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省考申论优秀范文100篇 - 不下载后悔一世!!

更新时间:2024-06-16 17: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国 考 省考申论优秀范文壹佰篇 申论范文:官员究竟应当敬畏什么

新闻主体: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地方官员的迷信现象令人吃惊,部分领导干部敬畏鬼神,身后经常出现所谓“大师”的身影。他们或因官迷心窍,求“大师”指点升官捷径;或因做了亏心事,在反腐高压下,祈求菩萨保佑,逢凶化吉。

迷信是一种盲目信仰和崇拜,迷信与部分官员的“亲密接触”现象令人担忧。

官员迷信的例证在现实中可谓层出不穷。几年前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为了升官,经风水先生“点拨”在水库上修了一座桥,还绞尽脑汁地命名为“岱胡大桥”。桥建成了,官不但没有升反而因贪污受贿被判了死缓。难怪后来当地群众将这座桥称为“逮胡大桥”。

据观察,痴迷于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的官员大多有贪污、受贿、渎职等腐败之嫌,这些人将迷信作为自己的“护官符”。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阴影下形形色色的官员迷信现象基本上属于一种颇为典型的“腐败后遗症”。

官员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该对什么执着?该对什么虔诚?该对什么敬畏?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否则就可能变得浮躁、庸俗甚至为所欲为。一言以蔽之,官员应当对法律敬畏,对民意敬畏,对责任敬畏。

敬畏法律,是因为法律作为限制公权力的利器,是约束官员恣意妄为、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枷锁。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治“官”而不是依法治“民”。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领导应当是各级官员必须恪守的法治信条。将依法治国的第一要义理解为“依法治民”,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内涵的严重误读,也是不少官员尤其是某些基层领导干部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

敬畏民意,是因为民意是正义和公道的发源地。古语云:“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可见民意的重要性。“执政为民”是全体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和努力实践的信条。只有对民意真正持一种敬畏之心,才可能真正体察民情,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敬畏责任,是因为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是权力的“潜台词”,责任意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应当具有的基本理念。责任追究机制乃是高悬于“一切有权力的人”头上随时可能坠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官员的官德修炼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能力,不断清除积淀于灵魂深处的陈腐观念。这就要求官员应当“诚信”而不应“迷信”。衡量现代官员诚信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敬畏法律、敬畏民意、敬畏责任,而不是敬畏什么鬼神和“风水”。

申论范文: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在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3年审计报告中,金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并开始出现了“期权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重视。

所谓金融腐败“期权化”,是指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依规或违规为企业发放贷款、逃废债务提供方便、谋取好处,在位时并不拿企业的好处,而与企业暗订“君子协议”,期许在辞职或其他“方便的时候”,再到企业“打工”,通过拿高薪来获取企业回报,有的则更为干脆要借贷单位在其退休或辞职后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高额回报。这是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权力寻租的又一新动向。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银行打破终身制,一些金融单位高管人员产生危机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为自己寻找所谓的“出路”和“退路”。尽管这一现象不是十分普遍,但可以说金融腐败“期权化”是近年金融系统部分或个别腐败分子被改革和反腐败“逼”出来的新对策。它的安全性与隐蔽性,使得金融反腐更加复杂化。查存款,他没有多余来源;查受贿,当时并没有钱物往来。因为“期权化”交易,只有当事人双方心明肚知,办起事来,彼此心照不宣,就是拿到桌面上,让众人“监督”,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整个过程可能都是“照章办事”,容易欺骗大家,博得好评,使人们失去了对其背后阴谋的警惕。这也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新放贷款形成不良及不良资产前清后增、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这一新出现的腐败“期权化”现象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成败与安全,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办法》、《金融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和有关廉政规定,特别是从法律制度上杜绝或减少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可能,不仅要规范在职的,还要严管离职的。二是削弱个人职权,增加集体把关。要让各级金融管理人员有权,只能慎用、微用,集体阻断个人专权。三是金融系统各级高管人员“跳槽”、“下海”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在信贷单位、企业的工作规定,违者从严依法查处。同时要注意把好干部聘任与人员分流关。四是强化永久责任追究制。金融领导干部、高管人员退职、离职和辞职后感到可疑的,可以随时审计、复审,查出了问题,不论其离开原岗位有多长时间,也不论其走到了多远的地方,都要追究责任。要让搞腐败的人知道,“期权化”并不是可靠安全港,同样随时会受到法律制裁。

申论范文:腐败的车轮需刹住

据央视国际(焦点访谈)6月21日报道,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对于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坐的公车早就制定了严格标准,禁止购买豪华进口车。但云南省呈贡县政府却以“工作需要”为由,一下子买了五辆丰田越野车,每辆车的花费高达68万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青年报昆明6月16日电文:云南省纪委6月16日派出4个检查组,前往16个地州市,严查在今年前5个月波及全省、势如泄洪的各级官员违规购车行为。

强烈的反差不容置疑的告诉人们一个事实:“严查”只是面子工程而已,而这种面子工程往往又是以非常令人“赞赏”的姿势出现,又以其必然失败而告终,值得人们深思和玩味的是一个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这些钱还是来自一个重点工程项目昆洛公路。

谁给予了他们如此权利,让他们如此为所欲为,是什么导致此种结局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漠视群众的利益,个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浮华)的攀比心理作祟。车辆如此昂贵,县区又是如此贫困,政府领导不一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头等大事上来抓,却只考虑购车来满足“工作需要”,以前有领导蹬自行车去乡村考察民情的事情已经被他们忘记。如果真的是工作需要,难道说就一定要照顾到车辆的规格品牌形象吗?浩浩荡荡的豪华车队开到乡村,又有多少贫困的人们会相信他们真的是来体恤民情的,“县里五套班子买了新车,县国土局不甘落后,也买了同样的车”足以展示小团体利益至上,腐化攀比心理做鬼的丑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突击性质的监察太具有时效性的同时却缺乏了持久性,这就给予了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类似的一些政府搞“三令五申”的“文件政策”想达到法治的目的显然不够客观和实际,这正是缺乏法治的表现,欧洲国家的法律人士在中国的时候就感到十分的困惑,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老是想用“文件”来治理而不是靠长久的法律规则。

西部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硬件基础工程的建设,而他们则以其非常轻松的手段就挪用了公路建设的款项,个中原因成分说明款项监督机制的脆弱以及权利制约的失衡,当地的群众已经达到了“敢怒不敢言”的程度,足以显示“位微言轻”的群众监督之力量的弱小。怎么样给予群众强有力的

- 1 -

监督权力不仅仅是呈贡县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云南省政府的一些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折不扣的给自己以前的举动扇了一个耳光,大张旗鼓的宣传取得“势如泄洪”的成就背后依然隐藏着不可低估的危机。

有分析人士将这种现象归结为“车轮腐败”,如果我们不能够从中找出论腐败的具体的根本的原委,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绝对不是需要对曾经的“功绩”使劲的宣扬就可以达到对最犯法者的威慑的。腐败的车轮需刹住!(熱冰)

根治“车轮下的腐败”

有报道说,今年以来,云南省各级官员违规购车势如泄洪。截至5月底,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超标公务车255辆,涉及金额1、26亿元。这些超标车中167辆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最贵的一辆88万元。

这一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原来,去年云南省纪委有个通知,规定当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亏损企业,不准购买小汽车,历行“无车年”计划。通知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建立了严格的购车审批制度,非极其特殊的情况,车辆无法落户。这样,当时想买车的官员只好望车兴叹。进入2004年,“无车年”结束,一些官员被憋压了365天的购车欲望终于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

“无车年”后的强烈反弹,说明遏止“车轮下的腐败”,并非是发几个通知所能根本解决的。严厉的通知虽然可以把超标的公车消费暂时压抑一下,但如同将皮球硬性按下水一样,手一松,皮球又反弹上来了。要让球不反弹,得将它的气放掉。对那些热衷于以豪华公车作享受与炫耀的官员来说,就是要放掉他们心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邪气。正如云南省纪委去年通知所说,要使官员“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然而,现在的一些官员,如同云南省纪委副书记陈方宏所说,一面讲“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面拿着人民的钱不当回事,一个人占有三部车,城里开一辆,下乡坐一辆,晚上去玩又是一辆,“思想早就变质了”。过去有句话,叫做“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套用一下,现在是“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不把官员心中的邪气,换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气,不把那些满身邪气而又不思悔改的官员撤下来,“车轮下的腐败”是难于有效遏止的。

当然,教育并非万能,还要有制度上的保证。云南的“严格的购车审批制度”,当然也是一种制度,在目前的体制下也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要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改变现有用车模式,彻底进行公车改革。我国现在公车消费耗费之巨,是世界各国所少有的。据资料,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350万公车,消耗3000亿人民币。它比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还要多出600个亿。全国13亿人口,无论男女老少,平均每人每年为此要交纳约230元。如今几年过去了,公车不断在增加,3000亿恐怕早就不止了。公车属于职务消费,真正的职务活动,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么多公车消费的,普遍的情况是公车私用,公车不“公”,公车消费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因此,我以为,公车改革不宜在原来基础上小修小补,而要换一种思路,做大手术。能否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除少数国家高级官员外,其他干部一律不配专用小车。为保证公务用车,各地方各系统可将现有的部分公车组成公务用车出租公司,统一调配,随叫随到。谁用车记谁的账,由公家报销。人和车的专有用车权分离后,既可大大节约公车资源,又可堵塞人们侧目而视的内中“黑洞”。

由于车子是在路上跑的,“车轮下的腐败”,实际上是一种腐败的流动广告,对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消解剂,影响是很不好的。想想看,目前云南省还有257万绝对贫困人口,有些特困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些官员却坐着丰田陆地巡洋舰等豪华车在“扶贫”,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解决“车轮下的腐败”可说刻不容缓,它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更富有极大的政治意义。

申论范文:“招商热”还须冷思考

“招商热”还须冷思考吾真

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我们自应紧紧把握这一资本重组、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去赢得新的区域竞争。同时,在一轮接着一轮的开发区建设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招商引资热中,我们也当保持清醒头脑。对一些地方热衷的“全民招商”和“形象工程”要保持高度警惕。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不能变成招商引资是惟一要务。有的地方不分轻重缓急,不问分工职责,要求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全部出动,其结果必然是不计成本、不讲效率的一头热;有的地方将繁重的招商引资任务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层层分解下达,人人背负指标,没有完成者则面临写检查、扣工资、被免职甚至下岗之忧;有的地方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为争引项目,拿国家、地方和百姓的利益做筹码,大搞优惠大战,招商门槛越降越低。

“全民招商”也好,“政府招商”也罢,“戏台”越搭越大,“曲目”越编越杂,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政府垄断资源,市长指点项目,招商引资在不少地方成了迎合领导意图的“拍脑袋”工程。

招商引资本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资金和项目流向何处,应由市场说了算,政府部门不该越俎代庖。实践证明,投资者看重的是综合的投资环境,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空间,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对待这样一种纯市场行为,如果强行以行政行为运作,问题杂陈便在所难免。有人会问,难道各地政府在招商工作中就无所作为了?否。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有关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角色”,去掉急躁冒进的虚火,少些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花架子,多把心思放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上,放在营造重诚信、讲规则、有秩序的市场环境上,这方是招商引资的长久之计。

说到改善投资环境,这本是筑巢引凤的一剂“灵丹妙药”,然而在一些地方却严重走了样,导致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据了解,南方某地以扩建开发区为名广募资金:县级干部每人2万元~3万元人民币、副县级1.5万元~2万元、科级1万元~1.5万元、一般工作人员5000元~8000元不等,逾期不交者将受到纪律处分。去年该地又大肆募集招商引资开发保证金,按当地各党政部门干部当月工资的30%予以扣留。南部省份某贫困地区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大城市的做法,热衷于搞所谓的亮化、美化工程,投资数千万元兴建行政大楼、千亩大广场,招致群众的种种非议和不满。

“高标准”建设投资环境,看似能为招商引资装点门面、吸引眼球,实际上却导致了建设成本增高、百姓负担加重、群众利益受损,不仅难以引来“金凤凰”,反而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有些人热衷于搞这些华而不实、浪费钱财的“形象工程”,不是为公,而是为私。他们美其名曰为“双赢”工程:在政治上可显示其才华、体现其价值、树立其形象,以得到提拔重用;在经济上,则能够增加“收入”,获得实惠。群众私下里斥之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机不可失,钱不再来”。

盲目兴建开发区最恶劣的后果是随意大面积侵占耕地。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搞开发区、建工业园,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有关土地法规和中央的最新指示精神,科学论证、全面规划、有序进行才行。对已经征用的土地,有关部门也当进行一次全面治理,查一查土地征用是否经过了审批?有无违法违规占用的现象?被征被占土地的农民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那些醉心于“全民招商”、“跨越发

- 2 -

展”的为政者也当自问,不考虑当地实际盲目兴建开发区,进行全面拆迁行不行?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审视客观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动辄就搞“拍脑袋”工程行不行?

尽管我们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不顾国情、区情、民情,搞那些不切实际的“大工程”、“大开发”。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存在的基本国情。现在全国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下岗失业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众。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求真务实,都要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我们一定要深思熟虑,科学决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申论范文:雇员制有利于打造“服务型”政府

深圳市正式开始实施的政府雇员制,为人们对政府有没有必要实行雇员制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参照系,但不管深圳的政府雇员制会走多远,其实施过程以及实践结果都无疑会左右今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会左右以后政府内部改革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不管深圳的实践结果是成还是败,都不足以掩盖雇员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证等政府职能发挥中的优势,在此不做细表,而即使是失败,也不能排除是实施过程中思维观念、私人利益等非积极性因素的影响。从有利于政府实现由“行政干预型”到“管理服务型”的转变方面来说,“政府雇员制”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实际上就几乎为公务员终身制打了包票,只要你不犯大错误、只要你愿意那么你就可以毫不担心地一干到底,这恰恰也成了“论资排辈”的沃土,并且正因为这种“稳定的不变性”,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利益联盟”、“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级别的观念相当浓重并且十分清晰,普通公务员不得不用他一辈子的时间一级级的往上爬,获得更高“级别”被很多人看成是自己的价值体现和奋斗目标,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借助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岗位作用的职能被大大削弱,“管理”也简单异变为“管人”。很多工作的开展,也就都脱不开“行政性干预”的痕迹,而在这种“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机制下,打造完全的“服务型”政府的速度以及所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如果实行政府雇员制,首先公务系统内固有的级别观念会被削弱、关系裙带网络会被打破,结合雇员的专业优势,公务员的岗位职能作用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加强。然后是行政干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政府的服务意识增强。因为,在非终身的雇员制度下,之所以雇用你,就是因为看中了的专业优势,看中了你能为政府为国家所能提供的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报酬,你提供了多少服务,相应的就完全反映在你的报酬上,这反过来又会激励你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借此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政府雇员的报酬与提供的服务挂钩而不是与行政级别挂钩,这最大程度的削弱了行政级别的影响,而最大程度的强化了“服务”、强调了“服务的内容”,这是个体,不能改变政府的总体表现,但是,如果让这种个体增多并形成规模,那么,这种个体的表现就会凝聚强大起来形成有规模的力量,而这种“服务”的规模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就足以影响政府的总体表现,进而改变政府的外在表现,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当然,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句话,政府在实施“雇员制”之前结合各个行业特征是否作了充分客观的论证,是否形成完备科学的实施细则,是保证这种制度能否遵循它固有优势顺利发展下去的关键!

