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17 09: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 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 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二、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5、 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4---P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
1、 完成第24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 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怎样做可以知道第二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虫?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学生汇报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四第7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
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 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 课本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 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P40页的1、2、题。
2、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 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 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 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 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 [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 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 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 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 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 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 学生活动。
5、 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
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 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 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 课时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20有1+1+??+1+1=20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几个1相加?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 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 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 1乘20, 5乘4,4 乘5, 2乘10, 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正在阅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17
元代禅宗10-14
世界各国货币代码07-18
初中生喝酒检讨书范文05-13
2016年10月自考基础会计学(00041)试题及答案04-10
一下扩词(全)06-04
论中国商法的立法模式(中)05-13
09政教网络党支部建设03-13
走进秋天作文300字02-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人教
- 教案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2011年度 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第十章 习题
- 立思辰留学:2017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知名校友 - 图文
-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 卷烟企业制丝工艺略谈
- XXX东西楼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集体备课记录表1 - 图文
- 毕业论文1
- 2018材料岗位随堂测验
- 生理学
- 第15章 工具变量与两阶段最小二乘
- 果林水库带状公园监理细则 - 图文
- unit 1教案
- 中学数学教材知识点回顾共47页
-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整理汇编
- 12.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我和大艺展”征文获奖名单
- 计算机控制技术习题—广州工业大学
- 初三数学 - 函数及其图象专题复习教案
- 学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统
-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1-4单元填空答案
- 自动弯管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