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4届IBO理论试题及详细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20 13: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原生生物届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4届IBO试题
选择题 1.在某一类型的血细胞中,一种电中性物质的浓度比周围血浆中的该物质的浓度高得多,然而此物质仍能继续不断地进入细胞。该物质进入细胞的这一过程是:
A 渗透作用 B 简单扩散作用
C 易化扩散即进行得较快的扩散作用 D 主动传送(或称活性转运)
2.一U–形管中装有两种木同的溶液R和S,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与S相比,R为低渗溶液,右图中黑色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当右图中的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溶液表面是一样高还是不一样高?渗透压(或渗透势)是相等还是不相等(参看下图)?
A 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 B 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 C 左侧较高,且有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 D 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
3.下列四对名词中,哪一对的表述是合适的?
A 叶绿体——贮藏酶 B 过氧化(酶)体——细胞中的转运作用 C 核仁——核糖体亚基的组装部位 D 溶酶体——细胞中的发电站 4.利用光学显微镜能够看到当细胞开始失水时,植物细胞不如动物细胞收缩得那么显著。这是因为:
A 质膜的伸缩性不同 B 质膜上的小孔数目不同 C 细胞的渗透势不同 D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E 液泡的大小不同
5.将新鲜马铃薯切成长恰为5cm的长条(粗细相同),再将各条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溶液中。4小时后,测量每一条的长度。下图所列为各条的长度与甘露醇溶液浓度的关系。下列两条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1)在40g/l的甘露醇溶液中4小时后的马铃薯条仍有膨压(仍处于一定的膨胀状态)。 (2)在100g/l的甘露醇溶液中4 小时后的马铃薯条中细胞质已与细胞壁分开,即已发生质壁分离。
A (1),(2)都对 B 仅(1)对 C 仅(2)对 D (1),(2)都不对 6.若向茎的一侧照光,它会向光弯曲(下图a)。这种正向光性是由于茎顶端所合成的物质引起的。在一株曾经是两侧都照光植物顶端之下作一横切口(不切断),并向切口中插入一玻璃片,然后从切口的一侧向植物照光。现在植物会怎样生长?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 1 -
(下图b)?
A 茎向照光侧的对面弯曲,因为玻片使得促进生长的物在照光一侧积累
B 茎向照光侧的对面弯曲,因为切口中的玻片阻止了抑制生长的物质在照光一侧的运输 C 茎不弯曲,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正向光性不是由于照光一侧的生长减慢
D 茎向照光一侧弯曲,因为光的作用是引起促进生长的物质向背光一侧下运 7.下列元素中哪一种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但又不是叶绿素的组分? A 碳 B 镁 C 氮 D 铁 E 氧
8.从海的不同深度采集到4种类型的浮游植物(Ⅰ、Ⅱ、Ⅲ和Ⅳ)。测定了每种类型的光合作用,如下图所示。在最深处采集到的是哪种类型的浮游植物?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9.下图为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同样类型植物的叶子。植物P的叶缘上有小滴水出现,植物Q则否。哪株植物的叶子的渗透势较负(渗透压较高)?哪株植叶细胞的膨压较高?
A B C D 渗透势较负 膨压较高 植物P 植物P 植物Q 植物Q 植物P 植物Q 植物P 植物Q 10.一株C3植物和一株C4植物,放在同一钟罩下。钟罩内与外界空气隔绝,并每天照光12小时,共照若干天。1周后,C3植物死亡。这是因为:
- 2 -
A C4植物在夜间的呼吸需氧较少 B C4植物较能抗旱
C 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较高
D C4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3植物晚上呼吸作用所放出的CO2都利用了,因而使C3植物消耗尽了
11.下图是许多个连续24小时的树干直径变化的资料。星期五是个干燥的阴天,你推测其前一天的气候可能如何?
用树干测量器测量树干的直径
A 有雨无风 B 有雨风大 C 晴天,湿度大 D 晴天,湿度低 12.钾在气孔开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是: A 改变保卫细胞的原生质膜对水的透性 B 改变保卫细胞的渗透势
C 调节植物激素脱落酸的合成,脱落酸是保卫细胞中糖转变为淀粉所必需的 D 调节保卫细胞中淀粉和有机酸的产生和分解
13.在大气湿度高的情况下,钙不大可能会被运入发育中的果实内。这是因为: A 钙只能通过木质部运输,而大气湿度高时此过程不能进行 B 钙只能在韧皮部中运输,而此时这种运输不能发生
C 蒸腾作用停止,其结果是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运输都停止 D 气孔关闭,向果实中的运输也停止
14.与C3植物相比,C4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浓度低得多,这是因为: A C4植物的呼吸速率较高 B C4植物的呼吸速率较低 C C4植物无光呼吸 D C4植物有光呼吸
15.下图所列为Ⅰ和Ⅱ两株植物的日长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由此曲线可以判断:
A Ⅰ是短日植物,Ⅱ是长日植物 B Ⅰ是长日植物,Ⅱ是短日植物 C Ⅰ是短日植物,Ⅱ是日中性植物 D Ⅰ是长日植物,Ⅱ是日中性植物 E Ⅰ是日中性植物,Ⅱ是短日植物
- 3 -
16.在许多实验中已观察到,植被的消光量随叶面积指数(LAI:每平方米土地上总叶面
-×
积的平方米数)而增加,其公式是:Id=I0×eKLAId式中Id是在植被中d处(从植被顶点到d点的距离)的光照强度。I0是植被之上的光照强度。K是消光系数,LAId是累积的叶面积指数(从植被顶端开始测量到d处为止)。
以下叙述中哪一条不正确?
A K随叶片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B K随叶绿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C K随植被中叶片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K随植被中光反射的增强而增加
17.两棵同一种的树,直径分别为10cm和40cm,但树皮一样厚,其原因可能是: (1)次生韧皮部比次生本质部少得多; (2)死的韧皮部细胞被压挤到一起; (3)形成了落皮层,外面的树皮脱落了。 上述理由中,哪条正确?
A (1)和(2) B (1)和(3) C (2)和(3) D (1),(2)和(3) 18.如何获得多倍体植物?
A 用植物进行自花传粉,于是获得纯合子系;纯合子系自交,于是表现杂种优势 B 先选择人们所需要的个体,将其性器官暴露在射线之下,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发生变化,新的遗传特性就出现了
C 为提高生产力,从许多系中进行选择,再进行杂交即可
D 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的纺锤丝瓦解,于是成对的染色体不能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中向两极分开
19.陆生植物的主要进化趋势是:
A 孢子体与配子体阶段有明显的区别 B 单倍体阶段缩短
C 无性阶段缩短 D 增加配子体的复杂性
20.脊索动物门的下列特征中,哪一种也存在于成年的被囊动物(尾索动物亚门)中? A 有脊索 B 有鳃裂 C 有尾 D 有背侧管状神经系统
21.请指出下列各组动物中代表了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复杂性增加顺序的一组? A 蟾蜍→兔→鳄→鲨鱼 B 鲨鱼→青蛙→鳄→兔 C 鲨鱼→鳄→兔→青蛙 D 鳄→狗→鲨鱼→蟾蜍 22.在下列的哪一处血液迅速丢失其中的氧?
A 肺泡 B 小肠中的毛细血管 C 肺静脉 D 肝门静脉 23.在下列各类动物中,哪一类动物的卵黄囊极小?
A 体外受精的类群 B 由母体的血液给胚胎提供养分的类群 C 体内受精的类群 D 有尿囊膜的类群
24.下列特征中哪一种是鸟类与兽类胚胎发育所共有的?