申论写作:公务员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政令不通、作风不正、工作不力、形象不佳、纪律不严等都会被记入诚信服务档案,并作永久性的记录,个别失信行为情节严重的,将给予处罚。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金山区3000名公务员在本市率先进行了诚信考核。(上海《青年报》8月12日报道)

诚如新闻所言,将诚信纳入公务员考评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公务员原来单纯的一年一次的述职考核也是一种突破,这种做法对于促使公务员杜绝失信行为、恪尽职守的作用也是明显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公务员的诚信考核仅仅与晋升、奖金等方面挂钩,在笔者看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公务员诚信的社会意义。事实上,公务员诚信不是公务员个体的私事,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诚信政府的塑造和政府的公信力。简单地说,只要一个公民成为了公务员,诚信对他来说,就不仅仅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公务员诚信,是公众对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公务员的诚信道德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公务员行政道德的核心、治国安邦的根本。这是由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和政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公务员是政府人员构成中的主体,他们的诚信程度如何,无可厚非地对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言谈举止,代表政府信用的形象,更因为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全社会成员起着表率作用,是最高层次的典型示范。公务员以诚信待民,就能凝聚民心,增强民众的认同感,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就能使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并自觉效法,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否则,就能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倡导建立诚信社会,而社会诚信首先就是政府诚信,诚信政府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并且政府诚信是各种社会规范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政府诚信与否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的经济信用和伦理信用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政治信用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和该国公民和企业所受到的信用评价。一个政府没有诚信的国家,人们对于其公民诚信和企业诚信也会抱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现实中,政府不仅是诚信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榜样者,榜样者的诚信问题也就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自身问题,而关系到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养成和诚信道德的路标指向问题。公务员作为政府人员构成的主体,如果没有了诚信,损害的绝不是公务员个体的利益,将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务员诚信问题直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也更为公众所重视。因为公务员诚信是政府诚信的条件。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务员诚信缺失,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不守承诺,违法行政,失信于民,急功近利,捞取“政绩”,在数字上动脑筋、做游戏,在材料上做文章,欺上瞒下,编造虚假政绩等。因此,我们在对上海公务员诚信考核喊好的同时,更要从社会诚信、政府诚信的高度来认识公务员诚信问题,不能把公务员诚信仅仅局限于公务员本身。

申论写作: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据《燕赵都市报》7月7日报道,河北省内部分高校为谋求高就业率,竟然说服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假就业合同。日前,石家庄某高校两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该报披露了所在学校让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内幕。据说,他们班有10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无法签订就业合同,系里老师“积极”为他们奔走,最后都“成功”地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就业合同是签了,但同学们却不能到这些单位就业,而且这些单位也不对同学们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找到工作,却签订了就业合同,这当然是假合同。而据该报记者调查,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学生为数不少,普遍存在于该校的大部分院系。

- 3 -

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法判断这类行为在该省的高校中占有多大比例,但可以预料,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本是好事,但如果让学生签订没有任何保障的假就业合同,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造假行为。因此,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必须想办法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这绝不是长期吸引生源的办法。同时,不准确的就业率将可能误导学生填写报考志愿,虚假信息甚至还可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如此造假却是对社会诚信的“釜底抽薪”。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人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据悉,原因就出在就业率这个指标上。报道说,今年,河北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份对高校评估的文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项目,与明年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校方把提升就业率的意图向各院系布置,院系又通过老师向毕业生做工作。同时,假就业合同“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却对学生找工作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加上签订假就业合同可以使学生档案在学校保留半年,不被打回原籍,对于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缓冲,很多未就业的学生和未取得单位证明的就业学生,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违心地签订了假就业合同。

由于就业压力加大,近来各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没有到位的人数有所增加,这给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应当说,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发生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市场来解决。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应该通过密切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提高专业的市场吸引度来逐步加以解决。只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而那种“安排”学生签订假就业合同,造成学生一次就业率高假象的行为,不仅背离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而且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可以说是害莫大焉!对此,我们不可不察。

申论写作: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联系到每年招考公务员时异常火爆的情形,江苏常州最近发生的公推干部职位受冷遇就显得很有些耐人寻味。据6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常州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47名领导干部,然而公告发布1个月以来,到昨天为止报名者才37人。这次公开选拔领导职位除了中院副院长和常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其余都是常州各高校的中层职位,而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则是前面两个岗位,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高校的中层职位。

“公推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许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不少地方还有相当成功的经验。这种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式的过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公推干部的岗位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清水衙门”,间或地有一些如财政局一类单位的副职,这些岗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这类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说到底还是高校的中层岗位太多的缘故。

针对这种情形,常州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位受冷遇的情形,是因为“专业性强”,“能达到条件的人不多”。然而,47个岗位,有45个是高校的中层职位,此次公选的职位分布呈如此不对称局面,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因。常州此次公选高校中层职位领导干部与此前江苏各地公选厅长、市长、局长的火爆场面相差甚远。有专家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中层干部不像厅长、局长那样吃香,对社会缺乏吸引力就很正常了,这从中也反映出社会对当什么官是有一套很功利的价值体系的。而人民网针对这种现象,就发出了“当官只为功利”的诘问。

官员的功利价值体系是切实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什么样的官位具有什么样的含金量,这是连不具有官场经验的老百姓也心知肚明的事情。何止官位,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力权限,正因如此,才有什么“清水衙门”、“肥缺”一类的说法。有些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曾用强制性的手段统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即使如此,人往“肥”处走的趋利冲动也不曾停歇。而不时地见诸报端的有人为平级调动至“油水”多的部门、岗位,不惜进行巨额贿赂,也可看出“肥缺”的所谓含金量。而“交通厅长落马”现象,则是这一问题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对官位或岗位的功利考量,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个道理不差。但在制度设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假定官员就一定是个心无尘埃的人民公仆。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和人一样,任何政府都是有趋利性的,必须假定其是一个“坏政府”,然后设计制度来扼制和约束它,防止政府使“坏”。对官员一样,必须用各种规范来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和资源。如果官员不能随意地支配和滥用权力,那么职位的差别就不会太大,官员对职位趋利“位差”就不那么明显了。杜绝了寻租的可能,所有的同一级别的职位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

正视客观上存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含金量,正视官员的正常的功利价值观,则就要求我们规范公权,堵塞漏洞,客观、理性地匡正以往的偏颇,进一步清明正风。

常州公推干部职业遇冷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样的职位来公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慎重考量的问题,而如果公推的都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位,那么公众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如下疑问:不拿来公推的职位都是什么人在把持着?如果对他们进行像对参选的公推干部一样的乎苛刻的考核的话,还有多少人能够胜任呢?

申论写作:取消事业单位干部称号追求社会平等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今年,江苏省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先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区分和界定单位性质。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通知要求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新京报》7月6日)

所谓的身份,是指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身份划分标准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划分,身份都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不平等,以及所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不同。虽然建国以来,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从理论上讲,工作只是劳动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工作实践中,每个人却又被赋予了干部、工人,正式工与临时工等不同的身份。身份的不同,使人在提干、工资发放、交纳养老统筹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笔者有个朋友在某杂志社当记者、编辑,他组稿、编写能力很强,是杂志社的绝对骨干,但遗憾的是他每天累死累活地干,每个月才领取不到2000元的工资,而其他几个同事,工作能力一般,整天悠闲地喝水抽烟,无所事事,每月却能领取4000多元的工资,并且单位里还为其交纳养老保险。为什么?只因为我的朋友只是一个被聘用的编辑,而其他人是杂志社的正式工,是干部身份。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企业率先取消了行政级别,打破了国家干部与工人之间的界限,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但是在事业单位,国家干部与聘用人员的壁垒仍然坚不可摧。今天,江苏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职员制”,并取消国家干部称号,消除国家干部、聘用人员区别,笔者认为是追求社会平等、体现社会进步之举。

- 4 -

首先,取消国家干部称号,实行“职员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同一个事业单位,应该因事择人,按照职位与所从事的工作差别,确定给人以不同的待遇与报酬。以往,干部与聘用人员的界限是无法跨越的,因人给予不同的待遇与报酬。而现在,江苏省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的是因事给予不同的待遇与报酬,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人,后者对事;前者体现的是身份差别,后者则追求平等的分配原则。

其次,江苏省实行的“职员制”,打破了事业单位的身份界限。这样,原有事业单位上到局长,下到办事员,根据他们的职务和职级,都将成为职员,在身份上人人平等,不仅打破了职务级别终身制,而且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平等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

申论写作:干部考试作弊理应重罚

重庆市最近对在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中舞弊的207名公务员作出处理,责令他们自费重新参加培训和考试,并规定这些当事人当年不能参加评优,调资晋升推迟一年。消息一出,引来许多叫好声。重庆市的做法既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干部考试作弊,理应施以重罚,何况是如此大面积的作弊。

说它是意料之外,是因为这样的事以前还没有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已经彻底打破了“铁饭碗”的概念,不用说企业内的劳动关系,就是政府机关内部,也在探索和推进多种形式的竞争上岗、辞退、问责制度,当了干部,成了国家公务员,也不等于就捧上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但是,官贵民轻的封建意识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身份待遇差异,使一些人总认为“吃皇粮”的干部不同于工人、农民,不仅各种待遇有保障,而且干部身份本身就是一道“护身符”,只要不出大事,有点小过失、犯点小错误没什么,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事实上,党政机关过去对干部考试作弊这类事的处理,的确存在糊弄了事的现象,或随意减免,或走走过场,即使有人在考试中作弊,组织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得过去就算完事。对待考试的这种态度,结果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不仅起不到提高公务员行政水平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引起群众的反感。这也是造成长期以来不少党政干部法治意识淡漠、依法行政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重庆市的做法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干部本来就应当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一旦作出像考试作弊这样的失信行为,就应当“罪加一等”,施以重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具有比真金白银更可贵的价值。建设诚信社会,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首当其冲。而政府的诚信,来自于每个公务员的诚信。人民群众就是从公务员们的一言一行来看政府形象的。重庆市发生的200多名机关干部在考试中作弊事件,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对作弊者予以严厉惩处,不仅是保证考试工作正常进行的需要,而且是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公务员法治意识的需要。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了坚实的基础。要使这部法律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每个公务员都应下功夫学好行政许可法知识,全面对照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对公务员进行行政许可法知识考试,只是督促和检验公务员们学习和执行行政许可法的一个手段,如果连这都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违背诚信原则,为了“过关”而作弊,依法行政就无从谈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以考试等方式对公务员进行考核的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否则考核就会失去意义,公务员队伍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申论范文

(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五)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以及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对诚信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投身诚信建设的实践。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六)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七)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加强诚信建设,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诚信建设,应当成为全方位、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 (八)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

- 5 -

利忘义、道德失范。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作出正确判断。看不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看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不对的;看不到包括倡导诚信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失信行为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

(九)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诚然,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欺诈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无论哪一种市场经济,实际上都离不开诚信,都应大力倡导诚信。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讲的“道”,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诚信。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有诺必践,违约必究,经济活动才能正常运转。信用度越高,经济运行就越顺畅;信用度越低,经济运行成本就越高,诚信空气稀薄的社会环境甚至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为本,*守为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诚信的道德和法制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无从谈起。去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十)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千百万群众扎实苦干,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奔向小康。这是基本方面,是社会主流。

“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大量事实证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还有一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这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十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想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下,骗来骗去,只能落个“两败俱伤”。如果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讲诚信之后自己再讲诚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于为自己的不讲诚信寻找借口,无异于推卸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在诚信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十二)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诚信建设方面同样如此。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做重*守、讲诚信的人,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之中。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十三)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更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乏真实的交易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制度,那必将为失信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为诚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一个企业依法经营,它就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如果它违法经营了,政府就无所不在。要认真纠正“打击假冒伪劣很有成绩,制假售假行为却屡禁不止”的现象,既抓惩处,又抓预防,关口前移,拒假冒伪劣于市场之外。如何建设信用体系,需要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创造新鲜经验。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已开始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诸如,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户口”,开列失信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等等。这些都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

(十四)在诚信问题上,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的欺诈作弊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又能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强有力的推动。在诚信教育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的基础上,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 6 -

(十五)共铸诚信,群众需要榜样,社会需要引导。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在所有的社会信誉中,领导机关的信誉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联,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言出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在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十六)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一些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诚信方面仍问题不少,丑闻不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创造出比其他社会制度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孕育出更加先进的精神文明。历史总是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向前迈进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

- 7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文)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执政五十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全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 8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一)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学确定到二0二0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抓紧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时全面分析经济形势,增强预见性,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加强统筹协调,使各项改革互相促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四)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

(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侨务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

- 9 -

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

(五)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营造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普及,抓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要重视培养中青年理论人才,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五)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

七、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

- 10 -

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八、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一)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重视学习和掌握国际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知识,重视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规律,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伸张正义,支持公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加强和改进党的对外交往工作,加强民间外交,更好地为发展国家关系服务。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促进新安全观的树立,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全面分析和妥善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善于扬长避短,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共存,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努力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磋商和制定,充分反映合理主张,坚决维护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权益。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针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强军事法制建设,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各项建设创新发展。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全面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增强全党全民的国防意识,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肩负的神圣使命。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治水平。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广泛团结香港、澳门各界人士,不断开创“一国两制”事业的新局面。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香港、澳门事务。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切实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努力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决反对和阻止外国干涉势力插手两岸事务,坚决粉碎一切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九、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 11 -

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要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三)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顾全大局,增强团结,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和管理、监督。重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逐步加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党组工作条例。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为载体,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国有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高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做好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五)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加强代表同选举单位党员的联系,听取和反映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的各级全委会召开会议时,可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意见或邀请部分代表列席会议。扩大在市、县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全党全国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教育,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执政效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从中央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轻车简从。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全党同志一定要自觉维护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12 -

人民日报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人民网北京9月20日讯明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登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会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是一次民主的会议、团结的会议、务实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推进各方面改革,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集中全党智慧而形成的,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全会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江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进展。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15年来,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有利于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决定》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和阐明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这些主要经验强调,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这些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要建设就要有目标。《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就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总体目标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出的精辟概括,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方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明确任务,作出部署。《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是一项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13 -

三个代表学习资料问答集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三个代表”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的基础上,对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的进一步的回答。

领导革命斗争的党的建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建设方面遇到的两个根本问题。从马克思到列宁再到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政党比较好地解决了夺取政权斗争时期的党的建设问题。

取得政权以后,党的地位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成了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了党的根本任务。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没有实现从领导革命暴动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逐步实现了向经济建设转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并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带领全党把党的建设实践推向前进。党在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党的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基本方向和内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制度建设问题,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党风问题等方面都做了重要阐述。所有这些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从而成功地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着这项新的伟大工程。

在党的十五大总结执政和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确定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在谈到党的建设问题时,作出了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回答。这次把“三个代表”写进“七一”讲话中,体现了全党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化。

※试述“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

《“七一”讲话》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这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试述“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提出来的深刻历史背景。

“七一”讲话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这实际上就是“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的说明。

首先,是总结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19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1999年是建国50年,2000年是世纪百年。纪念这些重大事件的活动,使我们党一直在经常地总结历史经验,进行反思和前瞻。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说:“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是吸取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失败的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失去政权,连续执政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去年大选中惨遭失败,台湾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选举中下台,等等。其中的根本原因都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政党的兴衰,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意义很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在总结和吸取了世界上这些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思考和解决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一种忧患意识。

第三,是面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的深刻思考。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大转折,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在政治上,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挑战;在经济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在文化上,面临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浸透和侵蚀的挑战。从国内情况来看,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我们将要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这些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风险,战胜困难,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思路来建设党。而“三个代表”思想,正是针对这些挑战和考验,对新世纪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作出的最集中概括的科学回答。

第四,是联系我们党的队伍的状况进行思考的。当前,我们党正进人一个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党的队伍构成等,都同过去大不一样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目前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的先进性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还相当不少。”坚持从严治党,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是“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 14 -

申论中的五种思维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

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是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

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供材料作文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从近年情况来看,申论考试材料没有给出标题,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标题做更多介绍。但作为一般的给材料作文,了解和掌握~些基本的方法也是必要的。

申论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割裂原材料。对较为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不能牵强附会,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二、拟题的思维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好的标题.使人过目不忘、甚至终身犹记。

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慨括能力和直觉能力。

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在直觉能力方面,重要的是注意拟题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在平时多掌握拟题方面的知识,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立意的思维能力

立意是文章写作的起点。这里的\意\指的是我国古代写作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融合着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认识与情感。由于在写作时文章还未生成,所以我国传统立论称确立未来文章的主题思想为立意。

在确立中心思想时,要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手}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

四、选材的思维能力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主要是看材料是否符合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材料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只能在分析、研究、消化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制约。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珊B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材料的确凿一般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既要准确无误,经得住核实,又要用得恰当贴切。在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有差错.要做到与原文完全一致。在用自己的话引用别人的话时,不能断章取义。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滑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又是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4.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首先当然是指别人没有用过或不常用的材料,这种鲜为人知的材料自然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生动的材料是指材料本身以及作者对材料的表述的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因而能增加读者阅读兴趣和作品的可读性的材料。这种材料一是指具体、具有形象性的材料。具体的材料带有感性特征,容易通过联想唤起读者沉睡的表象。由于表象是有形象性的,所以没有直接的形象的语言文字也具有了形象性;二是指带有情节和悬念

- 15 -

的材料,这类材料不但曲折生动,而且能唤起读者期待心理,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给读者带来惊奇、确信、怀疑等心理反应;三是指能使读者感到亲切的材料。

五、布局的思维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哪些材料也心中有数了,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以表达主题。就是如何对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关于结构的完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有这样的阐释:\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覆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中段要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他指出了作为完整有机体的文章,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并互相联系,每一部分各在必然的地位。

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盘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

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文章各层次、段落要相互协同而不能相互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 3.要有连贯性

文章结构完整、严密,可以保证内容的完整、严密,而结构连贯性的要求,则可进一步加强文章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连贯性同样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占人讲文章义法.有所谓\起承转台\、\起伏呼应\之说。这些说法有其合理的方面,只是后来脱离内容而蜕变为单纯结掏形式的要求,成了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枷锁。今天应该从内容。j形式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起承转合\·说与文章连贯性的关系。其实,所谓\起\,就是启下,好的开头应能带起下文;“承”就是承上,与开头部分互相联系;“转”就是转换,接上文后转而展开.或生发、或阐述、或对比、或铺陈,等等;“合”就是收束,归结上文而使全篇首尾圆合。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紧凑.才能无懈可击。

固定答题模式套写破解申论

“申论”一词的意思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申论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录用考试,考试试题的政治导向明确,不容出现偏差。试题的客观性很强,不许随意发挥。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有定论,无可非议。题材的多样性和答题的规范性,使得答题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下面我以某范本进行分题论述。(申论考试一般有三部分,下面分部分显示--编者)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模拟试题(一)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模拟试题(六)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模拟试题(七)的分述句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 16 -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模拟试题(九)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模拟试题(二)中“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置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模拟试题(十四)中就是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申论》考试时都要求考生抓主要问题,因为招考的国家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必须要注意平衡问题。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考虑问题时主次分明,对于轻重利弊能较好地权衡。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从本次考试的目的,也就是录用国家公务员来看,评卷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因而即使是论述题,各位考生在答题时虽然有一定的发挥余地,但总的来说规范性是很强的。因而作文必须从标题、结构、语言、文面等方面表现出规范性来,这样才有利于写作与评卷。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统观书中参考答案,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 17 -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

