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入产出表看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4-06-24 14: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2005年11月22日 04: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K& n\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目标,现已普遍而又深刻地融入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各类发展规则之中,成为各国解决环境、人口、资源、贫困等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寻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及制定全球及各国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成立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专门机构,并于1994年率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中。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其着眼于经济问题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课题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通过对各产业影响力、感应度、需求依存度和生产诱发(波及)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以及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匹配、生态环境的承载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实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x' ]0 X, t$ i
8 T# m9 t$ w y9 [ s( g7 b7 F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8 j. N# a7 v; m& D ) }0 S' z+ F2 `6 ~1 G- P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2 F\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连续的和持续的发展”的新概念之后才逐渐形成理论的,世界各国围绕着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寻找一条能够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以实现人类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观进行重新认识,对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 1 O; Y& n! E\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人类环境宣言》,认为经济发展要继续下去,人类环境也必须加以保护,敲响了全世界环境保护的警钟。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真思索的第一个里程碑,导致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各国环境保护部门的创立,对开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打下了基础。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委托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0年推出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本国的自然保护大纲。1981年,该联盟又推出了《保护地球》这一重要文献,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了阐述,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t; \\( O1 `$ i$ |3 \\# c% _ D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站在全人类利益高度,是对全球环境和发展关系的沟通、南北利益的兼顾和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探讨,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系统的阐述,从理论上说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原则,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日后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提出了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兼有的完整框架。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全人类、特别是对70多个国际组织和世界183个国家领导人形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21世纪议程》成了将可持续发展付诸实施的全球性纲领文件,被世界各国
普遍接受。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已经意识到要系统地研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人类从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Y- I. |+ K r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7 K\ 5 r- E8 R$ T5 i `3 N2 v
目前世界上最流行并具有权威的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就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制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文件中所表达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根据上述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即要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有机结合,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压力,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消灭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重要性甚于发达国家。因为只有经济增长才能为解决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贫困问题提供技术和资金。4 O# B\
2、可持续发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速率,使经济的发展不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并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加以实现。
3、可持续发展既要在不危及后代人对生态环境、资源需要的前提下,寻找发展途径,而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在资源分配和配置中还要特别注意不能损害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要解决贫困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重视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多种需求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3 |; x) R9 _2 w/ N3 x9 x. g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复合体系。它以发展为核心,综合考虑了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协同和相互作用,经济持续增长的实现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公平、代际利益的兼顾等。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提出了高要求。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其着眼于经济问题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寻求高绩效的产出持续增长,同时尽可能保护环境和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以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要求 [1]。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定,同时照顾到代内和代际间的公平与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本身的发展、协调与持续的综合反映与统一,既包含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态度的根本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e/ e9 T7 E: n 7 b\ t3 P+ u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促进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行动,先后召开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充分的研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在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数十个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和人类文明进程。
中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制定,1994年3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核心,要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逐步由高消耗、低效益经济过渡到资源节约型经济,追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必要条件;把计划生育和教育、收入的公平分配、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模式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核心;把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视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21世纪议程》中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由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共四章组成,有20个方案领域。其中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4个方案领域。
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国家发展政策和行动计划中。采取广泛宣传、法制规范、政策引导、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耗煤、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当经济再次提速时,人们发现我国经济遇到新的矛盾,既有需求方面的约束,但更多的表现出资源方面的约束,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消耗了全球近8%的石油,消耗了全球近30%的钢材,消耗了全球近1/3的煤炭,消耗了全球接近45%的水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了日本,也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这些欧洲发达国家。到去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了4亿千瓦,接近美国的一半。但我国创造的物质财富只相当于美国的1/8,日本的1/3,占世界总量不足5%。资源产出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很大。目前每百万美元能耗,我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的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 [2]。
