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单元(绝对最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5 22: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人数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季节。并完成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个季节,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红 黄 蓝 白

颜色 人数 红色

课后反思:

黄色 蓝色 白色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完成统计表。

姓名 票数 张三 李四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票数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人数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票数 课后反思:

张三 李四

第3课时 数据的收集整理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整理复习知识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辆数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面包车 6 大巴车 8 小轿车 33 摩托车 1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充分经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用学具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出示第8页例1,把六个糖果分成三份,分一分。

(1)讨论三个小朋友的分配方案,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为什么。

(2)突出第3位小朋友分得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另外两个虽然是分东西,但不是平均分。

(3)让学生再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

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按照枫叶的情况,说一说没份里面的数量,分成几份,圈一圈,多感受。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瓶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读题,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把9个笑脸贴在三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条横线上画笑脸。借助此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练习二的第3题。 4.练习三的第4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香蕉”,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香蕉平均分成3份和8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课后反思:

第2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没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叫平均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8个果冻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8个果冻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二、新授课

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巩固练习。完成第10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 )份。 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 )份。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的分法。)(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 (5)总结: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3、圈一圈。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16个杯子)

提问:一共有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 )盒。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引导学生读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理解“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个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通过圈一圈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玉米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玉米的任务。

接着提问:18个玉米可以装几袋?

引导: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袋,18个玉米比14个玉米多4个,多2袋,那就是9袋。也可以画一画,多画4个,圈一圈,一共是9袋。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希望你们都能又快又准地把东西进行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二)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是除

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通过语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图。

教师谈话:小熊猫家里来了客人,熊猫宝宝正在分竹笋,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分的。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除法。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每盘要放同样多)

师:你能帮助熊宝宝分一分吗?拿出学具,试着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即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教师边板书边谈话: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②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③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出示教材“练习三”的第1题。

“开火车”读一读。抽几题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1)完成第1题。

提问:一共有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里放几条?先分一分,再列式。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鱼是15条,除号前面写15;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除号后面写5;每个盘子分3条,等号后面写3。15÷5=3)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题。

用小棒摆一摆或直接画在教材上分一分,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2题。

(1)出示题目,读懂题意。提问: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

(2)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

(3)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为什么这样的算式?(因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3、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教师小结: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5个一份。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写在除号的前面;10÷2=5;9个○平均分成3份,把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3个,所以列式是:9÷3=3。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 )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把一些物品或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可以 分成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后面是除数,它们的得数是商。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课后反思:

第5课时 复习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16-17页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完成下面的题目,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 小组合作,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交流反馈:14÷7=2

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后面三小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 )份,每份有( ),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迁移

1、在复习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9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引导回答:10÷2=5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个,每5个圈一圈。也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每2个一份,可以风车5份,2个圈一圈。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0题。

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把圆片平均分,互相说一说,再写出除法算式。 分析:图1表示把12个圆片,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或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列式:12÷6=2 12÷2=6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2。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1题。 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复习除法 平均分 12÷6=2 18÷6=3 12÷2=6 18÷3=6

课后反思:

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例题,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4)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2,看图获取信息,并让学生列出算式:先列乘法,再列除法。 (2)你发现什么规律,想想乘法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3)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24÷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24,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6。求24÷6的商,想6和几相乘得24,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4。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四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四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4. 练习四的第4题

特别请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任意数除以1等于它本身。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题目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任意数除以1等于它本身。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想:3×(4)=12 三四十二,商是4

4×6=24 24÷4=6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6 24÷6=4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课后反思:

第7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4里面有( )个6。12里面有( )个2。15里面有( )个3。 2、分一分,说一说。

把6个圆片,每2个一份,每份是多少个?(3个) 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2个)

3、谈话:同学们,你们养过蚕宝宝吗?小红和小明都是养蚕高手,你瞧,他们正在为蚕宝宝分配纸盒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分法是最合理的,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小明: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2、解决问题。

(1)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①提问:你知道小红是怎样放的吗?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这里的要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就是平均分成3份,用图怎样表示?(画图) 提问: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师板书:15÷3=5(只)。

师:要求平均每盒有几只,就要用15÷3来计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②检验。

谈话:刚才我们求得每份是5只,对吗?算一算,来证明你的计算是正确的。 小结:每盒是5只,有3盒,一个就是15只。口答:每个纸盒放5只。 (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①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画图解决了小红分蚕宝宝的问题,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小明分蚕宝宝的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谈话:你能用图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展示学生画的图,对画得不够精确的,教师进修纠正。 谈话:你是怎样列式的?师板书:15÷5=3(个)。

小结:15只蚕宝宝,每5只蚕宝宝放一个纸盒,就是要求15里面有几个5,也就是把15平均分,每份都是5,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

②谈话:我们的计算对不对,你能用上一题的方法进行检验吗?口答:要用3个纸盒。

3、谈话:观察、比较上面的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小红和小明装蚕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吗?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小结:我们发现小红和小明的分法其实是一样的,总数都是15只,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及每5个一份,求15能平均分成几份,都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1)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2)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第3题。

(1)学生读题,各自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 (2)全班共同校对,并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红和小明飞蚕宝宝的问题汇总学会了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问题,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整体几个一份,求平均分成几份都是求平均有多少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红: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小明: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5÷5=3(个)

课后反思:

第8课时:表内除法(一)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26页的“整理和复习”及P27页练习五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生:平均分,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平均分。

①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②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分完为止。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③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关键。一是要明确分几份,二是要让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完成教材P26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小题。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2)复习除法。

①除法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③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读法不变。

