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说明书

更新时间:2024-04-15 0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

1、前言 1.1 项目背景

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汉正街改造工作。3月2日,阮成发书记、唐良智市长在全市汉正街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工作现场会上做出重要部署,要求“痛下决心,依法整治,整体搬迁,全面改造,转型升级,限时完成”,全面推进汉正街地区综合改造。孙亚副市长又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部署。

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我局遵循全球视野、科学论证、部门联动的工作方针,强化现状用地调研,并充分吸纳具有全球旧城改造经验的高水平设计公司参与,成立了由市规划院和美国HOK公司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编制完成《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在此期间,项目组多次踏勘现场,并与硚口区、江汉区有关部门多次衔接,重点对汉正街用地现状、市场规模及经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区项目运作情况和发展意愿。

1.2 前期工作

4月19日,孙亚副市长、刘家祥副秘书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听取了我局初步方案汇报,进一步提出高起点、高标准,以“全球视野”进行高水平规划的要求。

4月15日和5月11日,我局分别征求了江汉区、硚口区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5月7日,唐良智、胡绪鵾、孙亚、马旭明等市领导听取了我局规划工作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规划的前期成果,并提出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将汉正街地区打造成为我市地理、文化、形象和城市功能的制高点,成为武汉市新业态、新经济、新形象、新生活的城市地标。

6月10日,孙亚、刘家祥等市领导听取了我局深化方案工作的汇报,要求我局会同硚口、江汉区做好概念规划与用地现状的对接,并与地铁集团、水务局就相关问题进行衔接。同时要求我局配合地产集团做好土地收储测算等工作。

6月13日、14日,市规划院分别与市地产集团、地铁集团、水务局进行对接,向地产集团提供了有关项目资料,与地铁集团就6号线走向问题交换意见,将水务局编制完成的流通巷绿化方案纳入本次规划中。

7月2日,市规划院组织专题会,对国华礼品城等具体项目进行了研究,做到各层次规划的充分衔接。

7月5日,我项目组综合了市政府重大办收集的5个相关部门的19条意见,方案采纳了其中17条意见,将成果上报政府重大办。

7月6日,孙亚副市长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汉正街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7月7日,阮成发书记、孙亚副市长组织有关单位听取了汉正街规划的方案汇报。

7月7日和7月13日,市规划院分别与硚口区、江汉区就规划的情况进行对接,进一步征求两区意见。 7月15日,市规划院将征求各部门意见后完善的正式成果报政府审批。

7月29日,唐良智、胡绪鵾、孙亚、马旭明等市领导再次听取汉正街改造搬迁工作汇报,原则同意市规划院编制的《武汉汉正街地区用地规划》,并要求各职能部门按此规划组织开展汉正街各项相关工作,并进行用地控制。

2、用地情况(于婷婷、宁云飞) 2.1 区位

城市核心区位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第一版总体规划(1954年由前苏联专家编制)构架了武汉城市中轴,由北往南串联起汉口火车站-西北湖-中山公园-武汉展览馆-南岸嘴-首义广场-洪山广场。本规划区即位于该中轴线的核心地带,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正街地区。

功能核心区位

本规划区位于武汉市内环线以内,汉口沿江的中心地段,周围重要功能圈云集,包括王家墩商务区、武商武广商圈、江汉路商圈、六渡桥商圈、月湖琴台文化中心、南岸嘴、龙王庙公园、沿江商务区等。 景观核心区位

本规划区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北岸,与南岸嘴隔江相望,用地周边景观要素众多,包括中山公园、江滩、晴川桥、龟山电视塔等,且用地周边现代化商圈云集,高楼大厦密布,景观地位十分突出。因此,该地区既要赋予传承城市中轴的历史使命,又要与周边道路、景观、交通相互融合,未来将是我市新业态、新经济、新形象、新生活的城市地标;同时也是我市地理、文化、形象和城市功能的重要制高点。

2.2 规划范围

传统汉正街地区范围

传统汉正街地区东接民族路及花楼街,南抵沿江大道,西至武胜路,北临中山大道,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硚口区1.32平方公里,江汉区0.35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东接前进一路、三民路及民权路,南抵沿江大道,西至武胜路,北临京汉大道。规划总面积3.46平方公里。其中硚口区2.19平方公里,江汉区1.27平方公里。