二、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浙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和积极成效5 h0 W( f! {7 W5 v A) y \ g2 F% ` \\5 y
1998年8月17日,浙江成立了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在2002年编制了《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从浙江实际出发,提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通信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地区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行动计划。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浙江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看,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逐步增强。特别是2000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为主逐步向质的提高转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1、经济增速加快,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200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11243亿元,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12.9%,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同期增速高出4.3个百分点。2004年人均GDP达到23942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11.9%,为全国平均水平(10561元)的2.3倍。按当时的汇率折算,2004年浙江省人均GDP为2893美元,2005年将突破3000美元。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01-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以每年增加百亿元的幅度连上几个台阶,从2000年的342.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805.9亿元,年均增长23.8%,为解决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贫困问题提供大量资金支持,2004年省级财政扶持欠发达地区各项资金75.5亿元。( z' w* q; {! Y8 d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增长方式有所转变。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1.0∶52.7∶36.3演变为7.3∶53.7∶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个和2.7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浙江省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生产中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比重提高,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城郊型农业成为新的亮点,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率提高。2004年,粮经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62.8∶37.2调整到52.4∶47.6,农业增加值为816亿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4.1%。工业生产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和布局,提升改造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对企业技术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支持。200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5381亿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14.3%,比1996-2000年高出1.5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7%,比2000年提高6.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4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6.7%。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浙江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组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专业市场在整合和创新中得到发展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软件、信息、会展、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浙江省服务业的新增长点。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为4382亿元,四年年
均增长13.2%,比“九五”时期加快2.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6.3%提高到39%,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42.6%上升到50.5%。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快速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空并举的综合运输网络,杭州至其他10个设区市的四小时公路圈建成。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程度。至2005年6月末,全省国际互联网用户超过500万户,电话用户4641万户,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为2141和2500万户,98%以上的行政村已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6.4%。
近年来,影响力系数较高的行业发展相对较快,发挥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投入产出调查中,影响力系数是反映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明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的波及程度低于社会一般水平。影响力系数的大小反映该部门生产对其他部门生产的拉动作用的相对强弱。 ! M0 D3 G- V6 A0 k
表1:影响力系数表产业部门名称
产业部门名称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2002年2 M( }% w; d7 Y' X0 \\4 e5 L Y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24 1.320 1.372 1.410* s% Z/ s+ C1 E/ Q6 i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86 1.111 1.256 1.366 金属制品业 1.239 1.256 1.312 1.350 旅游业 1.3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303 1.294 1.353 1.33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65 1.226 1.273 1.329\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186 1.158 1.302 1.2883 M* T& g: X! ], U5 w 纺织业 1.255 1.315 1.288 1.274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130 1.210 1.175 1.26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161 1.067 1.233 1.258 h$ `7 k8 p4 O$ [# [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1.215 1.345 1.467 1.249
化学工业 1.196 1.169 1.211 1.239* g _$ F- G* g1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13 1.021 1.064 1.236 建筑业 1.144 1.157 1.199 1.234
其他制造业 1.198 1.223 1.163 1.205' k$ {3 S3 q( { }# s4 Y 非金属矿采选业 0.831 0.806 0.960 1.191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192 1.181 1.230 1.182
金属矿采选业 0.895 0.786 0.975 1.147
综合技术服务业 0.903 0.876 0.780 1.1098 \\9 U' a, \\: ?& W6 J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231 1.134 0.967 1.10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143 1.645 1.158 1.035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038 1.057 1.000 1.017
科学研究事业 1.045 1.142 0.899 0.928& t\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871 0.724 0.901 0.921
其他社会服务业 1.008 1.085 1.009 0.917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903 0.877 0.931 0.897! Q# L$ A4 e- n( o1 [. ?' y 住宿和餐饮业 1.076 0.997 0.906 0.8805 u8 Z( r; h# n0 n: |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0.834
教育事业 0.940 0.801 0.884 0.794- C% J' X% {6 [, X/ S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778 0.797 0.785 0.79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761 0.839 0.731 0.766% l5 a: k' j\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887 0.913 1.054 0.753, R8 u\ w, b3 i' C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 - 0.751 农业 0.701 0.706 0.662 0.725% e/ a0 e\ 邮政业 0.717 0.659 0.734 0.686& h W- g8 [8 ?. } 金融保险业 0.533 0.572 0.909 0.659
房地产业 0.692 0.623 0.544 0.648\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632 0.723 0.780 0.62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83 0.839 0.908 0.56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423 0.378 0.336 0.358 Z4 V; m% [% E 废品废料 - - - 0.358: C+ q% q* e/ @) W. u
从浙江省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表1)可以看出,2002年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22个部门,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旅游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等 15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均超过了全社会平均水平的20%以上。可以看到,这些部门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机械、建材、化学、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和建筑、旅游业,这些部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近年来这些部门的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迅速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影响力系数排位靠前的行业部门生产增长较快,2001 -2004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2.5%、3 0.2%、28.4%、31.5%、31.8%和28.5%(按当年价格计算),均明显高于27.4%的平均增幅( 详见表2)。建筑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已达663.6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4.5%(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GDP增幅1.6个百分点;旅游业的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4%和26.1%。 K% S. q3 G) c