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总之,考生应当明白,无论从阅卷教师的具体情况还是机关工作作风采衡量,这种简洁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应当和值得提倡的。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公务员应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其次,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作出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再次,《申论》考试能测查考生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快与慢,对与错。另外,《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能有效地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摈弃套话、闲话,要求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透彻、全面、清晰。

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文体:议论文构思方法

议论文的构思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联想法

有些事物,孤立去谈,易平淡、枯燥,如果展开联想,由这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中,去突出事物的特征,发掘事物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使议论更深入,而且可以使思路变得活泼而开阔。

除了古今联想以外,还可进行类似联想(有相似的特点或本质)、对比联想(有相反的性质)、因果联想、连锁联想等等。 (二)分类法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分一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 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三)层递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四)阐述法

即在论证过程中对论据进行阐明、解释,把论据中蕴涵的借以证明论点的内容揭示得更鲜明、更充分。可借助于这一方法打开思路。 例如,邓拓的《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曾引用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的一段话来论证读书不能求助于“秘诀”,而须自己下功夫: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接着作者作了如下阐释: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人。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还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通过对一段文言文的阐释,借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进行条分缕析的阐述,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五)反弹琵琶法

对于有些似成定论的问题,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你就发现未必恰当。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破旧立新的气魄,推翻传统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这种逆向思维出新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它可以打破陈旧观念,使新的观念出台。

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名言,似乎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意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但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句话是不对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写出《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文章,来阐明我们的观点: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18 -

不过大家在运用反弹琵琶法时,要注意不能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没有事实根据,那样就不是思路的创新,而成为哗众取宠了。

申论考试的应试方法

一、阅读材料的方法

阅读材料是作答申论要求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根据申论要求,认真地反复阅读全文,仅仅阅读一遍全文是不够的。一般地讲,阅读一篇材料往往先通读一遍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细读。根据问题的难易,细读可以进行数次。

通读即快速扫阅全文,了解材料的题材、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类别和性质。通读时,应注意提高阅读速度,防止时断时续。阅读中注意力不应过多地用在数据、人名、地名等某些细节问题上,而应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快速扫阅全文。

细读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申论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细节,判断和推敲材料的言外之意,为作答申论要求做准备。进行细读时,就要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事实,弄清材料中涉及的具体的人名、地名、数字以及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联系;弄清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深刻涵义,归纳出可资论证的观点。

二、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地说,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中的综述,即在综合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评论。

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

三、提出方案的方法

考生可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别与自己以往收集的这一类别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和印证,认识该主要问题形成的普遍规律以及一般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该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提出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方案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具体环节,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消除问题在各个主要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提出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方案中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因此,要对方案反复论证评估,查找漏洞,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使最终方案成为可选的最佳方案。而所谓最佳方案,就是指方案首先必须合理、合法,不与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方案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方案必须以较小的成本、较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在表述解决方案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要层次分明,前后照应,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相互抵触。 (四)论述问题的方法

申论考试中的议论部分,实质上就是给材料作文,即根据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点,并对此加以论证,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议论部分是申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数基本上占申论考试总分数的一半,可以说,根据申论材料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对申论考试尤为重要。因此,考生须用大部分时间构思并写作议论文。

1.立论

立论是写作议论文的关键环节,立论就是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由于申论考试的议论文部分是根据所给材料引申和归纳出论点,并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展开论证的,因此,立论就必须立足于给定材料,从中挖掘出可资议论的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表明自己对这个主要问题的立场,要么赞成,要么反对,不能模棱两可或骑墙居中。

在立论中,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论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申论考试所给材料都是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考生要在立足于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广泛联系社会现实中相同性质的问题,即联系所有这一类的问题,从中引申归纳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只有这样的论点,才能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性,才更有意义。

(2)立论要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新颖。立论正确是指论点必须是从给定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合乎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符合客观规律。如果立论脱离给定材料,则会离题万里,劳而无功。立论鲜明是指论点要是非明确,立场坚定。立论集中是指议论文中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即论点要高度概括,能表明作者的主要看法和主要观点,决不旁逸斜出。立论深刻是指论点见解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立论新颖是指论点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能给人以新的启迪。

2.拟足标题

标题是作者给文章所起的名字,电称文题或题目。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跟文章的思想内容、题材、情调、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标题绝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需要花一番心血才能拟好的。好的标题往往有品位,能引起读者兴趣,产生急于读下去的强烈欲望;能帮助揭示主题,有助r读者理解文意;能打动读者.会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因此,写文章必须把标题拟好。

标题的拟定因文而定,没有固定的格式。议论文中常见的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标题直接点明主题c这种标题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题旨申论考试中一般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即把中心论点高度凝练和概括,并使其成为文章的标题,表明自己对给定材料所反映主要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2)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标题只说明文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并不表明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申论考试中若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就要使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成为论题,并附表示议论文体裁的语词。

(3)标题运用设问、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这类标题针对性强,引人注目,能启发人思考。 (4)标题引用语录或诗句,这类标题的拟定一般引用革命导师、英雄人物的话或现成的诗句

当然,标题的拟定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拟定议论文的标题,都必须保证拟定好的标题准确、醒目、新颖、精练。

标题准确是指标题切合文意,准确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防止过宽或过窄。如一篇只介绍学习方法的文章,却用上了《论学习》这样一个标题,显然是犯了大题小作的毛病。如果一篇泛论成功道路的文章,却拟了一个《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这样的标题,这就犯了小题大做的毛病。

标题醒目是指标题必须鲜明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也要有较强的视觉性,并要注意字数的安排和结构的整齐。

3.结构安排

在解决了立论和标题后,就需要进行结构安排,对文章内部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也就是确定议论文的结构。结构安排得好,文章的思路就清晰,论点就突出,说理就“言之有序”。

- 19 -

相反,不仅思路混乱,层次不清,还会影响说服效果。一般来说,议论文都有中心论点,它贯穿全文,统帅若干论点和论据。写议论文时,要对这些有全面考虑,清楚地安排,使之有纲有目,科学化、条理化。

议论文的结构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定体则无\,是说文章的结构没有固定的“程式”;“大体须有”,是说它有一般的规律。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论述步骤的,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和结论部分。

由于申论考试中的议论文考试实质上是给材料作文,因此,在安排议论文的这三部分时.一般采用以下结构: (1)序论:概引材料,略做分析,提出论点; (2)本论: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驳; (3)结论:联系实际,引申论点,发出号召。

序论也叫引论,主要任务是把要议论的问题和阐述的中心论点介绍给读者,使人们对文章所要阐明的事物有一概括的了解。序论写在文章之首,是文章的开头。开头写好写坏,写深写浅.直接影响到全文。

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议论文分析问题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深入的分析,纽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本论的结构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I)并列l式。即对所论述的中心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2)推进式。即对论点论述层次或反驳论点批驳层次形成一个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阶梯式”的论证安排方式。 (3)分总式。即文章说理层次是先逐次展开论述,之后再综合分析归纳中心论点。

(4)总分式。即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根据中心论点,或用几个分论点,或用几个论据分别阐述这个中心论点。 (5)总分总式。即文章的说理层次是:先总提,后分述,最后总论。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后所做出的答案。结论应当使人读后若有所思,深得启迪。 结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综合全篇,\卒章显志\。 (2)展示未来,鼓舞斗志。 (3)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4)对症下药,提出办法。 (5)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申论范文

(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五)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以及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对诚信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投身诚信建设的实践。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六)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七)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加强诚信建设,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诚信建设,应当成为全方位、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 (八)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作出正确判断。看不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看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不对的;看不到包括倡导诚信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失信行为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

(九)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讲不讲诚信无关紧要。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

- 20 -

诚然,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欺诈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信用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无论哪一种市场经济,实际上都离不开诚信,都应大力倡导诚信。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所讲的“道”,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诚信。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如果追求金钱名利超出对智慧和道德的追求,整个社会便会产生道德情*的堕落,结果是公正性原则被践踏,市场经济趋于混乱。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买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伦理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有诺必践,违约必究,经济活动才能正常运转。信用度越高,经济运行就越顺畅;信用度越低,经济运行成本就越高,诚信空气稀薄的社会环境甚至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信为本,*守为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诚信的道德和法制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无从谈起。去年,我国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说话算数,遵守国际规则,在世界上享有良好信誉。诚实守信,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诚信已成为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诚信而带来的利益和由不诚信而导致的损害,将因经济全球化而成倍放大。

(十)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千百万群众扎实苦干,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奔向小康。这是基本方面,是社会主流。

“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大量事实证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骗局。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还有一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这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十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想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下,骗来骗去,只能落个“两败俱伤”。如果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讲诚信之后自己再讲诚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于为自己的不讲诚信寻找借口,无异于推卸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在诚信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十二)诚信的养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觉的行动。良好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一个社会,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言必信,诺必诚”,“小信诚,大信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娃娃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要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强有力的舆论氛围。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诚信建设方面同样如此。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息息相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做重*守、讲诚信的人,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之中。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公民诚信水平的必由之路。 (十三)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更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乏真实的交易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制度,那必将为失信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为诚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利益导向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一个企业依法经营,它就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如果它违法经营了,政府就无所不在。要认真纠正“打击假冒伪劣很有成绩,制假售假行为却屡禁不止”的现象,既抓惩处,又抓预防,关口前移,拒假冒伪劣于市场之外。如何建设信用体系,需要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创造新鲜经验。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地方已开始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制度,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诸如,记录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户口”,开列失信者“黑名单”,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守信企业保持荣誉、鞭策失信企业痛改前非等等。这些都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

(十四)在诚信问题上,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这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的欺诈作弊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又能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强有力的推动。在诚信教育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的基础上,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为“谁诚信谁得利”提供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水平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十五)共铸诚信,群众需要榜样,社会需要引导。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表率作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在所有的社会信誉中,领导机关的信誉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联,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言出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在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 21 -

(十六)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一些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诚信方面仍问题不少,丑闻不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创造出比其他社会制度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孕育出更加先进的精神文明。历史总是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向前迈进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还不长,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力推动,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

应正视官员的功利价值观

联系到每年招考公务员时异常火爆的情形,江苏常州最近发生的公推干部职位受冷遇就显得很有些耐人寻味。据6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常州4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47名领导干部,然而公告发布1个月以来,到昨天为止报名者才37人。这次公开选拔领导职位除了中院副院长和常州市外事办副主任,其余都是常州各高校的中层职位,而目前竞争相对激烈的则是前面两个岗位,无人问津的岗位多是高校的中层职位。

“公推干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许多地方都有过尝试,不少地方还有相当成功的经验。这种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式的过渡,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公推干部的岗位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清水衙门”,间或地有一些如财政局一类单位的副职,这些岗位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即便如此,这类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这次之所以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局,说到底还是高校的中层岗位太多的缘故。

针对这种情形,常州有关方面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职位受冷遇的情形,是因为“专业性强”,“能达到条件的人不多”。然而,47个岗位,有45个是高校的中层职位,此次公选的职位分布呈如此不对称局面,是导致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首因。常州此次公选高校中层职位领导干部与此前江苏各地公选厅长、市长、局长的火爆场面相差甚远。有专家针对这一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中层干部不像厅长、局长那样吃香,对社会缺乏吸引力就很正常了,这从中也反映出社会对当什么官是有一套很功利的价值体系的。而人民网针对这种现象,就发出了“当官只为功利”的诘问。

官员的功利价值体系是切实存在的,并且是必须加以正视的。什么样的官位具有什么样的含金量,这是连不具有官场经验的老百姓也心知肚明的事情。何止官位,就是普通的公务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权力权限,正因如此,才有什么“清水衙门”、“肥缺”一类的说法。有些地方针对这种现象,曾用强制性的手段统一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即使如此,人往“肥”处走的趋利冲动也不曾停歇。而不时地见诸报端的有人为平级调动至“油水”多的部门、岗位,不惜进行巨额贿赂,也可看出“肥缺”的所谓含金量。而“交通厅长落马”现象,则是这一问题的最现实、最生动的注脚。

对官位或岗位的功利考量,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这个道理不差。但在制度设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假定官员就一定是个心无尘埃的人民公仆。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和人一样,任何政府都是有趋利性的,必须假定其是一个“坏政府”,然后设计制度来扼制和约束它,防止政府使“坏”。对官员一样,必须用各种规范来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和资源。如果官员不能随意地支配和滥用权力,那么职位的差别就不会太大,官员对职位趋利“位差”就不那么明显了。杜绝了寻租的可能,所有的同一级别的职位在理论上都是一样的。

正视客观上存在的不同职位的不同含金量,正视官员的正常的功利价值观,则就要求我们规范公权,堵塞漏洞,客观、理性地匡正以往的偏颇,进一步清明正风。

常州公推干部职业遇冷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样的职位来公推,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慎重考量的问题,而如果公推的都是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职位,那么公众就会顺理成章地产生如下疑问:不拿来公推的职位都是什么人在把持着?如果对他们进行像对参选的公推干部一样的乎苛刻的考核的话,还有多少人能够胜任呢?

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

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

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是申论考试最基础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来,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滞后。申论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应该说是比较充足的,考生应该也完全有必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来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以求真正理解和掌握资料叙述思路和内容实质。只有读懂读通全部给定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成第二环节的要求。切不可匆匆忙忙浏览一遍,不求甚解。

概括主题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它是对前面阅读资料环节的一个小结,另一方面,又使提出的对策或可行性方案以及论证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是其据以立论和展开的基础。若是主题概括不准确或是不够全面,下面的程序也就很难进行了。

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进行论证是申论考试最后一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它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面的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来说,还都只是积极有益的铺垫,此处的论证过程则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书写。这不仅因为它的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更重要的是,论证才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论证部分的写作应该在深入思考、运筹帷幄地基础上进行,最好事先列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行文流畅,并要注意论题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申论复习及热点参考

我已经于11月29日考试完毕,但我说过我不会忘记我们的论坛,不会忘记曾给我帮助的朋友们,我会为我们的论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我就把我所知道的有关申论的一些题目和基本思路写下来,虽然很浮浅,但希望能对还没考试的朋友有所帮助,不当之处,敬请原谅并指正。

1、总体要求

⑴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唯一性,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把内容分出主次,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合并同类项”。

⑵全面、深入的分析原因后,从原因入手提出对策,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全面性(回答要尽量全面,但层次一定要清楚,条理一定要清晰)。

- 22 -

⑶论证部分要求:千万不能离开材料;观点鲜明、有论据;要集中、切忌散。对策提出来了,而且要求越全面越好,但你对哪一块儿、哪一条最熟悉,你的材料最充分,就从哪个角度做重点集中论证,一事一议。千万不要平均分配,因为只有1000多字的文章,如果平均分配连三等文的要求都达不到。

⑶一定要有题目,没有题目扣5分;想好之后再落笔,每5个错别字扣1分,每5处涂抹扣1分。

⑷申论的选材原则:白话文;都是近1年的热门话题;不牵扯任何背景;不出有争议的案例;近几年考试的材料基本都是从网上下来的。 ⑸主要看看新华网、人民网等关于论坛(论谈)的部分。 2、热点问题

⑴公务员考试制度实施10周年(浙江大学周一超杀人案)

该问反映了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促进了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我国政体改革的突破口;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了公务员的选择;有舞弊现象,说明我们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

⑵土地问题(在建设中征地、占地引起纠纷等)

主要问题:中国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稀缺与中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在土地开发、使用过程中与城乡居民的冲突,造成了国有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及腐败的滋生,这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产生原因: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对国土资源尤其是耕地的保护存在很多漏洞;城乡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无法保障农民实际工作权益;对城乡土地的开发使用不能实施严格的依法监督和管理。

解决办法:完善涉及土地问题的立法并严格执法;统筹城乡经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切实保障农民工作权益;依法加强对城乡土地的征用、开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在这个过程中由土地资源流失,防止和惩处腐败行为;以人为本,注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⑶大学生就业问题(海归派与本土派;高级技师奇缺) 海归派——用人单位的观念;本土派——学历高低、性别差异

解决办法:供需双方转变观念(用方——不拘一格降人才,供方——天生我才必有用);教育体制有问题;培训思想有问题;梯次健身改革的需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应多了解社会。(素材:专业设置窄、缺乏复合型人才、当初八大学院全面苏化)

⑷环保问题

从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入手,再联系其他信息点 ⑸安全和安全生产问题

加强法制建设、岗位责任制、风险意识、安全教育 ⑹非典的启示

如何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如何完善危机应急机制;如何完善公共社会道德体系;如何完善行政问责制。 ⑺大学生消费问题

胡锦涛同志年初帅班子成员再访西柏坡,并住了一夜(原来是当天去当天返回),吃了一天的农家饭。重申了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每个同志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使每个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⑻助学贷款;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实行收容救助制度;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民工回家无工资,中央直接干预等

胡锦涛提出的“亲民”政策:我们党说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三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对三个代表的诠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申论热点: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事部联合召开第六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49名公务员和31个集体被分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被表彰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展现了新时期国家公务员的良好精神风貌,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人民满意”,是公务员的最高荣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抓好“让人民满意”,就抓住了根本。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者,同时又是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者,担负着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繁重任务。国家公务员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满意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实施十余年来,广大公务员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队伍是一支有战斗力、得到党和人民信赖的好队伍。这次受表彰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就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中的多数工作在街道、乡镇等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单位,工作在公安、税务、教育等政府窗口部门。他们通过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实绩,为全体公务员树立了榜样,为“公务员”称号增添了光彩。

