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茶馆_的结构艺术(1)

更新时间:2023-07-25 19: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_茶馆_的结构艺术(1).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 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茶.馆》的结构艺术 关德富

《茶馆》用三幕戏表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且时间跨度是半个世纪。

作者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其深刻的用意在于,把剧本的主题深扎在历史演变的土 壤中,使之具有更加坚实的生活基础。当然,艺术创造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着眼于对读者或

观众的形象感受。接连表现三个历史时代,不仅强化了读者和观众对旧的时代的印象,而且 用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茶馆》在空间处理上,显然是追求着史诗般 的历史画面。虽然作者自己说“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 与促退”,“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当他“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 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老舍论创作》173页)的时候}在茶馆这个小小 的政洽舞台上却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并且彼此冲突构成 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不仅使我们看见了当时下层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总览了全局,在我们 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开阔的历史生活的风俗画。

表现这样广阔的历史画面,如果寻求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那显然是困难的。 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因此必须开拓新的结构途径。 一位在西欧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西方评论家说:“从形式上看石《茶馆》似乎更接

近西方戏剧。,,(《文艺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的确,《茶馆》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中国戏

剧。中国古代戏曲叫传奇,顾书思义,对戏剧的故事性要求是很严格的,很少有故事性不强 的作品。这是中国戏剧处理情节的一种典型化的方法。在西方,情况就不同了,除了有象莎 士比亚那样的戏剧,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中心故事展开情节,故事性不强,没有中心事件的戏 剧作品是为数不少的,许多戏剧大师,如契诃夫、布莱希特、高尔基都写过这样的作品。 《茶馆》显然没有象中国传统戏曲那样,借助于虚拟的艺术手段,突破舞台时空的局 限,而是严格地遵循着话剧艺术的规律,保持着特定场景时间对空间的限制。而且在结构形 式上无疑是借鉴了西方的戏剧经验。《茶馆》的成功也证明,借鉴西方的戏剧经验,并不是不 能写出富于民族特点的戏剧作品。关键在于这种借鉴是不是从生活出发,是不是从剧本特定 的立意出发,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融会贯通地把外国的戏剧经验与本民族的戏剧.经

验,外国的戏剧形式与本民族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

老舍依靠他对中西方戏剧的了解,依靠他对中华民族历史生活的熟悉,大胆地打破了旧 的框框,采用了新的结构方法,使得他的立意通过一种特殊的戏剧结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 老舍先生对戏剧艺术形式的一个突破,也是对戏剧艺术形式的一个创造。·当着老舍先生把三 幕场景都安置在茶馆这个地道中国式的公共场所,并且让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会聚在这里的 时候,“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刀了,它已经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而且《茶馆》上 场人物七十多,有台词的也不下五十人,有的人物不过三五句话或一两句台词,在场上一走 276

社会科学战线·1 983年3期·文艺学

一过,正如老舍所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此外,每一幕都有若干可以说是构成独立单先

卯戏剧场面。这样宏大的戏剧结构即使布西方戏剧史上也是少见的。所以,当人们在舞台上 看到的是典型的老北京的市民生活时,西方的戏剧形式已经注人了新的灵魂,新的生命。因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此,那位西方评论家所谓的《茶馆》的形式更接近西方戏剧的说法,就是仅仅看到了这种结 构形式的一般特征,而没有看到《茶馆》对西方的戏剧结构形式既有借鉴的一面,同时也进 行了改造,使之变成了更适合于表现中国民族历史生活,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剧样 式。因此,这就使得在形式上很象西方戏剧的《茶馆》,有了与西方戏剧根本不同的中华民族 的风采和神韵。岛

