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活动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3-11-22 20: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活动教学策略

一、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2001年7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每个年龄段课程目标根据《纲要》总目标归为四大类 1.自信心培养 2.人际交往 3.行为规则 4.民俗文化 2、《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域目标解读:

《纲要》将潜移默化作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特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特别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把幼儿与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纲要》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 社会教育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

1、要参照总目标,特别是年龄阶段目标制定具体活动目标;

2、每个活动应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三个内容的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对幼儿来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一方面社会行为比较具体直观,另一方面社会行为是指最终的目标和结果,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发展和谐的个性;

3、避免空洞的说教,目标应具体到具体的行为。

4、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依据。课程内容就是从幼儿出发,从幼儿的生活出发。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社会领域教学的指导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三、社会教育领域教学指导方法

1.实践练习法

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务、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 2.调查法。

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物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等问题。因此,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较为具体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

3.参观法。

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教师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服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进行。

4.表演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通过身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的。比如:大班社会活动《传递微笑》幼儿通过角色表演,了解节日习俗、体会传递微笑带给别人的快乐。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5.讲解法。

讲解法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

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道理或规则的本质。教师的讲解有助于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 6.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一般说来,话题与幼儿生活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

7.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论题进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是价值冲突型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二是多种求解可能型的,如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一个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解,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另外社会领域还有几种特殊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运动。它们是:

二、社会领域教育的特殊方法

1. 价值澄清法。 2.移情训练法。 3.观察学习法 4.角色扮演法。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互相作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应熟练掌握,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接下来,就以上几种方法谈谈它们的大致的教学模式: 四、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模式 (一)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让幼儿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扩大眼界,丰富感性经验,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参观散步出发之前,教师要以简短的谈话启发幼儿活动的愿望,要告知幼儿参观游览、散步的地点、内容和注意事项。 第二环节:实地观察。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村子里或小街上散步,观察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看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和交往。在参观活动中,教师带幼儿到达参观地点后要重新整队,让幼儿有一个整齐、精神的面貌,再次提出有关的参观要求。引导幼儿有礼貌地向接待者问好;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参观,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可先参观该单位的全貌,再有所侧重地分别观察。教师和接待人员可作简单的介绍。

要组织好这一环节,教师还应注意:(1)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参观的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要求,与参观单位联系,有必要时应指导接待人员写好讲话稿等等。(2)参观过程中,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看看、想想;还要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所见的人和事;允许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解答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与寻找问题的答案。(3)参观时间不宜太长,防止幼儿过度疲劳,产生厌倦情绪。 第三环节:参与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为方法,组织幼儿操作练习,帮助幼儿把所获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幼儿得到更真实的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参观邮局的工作流程后,教师组织幼儿“集体寄信”,让幼儿亲自购买邮票并将邮票贴在参观前准备好的信封上面,将信投到邮筒里。这些实际操作,让幼儿真正获得寄信的初步知识,锻炼了寄信能力。 第四环节:谈话小结。

参观、游览回园后,幼儿对参观内容的印象还比较深,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幼儿进行一次谈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整理、加深幼儿对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待周围人们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组织这一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有:(1)谈话时,教师可以图片、谜语或生动语言等引起幼儿回忆参观的人和事,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参观的内容和感受最

深的、最喜欢的事和物。(2)教师要对这次参观、游览活动作一个小结和评价。(3)提供有关材料,以供幼儿开展有关的游戏时用。 3. 教学范例:

《参观邮局》、《逛超市》等课例都可采用这种模式。 (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1.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映、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 2. 程序和策略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 情感激发也叫认知提示,指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实际行动是组织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在这一步骤中,教师是指挥,幼儿是主体。教师指挥幼儿操练,要注意操练的实效性,力求形式多样。①应用性操练: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幼儿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让幼儿实际做一遍。例如在“关心生病的小朋友”活动中,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加相应的小组活动。②表演性练习:表演性练习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q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