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赵迎东 自己整理

更新时间:2023-07-28 13:0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考试地点:7100 9:30AM

考试题型分配:

单选 20×1′

多选 5×2′

判断 20×1′

填空 20×1′

计算 2×6′

简单 18′(两题,分值不同)

财政学的概念: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财政具有三大内涵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也称为“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方面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填空题】

公平分配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详细见书P36)【判断题】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调节;(2)转移性支付;(3)公共支出。【填空题】

自动稳定器的运用,即通过财政制度的建设,发挥财政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理解】

狭义的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支出;广义的财政支出则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经济性质是指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理解,详见书P50,选择题,哪些是购买性支出,哪些是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同其他经济主题一样,一手付出资金,另一只手相应换回等价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例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政府安排转移性支出不是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量的货币表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财政活动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常量衡量指标有两个:(1)绝对量指标:即用一定货币量来表示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2)相对量指标:即用财政支出/GDP(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支出/GNP(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

运用绝对量指标测量财政支出规模,可以比较直观、具体地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规模,所以它是国家财政部门编制财政预算和控制财政支出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用相对量指标测量财政支出规模,最大的优点是便于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分析,即可以对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财政支出规模进行比较分析或对不同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对经济影响的重要程度。、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原因: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现在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会导致国家活动的增加,这样国家不仅原有职能不断扩大,而且新的职能陆续出现。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展,政府从事的各项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经费开支也就相应上升。

(2)皮考克和魏斯曼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该理论有一个前提假设,即政府喜欢多支出,而公民不愿多纳税。推论: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税率征收的税收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的上升会与GNP的上升呈线性关系,这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在非正常情况(如战争、经济危机等)下,政府支出增加,政府会通过提高税率来解决,公众在此时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而在危机过后,公众所能容忍的税收水平并不回到原来的状态,政府仍能继续维持高额的公共支出,这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外在原因说明了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N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证实因为上述两方面的原因相互交替的作用,才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呈梯度渐进增长,故此,这一理论也称“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理论——“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增长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否则经济难以发展,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原因各不相同。早期(经济“起飞”阶段)是社会基础建设;中期是因为市场失灵,所以需要市场干预与调节;成熟期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详见书P59)

(4)鲍莫尔理论——非均衡增长模型

随着实践发展,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相对于既定数量的私人产品之间的价格会上升,如果对于公共部门活动的需要是无弹性的,就必然会形成公共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如果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比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低,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又要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财政支出将会增加。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社会因素。

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详见书P66)财政支出也讲求效益,这种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且更侧重社会效益。

其经济效益是从财政活动本身而言,要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一方面在财政支出规模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来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保证用尽可能少的财政支出达到既定的支出目的,以取得最佳的效益。

而社会效益则是指财政支出的结果应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快速增长,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较理想的宏观经济环境。

公共定价法:是指由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准公共物品)运用商品买卖的原理,实行收费使用,以使公共物品得到最节约、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市场性物品”主要包括城市排水、道路建设维修、桥梁、公园的建设与管理、邮电、通信、教育、卫生等。

公共定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如能源、通信、交通等部门的定价;二是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如金融、农业、教育等部门定价。

公共定价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平均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以平均成本为产品定价,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一种定价方式。例如,邮电部门邮寄信件就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因此,二部定价法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定价体系。由于二部定价法中“基本费”是不管使用量多少而收取的固定费,所以有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二部定价法又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是先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性质,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受管制的行业,特别是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都采用这种定价方法。【—部分填空题】

(3)负荷定价法:负荷定价法是指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对电话、火车票、电、自来水、煤气等,在需求高峰时,收费最高;而在需求低谷时,收费最低。

【举例,理解】

【填空,理解,是非判断】

按照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反映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而转移性支出则反映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原则:(1)正确处理好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投资性支出与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关系;(3)正确处理好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的关系。

政府采购制度【大题】

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1)采购活动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2)采购制度具有规范性。(3)采购资金具有公正性。(4)采购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

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1)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3)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4)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是防止腐败产生的制度性措施。(5)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对外开放。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进行公共投资所需的支出,它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性支出占GDP和公共支出比重的大小,反映了公共部门对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稳定影响的程度。购买性支出可以分为公共投资性支出和社会消费性支出。