有人没有看到这一点,因此把《茶馆》比附于高尔基的《在底层》。诚然,就没有中心事 件这一点来说,两个剧本的确有相同之处。但是在组织和安排时间跨度和社会空间的广度来 说,两者是大不相同的。《在底层》着重于表现人物的情绪,表现人们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反 抗和希望。《茶馆》当然也表现人们的情绪,特别是表现人物所处的时代的情绪。然而,《茶 馆》直接表现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是对三个应该否定的时代作历史性的艺术概括,因 此它的结构难度是相当大的。老舍凭着他丰富种创作实践经验,.凭着他对中国历史生活的熟 悉和了解,成功地把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生活内容和西方戏剧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这样一 部具有经典价值的戏剧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西欧都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应该说,这是 老舍先生对中国戏剧事业卓越的贡献。

《茶馆》没有中心事件,每一幕各自承担着概括一个时代的使命。但是《茶馆》三幕戏是

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每一幕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不仅没有影响全剧的完整,而且作为全剧的局

部,在前后照应的基础上,使主题得到深化。

.结构作为文艺作品的外部形式是受一定内容制约的。《茶馆》的三幕戏反映的是三个时代 的社会生活,这不能不影响着每一幕的结构形式。

第一幕描写的是清朝末年。在这一幕中写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写了吃洋饭的怎样得 势,寄生的封建贵族的百无聊赖,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还写了穷人破产不得不卖儿卖 女,到处乞讨 这么多事件放在一幕戏中来写,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不致因为事件的头

绪繁多而破坏整体感,.这是特别需要考究的。老舍在这一幕中安排了两条线索贯串始终,使 那些互不相干的事件从不同角度与之发生联系,从而避免了因事件多而造成松散的感觉。 戏一开场,松二爷刚王台,凭着他经常坐茶馆培养起来的敏感,预感到“好象又有事”。 没想到,一句话引出了一场是非,二德子听不惯常四爷的“闲话”,要耍威风。二德子是个流 氓打手,他来茶馆是参预打群架的。’这群架的性质作者没有点出。原来黄胖子上场(他专为 调停来茶馆),才借李三的口把这件事挑明了,原来是为一只鸽子而打群架。。但是黄胖子的调

停是否成功,没有交待,直到戏快要结束时,黄胖子从后面出来,“一天云雾散”,宣告调解成

功。这一条线索也就结束了。另一条线索也是在开场不久,紧接着二德子和常四爷的武斗刚 刚流产,刘麻子领着康六上场了。一进茶馆,两个人就讲起生意。这个事件和前一个不同, 许多情节和细节,比如十两银子康六卖不卖女儿,刘麻子又将康六的女儿二百两银子卖给庞’ 《茶馆》的结构‘艺术·

.27了

太监,庞太监要不要,这些卖和买的过程不是放在台后,而是放在前台来写的。所以,、前者是

虚写,后者是实写。

这一虚一实的两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不发生相互纠葛的关系,不过都是在茶馆发生的两 件事。可是因为这两件事差不多同时出现,而且是平行发展,事件本身就形成了鲜明的对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比。这无疑是有助于对当时社会本质的认识的。

第二幕没有贯串始终的事件,舞台上展现的许多场面是由人物来贯串的。李三的抱怨, 难民的乞讨,·巡警、大兵、特务接二连三的敲诈勒索都压到王利发身上,甚至康顺子母子逃 出庞家被收留,也给他增加了负担。这一切使他这个茶馆老板产生了“自己顾不了自己”的危

机感;报童上场卖报,专以打仗的新闻来兜揽生意,而这正是王利发所厌烦的;包括后半场 两个逃兵要娶一个媳妇的畸型现象,可以想象到军阀混战给人们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灾难和痛 苦。这一幕没有直接去表现战争,茶馆自然也没有成为战场,舞台上出现的事件无非是战争 影响的结果。而作者正是要通过这种影响来间接写战争。无论是王利发的厌战情绪,还是在茶

馆展现的战争的直接结果,包括远处隆隆的炮声,都使你仿佛处在一种战争的环境中。老舍 通过舞台上这许多情节和细节的描绘,使观众对舞台之外发生的种种战事产生联想。这不仅 扩大了舞台表现的空间,以实写茶馆之一斑而窥战争之全豹,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特征做了最 典型L的艺术概括。

第三幕的情况不同了。这一幕写的是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古了北京城,依靠美国的军备武