2.3 辉煌的历史

曾经的历史

汉正街历史久远,乃古汉口之正街,是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逐渐形成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这条街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频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

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 昔日的辉煌

1862年汉口开埠,外国势力入华,进出口贸易剧增,武汉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从17世纪到19世纪,汉正街商贸交易遍及全国、欧洲与日本。

而目前,拥有500年历史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因水运的限制与现代化商业模式的冲击下,逐渐没落,商品市场萎缩,水货作坊涌现,安全隐患重生。 历史的新机遇

武汉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闻名全国,打响了“开国第一枪”;汉口码头的兴起使得汉正街繁荣一时,直至目前都在全国享负盛名。

汉正街地区位于武汉市核心区段,坐拥武汉市公共活动的中心区位,可打造长江流域城市标志意向,同时依托武汉的四小时高铁经济圈,给汉正街的浴火重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2.4现状用地(详细展开说,要有指标和现状用地一览表) 2.4.1行政区划及现状人口分布

本规划区由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隶属于江汉区和硚口区,涉及民意街、满春街、民族街、六角街和汉正街等5个街道。 至2011年,规划区内常住人口约25.69万人(其中传统汉正街地区常住人口约15.36万人),人口密度达到7-9万人/平方公里。各街道人口见下表:

表2-1 各街道现状人口分布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街道名称 民意街 满春街 民族街 六角街 人口规模(万人) 2.99 3.36 2.54 4.8 5 合计 汉正街 12.0 25.69

2.4.2用地现状

本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为主,两类用地约占总用地面积的74%。

现状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43.9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9.46%;水域和其他非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85公顷,主要为部分汉江水域,占总用地面积的0.54%。

表3-2 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 1 R 其 中 2 C 其 中 用地代码 居住用地 R21 R31 R41 R5 RC C1 C2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3 C35 C6 C61 C62 C63 C36 C51 C11 C12 R51 R52 R53 二类住宅用地 三类住宅用地 四类住宅用地 居住配套教育用地 幼托 小学 中学 居住与公共设施混合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市属办公用地 非市属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用地 金融保险业用地 贸易咨询用地 服务业用地 旅馆业用地 市场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影剧院用地 游乐用地 医院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 高等学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ha) 173.32 59.62 12.56 57.16 14.39 0.08 5.75 8.56 29.59 83.38 4.4 1.84 2.56 40.84 19.9 1.02 5.37 4.24 2.04 8.27 0.98 0.4 0.58 4.26 8.63 2.12 4.84 0.62 百分比(%) 50.12 17.24 3.63 16.53 4.16 0.02 1.66 2.48 8.56 24.11 1.27 0.53 0.74 11.81 5.76 0.29 1.55 1.23 0.59 2.39 0.28 0.12 0.17 1.23 2.50 0.61 1.40 0.18

(4)运用会意、再现的手法,延续汉正街历史遗存和风俗民情,体现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特色; (5)完善交通体系,创新交通方式,适应新的业态需要,内外衔接、疏堵结合,支撑大容量地块开发; (6)滚动开发、分期实施,多种安置手段相结合,妥善解决居民生存和就业问题。

4.3 功能定位和商业业态(朱婷文) 4.3.1功能定位

武汉市发改委经多方论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汉正街地区重点建设和打造“商贸旅游区”。经我项目组研究分析,武汉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商贸职能突出,但中央活动区内能体现武汉商贸旅游文化特色、大都市滨水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旅游功能是相对缺位的,故而汉正街地区定位为旅游商贸区(TBD)。

根据国内外经验,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TBD,需要引进一系列先进的业态来支撑其发展。汉正街地区将围绕旅游商贸展开以电子商务、贸易流通、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为主的功能,与现有汉口商圈职能差异化发展。TBD的旅游功能,是与其它传统商务区(如CBD)最明显的区别。从与周边用地功能和景观特色关系来看,该区域应强化与汉江对岸琴台文化中心、龟北和南岸嘴几个重要节点的景观功能的连续性和互动,形成汉正街龟北区文化体验、旅游购物、特色展示、商贸零售、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和休闲锻炼公共活动走廊。 4.3.2商业业态

