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更新时间:2023-08-25 06: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应修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适用层次 本科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先秦文学” 是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的渊薮,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原始歌谣、上古神话;礼乐文化 孕育的《诗经》,楚文化孕育的《楚辞》以及散文方面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它们作 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 以其独有的魅力, 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并昭示出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为了完成先秦文学的教学,要以文学史为线索,突出 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和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有重点地分析评价有代表性 的作家作品。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对先秦时期各类型文学进行介绍和分析,对文学史的发展进行系统讲授,精要评价 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先秦文学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 充分理解先秦文学所显示的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先 秦文学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掌握先秦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

(2)能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阅读和理解课程中没有讲过的一般难度的文学作品。

(3)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 想、情感、审美等艺术特征;

(4)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先秦文学概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1、了解: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先秦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 

3、熟练掌握: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 

4、应用:说明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1、先秦文学的断限。 

2、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

西周以前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西周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春秋时期的社会政 治与经济状况;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 

3、先秦时期的文化:

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原始社会的原始巫文化;

尊天命、崇鬼神——商代的宗教文化保持了巫文化成分,具有粗犷、狰狞,怪、力、 乱、神的文化审美特征;

礼乐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以“敬天、保民、明德”为指导思想,进入了以礼乐 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士”文化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4、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 征;

战国时期: “士”文化崛起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 散文和诗赋。

(三)考核的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先秦文学的特征、先秦文学发展线索。知识点:先秦文学;先秦文学的特 征;先秦文学的发展阶段。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注意学习本章节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第 一 章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文学艺术起源的基本观点以及原始歌谣的类别和内容。 

2、理解: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观点。 

3、熟练掌握:原始歌谣的主要内容。 

4、应用:说出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内容 

1、文学艺术起源的基本观点:

劳动创造了人,人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文学艺术;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原始歌谣:

口头歌谣;原始歌谣歌、诗、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征。

《吕氏春秋 古乐》篇中具体表现出神话、图腾、咒语、祭祀等与人类生存和劳动 密切相关的内容。

文字产生后的早期诗歌:甲骨卜辞和《易经》的卦爻辞中的早期诗歌。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先秦文学艺术的社会实践起源说及诗乐舞相结合的原始歌谣的特征。 知识点:文学艺术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原始歌谣的类别和内容;原始歌谣的特征。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注意用原始歌谣实例及相关材料讲清诗乐舞相综合性的特征,可以采用多 媒体手段增强形象感。

第 二 章 上古神话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神话的含义。 

2、理解:神话的起源及对原始先民的作用。 

3、熟练掌握: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4、应用:说出上古神话的类型、内容及特征。

(二)教学内容:

1、神话的产生及特质: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

神话反映时代意识;神话反映社会生活;神话时代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差异。

2、神话发展的阶段:

五帝时期,神话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人类意识还残存着动物原型,神话多以自 然崇拜物和鸟兽之类为中心;

夏商时期,神话发展的鼎盛阶段。人类意识已经明确,神话转向对人自身的崇拜, 产生大量的英雄神和海外传奇,反映人类的生活与理想;

商周之际,神话的衰落阶段。人类意识成熟,神话历史化。

3、神话的内容:

自然神的神话;英雄神的神话;异人异物的神话。

4、著名的神话故事

羲和生十日;女娲抟黄土作人;羿射十日;夸父与日逐走;姮娥窃不死药奔月;鲧 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苍天等。

5、神话的流传与消亡:

神话的流传;

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 文化的“敬天、保民、明德”思想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 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

了。 ”

6、神话的成就:

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形,具有较为充分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 精神;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我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基础。

7、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

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出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中国神话之神多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中国神话将 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

8、神话的影响:

变革现实的气魄和改变命运的愿望;敢于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 主义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意志;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其内容作为素材为后人广 泛采用。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神话的性质、特征、类型和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知识点:神话;神话的特征;著名神话;神话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注意厘清神话的性质、类型、中国上古神话与西方神话异同的不同看法, 要促使学生、引导学生辨析思考。

第 三 章 《诗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问题及《诗经》的流传。 

2、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文化内涵。 

3、熟练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4、应用:《诗经》的风雅精神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关于《诗经》的基本问题:

《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 “风” 、 “雅” 、 “颂” ; 《诗经》产生的时间; 《诗经》产生 的地域; 《诗经》的作者;献诗说;采诗说;删诗说; 《诗经》在当时的作用; 《诗经》 的流传。

2、 《诗经》的思想内容:

周民族的史诗。

祭祀诗:通过对社稷等神灵的祭祀反映出农事活动;敬天尊祖的祭祀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宴饮诗:宴饮诗包括朝会和宴饮,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等礼乐文明的体 现。这些诗作具有突出的政治色彩和伦理色彩,可以感受到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彬彬之 盛。

战争诗。

讽(怨)刺诗: “国风”中的讽刺诗(世俗讽刺诗);政治讽刺诗。

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直接描写劳动情景,具有欢快的情调,表现出人民群众热爱 劳动的乐观精神;以深沉凄恻的情调记述了劳动群众紧张繁忙的劳动和艰难困苦的生 活。

反对剥削压迫的诗;

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诗篇:表现出对征战、徭役、离乱生活的痛苦情感;思妇题 材对征战、徭役、离乱的反映;在一些征战题材的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感。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篇:写邂逅定情与幽期密约;写热烈追求和情爱欢乐;写对 爱情的追求或追求不得的苦闷;写爱情生活中的苦恼和忧愁;反映婚姻与家庭的不幸, 表现被遗弃妇女的悲哀(弃妇诗)。

3、 《诗经》的艺术成就: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赋” 、 “比” 、 “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 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4、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赋” 、 “比” 、 “兴”艺术表现方法为后世的创作提供 了成功的艺术借鉴。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比兴”在艺术表现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5、作品讲析: 《诗经·豳风·七月》 。

作品通过对农夫年复一年勤苦劳动和艰辛生活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幅西周初期农 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

通篇采用赋体,铺陈叙述;感情深挚醇厚;通过对与人物情绪、心境相关联景物的 描绘,突出人物的情绪和内心世界;全诗长而有序,层次井然;以精练的语言描绘出完 美的社会生活图画;语言具有饱满的情感。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主要考核《诗经》的基本知识、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点:《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 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除了讲清主要的知识点之外,建议要有意识地增加学术的广度和深度,要 介绍诗经学的前沿动态,不仅让学生学得实在,而且有广度和深度。同时抽查学生对诗 歌的背诵情况。

第 四 章 先秦散文概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散文的勃兴与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 

2、理解:散文的萌芽与形成。 

3、熟练掌握:先秦散文的勃兴的原因。 

4、应用:掌握先秦散文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

1、散文的开端:

散文的萌芽;散文的开端。

2、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蓬勃发展:

散文勃兴的背景;散文蓬勃发展的原因

3、 《尚书》 :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尚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 《尚书》文字艰深、 古奥难懂。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散文勃兴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知识点:散文勃兴的背景;散文发展的原因; 《尚书》 。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除了讲清主要的知识点之外,要特别注意厘清散文勃兴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要深入阐述社会变革与文化学术争鸣对散文带来的重要影响。

第 五 章 历史散文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关于《春秋》、 《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基本知识。 

2、理解:《左传》与《国语》之异同。

3、熟练掌握:《左传 晋秦殽之战》、《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 

4、应用:《左传》与《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历史散文概述。

2、 《春秋》 :

《春秋》原是一部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的作者; 《春秋》记述历史的时间跨 度; 《春秋》散文文体的特色:反映了孔子“正名” 、宗周的政治思想;用词婉转,隐寓 褒贬的“微言大义” ;文词精练,言简意赅; 《春秋》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3、《左传》的基本知识。

4、 《左传》的思想内容:

通过历史人物言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对统治阶段内部矛盾的尖锐对立进行了 有力地揭露;对暴君的凶残,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对当 时为人民做了一些贡献的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左传》的思想 局限。

5《左传》的文学成就:

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以多种多样手法刻画人物;善于写 重大事件,尤其擅长写战争;善记行人辞令;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6、 《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 《国语》 :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国语》的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国语》的思想倾向。

《国语》的文学价值: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性 格特征;记述人物对话和相互辩难,思路清楚,比喻恰切,逻辑性强;语言朴素,文笔 流畅,记言叙事,翔实贴切

