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调查报告的要诀

更新时间:2024-06-02 09: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撰写调查报告的要诀

调查报告是机关工作常用的文体之一。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我们的体会是,要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提炼主题

主题准确鲜明,有新意,这是对所有文字材料的共同要求,调查报告也应当这样。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主题准确鲜明,就是揭示的问题对指导当前工作、回答现实问题有针对性。要做到主题准确鲜明,首先,要摆脱别人没说过的不敢说、别人没提过的不敢提的顾虑,着眼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尝试,大胆立论,旗帜鲜明地反映、回答部队建设中需要解决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次,要克服旧框框、老观点的束缚,紧紧抓住被调查对象的特点来提炼主题和观点,尽力避免使用老话、套话和尽人皆知的陈旧观点。第三,要打消生怕反映情况不全面的担心情绪,从占有的材料出发,突出主要方面,防止面面俱到,冲淡主题。第四,要以小见大,命题尽量小一点,内容尽量充实一点,切忌用大题目、大观点统小材料,大帽子底下扣个小身子。第五,要把反映问题和找出解决办法结合在一起来写,不仅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切忌只反映问题,不拿解决办法。主题确定之后,还要精心安排调查报告的整体布局,精选能体现主题的观点和素材,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整体。 二、“吹”清思路

思路不清,什么材料也写不好。“吹”思路的过程,实际上是思考、研究、深化、条理的过程。思路“吹”得清,文章才能写得好。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下去搞调查的时间很长,跑的单位很多,抓到的材料也不少,但没有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调查出力大,研究用功少,思路不清就急于动手,边写边想。结果往往是泛泛议论多,深入分析少;罗列现象多,揭示规律少。因此,动笔之前,必须在“吹”思路上舍得花时间、下气力。

“吹”思路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调查得来的全部材料,“吹”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基本观点、选用的主要事例。“吹”思路时,要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要遵循高、新、实的原则。

所谓高,就是要超脱自己的职权范围,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立足局部看全局,胸怀全局论局部。

所谓新,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善于把上级的精神与调查的实际情

1

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新的观点。特别是经验性、情况性的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更要力求新鲜。就是揭露性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教训,也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早已发生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如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师调查干部为什么不安心。当时带的老观点是:不安心,可能是政策不稳、个人主义作怪造成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干部不安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干部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当时,恰遇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讲话,强调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于是,我们联系该师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份《不安心的关键是不关心》的调查报告,把关心与安心联系在一起,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所谓实,就是在“吹”思路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中求新,使主题和观点既新,又新的实在,新的准确,新的合理。如果脱离实际去片面地追求新,就会写出华而不实的调查报告。 三、综合分析

一个调查报告能否写好,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对调查来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把调查到手的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表面的东西实质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领导机关的干部,必须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功,养成综合分析的习惯,学会综合分析的本领。分析好,大有益,综合分析更有益。掌握了这种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就能见其一又见其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谓综合分析,就是把搜集到的材料,来一个集中透视,过好筛子,把能够体现主题思想,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留下来,经过加工提炼,写进调查报告。有些情况和问题确实是明摆着的,但对“明摆着”的问题,不见得每个人都看得清楚,认识得深刻。这就需要借助分析的解剖刀,清除视觉上的盲区,力求把情况和问题看得全面一点,深刻一点,辩证一点。综合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在实践中,需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站在上面向下面看,看方向对不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有关规定,衡量所调查的情况、经验和问题是否符合党、国家和军队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例如在“过紧日子”的问题上,有的把“过紧日子”理解为“过穷日子”,不想办法解决基层喝水难、洗澡难等问题;有的按照“过紧日子”的精神,经费不足不向国家伸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抓基层注重“送水”,有的抓基层注重“打井”。这些,用上 级的精神一衡量,就知道哪是对的,哪是错的。