向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学习,就要学习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学习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率先垂范,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为此,必须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健全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用制度和机制加强管理;必须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重点提高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人民的公务员就是要爱人民,让人民高兴。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我们的公务员队伍必将涌现出更多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申论热点:浅谈农民税收负担过重问题

内容提要:当前,我们农村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很多地方没有明确合理的征收制度。即使在有些有章可循的地区,基层政府向农民征收不正当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农村税收征收成本更是普遍偏高。造成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誉下降。本文分析当前我们农村税费的现状及诸多问题,重新认识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提出作者对减少农民税收的一些看法。现实表明,中国农业

- 23 -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只有“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们农村税费征收的现状及诸多问题

当前,我们农村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税收征收成本高,农民负担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几年来经济发展极其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使已经开始实行税费改革的农村,农民税收还普遍偏高。乱立名目、私自摊派,基层腐败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县乡基层政府人员过多、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最后必然要靠向农民摊派来养活这些干部。在当前“三农”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光是下命令严禁摊派,其实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庞大的县乡级干部要花钱,本级财政收入不够,中央财政又补贴不力,他们必然要转而靠向农民摊派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例如,目前全国乡政府负责人多数居住在县城,光是每天坐着公家的汽车从县城到乡政府上下班,所化费的购车、养车、司机、汽油费一年就达数千亿元。现行的基层财政预算根本不可能包括这笔庞大的开销,最后其中的一多半必然以各种名目转嫁到农民头上。为了缓解农村基层政府乱摊派的问题,中央在安徽搞了“费改税”的试点,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好景不长,报道这项改革的新闻刚刚见报,乱摊派就已经在安徽死灰复燃了。安徽许多地方的乡村干部因为上级要求试行费改税,断了以往的财路,手头没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就故伎重演,擅自开征“人头税”。有的地方甚至动用了专政手段,开办所谓的“教育班”?强迫农民必须纳这种基层政府新发明的非法“人头税”。所以说,各地乱征乱收现象仍然普遍,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仍然过重。

二、各地正在加紧施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2002年2月,温家宝在山西考察农村税费改革时强调,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温家宝要求,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所谓减轻,就是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所谓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这是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向农民乱收费的制度保障。所谓稳定,就是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让农民休养生息。

当前税费改革措施中有统一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的特性。统一性就是按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规定的措施,包括在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产、税率及相关配套措施上,实行全国统一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特殊性就是在遵循国务院统一规定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总体目标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重新梳理农村税费制度,不搞整齐划一。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中在涉及到一些基础数据时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如以二轮承包土地面积确定计税面积、以1998年前5年的农作物平均产量确定计税常产等。但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时都曾出现一些偏差,不该稳定的过于强调稳定,应灵活的没能合理调整。

总之,改革必然体现在“变”上。一味强调连续性与稳定性可能不适应现实变化的情况,灵活性过大又可能由于政府追求保运转的目标而致使农民利益受损。所以在处理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上,只要各有关部门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措施的出发点,把这种灵活与稳定运用在减轻民负上,就一定能让农民满意、基层满意、中央满意。

三、对如何减轻农民税负的几点看法

笔者认为,当前减轻农民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彻底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十分艰巨、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既是对现行分配关系的调整,更是对当前农村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重大革命;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机构撤并、人员精减;不仅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涉及人们的观念和部分政策法规的修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局。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配套改革能否到位。乡镇政府机构、乡镇财政体制、农村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同步实施,整体推进。

首先,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职能。

其次,要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这要作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要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弥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收支缺口,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抓好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用水用电乱收费、报刊摊派、各种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等专项治理整顿;认真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防止成为新的乱收费的口子;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好经营服务性收费,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继续执行党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制度和专项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度。要抓紧制定农村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为规范农业税收征管提供法制保障。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特殊实际情况,开拓创新,设计出新思路。总结出一条既完成减轻农民负担的任务,又解决好本地区的财政困难的问题的新路子,这样是解决问题的时代要求。

现在还有人对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这恐怕主要不是怀疑中央的政策,而是担心基层的政策执行走样。只要基层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严格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要求,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主旨,同时辅之以其它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结论

减轻农民负担要切实见到成效。就必须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规范的农村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已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除征收国家规定的税收外,要取消其他各种名目的税费。还没有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税收政策,严格控制提留统筹费,坚决制止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格加强对农民义务工的管理,政府机关要严格控制乡镇、村开支,严禁在粮食收购时代扣代缴各种款项,严禁强迫农民借款、贷款缴纳各种税费,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形式上的达标升级活动。对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这样,我们的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减轻,新阶段将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 24 -

申论热点

对“三农”问题的三个忧虑

1.经济发展了,千万不要出现新一批文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2.春运铁路涨价,对农民最不公平。3.农村科技推广队伍,名存实亡,甚至变味了,民需要科技,农业发展也需要科技人员,但解放后花很大力量建立起来的农技推广队伍,现在却面临很多问题,要么名存实亡,要么与原来的工作宗旨相背,变了味道。

出生性别比失调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日益发达的医疗检测手段和滞后的农村保障体系是造成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封建思想中的传宗接代观念也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调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俗话说“养儿防老”,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男性劳动力是家庭的顶梁柱。最大的担忧:“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严重失调将阻碍我国人口的和谐、持续和健康发展,并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小康也决不能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守法经营

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守法就是投资、诚信就是资本。 市场准入对民营企业没有太大障碍

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公路,投资港口、桥梁、公交事业,包括污水处理都是允许的,他们的说法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担忧“圈地热”将使江南水乡失色

最严厉的办法管理土地,整顿开发区低、小、散等盲目发展问题,全省在保护好1000万亩高产标准粮田的基础上,规划在5年内,通过推进优质农产品合理布局、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再“挤”出500万亩粮田,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与此同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从今年开始免征粮油种植农户的农业税。

将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

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今年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开展巡视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还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吴官正说,要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法律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吴邦国特别强调,一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更好地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要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的保护、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把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职工身上,满怀热情地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问题”探索路

科技的推广也不仅仅是现成技术的推广,更应该是基本科普知识的推广,只有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他们才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杠杆。培养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使他们懂得基本的市场运作和市场经营,才能使科技带来的效益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视普及科技知识、重视政策、重视投入那样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以便突破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的瓶颈。

提高粮食产能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

各地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快充实销区地方粮食储备。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要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项鼓励粮食生产措施的贯彻落实,尽快把政策具体落实到粮食主产区,更直接更有力地把中央鼓励粮食生产的信号传达给农民。

要切实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加大粮食和化肥市场调控力度。要千方百计增加国内化肥生产。现有的化肥生产装置,要确保满负荷运转。已停产的生产装置,要尽快恢复生产。要维护粮食和化肥正常的流通秩序。加强粮食收购市场准入管理和粮食经营企业监管,打击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等违法行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化肥经营采取最高限价等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的行为。

各地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

一是要尽快扭转教育不均衡的局面。国家和地方,对于教育落后地区,都应大力超常规归发展教育;二是教育发达地区,也应当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对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采取定向培养或其他方式,以缓解不平衡状态,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发展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这一教育矛盾。

行建行改造成现代化股份制商行

主要是:第一,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且要建立一个授权经营的制度,对高级管理层设立目标和问责制;根据两行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目前单一的股权结构,并且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合力效应;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一个切合他们自己银行实际情况的、清晰的、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一定要在银行中培养很好的信贷文化,也就是说要有很好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一定要争取审慎的会计原则,做好信息披露的准确度和透明度。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比较薄弱的,所在今后的三年里要着重提升自己的信息现代化,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以及人才战略的贯彻和实施等等。

2003年政府的成绩

在这一年里,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顺利完成人大、政府和政协的换届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力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开展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深入开展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 25 -

货币稳定和金融改革

去年的宏观调控中所做的工作和体会,有两点:第一,中央银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稳定,货币稳定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第二,中国经济处于改革转轨阶段,因此,只有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使金融市场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使金融机构通过改革使得财务状况变得更加稳健,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从今年来讲,我们将继续密切观察经济的运行、物价的走势,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并适时适度地进行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

申论热点:“招生传销”贻害无穷

陕西省铜川市同官中学41名考生今年的高考志愿卡被人涂改,险些成为“招生传销”的受害者。近年来一些民办院校非法招生行为屡禁不止,“招生传销”愈演愈烈,值得全社会高度警惕。

据参与涂改同官中学考生志愿卡的西安科技商贸学院一名招生人员说,由于生源紧张,民办院校都给老师下达招生硬指标,完不成任务就扣奖金,招来学生则给提成奖励,学校名气越小,招生提成越高。类似现象在广东、安徽、江西等地同样存在。

“招生传销”与商品传销如出一辙。每年高招期间,一些民办院校都会根据往年业绩网罗招生代理人员,并发给代理人工作证和委托代理书。这些代理人作为“上线”,一般将中学校长、教务人员、高三班主任作为“下线”专攻对象。老师发展学生,学生发展同学,家长发展亲友,招生代理人彼此戏称“人贩子”。如果招生手段有“突破”,一个地区就能招到数百人,提成高达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同官中学41名考生志愿卡被涂改,正是这种“突破”的结果。

“招生传销”扰乱了招生秩序,坑害学生和家长,严重危害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只能在教育部门指定的地点或者是招生的学校里进行,在招生过程中不得收受回扣和中介费。因此,仅从依法治国角度而言,对“招生传销”行为也应当坚决打击。

“招生传销”实际是“教育产业化”的又一大后遗症。由于办学准入门槛过低,投资者大量涌入,导致民办院校呈泛滥之势。有的民办学校就是租用一栋楼房、聘几个管理人员、再找一些兼职教师的“冷拼盘”。因此,要禁止“招生传销”行为,必须彻底清理整顿现有民办院校,提高民办院校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民办院校的监督管理。

申论热点:农民税收负担过重问题解答

内容提要:当前,我们农村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很多地方没有明确合理的征收制度。即使在有些有章可循的地区,基层政府向农民征收不正当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农村税收征收成本更是普遍偏高。造成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信誉下降。本文分析当前我们农村税费的现状及诸多问题,重新认识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提出作者对减少农民税收的一些看法。现实表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到了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多于机遇,压力将长期存在!只有“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们农村税费征收的现状及诸多问题

当前,我们农村的税收征收十分混乱,税收征收成本高,农民负担重,农民实际收入相对减少,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几年来经济发展极其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使已经开始实行税费改革的农村,农民税收还普遍偏高。乱立名目、私自摊派,基层腐败严重。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县乡基层政府人员过多、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最后必然要靠向农民摊派来养活这些干部。在当前“三农”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光是下命令严禁摊派,其实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庞大的县乡级干部要花钱,本级财政收入不够,中央财政又补贴不力,他们必然要转而靠向农民摊派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例如,目前全国乡政府负责人多数居住在县城,光是每天坐着公家的汽车从县城到乡政府上下班,所化费的购车、养车、司机、汽油费一年就达数千亿元。现行的基层财政预算根本不可能包括这笔庞大的开销,最后其中的一多半必然以各种名目转嫁到农民头上。为了缓解农村基层政府乱摊派的问题,中央在安徽搞了“费改税”的试点,深受农民欢迎。但是好景不长,报道这项改革的新闻刚刚见报,乱摊派就已经在安徽死灰复燃了。安徽许多地方的乡村干部因为上级要求试行费改税,断了以往的财路,手头没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现金,就故伎重演,擅自开征“人头税”。有的地方甚至动用了专政手段,开办所谓的“教育班”?强迫农民必须纳这种基层政府新发明的非法“人头税”。所以说,各地乱征乱收现象仍然普遍,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仍然过重。

二、各地正在加紧施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2002年2月,温家宝在山西考察农村税费改革时强调,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温家宝要求,各地在制定改革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所谓减轻,就是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所谓规范,就是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这是将农村分配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遏制向农民乱收费的制度保障。所谓稳定,就是在减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让农民休养生息。

当前税费改革措施中有统一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的特性。统一性就是按国务院出台的改革方案规定的措施,包括在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产、税率及相关配套措施上,实行全国统一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特殊性就是在遵循国务院统一规定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总体目标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重新梳理农村税费制度,不搞整齐划一。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中在涉及到一些基础数据时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规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如以二轮承包土地面积确定计税面积、以1998年前5年的农作物平均产量确定计税常产等。但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时都曾出现一些偏差,不该稳定的过于强调稳定,应灵活的没能合理调整。

总之,改革必然体现在“变”上。一味强调连续性与稳定性可能不适应现实变化的情况,灵活性过大又可能由于政府追求保运转的目标而致使农民利益受损。所以在处理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上,只要各有关部门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措施的出发点,把这种灵活与稳定运用在减轻民负上,就一定能让农民满意、基层满意、中央满意。

三、对如何减轻农民税负的几点看法

笔者认为,当前减轻农民负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彻底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十分艰巨、政策性又很强的工作。既是对现行分配关系的调整,更是对当前农村不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重大革命;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机构撤并、人员精减;不仅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且涉及人们的观念和部分政策法规的修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局。农村税费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配套改革能否到位。乡镇政府机构、乡镇财政体制、农村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同步实施,整体推进。

首先,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从过去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转到落实政策、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职能。

- 26 -

其次,要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这要作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要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弥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收支缺口,保障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抓好清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村用水用电乱收费、报刊摊派、各种要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等专项治理整顿;认真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防止成为新的乱收费的口子;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好经营服务性收费,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继续执行党政领导的工作责任制度和专项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度。要抓紧制定农村税收征收管理办法,为规范农业税收征管提供法制保障。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的特殊实际情况,开拓创新,设计出新思路。总结出一条既完成减轻农民负担的任务,又解决好本地区的财政困难的问题的新路子,这样是解决问题的时代要求。

现在还有人对农村税费改革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这恐怕主要不是怀疑中央的政策,而是担心基层的政策执行走样。只要基层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严格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要求,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主旨,同时辅之以其它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三、结论

减轻农民负担要切实见到成效。就必须充分认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规范的农村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已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除征收国家规定的税收外,要取消其他各种名目的税费。还没有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地方,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税收政策,严格控制提留统筹费,坚决制止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格加强对农民义务工的管理,政府机关要严格控制乡镇、村开支,严禁在粮食收购时代扣代缴各种款项,严禁强迫农民借款、贷款缴纳各种税费,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形式上的达标升级活动。对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开拓创新,精密安排,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这样,我们的农村税费改革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并且为我们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夯实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减轻,新阶段将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申论热点:冠成集团从事“三农实践”的报告 (许冠成,中国冠成国际科技集团总裁)

【内容提要】冠成集团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将“产业报国,献爱于民”确定为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宗旨,本着扶助弱势,关爱“三农”的精神,将眼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以“公司+基地+农户+政府”模式运作的“星炬计划”和“爱心连锁店”、“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是集团“爱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团实践“三农”的思想结晶,它代表了当前企业参与“三农”建设的一种模式的尝试,我们期待它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帮助,并能在全国得到推广和借鉴。

尊敬的布赫委员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现在,我代表冠成集团全体员工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几年来在探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方面的一些理论思考和具体实践,请审议和指正。

“三农”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古代民以食为天,重农抑商,农民和土地是社稷江山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在农村,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就是“三农”。今年一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也是中央第六次以一号文件的方式关注“三农”问题。其实,中央一直在支持、在千方百计地发展“三农”事业,从包干到户到后来的承包经营;从征收农业税到免征农业税;从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到鼓励农村劳务输出。这些变化使农村经济日益灵活,使农民致富的空间越来越开阔。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牵涉面极广和我国农民小农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扶贫成果不断回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天的“三农”问题的困境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原因。一、教育问题。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农民缺乏基本的发展技能,这就使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造成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法疏散。二、产业结构问题。目前农业存在同质化生产竞争,大范围生产同样的农作物,而且以普通的粮食作物为主,这样就形成了粮食市场长期价格低迷的困境。三、资金风险问题。改变生产结构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有市场风险的考虑,这样就使许多农户害怕、畏惧、裹足不前,坐失了许多致富良机。我们集团就从这三方面入手,在过去的几年里开展了系统的、有声有色的奉献“三农”活动。

星炬计划

起初,集团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将“产业报国,献爱于民”确定为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宗旨,本着扶助弱势,关爱“三农”的精神,将眼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老区扶贫委的关怀支持下,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全面开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全国贫困地区建立了很多基地,发展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短短几年里,这种模式使得近万户农民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健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特种养殖领域鱼龙混杂,有许多不法分子坑农害农,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产业,只是坑蒙拐骗,集资融资,使许多农户上当受骗。为了和这些不法分子区别开来,也为了保证集团的爱心事业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通过总结,我集团公司决定与政府合作,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加政府的模式运作,并创造性地推出了以“一献三送两创”为主要内容的“星炬计划”。

2002年3月21日,集团首先在四川开始实施“星炬计划”。其意义就在于为解决“三农”问题作铺垫,找到一个使农民脱贫致富的发展模式。2003年11月28日,我们南京公司把“星炬计划”模式成功地带到了江苏,与淮安市车桥镇人民政府签订联合实施“星炬计划”的协议。同时,在全国各基地设立了专供农民朋友学习科技、文化、卫生知识的“冠成学校”。今年上半年,集团教育部在全国各基地周围举办了“冠成学校”的流动课堂,对农民进行了系统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半年内对基地周围行政村轮回授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通过组织讲师、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士深入到基层进行“三下乡”推广,强化日常种植、养殖、科技、文化、健康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信息,增加了农民致富的本领和技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带动了当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以说,“星炬计划”是我集团推出的面向“三农”,旨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综合性工程。