表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产业部门名称8 {3 B/ ^) K9 V ! ]0 W( A _$ r& U
产业部门名称 2004年 2000年 年均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合计 4114.68 1560.11 27.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06 2.31 -17.7% K6 R, j5 \\& ~& x! o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95 0.52 54.3; b. W: b \\6 R2 V/ X; X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3.85 1.82 20.6
非金属矿采选业 18.99 4.49 43.4* ]2 v( b* Z5 b2 G 其他采矿业 0.02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271.24 120.30 22.5 农副食品加工业 51.79 23.30 22.1
食品制造业 35.92 17.97 18.9
饮料制造业 61.95 45.96 7.7 烟草制品业 121.58 33.07 38.4
纺织业 481.12 176.24 28.5\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327.97 139.14 23.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77.53 94.10 17.2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50.44 45.04 35.2% X0 E' q( X( u u( f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37.19 12.51 31.3 家具制造业 35.83 6.31 54.4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59.67 64.69 25.3$ L# m% i/ E( R4 x8 {4 _ 造纸及纸制品业 83.36 36.02 23.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33.94 11.80 30.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42.37 16.87 25.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93.36 36.11 26.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6.95 89.30 23.43 k& q4 L- F) M2 ? 医药制造业 84.60 42.48 18.8
化学纤维制造业 95.52 29.47 34.2. K) k; Y( o1 a P B8 T 橡胶制品业 44.59 18.44 24.7
塑料制品业 143.47 48.70 31.0! v: B$ V4 `8 V) _/ z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0.54 59.64 26.0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82.84 44.37 42.56 U' `! {& O3 J6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0.15 24.19 40.94 @: e0 a9 I2 N* \\ H4 O9 H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2.69 20.18 42.3
金属制品业 139.73 51.41 28.41 ?# i1 n# I8 P8 L4 G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427.86 141.99 31.8: U. q: a* y, I: w4 ]
通用设备制造业 326.04 99.44 34.6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1.82 42.55 24.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10.37 70.36 31.5, b2 S9 n3 r1 b. v3 [8 t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08.01 125.78 25.14 |+ F9 q, |9 x& c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83.84 64.00 30.2+ W; J1 g8 W4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52.03 24.33 20.9& n8 @, {, h: o8 @: C3 E2 b* \\, j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68.27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6.77* `8 `: ?1 t7 `; E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55.99 149.46 24.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59 -0.03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8.51 9.36 18.6: L; @! A/ E, q2 g7 q) S& I 注:年均增速按当年价格计算。. M; o0 u, i D1 p* y\ 1 x h9 O5 \\5 j% D3 f* W! C\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22560元/人提高到38043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提高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48268元/人提高到66261元/人,资金利税率从11.8%提高到12.8%。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42.8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27.8%,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率达8.6%。3 Q1 G9 Q: g4 X\
0 O( t9 @5 ]7 e) |: g7 h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交流得到加强。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083亿元,占GDP的6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6195亿元,占55.1%,分别比2000年提高15.9和15.3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66.8%,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资本、劳动力和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拓展浙江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852.3亿美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32.3%,国民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0年的38.2%上升到62.7%,出口依存度从26.7%上升到42.8%。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30.7%上升到2004年37.3%,2004年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4.6%,高出服装、纺织品、鞋类三大类轻纺产品增长贡献率16.9个百分点。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8亿美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42.7%。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15.3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3位。至2004年底,全省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1760家,总投资额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亿美元。积极推进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主动参与中西部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省外甚至境外投资进行资源开发,加强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交流。7 f1 x/ U& |' v
4、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04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生态环保建设专项资金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推动资源节约与合理配置,实施节电、节水、节地等政策措施,加强电力管理和有序用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的老路,按照治老控新、监建并举的方针,启动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积极推进火电厂脱硫和水泥机立窑淘汰工作,努力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城乡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工作,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9.4%。2004年,全省每生产1亿元GDP排放25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30.7万吨工业废水和2.1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下降9%、15.9%和3.8%,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产生0.4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与上年基本持平。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有52.1%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84.4%的省控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杭甬温3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分别占到全年的80.2%、91.9%和96.9%。- U/ O* ?9 L9 p4 S' Q% x0 ]
(二)制约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然而,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很明显,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由于本课题为投入产出模型应用研究课题,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时,对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研究暂不展开,该问题另文研究。 \
