解决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人们在干什么?),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以及合理想象的能力。

在说话练习之后,学生对于佩佳“失去的一天”与人们“收获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二)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劝人惜时”的诗句、名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练习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诗句、名言的积累情况,还能够反馈学生对于《失去的一天》这课内容与中心的把握情况。

本单元要求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有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到学有所用,而且可以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更加有理有据。

20* 《失去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佩佳的心情以及“失去的一天”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已类似的情况;最后通过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时间的宝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的意识,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课时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演示文稿。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齐读关于时间的今日名言后质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2.听今日小故事后,谈感受。

3.出示课题后质疑:看到文章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感知

1.听录音,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检查反馈。

投影出示,检查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的情况。 绿阴如盖 羞愧 垂涎欲滴 翻耕 砌墙 游手好闲

三、细读研悟

1、(课件)出示三个问题(指名读),让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个问题,在默读课文中思考解决。

2、小组内交流所解决的问题。

3、汇报第一个问题:佩佳是如何失去这一天的?在文中找出描写佩佳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回答。

(2)指导感情朗读描写佩佳心理活动的句子。 (3)配乐分组朗读一至四自然段。

4、汇报第二个问题:你理解妈妈教育佩佳的那段话吗? (课件出示妈妈说的一段话) (1)指名读,谈理解和感受。

(2)重点理解“现在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这句话。

(3)妈妈为什么这样说?你是怎样理解的?(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4)齐读这段话。

5、汇报第三个问题:妈妈领佩佳分别去了哪些地方?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1)指名回答。(随机板书) (2)分角色朗读。

(3)说话练习:(课件出示)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人们在干什么?

四、再读明理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想一想: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谈谈你是怎样理解 “失去的一天”的?

五、拓展升华

(1)谈谈你是怎样理解 “失去的一天”的? (2)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3)师生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

六、补充资料

1、让学生品读名言、谚语: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2、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在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的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他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

3、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写一写读文后的感受。

七、总结全文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

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2、利用资料办一期“惜时”的班报。 板书设计:

20*失去的一天

佩佳 游手好闲 (睡、坐、吃、玩)

失去的一天〔 〕珍惜时间

《西门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民间故事单元里的一篇课文——《西门豹》

十几年前,我是作为一名小学生来学习《西门豹》的,直到今天,这篇课文仍然被收录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由此可见西门豹那种正义凛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破除迷信的智慧对当今社会还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我们的学生所处的身边环境还充斥着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进行这样一种破除迷信的思想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而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当属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西门豹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谓“话中有话”。三年级学生通过一课时的学习,对课文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但对文本的理解往往还只停留在表层的感悟上,这就需要老师在第二课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合作探究真正读懂西门豹的“话中话”。

由此,我结合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2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谈谈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为此,根据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一、激情讲述,导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老师的激情渲染,讲述当今封建迷信的危害。力求通过惨痛的事实讲述和悲惨的画面放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

二、深入阅读,激发情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没有权利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到孩子们身上。但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更快更准地把握课文内涵。引入课题之后,我说老师有两个问题要考大家,什么问题先不告诉你们,要你们认真读书来猜。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心理来达到让其深入阅读的目的。

学生读完后,可以猜想很多问题,比如: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和巫婆杀了?老百姓为什么不反抗那些巫婆和官绅?老师表扬同学们问题提得好,但同时明确这不是老师要提的问题,这就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老师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顺势出示两个旁敲侧击性的问题:

1、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愤恨? 2、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痛快?

两个问题一出示,学生的学习情绪就更高涨了,这样的问题他们没见过,没听过,新鲜好玩!当然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新鲜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能更加准确快捷的把握课文的内在情感。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三、品味语言,表达情感

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再次深入文本,找句子,读感受,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 如第一个问题

(1)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愤恨?

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可能说,当我读到“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我的心里非常愤恨,巫婆说假话骗钱,真是可耻又可恨!老师顺势引导从“硬逼”、“只花”,“就分了”这些词语具体感受巫婆官绅的可恨,明白这是巫婆勾结官绅以权压人,欺诈老百姓的真正嘴脸。随之让学生读出心中的愤恨之情。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再如第二个问题

(2)读了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痛快?

学生结合课文找到这样的句子,“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在学生痛快淋漓的读完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西门豹只不过是让他们催催巫婆,官绅们为什么这么害怕?这个问题比较难,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符合学生的求知特点。同学们经过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得出西门豹所谓的“催催”,就是要杀他们,这是西门豹说话的艺术,旁人听不懂,但官绅们心里明白。

西门豹这样的话语还有很多,这叫“话中有话”,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很快找了这样两处句子:

“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继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这两处句子西门豹的“话中话”是什么?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讨论后明白西门豹所说的“河伯真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灵,包括“送新娘”,也是西门豹的一种语言艺术,是不动声色,欲擒故纵。而第二处句子中的“姑娘不漂亮”,是西门豹找了一个借口。对于麻烦一词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气,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机惩治了巫婆这一罪魁祸首。

到此,学生对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有了更深的了解。再来读这两处句子,学生的感受已经得到了提升。比如第二句可以严肃的去读,也可以轻松的读,总而言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其实轻松的读,更能体现出西门豹办法的巧妙。学生若读不出这种感觉,老师可以示范来读。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朗读指导要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四、角色朗读,抒发情感