A 全裂的卵裂 B 原条 C 滋养层 D 卵黄栓/团块
25.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发育成组织和器官。指出下列各组合中的正确者?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血 大肠 骨骼 肝脏 肺 肺 肾脏 心脏 A 脑和脊髓 B 脑和脊髓 C D 皮肤 表皮 26.在进化过程中,新性状的出现是由于:
A 在一个原先是为别的性状编码的基因内点突变的积累
- 4 -
B 基因复制成为两个拷贝并在其中一个拷贝内点突变的积累 C 调节基因内的突变
D 基因型对有利表型的记录
27.在1.5×108a前(用150MaBP表示)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的值用S值来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图表示150MaBP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00MaBP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a、b、c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了新种?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新种形成 环境不变 A B C D b c c b a c a b 28.哪种细胞器参与纺锤体的形成?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E 微管 29.何种特性使得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
A 它们是疏水的 B 它们是亲水的 C 它们吸水迅速 D 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
30.某人在观察一正在发生有丝分裂的细胞。指出下列各项中足以证明细胞是植物的而不是动物的一项?
A 没有纺锤丝 B 没有中心粒 C 染色体发生复制 D 核膜消失
31.人的红细胞属于A,B还是O血型,决定于其表面上的化学标记物,这些标记物是: A 脂类(脂质)分子 B 寡糖 C 多肽 D 抗体 E 核酸 32.大多数植物贮藏能量的形式是:
A 糖元 B 纤维素 C 油脂 D 葡萄糖 E 淀粉 33.下列细胞器中,哪一种没有膜包被着?
A 线粒体 B 质体 C 高尔基体 D 核仁 E 溶酶体 34.下表列出果蝇中几种基因的交换率(已经查明)。这些基因的顺序是:
基因 基因 交换率(%) bi bi wi wi ec fa ec fa 1.4 3.9 4.0 1.5 A bi—ec—fa—wi B bi—ec—wi—fa C ec—bi—fa—wi D ec—bi—wi—af
35.一只黑色雌兔与一只白色雄兔交配后产了一窝黑兔。此窝中的一只黑色雌兔与一只白色雄兔交配。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二次交配后的子代会出现什么情况?
A 3黑和1白 B 3白和1黑 C 只有黑色 D 2白和2黑
- 5 -
36.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机会是多少?
A 1︰25 B 1︰50 C 1︰100 D 1︰625 37.下图所示的家谱表示的是一种很少见的遗传性肌肉萎缩症。这种病很可能起因于下面给出的哪一种基因位点的突变?
健康(有病)♀ 健康(有病)♂
A 隐性、常染色体 B 显性、常染色体
C 隐性、在X染色体上 D 在Y染色体上 E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
38.在基因完全偶联(情况Ⅰ)和基因独立遗传(情况Ⅱ)两种不同的条件下,AABB×aabb杂交后的F2中可以各产生多少种表现型? 情况Ⅰ 情况Ⅱ A B C D E 9 2 4 3 4 16 4 16 4 9 39.家猫有一基因“Orange”,是性连锁的,而且是中间显性,即杂合体猫为玳瑁猫。一只玳瑁色的雌猫(Oo)和一只红色雄猫(oY)交配,生下的小猫应是什么毛色?第三种颜色是斑纹色(OO,OY)。
雌 雄 A 玳瑁色 红色和斑纹 红色和斑纹 红色和斑纹 B 玳瑁色和红色 红色和玳瑁色 C 玳瑁色和红色 D 红色和斑纹 40.家猫常染色体上有一基因“White”,表型为白色,是显性上位的基因;基因“Orange”是性连锁基因,O是斑纹色,o为红色,而杂合体为玳瑁色。一个白色雌猫与一个斑纹雄猫交配,出生的小猫是:1只红色雄猫、1只玳瑁雌猫、1只斑纹雌猫、1只白色雄猫、1只白色雌猫。
小猫母亲的基因型是:
A WWOo B WwOO C WwOo D Wwoo 41.以下是果蝇产生眼色素B和D的反应:
物质A???色素B 物质C???色素D
野生果蝇有两种色素B和D,眼睛为红褐色。缺乏色素B表现为鲜红色,缺乏色素D为褐色色眼,两种色素都缺乏表现为无色(白色)眼。将一只白眼纯合型的果蝇同一只野生型果蝇交配,其子一代F1可具有什么酶?
A 只有X B 只有Y C 有X和Y D 无
- 6 -
酶X酶Y42.指出下列阐述中错误的一句:
A 某些先天行为型可以通过经验而改变 B 趋性永远不会与固定行为型一起发生 C 超常刺激常常引起更强烈的反应
D 固定行为型是极为刻板不变的本能行为
43.银鸥喙上的红点对它的雏鸥具有何种特殊的功能?
A 超常刺激 B 信号刺激 C 抑制攻击 D 识别双亲的标记
44.很多蛾类都是利用性信息素来吸引异性,通常是雌蛾呆在一处释放这种物质,而雄蛾则从远处飞来找到雌蛾。其具体途径是:
A 雄蛾被性信息素激活,逆风飞向气味源(趋风性),最终靠信息素引导降落在雌蛾附近
B 雄蛾被性信息素激活,利用气味浓度梯度来导向和降落
C 雄蛾被天气条件激活,先作随机飞行,直到感受到性信息素后才能发现附近的雌蛾 D 雄蛾被天气条件激活,依靠天空中的信息作定向飞行,最终由性信息素引导它降落在雌蛾附近
45.在秋季鸟类迁飞时,有些种类的幼鸟是与它们的双亲一起飞,而另一些种类的鸟则是幼鸟和成鸟分开飞,这与下面的哪一项有关:
A 亲鸟在一个季节内的繁殖次数 B 该种鸟类个体的平均寿命 C 迁飞期间的食物需求
D 迁飞的方向和距离是由学习决定的还是由本能决定的
46.训练鸽子在每天上午10点钟从一个取食器中取食,取食时只要啄一个机关就能得到食物。此后将这些鸽子向东经方向运送60°到P地。在这一新地点,它们会在当地时间几点钟去啄取食器的机关。
A 上午10点 B 上午4点 C 下午4点 D 下午2点 47.调节季节迁移最重要的因素是:
A 大气平均温度的变化 B 日照长度的变化 C 食物来源的减少 D 捕食压力的增加 48.下面哪种现象不受光周期的影响?
A 群聚 B 蜕皮换羽 C 开花 D 睡眠
49.发生在自然种群中的利他行为(如狮群中的雌狮保护所有幼仔)是因为: A 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B 有利于家族的延续
C 有利于家族成员共有基因的传递 D 群选择(group selection)机制
50.一个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大意如下图所示。以下的哪一类细菌将把蛋白质转化为NH3?
A 分解者 B 化能合成细菌 C 氮氧化菌(Nitrogen oxidizers) D 自由固氮菌 E 氨氧化类(ammonia oxidizers)
51.请指出下列表述的氮进入生态系统各种途径中错误的一项: A 蓝细菌 B 大气闪电 C 工业合成氮肥
D 大气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沉积 E 反硝化作用
52.在一个富营养化的淡水湖中有大量的蓝绿藻使得这个湖泊不再适合人们进行娱乐消遣活动。下面的哪一种措施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 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如河鲈、狗鱼等) B 大量引入吃鱼的浮游动物 C 完全除去吃鱼的浮游动物 D 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 7 -
53.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描述能量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下面的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位于生态金字塔顶部的消费者生态效率最高
B 约有10%的能量可以从一个营养级进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中
C 在每一个营养级可刮用的能量中有10%以热的形式或在细胞呼吸中散失 D 只有25%的能量可以从一个营养级进入下一个营养级
54.稻田中存在下面的哪一类植物时可以少施甚至不施氮肥?
