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 课程论文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02: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家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矮式床、榻、筵席,到隋唐五代时期的椅、凳、墩,经过宋元时期的积聚和发展,迎来了明清时期我国家具制造的辉煌阶段。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各国文化相融合。在坐具方面,诸如沙发、转椅、吧台椅等传入我国。虽然人体工程学出现在近现代,但古代家具的发展也是以提高舒适度和美观性为前提的,所以也可以用现代的人体工程学理论来研究它。各式各样的家具不断发展,其设计越来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人体工程学在我们的设计、生产中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追求高品质的舒适生活,于是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人体工程学的家具也就成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

坐具的设计并不是仅有数据符合的家具,还包括很多因素。通过分析国外设计的成功案例分析人体工程学家具所讲求的具体设计原则。中国家具企业设计制造人体工程学家具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要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意识。

关键词

家具、生活方式、健康、发展、人体工程学。

- 1 -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传统家具的发展——席地而坐

战国至南北朝的家具与五代以后流行的高足家具有着很大区别,造型和使用功能的变化取决于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主要的坐卧用具是席、床、榻。

席(图一)功能是坐卧。旧石器时代用于坐卧的毛皮、草垫等,可以算作是席的最原始形态。而经过加工、制作的席,是编制和缝纫技术发展的产物。

图一

图二

床(图二)是在席之后出现的主要卧具,同时也可以坐着休息。床的出现是对“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的改善。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席已经不能满足上层贵族享受的需要。因为席再改进也不能显示出统治阶级的高贵,它所使用的材料均为竹、草、芦苇等。而几案等家具逐渐向高、宽大方面发展,与低矮的席越来越不相称。虽然可以坐在床上休息,但它毕竟是睡具,不适合摆在宴会、会客等场合,而且形体大,不便移动。比床小、比席高,又同几、案类家具有所不同——榻(图三)便应运而生了。在汉代画像中就出现了使用榻的场景(图四)。

图三

图四

“席地而坐”的传统坐具与人体工程学

席是最早的坐卧类家具,但是由于席子直接放在地上,所以在阴雨天和冬天时,人们坐卧在上面会感觉到阴冷、潮湿。床的出现改善了这种情况,形式简单的“大床”就产生了,这种床一般都以横木支撑床板从而使床离开地面,床面上铺草、芦苇,再铺上席子、毛皮等。这样既可以避免地面的阴冷、潮湿,还可以减少虫害与加强通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好处。榻的出现,不仅使人坐、卧分开,而且在坐时,榻比床和席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化。

传统家具的发展——垂足而坐

隋唐前期,传统的席地而坐的习惯虽然仍是主流,但使用高型家具与垂足而坐的风习也逐渐发展。盛唐和五代时期,席地而坐的习惯己基本消失,高型家具

- 2 -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得以推广。著名的画家顾闲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图五、图六)中可以看到,当时室内的家具已经有长凳、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等。

图五 图六

唐代以前的床、榻形体低矮。盛唐到五代时期的床、榻己普遍增高,足座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椅、凳、墩皆属于垂足坐具,坐的时候两脚可以自然下垂。与席和床榻区别十分明显。椅和凳的早期形态是由胡人和佛教僧侣传入的,它们的造型特点和装饰风格与西式高足坐具没有明显区别,后来也被汉民族所接受。

“垂足而坐”的传统坐具与人体工程学

隋唐五代时期,人们由席地而坐的习惯变成了垂足而坐,以桌、椅、凳为代表的坐具逐步取代了低矮的坐具。家具的品种、造型和组合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种更加丰富,结构造型更加合理,组合方式更加科学。和人体工程学的关系也更密切了。