- 27 -

“星炬计划”实施两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精心组织和认真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除了对一些失业人群,五保户,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外,还有针对性的选择城市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团体进行帮助与扶持。例如:在南京地区举行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农民朋友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又学到了文化,得到了健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让近千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数千人掌握了一门以上的科学养殖技术,近万户低收入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通过实施以“一献三送两创”为主要内容的“星炬计划”,让农户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利益,通过“冠成学校”的建立,让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在集团的各个种植、养殖基地,通过输入管理、技术、资金和文化理念,挖掘、整合了当地特色资源,改变了当地农民种植、养殖结构,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简单种植养殖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给予当地农村经济充分的发展动力。集团推广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黑色珍稀粮果种植和药蚁养殖,然后让这些产品进入我们的城市爱心店,再经过正确的引导教育和宣传营销,相应的产品畅销效益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村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如此良性循环更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民就业,也为“三农”经济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心连锁店

从农村到城市,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经营、消费作用链,只不过这条链条太长、太宽,许多环节都衔接得不好,甚至脱节,相互扯皮。那么,能不能建立一条城乡绿色通道,使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真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呢?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成为下岗工人,他们一夜之间成为了没有社会保障,无业可就,负担沉重的城市边缘人口。随着城市弱势群体的不断增长,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区别于农村的城市爱心平台也就变得十分迫切。于是我们在城市建立了爱心店。

在“三农”方面,我们的“爱心工程”将传统的种什么卖什么变为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而且这种工序调节是在系统内完成的,不是靠社会功能来完成。例如,我们集团下属企业开发的竹编艺术、民族的系列工艺、日用产品等,在国内市场上一直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于是,我们就与有竹林资源的地方政府合作,组织农民学习竹编技术,加工生产竹编艺术产品。另外,在城乡差异方面,我们变原来的城乡分割、各自为政为城乡互动、工农商一体。爱心店把农村的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和城市的研发生产、市场经营、以及广大消费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理体系,信息互通,产需呼应,利益共享,在爱心下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创举。

另外,我们集团的“百家企业”战略是通过对100家农村地区企业的兼并和合作等多种方式,以资金、设备、管理支持,增强它们的竞争力,进而有效带动地方经济腾飞,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合作开发的产品将在国内、国外的连锁店里销售,城市爱心店里的员工全为下岗职工。这样,集团在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同时又解决了城乡两地的就业问题。目前,集团已和四川恒力银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湖北省恩施宏业魔芋开发有限公司等厂家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经营运作,共同开发的产品会身价百倍,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源泉。

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

其实,在开发研究药蚁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同时,集团也紧接着部署“爱心连锁店”计划,这一计划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产品的市场问题。“三农”产品凭借这一平台可以找到良好的、畅通的销售渠道,形成城乡互动、产销一体的发展模式。但市场总有风险,况且,我们在城市开展的爱心店不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我们的一些高、精、尖产品只有在海外才能实现高利益回报,并以此来反哺三农和城市弱势人群。所以我们又周详地制定了“海外爱心连锁店”计划,为“三农”产品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铺路。

自中国成为WTO成员国以来,我国的各个产业面临着许多机遇,但更多的却是“狼来了”的挑战。中国农业褪瞧渲兄?弧V泄?淙灰耘┮荡蠊??疲?欢?蘼凼桥┮等丝诘谋戎亍⑴┮挡?档谋戎亍⒒故桥┮涤??纯龆嘉薹ê团访老啾取T诿拦??0%的农民不但养活了2亿多的国民,而且还漂洋过海冲击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市场。从美国起运的小麦抵达中国的价格仅为人民币0.4元/公斤。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期间说过经典的一句话:“美国不能总让中国人民坐着波音吃大豆”,字里行间表达的就是渴望进口更高层次产品的愿望和对农业的深深忧虑。让中国农业成为强项是全国上下一致的理想。中国政府一次次的召开中央会议解决农业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在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民生活,坚决支持能带领农业发展的企业,积极努力开拓中国农业的海外市场。中国冠成国际科技集团发展的“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就是这样如此密切地与中国的大时代丝丝相扣,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的定位是:以销售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产品为载体,为广大中国农民寻找国际市场,使那些长期抱守着宝物却仍然饿着肚子的农民迅速致富。这样,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业的错位经营,而且能够改变我国农民的致富思维。当然,这也是中国农业以另一种方式冲击世界市场。它改变的不仅是中国农业的命运,还有非常强烈的示范效应,那么,“蝴蝶效应”现象就难以低估了。

政府希望中国农业站起来,希望中国农民富起来,希望中国农村稳定。这些恰恰就是“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发展所能带来的作用。所以在这个利益点上,政府与民间力量找到了共同的话语。政府以公共权利支持民间力量发展,民间力量以春风吹冻土的气势给政府以绿意昂然的兴旺。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在于牵涉的农民量多面广,利益要求多元化,以及经济形态方式差异较大。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始终围绕着“输血”在转,结果是“输血”后脸红扑扑,一停止又变得苍白无血。如果“三农”的机体没有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光靠输血是解决不了“缺血”问题的。因此,变“输血”为“造血”就变得十分迫切。但“造血”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难度百倍。且不谈农民致富的基础,农民的素质,仅寻找致富的模式之路就千丝万缕无从着手。过去的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有援助的农资被变卖的事件,有资助的生产工具被瓜分的事情,其实这不全是农民的素质问题,重要的是模式问题。没有利益格局制肘的模式是难以制胜的。上文阐释的“星炬计划”、“爱心连锁店”和“中华情海外爱心连锁店”是我们集团“爱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集团实践“三农”的思想结晶,它代表了当前企业参与“三农”建设的一种模式的尝试,我们期待它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帮助,并能在全国得到推广和借鉴。

农民素质得到了提高,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在生产和收益的问题上就容易得到平衡。实践表明,农民参与“星炬计划”和“爱心工程”的热情是高涨的。但我们认为它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修正,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目前,该模式的最大困难在于推广的速度,即便我们集团全力以赴,对于整个“三农”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能以有效的途径推广,它所带来的价值则将难以估量。现在毕竟是一个需要创新,更需要转化创新成果的年代,价值的最大化在于普及。人是万物之灵,努力一定可以实现。我们愿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我们也期望更多的企业能和我们一起投身祖国的“三农”事业。同时,我们更希望政府与企业联手,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三农”事业的全面建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冠成模式”一定会在我们的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得到完善,我们也坚信,以爱心打造出来的“冠成模式”一定能够为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申论热点:求解“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

- 28 -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近日就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深入的调研采访,综合业内人士和专家的看法,提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求解对策。欢迎各界人士参加讨论,对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上篇:农业产业化 市场经济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许多专家评价,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举措。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农民能够通过种粮增收,关键则在于提高种粮效益。但怎样才能使种粮效益提高呢?在对种粮实行补贴和减免税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本途径就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一升一降,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这一升一降并非易事。比如,提升生产效率要求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土地能否自由流转。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肇始于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再次凸显,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实现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转,才能保证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土地的征用和流转问题,广东省海丰县梅星村村委会主任徐生辉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在一些基层地区实际上基本没有区分。这样一来,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强制征用,农民得到的补偿也很少,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征地既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又影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征地的规模。必须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一个是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并且在征地时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包括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特别强调,要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五权”落实到位。他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选择权;要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获得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法定处分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指出,只有真正将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土地依法自由流转。而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形成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

在大连金州,农民把自家的耕地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给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协议,园区每年付给农民每亩200元的保底承包金,再根据每年的园区农业企业实际效益分红。把土地以承包形式自愿依法流转后,一部分农民可以进入园区的农业企业成为工人,每月领取700多元的工资;而其他的农民则进入了二、三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除解决土地依法流转的问题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农业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83.8%,但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农业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因此建立具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农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农业企业信用机制和担保机制,从而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有专家还特别强调提出,农业企业不应该也决不能过多依赖国有资本投资,民营资本应成为农业企业外部投资的主要来源。随着“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政策环境将为民资进入农业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民营资本大举进军农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据安徽省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安徽省确定的1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7家是民营企业,占48%。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势头正劲。而收益预期也颇为看好。今年2月以来,江西民营企业在湖南省投资兴建的牛牛乳业公司销售网点迅速扩大,总订单达到2万余户,新增牛乳订户8000户;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数千名青年农民成了企业的员工。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美中商业与贸易委员会主席麦芮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上农业补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农业资金支持方式。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很大部分落在流通环节上,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却得不到资金支持。中国政府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可以充分合理利用世贸协定中的“绿箱”政策直接对农户进行补贴,而同时应尽快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因为这是与世贸规则相违背的,容易造成农产品贸易的争端。

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有着直接和重要意义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相当脆弱。有调查表明,近21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3亿元,而赔款支出就达70.4亿元,2002年更创下新低,收入仅为3.3亿元。农险市场的供求格局一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一边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下降,另一边则是迫切需要保险的农户无处投保。就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险,人保财产农业保险部王亚明向记者介绍说,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往往严重亏损,一般而言,如果赔付率超过70%,保险公司就会出现经营亏损。而从1982年到2002年的20年,该公司农业保险的赔付率是88%。

对此,美国南方保险基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中国有关部门应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国际上的一些现行做法可资借鉴。比如,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负责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这样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又使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还提出通过期货市场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他说,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而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价格,促进全国统一价格的形成,为市场提供避险渠道。朱玉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棉花、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还没有引入期货市场。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加上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新的契机。

- 29 -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指出,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最大的契机。尽管还有不少难题,但农业产业化这条路非走不可。 中篇:农村城镇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生存方式

中央“一号文件”将开启农业发展的新时期,使中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之路。未来若干年,历史机遇将催生大批农业生产企业,而随着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运营模式,农业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在广大农村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公司。而农村企业的大量出现,将促使原本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步结合成为新的生产和生活群体,形成城镇,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在本地向城镇人口转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两组数据:

其一,我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伴随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研究提出,我国农村现有3.3亿农业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约占1/2,大约1.6到1.7亿人。

其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两组数据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突出矛盾。一方面,城镇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劳动力,但是相对农村为数巨大的富余劳动力来说,城镇的吸纳能力显得相当有限,致使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这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随之增大。而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企业化运营,使农村的产业链从种植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以农业生产企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各类服务企业,促进广大农村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在苏州、无锡等地农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大量投入农业企业。台湾永丰余纸业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起了永丰余高科农场。江阴兴澄钢铁集团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荷斯坦奶业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了3万亩青玉米和牧草,农户每亩可有1600元的收益,效益远高于传统种植业。据统计,江苏这样的农业企业目前已有1.8万家,投资总额累计达186亿元。其中民间资本占67%,工商资本占20%,外商资本占1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苏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

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将从田间解放出来,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有利于形成“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山东济南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认为,为适应农业规模生产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大集团作为农业企业自己办农场,雇佣农民做工,相对于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而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经营则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据了解,龙大集团旗下24家子公司形成的工业园区占地1000多亩,周围的4个村庄,都包容在工业园内。因此,龙大工业园也同时是一个独特的新型城镇。城镇的居民主要是农民为主的龙大职工和家属,达1.6万人之多。而依托龙大集团的农业企业,许多村民从事餐饮、商业、运输等第三产业。城镇的南北主道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供排水系统、马路、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等都一应俱全。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广宁表示,近年来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成立了农机专业化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农民经过职业培训后,集中使用农机为农户服务并收取费用。这些具有不同专业化分工特点的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结构的城镇。

山东省长岛县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山东省长岛县原来的海产捕捞业和养殖业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长岛县出现了大量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一些企业专门投资从事近海养殖;一些企业专门出租出海渔船和捕捞设备;还有企业有意投资兴建风力发电站。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长岛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龙头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并通过企业优势互补聚合形成了一些集海产品养殖、捕捞、机械、旅游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新兴城镇。

美国得克萨斯州地区性农业企业发展中心主任洛克向记者介绍说,得克萨斯州作为美国的主要产粮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是按照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方式发展的。其间主要有两项政策,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农户耕种的土地越多,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就越大,相应的资金、保险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同时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在得州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同样可以在销售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农户都将土地卖出,用获得的钱投资兴办农业加工企业。而购买了别人土地的农户则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降低了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最终,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城市群。

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与“产业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

下篇:农民市民化

生存方式的提升缩小城乡差别

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国农民将通过两条途径成为市民。进入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在城市安家落户;更大量的农民则在自然村落逐步向城镇聚合或转变的过程中,以农村各类企业职工的身份在家乡过上市民生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认为,这从根本上明确了城镇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身份定位,保障了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在城镇工作,集中在商业、建筑、餐饮等行业。通过在非农产业劳动换取报酬,实际上已经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美中商业贸易委员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约瑟芬里克指出,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必然会出现大量农业加工和服务性企业,同时,更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相当多的中国农民是在干城镇工人的工作,却无法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城市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没有“家”,是城市里的“农民”。他说,从身份上说,不该有农村人和城镇人之分,而应把所有的劳动者都看成产业工人,其中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从事工业生产,另外一部分从事服务业工作。全社会的劳动者只有分工的区别,都可以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思斌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要加快解决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劳动条件差、子女入学等问题,并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还有专家指出,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过大,因此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30 -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提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城镇居民为主,农民较少受惠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近些年来,农村不仅未能像城市一样确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基本解体。如果不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就不可能,农民更不愿意离开赖以为生并有“最后保险”意义的土地。

有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农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7.39%,而城镇的同一指标为13.1%。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农村的家庭保障功能也因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子女外出务工而持续削弱。有关专家建议,要分类分层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消除济贫政策中的身份歧视;完善乡村救灾制度;分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医疗社会保险、合作医疗,以及必要的乡村医疗救助;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扶贫济困活动,将乡村慈善公益事业作为重要的补充保障机制,并根据农村居民的需要和保险市场的竞争发展,推动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地方,进入企业工作的农民在离开土地的同时就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四川成都农村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大量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医保。根据规定,成都农村进入企业的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将参照城市养老保险办法执行。当地有关部门还预计,到2007年,成都城市化率将达到42%,大量农民将以产业工人的身份成为市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宋泓博士提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将改变农民的收入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进城务工的城市产业工人,还是不离土不离乡的农业产业工人,都将通过工资的形式领取劳动报酬,通过商业环节采购生活资料,通过城镇基础设施享受市民生活的权利。比如,农民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获取相应的择业资本,农业工人不必一家一户卖粮卖菜承担市场风险,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换来消费水平的提高,粮、肉、菜等生活必需品实现商品化,子女入托入学、有病就医以及养老方面,依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句话,要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这里近年先后吸引外资、民资和各类工商资本近3亿元,创办了许多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农业企业。大量农业企业促使农村聚合发展成为城镇,平湖286个行政村撤并到了138个,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3%。同时,在这些新兴城镇还建立了劳务市场体系,农民通过劳务市场得到技能培训,通过就业服务进入农业企业,领取工资并进行各种生活消费。此外,平湖还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个体农民工商户统一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农民进入养老保险。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一个伴随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艰巨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将日益趋于优化。而20多年前曾经创造奇迹的中国农民,将全面享受中国公民的权利,并将再次创造从生产到生活的飞跃,书写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作者:王海征张心松

申论热点: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摘要: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从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化初探 一、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城市农民工(以下简称“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积蓄,或向他人借钱维持生计,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建筑工人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另外,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社会地位是其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正处在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附着了太多利益的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城镇职工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尽管这种体制具有过渡性),正是这些结构性的制度安排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而成为边缘群体,也正是这种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其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政府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尽管在1998年以来就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律,但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相应的立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使他们的社会保障工作难以实现强制性原则。同时很多城市把眼光着眼于地区利益,为解决城市居民就业问题,对农民工频频设卡,不重视、不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了。部分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业主对社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参保是加重企业负担,瞒报应参保人数。(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问题的紧迫性。农民工对于用人单位和自身参保持无所谓的态度,其理由主要有: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收入;担心将来社会保障没有“保障”;怕失去工作机会而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社会保障权利等。(4)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解决。这些观点认为目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时机不成熟;农民工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权属关系,土地可以做其生存保障的兜底性载体;农民工流动性强,农民工在跨省、跨县市流动就业时,也因为各地标准不统一而使社会保障转移的实践可操作性很差等等。(5)资金问题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客观原因之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城镇社会保障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仍旧陷入资金困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员走出再就业中心以及企业的继续裁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越来越多,支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由于当前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通过非农产业劳动增加收入,正如此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面临失业、工伤、职业病等相同的风险。如果我们没有建立与其风险相适应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迫于生计,进城农民就无法摆脱对土地的天然眷恋,那么在每人都拥有一份土地的情形下,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将遥遥无期。从长远角度看,这不利于“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

- 31 -

(二)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

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要素供给者提供报酬,要促使经济效率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客观的,并且差别本身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但这种差别必须有一个度,就是不能危害社会公平,即经济效率得兼顾公平。农民工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做出很大的贡献,同时又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可以说,农民工已深化成一种强大的改革力量,推动了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提高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效率。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多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另外,农民工容易在遇到生活风险时铤而走险,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城市遭受到“非国民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乃至缺失是诱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失范的根源。农民工从事着苦、累、脏、险职业或工种,但他们却处于都市的“边缘化”生存状态,这往往容易使农民工萌生对城市文明和城里人的反感情绪,这种情绪从积累到宣泄,则构成了城市不稳定的诱因。因此,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工正当的社会认可和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