装,妄图维持其反动统治。而革命的力量已势不可挡,形成了对反革命的强大攻势,中国面 I晦着解放的前夕。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革命力量的镇压,表现了垂死前的挣

扎。因而,两种势力的斗争极其尖锐,接近白热化的状态。所以参加了八路军的康大力回来的

消息既给王家(特别是康顺子)带来了福音,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因为这个消息一旦透露出 去,“全家都得死刀。康顺子见到了康大力,想跟着康大力走,可是她又怕连累了王家,而且王利

发让不让她幸,她还不清楚。所以,人们便都很注意王利发对这事的态度。但是这一情节没有一

直发展下去。很快,小刘麻子上场了。他宣布他有一套计划。他那自我欣赏的所谓计划说穿了

就是要霸占茶馆,把茶馆作为一个反动据点,去镇压民主革命运动。王利发开始没明白他的 计划是什么意思,也没想到他会在他的茶馆上打主意。在小刘麻子的计划完全实施以前,先 擂入了三皇道徒庞四奶奶要康顺子回西山的情节。康顺子是被庞家轰出来的,如今自己的义 子当了八路军,她决心去找他去,怎肯跟着庞四奶奶回庞家。庞四奶奶碰了一鼻子灰,便要 挟王利发,让他做康顺子的工作,否则砸他的茶馆。王利发知道三皇道是不好惹的。他没有 能力对付这群坏蛋,逼使他下决心让康顺子走。之后,小丁宝又来告诉他,小刘麻子的计划 是要霸占他的茶馆,接着特务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又拿康大力回来的事威逼他,在这纷至杳 来的种种反动势力面前,王利发终于明白了,觉醒了,知道只有去找康大力才是唯一的出 路。所以吩咐儿媳和孙女“快走l、追上康妈妈l."而他自己却以死告别了那个可诅咒怂时低 并且以此表示了他对那个应该埋葬的时代的反抗。

康大力作为革命势力的代表,共没出场,仅仅是通过场上人物的交待,观众才有所了解。因

这也是虚写的,着意实写的还是反动势力的垂死挣扎。这两种势力虽然同时出现在一幕戏中, 作者却没有让它们展开直接的正面冲突,而是让这两种势力交互作用于王利发身上。于是王利

发成了这一幕的中心人物,通过他的态度显示出人心归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虽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孟孚名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期·文艺学

这“幕和前两幕一样,没有中,。事件,出场人物很多,头绪繁杂,但是因为在结构上有了贯 串始终的两条线和王利发作为中心人物的贯串作用,这一幕仍不失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 总之,《茶馆》的三幕戏由于作者在结构上乱中有绪地处理了众多错综复杂的情节和场 面,因而使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茶馆呈现出一幅幅既五彩缤纷,又层次分明,并且富 于节奏感的历史生活画面。

在生活的广度中求思想深度的《茶馆》,为了突出葬送三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没有拘泥于用

一个中』乙事件来结构剧情。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茶馆》的三幕戏彼此是孤立的。相反,它们是一

个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缺少任何一幕都会影响和削弱全剧的艺术完整性和主题思想的深度。 那么,三幕戏互相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彼此不可分割的内在因素是什么。这是需要认 真加以研究的。‘

不论一出戏所写的几幕戏相隔多长时间,在剧场里,观众看到的顶多不过三个小时的演 出。这个时间上的限制,要求戏剧情节必须高度集中。这种集中就包含着在特定时间里,人 物动作的统一。因为只有人物动作的统一才能保证结构的统一;换言之,结构的统一要求人 物的动作必须趋向一个预定的目的,也就是人物的动作体现着一种特殊的规定性,离开了这 个规定性,就要破坏结构的完整,造成结构的松散。

《茶馆》上场人物那么多,又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怎样掌握各种不同性格人物动作的特

殊的规定性,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老舍给《茶馆》确定的主题是明确的,那就是要“葬 送三个时代”。这主题制约着《茶馆》人物动作意向的特殊规定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 也不管这些人物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的动作意向都不能不和这“葬送三个时代” 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正如老舍自己所说:“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 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象厨子,说书的就象说书的了,因为他说的是自己的 事。‘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象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 这年头就是邢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 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的

