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
更新时间:2024-02-08 23: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烟月不知人世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试卷
青海师大三附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而下之器表现着形而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
A.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B.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C.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D.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
.
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
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
.
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
.
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 假:借给 .
B.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 坐:因犯??罪 .
C.会帝厌兵 会:适逢 .
D.第遣使吊赙其家 第:按次序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鹿虔扆
②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 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 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8.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9.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
(2)《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 ,。
(3) , ,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
篇二:诗歌练习492文档
一 鹿虔扆《临江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鹿虔扆(y ǐ):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荒苑:荒废的皇家园林.③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④藕花:荷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这种 悲不是通过词人自己之口直接表达,而是由词人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
2.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晚唐五代词大体可分为___和___两个艺术流派。(2分)
4.此词通过景物的衬托、气氛的烘染,曲折地表达了_________的主题。(2分)
5.词的下片颇具艺术感染力,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6. 作者是如何使用拟人手法抒发亡国之恨的?(3分)
7. 本文是如何使用衬托手法的?使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B (没有表达厌倦之情,表达了词人人世沧桑之感)
2.作者写了重门紧锁、绮窗紧闭、月照深宫、残荷泣露的旧苑,营造了静寂凄清、荒凉悲怆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盛衰之感,亡国之痛。
3.花间词(西蜀词) 南唐词(2分)
4.亡国之痛(意思相近即可)(2分)
5.要点:(1)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感染力。(2)拟人化。移情于物,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共4分)
6在作者的笔下,荒苑中的一扇扇“绮窗”,因人去楼空而感到寂寞,愁对秋空;野塘中的一朵朵“藕花”,因暗伤亡国竟相向而泣,泪湿香红。作者更为“烟月”仍照深宫,而责怪她的懵懂。这样,“绮窗”、“藕花”、“烟月”都和人一样成为历史沧桑的目击者,而“暗伤亡国”的“藕花”,更成为作者感情的化身。
7.以“金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字样来暗示当年的繁华,使荒凉中闪现着繁华的余晖。 写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就使这一荒凉景象显得更加可悲,也使今昔之慨与兴亡之感浮现纸上。 二: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景象(2分)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2分)。
(2)要点:① 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拟人。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③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翻译:
宫门层层紧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望着秋天的夜空,不禁悲从中来。自从皇帝去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再也不见皇帝的踪影。宫殿里的歌舞之声,也早已随风而逝。
天空云雾笼罩的月亮,不知人事的变更,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在荒废的池塘中,朵朵莲花相对开放,滴滴清露滑落,像她们暗暗伤感亡国的泪珠。
赏析:
鹿虔扆的生卒、籍贯、字号皆不可考,后蜀时登进士第,官至学士,广政间(约938~950)出任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人称鹿太保。鹿虔扆长于小词,特为后蜀主孟昶欣赏,蜀亡不仕。《花间集》收鹿虔扆词六首,这
首《临江仙》应推其最出色的代表作。从格调的悲伤惆怅推测,此词当于蜀亡所作,尽抒作者的黍离愁情,亡国悲境。
上阕开篇二句,便酝酿了全章冷寂荒凉的基调:紧扣的铁锁、深闭的重门、萧瑟的荒苑、积尘的户牖、孤寂的秋空,一切都笼罩于无言之“静”中,既在视觉上造成了浑重沉闷的压抑感,又流露了几许饱含历史沧桑的悲哀。此处“秋”字点明时为清秋时节,而“愁”字则可谓全词的词眼,整章的情景描写乃依此敷衍开去。“愁”为何事呢?随后“翠华”三句即晓以明情,原来是人去楼空、歌吹声断之悲。 “翠华”意指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陈鸿《长恨歌传》就有“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句,这里“翠华”当做帝王的代称;“玉楼”谓华丽的楼台,辛弃疾词《苏武慢?雪》有云:“歌竹传觞,探梅得句,人在玉楼。”可以想知,歌舞升平的玉楼作为欢娱的圣地,定曾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这与当年鹿虔扆追随蜀主孟昶的宴赏快意生活,又有着如何的相似啊!然而世事无常,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此不难发现,“愁”之意味其实颇为深厚,并不限指对昔日欢娱不再的叹息,其更真切的内涵还在于作者深沉的故主之念与故国之思,这一亡国臣子的千转愁肠有着更普遍的感染力。
二 修睦《落叶》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落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
2、 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赏析】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
篇三: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城市文明是一个多维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打量,会呈现不同的维度:在建筑学视野里,一个文明城市首先是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文明城市就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竞争力和总体实力强盛的城市;在美学界域内,一个文明城市就是各种建筑错落有致、各色景观靓丽怡人的城市;在政治学视角下,一个文明城市就是权力依法运作、治理秩序井然的城市;在伦理学架构中,一个文明城市就是市民讲信修睦、礼让包容的城市;在社会学框架里,一个文明城市就是社会矛盾较少、社会关系和谐的城市。
②由于城市是人的集居地,人的现代素质是城市文明的根本载体,所以,城市文明究其本质是市民高超素养的充分彰显,是市民现代素质的集中体现。市民现代素质是指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以及其他职业素质及其进步提高的过程。在我国,市民现代素质不仅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市民作为信仰、道德和法律等的载体和实践者,最终还决定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联系和动态的角度看,市民现代素质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而且成为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杠杆和依托。