1、资源性产品大量依靠省外调入。浙江省是资源小省,资源要素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陆域能源资源匮乏,95%以上的一次能源依赖外省调入。从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2002年,调入省内和进口达6051亿元,相当于总产出的23.6%,其中流入量较大的行业有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8.2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7.5亿元,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71亿元,纺织业374.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1.2亿元,870.8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11亿元,金属制品业145.8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41.1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30.2亿元;流入比重较大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7倍)、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80.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2.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56.9%)、化学工业(4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6.3%)、金属制品业(22.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6%)等行业。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经济发展所需的煤炭、石油及制品、金属矿产和材料、粮食和棉花等农副产品等资源性产品对外省和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在全国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需求较旺的背景下,资源要素供求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对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并侵蚀了大块企业利润。由于近年来浙江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以及全国对能源需求估计不足,能源项目建设滞后,能源供应保障体系面临严峻压力,尤以电力供应为甚,浙江省成为全国最缺电的省份。2004年浙江省拉电损失电量占到全国的近一半。
2、从感应度系数看,能源、原材料、机械、交通等基础产业和金融、贸易等服务业需求压力较大,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显然,感应度系数越大,该部门所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 _ Z: ]: j: }5 d; B# P/ O
表3:感应度系数表产业部门名称1 f: M; p' z) e! C! U; W & |! g- G( q5 D- h
产业部门名称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2002年 化学工业 3.475 3.361 4.216 4.09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982 2.213 3.460 3.618! x; d2 ?2 V- p3 w$ V0 t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567 1.368 2.175 1.681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392 1.337 1.300 1.5251 |9 i; p6 }$ l8 W. P$ j 纺织业 1.907 2.860 1.849 1.500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972 1.438 1.226 1.48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494 1.400 1.187 1.440 b3 m5 S0 V& z. N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1.411 农业 1.628 1.961 1.229 1.37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150 0.989 1.130 1.355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227 1.526 1.409 1.3029 U9 t b* f/ C, \\) W8 z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179 0.893 1.018 1.285\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727 0.863 1.201 1.264# _# m3 _3 j! [\p\
金融保险业 1.047 1.156 0.630 1.088& P v' C( Z# G5 g* W% Q 金属制品业 0.754 0.969 1.121 1.05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932 1.120 0.934 1.042/ v9 \\) N8 `3 Y* `9 V6 {2 `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035 1.088 0.872 1.0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922 0.766 0.915 0.98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896 0.917 0.872 0.807. h4 J. G! A. l\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 - 0.791: m/ C: i6 M/ \\- I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0.556 0.760 1.233 0.745 住宿和餐饮业 0.423 0.397 0.710 0.74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481 1.208 1.229 0.720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674 0.667 0.744 0.6936 o3 G- v7 |/ i* }# d) U# P 旅游业 0.647 0.496 0.538 0.68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554 0.575 0.501 0.622 废品废料 - - - 0.620! @+ g9 z2 Q\ 金属矿采选业 0.974 0.596 0.467 0.617' E/ a) q% A6 {) x 其他制造业 0.618 0.883 0.666 0.5385 Z, _- v4 i) G! F7 }' F 综合技术服务业 0.513 0.536 0.379 0.520 科学研究事业 0.452 0.419 0.355 0.517
建筑业 0.423 0.597 0.511 0.511! n4 n- ^, m. @% d 其他社会服务业 0.588 0.689 0.995 0.458
非金属矿采选业 1.028 0.803 0.767 0.45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453 0.423 0.387 0.432; D7 J: |) l% L$ m0 o 房地产业 0.423 0.487 0.407 0.4320 j& T- ~! _6 m: T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502 1.330 0.475 0.42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423 0.408 0.336 0.416
教育事业 0.562 0.435 0.408 0.412, [; g7 q1 k\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428 0.394 0.391 0.404 邮政业 0.481 0.522 0.701 0.379
从浙江省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表3)可以看出,2002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7个
部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农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这些部门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农业、机械制造和交通、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感应度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表明对这些行业的需求还在加大,也说明这些行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U8 ~# W: D1 C# K3 L) H
. J* ]3 N8 c) m- J+ Y; ]
从近年来这些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2004年与2000年相比,按当年价格计算,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均高于16.8%的GDP年均增幅,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仅12.7%,增长相对滞后。由于耕地等资源制约,农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5.3%。从感应度系数较高的工业行业看,2001-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幅超过平均增幅的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而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增长相对滞后,年均增幅分别为23.4%、
25.3%、24.2%、26.8%、25.1%和22.5%(详见表2)。而且仍有部分影响力系数较高的工业行业发展不够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影响力系数在1.2以上的13个工业行业中,2001-2004年,有7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低于平均增幅(详见表1、表2),其中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3个行业也是感应度系数较高而发展不够快的行业,其他还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20.9%,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增长2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2 U% Z5 @- m\ 7 ^+ J4 r, m3 T8 ~4 }
3、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升级缓慢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的增长对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下一阶段浙江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突破口。近年来,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平稳增长,三产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一些行业部门的发展也走上快速轨道。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部门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无论从影响力、感应度还是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分析,这些行业部门的影响程度都在不断增强。金融保险业对其他各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虽然有所减弱,但其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产出却增长很快,感应程度在不断增强;批发和贸易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等行业部门的影响程度近年来虽然有所减弱,但作为第三产业中传统主导行业,其在三产中仍占据重要地位。7 v% G, y% L5 [7 U2 g ' H0 f. {, V, Q; C 表4:第三产业各部门投入产出系数表行业部门0 B# \\8 H/ k% R, v$ Y$ ~ 6 A+ j# e q# C. q/ Q% Q
行业部门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诱发系数! Z8 `) { T1 z0 H. d- z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A. j! O0 T- ]; m% t# `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785 0.793 1.226 1.483 0.127 0.1581 U. V# _$ T1 C) j$ L8 M0 I
邮政业 0.734 0.686 0.701 0.379 0.046 0.003: Q/ D\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780 0.621 2.175 1.681 0.348 0.3204 g1 _* R& E: o' E