A 红萍(Azolla属,与蓝藻共生) B 绿藻 C 褐藻 D 苔藓 55.在两个生态系统(草原和森林)的交界处有一个过渡区(生态交错区),生活在这个过渡区中的动物的特点是:
A 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小 B 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动物多样性较大 C 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植食性动物较多
D 与两个邻近生态系统相比捕食动物和寄生动物较多
56.动物种群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下面哪两个重要参数的共同作用? A 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 死亡率和迁移 C 死亡率和种群所占地域的大小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E 食物来源和领域大小
57.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原生演替的实例?
A 苔藓一地衣一草本植物 B 地衣一草本植物一苔藓 C 地衣一苔藓一草本植物 D 草原植物一苔藓一地衣 E 草本植物一地衣一苔藓
58.下图是温带地区原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是:
A Ⅰ=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Ⅱ=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 Ⅰ=整个种群的生物量 Ⅱ=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C Ⅰ=土壤腐殖质的总量 Ⅱ=整个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D Ⅰ=食肉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Ⅱ=食肉动物的总生物量
59.右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这是指哪两个生态系统?
A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B 热带雨林 温带阔叶林 C 冻土苔原 热带雨林 D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60.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两类细菌竞争食物的实验。在两类细菌的混合培养液中测定了第Ⅰ类细菌后一代(即Zt+1)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前一代(即Zt)所占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在下
- 8 -
图中,实线表示观测到的Zt+1和Z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Zt+1=Zt时的情况。从长远看,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A 第Ⅰ类细菌与第Ⅱ类细菌共存 B 两类细菌共同增长
C 第Ⅰ类细菌把第Ⅱ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D 第Ⅱ类细菌把第Ⅰ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61.在一鲑鱼养殖场中进行了一项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终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终密度的测定是在鱼池中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应如何解释实验中的这一现象,即当初始密度较高时,最终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而变化?
A 鱼池中有害物质的积累 B 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 C 密度制约出生率刚好补偿死亡率 D 密度制约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 E 密度制约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
62.下图表示了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由此我们对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和腐殖质的积累应得出什么结论?
- 9 -
A 冻土苔原 B 冻土苔原 C 热带雨林 D 热带雨林 落叶层分解速度 腐殖质的积累 低 低 高 低 低 高 高 高 63.下图表示的是一次森林火灾后次生演替过程中三种量的变化,这些量是:
A Ⅰ 植被生物量;Ⅱ 初级净生产量;Ⅲ 次级生产量
B Ⅰ 初级净生产量;Ⅱ 植被生物量;Ⅲ 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 C Ⅰ 次级净生产量;Ⅱ 初级净生产量;Ⅲ 三级净生产量
D Ⅰ 生态系统呼吸;Ⅱ 初级净生产量;Ⅲ 三级生产者生物量
64.在过去的10年里,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增加,以下因素中的哪一种与这一现象无关:
A 砍伐热带雨林 B 燃烧化石燃料
C 大量使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 D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日益扩展 E 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增加
65.下面的说法中哪一种是错误的有?
A 两个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总是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排除 B 植物和动物都有生态位分化
C 生态位分化可以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D 植物的自疏现象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66.种群的增长速度经常用下面的逻斯谛增长方程表示:dN/dt=rN(K-N)/K。方程中N是个体数量,r是内禀增长率,K是环境负荷量。根据此方程,种群中个体的平衡数量将决定于:
A 只有r B 只有K C r和K D N和K E r和N
67.在许多实验中已观察到,植被的消光量随叶面积指数( LAI:每m2地面上总叶面积
(-×)
的m2数)而增加,其公式是:Id=I0×eKLAId。公式中的Id是在植被中d处(从植被顶到d
- 10 -
93. DNA复制发生在: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94.在细胞周期的哪一阶段染色体伸得最开?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E 末期
95.CO2由体细胞转运至肺的4种可能方式为A~D,其中哪一种是不存在的? A 结合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亚铁离子上
-
B 作为HCO3存在于血液的缓冲体系中 C 结合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蛋白质上 D 溶于血浆中和红细胞的细胞质中
96.下列物质中的哪一种符合“在健康人肾的鲍曼氏囊中的浓度为0.1%,而在最终的尿中浓度为零”的条件。
A 磷酸钙 B 葡萄糖 C 氯化钠 D 尿酸 97.下列4种器官中,哪一种不属于免疫系统? A 淋巴结 B 胰脏 C 胸腺 D 脾脏 98.请指出关于巨噬细胞说法中错误的那条。
A 巨噬细胞与变形虫有些相似 B 巨噬细胞产生抗体 C 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素 D 巨噬细胞进行吞噬作用
99.右图中的哪种或哪些器官是由脑下垂体分泌的一种或几种激素控制的?
A 只有1 B 只有2 C 只有1和2 D 只有2和8 E 1,2和8
100.下列病症中的哪一种可判断为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不足?
A 血糖减少 B 血中尿素增多 C 血钙减少 D 血中氨基酸减少
101.请指出与视网膜各层分布相符的正确组合顺序(注意:每一顺序的第一层均是紧靠着眼球中的胶冻状玻璃体的)。
A 色素细胞一双极细胞一神经节细胞一光感受器 B 光感受器一色素细胞一神经节细胞一双极细胞 C 神经节细胞一双极细胞一光感受器—色素细胞 D 光感受器一双极细胞一神经节细胞一色素细胞
102.下图表示妇女怀孕、生产和泌乳过程中有关激素在血液中浓度变化的情况。字母A至E标注不同的曲线。有关的激素在下表中列出。每一条曲线对应的是哪一激素,填A、B、C、D或E
- 16 -
激素 雌激素 催产素 催乳素 胎盘产生的孕酮 黄体产生的孕酮 曲线 103.在饥饿或冬眠时,能量底物的消耗依下列哪种顺序发生: A 脂肪→蛋白质→糖 B 脂肪→糖→蛋白质 C 糖→脂肪→蛋白质 D 蛋白质→糖→脂肪 是非题
104.用“+”或“一”表示下列关于营养和消化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A 在哺乳动物体内,水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是由肝产生的。
B 在哺乳动物中,唾液腺产生唾液是由起源于大脑的神经调节的。 C 反刍类的胃壁的腺细胞产生消化纤维素的酶。
D 哪一种氨基酸应称为外源的/必需的氨基酸以与内源的/非必需的氨基酸相对应,视所讨论的动物种类而定。
+一
105.将Rh的血液输以前未接受过输血的Rh的妇女。 A 此妇女会产生抗Rh的抗体
B 输入的血液和妇女本人的血不相容,所以随后可能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死亡
+
C 下次怀孕时,Rh的胎儿会由于溶血症而死亡
+
D 由于70%的Rh人群是杂合型,因此在短期或长期内都不会有影响 106.判断下列关于胰岛素的表述的正误。
A 胰岛素刺激脂类转化为葡萄糖 B 体内胰岛素过量引起昏迷 C 胰岛素增加肝内的糖原贮存 D 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 107.指出下列关于生殖系统的表述的正误。 A 排卵需要雌激素和孕酮的共同作用 B 雌激素抑制垂体前叶产生FSH
C 卵和精子结合的受精过程通常发生在子宫 D 孕酮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LH控制 108.下面的说法部分与下图(1)、(2)有关,请指出其正误。
- 17 -
(1)
(2)
A 将图(1)中的11、12、13和14从两侧破坏导致耳聋 B 将起源于颈部脊髓的某些脊神经切断导致耳聋
C 将起源于胸腰部的脊神经的背根切断导致体表面某些部分对触刺激的皮肤敏感性丧失以及其他的后效
D 去掉大脑左半球会使躯体左半部的皮肤敏感性(皮肤感觉)丧失
109.一个吃素食的人每天食入的蛋白质的量和种类要比吃动物蛋白质的人都要多。判断A、B、C和D中关于这方面陈述的正误,并予解释。
A 一般地说,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在植物蛋白中的种类要少于动物蛋白
B 一般地说,植物蛋白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例与动物蛋白的大不相同 C 一般地说,植物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比动物食物的要低 D 一般地说,植物蛋白要比动物蛋白更难消化,更难完全消化 其他题型
110.某人左眼视网膜受了轻伤,伤处在这一视网膜的顶部,靠此人左耳的方向。他用左眼看一张纸上的“×”和其上的一个斑点。斑点的像正好落在视网膜的伤处。从图下中选出
- 18 -
斑点与×配合位置正确的那张纸来。
111.下图比较了两类牛的外形——A型和B型。两种牛哪一种能更好地适应和耐受高温?