面貌。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兰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不《老舍论创作》 174页)这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人物出场,都要写出他们的个性,而这个性又因剧本的特 定的主题而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规定性,并且符合这种规定性,不管写多少人物, 写什么样性格的人物,都不会损害结构的完整性。

我以为这就是如何认识《茶馆》.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茶馆》三幕戏不可分

割的内在因素。下面我们结合剧中人物作一点具体分析。

康六是一个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可是在《茶馆》中,他的性格只能在给他提供的行动中 显示出特定的规定性,这就是在不忍卖女而又不得不卖的思想矛盾中表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 态度。他对刘麻子说:“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1,’他

对自己的女儿康顺子说:“姑娘1顺子1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办呢?你不找个吃 饭的地方,你饿死!我弄不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打死j;死和活是这样地对立着, 没有调和的余地。‘康六对刘麻子和对自己的女儿虽然面对不同对象,所表达的感情内容也不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茶馆》的结构艺术

2了9

同,但倾诉卖女儿的理由是一致的。康六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不得不如此。当然,他没有常 四爷的觉悟,说出“大清国要完!’’给大清国判了死刑;他也不会知道,他这样的话客观上就 是对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控诉。可是今天的观众听到这样的台词,谁还会责怪卖女儿的康六呢! 相反,他们会在康六的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得到解决这个矛盾的答案—象常四爷一样对大清 国作出宣判。所以,康六在卖女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思想的复杂性,并没有离开特定主题所 规定的人物性格的特定的规定性。而他的卖女的行动尽管和茶馆中发生的其他事件没有什么 关系,可是他的动作的意向和其他人物的动作意向—葬送那个时代—是不矛盾的。他是 从社会生活的底层,以悲剧的控诉力量深化主题的。

再比如李三,已经是民国了,还象前清那样留着辫子,这看上去未免太保守。可是,当 你了解了他那“保守”的心理根据以后,你不仅不会把他打成“保守派”,相反还同情这个 “保守派”,甚至由于受到他的情绪的感染而赞扬他的“保守”—因为这种保守是对那个世 道的不满、怀疑和否定,是直接针对着高喊所谓“改良”的民国,是对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的一种不自觉地然而是非常深刻的揭示。李三的这种性格的特定的规定性,正如上述康六性 格的特定规定性一样,都是服从于特定的主题—葬送那个时代。所以,这种人物的个性描 绘对于揭示那个时代特征同其他人物之间存在着共同性,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同样,在那些反面人物的描绘上作者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的。不过这些人物是从另一 个侧面帮助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罢了。,象马五爷、黄胖子、庞太监、刘麻子、小刘麻子等等, 这些人物不‘必说,就拿那个和刘麻子一样惯于坑崩拐骗的方六来说,由于性格的规定性受着

特定主题的制约,所以,他和刘麻子不管职业有多大的区别(其实这种区别仅仅是对象不同 罢了:刘麻子贩卖的是人口,方六贩卖的是有价值的物件),他们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种 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比如,·同样都是无赖,刘麻子把无赖当作对别人的关 心,因而对康六的态度很硬气;方六财不同,他面对明师傅,用一张画来应付他,以便顶替 那两桌名贵的瓷器。他没有刘麻子的硬气,表现的是支捂搪塞、躲躲闪闪。性格不同,但不 过仅仅在个性形态上有区别,其坑崩拐骗L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从这些不同个性人物形象 上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没落,看到了时代不能不被葬送的那些本质方面。特别是方六作为刘麻 子的补充,显然有利于观众对那个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在另一个侧面,另一种感情上 埋葬了那个时代。·刘麻子和方六可能素不相识,可是在围绕着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上,他们 各有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他们的动作的统一。所以,“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就成为在 三幕戏中以各种不同性格特征活动着的许许多多人物内在联系的因素。这样,“葬送三个时 代>;既是作者塑造各种不同性格人物以及构成各种人物关系的总的遵循,又是人物行动的最 后归宿。《茶馆》所描绘的人物动昨的这种一内在一致性,正是这部剧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述权D到《茶馆》结构统一的内在因素。在外部形式上,老舍也是匠心独运的,比如 他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他认为“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 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他还让“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 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老舍论创作》173页)