(三)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城市化是指一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产业(或资本)不断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过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工业国家,农村社会”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相差甚远。城市化滞后引起或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城市化滞后有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实际措施之一就是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前述种种原因他们至今尚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加上其他因素,致使农民工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根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5%和65%。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目标是很难顺利实现的。

(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的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相当狭窄,这很难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的发展目标。此目标虽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但近期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作为一种过渡。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农民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考虑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必要的。从长远来看,既能减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又不会扭曲迈向城乡一元化社会保障目标的路径。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建构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加之所从事职业也各具特色,因此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该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根据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及流动程度不同,可将农民工大致分为两类:1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绝大部分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市民化程度较高;2有雇主但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或者无雇主的农民工。此类农民工一般流动性较强,市民化程度较低。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其社会保障项目的设置,及经费筹集方式均可与城镇居民相同。对于后一类农民工,由于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对他们应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

1.工伤保障制度

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立,这也是几乎所有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障项目。根据我国1996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里的“职工”也应当包括企业中非固定工和合同工的农民工。因为其一,我国当前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单方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无论对工伤是否有过错,都应当全部负责受伤害职工的经济损失,这既不能在合同中约定减免,也不能以受伤害职工有过失而推却。这种建立在劳动法上的工伤赔偿机制,应当对所有劳动者都发生作用,而不能仅保障城市职工而排除农民工。其二,在工伤发生的高频率下,受支付能力限制,国家在立法上提出了强制保险要求,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以投办保险方式或兼用投办保险和直接支付的方式承担对工伤职工的全部赔偿责任,并且承担全部保险费的缴纳义务。而且工伤保险项目不存在诸如养老保险之类的个人帐户积累与接转问题,成本也不高,在实践中亦于操作。因此考究立法原意,农民工是应当在工伤保险之列的,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却往往发生偏差,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作为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笔者认为这里农民工无需按本文上面所述的分类,而应当由用人单位按照普遍性的原则全部参加工伤保险。

2.医疗保障制度

笔者认为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首先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对于第一类农民工,由于他们市民化程度高,可以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对第二类农民工,可让其参加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保险基金。具体而言,首先该医疗基金有个缴费的底线,所有农民工都要按此标准缴纳,按此层次享受的待遇为基本医疗待遇。如果该农民工有特殊的要求,需要更高的保障,可以多缴费参加大病统筹,这部分多缴的费用纳入民工的个人帐户。到发生医疗支出的时候,缴费多的农民工享受的待遇要比仅缴纳最低缴费额的民工要高。而具体高多少需要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办法。其次,农民工也可根据在当地的服务年限享受有差别的医疗保障待遇。例如农民工在某地劳动时间越长,其享受的保障待遇越高,反之相反。

3.失业保障制度

对于农民工的失业保障,笔者首先认为也应按本文前述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农民工从进人城市开始就要登记,缴纳较低的保险费。在确定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向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同时农民工转而缴纳相对较高的失业保险费。如果农民工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达到一定年限,即成为第一类农民工,则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同时将已在农民工专门的失业保险基金中享有的份额转人城镇失业保险基金中。农民工失业以后,如果在失业保险年限内可以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月或按季度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如果民工选择回农村,可以一次性返还基金中可返还的数额。其次,有学者建议由有关部门实施“公共劳动”形式的农民工“失业保障”机制,给他们提供公共劳动机会,同时也将比较散乱的农民工纳入一定管理体系。笔者认为这种失业保障机制对农民工而言是个很有益的设想,可行性颇高。我国目前公共服务很不健全,从市政景观来看,街道上尘土飞扬、垃圾堆积、铺面不洁,城市环卫劳力十分有限;然而同时大量年轻力壮的失业农民工四处游荡、无所适从。如果由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参加公共服务型的劳动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发挥“社会安全阀”的特殊保障功能。

4.养老保障制度

对于第一类农民工,应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可以视同于城镇职工,即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部分一般不低于本人工资的7-8%。对于第二类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

- 32 -

案,比如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佣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自愿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于进入城市从事经营性的自雇性农民则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障制度安排。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机制建设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筹集机制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同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障一样,都面临着基金短缺的难题。特别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起步晚,其基金缺口会更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该开辟新思路。首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例如,规定企事业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可在税前列支,还可按其缴费额度确定减免税的年限和比例。其次,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实行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帐户积累额。这既可以农民工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的积累,又可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于其他农民工,我们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角度来看,把农业税改为农民社会保障税,并将其收入转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最后,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建立一种横向的财政支付制度。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他们享受城市公共产品的份额缺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为此,建立这种财政支付制度可以看作是城市对农民工的补偿。此种财政转移支付占该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应当依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的农民工总数占该市总劳动力的比例来确定,对于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全部进入财政支付接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

2.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在现今的中国,同样是劳工阶层,城市居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组织——工会,来保障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但身份尴尬的城市农民工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组织,他们依法结社的宪法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因此,为了让农民工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合法的、制度性的管道加以聚合和表达,充分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利益和其他合法利益,笔者建议在城市中按照街道设立农民工工会,该工会主要负责本街道辖区内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首先,对本辖区的农民工实行登记,按照前文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对这些登记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这是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前提。其次,在农民工工会中配备农民工社会保障巡视员,负责处理农民工社会保障事宜,充分发挥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监督作用;敦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为陷入劳务纠纷的农民工联系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其社会保障利益。最后,农民工工会应当是失业农民工从事社会“公共劳动”的管理机构,当农民工失业时,工会组织应该根据该农民工自身条件为其提供或介绍从事城市社会公共劳动的机会。

3.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

农民工流动性大,特别是有回乡务农的可能性,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成为一大操作难题。在如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形下,农民工的保险无法向农村转移。如果不转移,农民工社会保障就无法连续,农民工只能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离开原就业地时,用一次性领取的方式来享受其社会保障待遇。这实际上根本起不到社会保障作用,所以现阶段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欲使异地转移机制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会组织的作用。初步设想城乡间的转移有农民工工会组织与农民工原农村住所地的县级或乡镇级社会保障机构共同操作,城城间的转移机制有两城市间农民工工会组织共同操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必将遇到很多现实困难,不可一蹴而就,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但是笔者最后强调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异地转移机制只是暂时、过渡性的,其必将被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替代。

申论热点: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问题!

中国的黄色网络有着令人尴尬的“中国特色”,欧美网络色情犯罪主要是为数不少的娈童癖将其当成交易场所,群体直指道德缺陷的人群。而中国的网络黄色的犯案群体集中于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中,他们这样做的动

因似乎很难简单地用道德缺失来解释。

网上扫黄”不是一个什么新词,但从这个炎热的夏天开始这个词又开始热了起来。这至少与两件事情有关,今年6月,针对互联网上日渐泛滥的暴力、色情信息,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在各种相关法规并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联合采取了一场大规模的行业整肃——很多人因此联想到了21年前的那场意义深远的“严打”。但由于这次整肃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进行的,因此,网络这一行业的内部环境治理问题也相应提到了一个非常迫切的日程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消息是,9月,一个由具有浓郁电信背景的宽带娱乐网站21CN率先发起的,旨在净化“网络小环境”的清洁运动也随之开展起来。令人头疼的一些包括色情信息在内的难以界定性质的不良信息、给正常浏览网站带来极大干扰的大量网络广告等,均被列入围剿和扫荡的黑名单。

这看来都是些不错的好消息。但随着“网上扫黄”的深入,人们注意到了一个很难让人感到振奋的现象,那就是,在目前所破获的数十起重大的网络涉黄案中,涉案犯罪的大多是高校在读或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据悉,自该项行动开展以来,浙江各级检察机关批捕、起诉及法院审理的案件已有21起,其中80%以上的嫌犯均系大学毕业生或高校在读生。中国网络扫黄的这一初期结果,的确出乎所有人意料,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中国网络色情的驱动力?

大学生制造中国网络色情?

8名被告刚被带进法庭,旁听席上便发生一阵小小的骚动:“怎么都是些孩子啊?”

10月3日,武汉最大的色情网站“武汉交友俱乐部”网络涉黄案,在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公开审理。案犯除了3名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外,其余5名均为80年代出生的孩子,据法庭后来公布的消息,涉案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24岁,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一位18岁的在校大学生。令人诧异的是,案犯们平时都是通过网上QQ交流,彼此姓名都不清楚,对于其中的多数人来说,这次庭审也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

当地媒体报道称,许多案犯曾是大学的高材生,案犯之一黄啸宇,案发前还曾是南京某著名高校计算机协会主席。这是一个看上去很阳光的男孩,眉宇间还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庭上辩论时,常常滔滔不绝地给法官们解释专业问题。现在他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他即将到来的21岁生日。这起全国首例利用境外服务器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案的8名成员,分别被判处拘役4个月和1年零8个月等刑期。

在此之前,9月29日,厦门宣判了全国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以来破获的第一起“黄网”案,这是厦门市第一起追究刑事责任的网上传播淫秽信息案,案犯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邓一尘。而9月28日,杭州市中级法院宣判了一起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正在高校就读的大三学生谢某成为浙江自开展专项行动以来被判刑的第一人。

牛仔裤、条纹衬衣外加羊毛背心、板寸头,站在法庭上的黄啸宇依旧一副典型的校园时尚小男生打扮。案发前,黄曾用“虎精呵呵”的网名张贴大量含色情内容的帖子,其中包括图片196幅,视频链接32个,文章27篇,查看人数共计4700人次。而这一切,只因为“好玩”,因为“想拥有更高的级别,浏览更多的内容”,并且又可以挣到一点钱。办案检察官是个中年人,他不无惋惜地告诉记者,黄啸宇对自己非法链接淫秽色情网站的行为供认不讳,但是,他从没有想到违法,甚至庭审中,他还请求法官给予机会,以为审完了就可以回家。

- 33 -

由于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两年前,黄啸宇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加拿大人,从此做起了中介,帮助其出卖网络虚拟空间。黄啸宇通过QQ与网友徐飞全结识后,将加拿大人手里的虚拟空间以每月5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徐100兆空间,并帮助其进行网络维护。今年4月,徐飞全的网站重建时,黄啸宇发现上面有淫秽信息,当时“愣了一下”,但没有太在意。不久发现实际上这个网站就是色情网站,这才开始着急了,立即与加拿大人联系,得到答复“在美国这是合法的”,考虑到国内不少网站为提高访问量都有类似行为,自己就没有坚持要求将这一网站关闭。8月16日,黄在招商银行取出了最后50元的“中介费”,至此,他一共从中获得200元人民币。为此,他付出的是4个月拘役的代价。

刚被厦门法院判刑的邓一尘,今年7月初刚刚毕业于某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5月,他从学校回家复习公务员考试期间,以每年1500元的价格向某空间商租用了1.5G虚拟空间,并以140元购买

www.girlfriend.com.cn的域名。为了“学到更多制作网站的方法”,6月28日,邓一尘从

该虚拟空间分离出100M,制作了“女朋友娱乐城”网站;此后,为了吸引网民访问他的网站,他分别以“admin”、“boy”的名字在网站上发布一些色情图片、小说、电影。这个网站“经营”不到15天便“寿终正寝”。2004年7月13日,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在漳州平和将邓一尘抓获归案。经鉴定,“女朋友娱乐城”网站共提供了淫秽图片38张、小说51篇、视频文件66个;截至7月13日,这些淫秽电子信息实际被点击数达25180人次,注册会员则达731个。

和黄啸宇单纯地觉得“发布黄色信息只是网络为提高访问量所采用的常规手段,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一幼稚想法一样,邓一尘的想法也“很简单”:“我的网站不以赢利为目的。只是觉得好玩,寻求刺激,网站人气高有一种成就感。我想全世界网络爱好者建网站都是这么想的。”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网站的建立使他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而这对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无疑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在邓一尘这个案子破获不久,厦门一名19岁女大学生洪某自刻“黄碟”网上叫卖也被抓获。洪某是某大学外语系02级学生,因家中贫困,从去年起她就“很争气”地没有再向家里伸手要钱,她要“自己想办法谋生”。为此她经常旷课。起初,她刻录一些卡通光盘出售,后来很多人提议她卖一些“刺激点的”,于是,她开始刻录黄色光盘。2003年1月,当她还是大一学生的时候,就在杭州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办的“QQ驿站”上注册了一个网上商店,专门销售淫秽光碟、发布销售信息;同时,她还在网上征集“会员”,以“会员制”招徕“顾客”,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市公安局网安处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掌握了洪某的犯罪证据,在马巷派出所配合下突袭了她的住处,查获已刻好的淫秽光碟2470张、空白光碟270张及大量作案工具。案发后,洪某被学校勒令退学。

在中国拥有相关技术又热切需要钱花的是大学生,而缺乏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的也是大学生,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他们拥有犯罪的能力,而中国大学的学费和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成比例往往很容易使得大学生手头拮据、负担沉重,特别是贫困生和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这就让他们有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技术犯罪的动机。

虚拟世界的突然获罪

“性总是最好的卖点。”美国在争论是否要禁止网络色情时,拉里?佛林特的哈斯特勒公司的公关部主管这样说。

还原到中国来看,全国网络色情的犯罪者大部分都是追求关注点,不同的是,有的把他换成钱,而黄啸宇、邓一尘们虽然不是直奔金钱而来,但在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的同时,获得额外收入无疑是最直接的推动力。黄是在毫无防备意识的情况下被背后那个来自加拿大的色情经济链推着走,而邓在面对网络时也根本没有“底线”概念,“我以为只是好玩而已”,好玩又可以顺带挣点钱,突破他的心理底线看似非常简单——很多其他网站都做了,而且网络是虚拟的,虚拟的网络需要负责任这是他所预想不到的。

专家指出,人最重要的活动平台是社会,社会是由一系列的责任构成严密的结构,而网络的出现使得人能够以另一个虚拟的身份活动,“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恐怕就是网络这一特点的真实写照。网络心理学认为,网络上的人际沟通与现实的人际沟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网上,人们往往忽视地位、性别、外表、国籍、口音等所谓社会线索。由于社会线索的缺失,网络人际交往被称为“只爱陌生人”的交往,网络社会也成了陌生人社会,从心理学角度说,陌生社会往往使人容易放纵,而网络的速效便利,使得一些欲望原本只在想的范畴却轻而易举地冲动到网上,就像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而在网络中随便“我亲了你一下”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香港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在169名使用ICQ的青少年受访者中,80%的人表示曾与ICQ异性朋友约会,当中10.8%的人曾与对方发生性行为。不能不说是个佐证。

正是因为网络所具有的高度虚拟化、模糊化特征对人的道德要求的弱化,也正因为网络自由容易引诱人的欲求,使不谙世事的黄啸宇们太过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这可能是网络最危险的地方了。不过,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网络的发展在初期过于强调的是其技术价值,而其道德及法律考究来得“太过突然”。事实上,扫黄以来媒体报道出来的大学生色情网络获罪案例中,许多大学生表示对整顿的严厉性并不知情。

“这次有点突然,或许先该教育,普及信息再动手抓人。”某位检查官解释了他觉得惋惜的原因。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一种解释:大学生们是被推着走的,他们背后的推手就是一条无形的网络经济链条。的确,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而言,色情无疑是其最大的卖点,而这一卖点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几乎所有黄色网站都是收费的,无论是交友俱乐部、观赏色情电影,还是在线“性交流”,都通过手机或特制的收费卡买“点”结算。各网站“点”的金额各有不同,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据业内人士推算,一个同时在线人数5000人的色情网站,每月收入至少有数十万元。

这些没有合法注册登记的色情网站,多数只申请一个域名,然后把网站或网页挂在别人的服务器上,有的隐身链接在门户网站上,通过贩卖广告和从事相关商业活动,这些个人网站高的月收入可达几十万元。而另一面,为了延伸产业链,相当一部分门户网站纷纷发展自己的网络或短信联盟,依靠这些中小网站,最大范围地推广自己的信息服务。这些门户网站按月与个人网站分成收益,比例从20%到60%不等。门户网站这样的行为必然助长色情网站的气焰,也难怪有人愤怒地说“中国几大门户网站,就是几大黄窝!”显然偏激的言辞,也从某个方面道出了一些无奈的事实。

据公安部最近公布的几个案例来看,中国的色情网络的参与者大都为利益所驱动,说到底,网络只是平台,动因却是利益——商业利益,大学生则充当了利益或者间接的受害者,尤其令人心寒的是,个别电信运营机构和金融单位为了自己发展业务,不仅对淫秽色情内容装聋作哑,不闻不问,有的反而为其提供结算上的方便,客观上充当了色情网站的帮凶与靠山,俨然是色情网站的“技术支持”。

不过,罪魁或许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有怎么样的卖点,就有怎么样的制造者和经营者,博客中国在打起反黄第一面旗时候出现的一名攻击者的留言耐人寻味:别以为你们能同全社会的黑社会作对。而相比之下,21CN则在其发动的网络速清运动中,强调了网站自身的“自律”与“规范”,尽管有人怀疑这种做法的有效性,但作为网络行业积极姿态的体现,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身为总裁,张颖对21CN作为一个宽带娱乐媒体和网络广告经营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对记者说:“做娱乐网站并非一定要走色情线路,恰恰相反,清新健康的宽带娱乐给网民们带来的是更纯粹的快感,也使网络媒体更具有长久生命力。”网站内容进行“视界净化”的同时,也对业务经营方面进行了“自清运动”,如重新审核了其宽带影视的内容、规范了业务项目、进一步杜绝外界通过其邮箱进行色情信息的传播以及利用垃圾邮件网络营销等。

危险的是色情,是网络,还是其他?