112.上图中的两种牛在热带的一个实验站中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牛在阳光和遮阴条件下运动。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对牛体温和呼吸速率的影响。请注明每一条曲线代表哪一类型的牛。
113.植物能运动。我们把运动分为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写出发生这两种运动的最常见........的机理。从下列表述中选择一项。
A 通过收缩蛋白 B 通过有关的一群细胞的延长
C 通过抑制有关的一群细胞的分裂 D 通过刺激有关的一群细胞的分裂 E 通过改变原生质膜的透性 F 通过有关的一群细胞的吸水
114.对一株一年生植物进行了长度分析。方法是在不同时间测定几个参数。下图是以时间为横轴(x轴),以所得结果按不同比例为纵轴(y轴)作图所得的曲线。在下表的方格内画“√”,说明左边的项目相当于图中的哪条曲线。 A B C 茎长度的增长 整株植物鲜重的增长 整株植物干重的变化
- 19 -
115.在下表中所示的各种情况下,植物蒸腾作用最强时的水分吸收是有变化的。其结果,植物会从土壤中吸收较少的水分或较多的水分,或者水分吸收保持不变。在下表中正确的方格内画“√”。
水分吸收 较少 不变 较多 土壤温度从20℃降至5℃ 土壤失水 开始下雨 夜晚来临,天变暗 25%的叶片被去掉 25%的根被去掉 116.一片燕麦田于起始开花时土壤中的养分已用尽。此后向一半田中施入了人工肥料,肥料中含有全部必需的元素,其形式是植物容易利用的。在未施肥的一半田中的植物会怎样?在正确的方格中画“√”。
叶迅速变黄 籽实较轻 果实中钙特别少 对 错 果中蛋白质含量低 117.指出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会具有表中所列的哪些特点或功能,并在正确的方格中画“√”号。
次生水质化细胞壁 含有叶绿体 成熟细胞中无原生质体 能变成分生的 细胞总是长的 薄壁组织 厚角组织 厚壁组织 118.下列各门动物按其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①原生动物门;②海绵动物
门;③刺孢动物亚门(腔肠动物门);④扁形动物门;⑤环节动物门;⑥节肢动物门;⑦脊索动物门。请将进化过程中首先出现下列特征的动物门的号码填在答案中。
A 胞外消化 顺序号码: B 神经系统 顺序号码: C 封闭的管状循环系统 顺序号码: D 有独立口和肛门的消化道 顺序号码:
119.将上题各动物门的号码正确地填入下列空格中(不止一个动物门)。 A 有梯状神经系统的 号码: B 有体腔的 号码: C 属原口动物的 号码: D 属两侧对称的 号码:
120.对于蝴蝶生活史中关于蜕皮和变态过程调节的问题,判断相关结论的正误(标记“+”,“-”)。
A 如在二龄幼虫初期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受到抑制,蜕皮后仍为幼虫
B 如在幼虫发育的最后阶段,由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受到抑制,它将变态发育成蝴蝶 C 如在二龄幼虫初期,脑分泌的能活化前胸腺的激素受到抑制,将使幼虫不再蜕皮
- 20 -
附在一固体物上经逆行变态至成体,尾与脊索逐渐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缩小至成体成为一神经节,而咽部扩大并形成许多鳃裂,可见其成体在上述四项特征中仅保留了鳃裂。
在此类动物中,有一类称尾海鞘纲的动物,终生停留在幼体阶段,不变态,故终身保留着尾、脊索和神经管,具一对鳃裂、尾海鞘纲为本亚门中最原始的一纲,又名幼态纲。
21.B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是与由水上陆的呼吸系统的演化(即由鳃呼吸→肺呼吸)而变化,即由水生的软、硬骨鱼类→水陆两栖之两栖类→真正陆生的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以心脏为例,鱼类为一心房、一心室;两栖类为二心房、一心室;爬行类为二心房与不完全分隔之两心室;至鸟类与哺乳类的完整的二心房二心室。动、静脉系统也有相应的演化。故上述四组中仅B组符合复杂性增加的顺序。鲨鱼为鱼类成员,青蛙与蟾蜍属两栖类,鳄为爬行动物,兔与狗为哺乳类。
22.B
气体分子的弥散方向与速度取决于气体所在部位的分压差,一般是从分压高的部位弥散到分压低的部位。据测定,新鲜空气、肺泡气、动脉血和组织中的氧分压依次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则依次升高。所以,肺泡中的氧弥散人血,血中氧弥散入组织(液),而二氧化碳的弥散方向则正好相反。由此可知,在肺泡处,氧向肺泡四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弥散,则为肺呼吸;含氧多的血由肺静脉运回心脏,再由心脏输出,经体动脉运向各处组织与肌肉等部位,包括运至小肠中的毛细血管,此处氧迅速弥散向肠壁组织,而肠壁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弥散向毛细血管,则为组织呼吸;由此,含氧少而二氧化碳多的血经肝门静脉入肝,再由肝静脉经大(或主)静脉运回心脏。由此可见,动脉血(含氧多)与静脉血(含二氧化碳多)交换处位于小肠中的毛细血管处,故正确答案为B。
23.B
卵黄囊的大小表示一个卵中卵黄的多少,卵黄主要是供给受精卵发育所需之营养。体外受精的类群,受精卵的发育完全靠所含的卵黄,故卵黄囊必不小,如大多数鱼类和两栖类;体内受精的类群可以有体外发育,如鸟类、大多数爬行类、一些软骨鱼类,和兽类中的单孔类等由于是体外发育,也完全靠所含之卵黄,故卵黄囊亦大;体内受精的类群中亦有在体内发育的,如鲨鱼类中有卵胎生与胎生(或称假胎生)二类,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所需营养全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仅无机盐类与氧由母体供给,卵黄囊亦大。而所谓(假)胎生类,胚胎发育前期靠卵黄供给营养而发育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此类的卵黄也不少,因此卵黄囊也不小;有尿囊膜的类群,即具羊膜卵的类群,包括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前已述及鸟类与大多爬行类和单孔类均为卵生,即在体外发育,胚胎均具尿囊膜,但胚胎发育完全靠卵黄,故卵黄囊也大;因此只有靠母体供给胎儿营养的类群,如哺乳动物中的真兽亚纲动物,是真正的胎生动物,胎儿营养完全靠母体供给,则卵黄囊极小。
24.B
全裂的卵裂在鸟类与兽类中均不发生。滋养层仅存在于哺乳类,在有胎盘类兽类滋养层是胚胎最先于母体子宫壁接触的部分。鸟类与兽类胚胎发育中均不形成卵黄栓。两栖类胚胎发育时原肠胚的胚孔四周之背、腹和侧唇形成的环将卵黄挤成栓状,称卵黄栓。它塞住原肠期的胚孔。鸟类与兽类在胚胎发育中均形成原条。在由分层形成内胚层时,由表层细胞重排而形成原条,原条可代表一团相对本分化的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内胚层或脊索。
25.A
脑、脊髓和表皮来自外胚层;血、心脏、骨骼、皮肤(包括表皮与真皮)中的真皮和肾脏均来自中胚层;大肠、肺与肝脏来自内胚层。因此组合A为正确答案。
26.B
在进化过程中,新性状的出现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如果仅就点突变而言,B是可考虑
- 26 -
的原因:因为基因的重复在理论上有可能会为新基因的产生提供条件。A答案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通常情况下点突变会破坏一个基因的功能,给生物体的存活带来麻烦,B答案的情况下就不会有这种问题。C答案是错误的:调节基因只起调节作用,例如开关或速率等,不可能调出别的性状来。D答案也是错误的:表型的改变是无法返回到基因型上作记录的,正如蛋白质的改变不能使DNA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样,只能是从DNA到蛋白质。
27.C
上图显示C种群的S值有两个众数(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分异,只要这种“分裂选择”过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成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地,a种群中的S曲线保持单一众数(峰值),且 S的均数值近乎恒定,种类变异减小。这表明在a地区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稳定化选择(正常化选择)使种群在进化上相对保守。b种群虽然保持单一众数,但S的均数值已向右偏移,表明存在定向的选择压,使种群的平均表型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a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28.E
纺锤丝主要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在细胞分的前期,其中的微管解聚,重新组装形成纺锤丝。所以说微管参与纺锤丝的形成,因此只有E是正确答案,其他几种细胞器(A,B,C,D)均无关。
29.D
D正确,这种两亲性决定了磷脂分子在水中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的稳定结构,故适于形成细胞膜,所以D是正确答案,A和B都不对。磷脂分子不是吸水迅速的分子,C当然不对。
30.B
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粒,因此可据此判断该细胞是植物的而不是动物的,所以B正确。其他三项在动物和植物细胞都相同,所以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1.B