住宿和餐饮业 0.906 0.880 0.710 0.743 0.059 0.0904 j. f0 E( N4 O$ z4 a8 V* B
金融保险业 0.909 0.659 0.630 1.088 0.055 0.0892 H: |& H8 ?; j9 j, Q5 V, Q/ q# F- b
房地产业 0.544 0.648 0.407 0.432 0.020 0.023
社会服务业 1.009 0.917 0.995 0.458 0.112 0.0265 K9 Y%u1 s2 w3 Z6 I8 K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967 1.102 0.391 0.404 0.023 0.025 教育事业 0.884 0.794 0.408 0.412 0.032 0.031) o7 C2 G0 D0 q: L: H2 B
科学研究事业 0.899 0.928 0.355 0.517 0.004 0.013 综合技术服务业 0.780 1.109 0.379 0.520 0.010 0.013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901 0.921 0.336 0.416 0.027 0.038\`2 o- t+ r' x# H. o, e5 J- e& j
但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比,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从
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看,绝大多数部门还相对较低。从影响力分析,仅有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1.102)、综合技术服务业(1.109)两个行业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从感应度分析,也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483)、批发和贸易零售业(1.681)、金融保险业(1.088)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多数行业部门的感应度较低;从生产诱发系数分析,浙江省第三产业各部门的生产波及效果较小。 . ]( | o' M9 T
从第三产业对三大需求的依存度分析(见表5),浙江省第三产业各部门流出型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对于消费需求的依存度有所减弱。7 M! L, s( N$ G- I( z+ Y% Q ) Q$ \\: j- f* z\
表5:第三产业需求依存度系数表行业部门) ]2 p5 Q3 ?0 `
行业部门 对消费需求的依存度 对投资需求的依存度 对总流出的依存度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1997年 2002年# n% c/ e6 L+ D- @2 R4 G: j) {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304 0.292 0.373 0.290 0.323 0.419# l6 a\m% ] m\
邮政业 0.391 0.480 0.329 0.213 0.281 0.307 C9 G! Z* \\- s% {. d9 d! F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319 0.284 0.366 0.285 0.315 0.431
住宿和餐饮业 0.434 0.354 0.286 0.238 0.280 0.409! @! v7 v6 X! x& R# J
金融保险业 0.402 0.318 0.297 0.282 0.302 0.401 房地产业 0.654 0.414 0.180 0.381 0.165 0.205 其他社会服务业 0.399 0.451 0.306 0.208 0.295 0.34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851 0.915 0.077 0.034 0.072 0.051; E4 ?2 _\
教育事业 0.842 0.864 0.081 0.056 0.077 0.080& W1 [' U0 E7 n, z8 h8 p
科学研究事业 0.497 0.377 0.266 0.266 0.237 0.357 综合技术服务业 0.595 0.380 0.194 0.278 0.211 0.34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000 0.938 0.000 0.026 0.000 0.037\Y. X% X- Y' x8 S7 u- K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得到持续上升,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呈现较快增长,但就目前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其地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的产业还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及仓储、住宿和餐饮等传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尤其在对消费需求的依存度上尚未实现质的突破,反而呈现出流出型的趋向,这对于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趋优的信号。在居民消费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居民生活进入富裕阶段,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出应当与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相适应。因此,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仍需继续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2 [$ G5 h. S H3 r+ L% C
4、浙江经济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比较明显,但从结构上看,仍存在一定的制约。从各产业部门的流出状况看(见表6),浙江的出口及流出优势依然集中在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
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主导行业中。从各产业部门出口及流出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情况来看,纺织、化工、服装等行业部门的出口及流出所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最强,这些部门在浙江对外经济的发展中作出的贡献也最大,而其它各产业部门的出口及流出所带动的生产波及效果普遍较低。由此可见,浙江的外向型经济是建立在传统主导产业的优势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发展依然较弱,出口及流出更是少量。而且,即使在传统主导产业的出口方面,出口占总产出的比重依然较低,有相当一大部分依靠的是省外市场的吸收消化。因此,浙江的外向型经济是不够全面的,在整体水平上还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在保持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传统主导产业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水平是根本,但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参与省际间竞争的同时,也要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通过出口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从整体上促进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升。' F I% O0 Q0 x8 q9 n
表6:2002年各部门出口与总流出各项系数表行业部门0 H2 ]% q# c, U, C, N+ i : @2 ]5 D+ t$ A9 S: u! k
行业部门 占总产出比重(%) 诱发系数 需求依存度 出口 总流出 出口 总流出 出口 总流出& q\W\
农业 3.81 9.21 0.2036 0.1993 0.2569 0.37869 s% W- k) x% H7 r7 f\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00 1.41 0.0355 0.0354 0.2717 0.403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 0.0703 0.0813 0.2663 0.4239\l8 e% B! d5 c/ w: K& e7 @8 U
金属矿采选业 14.68 16.79 0.0281 0.0280 0.2844 0.42318 a( F9 G3 Z4 o6 P0 k x2 U% A
非金属矿采选业 7.38 8.39 0.0081 0.0074 0.1956 0.2784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6.80 28.09 0.1519 0.1680 0.2424 0.37875 ^* ?% }7 R$ u
纺织业 23.29 44.69 0.7888 0.6593 0.3535 0.4793+ l/ Y' W4 k. N7 I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25.75 69.08 0.4261 0.3984 0.3300 0.4786+ y# X. k5 t4 a# p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4.43 20.86 0.0611 0.0521 0.2751 0.3792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7.63 24.05 0.1889 0.1912 0.2860 0.42948 A0 c; E; o0 i' F9 {4 p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 3.26 47.47 0.1018 0.1194 0.2633 0.4220& P( i0 o. R6 z9 Y
化学工业 8.19 24.21 0.7012 0.6817 0.2999 0.4358) G- k; C: ^5 s! a- }$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1 10.36 0.0557 0.0626 0.1978 0.3121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84 9.78 0.3661 0.3755 0.2731 0.4107 金属制品业 17.25 21.25 0.1552 0.1305 0.2892 0.3942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12.75 44.36 0.2984 0.3136 0.2716 0.41329 n9 s/ \\, l4 r6 B$ }
加
工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47 39.61 0.1447 0.1725 0.2600 0.422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52 57.23 0.3131 0.3205 0.3024 0.4574- z2 O2 j2 w8 `! }( t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业 11.58 54.64 0.1747 0.1993 0.2659 0.4193
他
电
子
设
备械
制制
造造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业 14.72 58.66 0.0782 0.0873 0.2971 0.4699+ e, G ?- L3 J0 M& J! e
其他制造业 8.97 58.37 0.0632 0.0778 0.2757 0.4556. r! a\g, F7 T+ M9 W
废品废料 0.03 0.03 0.0303 0.0311 0.2782 0.4186# T$ y2 L1 z+ f. j2 {( I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00 1.93 0.1199 0.1198 0.2715 0.4035, j& _$ \\0 g. S- d2 s& c/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00 0.00 0.0053 0.0055 0.2644 0.402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00 0.00 0.0076 0.0075 0.2591 0.3840 建筑业 0.00 4.85 0.0251 0.0366 0.0690 0.1223' }. I+ Z4 D# I$ r7 C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8.10 26.75 0.1621 0.1642 0.2794 0.4187 邮政业 0.00 0.00 0.0021 0.0021 0.2065 0.30709 m/ j! T' K7 [$ H6 D# m+ l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14 3.77 0.0408 0.0411 0.2262 0.3382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4.75 42.22 0.3468 0.3385 0.2940 0.4313 住宿和餐饮业 3.00 38.42 0.0702 0.0904 0.2430 0.4085& h8 b& g' l0 [: ?
