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伯荣 - 廖序东 - 课后习题答案 - 上下册

更新时间:2024-04-22 02: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一 一.汉语学里的和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此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种客观的语法体系。但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 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因此,学习是要细心观察,拿它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客观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的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 语法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部相同,而语法形式和 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的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酒规则虽有变化,但变化很缓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和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的语用条件,这样才能研究好、掌握好汉语语法。 五,谈谈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四级语法单位指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少得说一句。一个语素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词是组成短语的备用单位,短语是组成更大的短语的备用单位。某些词和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成句,另一些词和短语不能加句调形成句子。

六,举例说明一般的句法成分是如何配对的。

一般句法成分有八个。每一个成分都是在同一层次上跟另一成分发生直接关系。因而配成一对,即: 主语---------谓语(差距---很大) 动语---------宾语(学好---本领) 定语---------定语中心语(春节---前夕) 状语---------状语中心语(明显---回落) 补语中心语---------补语(调查---出来)

七,分析出下列句子的句法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

①这 篇 文 章 批 判 了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定语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②我 们 厂 试 制 成 功 了 新 产 品。 定语 主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层次分析法:

这 篇 文 章 批 判 了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我 们 厂 试 制 成 功 了 新 产 品。

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二(143页)

一、讲语法、分析句子的结构不使用词类名称行不行?是举出例句说明划分词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为了认识、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结构,有必要对结构中的各种用法不同的词加以分类,把用法相同的许多词用一个概括的类别名称来称说。要不然,就要把用法相同的词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就难于认识、说明结构的异同及其规律了。

词类是汉语里的客观存在,各类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就为划分词类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瞎子摸鱼”中“瞎子、鱼”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而动词“摸”不行;“摸”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而名次不行。这样根据词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把词分出不同的类来。

划分词类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必要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句子多数是由词逐层组成的,不划分词类,就没有办法说明语句各种结构规律的差异和词的不同功能,就不便于说明句子应该怎样组织和不应该怎样组织,不利于说明句子的正误。如“球队获得了冠军,队员们都感到十分荣誉。”这个句子中“荣誉”是名词,这儿误用为形容词了,改为“光荣”才与动词“感到”搭配得拢。如果不划分词类,怎么说明用词是否符合规律呢?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有三,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次要标准是词的形态和词的概括意义。语法功能包括:(1)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对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应该进一步看能够充当哪些句子成分。(2)词和词组合的能力。指同哪些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的语法关系。所谓词的形态,既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形容词会有不同的重叠方式,也指构词形态,例如加“子、头”等词缀组成名词。所谓词的概括意义,是指一类词的类别意义,例如名词表人、事物的名称。

二、将下面句子的词划分开,然后列一个实词简表,把其中的实词分别填在简表里。

①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②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出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以后|的|事情。

③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名 词 春分 清明 科学 春天 臂 顶峰 之前 知识 前面 东西 时 以后 事情 秋天 后半夜 月亮 太阳 天

动 词 过去 到来 是 让 张开 拥抱 想要 攀登 研究 领会 要 动手 搞 下去 出 剩下 夜游 睡 着 形容词 热烈 透彻 充分 乌蓝 区别词 初步 数 词 一 量 词 双 个 片

副 词 刚刚 即将 务必 还 没有 就 决 代 词 这 我们 你们 什么

三、给下列各词分别归类。 ①热爱(动词)、可爱(形容词) ②答案(名词)、答应(动词) ③战争(名词)、作战(动词) ④非常(副词)、平常(形容词) ⑤青年(名词)、年轻(形容词) ⑥坚决(形容词)、决心(名词)

四、“爱、恨、希望”等十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是形容词,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一般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爱、恨、希望”等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有程度之别,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我们之所以判定这些是动词,是因为这些词都能做谓语中心,又能带宾语,如“爱祖国”、“恨敌人”等。

一般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这些词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判定它们为形容词,是因为它们都可以作定语和谓语,不能带宾语。例如:“笔直的大道”、“眼睛雪亮”等。

五、举例说明“我们”与“咱们”、“你”、“您”、“那”与“哪”用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是包括式(包括听话人一方),也可以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一方)。例如,“小李,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包括式)“大哥,你在这儿再等一会儿,我们先走了。”(排除式)