人的红细胞的血型是由细胞表面糖蛋白上的寡糖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B正确。 32.E
大多数植物的细胞在造粉体中贮藏淀粉,作为能量的贮存形式,所以E正确。绿色植物体内不含糖元;纤维素不能被植物消化;葡萄糖是可溶性的,不能作为大量贮藏的物质,所以A,B,D都不对。某些植物(如油料植物、野生植物)的种子贮藏油脂,但在植物界中不算普遍,所以仍应选择E为正确答案。
33.D
核仁没有膜包被,它的基本成分是核糖体RNA的基因,是染色质DNA的一部分,是与核仁外的DNA连在一起的。其余4种细胞器均有膜包被着。
34.A
在基因制图工作中,如果涉及三个位点,但只有两个两点测交时是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的,如
A—B 10 B—C 8
因为C可以在AB中间,也可以在AB之外,因此还需要AC的交换率才能制图。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位点就至少要增加两个两点测交的数据。本题涉及4个位点,但只给了四组测交数据,而且缺乏任何三个位点之间的三组测交,因此最好不要企图根据这些数据直接绘图,那会很费时间的。答案中已给出四种结果,可以标上图距看看那个合理就可以了。答案B是可以一眼就看出不对的,因为两头的两个基因只有3.9,而wi—ec的距离就有4.0。
35.D
此题只能意会不能“叫真”。“黑兔和白兔生了一窝黑兔”这种限定没有任何遗传学上的
- 27 -
意义,只有“一只纯的黑兔和一只纯的白兔??”才有意义。而且这四个答案全是理论上的假定数值,否则在实际中无论比例应是什么,如应为1︰1,其结果是四种都有可能。不过,题目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第一次交配是 BB×bb,第二次交配是Bb×bb,后代比例应为1︰1。选D
36.C
根据题目设定的条件,该病应是常染色体隐性症状。因此该妇女应为该隐性基因的携带者。问题是该妇女的第二个丈夫也是该隐性基因携带者的机会是多少。因此设该基因为A
(1)a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为p(a)=2%;
(2)A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为p(A)=1-p(a)=98%;
(3)表型正常的a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p(Aa)=2p(A)×p(a)=3.92%,即第二个丈夫为Aa基因型的可能性为3.92%;
(4)出生患儿(基因型aa)的可能性为3.92%×1/4=0.98%。 因此答案为C 37.E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家谱,母亲有病,父亲无病,子女中三男二女都有此病,给人一种显性性状的印象,但奇怪的是孙子女们都无此病,应排除显性的可能。但外孙子女们却都有此病,在两代人中连续传递这一性状,这一现象又使人不能接受是隐性的。假使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那么母亲就应当是纯合体,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有害基因的纳合子往往是致死的。而且两个女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是杂合体,这也无法解释外孙子女为何全患病。此病更不可能在Y染色体上,因为是母亲有病,不是父亲有病。因此,这种特殊的家谱看来是细胞质遗传或核外基因的遗传,性状是通过卵子细胞质传给后代的。既然答案中只有E是属于这一范畴的,也只有选E了。但应当指出,仅从这一家谱的分析中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该基因在线粒体上的结论。
38.B
P F1 F2 情况Ⅰ AB/AB×ab/ab AB/ab 情况Ⅱ AABB×aabb AaBb AB/AB、AB/ab和ab/ab A B 、A bb、aaB 、aabb (只有两种表型) (四种表型) 因此选B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39.C
这类题属于先考虑结果,然后选正确答案的题,不要先看答案逐个排除再决定正确与否。该题是一道典型的体性遗传现象的问题,后代可以直接写出来:
亲本 子代 XOXO×XOY XOXO XOXO XOY 雌 雌 雄 XOY 雄 玳瑁 红色 斑纹 红色 因此答案C是正确的。 40.C
常染色体上的“White”基因,对X染色体上的“Orange”基因具有显性上位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有W存在,无论X染色体上是什么,其表型均为白毛。换言之,如果猫显示出有色,不论是斑纹(OO,OY)还是玳瑁(Oo),或是红色(oo,oY),都已经表明“White”基因的状态是ww。因此,父本的表现型既然是斑纹,其基因型一定是ww,OY。母本肯定至少有一个W,因为它表现为白色。母本的常染色体上若为WW,其后代应为Ww,即所出生
- 28 -
的后代应当全为白色,这与事实不符,后代中白、红、斑、玳都出现了,因此母本应当是Ww。同理,母本在“Orange”位点上也一定是Oo,否则后代中不会出现红雄、斑纹雌和玳瑁雌。因此,小猫母亲的基因型应为WwOo。
41.C
本题看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一句话“野生型果蝇有X和Y酶,白眼果蝇无这种酶,杂交后F1有什么酶?”F1具有X、Y两种酶(AABB×aabb)。
42.B
B句是错误的,因为固定行为型的定义是“按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当鲑鱼从海洋向河流中回游时,它们沿河逆流而上是由超性(趋流性)支配的,但它们游进的动作却是一种固定行为型。A是正确句,因为有些先天行为是可以通过经验而改变的,例如英国的大山雀在近一二十年学会了啄开奶瓶盖啄吃奶瓶中的奶油,这一新的取食技能就是在先天的啄树皮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发展起来的。C是正确句,因为超常刺激的定义是“比一个正常的自然刺激更能有效地释放动物某一特定行为的刺激”,可见,动物对超常刺激的反应比对正常刺激的反应更敏感、更强烈,例如银鸥比较喜欢孵那些比正常蛋更大一些的模型蛋;蛎鹬更喜欢孵五个蛋,而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三至四个蛋。D也是正确句,因为固定行为型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运动形式,它们和形态特征一样可以作为物种的鉴别特征,固定行为型是被特定的外部刺激所释放的,一旦释放就会自发进行到底而不需要继续给予外部刺激。固定行为型在求偶、营巢、取食和清洁身体等行为系统中最为常见,灰雁回收蛋的行为和青蛙的捕虫行为都是典型的固定行为型。
43.B
B正确:因为信号刺激是指能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激,例如对雄欧鹏和雄刺鱼来说,红色常常代表着另一只雄欧鸲和雄刺鱼;对雏银鸥来说,红色斑点则意味着是它们的双亲,红色斑点作为一种信号刺激可以诱发雏鸥产生啄击反应,即当雏鸥饥饿时便用喙去啄击双亲喙上的红点,这样就能得到双亲喂给的食物。A不对:因为银鸥喙上的红色斑点属于正常的自然刺激,而不是超常刺激。C不对;因为雏鸥对双亲没有攻击动机和攻击行为,因此双亲没有抑制雏鸥攻击的必要。D不对:因为信号刺激是引起受体发生行为反应的外部刺激,它的主要功能是诱发雏鸥作出啄击反应以达到喂食的目的,而不是作为雏鸥识别双亲的标记。
44.A
A正确:因为雄蛾寻找雌蛾首先是被雌蛾所分泌的性信息素所激活,其先决条件是雄蛾必须位于雌蛾的下风处,此后雄蛾只要逆风飞行就能飞向气味源和雌蛾所在处,并在性信息素引导下降落在雌蛾附近。B不对:因为雄蛾被激活后是靠趋风性(逆风飞行)导向,而不是靠气味的浓度梯度导向。C和D不对;因为雄蛾不是被天气条件激活的,而是靠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激活的。
45.D
D正确,因为迁移的方向和距离只有是由本能决定的,幼鸟和成鸟才能分开飞,如果是由学习决定的,幼鸟就必须和亲鸟一起飞,并在第一次迁移飞行中学会迁移的方向和距离。A不对,因为亲鸟在一个季节里的繁殖次数与迁飞方式无关。B和C也不对,因为鸟类个体的平均寿命和迁飞过程中的食物需求不是决定幼鸟与成鸟一起飞还是分开飞的关键因素。
46.D
D正确:因为鸽子每天上午10点钟取食已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规律的日节律,而且这种节律是由内在生物钟支配的,这就是说,即使取食地点发生了变化(移地实验的结果),鸽子仍然会按照原有的节律每隔24小时取食一次,而原地的上午10点钟刚好相当于P地的下午2点钟,两地相距经度60°,时差为4小时,因P地是在原地以东,所以原地为上午10点钟时,P地为下午2点钟。A不对:因为未考虑原地与P地有4小时的时差。B不对:因为原地与P
- 29 -
地的时差是4小时而不是6小时,而且P地上午4点相当于原地午夜12点。C不对:因为两地时差不是6小时,而且P地下午4点相当原地中午12点。
47.B
B正确,因为日照长度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最准确最可靠的信号,几乎所有鸟类的迁移时间都是依据日照长度的变化,很多鸟类各年春天迁飞到生殖地的日期都相差不到1~2天。A不对,因为各年大气平均温度相差太大,如果依据温度条件决定迁飞日期就会使鸟类面临很大困境,不是提早到达生殖地面临食物短缺和气温过低,就是推迟到达生殖地错过育雏的最好时间。C不对,因为不管食物短缺与否,鸟类总是按时离开越冬地。D不对,因为捕食压力的大小决定于生态条件的变化,而且各年差异极大,即使在捕食压力极小或没有捕食压力的情况下,鸟类照样会按时迁飞。
48.D