金融保险业 0.29 0.43 0.0909 0.0900 0.2707 0.4006: ~: _% h& X/ q; ]+ s. J
房地产业 0.00 0.00 0.0102 0.0101 0.1382 0.2045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0.00 0.00 0.1074 0.1082 0.2737 0.40858 S* c$ T5 ?; N! `) t9 k8 D* q
旅游业 6.28 45.91 0.0058 0.0081 0.2271 0.3976 科学研究事业 0.00 0.00 0.0110 0.0114 0.2358 0.35708 E3 Z9 U. _ q Q/ w
综合技术服务业 0.00 0.00 0.0103 0.0103 0.2291 0.3414
其他社会服务业 5.82 31.56 0.0183 0.0206 0.2157 0.3411+ y. T8 r; ^( p3 m/ C* T
教育事业 0.21 0.35 0.0050 0.0048 0.0546 0.0802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00 0.00 0.0024 0.0025 0.0337 0.05064 R2 {# u: w6 _8 T/ g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07 10.39 0.0149 0.0157 0.2109 0.322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00 0.00 0.0026 0.0027 0.0241 0.0366& ^# |* W2 R7 A+ j6 U: w. {1 d, g
5、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对经济影响力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水平总体偏低。用经济增长速度方程测算,1991-2003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长率为14.4%,要素投入中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贡献率分别为67.4%和3.5% ,拉动经济增长9.7和0.5个百
分点,合计外延式增长率达10.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0.9 %,内涵式增长率仅为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9.1%,直接表明浙江省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数量取得,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方式。与江苏同期测算结果相比,浙江省外延式增长贡献率要高出8.8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资料看,2001-2004年,按当年价计算,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8%,而同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4%,说明浙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从投入产出表中也可以看出,在总产出中,中间投入率较高,2002年全部行业部门为68.3%,而增加值率偏低,仅为31.7%,表明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而且很多行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从表7中可以看出,40个行业部门中,有20个行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在75%以上,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加工、金属制品、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等9个工业行业中间投入率在80%以上,即增加值率不到20%。在可比的35个行业部门中,有20个行业部门2002年的中间投入率比1997年明显上升,增加值率下降。 ; v, C, h1 R& f
表7:中间投入率
1997年 2002年 2002年比1997年增减百分点 U. m6 G. [0 V8 ]* O* U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0.919 0.872 -0.047 J7 F( v# X5 p4 G: i% {4 U8 a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855 0.871 0.016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798 0.859 0.060 金属制品业 0.805 0.813 0.008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业 0.893 0.807 -0.087
纤
维
制
品
制
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819 0.804 -0.015' R9 H8 I1 B( Q, Q: M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830 0.804 -0.02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业 0.770 0.804 0.034$ @4 P/ y' a3 u8 J5 g) |# _0 Y
备
制
造
化学工业 0.778 0.801 0.023- @ ~2 X& y/ \\% y' p
纺织业 0.821 0.792 -0.029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777 0.792 0.0158 {0 K* b: ^- h. m9 w4 V\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729 0.789 0.06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761 0.787 0.0267 `/ y$ W7 j+ i7 r0 ]
其他制造业 0.722 0.775 0.053 非金属矿采选业 0.601 0.772 0.1719 P& H' t6 _% u5 i: s/ k\
建筑业 0.754 0.766 0.012
机械工业 0.777 0.760 -0.01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763 0.757 -0.006
金属矿采选业 0.565 0.757 0.192+ l- [6 m5 }: }0 T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776 0.731 -0.0451 S0 H6 w) E: ~
综合技术服务业 0.643 0.643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552 0.636 0.084 J' f/ x) Q8 i- A2 W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635 0.6357 u) P* W1 X# r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542 0.619 0.077
住宿和餐饮业 0.573 0.573' F' T9 ]; H( K7 P3 r
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0.554 0.554 科学研究事业 0.524 0.542 0.018) u: v0 ^- i* \\) T4 N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569 0.536 -0.0330 y( [6 ~& p2 Z
其他社会服务业 0.502 0.5021 [* D7 w4 S- `' d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747 0.501 -0.246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466 0.475 0.0097 e9 V- }9 p\
教育事业 0.506 0.435 -0.071! ^$ q* ]9 Q- p5 @- X5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392 0.392 农业 0.365 0.391 0.026, U5 J% i g4 [\
邮政业 0.337 0.390 0.053
金融保险业 0.535 0.325 -0.210; I9 u1 l# w! Y u- y- z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433 0.291 -0.142( q, r# d7 H6 X7 Y' i3 _
房地产业 0.207 0.280 0.073, o6 Z; [' D$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546 0.242 -0.304
废品废料 0.000 0.000 0.000' @! O( ]4 s( Q' n
对浙江经济影响力较强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根据钱雪亚、金良家的《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动态分析》(《浙江统计分析》2005年第30期)的分析结果,浙江省影响力系数在1. 2以上的12个工业行业中(不包括其他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0.5以上,即认为竞争力强的行业有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个行业,较强有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而较弱的有化学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3个行业,特别是影响力最大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竞争力指数进入了很弱的区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竞争力更是低至-3.795。2002年于1997年相比,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大都处于下降的趋势,12个行业中,仅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竞争力是回升的,其他8个行业都是下降的,尤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下降的幅度较大。由于这些行业不仅对其他行业的带动力较大,而且也是浙江省的支柱行业,所占的比重也较大,2004年12 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8%,超过三分之二。这些优势行业的竞争力较低甚至下降,不仅制约了这些行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制约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z' A P& n/ {7 S7 w
表8:浙江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及动态比较 [3]% T\ / `- e# k2 D7 T1 q l
1992年 1997年 2002年 1997比1992增减 2002比1997增减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业 0.818 0.993 0.920 0.175 -0.073; d* `; d* x. P# v6 X9 M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业 0.811 0.866 0.774 1.055 -0.092# D; ^( W* W2 L% l3 i' J
制
品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750 0.939 0.530 0.189 -0.409
纺织业 0.783 0.922 0.408 0.139 -0.514# X u\
通用、专用设备制业 0.404 0.281 0.447 -0.123 0.166! j0 _) V6 n1 ]4 Z8 e 交通运输设备业 -0.163 0.638 0.379 0.801 -0.259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制设
备
制
造造造
业 0.131 -0.278 0.091 -0.409 0.369
化学工业 -0.093 -0.312 -0.126 -0.219 0.186) Z5 t+ m* A% D( l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0.183 0.862 -0.219 0.679 -1.081
金属制品业 0.853 0.947 -0.396 0.094 -1.343
金
属
冶
炼
及
压
延
加
工
业 -0.919 -0.983 -0.525 -0.164 0.4589 M% h. @+ ~5 s: N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513 0.911 -3.795 0.398 -4.706 食品制造及烟草业 -0.090 0.230 -0.351 0.320 -0.581 木材加工及家具业 -0.420 0.728 -0.291 1.148 -1.01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
加制料
加
工造工
业 -0.872 -0.330 -1.432 0.542 -1.102 注:排在后3位的行业其影响力系数低于1.2(详见表1)。
6、土地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紧张,且粗放利用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环境压力巨大。据省发改委资料,国家下达浙江省的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的控制指标已用完,沿海地区优质岸线资源使用趋紧。1996-2000年,浙江省GDP年均增长11%,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21.95万亩,而2001-2004年,GDP年增长12.9%,平均每年减少耕地48.94万亩。其中,2001-2003年是建国以来耕地减少最多的年份,三年耕地减少总量相当于1995年至2000年六年的减少总量。当然,由于经济规模的逐年扩大,经济每增长1%所占用的耕地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依靠耕地大量减少带来GDP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浙江省水质性、区域性缺水情况比较严重,而2004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37.9%。 ) h\