根据武汉汉信地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对武汉市写字楼调查分析报告,截至2010年年底,武汉甲级写字楼空置率由2009年末的10.7%下降至1%以下,其中50%的写字楼已经满租。预期2010年至2015年,武汉写字楼市场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当前,在中国房地产从房地产资本向产业资本发展的趋势下,商业地产、写字楼、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产业型地产发展势头迅猛。故而,在本次规划中,汉正街地区的功能业态以商贸、商务、旅游、文化为核心业态。

汉正街将走向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务的转变。在旅游的注入后,汉正街将形成一个城市地标型与商贸中心型相结合的城市TBD,其中涵盖商、居、旅、行几大重要功能。并从零售、游憩、服务配套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充分拓展商业业态:在零售方面,注入各类专业卖场,打造创意精品街、汉正地址街等新型零售业态;在游憩方面,引入汉正水剧场,打造高200米的光之瀑布,形成

三维激光动画,同时打造汉正天街,连接不同高层,形成逐渐上升的空中街市,在临江处打造江湾沙滩浴场、3 D彩虹花园等游憩项目;在服务配套方面,重点打造1739商务天地与晴川双子星五星级酒店等项目。

4.4 规划目标(朱婷文)

规划全面落实上位规划关于中央活动区的总体要求,深化落实指导思想与原则,其规划目标是“充分利用世界独有的岸线资源,将汉正街地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文化会展、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旅游商贸区(TBD)”,将汉正街地区打造成为长江流域新的城市形象代表、武汉旅游的新热点。

4.5 开发规模预测(朱婷文)

根据国内外城市中心区类比分析,北京CBD总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1000万平方米,其中写字楼约占50%,公寓占25%,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占25%;陆家嘴CBD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用地面积0.9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根据对该地区的前期功能定位与商业业态分析,该地区较CBD而言,强调文化设施、旅游设施、国际机构及其活动等设施的开发建设,将其建设强度定为250-400万方/平方公里,总建筑量控制在1000万方左右。其中精品商业占比23%,办公酒店占比27%,住宅占比35%,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占比15%。

5、规划方案(汪波宁、朱婷文、于婷婷、宁云飞、胡怡婷) 5.1 总体策略(朱婷文)

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开发作为城市重要空间的开发实践,契合时代发展脉搏,伴随着城市功能的再造与升级。本次规划从六个方面的策略来实现这一过程:

策略一:业态转型、提档升级

由小商品批发市场逐步向电子商务、商业会展、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转型,提升汉江北岸滨水地区功能,找准抓手,实现全面战略突围。

策略二:区域延展、新老共生

优化沿江城市空间结构,利用空间走廊将新汉正街融入汉口地区城市格局,与王家墩CBD、武广商圈、汉口沿江商务区等版块共同构筑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策略三:空间生长,形象提档

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协调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关系,集约适用土地;结合两江四岸景观资源,重构汉江北岸滨水城市空间形象,塑造大都市气势恢宏的城市天际线,打造“东方曼哈顿”。

策略四:以水为媒,生态灵动

借助汉江、长江水资源优势,延续江滩景观,打造一条宜人的滨水岸线;将沿河旧建筑改造为宜人的商业和文化区,展示长江汉水江滩文化,激活区域活力,提升区域形象;开发滨水夜间休闲功能,打造24小时活力街区

策略五:文化传承,风情再现

传承武汉的商贸文化、码头文化,对药帮一巷、淮盐巷局部进行保护性改造,用修复、再现等手法保留一部分文化遗址和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将汉正街打造成一条民俗风情街区,复兴一批传统商业老字号;兴建一批具有明清风格的会馆、书院及展示馆等建筑;引进一批汉剧、楚剧、评书等地方特色艺术;形成一片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旅游区。

策略六:标本兼治,立体交通

打造一个地区内部的地面有轨捷运系统;建立一个立体复合的步行交通体系。

5.2 规划理念(朱婷文)