D正确:因为凡是脊椎动物都有睡眠行为,有些动物是夜晚睡眠白天活动,而另一些动物则是白天睡眠夜晚活动,这是动物行为日节律的最明显表现,它的规律性不因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A不对:因为动物的群聚往往是季节性的,如家燕和其他迁飞鸟类秋季南迁时的群聚和留鸟冬季的结群觅食活动都主要受光周期变化的影响。B不对:因为无论是昆虫和爬行动物的说皮和鸟类的换羽都是由光周期变化所控制的,例如,实验证明,雷鸟冬季换成白色羽毛和春季换成杂色羽毛都是由日照长度的改变引起的,而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不对:因为植物的开花时间也和鸟类的迁飞时间一样准确无误,它们都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控制的。
49.C
C正确,因为利他行为在动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但利他行为用个体选择的观点是很难解释的,因为利他行为对自身个体不利,只对其他个体有利。但是从亲缘选择的观点看,利他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对利他主义者传递自身的基因有利。值得注意的是,行为可以是利他的,但基因决不会利他,在基因层次上利他行为必然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自私行为必定被保存。A不对:因为利他行为主要是针对与自己占有共同基因的亲缘个体,而不是针对本物种的所有个体。B不对:因为利他行为虽然客观上有利于家族的延续,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能保证家族成员共有基因的传递。D不对:因为动物群体可以由亲缘个体组成,也可由毫无亲缘关系的一些个体组成,而且群选择的概念到现在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50.A
A正确:因为把蛋白质转化为氨(NH3)是一种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氨化作用则是由分解者(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来完成的。这些分解者能利用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并在它们的代谢活动中把这些有机化合物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释放出来。氨化过程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放热反应。B不对:因为化能合成细菌主要是参与硝化过程而不是氨化过程,即把氨或铬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这些化能合成细菌能从这一氧化过程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它们还能利用这些能量使二氧化物或重碳酸盐还原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碳。C不对:因为氮氧化菌主要是参与反硝化过程,即把硝酸盐等较复杂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NO和NO2的过程。D不对:因为自由固氮菌的功能主要是把大气中的氮固定为无机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自由固氮菌营自由生活,在陆地和水域都有,而共生固氮菌营共生生活,主要生活在陆地。E不对,因为氨氧化菌是具有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细菌,能把氨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
51.E
E正确:因为反硝化作用是指把硝酸盐等较复杂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NO和NO2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终结产物是分子氮,分子氮如果未在固氮活动中被重新利用则会返回大气圈库。A,B,C,D各途径都可使氮进入生态系统并被生物所利用。
52.C
- 30 -
C正确:因为浮游动物的数量很多,如果把吃鱼的浮游动物全部除去,湖泊中鱼类(小鱼)的数量就会大大增加,而这些小鱼主要是以浮游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为食的,这将会使蓝绿藻在短时间内大为减少。A不对:因为引入肉食性鱼只会减少以蓝绿藻等浮游生物为食的其他动物。B不对:因为引人吃鱼的浮游动物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D木对:因为肉食性鱼类在湖泊中的数量有限,将它们完全除去虽然能起一定作用,但很难使蓝绿藻在短时间内大量减少。
53.B
B正确:因为从迄今为止所进行的各种研究中可以看出,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转化效率大致是在5~30%之间,平均约为10%。A不对:因为生态效率包括光合效率、同化效率和生产效率等。顶位消费者通常都是恒温动物,它们的同化效率虽高但生产效率很低,其总生态效率却远远不如低位消费者(通常是变温动物)。C不对:因为在植物营养级中呼吸消耗约占总生产量的30~40%,在变温动物营养级中呼吸消耗约占70%左右,而在恒温动物营养级中呼吸消耗则高达95%以上。D不对:因为不是25%而是10%。
54.A
A正确:因为蓝绿藻是水体中的主要固氮者,而红萍与蓝藻共生时的固氮作用在氮素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固定的氮除了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植株内外,还可以通过根系分泌和根毛脱落回到环境中。绿藻的固氮作用不如红萍,而褐藻和苔藓不能固氮,因此,B,C和D不对。
55.B
B正确:因为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其环境特点和生物区系特点都是混杂的,兼具两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就动物种类来说,既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类,又有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因此动物多样性较大而不是较小(A不对)。C和D不对:因为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错区,木单单是哪一类动物(植食、捕食和寄生)多的问题,而是整个动物区系的多样性增加,各类动物都有增加的趋势,使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增大。
56.D D正确:因为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四个变量,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而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下降的变量。如果种群的出生率加迁入率大于死亡率加迁出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就会减少。在这四个变量中,实际上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最本质的因素。A不对:因为食物供应不能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动态,它只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不对:因为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最本质因素,迁入和迁出只有相对的意义,对一个种群来说是迁入,而对另一个种群则是迁出,迁入个体归根结底还是其他种群出生率的产物。C不对;因为种群增长与种群所占地域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E不对:因为食物来源和领域大小都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它们还是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57.C
C正确:因为原生演替是指从裸岩、裸土和沙丘等地开始的一个演替过程,在这些地点从未生长过任何植物,也没有任何其他生物定居过,因此演替开始时的环境和基质十分恶劣。如果演替地点是裸岩,那么最初就只有地衣能在这里定居,所以地衣又称是先锋植物。地衣的定居可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的过程,使岩石表面逐渐发展起一层薄薄的土壤,当环境和基质因地衣的定居而得到改善后,苔薛便开始在这里生长并逐渐取代先锋植物——地衣。由于苔藓比地衣高大,所以它们可以接受大部分日光而把地衣排挤掉。当苔鲜死去以后形成的腐殖质使岩石进一步分解,最后会建立起一个丰富的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微生物区系。当土壤厚度增加到能保持足够湿度的时候,草本植物的幼苗就有了立足点。最后以苔藓取代地衣的同样方式取代了苔藓,使禾草、野菊和紫花占了优势。A不对:因为在原生演替的初始阶段,只有地衣能够在贫瘠严酷的基质表面定居,而苔燕则不能。B不对:因为被地在改造过的环境
- 31 -
和基质条件只适合于苔藓生长,而草本植物则不能。D不对:因为草本植物不是先锋植物,不能在原生演替的初始阶段首先定居。E不对:理由同D。
58.A
