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更新时间:2024-06-28 2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业标题: 发 布 者:

专题三作业

林培英 (发布时间: 2010-7-29 23:03:45)

作业内容:

请任选以下一道题目作答:

1. 请结合新课标中某一课程基本理念或某一具体内容条目介绍您组织的一次探究活动。

2. 请谈谈您对本专题提供的课例的看法。

提交者: 廖明跃 (提交时间: 2010-7-30 7:09:55) 答题内容:

探究活动

地理课《外力地貌》教学案例

一、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基本的特征; 、 学会分析三种中国典型地貌的成因及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貌的可持续途径;

、 在学习中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三种地貌的成因分析,合理利用改造地貌的途径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板块运动)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什么是地球的内、外力作用呢?

生:(答后师补充:地表形态(地貌)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一:关于河流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河流地貌图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生:(投影归纳) 流水侵蚀—指水流对河床的冲蚀及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流水作用 流水搬运—指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过程。 的形式 流水堆积—指水中物质最终沉积下来的现象。 师:流水作用是最普遍、最活跃的外力作用。

情景二:(投影)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 、中国地形图 情景对话:

师: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结合地形图分析回答……——上游…中游…下游…情况分别说明) 情景三:(投影)分段景观图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结果交流:

1、(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

{设计用意:河流地貌是流水作用塑造的结果,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故通过长江、黄河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问题二:关于黄土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 情景对话:

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

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生:(学生答不上来)

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 情景对话:

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 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情景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四人小组相互讨论,代表发言) 探究结果交流:

1、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弊—易遭流水的冲刷,尤其是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

土壤肥力降低,危害农业生产;

黄土泥沙在下游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2.自然原因:土质疏松;

气候干旱,加快了表土层的沙化;

降水分布不均,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使表土层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降低土壤的持水性能;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滥垦滥牧,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

{设计用意:教师提供一系列景观图,帮助学生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地貌景观的内在成因,通过引导设问联系到我国人尽皆知的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问题三:关于喀斯特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景点照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景观大家一定有过耳闻或目堵,能否分别说出它们是何地、何景? 生:(答)

师:这是哪一类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喀斯特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常见)

师:又称岩溶地形,世界和我国分布都较为广泛,我国的西南地区尤为集中(云南、贵州、广西的许多地方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生:(一学生用化学方程式前来表达,并说明这是一种可逆反应,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所形成的地貌。) 情景二:(投影)喀斯特地貌模型图

(教师学生一起分析地表、地下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名称,并推测它们的形成情况。)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结果交流:

利——旅游价值;

弊——溶洞内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设计用意:借助于喀斯特地貌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地表、地下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同时通过展示优美的喀斯特景观图,进一步引发思考我国西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小结]

通过对我国三种典型地貌的认识,使我们初步体会了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观察地貌形态,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而为今后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奠定基础。

(投影)课堂小结和课后思考 小结 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是什么?(What)(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 在哪里?(Where)(主要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Why)(这些地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样?(How)(这些现象对人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 课后思考 从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如何对这三种地貌进行合理的区域开发,使之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整个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r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