280

社会科学‘战践·1983年3期·文艺学

但是,每一个历史片断之间相隔二十来年,怎样使它们珠联璧合,不使人觉得三慕戏是互不。

相干的,也就是怎样在“以人物带动故事力的前提下,使幕与幕之间的人物动作带有连续性。我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觉得,《茶馆》主要采取了回叙的艺术方法。幕与幕之间通过回叙找出了人物在各个不同时代行

动的因果关系,从而在观众的感受上缩短了时间的距离;同时也在空间上使三个不同时代的画 面造成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使剧本的结构在外在形式上显示出统一完整的特征。 第二幕一开始就是关于李三辫子应不应该“改良”的对话。李三是反对如今民国改良的, 他的理由是有现实性的—“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作皇 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 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李三这里对民国改良带有嘲讽意味的批评是对大清国灭亡以后直到

军阀混战这十几年历史最深刻的概括,也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这种回顾使我们了解了第 一幕到第二幕间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第二幕卜即将发生的许多生活事件勾画了一个历史轮 廓。这样,第一幕和第二幕间那段间断了的历史,由这回叙连接起来了。

1第三幕和第二幕之间的衔接点也是在大幕拉开之后很快就接触到的。‘这个衔接点和第三 幕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有关,那就是借助于王大栓嘱咐小花不要走漏康大力回来过的 消息,而把康大力回来过的事放到了第三幕的开始,这样便马上把人们带回到第二幕中去, 又通过康顺子上场回忆他们母子初来茶馆时,康大力“还没有小花这么高呢”的回忆,仿佛 康顺子领着康大力回来时的情景文出现在眼前。现在,康大力回来的事件成为对茶馆的一个 新的威胁,反动派到底知不知道他回来,知道了又怎样,构成了一个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 这样,第三幕和第二幕之间不仅仅是一般地通过回顾,唤起对第二幕的联想,而且这回忆又 正和第三幕的重要情节线发生联系,卜于是便把两幕有机地胶织在一起。

这是就大的背景方面的回叙。在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上也主要是通过回叙把历史和现实 衔接起来。在这里,有时是通过人物的偶然相遇,象在第二幕里,常四爷偶然碰到了吴祥子、 宋恩子,回忆起当年怎样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的话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牢,以及 出狱后的所作所为;还有康顺子领着康大力来到茶馆,王3PIJ发问起她到了宫里的情况,她便

把嫁给庞太监以后,怎样买了一个儿子,母子俩怎样受苦,庞太监怎样死去,他们母子怎样 被轰出来,于是怎样找到茶馆这里来找活计做等等。这些人物的回叙,虽然简要的介绍了他 们的历史,但是观众对他们却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另外象第三幕中小刘麻子对小丁宝有声 .有色地讲述刘麻子怎样被拉到大街上砍头的情景,不仅刻画了小刘麻子的性格,而且也把人 们拉回到第二幕的历史生活中去;甚至象王利发对小唐铁嘴说的“你爸爸白喝了我一辈子的 茶,这可不能世袭”的话,也在感受上,使我们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另外,还有的是借助于重复前一幕使用过的语言,以引起对那一段历史生活的联想,这 也是一种回叙的方法。不过这种回叙不是交待事件的过程,而是借助于想象唤起对往事的回 忆。比如松二爷,在第二幕,已经是民国,,见了宋恩子、吴祥子仍然穿着他们在大清帝国当 特务时穿的灰大褂,引起了他的联想:“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1,,吴.