8、 《战国策》的纂集。

9、《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贯串了纵横家的思想:崇计(政治思想——主张策略至上) ;尚贤(用 人思想——主张举贤使能) ;重利(人生哲学——主张争名求利) ;尊时(处事方针—— 主张审时度势) 。

10、 《战国策》的内容:

主张统治者要重视民,以民为本;主张为国立功,不能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 主张“贵士” ;歌颂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精神;颂扬坚持正义,解人危难,不计报酬 的高尚品德;揭露统治者残忍、横暴、昏庸、荒淫的本性以及勾心斗角、设陷阱诱害人 的恶毒丑行;揭露社会人情浇薄,世态炎凉。

11、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刻画人物生动形象,个性鲜明;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辞有条不紊,绘声会色,体 情状物,酣畅淋漓;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语言绚丽,文采斐然,敷张扬 励,气势恢宏。

12、 《战国策》的影响。

作品讲析:《左传 晋秦殽之战》

本文记述了在晋文公刚死不久,秦穆公不听蹇叔劝阻,恣意扩张,在偷袭郑国不成 的回师途中与晋国战于殽山而全军覆没的经过。文章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敌的叙 述,提示了秦国企图称霸中原和它必然失败的原因。

文章紧紧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做到了重点突出;作者善于用对话和动作来 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讲析:《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

本文记述了苏秦最初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采纳。他处境狼狈,遭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各方冷落,于是发奋读书,转而以约纵游说六国,形成了六国约纵抗秦的局面。

本文以铺陈渲染的笔法塑造了苏秦这一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他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的 发奋攻读的精神,表现出他悉心体察天下大势的纵横家风采,也刻表现出当时生活的人 情浇薄、世态炎凉以及他追名逐利的心理。

本文辞采绚丽,酣畅淋漓,敷张恢奇,委折入情,生动传神。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各体历史散文基本情况。

知识点: “春秋三传” ; 《左传》、《战国策》、《国语》的艺术特点; 《左传》、《战国 策》的思想内容; 《国语》与《左传》之异同。

(四)教学建议

为了使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以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历 史散文的演进特点和艺术特点,应着力结合作品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展开阐 述。要适当介绍历史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第 六 章 诸子散文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理解:老子和孔子、孟子和庄子以及墨子、荀子、韩非子的基本思想。 

3、熟练掌握: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所体现的孟子仁政思想;《庄子 逍遥游》 所体现的庄子思想。 

4、应用:说明《孟子》及《庄子》的艺术特征。

(二)教学内容 

1、诸子散文概述。 

2、《论语》与孔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是 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 核心是“仁” 。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3、《论语》的文学价值:

有的篇章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时,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浅近易 懂,接近口语的语言特点;思虑精当,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作品讲析: 《论语·四子侍坐章》

记述孔子弟子四人各自申述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申述的评价,从而表达了孔子和 他四个弟子的性格与思想感情倾向。

以深挚的感情,性格化的语言,写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章法结构巧妙。

4、 《孟子》 :

孟子其人;

孟子的思想: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孟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义”; 积极入世的 的人生态度;以仁政为内容的政治观;明确提出大一统设想的社会观。 

5、《孟子》的文学成就:

文章跌宕多姿,曲折有致;文彩华赡,通畅流利,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很富于鼓 动性;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常常用设想新奇、寓意深刻、 发人深醒的寓言来阐述事理。 

5、 《孟子》的影响。 

6、 《庄子》 :

庄子的思想: “以自然为宗” ;恬淡无为,顺应自然;反对约束,恢复本性; “齐 万物,一死生” ;向往着无君无臣,追求人生解放的幻想;主张“无为” 、 “无用” 。 

7、 《庄子》的文学成就:

“寓言” 、 “重言” 、 “卮言”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雄浑壮观的艺术境界;丰 富奇幻的艺术想象;强烈炽热的艺术情感;汪洋恣肆的语言艺术。 

18、 《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鲁迅: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

作品讲析:《逍遥游》

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 不自由的,只有消除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界, 才是绝对的自由。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夸张、类比、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了鲜明的 艺术形象;行文巧妙,构思奇特;语言生动,表现力强。 

11、 《荀子》的成书、思想及散文风格。 

12、 《韩非子》的成书、内容及散文风格。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诸子散文的基本知识、思想及艺术特点,重点是《论语》、《庄子》、《孟 子》。