影响政府投资规模的因素:(1)社会经济体制;(2)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投资的特点:【大题】

政府投资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特点:(1)政府投资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2)政府投资项目的大型化和战略化;(3)政府投资具有社会效应;(4)政府投资具有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政府投资的最适领域:【理解,选择】

(1)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公共性投资领域。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2)高新技术、重要能源和资源以及稀缺资源的开发领域。如新兴产业、高科技和高风险产业,是为国家经济提供技术装备、保证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特殊产业,理应由财政投资。

基础产业的概念: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为社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创造公共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公用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与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基础工业)的总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几场、港口、桥梁、通信、手里、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电等;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电力、煤炭)、原材料(石油化工、钢材、建材等)工业。除上述内容外,如果将文教科卫等部门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固定资产,归入广义基础设施的话,那么就构成广义的基础产业概念。

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1)投资规模大。(2)建设周期长。(3)微观盈利小。(4)社会效益大。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财政投融资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性投融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它适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运用。而对于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又要体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产业部门来说,其经营的目标已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他们的产品受政府直接或间接调控,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的盈利性较差,很难满足商业性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的要求(商业性投融资渠道提供的资金要求兼顾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性的商业投融资渠道来筹集资金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但作为政府,从经济稳定与协调发展的需要来考虑,必须保证基础产业优化发展,并对基础产业部门的价格进行调控,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财政投融资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基本特征:(1)资金来源一般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有偿资金。(2)资金投向主要是能实现政府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目标的领域。(3)资金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尽可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4)资金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一般预算管理灵活。

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uild-operate-transfer;BOT):该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农业自身的特点:(1)农业的比较优势偏低;(2)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稳定;【理解】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文化支出、科研支出及卫生保健支出等。社会消费性支出的使用不形成任何资产,是非生产性支出。就其本质来说,它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因此,为这一服务的提供以及为此而支出的资金的筹措,就是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有所不同,遵循另一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教科卫事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首先,在当今世界,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以往的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和速度方面,即提高国家的资源吸收和利用能力。而现在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效益和质量方面。劳动者的智黎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知识密集化,整个社会生产的内涵化,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据专家测算,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0%—70%;发展中国家也在30%左右。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是各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将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而发生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通过转移性支出的受益者将政府支出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对社会需求间接地产生影响,并由此通过转移性支出的具体领域表现出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它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反映的是政府作为中介而使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在分配。因此,它对收入再分配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

转移性支出具体又分为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证。

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2)强制性;(3)共济性;(4)公平性;(5)储蓄性。【填空】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1)完全基金制;(2)现收现付制;(3)部分基金制。我国实行的做法基本上属于此类。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大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

社会保险是国家对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能力、生病、伤残及失业等时,为使其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给予的物质帮助。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重点):

(1)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凡是在立法确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商业保险则是自愿参加的。

(2)社会保险是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而进行的非盈利性活动;而商业保险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3)社会保险虽然也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但受保者的保险收益不一定与其缴费数额完全对等,因为社会保险的资金除个人缴纳的外,还有企业缴纳和国家的补贴等;而商业保险则强调所保金额与赔付金额数量的对等性,因为商业保险完全依靠收取保费来筹集保险资金。

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在我国,社会保险也称为劳动保险,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项目:

(1)养老保险,这是社会保险中最大的项目。

(2)医疗保险,是以职工和所在单位缴纳的税(费)及政府补助为经费来源,对患病的手办人及其家属给于一定的医疗服务和收入补偿,以帮助其进行治疗并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一种保障制度。

(3)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筹集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丧失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其等待再就业期间提供物质帮助,并通过转业培训和生

产自救,使其重新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工伤保险,是指受保劳动者因工或因职业病受伤、致残、死亡,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伤残医疗服务、康复服务、伤残补偿、遗属养育金等一保障其基本生活待遇的一种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是妇女因怀孕、生育和抚育婴幼儿期间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失去工资,而从国家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生育津贴以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不是慈善事业,杯酒急着也不是接受施舍和恩赐,而是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实施社会救济是政府的职能,采取的救济方式多种多样,可直接给予物质和货币资助,也可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救助。【理解】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层次,,如果说社会救济对受保人来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那么,社会福利就是“锦上添花”。因为社会福利主要是为了促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普遍提高和改善,具有保障城乡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安居乐业,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的优抚对象,对其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保障制度。其经费全部来自政府预算拨款。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对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对烈属的优抚;对军人退休生活的保障等。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或居民提供的一定数额的财政性补助和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保护消费者利益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财政在分配。它是政府的无偿支出,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所以,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它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所以,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财政补贴的分类:(1)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3)财政贴息;(4)税式支出。【填空】