高排放的生产方式仍在延续,对环境的压力巨大。2004年,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比重(52.1%)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Ⅴ类和劣Ⅴ类的比重却从23.4%上升到31.3%,地表水水质明显下降,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水质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近岸海域62.2%的海水水质为Ⅳ类和劣Ⅳ类,大部分环境功能区未能达到水质保护目标要求,且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赤潮发生仍较频繁。酸雨覆盖率为89.5%,比2003年上升4.9个百分点,继续呈加重趋势。由于用煤量增加,加之车辆快速发展等原因,空气质量略有下降,城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夜间噪声超标现象较严重。2004年三废排放强度虽比上年下降,但仍然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废水总量、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31.9%、21.2%、80.5%和67.2%,年均增长7.2%、4.9%、15.9%和13.7%。6 j- K9 Z1 ^* `- f3 a8 i& W
(三)制约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因6 Z; \\+ j* R V, i' \\4 K \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未被纳入;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GDP数量的增长而忽视增长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忽视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2 @, j) }* o4 P ; M6 z9 m7 l1 {- b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洁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和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导致各地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无节制地污染环境,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环境的严重污染。省域之间、市县域之间污染物的排放影响,且不愿承担治理责任、互相扯皮的案例已不胜枚举。其次,在现行体制下,企业可以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
续投资,由于社会成本大都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来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企业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第三,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太低,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6 w, x5 t( i6 i) `3 q0 {& ?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牵头的部门如发改委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协调,没有很好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贯穿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考核机制上,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干部政绩考核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用经济增长等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不过,目前中组部正在修改、试点的政绩考核办法,已将发展代价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加进实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占了较大的比重,相信将对今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四、实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W# W1 l( V: Y7 N' G9 j 6 B: E7 D0 q) s\
要实现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政府到企业、社会公众都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基本理念和要求贯穿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转变增长方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p& |+ v( k Q 3 w$ |! x6 R. L; L3 w; S/ U
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要求,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新兴产业。
1、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自然资源大多为可再生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便可以增强其更新能力,实现持续利用。反之,耗用过度,便会降低资源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资源利用的重点,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为了保护现有耕地,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一是要坚决贯彻和执行《土地法》,严禁非法占地和用地;二是要建立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三是对非农业占用的耕地要征收土地占有税和土地复垦、补偿费,以保证现有耕地存量不减少。同时,对现有耕地后备资源如荒山、荒坡、荒地、荒滩等进行开发,以解决用地矛盾。- E+ K7 o K0 ]+ z1 G( Y$ J3 { $ J5 D+ p% }4 A
粮食是生存之本,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浙江省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培育一批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农副产品。+ h6 |' i. A$ X1 u$ u4 v
2、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合理调整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国际资本整合提升已有的块状特色经济,培育新兴国际性产业集群,形成若干总量规模、创新能力、装备水平、资源利用率等居全国前列的全国性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8 N' q6 |3 _
一要推进工业合理布局。在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和污染防治能力的前提下,整合提升块状特色经济,形成若干总量规模、创新能力、装备水平、市场份额等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要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加快中心城市的设施建设和功能转换,在吸引大企业总部和大的科研机构落户的同时,积极调整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工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基础设施、资源、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度。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装备和企业,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的治理和布局调整力度,鼓励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和产品,逐步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工业布局结构。
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是比较慢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明显,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发展速度不快。因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根据浙江的科技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植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和环保产业;重点扶持壮大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机械成套设备、家电、食品、造纸、服装、丝绸等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速改造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冶金等需求压力较大的传统产业,降低中间投入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提升工业增加值率。尽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科研、生产等环节加大对具有潜在国际竞争优势行业的扶持力度。6 Z- y+ X+ m0 D
7 C9 d( k. q6 C5 j7 K+ T9 ^
3、要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各类服务行业向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交通物流、贸易、中介、信息等需求压力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促。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消费层次提升要求。进一步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鼓励发展社区服务、农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实施CEPA为契机,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抢占现代服务业的某些制高点。1 ~$ U( V9 {+ }+ @; j2 y ) K4 X2 }3 H( @5 G) o( _2 u
服务业涉及面很广,而且服务业的新型业态还在不断产生,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增加直接投融资和项目融资的比重。二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扩大就业的同时促进城市化发展。三要根据现代服务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立足于现有基础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属于核心技术范畴的、有广阔实用价值或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有效开展技术攻关及其应用性推广,以带动浙江现代服务业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四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通常有过境支付、跨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贸易形式。扩大“商业存在”需要以服务业的对外投资为前提,发展“自然人流动”需要有一批符合国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在短期内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把“跨境消费”(如
旅游业、国际会展、中文教育、中医服务)和“过境支付”(如国际电信、国际运输、软件出口等)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形式。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行业,如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会展、对外承包工程、现代物流等,鼓励企业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业转移。同时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服务贸易出口领域。五要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按照建设“数字浙江”的总体要求,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普及各种信息化的服务方式,以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协调发展。9 V+ R& W/ P) j\ ) Y/ w. J8 ^& _0 k, b8 \\0 {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培育力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0 I% G$ [: T: w9 t4 ^