④除法的运用范围。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把一些物品按照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⑤完成教材P26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小题。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3)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①计算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用乘法算式求商;用乘法口诀求商。 ②具体运用。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③乘、除法的关系。乘、除法互为逆运算,乘法算式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因此在整数范围内,商不能比被除数大。

④完成教材P26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小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1~6的表内乘法口诀表。再任意指一句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想想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乘数一样的那句口诀】

(4)复习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①关键。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题意首先判断是否属于平均分,在找清总数与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②完成教材P27页练习六的第3小题。

有24本练习本。如果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如果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教师指导,集体订正并评价。 三、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P27页练习六的第1小题。 看谁算得都对。

6×2 = 18÷6 = 30÷6 = 4×5 = 12÷3 = 17-9 = 24÷4 = 36÷6 = 16÷4 = 25+5 = 20÷5 =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在口算时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

2、完成教材P27页练习六的第2小题。 (1)有14个,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25里面有几个5?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汇报交流,订正,评价。 ③巩固除法的意义。

3、完成教材P27页练习六的第4小题。

每个花瓶插5根孔雀羽毛,4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每个花瓶插6根孔雀羽毛,24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有10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多少根?

有10根孔雀羽毛,插在2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6根,另一个花瓶里插几根?

(1)请学生认真读题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的意思,真正理解题意。 (2)学生根据理解,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评价,注意对比区别,会运用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求商,明确解决问题时选择方法的理由。

4、完成教材P26页下面的思考题。

( )+( )+( )+( )=8 ( )= 12=( )+( )+( ) ( )=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订正,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同学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一)整理与复习

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29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 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这条线把两边分成一样的,把这条线叫对称轴。(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3)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

形。

中间这条线把两边分成一样的两半,把这条线叫对称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1)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2)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3)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

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8至36页的内容。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指出平移后的图形。 3、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熟练地找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2、(课件出示)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风扇、飞机、拖车、水龙头等画面。 3、谁能说出这些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4、体会平移和旋转:

指名利用教室内的物体体会平移和旋转,如推窗户,转动阀门等。 5、教师拿出教具和镜子,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镜子的特点。 (二)拓展练习:

1、找一找哪些字也是对称的?

2、请你用积木摆出对称图形,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为什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对称图形?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量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内容:教材37-4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8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完成38页“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再出示余下“做一做”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2)完成38页剩余的做一做 (二)教学例2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27面小旗,挂9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27÷9=(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三七二十一,商是3。

(2)如果挂成3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27÷3=(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教材39页“做一做” (1)出示7×9 口诀:

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再出示余下“做一做”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2)完成39页剩余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3× 9=27

27÷9=(3) 口诀:(三)九二十七 27 ÷3=(9) 口诀:(三)九二十七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并学会验算。

数学思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理解简单除法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的分法,掌握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吗?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56÷8=7(个) 5×6=30(元) 36÷9=4(个) 课后反思:

3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九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简单除法应用题的结构与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这类问题,并学会验算。 2、熟练运用7、8、9的口诀求商。

数学思考:理解简单除法应用题的两种不同的分法,掌握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教材第44页第6题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法,你会做下面的题吗?(课件出示)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2)地球仪8元一个,56元钱可以买几个?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师:我们把像(1)题这样的除法叫平均分除法,把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包含除法。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两种分法的应用题。 二、巩固提高 1、练习九第6题。

(1)出示第6题情境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2)求需要几辆碰碰车就是求什么? (3)学生独立解决。

(4)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伙伴。 (5)学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6)你还能提出其它乘法或者除法的问题并解答吗? 2、教材第44页第9题

(1)学生读题,说一说这道题问题是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那些信息呢?

(3)这问题怎样解决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4)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教材44页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每一道题都是用的那一句口诀。 4、教材第44页第8题,填运算符号。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5、教材第44页思考题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学生试做,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练习课 18÷3=6(个)

坐4次小飞机需要多少钱?6×4=24(元) 有30元,可以做几次过山车?30÷5=6(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数学思考:根据情景提出问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熟悉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2、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情况,总结归纳板书:

除法的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7——9的乘法口诀) 表内除法(二)

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整理算式

(1)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加上第二单元学习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学习了表内除法的所有算式,现在让我们在卡片上写出这些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明白为了写的时候不遗漏,不重复,不混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来写,可以参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81道除法算式,写在书本45页上。

(3)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按一定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

维习惯以及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整理好的除法算式,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整理的。 预设:小组1:我们是按照除数来写的,先写除数都是2的算式。 小组2:我们是按照得数来写的,先写得数都是2的算式。 (2)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从乐乐整理的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预设:生1: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生2: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生3:乘法口诀有45句,但是除法算式却有81道,因为除了两个因数相同的口诀外,每个口诀都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口算练习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1)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得数(1-9内),另外几名学生找出相应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回答各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

师:明明把被除数看颠倒了,得到的商是4,除数是6,我们是不是可以求出颠倒后的被除数?是多少呢?(是24,用46得到的。) 师:颠倒前的数和颠倒后的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是相互颠倒的。) 师:那么能求出原来的被除数是多少了吗?(是42)

师:知道了原来的被除数就能求出这道算式正确的商,想一想,应该是几? (除数是6,这时候的商应该是42÷6=7)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学会熟练运用被除数=除数商求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贴好的除法算式)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内容以及50页练习十一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 巩固训练

1.完成书本47页“做一做”。 2.完成书本50页第3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注意运算的顺序,说一说运算中出现什么问题。 四、 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同级运算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29+38

=67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7+4×3 =7+12 =19

4×3=12 12+7=19

4×3+7 =12+7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说是怎么想的。

2.为什么要先算4×3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出示题目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书本48页做一做)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r9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