知识点:《论语》的语言艺术; 《孟子》的论辩艺术; 《庄子》散文的风格;先秦散 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先秦诸子散文实际上是一部先秦的政治思想史、哲学史、散文发展史,教学中在 了解诸子思想的发展轨迹时应着重突出其文学性,所以对诸子散文艺术风格及特点的讲 解评述应该详尽。同时也要注意对学术前沿诸子散文研究概况的介绍。

第 七 章 屈原和楚辞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 “楚辞”释名;楚辞体的来源。 

2、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篇目 

3、熟练掌握:屈原与庄子在浪漫主义上的异同。 

4、应用:《离骚》的内容及艺术特征;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二)教学内容:

1、楚辞的特点:

地域色彩;时代特征;楚辞是文人的创作;句式特点。

2、楚辞产生的条件与因素:

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直接孕育楚辞的是楚国的民歌;楚国民间 传统的祭歌、巫舞,对楚辞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散文的影响。

3、 《楚辞》的编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4、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5、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6、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对诗律的创造与突破;在抒情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积极浪漫 主义的创作方法;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

7、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对后代的思想影响;屈原的作品和《诗经》的“国风”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风” “骚”的优良传统,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8、作品讲析:《离骚》

通过诗人在现实与幻想境界中对理想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与 邪恶势力进行不懈斗争的光辉形象。通过这个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崇高的生活理想、进 步的政治理想与伟大的人格以及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崇高的生活理想;进步的政治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 情;揭露了党人的腐朽与罪恶,同时也抒发了对昏庸楚王的怨愤。

瑰伟、绚丽、奇特、飘逸的浪漫主义色彩;塑造了一个理想性、现实性、悲剧性相 统一的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结构上的虚实相生与回环错综;运用比喻、象征的表现 手法构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三)考核基本要求

主要考核楚辞基本知识、屈原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重点是楚辞的特征,屈原 对楚辞体产生的贡献,《离骚》的内容、思想意义、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点:楚辞;楚辞体的来源;楚辞的特征;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篇目; 《离骚》的 内容、思想意义、结构、艺术特色; 《九歌》的篇目及其基本内容;屈原在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楚辞对《诗经》的新发展。

(四)教学建议

楚辞作为一种新体诗,在教学中应紧扣作品的地方文化特色来厘清先秦诗歌的发展 线索,重点要讲清“楚辞”对《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新发展。要注意结合屈原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来认识楚辞,来了解屈原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高尚人格和艺术个性。要介绍楚辞学的前 沿研究动态,扩大学生在知识上和学术上的视野。

四、学时分配

五、教学方法的建议

先秦文学繁杂、古奥、艰深。文学流变复杂,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的,针对 本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尽力贯彻教改精神,让学生学得活一点、实在一点、有趣一点,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加大信息量,突出新信息,要体现学科的前沿性。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落实三个教学要点:

(1)要学生多读多背,抓以“感知”为基础的阅读感悟能力。要对照“中文系本 科学生古代文学背诵篇目”加以检测,力争人人过关。

(2)引导学生品诗赏文,领略艺术美,抓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鉴赏感悟能力的培 养。

(3)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文学史论,抓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3、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个人 爱好,成立课余兴趣小组,开展问题讨论,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研讨会。 

4、作业实现小论文化。字数应不低于2千字。 

5、在有条件时,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6、经常深入学生或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以便改进。

另外,关于学时分配,本大纲只规定到章,有关文学史的内容,也规定得

比较概括,只提出了各章必须涉及的范围,以便使主讲教师以一定的灵活性。主讲教师 在讲授时,应当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各章基本内容的后面,为配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列出了应重点学习的篇目。 在考核基本要求中列出了考核知识点,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给予正确回答。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杨公骥:《中国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林 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谢无量编《中国大文学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郑振铎编《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刘大杰编《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刘毓庆《古朴的文学》,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1981。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茅盾《神话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袁珂校《山海经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

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语文出版社,1998。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

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

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郑杰文《能辩善斗——中国古代纵横家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刘城淮《挥骊得珠——先秦寓言通论》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 ,东方出版社,1995。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洪兴祖《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983。

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七、本大纲主要撰写者:

撰写:王洪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q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