企业亏损补贴是国家对由于执行国家的政策而给生产经营的企业带来的损失进行的财政补贴,一般限于国有企业。企业的亏损按照亏损的原因可以分为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只有后者才属于财政补贴的范围。在预算处理上,冲减收入处理,即表示为负的财政收入。

【判断】

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也称为“预算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也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基础。

财政收入的形式:(1)无偿形式(主要是税收);(2)有偿形式;(3)补偿形式。【填空】

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1)税收收入;(2)非税收收入:①国有企业收入;②事业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规费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罚没收入、专项基金,此外还有国家组织援助捐赠收入、对外贷款归还收入、收回国外资产收入等等。【填空】

非税收入【理解】(详细见书P138)

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财政收入

预算内财政收入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规定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范围内的财政收入。

(2)预算外财政收入

预算外财政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政府职能、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不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或提取,纳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的财政性收入。

预算外财政收入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其他预算外收入三种类型。【填空】

税收特征: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在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判断】

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强制进行税收的征收。

【判断】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按事先确定的标准实施征税,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判断】

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是税收三个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填空】

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负税人就是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减税、免税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减税是对应征税款减征其中一部分;免税是对应征税款全部予以免征。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我国现行税种按征税对象性质可以分为五大类:即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填空】

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选择】

所得税: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选择】

资源税: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选择】

财产税:如房产税、契税等。【选择】

行为税:如车船税、印花税等。【选择】

按照税收收入的归属权分类: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如消费税和关税等。

地方税:如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是非判断,选择】

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以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间接税是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他人负担的税种,主要是对商品征收的各种税,如关税、消费税、增值税等。【是非判断,选择】

按照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价内税是指商品价格内包含税款,也就是说,税款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价外附加的,比如现行的消费税、营业税等。

价外税是指税款时商品价格的外延,而不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价内税而言的,比如现行的增值税。【是非判断,选择】

当代税收的最高三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稳定原则。

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应讲求效率,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用】经济运转的效应三个方面尽可能讲求效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包含两层含义:(1)要尽量缩小纳税人的超额负担;(2)要尽量降低征收费用。【是非判断】

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西方国家设计税收制度的最基本的准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凡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不相同

的人应缴纳数量不同的税收。【是非判断,颠倒】

稳定原则:收税稳定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中,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具体来说,税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达到经济稳定:(1)“内在稳定器”作用;

(2)“相机抉择”作用。

内在稳定器:是指税收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稳定机制。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应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见书P169)

税收效应的含义: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的抉择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收入效应是因征税使纳税人的购买力减少,但不改变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效率。收入效应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政府,不发生超额负担,也不导致经济无效率。

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替代效应的结果是使纳税人的福利水平降低,这种福利损失是扣除政府税收后的净损失,所以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贴袋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者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者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宏观税负:即全社会总税收负担,常用宏观税负率来反映。宏观税负率是指一国税收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或一国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宏观税负率=税收收入/GNP(或GDP)

税负转嫁的含义: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其内涵:(1)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主体,税负转嫁是纳税人作为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主动的有意识行为;(2)价格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途径;(3)税负转嫁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纳税人与负税人一定程度的分离是税负转嫁的必然结果。

税负归宿的含义: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承受者,即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法定归宿是税法中规定的应纳税款的承担者。经济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

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其中前转和后转是税负转嫁的两种基本方式。

前转又称顺转,指税负通过市场买卖,随着经济运行或经济活动顺序,由卖方向买方转嫁,也就是指纳税人将其应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并于商品交易之时,顺利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后转又称逆转,是先归于前传或顺转而言的,指税负无法通过市场买卖前转给买方,而改为向后转嫁给上一环节的生产者或经营者。

