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更新时间:2023-09-14 19:14:02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 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 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① 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

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② 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

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 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 赋(代役税)很重。

③ 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

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 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 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

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 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 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 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

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 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 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

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 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 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 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

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 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 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① 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② 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 头税的变化; ③ 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 ④ 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s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