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更新时间:2024-06-06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Vol. 31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9

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李五星,李 颖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其直接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体论、社会有机论的原理,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体论;社会有机论;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3-0092-04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I Wu-xing, LI Ying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resulting from both our nation-build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providing the direct philosophic basis for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he historical entity theory and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of the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It also persists in the people oriented strategy and that of social wholly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focus upon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 enriching and promot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determinism; historical entity theory;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scientific thought of development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汲取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揭示了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不仅为振兴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本质的当代体现,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历史决定论和历史辩证法两个有机的理论内涵构成的。其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

[1,p345]

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他们认为:“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2,p409-410]。但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1,p585]这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自然史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时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主体,人在一定的自然制约中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动性。人要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坚持目的性和规律性

──────────

收稿日期:2008-09-16

作者简介:李五星(1960-),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法政系教授,研究方

向为社会发展理论。

-92-

李五星,等: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的统一。鉴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自己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力图征服自然,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残酷现实,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是对人类全部社会生活过程的高度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32]社会存在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第二层次包括与物质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第三层次包括作为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而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包括社会心理,以及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唯物史观同时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政治、文化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协调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32]这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基础。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必须努力使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相适应,都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4. 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2,p102]他们指出:这个社会是处在变化和发展中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体,如果“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

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

[1,p143]

所以“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个能够变化并已经常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p102]。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社会形态理论表明,每一个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不论是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类社会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

的历史演变,都是以生产力基础,由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

5.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就是通过他们的活动而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历史。追求人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了人的历史的全部过程。马克思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创造,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要求,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这表明,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认识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总之,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本动力就是物质的生产方式,物质的生产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强调辩证法,强调不能仅仅把物质、经济、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也要注意政治、文化、思想、自然等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些基本观点告诉人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有重点的发展观,要在发展中首先抓住生产力,抓住经济的、物质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强调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在讲社会发展重点的同时必须讲其他因素的反作用,讲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6]。

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1. 坚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实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7]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非常坚定地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p80]。这一理论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93-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基础和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决定论这一科学原理,深刻认识当今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走向,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状况,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决定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力量。科学发展观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条件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才能增强国防实力,夯实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才能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 坚特唯物史观社会历史主体论,强调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p56]

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无论是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是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p585],并将“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8]作为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表明,唯物史观一方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94-

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9];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就要在践行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科学”规定的内涵的辩证统一,既要讲以人为本、价值论、人文精神,又要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坚持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要素构成并“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连续发展过程的有机整体,因而它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的全面性联系与有机性互动的整体性范畴。据此,从横向剖析看,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都包括由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构成的前提部分,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组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性部分,由社会政治组织及其设施以及法律制度构成的上层建筑部分,由社会精神生产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构成的观念性部分。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以人的实践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生产、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与不间断发展的分析,向人们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实践性、人本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特性,这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哲学依据。

(1)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在有机联系的社会体系中,各种因素按特定的方式组合形成一种固定的有序关系,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既有作为社会的人但又离不开自然的生活,更有作为社会实践的人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的多方面的生产与生活中,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是基础,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和替代社会发展的其它内容,否则就是以片面发展替代整体发展,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的整体性原则。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理论,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要求克服片面的经济发展观,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不能把GDP当成唯一追求的目标,也不能因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人们谋求全面发展,就要调整不合理的结构,努力实现结构的优化,从而产生优化的整体效益,从深层次上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条

李五星,等: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

件问题。因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转型是发展的最本质的内容,是决定一个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的因素。针对我国目前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要加大改革的力度,推动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结构的整体和全面优化,为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2)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协调发展

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其中有由不同要素构成又有不同功能并不断运行着的众多子系统,其内在必然要求是彼此必须协调发展。唯物史观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既重视经济的社会决定作用,又承认政治、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效率和公正之间,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工结构之间,社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人们的利益结构、需求结构之间,以及各种利益之间都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有机体的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要求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科学发展观中,协调是社会全面发展贯穿始终的因素、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定性。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论述了协调发展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五个统筹”,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好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五大矛盾,纠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片面性。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社会发展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由横向发展到纵向发展具有连续性的重要体现。自然环境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人类要追求和实现人的代内、代际以及人类社会在整体与纵向上的连续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适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0]科学发展观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当代人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历史反复告诫人们,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生态脆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发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保人的发展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谐存在;作为社会发展价值观,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意义和方向;作为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在当代的新形态,是唯物史观的最新理论成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8-11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49.

[6] 王伟光.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3).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9]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06.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19.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9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q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