1、积极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技素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建设创新型社会。要继续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瞄准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后劲。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扶持与科技人员自主创业相结合,促进科技中介、科技信息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政府财政科技投人的增长幅度必须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以民间和企业资金为主,政府积极扶持,抓紧组建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的风险投资公司,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来浙发展风险投资。各类金融机构要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建立完善吸引民间资金多渠道投资科技的机制。要建立科技人才开发体系,加大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保障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4 H0 i# I3 s' W: e* H- y
% z X& ^3 [, k. f3 T/ r3 j7 b
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生态省、发展循环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重点,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自主创新形式,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要装备开发项目。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创造宽松的融资条件,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积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体系,走出一条通过资本市场获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的路子。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运用,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生产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有品牌为主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打造品牌大省。建立公共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公共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产权市场和科技产品交易会。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构建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体系。加强国内外创新创业的互动,支持浙江省各类人才到省外创业、深造,鼓励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增强企业科技实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对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增提折旧、科技开发费等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大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建立区域性的技术创
新中心,开展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对技术进步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消化吸收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引进代表技术发展前沿水平的关键性产品和技术,并加快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 J( @: z {$ z, U , s v% b6 y& l( {8 n1 j1 u, f
3、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要给予城镇居民、农民、外地打工者同等机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新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本地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高等教育要鼓励尝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素质人才,优化专业结构,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此外,要加快发展远程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 |# ^5 \\0 U9 O. e( @; u4 `$ ? 6 @5 g$ H) ~% R% {4 ~, x3 M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B v
1、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实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改进资源开发和使用方式,清晰产权,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成本,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的效率,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促进全社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项目,提高浪费资源型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近年来,浙江省万元GDP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增效还有很大潜力。2004年每亿美元GDP能源消费量为6.78万吨标准煤(以当时的汇率计算),高于2000年世界平均4.48万吨标准煤的水平,更高于高收入国家2.9万吨标准煤的水平(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推算)。要大力培育居民绿色消费意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强节能建设、生态住宅建设,推广高性能、低耗材、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开发和使用环保型运输工具,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消费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建设节约型政府,发挥政府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 E0 Q- @, F6 Z# e0 a- s0 p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少单位经济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完善资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补偿机制,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省域之间、市县域之间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和治理问题,明确责任范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积极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引导企业研究、引进、消化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推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态设计,禁止高污染项目,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创建循环型企业。加强对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对新建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引导企业通过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创建循环型工业园区。8 g$ P7 ^: u8 ~& D, i 6 o9 J: E$ q/ g
3、积极克服土地、能源、水资源约束,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一是要提高土地支撑能力。
通过合理围垦滩涂、开发低丘缓坡等措施,积极开展土地整理,盘活土地存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调整、置换、提高容积率等办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按照“双控”指标执行相关土地供应政策,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二是要提高能源支撑能力。确立节能优先战略和能源多元化战略,多渠道开拓国内外能源资源,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改进能源管理。三是提高水资源支撑能力。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力度,全面规划和建设安全饮水、治污净水、节约用水、科学调水等“四水工程”。加强海水淡化、综合治污、改善水质等技术开发和工程投资力度,增加水资源供给。要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水权制度,构建水权交易市场;要增强企业和居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经济和社会。要蓄水、引水、节水并重,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 5 i5 k2 ]( k1 m
[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彬。/ [( _: }0 x/ T) P0 p1 }
[2]数据资料引自2005年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三角洲统计年鉴工作座谈会上的所做的“当前经济形势和统计改革发展”讲话稿和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 所做主题报告。\
[3] 转引自《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浙江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动态分析》(《浙江统计分析》2005年第30期,第20页),钱雪亚、金良家,行业排列有调整。
正在阅读:
从投入产出表看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06-24
衡阳恒大绿洲首期一标段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110204-20
特种设备隐患管理制度流程03-09
介绍寿司作文600字06-18
临江市政府网02-17
2007年南昌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03-12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846材料力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07-26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01-23
生物化学 复习要点 - 图文01-2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测试题11-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投入产出
- 浙江经济
- 可持续发展
- 坪塘大道道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湖北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10.17修改版v2.4)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边缘问题探究
- 广西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东安县杨江河坝电站增效扩容改造
- 造价员GB50500-2008清单学习(成)
- XP - SP2服务的详细介绍
- BOBLBEE宝宝贝简介
- 外墙保温施工方案
- 淮中英语2010初一自主招生
- 安徽重点项目-宣城节能环保幕墙和铝模板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加强学习“枫桥经验”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 android应用程序界面UI详解
- 福安市博物馆·历史展厅前言、结束语
- 2015合肥市蜀山区事业单位招聘笔试时间
- 六年级下册品社3.1地球哺育了我们教学设计课件
- 多层印制电路板基材技术进展
- 2014年秋学期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随笔
-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2)
- 2014-2015学年下学期四年级期中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