祥子嘲讽地回答他说:“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 稼·一”从前当特务今天还当特务的吴祥子用铁杆庄稼来形容他们还干老行当,这固然流露_ 出甘愿作坏事的自得之情,但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他们每个人不同命运的回顾‘

第三幕最后的三个老人的自悼,是带有总结性的回顾。当然,他们是侧重于总结自己一生

.《茶馆》的结构艺术

2s7

的经验教训。作者正是借助于他们的总结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那三个罪恶的时代。三个老人

(all27) 午夜惊魂 (惊悚类)

三条道路,最后却都走到一个终点。这里的回叙既交待了观众尚不清楚的人物变化的历史过 程,更重要的是把三幕戏所描绘的三个历史时代作了一个总的回顾,把时间距离久远的三个 时代放在一起来总结,造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三幕戏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而且在许多事件的关系上也理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所以,尽管《茶馆》三幕戏写了 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而且又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可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剧本结 构的完整性。三幕戏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损害任何一幕都是对这个 剧的整体的损害。

既然《茶馆》的三幕戏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那么,就不难找出各幕之间的联系。《茶 馆》没有中心事件,因而也很难找到一般意义上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等戏剧情节发 展的程序。那么,是不是《茶馆》就没有自己情节发展的脉络呢?不是的。只不过因为它的 结构的特殊性,情节也具有特殊性罢了。

“茶馆》三幕戏的特殊结构,其外部体现是离不开王利发的茶馆的。虽然茶馆自身的变

化并不是这个剧本的全部内容,作者的用意在于借助于茶馆这个特定的空间来展现那个时代 各种形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对那个社会有一个本质的认识。但是,这一切又毕竟没有离开 茶馆。茶馆自身的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社会历史的变化是同一步调的。也就是说,茶馆自 身的变化正是当时社会历史变化的缩影和写照。所以,我们探讨《茶馆》情节发展的脉络是 离不开茶馆的变化,离不开茶馆老板王利发逐渐潦倒以致最后同茶馆一起结束自己一生的悲 剧命运。茶馆的变化正是《茶馆》情节的主干。..’

茶馆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三幕戏就是这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或者也可以说是 这三个阶段的横剖面。第一幕时茶馆还算兴旺,然而那里也蕴藏着危机,在“莫谈国事”的 茶馆里却偏偏有许多国事要谈,甚至有时王利发自己也不自觉地在谈国事。这种开茶馆和国 事的矛盾在第一幕还是潜在的,到了第二幕情况不同了。不想干预国事的王利发,国事却来 干预他了,警察、大兵、特务的敲诈还不算,军阀混战的时局,连茶馆的营业都发生了困难。第

三幕的情况更糟:虽然王利发的茶馆已经岌岌可危,王利发不得不又在打着新的改良主意;可 是事与愿违,茶馆的景况越发不如从前,以致最后让国民党霸占,做了镇压民主运动的据点,宣

告了茶馆的彻底垮台,王利发也因此含恨死去。几十年的茶馆连同它的主人就这样被埋葬了。 因此,虽然《茶馆》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茶馆的变化过程又不是以情节进程的交待、发展、高

潮、结局的程序展示出来的。但是,这个过程本身的确存在着矛盾的发展和转化;而这个发 展与转化又是以整个社会的变化为条件的。当然,我们不能说清朝帝国比军阀统治好,军阀 统治比国民党反动派好,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反动的、腐朽的,注定要灭亡的。但是,它们的 灭亡是有多方面的条件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主革命力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而茶馆 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这个力量的对比的变化。所以,并不意味着茶馆的变化所经 历的三个时代可以在好坏方面作什么比较。顺应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茶馆只是构成了《茶馆》 情节发展的主动脉。在这一点上,尽管《茶馆》的结构有其特殊性,但在情节发展的总脉络 上,即使运用戏剧结构的一般原则来要求也是不相违背的。因此,虽然可以说《茶馆》的故 事性不强,但不能说《茶馆》的情节结构不统一,不集中,相反,三幕戏的《茶馆》不仅结 构是完整的、统一的,情节也是集中的,而且是高度典型化了的。

282

社会科学战线" 1983年3期·文艺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s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