混转又称散转,指纳税人所应承担的税负,一部分向前转嫁,一部分向后转嫁,使税收负担分散给许多人负担。

消转又称转化,是纳税人无法将税负前转、后转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等方法,使由于承担税负而造成的损失在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或税收偿本,是指将税收折入资本财产的价格之内,也就是说,当被课税的货物出售时,其买者已将此货物以后所应纳的税款,从所买货物的价格中预先扣除,此后税款名义上虽由买者负担,实际上仍由卖者负担。

课税转嫁的条件:(1)课税对象的性质;(2)商品的供求弹性;(3)瞌睡范围的大小;(4)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

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显而易见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详细见书P178)【是非判断】

课税范围的大小: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税负转嫁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升高,若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转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是小。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替代品时,就只好承担税负转嫁的损失。

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税负专家显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两者也会发生矛盾。在竞争性商品转嫁中有所表现,在独占性商品税负转嫁中更为常见。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凡购置固定资产取得增值税发票即可抵扣销项准额,这意味着我国增值税类型已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流转税的概念:流转税,是以商品、劳务在生产或流通过程中的流通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税种的统称。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

增值税与其他流转税进行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税基广阔,具有征税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2)可以避免重复征税;(3)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4)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选择题】

三类增值税:(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性增值税(我国)。

P195例1例2计算题,手写复印纸背面复习

与其他税种相比,消费税具有以下特点:(1)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2)税收环节具有单一性;(3)税率税额具有差别性;(4)一般没有减免规定。【选择】

营业税的概念:营业税是对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是流转税种的一个重要税种,与其他流转税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征收范围广泛;

(2)平均税率低;(3)计算简便,便于征管。

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25%;同时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计征;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

P206例1例2计算题 复印纸背面手写复习

国债的概念: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增强政府经济建设的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债务。

国债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填空】

按卷面形式可分为无记名式国债、凭证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无记名式国债是一种票面上不急在债权人姓名或单位名称的债券,通常以实物券形式出现,又称实物券或国库券,是我国发行历史最长的一种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

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账户中,投资者仅取得收据或对账单以证实其所有权的一种国债。

按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一年以内;1—10年(含1年不含10年);10年以上(含10年);没有规定还本期限

按发行区域和应偿资金来源可分为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

在国内发行的国债为国内国债,简称“内债”。在国外发行的国债为国外国债,简称“外债”。

国债的功能:一个是财政方面的功能,一个是金融方面的功能。

财政方面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和加强需求管理。【理解】(详细见书P248)

国债的发行价格: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理解】(详细见书P250)

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计算】详细见书P258复印背面手动复习

以政府财政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财政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去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

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格,典型的例子是把政府预算分成经常预算(行政事业项目)和资本预算(经济建设支出及宏观调控)。

以预算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的确定,只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零基预算通常只用于具体收支项目预算的编制。

政府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法律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理解】

财政政策的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

稳定功能主要表现为政府能够云玉女冠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有目的的干预,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发展功能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1)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2)调节收入分配;

(3)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财政政策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又称“内在稳定器”,其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分为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要靠一定的公共投资才能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财政政策(启动私人补偿)。

补偿政策是政府为了稳定经济,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进行调节的财政政策。

从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一下三种:(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平衡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1)物价相对稳定;(2)收入的合理分配;(3)经济适度增长;(4)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填空】

财政政策工具:国家预算、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每一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安排和使用计划,它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主要用来实现经济稳定和收入合理分配的目标。

国债最初是政府组织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现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

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以有偿购买的方式取得为实现国家各种职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

政府投资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政府消费由政府用于维持国防、行政事业费开支等支出构成,政府消费可以直接变动总需求,也可通过消费的变化间接影响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政府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势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按用途不同可分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

在经济萧条或繁荣时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化,可以增加或减少具名的可支配收入,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财政补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补贴,另一类是消费性补贴,两者调节的效果有所不同。

生产性补贴主要是对生产者的特定生产投资活动的补贴,如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利息补贴等,起作用等同于对生产者实施减税政策,可直接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从而提高生产者的投资和供给能力。

消费性补贴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补贴,其作用在于直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者增加消费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时,主要增加消费性补贴;总供给不足时,主要增加生产性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qh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