2

二是站在外面向里面看,看新不新。就是用近期报刊上发表的重要评论,用省内外、军内外的先进经验,对照所调查的经验和体会,看是改革创新,还是照抄照搬,或者是半抄半创。

三是站在全局向局部看,看有没有指导性。就是站在全党、全国、全军的高度,看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观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哪些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没有普遍指导意义,哪些结论和观点在全局有用,哪些结论和观点只在局部有用。总之,只有经过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才能写出有质量、有指导意义、有实用价值的调查报告。 四、搞好“结合”

把综合分析的成果,深刻、鲜明、系统地反映出来,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还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1971年1月5日,我们按照军区政治部领导的要求,给军委写了一份《学习贯彻毛主席关于“军队要谨慎”的指示的情况报告》,实际上是一份调查报告。上报的第三天,毛主席就审阅并作了重要批示。批示的第一句话是:“此件很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问题”。我们认为,这既是对这份报告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写文章提出的要求。写文章包括调查报告,只有讲清问题才有质量,对调查的问题讲得越清,报告的质量就会越高。要讲清问题,就少不了虚实结合,就事论事讲不清,从理论到理论也讲不清,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好调查报告的诀窍就在于此。为什么到同一个单位,调查同样的问题,写出的报告的质量却有高有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掌握“结合”的诀窍,是一个主要原因。凡是善于用观点统率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问题的,写出的调查报告质量就高,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大。 “结合”的要求能讲很多条,集中起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报告中的观点和材料,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概言之,就是“三有”:有血有肉,血肉交融;有虚有实,虚实相生;有粗有细,详略得当。有一年,我们到某集团军调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情况。开始,起草报告的指导思想是用事实说话,靠事实服人,在第一稿中写了许多生动具体的事例,读完之后,大家很受感动。但由于“结合”不好,没有揭示出增强军民团结的规律,激动之后什么也记不住,受不到新的启迪,产生不了新的认识。于是,我们再作调查分析,发现在新时期加强军民团结,关键是加深感情。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有事找事;

3

感情深,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我们以此为主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领导看了很满意,对加强军民团结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再比如在抓落实的问题上,调查报告写了不少,但对不落实的原因众说不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都在讲不落实,但都不是讲自己不落实;有的领导作决策图省事,不按决策程序办事;决策失当,执行者难落实,决策者还不认账。从这些情况中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风不扎实,工作必然不落实;领导不深入,决策必然不科学;认识上错位,工作必然不到位。我们根据这种规律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上级领导看了感到很有道理,并写进领导讲话,进人了领导决策。由此可见,调查报告生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不好。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撰写调查报告中,又集中地体现在观点与材料的结合上。“结合”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五种。

一是选用完整的典型事例说明观点。比如,上海市教育工会为了说明当时老年知识分子负担过重的情况,他们选了一个年过60、身兼12职、并有心脏病的特级教师的事迹,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集中说明了“老牛”虽有余力,过累亦将拖垮的主题思想,《人民日报》原文转发。

二是用数字性的材料说明观点。这是写调查报告的一大特点。几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有数字,有的用一两个,有的用几十个。有一个《穷官庄打开致富路》的调查报告,全篇28印多字,却用了33个数据,确实是内容丰富,事迹过硬。

三是用对比性的材料说明观点。有用数据对比的,有用语言对比的,但是最好是用事例对比。比较典型的是某报纸发表的一篇题为《要想由穷变富,全在干部领路》的调查报告,选用一个县两个村自然条件一孬一好,生产发展一快一慢的典型材料,从对比开笔,到对比结束,十分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主题思想。

四是用典型事例和综合性的材料结合起来说明观点。在一件工作、一个教育、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多是采用这种“结合”方法说明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五是用群众语言说明观点。在绝大部分调查报告中,都有群众语言。有的选用一两句,有的选用十几句。前面讲到的《穷官庄打开致富路》那一篇2800字的调查报告,共选用了24句群众语言,什么联产计酬好比“吃煎饼卷指头,口口咬着自己的肉”,什么大锅饭时期是“早上出工你等我靠,晚上记工你争我闹”等等。这些话,可以抵得上一大段干巴巴的叙述。好的群众语言,是广大群众长时间锤炼出来的,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活变迁的形象反映,很有时代