“咱们”只是包括式。例如说“小李,你乘114次车,我乘109次车,咱们南京见。”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是一般称呼,没有尊敬色彩;“您”是敬称,表示尊敬。例如说“妈妈,您到哪儿去啊?”“昨天跟你说过,去上海。”

“那(nà)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如“那时教室,这是寝室。”“哪(nǎ)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如“哪是你的座位?”也可以用于虚指,如“哪天有空,我们去看球赛。”又可以用于任指,如“这几盆花,哪一盆都好。”

六、有人使用“他(她)们、怹(tān)”,这种用法规范吗?

“他(她)们”的使用,愿意是想表示男女兼有。但是汉语“他们”并不表示性别,它可以表示男性,也可以兼表男女,因此没必要写成“他(她)们”。

“怹(tān)”是北京方言第三人称单数“他”的敬称,但是并未进入普通话。因此,这种说法从普通话来看并不规范。

七、误用量词有时是由于没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量词跟名词的搭配规律或习惯的差异,试举出“羊、鱼、树、针、桥、车”等十个名词,在它前面填上“一”和专用量词。(如“一只(个)羊”,在括号里填上自己方言的专用量词。)(答案略)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②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就正好和愿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④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⑤目前,日本约有二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多用于汽车装配、炼钢、搬运、喷漆等工种。 名词“机器人”前的量词“台”应改为“个”。

⑥这个特别恶狠狠的抢劫犯,终于被刑警逮捕了。 形容词“恶狠狠”不能加程度副词,“特别”应该删掉。

九、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副+名”的组合,例如“副+一般名词”的“很学生、很男人”,“副+抽象名词”的“很青春、特现代”,“副+专有名词”的“很雷锋、很中国”。你对这些语法现象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第六章思考和练习三(148页)

一、划分汉语实词、虚词的依据是什么?

两者的不同主要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有词汇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虚词则相反,意义较虚,只有语法意义,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用“△”号把下面一段话里的虚词标出来,然后列一个虚词表,把它们的大类小类分别填在表里。(重复的可只写一个,并用数码表示重复的次数)

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碧蓝碧蓝的△,不沾一丝云彩,一股带着△清凉和△花香的△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早起的△飞燕掠过小白杨树的△头顶,找食去了△。多嘴的△小麻雀刚睁开眼睛,就吵吵嚷嚷地△讨论早饭该吃什么。牵牛花、向日葵的△花瓣沾满了△露水,给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得△闪闪发光,颜色变得△格外鲜艳了△。一只花喜鹊从△村子里飞来,她还没站稳脚跟,就对△小白杨树们说:“喂!小白杨树,村子里的△人们就要来修大路啦△。” 介词 给 从 对 连词 和

助词 结构助词 的(8) 地(2) 得(2) 动态助词 着(2) 了(沾满了)

语气词 的(碧蓝碧蓝的) 了(“……去了”“……鲜艳了”) 啦

三、下面各组句子里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 ① 这个人不会过●日子。 甲{ ② 我去过●上海。

例①“过”动词,在句子中作动语。例②“过”是动态助词,表示曾经有的经历。 ③ 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乙{ ④ 他是一个修房子的●。

例③“的”是起强调、肯定作用的语气词。例④“的”是结构助词,放在“修房子”后边一起组成“的”字短语,这个“的”字不可缺少。 ⑤ 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丙 {⑥ 不必客气,我的确吃过了●。

例⑤“了”时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发生了变化。例⑥“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既表动作完成,又表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已经实现了。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__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__解决问题时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应填“地”。 ③ 问题解决__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__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⑤ 他认为应当认真__研究。

“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后面应当填“地”。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① 我在北京住了3年 甲{ ② 我在北京住了3年了。

①表现现在已经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③ 我只同他说过这个问题。

乙{ ④ 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④表示“只说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各个意思中的“跟”的词性。

① 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 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 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

“超过去年的12.5%”等语说比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没有去年生产的粮食多,那就不时丰收年了。应将“的”去电,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理解山区的变化,不时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说”成为独立句。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该法又二:一是将“上”改为“方面”,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中游苋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苋菜”、“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因此,“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致以亲切的慰问。