中国的网络扫黄运动序曲开始于2003年12月8日,那一天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展开在2004年6月10日,该委员会正式建立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该委员会成立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举报中心仅开通3天,访问量就达到400万次/天。通过举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有14个部门参与的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迅速展开。经核查,共

- 34 -

整理出色情网站线索4031条,“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线索49000多条。北京、河北、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共破获淫秽色情网站刑事案件188起,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329名,关闭淫秽色情网站近700个。

这场被相关媒体称之为“人民战争式的阶段性围剿”还在火速升级。先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手机、IVR语音信息平台进行制黄、贩黄的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司法定义和相关处罚规定。该司法解释甚至直接规定,转发200条带有色情内容的信息最高可判3年刑期。

接下来的一些具体执行操作手法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可能引起争议的地步。9月初,在火车站入站口的行李安全检查旁,吉林通化警方增加了搜查个人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这一项,凡是发现硬盘内有所谓色情图片的至少罚款2000元人民币。

这项被一些网民称之为“入门搜包查电脑”之举措,其法理依据据说来自中国公安部1997年12月30日颁布的“33号令”,即“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管理保护办法”的第5条第6款。按照中国公安部制定的这一行政法规,查阅与制作、传播、复制色情网页是违法行为。

从目前制定的相关网络政策措施上看,我国把网络色情的目标定准黄色,并且着意强化了其道德属性。而正是这种“道德定位”指向,引起了不少民众甚至法律人士的质疑,有专家指出,我国现有的针对网络色情的相关管制条例,在很大程度上,打着的是道德旗帜进行清扫,立法在道德上,立案也在道德上。而事实却是,当法律试图去规范道德,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在美国,人们常说的“你不能为道德立法”,恰恰是那些色情业经营者一个口头上的护身符。与中国的情况没什么不同的是,对美国政府而言,网络色情泛滥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少年,所以必须加以管制。但是又不得因为保护青少年免于接触色情,而限制了成年人的言论和阅读自由,这才是让美国高等法院头疼的一件事情。因此才会有国会几次限制网络色情法案被否决的情况发生。此外,色情在美国法律中的定义至今也是暧昧不清。可能只有前高院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的名言“吾见之吾知之”(IknowitwhenIseeit)最传神。关于色情对成年人和社会到底造成多少危害,也是未可知的事情——至少在取证上有很大的技术难度。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所副所长何兵博士对记者表示,警方不应干预网民在家浏览黄色网站这一没有公共危害的行为。但对此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士则认为,即使这一行为没有直接产生公共危害,但其所造成的不良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

中国网络色情问题,色情仅仅是个卖点,是个噱头,而网络也只是个平台,如果找不准真正问题的核心,眼下这场声势浩大的网上扫黄运动,总不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像夜市看到的情景:城管车队浩浩荡荡而来,街头商贩仓皇逃窜,于是夜市冷冷清清;城管车队呼啸而去,街头商贩各回其位,于是夜市恢复热闹,生意依然红火。

申论热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改革?

据11月4日《新京报》报道,上海市所有小学将在全国率先取消期中考试。根据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的统一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各学科都将全部取消期中考试,而三到五年级则在取消期中考试的同时引入考查方式去评价学生。

笔者认为,尽管取消期中考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负担,但是,作为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期中考试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积极功能是不容轻易抹杀的,比如它可以集中检测半个学期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和自己教的问题。而如果取消期中考试,不仅抹杀了上述功能,而且实际上也把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期末,因此并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说实话,这种所谓的教育改革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一种为了改革创新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块抛出去的感觉。对此,似乎不值得一说。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近来一些地方颇为欣赏和热中于搞这种所谓人性和创新的行为。就在不久前,还是上海市,竟然专门立法规定“教师不得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对于这种立法,社会很多人都明确认为不妥,认为这是对挫折教育的抛弃,认为这是对现代学生的刻意纵容和虚假的人性化关怀。而笔者不仅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更是倾向于认为,上述两则事情看起来分散,但实际上却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某些基层教育改革已经和正在走入种种误区。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了自己的继续和扩大发展,为了争夺社会、家长以及学生本身的好评,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对以前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弊病进行了积极地改革。应该承认,这种对存在问题的教学机制进行人性化改革是必要的,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减负也是必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改革都必须坚持一些最为基本的底线,不能为了创新而把原来合理的基本框架都抛弃了。如果在所谓的人性化和锐意创新的旗帜下,放弃一些必要的教育程序和内容,放弃必要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只能培养出一些存在各种人格缺陷的现代怪物。

我们已经看到,在一些家庭和学校,正是由于相对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正常的人格教育,正是由于各方面日益纷纷降低甚至没有要求,如今不少的中小学生正在日益变得娇贵,正在日益变得骄横跋扈,正在日益变得自私、自利;我们已经看到,媒体不断披露的那些“小皇帝”干出的一些事情,确实让人心寒和失望。

对于这种已经出现的教育改革误区,我们显然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所幸的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北京市以及其他地方城市也在搞上海市这样的伪人性化教育改革;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已意识到,培养人格和心理正常、合格的学生和子女,不仅是地方、学校和家庭、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的事情。因为社会、国家和世界最需要的,首先是一个人格、心理正常、健康的人,而不是在温室里精心呵护出来的不能经风雨的纸花。

申论热点:拆违章建筑应拆出什么精神?

最近,南京正在打拆违战。违章建筑受到空前“重视”,大到政府建筑,小到百姓门面,拆字当头,也拆出几分精神,这几分精神往具体里说叫“顾全大局”,往抽象里说是热爱城市、热爱规划,如果再加以一番渲染,与爱国精神倒也差不离了。

手头一篇报道,用“爱国精神”来套其主人公,大约也不过分:一个身患绝症,靠出租门面房来维系全家生活的患者杨立金,在南京市建邺区茶南3号路大拆违活动中,率先在拆违通知单上签了名。当地“违建居民”受到触动,纷纷效仿,自动拆除违建。这是昨日记者在建邺区茶南3号路拆违现场目睹的感人一幕。(据8月23日《江南时报》报道)

记者觉得此事感人,建邺区滨湖街道周副主任更是含着泪水向记者讲述了杨立金“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

一个被贫穷、病痛折磨得“气喘吁吁”的家庭,违建所带来的租赁收入成为其“活命”的关键,连这个依靠都舍弃了,杨立金的确可敬可佩,从连日来扑天盖地的新闻报道来看,此事说明,政府的宣传鼓动工作做的好,也说明,百姓是多么善良、淳朴。而从眼前这则报道,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和百姓交心,百姓不仅会掏出心来,甚至连命??

不忍联想下去,是因为,百姓疾苦是政府在百姓做出巨大牺牲之后首应关切的焦点——以后,他们的生存怎么办?我不以为,拆出爱国家、爱城市的“精神平台”就值得欢呼雀跃,就值得志得意满,就值得构思一个领导感到满意的总结报告??总之,感动匆匆,画句号也匆匆(这是有过先例的),这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我们“安排”了杨立金的生存现状,结局却是一句从生存成本上看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感喟。

- 35 -

违建由来已久。反思违建的“发展史”,当然必不可少。在我看来,一味责怪杨立金们私搭违建不妥,但一味拔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或许也不是很科学。我们最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杨立金要靠搭违建租门面活着,而这往往是一种现象。

从最浅薄的层次来加以分析,我觉得杨立金们是受到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暗示:搭违建马上可以改变经济状况——我们假设这种改变甚至超过了低保和一般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在南京,低保每月200多元,一般协警每月也是数百元,这和南京高得让人咋舌的生活成本特别是租房成本相比显得很“单薄”,于是违建一夜之间成了致富法宝,在一些政府部门也带头的情况下,违建更成为一座城市灰色的风景线。

那么,政府打拆违战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违建之广、之密、之城市化,还在于违建暗寓着一座城市的民情趋向。

杨立金在风口浪尖上的一次“利益让渡”,立即缓和了政府部门的紧张心理,因而其精神受到推崇很好理解。但我以为,爱国、爱城精神的荣誉光环并不能自然掩盖杨立金们的彷徨心理,我们急需建立一种保护和关爱的机制来应对杨立金们的观望心理。

《江南时报》这篇报道的下面是另一则报道“秦淮区三项举措保拆违户有房可住”。我觉得这是好事,但还不够。如何保证“拆违户”有更多的希望,有更宽泛的活路,我们必须尽快给出答案。

和爱国主义相比,拆违,更该拆出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和被这一精神关照的救助保障机制。

申论写作:高校教师应重修德

前不久,个别高校教师在招生中搞权钱、人情交易的“黑幕”被披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师德不佳的问题非止一端。语虽偏激,但发人深思。

应当肯定,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是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但也不必否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不少不讲师德的现象,而且有发展趋势: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有的教师无心授课,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办公司、“走穴”。有的教师不讲专业知识,而热衷于“传授”赚钱的“秘诀”。有的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或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等等。这些现象虽不很普遍,但危害性较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些高校师德缺失分不开的。

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师德未必会对大学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不注重修德。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生们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绝非微不足道,而是重大深远。

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徐特立有句名言:“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师德,作为教师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要想育人,必先正己,古今亦然。有的教师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种种名与利的诱惑,以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的高校对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也就谈不上重视师德的铸造与培养。古人云,“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只有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锻造好,才能在高水平和高层次上育好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今天,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生这一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发掘好、锻造好,使他们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

申论热点:请为平民的群体遇难下半旗

请为平民的群体遇难下半旗 李泓冰

●我们没有为死于灾难的平民举国致哀的习惯。在决策者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时候,让我们呼吁为群体性的平民死亡事件举行一次隆重的葬礼吧,让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为平民百姓在灾难中的不幸死去,而沉重地低一低头吧!

最近,一部叫可可西里的影片震撼了刚刚在影院里对老谋子冷嘲热讽的观众,并且把荒凉的可可西里以及悲惨的藏羚羊,再一次强有力地推向城里的风花雪月,让人们在巨大的反差中目瞪口呆,一掬同情之泪。

导演倒是很冷静,“我不想煽情,观众最容易抹干了眼泪,把什么都忘了”。真是一语中的。但是,关于可可西里的“煽情”,这些年其实累次出现。可可西里冷峻的美丽,藏羚羊凄绝的美丽———他们在媒体和艺术作品中不断闪回,让创作者和观众都不约而同地震撼了:这份距我们的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美丽,正在消失之中。而美的毁灭,是悲剧永恒的题材。

换一个角度,如果并不美丽的生命消亡了,还能赚来那么多眼泪吗?也许,这些穿着薄羊绒背心、在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的观众,出了门儿就奔涮羊肉馆子,一边吃一边对影片中的生命绝唱大加感慨,浑没有想到,他们正在“毁灭”藏羚羊的“亲戚”。当然,一只草原上或羊圈里普通的小羊,绝对是不值得煽情的。它们太多了,太司空见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近了。

如果我们对生命同情之区别,仅止于对珍贵的藏羚羊或是并不珍贵的小绵羊,那也就罢了。怕的就是,我们已经对身边的悲剧习以为常,而对遥远的美丽万分揪心,仿佛我们对生命的同情程度,是取决于这生命距离之远近、是因为这生命美丽还是平凡??

比如说,就在《可可西里》上映的这几天里,还有一些平凡的、不那么美丽的生命,就在我们身边飘逝了:河南大平煤矿发生瓦斯事故,56人遇难、92人失踪,生死不明。这些矿工分别来自河南、山东、四川、安徽等省份的33个县??他们不遥远,他们的兄弟和乡亲几乎每天都在各个城市与我们擦肩而过;他们也不美丽,脸上蹭满了煤污,满身都是臭汗味儿,说话土得掉渣儿;他们也不珍稀,他们在中国的兄弟姐妹数以亿计。在他们的悲剧面前,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感叹一声,关注一下有关新闻,但是,过不几天,就把他们遗忘了。这些生命飘逝所引来的关注,怕是还没有对藏羚羊来得持久一些———因为,这些不美、不遥远、不珍稀的生命,没有艺术家为之“煽情”,为之树碑立传。虽说拍摄民工从距离上来说,要比拍摄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来得容易,但是,民工潮出现十余年了,其间悲剧无数,但反映民工命运的,我印象中只有一部陈小艺主演的轻飘飘的《打工妹》。

这些采煤工的飘逝,因为人数过于庞大,一时间还比较醒目。而更多不美也不珍稀的生命的消失,却更不醒目,比如那个因吸毒的母亲被拘、警察竟不通报家长而致活活被饿死或是吓死的三岁小女孩李思怡??

- 36 -

新疆曾有过一幕悲剧:一家影剧院大火,参加会议的官员悉数出逃,而数百个孩子却活活被大火烧死。当年就曾有人提议,能否举国为这群无辜的孩子下半旗?此议未能实行。后来,还发生过数不胜数的群体性生命悲剧,我们仍然没有为平民死亡举国致哀的习惯。现在,在决策者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时候,笔者愿意再度呼吁:让我们为群体性的平民死亡事件举行一次隆重的葬礼吧,让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为平民百姓在灾难中的不幸死去,而沉重地低一低头吧!

在我们关注遥远的可可西里、为不幸的藏羚羊慷慨解囊的时候,请让我们也为身边的死亡默哀,为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尽各自的努力,也请悲剧背后的渎职者付出他们该付的代价??

申论热点: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

前不久,本刊收到读者来信,反映江苏省金湖县的工业园区存在“空壳化”、“垃圾化”的现象。金湖,地处欠发达的江苏北部地区,在落后的经济和严峻的现实面前,金湖县政府走了一条被群众称之为“不计后果”、“不计代价”的招商引资之路。政府没有料到的是,这条招商之路招来的竟是民怨沸腾!

招商为何招来“百姓怨” 本刊记者孙彬姜涛

百姓疑:招来的是“宝贝”还是“垃圾”

据了解招商引资内情的金湖居民介绍,在金湖工业园内,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项目和污染项目,如“理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印染针织厂”、“栋删涂料厂”等,造成当地地下水严重污染。在采访中,不少群众向记者表达他们的疑惑:招商招来的到底是“宝贝”还是“垃圾”?

据金湖县招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罗建华介绍,“理士科技有限公司”是美商独资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电动车、充电器、塑胶等产品的大型企业,是金湖县开发区内最大、上马后效益最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污染。

但是,当地很多群众对此说法并不认同。他们说,“理士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污染在工业园区内最为严重,其主要生产原料为盐酸、硫酸和铅等,污染物注入地下后将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为防止污染消息外露,该企业很少使用本地人,生产工人大多都是来自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农民。

另据知情人士反映,这个污染项目是国外淘汰的污染项目,投资商先去东南亚投资被拒绝,后想在广东、上海或苏州建厂又都被拒绝。2002年,金湖县领导闻讯后,把这一项目当成“宝贝”抢了回来,引资人受重奖,县粮食局局长张某享受副处级待遇,获奖金15万元,家属被安排到事业单位上班。“理士”公司也得到特别优惠:每亩地价只缴1.8万元,而且享受税收“五免五减半”待遇。由于该公司的产品号称是出口产品,每年县财政还要返还退税款近300万元。如今,“理士”公司的污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日益严重。

记者随机采访到的工人来自山东、安徽、湖北等地。一个来自山东的工人说,他们来之前就有人走了,说是生病了、中毒,“还死了一个呢”。几个正在吃饭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是山东、河南的,上班戴着防毒面罩,这个工作不能干时间长,干两年工厂就把你赶走了。

金湖县环保局环境管理科陈继红科长说,这家工厂有淮安市环保局的评估报告。但金湖环保局环境检测站站长殷大举却有他的难言之隐:“现在企业有‘绿卡’,没有软环境建设办公室的批准,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工业园区随便检查。”他跟记者讲,他儿子告诉他,老师讲过,一节电池扔到水里就能污染一条河,金湖建了个电池厂,能没污染吗?

另外,在县城东部的华鼎化工有限公司,是从福建厦门招来的合资企业。今年4月份发生事故,中毒的45人,较重的7人。周边居民对记者说,1994年以来,就有11人得癌症,死掉8人,有没有毒我们不知道,但最明显的是水浇到地里,地里的菜就死了。

在采访中,一些群众表示,过不了几年,号称“鱼米之乡”的金湖县就是“污染之乡”了。 百姓问:是发展经济还是弄虚作假

记者在金湖工业园区内看到除几个工厂开工外,大部分是正在施工建设的企业。不少企业是盖好了厂房,圈上了围墙却没有生产,大片空地上是疯长的杂草。对此,当地群众在问,如此招商是发展经济还是弄虚作假?