刚才的朗读,已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这里安排同学就老大爷和西门豹的四次对话进行一次分角色朗读训练,升华西门豹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就要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先利用板书总结全文,西门豹摸清了底细,巧妙地惩治了官绅,破除了迷信,,最后兴修了水利,使邺这个地方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魏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准备送西门豹一块匾,你们说匾上会写什么?老大爷代表乡亲们也来送匾了,他的匾上又会写什么?被救的新娘来到了西门豹面前,她又会说什么?这样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有智慧,讲策略。(板书:有智慧,讲策略) 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如《淳于髡kun献鹄》《优孟智劝楚庄王》《优旃zhan出使》请同学们课下找来阅读,迎接我们即将开展的“历史故事大家说”综合实践活动。

3、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我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有以下几点。

1、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并能把这种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2、通过品味语言,学会课文中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

3、通过朗读感悟,学会分角色朗读要先从体会人物内心入手的方法,并落实到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提升朗读水平,并形成一种能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坚信,今天的说课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新起点。有缘我们一定能再相聚!

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附板书:

摸底细

西门豹 破迷信 有智慧,讲策略

修水利

《夹竹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夹竹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八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题为“咏物抒怀”,共安排了3篇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写了四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高贵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夹竹桃》正符合这一特点,能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不经意间流露出这位“学界泰斗”的童真、童心、童趣。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美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虽然学生都见过夹竹桃,在他们的头脑中夹竹桃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的“小练笔”,可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2.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桂子飘香

秋天-----果实成熟-----秋色迷人------喜爱之情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2 三棵银杏树

教学要求:

1、抓住语言文字,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认识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三、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投 央 赤 裸 荫(阴) 缕 仁 2、交流讨论思考题。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 )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 )和周围的( )。 (1)大小 (2)环境 (3)样子

第二句讲空地上有( )。(1)两棵银杏树 (2)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讲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的( )和它们大致的( )。(1)环境(2)位置(3)样子 2、交流汇报:

3、弄清第一自然段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A、同桌讨论。根据以上选择填空,试用“先讲…接着讲…最后讲”的句式说出句子是怎样连起来的。 B、指名学生汇报。

C、根据以上句式来拼图。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4、总结第一段的段意:(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段讲:(1)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 (2)讲银杏树大致的样子。

(3)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大致的样子。 5、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 B、朗读训练。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银杏树的生长情况怎样?

2、老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的问题理解第二自然段。 3、 总结:第二段讲:银杏树很古老生长缓慢。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3-7 自然段的情况,交流汇报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A、整体检查。 1、出示思考题:

第3-7自然段是按照 _、_、_、_季节变化来写银杏树的样子,抓住银杏树的 、 、 、 、 、来写其特点,以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 。 2、指名学生汇报。

3、指名学生读出3-7自然段中写“银杏树枝、干、叶、花、 果、特点的句子及在冬、春、夏、秋季银杏树样子的句子。”

B、具体汇报交流银杏树在各季时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1、出示表格。

课前预习3-7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季节 树的样子 给我们的欢乐 特 点 冬 干枝

春 叶 夏 花 秋 果

2、以表格的内容为“主线”配以有感情地朗读及录像画面定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7自然段,弄清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及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五、这篇课文写得很美。在这短短的一篇文章里,作者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丰富的内容;既写了银杏树冬、春、夏、秋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给人带来了快乐;又描画了一幅幅以银杏树为主要景物的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给人以美感;同时出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六、作业:课后练习1、2题 板书设计 三棵银杏树

冬:裸裸的,枝上生小粒。 干:主干直,干一 春:绿叶伸展,开小花。 枝:直多变少,冬天生小粒。 夏:枝叶繁茂 形成绿阴。 叶:折扇形

秋:结银杏果、花黄叶。 花:小,白里带点儿谈黄 果:不甜,有清香味、碧玉般的仁儿

3 海滩上的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了解批读的好处,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1、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那海边金色的沙滩带给你什么乐趣呢? 2、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欣赏海滩景色配轻音乐。或许有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更没有体验过海滩带给你的乐趣。那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雅的旋律,一起走向大海,去欣赏《海滩上的雕塑》。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程度,并适时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 生字:

哟(约) 痕 螃 蟹 嘎 掘 澄 垒 喧(宣 ) 懊(奥) 词语:

痕迹 螃蟹 挖掘 澄澈 喧腾 懊丧 3、抽生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我们今天学的文章,旁边有批注,这叫批读文,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批读文的?(①边读边想。②借助旁批的内容学习课文。③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问题……) 2、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 3、汇报: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板书:我们、小动物们) 4、学习1~3段。

(1) 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出示第2段旁的批注。)请你把这些图案的作者名字勾画出来。

(2) 面对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你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吗?(了解蛤蜊,争论“曲线”的作者是谁,并指导读出猜测的语气。)

(3) 同学们,从这些猜测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图案多,图案的作者也多,让我们分不清,给我们带来快乐。)板书:乐趣

(4) 齐读第3段,根据旁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学们,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海鸥可能会发表的评论,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生自由批注。指名读批注。师生交流。 5、学习4~10段。

(1) 齐读第4段及批注,思考: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

(2) 自由读5~10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3)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4) 说说第10段的省略符号省略了什么。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设计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生批读,然后交流。 6、学习11~14段。

(1) 当你们精心设计的雕塑被浪涛吞没时,心情如何?海边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11~14段。

(2) 读批注,体会“收藏”一词的精妙。(可用换词法体会。) 三、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优美的课文,观赏了迷人的景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批注在文章末尾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uz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