“慰问”为宾语中心语,“亲切”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起官司来必败无疑。

“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者,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思考和练习四(151页)

一、试述短语在语法中的重要地位。

短语处于词和句子这两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重要位置上。短语有词构成,短语和词一样可以做句子的组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独立成句。这样看来,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析,实质上也就掌握了句子的结构分析。短语的重要结构类型和词的结构类型是基本一致的,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析,也就不难掌握合成词的结构分析了。

6、我们姐妹蜷缩在地板上,合盖一床薄薄的被子,冻得发抖,只好用互相的身子暖和着对方。 “相互”是副词,不宜做“身子”的定语,可把“相互”移于“暖和”前作状语。此外,“对方”应删去。 7、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才能改革教育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第二分句因成分残缺而使两个结构杂糅在一起,可改成“才能改革教育,是指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8、他奋然而起,挪开床,刨着泥土,汗水湿透了里外衣衫。几层用厚塑料布严密包裹着的小铁箱终于出现了。

末句的定语“几层”语序不当,应移到“用”字后面。 思考和练习八(179页)

一、 下列各句哪句是单句,哪是一重复句,哪是多重复句,哪是紧缩复句?为什么?并指出复句内分句间的关系,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 1. 外面太阳很好,(并列)/也没有风。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2.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写一个农民。

单句。“作者”是主语,“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写一个农民”是谓语。 3 只要你能工作,(条件)/就应当工作。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4. 只有这样,(条件)/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5. 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

单句。“无论”用在主语“谁”前,同谓语中的“都”配合,强调所知的人毫无例外,主谓中间有停顿。 6. 你跑的再快也追不上他。

紧缩句。“你跑的再快”和“也追不上他”都是分句,中间没有停顿,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你”省略。

7.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努力工作。

单句。介词短语“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要努力工作”的状语,把它放在主语“我们”前面是为了强调它。

8. 那两边,你瞧,绿油油的一大片,(并列)/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

一重复句。“你瞧”是插入语,“那两边绿油油的一大片”和“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都是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

9. 每个人都把准备好的锄头扛在肩膀上,(顺承)/爬上山去。 一重复句。后一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10. 分析能力强,是这位青年的优点。

单句。主谓短语“分析能力强”是主语,主谓之间有停顿。 11.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单句。“在特殊情况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只有”“才”分别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前表示必要条件。 12. 鲁迅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并列)/它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递进)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多重复句。有三个分句组成,有两个层次。第一分句与第二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一个层次,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二个层次。

13. 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书本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试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应且敢于批评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单句。双宾语中的远宾语是多重复句形式。

二、指出下列复句的各种类型。(关联法,意合法?联合,偏正?并列,递进,因果……) 1.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2.天气暖和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3.两亿人可以同时通过一条线路打电话而互不干扰,听的清清楚楚。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4.首先,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而我们最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 关联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5.行李太多,每个人都要拿一些。 6.他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7.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有牺牲精神。 关联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8.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三、分析下列多重复句

1 【一】他虽然没有很用力,(转折)/【二】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因果) //【三】火星溅得特别多。 2 【一】谁要是工作起来马马虎虎,(假设)/【二】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条件) //【三】人们也不会信任他。

3 【一】没有知识,(假设)//【二】工人就无法做好工作;(并列) /【三】有了知识,(条件) //【四】工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4 【一】滚难是欺软怕硬,(解说)/【二】你的思想是硬的,(假设)///【三】它就变成豆腐,(并列)//【四】你要软,(假设)///【五】它就硬。

5 【一】地方那么大,(并列) ///【二】 事情那么多, (因果)//【三】我知道得真的太少了,(转折)/【四】虽然我生在那里, (顺承)//【五】一直到27岁才离开。

6 【一】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递进)//【二】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转折)/【三】不过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7 【一】尽管古代的一些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转折)/【二】但是他们既然是现实主义者,(因果)///【三】他们 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因果)//【四】 因而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真理。