本次规划提出“汉江、汉口、汉正街;传统、传奇、传天下”的规划理念。

“汉江”:汉正街处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之处,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汉口”:汉正街作为汉口地区最早的商业集聚点,是汉口镇的发源地,是汉口码头文化的源头,其老汉口的城市肌理记录着

城市的发展史;

“汉正街”:不仅仅是武汉,汉正街一度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汉正街,其500年的历史、500年的兴衰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活色生香。

“传统”:大汉口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传统的城市轴线,自汉口火车站到西北湖再到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延续到汉正街而汇入长江,汉正街延续着城市的传统轴线;

“传奇”:汉正街的品牌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传奇,其繁华的商业氛围,买全国卖全国的辉煌历史,必将在这里得到再现与升华。 “传天下”:汉正街区域将重新打造再现昔日繁华的传统老街‘塑造一条重塑都市魅力的现代中轴,在这里将抒写武汉城市建设的传奇乐章,实现从汉江走向长江的新汉正街。

5.3 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朱婷文)

规划形成“两轴”(汉口城市中轴和汉正街风貌轴)和“十一大分区”(六角街SOHO生活区、六角街商业商贸区、民意街居住生活区、长堤街创意精品购物区、汉正街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宝庆街综合商贸区、多福商贸区、药邦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友谊路混合功能区、汉正天街商务旅游区、大兴路滨水文化旅游区)的规划结构。

“十字轴”结构(即横向的汉正风貌街轴线与纵向的汉口城市中轴)。传承老汉正街风貌特色,并与汉口现代城市形态融合对接,赋予其从传统迈向未来的立意。

“横轴”:西段自武胜路口(淮盐巷)至石码头正巷(约660米),采用修复与更新方式,兴建汉正风貌街。运用垂江式街巷机理及民国时期折衷式建筑形式,保留延续老汉正街空间形态,再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色;引入江城老字号旗舰店、汉派餐饮、旅游购物和地方文化休闲主题,进一步彰显汉风汉味;东段过多福路后,沿大夹街建筑空间逐次升高,至江汉公园临江处达至高潮(布局666米超高层建筑),同时构建全新的“步行天街”、“光之瀑布”与传统风貌街相结合,形成TBD主要的体验轴线。既继承传统,又创造出兼容并蓄、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新汉正街”。

“纵轴”:延续汉口火车站-西北湖-中山公园-武汉展览馆-南岸嘴传统城市中轴线。采用“疏密相间”的方式,沿多福路、游艺路向北形成高层建筑带,对接武广商圈和王家墩商务区;沿宝庆街、民意四路一线形成低密度带(街区),构筑城市中央绿地,

对接武展和中山公园,并形成城市开敞空间和视线通廊。

重点强调京汉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武胜路、友谊路五个重要城市界面。

5.4 用地规划(于婷婷) 5.4.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规模67.7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9.73%,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利济路、友谊路两侧,较为集中,并主要布局在中山大道以北地区。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25.6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47%;居住与公共设施混合用地面积25.1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32%。另有公共设施与居住混合用地面积57.51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山大道以南。

结合《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在保证学校规模和规划班数的前提下,根据本次规划结构稍作调整。共规划布局小学5所,用地规模8.1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37%,中学5所,用地规模8.7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56%。

5.4.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规模125.9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36.68%,根据规划定位,本规划区内布局有较多商贸旅游用地,同时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用地布局的落实,以建构充满活力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总规模0.3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09%。 商业金融业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规模62.1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8.10%。

本规划区内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以商业、商务和旅游业用地为主。其中商业用地主要沿汉正街、中山大道和多福路南侧布局,靠近沿江地区;商务用地主要沿游艺路、多福路和大兴路北侧,呈“十字轴”式布局;旅游业用地主要沿汉正街、宝庆街,结合现状特色建筑进行规划改造,打造汉正街特色风貌街区。

体育用地

规划体育用地规模1.2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36%。主要为将现状六角亭体育场进行改造。