A正确:因为在演替的早期草本植物较为适应,因此种类数量增长很快,但当演替进行到中晚期的灌木和乔木阶段时,草本植物的种数就会因竞争不过乔木和灌木而大大下降,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却一直呈增长趋势。B不对:因“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一句含意不清,而且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也木是一直呈增长趋势。C不对:因为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在演替过程中应始终呈增长趋势,而不是先增长后下降。D不对:因为原生演替主要是指植物演替,而且自始至终都有植物参加,食肉动物只在演替的中、后期才参与演替过程。
59.C C正确:因为冻土苔原位于地球最冷的北极地区,而热带雨林位于地球最热的赤道地区。两地生态系统腐殖质的积累速度相差最大,热带雨林腐殖质的积累只需短时间便能达到最大值,这正如曲线Ⅱ所表示的那样,而冻土苔原腐殖质的积累则需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值,正如曲线Ⅰ所表示的那样。A,B和D都不对,因为这三对生态系统腐殖质的积累速度的差异都没有像右图所表示的那么明显。
60.D
D正确:因为从上图看,第Ⅰ类细菌后一代在细菌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总是比前一代少,长此下去,第Ⅰ类细菌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直至从混合培养液中消失,即完全被第刀类细菌所排除。A不对:因为第Ⅰ类细菌越来越少,不可能与第Ⅱ类细菌实现长期共存。B不对:因为只有第Ⅱ类细菌在逐渐增长,而第Ⅰ类细菌的相对数量越来越少,直至消失。C不对:因为事实刚好相反。
61.B
B正确:因为在这一实验中起始密度在先,最终密度在后,而且起始密度是给定的,也就是说出生率是给定的,因此,只有死亡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才能保持最终密度稳定不变,而死亡率的这一特性就被称为密度制约死亡率。出生越多死亡就得越多,出生越少死亡也就越少,这就是所说的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C和E都提到了密度制约出生率,所谓密度制约出生率就是指出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这样一个特性,它具有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而在本实验中,初始密度是给定的,不存在密度制约出生率的问题,所以C和E不对。D也不对:因为如果密度制约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而不可能保持稳定不变。A不对:因为有害物质的积累只能导致最终密度的逐渐下降。
62.B
B正确:因为就冻土苔原来说,由于温度极低,所以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很低,而腐殖质的积累则相应较高,因此A不对。就热带雨林来说,由于温度极高,所以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很高,而腐殖质的积累则相应较低,因此C和D都不对。
63.B
B正确: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保持稳定不变后,植被生物量却在继续增长,此后两者的比值只能越来越小,符合三条曲线的实际关系。A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继续增长时,植被生物量也应保持增长势头而不是保持不变,另外,次级生产量不应在中后期明显下降。C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次级和三级净生产量都应保持增长趋势,而不应停止增长或下降。D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三级生产者的生物量不应有如此明显的下降,生态系统的呼吸也应相应增加而不是维持不变。
- 32 -
64.E
E正确:因为初级生产过程是一个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过程,因此初级生产量的增加只能减少而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A不对:因砍伐热带森林将会减少森林对CO2的固定量。B不对: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C不对:因为汽车燃油时也会释放CO2。D不对:因为沙漠扩大意味着植被减少,也会减少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CO2。
65.A
选择A是因为种间竞争只有在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才会导致竞争排除,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竞争物种可以实现共存。B、C和D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66.B
B正确:因为只有当N=K时,即(K-N)/K=0时,种群中的个体才能保持平衡数量即不增木减。只要N<K,种群就会呈增长趋势;若N>K,种群就会呈下降趋势。所以K值是决定种群平衡的唯一因素。A,C,D,E都不对。
67.C
因为照射在植物叶片上的光,部分被反射掉,大部分被吸收,其余则透过叶片。一般说来,约有70%的光被叶子吸收,20%左右的光被反射出去,约有10%的光能通过叶片透射下去。所以,叶片吸收、反射和透射光的能力取决于叶的厚薄、结构、含叶绿素的多少以及叶表面的性状。可见,消光系数将随叶的厚度、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植被反光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植被中叶的量无关。
68.C
C正确:因为在Y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1,即食物耗尽后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不再增长;在Z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Ⅱ,即食物耗尽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新菌株能利用原菌株产生的废物而能继续增长;在W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Ⅲ,即在食物、水和氧气供应无限并不断除去废物的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在X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Ⅳ,即食物耗尽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有害物质的积累而使种群数量下降。A,B,D,E中的条件与曲线配对虽有个别正确,但多数配对都不对。
69.C
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具有进化的意义,上述4项中只有突变是可遗传的变异。突变是进化的基础,是进化的材料。
70.C 71.B
有性生殖相对于无性生殖而言既有“利”也有“弊”。性分化的结果使得个体不能“原封不动”地将其基因型传递到下一代,对于个体来说这是不利的。此外有性生殖过程比无性生殖复杂得多,为保证受精和合子的形成与发育,生物要产生大量生殖细胞,进化出极其复杂的生殖器官和一系列相关的生理过程及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无性生殖比有性生殖有利。但有性生殖之所以成为绝大多数高等动植物的繁殖方式是由于它带给生物的利益大大超过其木利的方面。有性生殖带给生物的最大利益是大大地增加了遗传变异量,从而增大了生物进化的潜力。在有性生活史中,双倍体个体具有不同来源(父、母)的两套基因,不仅基因数量倍增,而且由于遗传重组,变异量更加大。例如,在一个无性种群中发生10个突变(不同位点上),则可产生11种不同的基因型;而在一个有性的种群中发生10个突变,则有310(59049)个不同的基因型(每个突变可产生3个不同的基因型)。如果突变数目是100个,在无性种群中只能产生101个基因型,而有性种群中可产生3100个不同的基因型,这个数目大得惊人。
72.C
根据化石记录,高等动、植物均出现于寒武纪以后,因此A、B、D都不对。但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却发现了蓝细菌的化石和由蓝细菌建造的叠层石,这表明此时已有光合生物。元古
- 33 -
宙末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也存在。
73.A
根据古生物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晚期。到了臼垩纪,被子植物已开始发展和传播,其花粉常保存于地层中。例如我国晚白垩世地层中有桦木科、山毛榉科、胡桃科、金缕梅科等被子植物花粉。爬行类在中生代已经达到发展的高峰,鱼类的发展发生在古生代,绿藻在早古生代已大量出现。
74.D
更确切地说,具有光系统I的生物和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的出现导致大气中氧的积累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许多光合生物,如蓝菌、某些红藻及绿藻,在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引起碳酸盐的沉淀和沉积)。
75.C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咱然选择发生的必要条件是种内可遗传的变异和变异个体之间生存和繁殖机会的差异。自然选择过程就是种内不同个体有差异地延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其生存和延续的机率较高。图中的刀和皿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76.D或A
