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中密不外传的功诀

更新时间:2024-02-22 16:4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练拳中密不外传的功诀

“肩窝吐气”:气者,劲也。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有沉劲。“蓄”:炼收,含着劲打拳,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发着力打拳,看着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才对。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站桩时,小肚子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这个方法,可以壮阳,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打拳时,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桩功是“慢练”。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形意的基本功,虽说练功夫的“功夫”,指的还不是这个,但练就会有效果。

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拳友们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呢?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

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

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

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坐于颈椎上。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脖子很容易僵硬,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摆正头颅,利用地球引力,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有这么个位置,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仿佛悬空,轻盈灵活。找到这个位置。

要点:

头颅放正,此时眼睛平视,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脸部: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原因: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松肩:(重点谈谈松肩)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与地面成九十度角,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体会一下肩的感觉,记住这个感觉。

缓缓站直身体,每移动一分重新体会一下,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胳膊能松开后,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肩很重要。首先要知道松的感觉,如果有点困惑,如果恰好家里有小孩子,看看他们的手臂,找找感觉。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那就是还没有松透。检查肩关节。

当你坐着或站着入静,就想象:这两条手不是我的,是两件身外物挂在我的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一旦想别的,或被打扰,感觉就一下消失。手指肿胀是因为各关节放松,气血贯通到手指产生的感觉。

没有麻的感觉,说明肩关节还没松到位。没事的时候就想着,挂着。看现在需要挂的有脸、脖子、手臂、肩膀,只要想起来了,就检查一下这些是不是在理想的状态

现在,在保持上述感觉的前提下练练起式。(就是手臂平举到胸前再放下,着重作两臂平举)

做法: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

要点:

肩膀不能上提,手臂上移的时候,能感到肩关节的开展。

此时的手臂仿佛有千斤重。

前面提到的和后面要讲到的身体的放松,都是像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成为习惯。

起式的时候照看自己的全身,每移动一分,就检查一下脸、脖子、肩膀、胳膊上的肌肉是不是放松了。所以这个简单的抬手的动作应该在1分钟以上完成。现在一点也不要加意念,把自己完全倒空,不但胳膊,整个身体都是空的。随着你对身体放松程度的提高,你也许会听到身体里有一些细微的从没有过的感觉,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他们来去自由,你就静静的听着。

肩关节不舒服,如果胳膊放松的好,肩关节比较疼。因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等练久了,不舒服的感觉,酸痛的感觉会减轻。

起式的第二步:肘尖平着向两侧牵扯,胳膊的其他部分不自动。

第三步:慢镜头自由落体运动,手臂缓缓下落。

要点:检查手腕,手腕松开,手指舒展,手腕与小臂在同一平面上,不要有角度。

肘尖平着向两侧牵扯是在放松状态下,手腕会自由垂落,手指朝地,所以手腕不可能与小臂在同一平面上,意思就是曲肘。但容易用小臂带动曲轴,应该是用肘尖带动。一般来说,手腕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手指会不自觉地僵硬。手臂跟肩平行的时候手指慢慢抬起,与小臂处在同一平面。

平时生活中任凭两条胳膊挂在肩上晃来晃去,手指有感觉,试着做收放练习,心想挂上,感觉就出来,心想不挂,感觉就消失。有空闲的时间就找找感觉。这样的练习要经常作,练拳时容易找到感觉。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能够由着地球引力松开,由着肘尖的开展而开展,不久肩胛骨也会开。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棚劲才能生出。

但这不能执著的去想,因为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所以不到时候又难做到的还是不知道的好,时候到了,一点即通。

松腹:拳彦有云"腹内松净气腾然"。腹部不松,则上下双重。运动的时候容易不容易平衡。腹部很容易紧张,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腹部不容易放松。在想松却不能松的时候就吐一口气,找找松的感觉。运动也好,静止也好,随时检查。

松腹感觉不好找,用腹式呼吸慢慢吐一口气后,觉的胸部和腹部很祥静,很平衡,没有郁积。找到松腹的感觉后,在平日生活中多检查。再检查呼吸的时候气能沉降到什么地方。如果到胸膈处就下不来了,再在呼吸的时候慢慢调整。慢吸慢呼,受到阻碍就调整放松。

这里的"气"是呼吸的空气,还是用意念来行气的气?还有,腹式呼吸,不完全用腹部,也有胸部。先腹部吸气涨起,到尽头后,胸腔接着吸气涨起,然后胸腔先开始呼气,接着是腹部;结束后,再从腹部吸气开始,循环往复。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是自然配合上的,不需要自己去想着配合,着意配合,气必滞。

这里的检查呼吸是否通畅,还是在放松的范畴。放松胸腔、隔膜、腹部。只要吸进来到空气能自由落入腹部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开始会气短,呼吸急促,慢慢松开了,就可以深呼深吸。这需要个过程,没事就挂着,想起来了就检查一下。

只要你能松下了,气会自然沉入丹田的。气能沉入丹田,却不一定呼吸的时候能腹式呼吸,大部分人都是用胸呼吸。

松腕: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与松手腕相同。

松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

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样。)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再来一个动作帮助松胯。1、左腿弓步站好。2、将左腿意念成实腿。右腿虚掉。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4、重心慢慢前移。收右腿。

要求:

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注意尾闾托丹田。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比较容易感受的是: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体会右腿胯关节。

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拖地收回。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t3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