城市中央绿地,对接武展和中山公园,并形成城市开敞空间和视线通廊。

南岸嘴对岸沿江大道一线景观控制为低强度区,二线为汉正天街的高强度标志景观区,和南岸嘴一道形成环抱自然与山水的壮阔都市风情。

管理单元列表

以武汉市控规导则管理单元为基准单位,对建设开发总量进行控制。控规导则在该区涵盖了A0505和A0508两个编制单元,共计14个管理单元。

管理单元建设强度一览表 管理单元编码 A050510 A050511 A050512 A050513 A050514 A050801 A050802 A050803 A050804 A050805 A050806 A050807 A050808 A050809 合计 可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5.90 13.02 4.13 19.44 30.64 26.21 22.01 24.22 7.81 17.85 17.34 20.53 29.30 7.77 246.17 平均净容积率 4.05 3.41 2.56 6.13 3.21 4.63 5.87 2.48 4.99 4.07 5.05 4.04 3.48 4.50 4.27 建设总量(万方) 23.87 44.34 10.56 119.13 103.92 121.31 150.60 60.18 38.98 72.70 87.545 82.93 102.08 33.31 1051.44

6、综合交通规划 6.1 道路交通现状

受业态落后、道路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汉正街地区现状交通秩序极为混乱,交通运行粗放、管理落后,难以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路网密度不足: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 50220-95》,商业集中区路网密度应达到12-15km/km2,而汉正街地区现状路网密度仅为5.5 km/km2,不足规范的50%,导致区域路网容量有限。

路网容量损失严重:现状汉正街业态以小商品交易为主,货运车辆占道停放上下货,大量的人力车穿梭于马路货场与各店铺之间,严重侵占道路资源,阻碍道路交通流。由于占道现象严重,现状道路容量损失近45%,进一步恶化了区域交通环境。

轨道出行率低:规划汉正街区域仅在京汉大道设置有友谊路、利济北路站两座轻轨站点,轨道站点有效覆盖范围不到规划面积的10%,轨道出行比例仅占5%;

对外交通不畅:对外交通部分路段存在瓶颈路段,如沿河大道集家嘴部分路段仅形成双向两车道,瓶颈作用明显,严重制约了沿河大道通行能力;

停车设施匮乏:区域停车设施没有统一规划,配建泊位与专用停车场数量较少,现状停车以路边停车为主,泊位数约1200个,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求。 6.2 交通需求分析

规划汉正街地区总体开发规模达到1028万平方米,较现状(824万平方米)增加24.7%。考虑到业态升级、商业环境改善等因素,区域交通需求总量将有明显增长。

为支撑汉正街地区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必须优化出行结构,采用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供轨道、公交客流换乘,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到60%左右;增加路网密度,提升路网容量,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参考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广商圈出行结构、其它城市核心区居民出行比例等资料,预测汉正街地区合理的出行结构为:

汉正街地区出行结构 现状出行比例 规划出行比例 规划出行人次(万人) 步行 32.5% 18% 6.0 自行车 22.0% (含电动车、三轮车等) 8% 1.8 轨道交通 5% 32% 5.5 公交 25% 30% 6.9 小汽车 (含出租车) 15.5% 12% 2.8 (约1.4万pcu) 预测汉正街地区与汉口其他区域的交换量最大,占引发交通总量的48%;与武昌的交换量次之,占引发交通总量的23%;与汉阳的交换量占引发交通总量的19%;区域内部的交换量较少,占区域引发交通总量的10%。对外交通为汉正街地区最主要的交通需求。

6.3 交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公交优先和需求管理为导向,构筑一个畅达宜人、衔接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立体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系统,支撑汉正街商务旅游区建设,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建设的同步升级。 6.4 交通发展策略

围绕交通发展目标,提出汉正街区域四大交通发展策略。 第一,公交优先:

改善区域出行结构以应对区域交通需求增长,大力提倡公交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至60%左右。完善常规公交线网,建设内部捷运系统,建立换乘枢纽提供无缝接驳,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保障公交优先发展。

第二,路网扩容:

加快区域道路建设,弥补历史道路建设欠账,增加路网密度,解决现状路网容量严重不足;实施区域交通管理,取缔违章占用道路经营行为,同时提高道路交通效率,保证路网容量高效率使用。

第三,立体交通:

结合区域规划改造方案,构建立体交通系统,包括构建高架慢行系统、地面车行系统和地下步行系统,最终实现人车互不干扰、和谐共行。

第四,多元发展:

摒弃小汽车优先的交通理念,倡导多元化出行,为各种出行方式尤其是慢行交通打造舒适的交通环境,增加汉正街区域对出行者的吸引力,增强城市活力。 6.5 交通实施措施

6.5.1、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构建轨道交通骨架:

规划引入轨道6号线,规划范围内走向为中山大道-崇仁路,与现状轻轨1号线一起构建区域公共交通骨架。其中轨道交通1号线在汉正街区域设有友谊路站、利济北路站两处站点;轨道交通6号线共设置三民路站、汉正街站、武胜路站三处轨道站点。区域轨道覆盖率由现状的10%提高到77%,高峰小时轨道疏解能力达到6.1万人次,较现状提高5万人次。

随着轨道线路的逐步建立,至2017年,汉正街地区可通过轨道1号线、6号线直通汉口西部、汉阳、汉口北和古田区域,通过与轨道2、3、6、7、8通过一次换乘可达汉口站、武昌站、光谷、武昌滨江商务区等重要节点,通过2次换乘经轨道4号线连通武汉站和杨春湖组团。轨道线路将成为汉正街区域与其它城区的快捷交通廊道。

优化公交线路布局:

汉正街地区现状公交线路约85条,但存在站点分布不均、线路重复系数高等问题;规划对线路与站点布局进行优化,加密汉正街腹地线路密度,共保留、新设70条公交线路,公共交通站点300米半径(步行3-5分钟)覆盖率达到95%。

完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轨道、公交站点均配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并填补轨道公交盲点,同时作为换乘轨道、公交的便利工具,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效率。

建设内部捷运系统:

引入大运量、低碳环保的内部捷运系统,形成“环状”运行网络 ,无缝对接轨道1号线、6号线、常规公交线网,并串联区域内所有的重要功能区。

内部捷运系统采取高架独轨系统,线路全长约5.6公里,设站15座,单向行驶;捷运系统与与外部公交系统形成5处无缝换

乘点;设置6处高架换乘廊道连接外围轨道站点。

捷运系统可覆盖区域90%用地,线路全程运营速度目标不低于30公里/小时,全程运行时间不高于11分钟。 6.5.2、构建畅达的对外交通系统

随着二环线等快速道路体系的逐步建立,汉口中心区过江交通和通过性交通将向二环线等快速路转移, 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武胜路等一环线内主要干路过境交通压力有望明显减小,其容量可更多的服务于地块到发交通。

为充分利用快速道路体系支撑汉正街发展,对沿江大道、京汉大道等区域干路进行扩容改造,构建“两纵三横”骨架路网;汉正街地区车流由内部支路网汇集后,通过“两纵三横”骨架道路无缝对接快速道路体系,快速到达汉阳、武昌、汉口北、汉口西等外围城区。

沿江大道、沿河大道全线实施快捷化改造,实现沿江快速大通道,全线改造为双向6车道,其中道口处进口拓宽为4车道,2车道实现连续交通流,快速疏解过境交通。临街一侧设置单向辅道,组织地块车辆进出,减少对主线交通干扰;人行过街全部通过天桥进行组织,人行天桥可直接与堤顶、西侧建筑直接联系,建议对汉江堤防进行改造。

建设京汉大道跨武胜路直行高架,分流中山大道、沿河大道交通压力;实施京汉大道黑色化改造,重新划分为双向6车道,并设置机非隔离栏,并优化沿线信号控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武胜路、中山大道、友谊路加强交通管理措施,其中中山大道、友谊路段以300米为标准布设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过街通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6.5.3、建立高密度的路网系统

延续汉口老城区路网机理和格局,加密支路网密度,区域内路口间距基本控制在150米左右,路网密度达15.6 公里/平方公里,是现状路网密度的三倍左右,基本达到东京、芝加哥等发达国家城市CBD路网密度水平。

同时适当控制道路尺度,创造宜人的交通环境;利用高密度路网布局,在区域内进行单行交通组织,大大简化交通流线;采取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主干道路实现“绿波交通”,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6.5.4、建立立体化慢行交通系统

匹配汉正街区域规划布局及现状地下步行空间分布,构建“两轴一环,树状伸展”高架步行系统,以及山字形地下商业步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q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