一些群众说,为招商引资,金湖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外商有许多优惠,主要是优价土地,每亩1.8万元,还帮助搞银行贷款,享受税收优惠。完成招商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提拔重用、重奖现金、安排家属子女就业,可谓“三喜临门”。完不成任务的停职检查,待岗或就地免职,工资发一半或停发,直到完成任务为止,重罚之下“逼良为娼”的现象屡屡发生,最常见的手法和技巧就是“嫁接包装”和“组合拼装”。

“嫁接包装”是招商者和投资商合作的产物,一般是和本地小企业进行“嫁接”,100万元的投资“嫁接”成1000万元的大项目,以骗取优价土地和优惠政策。由于大多数项目是如此运作出来的,因而本地工业园区项目十有九空,许多项目纯属炒地皮,是典型的“圈地运动”。

“组合拼装”是为了骗取重奖和重用,一些人把招商实绩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形成“聚合效应”,让一个典型人物因功受奖,奖金到手大家分。此举导致许多人不计后果地弄虚作假,骗荣誉、骗地位、骗奖金。当地群众认为应该立即纠正这一做法,严惩造假者,追回他们不应得的奖励。

罗建华说,为了发展经济,以前,在招商引资方面实行“一逼三创新”。即领导带头逼招商,要求各乡镇70%的干部参与招商,党政主要领导70%的精力用于招商,70%的经费用于招商,对招商引资半年一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就地免职,事业单位人员不予聘任,凡完不成任务的部门扣发工资。全县还确立“招商若是零、一切等于零,项目若是零、一切等于零”的政绩观,凡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推行“集体起立、抽掉板凳、重新组合、竞争上岗”。

百姓盼: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招商引资,金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曾引起群众集体上访。县财政赤字将近上亿元,招商引资变成了财政的负担。反正领导干部有了招商政绩,就可以提拔重用,立功受奖,调任新职务。而他们给乡镇财政留下的一个个难以填平的“黑洞”,不知其继任者将如何向全县人民交代?

盲目招商,赌博式的引资,最终得利的是投机者,它给地方带来的是巨大的负担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政绩工程不仅没有给群众带来多少实惠,反而使农民失去了上万亩赖以生存的土地。群众呼吁:希望政府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调整招商思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要“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造福于民。

申论热点:韩国人的\民族精神\不可学?

读罢莫教先生的大作《别学韩国人的民族精神》(载于《读者》 2004―14),让我思考很多。

莫教先生说,\殖民地国家总难避免受宗祖国的影响\;\韩国人强烈的民族情绪,在我看,是日本留给它最恶劣的-种影响\;\韩国人的民族精神比当年的日本还要强烈,几乎是红着眼睛要与日本一较高下的那种\;\人人坚决抵制洋货,只买国货;遇到金融危机,人民争相献金,这是很多

- 37 -

中国人高度赞扬的韩国人的民族精神\,但\让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精神,实际上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民族精神发展到极致的愚昧,莫过于此。\他因此而得出结论:\韩国人身上可学的地方很多,但这种民族精神恰恰是最不能学的。\莫教先生讲的这些话,我越读越觉得难以消化,有时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然不能说他讲的完全没有道理,但起码可以说是不全面。

韩国原来就是一个有着高尚民族精神的优秀民族。在上个世纪初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以后,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残酷镇压,并没有屈服,更没有丢弃自己的民族精神。由于有这么-段受日本帝国奴役的历史,使他们痛切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变得\极度自尊敏感\,\比当年的日本还要强烈\。在这种自尊、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支配下,他们\人人坚决抵制洋货,只买国货;遇到金融危机,人民争相献金\,此令全世界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有三:\第一,即使在今天,韩国的马路上也几乎看不到外国车,你买了进口车,第二天就可能被愤怒的爱国者刮掉油漆;第二,政府指导型的经济模式,让银行牺牲掉资本收益率更高的给中小企业的信贷机会,把资金投放到能为民族争得荣誉的行业上。另据反映,为了挤占日本市场,他们甚至赔本把汽车卖到美国去\。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袭来时,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成千上万的韩国老百姓,自发地从家中拿出珍藏的金银珠宝,排着长长的队伍,把它无偿地捐献给国家。这里面,有的是几代人珍藏的\传家宝\,有的可能是这家人赖以生存的\全部家当\。他们-个个都像为解国难而慷慨赴死的义士,表情庄重严肃,没有一丝悔恋之情。在这样的历史镜头面前,不用说与韩国有一衣带水之情的中国人,就是远在其它几大洲的有识之士,谁不为之感动呢?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伟大的、有着无限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民族。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很快又\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比如,它的汽车工业开始发展还没几年,就在北美抢滩登陆,1988年时,在加拿大市场就超过日本汽车的份额,成为高丽民族的骄傲之花。

从市场规则和资本意志来看,这样做不能算是十分明智的,也可能给本国的经济带来风险。但他们在面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的生死关头,在和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日本人的竞争中,不依*全民族背后的支持是不可能占上风的。这种精神,这样的业绩,难道不值得韩国人骄傲吗?不值得\很多中国人高度赞赏\吗?

因此,在我看来,韩国人的民族精神不仅可学,而且还应该是首先要认真学习的。

申论热点:加大惩罚力度势在必行——由河南重大矿难引起的思考

又一起矿难发生了,又不知有多少人将伴随这样的亲离之痛苦苦挣扎。痛定思痛,责任追究肯定要马上进行,事故原因最终也会彻底查清,难到只能做到这些?

当然,会有人站出来说,一直在采取预防措施,安全管理制度也井然有序的在执行,职责也分工明确等等。但是,这样就说明相关部门没责任了?本人认为,预防措施未建全,责任追究惩罚力度不够,是使安全问题发生几率高的一大因素。

首先,措施不建全。有的部门为了应付国家安全检查,东拼西凑,借用其他部门的举措,并未完全从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这又使生产一线的劳动人员放松了警惕,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如果,对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怎么能会使他们犯技术性错误?那么如果一直注意瓦斯的浓度,及时处理的话,怎么会让这些无辜的生命消失呢?

其次,责任追究惩罚力度不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俗话说“杀机骇猴”,要想杜绝同类事故发生,就应该加大惩罚力度,使想只贪图利益的有关责任人把“侥幸”过关的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经常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贪官,因贪污受贿罪、挪用公款罪、XX罪被判XX年徒刑或无期徒刑。如果规定贪污1000元以上是无期徒刑,贪污10000元以上是死刑,还会有贪官?这点钱还不如他们的工资高呢,他们还图什么利益啊?所以说,就是因为在惩罚力度方面太松了,给这些人开了个后门,才纵使他们明知故犯。

为了给国家减少损失,给人民更加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应该重手出击,加大打击犯罪力度,杜绝隐患。这方面新加坡的法律制度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借鉴,即使再微小的比如不孝敬老人的事情总会有相关的法律来制裁。

申论热点:讨要工钱何时才能走出“以死抗争”的困境

七名山东到沈阳打工的民工,在要不到工钱,没有路费,买来的粮食又被强行没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服毒自尽,以死讨要自己的血汗钱!七名民工痛下决心:“不给工钱就吞药。”10月25日一大早,一位王姓女工友打开男民工房门时,看见房间里昏迷着七位民工和床上撒落的药片后,迅速拨打了120,急救车火速赶到工地。据悉,该工地20多名民工,干了一年,工地老板欠他们十七八万块钱,一分未给,老板当初答应一月一付,可现在他们讨要工资却被赶出来,万念俱灰的民工只好选择轻生。(见《齐鲁晚报》10月27报道)

又是一起民工“以死抗争”讨要工钱的悲剧,看到这“辛酸一幕”后,让人心生怜悯的同时,更对那些不仁不义的工头们感到无比的愤慨!黑心工头的这一做法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善意不说,更是对我国《劳动法》的严重践踏!有关部门必须及时进行干预,坚决制止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我国《劳动法》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报酬。劳动法是这样规定的,可黑心工头们就是拿着法律当儿戏,对这样的“法盲“就必须用法律之棒当头来它个棒喝,否则民工“以死抗争”要工钱的悲剧还会重演,这一点不容置疑。

最近几年,民工“以死抗争”讨要工钱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有的爬上吊塔,有的则要自焚,上演了一幕幕轻生的悲剧。尽管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可现实中这样的悲剧还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社会的悲哀。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社会困象,造成民工屡屡“以死抗争”讨要工钱的尴尬局面,首先反映了劳动监察部门责任的缺失和不到位。这些年劳动监察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对违反劳动法的不法工头进行查处,但清理拖欠工资的境况仍不尽如人意,仍留有不少的“死角”,尤其那些流动性大的工地,更是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在这些地方,不法老板滥施淫威,根本不拿着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回事,致使侵害行为一再发生。

其次,黑心老板缺失基本的法律意识和人文善意。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住店付店钱,干活拿工钱一说,可这几年黑心老板就是不拿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回事,欠工钱似乎“天经地义”,而讨要工资则成了“逆举”。民工们要得紧时,工头们就像“挤牙膏”一样,给点零用钱打发人,要得不紧时,长年累月都拿不到一分钱,受劳动法保护的“月薪制”竟成了“年薪制”,更有甚者,三年五年的要不到自己的血汗钱。黑心老板只顾自己赚钱,全然不将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心上,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困象。

再次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到位,民工维权难难于上青天。或许有人会说,民工维权为何不通过法律途径,干嘛非要“以死抗争”?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试想,民工连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他们哪里还有闲钱打官司?打官司耗时费力不说,还要支付诉讼费,万般无奈之下,民工们只好选择“以死抗争”的手段,这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我们的社会要切实对弱势群体予以足够的关注,不能再让民工自杀讨工钱的悲剧重演。

眼下离元旦春节虽说还有些时日,但民工讨要工钱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劳动监察部门不妨来一个拉网式检查,看看是哪些人在拖欠民工的工钱,不要等恶性事件发生后才引起警觉,那样为时已晚。尊重民工生命应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要拿着民工的生命当儿戏,这也是“情为民所系”的具体体现。

- 38 -

人活一世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势下,谁愿意选择轻生的道路?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清理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及时把拖欠的工资发放到民工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民工及早走出“以死抗争”的现实困境。民工讨工资“以死抗争”乃文明社会之痛!

申论热点:由温总理讲话风格谈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失落

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

还是在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领导的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在回答关于“工作风格”的问题时,温总理说:“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在谈到农业问题,温总理引用《大学》中的一句话说:“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

也是在同一场合,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又徐徐道出辛亥革命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6月底,出任总理满100天的温家宝来到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六周年庆祝活动。在出席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协议的签字仪式后,他发表演讲,又以晚清著名外交家、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七言诗《赠梁任父同年》为开场白:“寸寸河山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次日,在与香港医护及各界人员抗击非典的聚会上,温总理又引用《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勉励大家。这句话是《礼记》中的“上不忧天,下不忧人”。温总理说,这是指要直面,要面对。“我们这个民族现实是越挫越奋、越挫越勇”。

9月10日,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温家宝总理来到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看望参事和馆员。在谈话中,他指出,当领导的要心里想着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然后,他又动情地引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的两句诗:“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可以这样说,温总理的每一次援引传统经典,言简意赅,爱之深沉,都在老百姓心中掀起一阵温情的波澜和久远的感动。温总理在首场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他的脑子像computer,这是他在公开场合说的唯一一个外文单词。此后,即便是在外事场合中,温总理也没有说过一句外语。而不说英文的他却喜爱引用古代诗文。唐时当政者对诗文的重视从而培育了民间诗歌的兴盛,在我们的传统经典受到西方文化强大冲击的今天,温总理无疑给了我们维护传统文明的另一种强大的支持。

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已经达到了病态。西方人给了我们民主,尊重,平等观念的启蒙,但是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和真正平等。我们可以全盘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却不可以全盘吸收国外的文化。有人说中国人缺少一种信仰,而我们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吸取了西方传统的古代经典哲学,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也大量吸取了我们传统的经典哲学。

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国之坤衰,关乎教育。综观我们的教育,宁可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未来进行古典文化的启蒙。我们在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时常常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事实:用联合国的几种官方文字翻译的文件资料,汉文版是最薄的译本。而我们忘了千古绝唱的史书《史记》,只有那么一本,却记载了三皇五帝到汉朝的历史。

我们的传统经典读本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

申论热点:严防“占地风”卷土重来

10月28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电视电话会议,对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作出了部署。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针对性强,符合实际,关键是落到实处。

从去年开始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目前已取得了成效,但这些初步的、阶段性成效,并不能掩盖一个严峻的现实:在一些地方,违反土地管理政策法规、顶风作案的行为还屡屡发生,在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等“三个暂停”于10月底结束之后,“占地风”存在很大的反弹可能,应该引起各地的高度警惕。

据报道,今年4月,浙江省政府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将龙游县7个开发区撤销了5个,可是一阵风过后,龙游县那些被撤销的开发区如今又开始大兴土木。如城北经济开发区与附近的开发区合并,照常运转,名亡实存;沙田湖开发区在停工一段时间后,改名叫“康庄大道”,现在又是彩旗飘飘、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被撤销的紧固件工业园区,有几百亩耕地占了未用,又去圈占新的土地??

龙游县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有人把一些地方变换花样圈占土地的招数总结了几条,其中有“借尸还魂”“化整为零”“丢卒保车”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一些地方发展方式还未根本转变,大量圈占土地搞建设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一些地方则在等待观望、蓄势待发,想在整顿结束继续扩张用地。

“占地风”之所以存在反弹可能,原因还有三: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依法行政的观念,对中央政策、国家法令,对自己有利的去落实执行,不利的则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二是利益诱惑。低价格征地,高价出让,使土地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和“第二财政”。一些干部还利用职权,搞权力寻租,官商勾结,以地谋利。三是惩处不力。由于违法占地往往被认为是“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有关部门对违法案件往往是批评罚款、补办手续了事,难以使违法者受到教育和警醒。

信贷和土地是宏观调控的两道“闸门”。当前,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阶段,如果我们放松土地管理,不仅会引起土地征占更大的反弹,而且乱上项目、盲目投资现象也会死灰复燃,前段时间宏观调控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果,也很可能会前功尽弃。

防止“占地风”卷土重来,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强化历史责任感,切实担负起保护耕地的职责。在土地问题上,我们决不能犯不可改正的错误,贻误子孙后代。严格土地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把清理开发区和纠正违法违纪占地的工作一抓到底。严禁违规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关。

防止“占地风”卷土重来,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实践证明,对非法批地占地、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只有严肃法纪、毫不手软地查处,并深挖土地违法案件背后的腐败行为,依法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违法行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申论热点:赵本山以人大代表身份打官司行吗

- 39 -

据《华商晨报》9月6日报道,著名笑星赵本山因欠住宅物业费用累计11万余元而被催交,赵本山则对物业公司的服务提出质疑。赵本山说:这个官司我一定要打,我不但要以个人的名义去打,还要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去打,这场官司我一定要打赢!

物业纠纷官司,在法律上属于民事诉讼范畴,民事诉讼法第8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民事官司审理中,无论原告还是被告,只能以自然人或法人代表的身份出庭“打官司”,而不附带任何其他身份,而且双方身份平等。因此,在民事诉讼中,是不存在人大代表身份的。

如果诉讼当事人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与诉讼,会令法官感到尴尬甚至为难。因为这时的诉讼当事人有着双重身份:诉讼人身份和人大代表身份。而身为诉讼人,一旦败诉或认为判决结果没有达到自己所认可的状态,就有可能认为是法院裁决不公,这时当事人如果身兼诉讼人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就可能要行使人大代表身份赋予其的监督职能,对庭审法官行使“监督权”。这种监督,无疑就会带有一定的私利和偏见,难以保证公正。

尽管人大代表是受人民委托来行使权力,但人大代表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人大代表的职权范围是由宪法和法律设定的,因此行使相关职权只能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进行。所以,当人大代表说“我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做某件事情时,就应该先想一想,他所做的事,是否适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

其实,以往我们的一些人大代表经常参与一些诸如质检部门的打假行动,有时还代替政府承诺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尽管这些做法深受欢迎与支持,但这是一种人大代表角色的错位。因为人大只有立法权、任免权、罢免权、监督权及建议权,即使是上述权力,除了建议权外,也必须是一种集体使用的权力,必须通过所属的人大会议或常务委员会作出决议,以人大的名义来行使权力,人大代表个人无权行使这种权力。虽然人大代表出于善意为居民排忧解难值得称道,但这不属于人大代表固有的法定职责。

申论热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近日就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深入的调研采访,综合业内人士和专家的看法,提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求解对策。欢迎各界人士参加讨论,对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上篇:农业产业化 市场经济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许多专家评价,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举措。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农民能够通过种粮增收,关键则在于提高种粮效益。但怎样才能使种粮效益提高呢?在对种粮实行补贴和减免税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本途径就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一升一降,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这一升一降并非易事。比如,提升生产效率要求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土地能否自由流转。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肇始于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再次凸显,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实现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转,才能保证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土地的征用和流转问题,广东省海丰县梅星村村委会主任徐生辉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在一些基层地区实际上基本没有区分。这样一来,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强制征用,农民得到的补偿也很少,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征地既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又影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征地的规模。必须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一个是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并且在征地时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包括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特别强调,要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五权”落实到位。他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选择权;要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获得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法定处分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指出,只有真正将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土地依法自由流转。而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形成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

在大连金州,农民把自家的耕地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给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协议,园区每年付给农民每亩200元的保底承包金,再根据每年的园区农业企业实际效益分红。把土地以承包形式自愿依法流转后,一部分农民可以进入园区的农业企业成为工人,每月领取700多元的工资;而其他的农民则进入了二、三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除解决土地依法流转的问题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农业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83.8%,但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农业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因此建立具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农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农业企业信用机制和担保机制,从而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有专家还特别强调提出,农业企业不应该也决不能过多依赖国有资本投资,民营资本应成为农业企业外部投资的主要来源。随着“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政策环境将为民资进入农业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民营资本大举进军农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据安徽省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安徽省确定的1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7家是民营企业,占48%。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势头正劲。而收益预期也颇为看好。今年2月以来,江西民营企业在湖南省投资兴建的牛牛乳业公司销售网点迅速扩大,总订单达到2万余户,新增牛乳订户8000户;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数千名青年农民成了企业的员工。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t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