从坐姿上来讲垂足而坐要比席地而坐舒服的多。在垂足而坐时,两脚可以自然下垂,身体的重量集中在坐具上,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处于放松状态,所以垂足而坐更加符合人的生理结构,是比较科学的坐姿。坐姿的改变很重要,它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家具的形式及尺度。垂足坐具比早期的席、床、榻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席地坐具坐时腰部和背部得不到支撑,坐久了会让人感觉腰酸背疼,而椅子既能让人垂足而坐又解决了腰和背的依靠问题,所以椅子是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坐具。后来出现的扶手椅,不但解决了以上问题,而且坐时人的双臂也可得到支撑,让人感觉更加舒服,即使久坐也不会感觉很累,比其他坐具更合理、更完善。 但是这个时期的椅、凳、墩大部分没有详细的尺寸,所以,说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垂足类坐具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只是从家具的形式上来说的。

传统家具的发展——趋于完美

晚期的传统家具在传统木作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使坐具更加舒适、合理。 宋代的椅子品种虽多,但结构造型还不够完美,座面也偏低。明清家具中的椅子是最典型的高足坐具,不仅品种多,而且做工精细(图七、图八、图九)。其协调的比例、曲率和线脚等,把造型艺术与人体自然生理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图七 图八 图九

- 3 -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两宋时期凳的造型简洁稳重,比较常见的有条凳、矮板凳,方凳、圆凳、等。 明清时期的凳有方凳、长凳和圆凳的区别(图十、图十一)。方凳的凳面有软面和硬面之分,软面多是藤、皮、丝,而硬面的有玉、硬木、大理石,凳面的制作与人体的使用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明清时期,墩的造型为圆墩,圆墩以鼓形为主,俗称“鼓墩”( 图十二、图十三、图十四)。也有方墩、六角形墩等。而材质上有木墩、石墩、瓷墩、竹墩、藤墩、漆墩等多种样式,它比椅凳占地小,移动方便,成为居家不可缺少的家具。

“趋于完美”的传统坐具与人体工程学

在明清时期椅子是最典型的坐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尺度舒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主要基础。靠背的宽窄比例都是适度而协调的。例如官帽椅,靠背与坐高形成很恰当的高矮比例关系。靠背是根据人坐时的脊椎而定,坐高是根据人的下肢而定,搭脑的高度与人的颈部齐平,头部正好靠上面,所以把这个部分称为搭脑。靠背的曲直是依据人体坐时的脊椎曲线而定的,靠背的曲线和靠背的高度,都是为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坐高也是如此。靠背的宽度也是很讲究的,靠背的宽窄,扶手的粗细,座的高低等,都很符合人体工程学,而且用材也非常合理。

椅子的坐高是椅子功能合理与否以及坐姿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坐面过高,两脚不能落地,大腿前半部受压过大,长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腿会麻,坐面过低,体重集中于臀部,身体会有点儿向后仰,为了保持平衡,人体会向前倾,背部就会比较累。根据坐高=小腿膝窝高度+(25-35毫米)修正量,较合理的坐高是38-45厘米,明式椅子的坐高一般在45厘米左右,基本符合人体工程学。 明清时期,椅子的坐宽、坐深也依具体的使用方式设计。无扶手的椅子坐面稍窄一些,按人体工程学的尺寸应为40-45厘米,明代的无扶手靠背椅坐宽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基本符合人体工程学规定的尺寸。不但能使人的臀部得到全部支撑,并且有一定的宽裕。扶手椅、圈椅的坐宽要比无扶手的坐面宽一些,这样的设计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太窄,在扶扶手时两胳膊必须往里收,不能自然放置;如果太宽,两胳膊就必须往外扩张,同样不能自然放置,按人体工程学规定的尺寸应不小于48厘米,但也不应过大,明式扶手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宽度都符合了这一规定。坐深应该小于人坐时的大腿水平长度,坐面前沿距小腿膝窝要有6厘米左右的距离,以保证小腿活动自由。根据我国的人体平均尺度,坐深应介于40-43厘米,明式靠背椅的坐深约为40厘米,这是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的。

明式座椅靠背基本上是按人体后背特点而设计呈s形曲线,与人的脊柱弯曲基本吻合,与座面保持100-105度的倾角,这正是人体保持放松姿态的自然角度。

坐具的设计尺度

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体工程学数据,以下是关于坐具的设计尺度:

- 4 -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座高:按我国人体尺寸大约应在38-45厘米;沙发一般为36-42厘米;工作椅最好设计成可调,调节范围在工作台下方24-30厘米;轻度休息椅的座高在33-36厘米;中度休息椅28-34厘米;高度休息椅21-29厘米。

座面倾角:学习椅的倾角小于3度;一般办公椅在0-5度;休息椅14-24度。座面倾角与靠背斜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工作用椅座面倾角一般在0-5度之间,靠背斜度介于95-105度;扶手椅的坐面倾角大约在3-5度, 靠背斜度大约介于105-110度;沙发坐面倾角大约是5-7度, 靠背斜度大约是106-112度;躺椅的坐面倾角约为6-15度,靠背倾角约为112一120度。

座宽:我国成年男子99百分位上的臀宽是35厘米,成年女子99百分位上的是36厘米。一般可取40-45厘米;沙发等休闲椅的扶手内宽大于48厘米,一般为52-56厘米.

座深:合理的座深设计是臀部可以得到坐面的支持,腰部也能得到靠背的支持。一般工作椅座深介于35-40厘米;休息椅为40-43厘米;沙发由于靠背倾角较大,一般取48-56厘米。

靠背高度和宽度:按照一般原理,靠背只需顶住腰部第一节脊椎骨,但是大多数人更喜欢高靠背椅。靠背的设计需要非常的合理,尤其是腰靠部位的设计是增加舒适感的关键。靠背的最大高度可达48-63厘米,最大宽度35-48厘米;学生椅的靠背宽度可取32-36厘米;办公椅的靠背高度最好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以调节。靠背下沿与座面之间最好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容纳向后挤出的臀部肌肉。靠背的横截面可以是一个半径大于1米的圆弧。

国外坐具设计的成功案例

通过了解设计师库卡波罗和菲利普·斯达克设计的椅子,发现他们对于细节部分非常重视。在他们看来往往是几毫米的差别会给椅子带来千差万别的舒适感。人体工程学数据的取值往往是在一个范围之间,如果随意取值,再加上制作时的误差,那么制作出来的椅子的舒适度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在数据的选择和测试上大师们会精益求精。对于椅子连接部件的使用,从连接形式到连接位置的选择,甚至小到螺丝钉的选择,他们都一丝不苟。椅子是一个整体,连接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件,也是椅子结构形式、承重的部件,好的构件会使椅子的使用者有非常舒适的感受。

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明清家具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家具史上的辉煌。直到现在依然广受赞誉,也给许多国际设计大师以创作上的灵感。然而,中国的家具设计好像突然在此中断。随着与世界交流的增多,以及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家具设计一下从明清风格跳跃国际化样式,与此同时,国外的设计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远远超过我国。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国的家具设计也开始突破束缚求发展,从最开始的抄袭模仿,到现在有主见有意识地选择批判继承,中国的家具也开始慢慢走向设计本土化、创新设计和人性化设计。 目前我国的坐具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设计师本身对于人体工程学的了解不够深入,很多设计往往是利用其外形、颜色来吸引消费者,舒适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对产品进行试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发现产品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有时甚至需要调整好多次,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家具企业都没有产品试制环节,也就是对受聘产品进行外观视觉比例上的调整;我国的设计师往往只是在办公室内设

- 5 -

浅析坐具在中国的发展与人体工程学

计图纸,他们很少会亲手实践,作品就是图纸,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一件产品的最后成型与设计师的理想产品有时会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关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它的制作需要人的亲身感受。所以,当下我国对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强化设计师的思想意识,还要注重提高设计师的动手能力。

总结

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坐具设计也在发展着。设计离不开人,它是人类创造的并且为人类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是否合理,也更加重视产品的个性,这都成为设计时要面临的问题。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充满生机,成为未来设计的方向。

参考文献

《建筑室内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 李文彬 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03月 《室内人体工程学》 张月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中国古代家具》 董伯信 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 《明清家具图集》 康海飞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 胡景初、方海、彭亮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06月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u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