4

特色,很能说明问题,在材料中选用一两句,可以使材料显得更为生动活泼。1971年1月,济南军区政治部给中央军委写的反骄破满的调查报告中,就选用了“看别人豆腐渣,看自己一朵花”、“革命路上不反骄,早晚都要摔大跤”、“眼睛长到头顶上,尾巴翘到天上”等群众语言。

学习群众语言,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早在1942年他就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

有人说,写机关公文用群众语言多了,会给人一种不严肃、不实在的感觉。这是一种偏见。严肃不严肃、实在不实在,不在于群众语言多少,而在于群众是不是讲了这种语言,以及用这些语言能不能正确地说明观点。如果确系群众语言,又能说明问题,选用到公文中,是可以增强感染力和真实性的。 五、力求新鲜

调查报告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新意。反映的情况、总结的经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新,就没有多大感召力和使用价值。党中央历来号召全党,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写调查报告理应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胡乔木同志早在1958年3月座谈写文件的方法时就指出:写出的文件要能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达不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得到党委的同意和支持,群众也动员不起来。这段讲话,指明了机关写各种文件的目标。在“新”字上下功夫,就要努力做到选用的材料新,概括的观点新,总结的经验新,提出的要求新,探索的规律新,使人看了能受到新的启迪。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第一条是,敏锐性。凡是思想上、政治上敏锐的人,其鉴别能力、洞察能力都比较强。这种人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经验,识别快、接受快、反映快,写出的东西,提出的要求,发表的意见,一般都有新意。这种敏锐性是从学习中来的。只有对党的方针政策,对上级领导的决策,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学得及时,消化及时,遇到客观事物,才能够迅速辨别新旧,判断是非,作出反应,提出见解。

第二条是,比较性。陈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制定决策、处理问题时,要上下左右地进行比较。这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方法。没有比较

5

就没有鉴别。判断一个事例、一种观点、一条经验对不对、新不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差,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新哪个旧。掌握比较的方法,就有可能抓住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出新鲜经验,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比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拿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昨天的情况和问题作比较;拿先进的方法和经验与一般性的方法和经验作比较;拿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与成就和兄弟单位的工作与成就作比较。这样一比较,即使自己反应迟钝一点,也能从中找到差距,看到发展,发现特点,并从中选择需要的事例、观点和经验。

第三条是,创新性。事物天天在发展,历史天天在前进。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实际上年年都有新内容;就是所谓的“老一套”,也有新发展。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有没有胆识去撰写。江泽民同志概括的8句话64个字的创业精神,第二句话就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李瑞环同志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讲话中,提倡各级领导和机关,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碰书本上写过的、文件上规定过的、领导人讲过的、多数人公认的问题。我们应该响应这些号召,坚持从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敢于选择别人未曾选用过的主题,敢于揭示别人未曾揭示过的规律,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6

就没有鉴别。判断一个事例、一种观点、一条经验对不对、新不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比较。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知道哪个好哪个差,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新哪个旧。掌握比较的方法,就有可能抓住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出新鲜经验,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比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拿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昨天的情况和问题作比较;拿先进的方法和经验与一般性的方法和经验作比较;拿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与成就和兄弟单位的工作与成就作比较。这样一比较,即使自己反应迟钝一点,也能从中找到差距,看到发展,发现特点,并从中选择需要的事例、观点和经验。

第三条是,创新性。事物天天在发展,历史天天在前进。政治工作、军事工作、后勤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实际上年年都有新内容;就是所谓的“老一套”,也有新发展。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发现,有没有胆识去撰写。江泽民同志概括的8句话64个字的创业精神,第二句话就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李瑞环同志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讲话中,提倡各级领导和机关,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碰书本上写过的、文件上规定过的、领导人讲过的、多数人公认的问题。我们应该响应这些号召,坚持从改革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敢于选择别人未曾选用过的主题,敢于揭示别人未曾揭示过的规律,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见解。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r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