原命题人的标准答案是D,但现有两种假说,新的证据倾向于A。 77.C
A和B都不对,编码Lys的密码子AAA和AAG与编码Asp的密码子GAU和GAC在5’端和3’端位置上的两个碱基都不同,而编码Lys的AAG与编码Met密码子的AUG只有中间一个碱基不同,因此只要这个碱基由A突变成U(T),则Lys为Met所替代。C正确,理由见A和BD不对,因为发生突变的密码子(AAG)中并不存在T。
78.D
A不对,编码蛋白质P的mRNA由两种密码子AGA和GAG交替排列而成,前者是Arg密码子,后者是Glu密码子,因此蛋白质P应由两种氨基酸组成。编码蛋白质Q的mRNA由四种密码子组成,其中三种AAU、GAA和AUG分别编码Asn、Glu和Met,另一种是终止密码子UAG,它不为氨基酸编码,因此蛋白质Q只含三种不同的氨基酸。B不对:其中P所含的氨基酸种数不对。C不对:因为Q的氨基酸种数不对。D正确:理由见A
79.C
A不对:基因是一种DNA序列,只在某些病毒中是一种RNA序列。B不对:基因并不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殊核苷酸序列,因为大多数DNA分子都不止含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基因,有些种类的基因还是多拷贝基因。C正确:基因是指在染色体占有一定位置的遗传单位,规常与顺反子一词交互使用。例如一段足以表达一种蛋白质全部氨基酸组成的DNA核着酸序列即称为一个基因。D不对: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序列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80.D
A不对;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B不对: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细胞器)。C不对: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运送氨基酸的载体并保证读码序列被正确翻译。D正确:内质网并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但内质网上附有核糖体,并担当所附着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系统。E不对:20种基本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前体。
81.A
A正确:酶分子表面上有一个微区,它是结合底物并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的部位。一当酶的三维结构遭到破坏,立即影响活性中心的完整和存在。B不对:酶只能降低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能量即活化能而不能提供能量。C不对:酶活性是温度和pH的函数,函数图像一般呈钟罩形,分别有一个最适温度和最适pH,即显示出最大酶活性时的温度和pH。D不对:酶作为催化剂,反应终了后又恢复到原样,并可继续参加下次催化,只是酶是蛋白质,比其他催化
- 34 -
剂脆弱,容易失活。
82.D
A不对:不是一个核昔酸而是一个三联体密码子规定一个氨基酸。B不对:不是一个核着酸编码三个氨基酸,而是三个核着酸编码一个氨基酸。C不对:mRNA分子除去编码氨基酸的区段外,在其5’端和3’端还有非编码区(包括终止密码子)。D正确,理由见C
83.B
A不对:图中的细胞器P是一个线粒体。虽然线粒体内能独立地合成蛋白质,但不是它的最重要功能。B正确: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有氧呼吸,把氧化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以高能磷酸酐键的形式贮存于ATP分子。C不对:这主要是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的功能,即光合磷酸化作用。D不对:运输蛋白质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84.B
A不对:pH是降低,但不是二氧化碳引起的。肌肉缺氧时,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途径生成两分子的乳酸,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B正确:正是由于无氧糖酵解的终产物乳酸造成细胞pH下降。C和D都不对:无论是二氧化碳还是乳酸都不会使pH增加。
85.C A、B和D都不对:酶作为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平衡常数(Keq=[R] /[P][Q]),只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图中实线平行于横坐标的线段延长相交于纵坐标的那个交点即为此反应的Keq。Ⅰ,Ⅱ和Ⅳ三条线显然都改变了此平衡点。C正确:线Ⅲ反映了加酶后缩短了达到平衡点的时间而不改变原反应的平衡点。E不对:曲线Ⅴ从t1至平衡前的线段不符合加酶后的真实进程。
86.B
A不对:糖酵解过程是葡萄糖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三碳酸的过程。B正确:糖酵解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葡萄糖转变为3一磷酸甘油醛,这是需要ATP的反应;第二阶段是由3一磷酸甘油醛转变为丙酮酸(有氧酵解)或乳酸(无氧酵解),这是产生ATP的反应。总结果是1分子葡萄糖最终生成2分子三碳酸(丙酮酸或乳酸),净得2分子ATP。C不对:脂肪分子需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后才能参与糖酵解。D不对:三碳酸(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是三羧酸循环的步骤。
87.C A不对:n个分子葡萄糖经缩合反应形成多聚体时,将失去(n-1)个H2O分子。C60H120O60 是10分子已糖各元素的总和。B不对:这是己糖的分子式。C正确:10分子葡萄糖缩合成十聚糖时将丢失9分子水。D和E都不对,理由见C。
88.D
A不对:此途径错在最后一步,蛋白质运输并不是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然后被分泌到胞外。B和C都不对:蛋白质不是在高尔基体或细胞核被合成的,因此它不可能从这些细胞器开始运送。D正确:分泌型的蛋白质如酶原、激素蛋白等都是在粗面内质网(附着很多核糖体)上合成的,合成后的蛋白质首先进入内质网腔,再由管道输送到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又由囊泡(分泌泡)运到质膜,并与之融合把蛋白质排出胞外。E不对:错在第二步,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含有多种水解酶,它不是蛋白质运输的中转站。
89.C
A不对: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大小反映种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如果 L代表人(同源性百分率为100%),那么根据与人的亲缘关系由近及远排列,P(97%)应该代表黑猩猩,而不是M(90%)。B不对:如果P代表人(100%),那么L(97%)应该是黑猩猩,而不是N(82%)。C正确:因为如果L(100%)是人,P(97%)应该是黑猩猩,M(90%)是马,N(82%)是袋鼠,此答案正符合这种情况。D不对:因为M如果代表人(100%),N(82%)
- 35 -
正在阅读:
生物:第4届IBO理论试题及详细解析03-20
桌面远程运维管理系统实施-可行性研究报告12030606-30
体育教师招考足球理论试题03-16
义卖活动日记400字优秀3篇03-27
美丽的校园大道作文600字07-15
马铃薯播种机设计05-06
《走进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9-21
有机化学-第六章 卤烃的习题03-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试题
- 解析
- 理论
- 生物
- 详细
- IBO
- 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全部) - 图文
-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施工中的影响
- 二年级“清明时节忆先烈”主题班会
- 盘口内经读后感
- 踏实干工作 用心谋事业 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者
- 北邮JAVA第三次作业科学计算器(附源代码)
- 2013高考新北京卷文综地理解析版
- 领导干部因私出国
- 自学英语背单词最有效的方法
- 2018-2019年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7 血染
- javaee大作业 - 图文
- 2018年最新融资借款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答辩材料
- 课程编码规则
- 安全文化手册第三部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度
- 学生会组成及职能划分构想(1)
- 推荐下载 银行个人挂职学习心得体会材料-最新
- 历史选修2提纲
- 参观镇江烈士陵园实践报告 - 图文
- 2017《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