③当前,市民现代素质问题之所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从根本上讲是由城市现代生产力的迅猛演进和城市经济社会体制转轨变型所引发的。城市现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经验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臻显要,科技知识渗透于生产要素和营销过程,物化成第一生产力。而现代管理知识与经验则成为凝聚整合生产力要素、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越来越决定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生产,需要相应地建立起一整套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所有这一切都对城市中的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提高城市人的综合素质与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格格不入的,只有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实现人的素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
④现代城市文明程度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素质。不难见到现代城市人中那种具有文化而独缺少“文明”的人,这类人一切时髦的东西都追逐过,一切“新”的时尚也了然于心,然而却似乎丢掉了作为现代人的根本,即生命中最朴素、最简单的元素,因而丧失了心性、公正、理想的人不能称之为现代城市人,甚至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选自刘金祥《城市文明与精神气质》)
1.下列关于“市民现代素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市民现代素质之所以是城市文明的根本载体,是因为城市文明是市民现代素质的充分彰显和集中体现。
B.市民现代素质只要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就能成为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杠杆和依托。
C.作为道德、法律等载体和实践者的市民,能决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D.市民现代素质问题成为当前全社会的热点话题,与城市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体制转型有很大关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列举了考量城市文明的多维视角,阐释城市文明的概念内涵,为下文的论述提供支持。
B.文章第②段阐述了城市文明与市民现代素质的关系,强调了市民现代素质对城市文明发展的意义。
C.文章第③段阐述了影响人的现代素质提高的因素,强调城市文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有着更高要求。
D.最后一段在前文阐述城市文明以及与人的素质的关系之后,认为只要实现人的文明就有城市文明。
3.为什么说城市发展“对城市中的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宁,本贝州安平人,后徙卫州。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因落魄,客剑南。又从李宓讨云南,行军司马崔论悦之,荐为牙将。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过
州,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然之,以奇锦珍贝遗献诚,且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寇西山,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虏众惊相谓曰:“宁,神兵也!”及还,武大悦,装七宝舆迎入成都,以夸于军。
永泰元年,武卒。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皆请英干之兄英乂为节度使,宁与其军亦丐大将王崇俊。奏俱至,而朝廷既用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声言助宁,实欲袭取之,即徙宁家于成都,而淫其妾媵。宁惧,益负阻。英乂乃自将讨之,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遂败归。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为韩澄所杀。
大历三年来朝。历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宁西川节度、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尚书右仆射。
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因潸然涕下。杞闻之,思有以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会泚行反间,而除柳浑为宰相,署宁中书令。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盩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署中书令,今果后至,复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若凶渠外逼,奸臣内谋,则大事去矣。”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缢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其家,中外冤之。帝乃赦宁亲属,而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再宿而拔 拔:攻克
B.丐大将王崇俊丐:请求
C.思有以构宁于帝 构:出卖
D.颠不能扶 颠:跌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心欲与俱西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且求宁,献诚果喜 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
C.即徙宁家于成都 而控于地而已矣
D.则大事去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宁出身儒家而喜纵横,落魄客居剑南,后被行军司马崔论举荐为牙将。宝应初年,蜀地动乱,严武奏请让他担任利州刺史,崔宁赴任,山贼就逃跑了。
B.崔宁在汉州刺史任上表现出优异的军事才能,令敌军佩服。崔宁奉命率军收复失地,靠近城后,侦察选择了恰当的地点,用挖通地道进攻的战法获得胜利。
C.崔宁富有谋略,在与节度使郭英乂的斗争中获胜。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崔宁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攻打郭英乂。
D.崔宁遭人陷害,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献给皇帝,并上奏皇帝崔宁谋反,卢杞又假装自责博得皇帝信任,崔宁被缢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4分)
(2)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3分)
(3)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8分)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
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这种悲不是通过词人自己之口直接表达,而是由词人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
9.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披绣闼,俯雕甍,① ,② 。闾阎扑地,③ ;舸舰迷津,④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⑤,⑥ 。
(王勃《滕王阁序》)
乙:①谁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③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④彼童子之师,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⑤人不知从太守游而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窗台上的马丁
[美]维尼·威列特
马丁从办公室窗口的偏身往下看,不寒而栗。从他身处的20楼向下望去,街上的人小得像蚂蚁一样,但他知道他一定能成功。
正在阅读: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02-08
《西安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9年—2020年)》05-09
库存管理控制方法108-10
柯尼卡美能达162210技术维修模式11-05
浅析如何给贵州茅台估值01-17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全文04-27
数字罗盘HMR3000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_俞红杰08-15
NBA 2k13手柄操作指南05-16
夏夜美景作文300字07-12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深宫
- 清露
- 暗伤
- 夜阑
- 亡国
- 相向
- 不知
- 人事
- 网络流行经典语录--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工程索赔意向书优秀范文
- 描写战争场面精彩段落
- 心情短语--有关七夕的说说,轻轻地,不惊你梦;只愿你,梦中有我
- 党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三严三实”“四风”“六查”对照检查材料
- 2017新年精彩感言
- 出租车拒载检讨书
- 《讲文明,树新风》征文
- 情侣甜蜜话语大全
- 2017最全毕业晚会串词
- 名人成功创业故事3篇
- 描写山水风光的优美段落
- 谜底是牛的谜语
- 2017年第22届消防日活动主题-历届消防日活动主题
- 【人教版】英语必修4单词表
- 怎样速记英语单词
- 重庆人要知重庆事,阅读以下材料(摘自2017年1月18日,重庆市第四届...
- 《爱我中华》串词朗诵词《爱我中华》歌词
- 2017国庆65周年征文5篇
- ...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