8 【一】我们所以要隆重纪念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因果)/【二】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科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递进)//【三】而且还因为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真理和社会二现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列)///【四】是鼓舞我们为加速视线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力量。

9 【一】在周副主席的号召和影响下,整个村子的部队都搓米:(解说)/【二】有瓦片对瓦片搓的;(并列)//【三】有石头对石头搓的;(并列)//【四】有的干脆就用手搓,(顺承)////【五】手上磨出了血泡,(转折)///【六】但仍然愉快地搓。

10 【一】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二】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三】但是不善于思索,(并列)///【四】不愿意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五】结果仍然做不成大事。

四 按照复句内各大类的关系,每类各造一个复句。(略) 五 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而且”。 ②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将“一面……一面”改为“虽然……但(是)”或“……但(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错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⑤人们只有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⑥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错用关联词语。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⑦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⑧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不管”表示五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应改为“天气怎样变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定的说法。思考和练习九(189页)

一、简要说明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区别。

句群和复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1、构成单位不同。句群由句子构成,复句由分句构成。2关联词语使用情况不同。有些复句使用的成对的关联词语,再句群中一般不能使用。

句群和段落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句群是语言使用单位,属语言学范畴;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语义上的向心性、逻辑上的条理性和相关的关联词语。自然段是文章的结构单位,属文章学范畴;它的划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文章的内容、风格、题材、流派,作者的个性、习惯等等、二者相比,自然段具有更大的任意性。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句群主要是为了研究句群的结构规律及其表达效果;划分自然段主要是为了使文章的眉目清楚,结构显豁。

二、从某篇文章中选一个自然段,划分出句群,并分析各句群的结构和关系。 (答案略)

三、举例说明哪些复句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哪些句群不能直接变换成复句。

一般地说,限选关系复句常用成对联词语“不是……就是”关联,决选关系复句常用成对关联词语“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关联,这两类复句一般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例如: 1、不是小林来向他打听回话,就是两位伙伴催他拿主意。(限选关系) 2、文章与其长而空,倒不如短而精。(决选关系)

句群中的问答句式、连问句式、连叹句式等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因而不能直接变换成复句。 3、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问答句式) 4、怎么了?什么东西掉了?(连问句式) 5、真见鬼!这简直是乘人之危!(连叹句式) 三、四、分析下列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

1、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并列)/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2、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绝不责备的。(递进)/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3、【一】”满招损,谦受益“,这两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解说)//【二】这事普遍真理,任何地区、时代都适用的真理。(转折)/【三】但是,可惜得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这句话受到教益。 4、【一】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包括我们常见的黄豆、青豆、黑豆、褐豆等。(解说)/【二】大豆的茎有直立的,也有半蔓生货蔓生的,茎上、叶上和豆荚上都有茸毛。(并列)//【三】话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并列)//【四】种子圆形货椭圆形,有黄、青、黑、褐等不同颜色。

5、【一】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并列)///【二】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并列)//【三】我高兴了。(转折)/【四】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和情理的。

例5中的第一个句子的第二分句,“他说”的宾语是个句群:“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这类句子比较特殊,应该重视这种语法现象。 五、改正下列句群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1、在海外,我是个穷孩子,当时不必说读书,就连日常生活都不能维持。我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替资本家做苦工给折磨死了,爸死了以后,我就没有书读了。

前后矛盾。从第一句看,“我”没有读过书;从第三句看。“我”是读过书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2、她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的撰写。导师劝她留校执教。她的论文答辩已经通过。她不肯,一心要去艰苦的新疆工作。

语序不当,有的地方啰嗦。可改为:“她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并通过了答辩。导师劝她留校执教。她不肯……” 3、“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这是一部分同志摆出的一对矛盾。雷锋同志是怎么处理学习和业务这对矛盾的呢?他说:“我们在学习问题上,也要倡导?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前后语意不连贯。前面谈的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后面谈的是“学习和业务”的矛盾。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今年暑假是我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假期。在放假前夕,我正在考虑如何度过这最后一个假期时,我收到了我在南京的老同学小李的来信,邀请我在假期内到南京玩,因此我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决定到南京去度过这最后一个假期。

语言重复啰唆。可改为:“……放假前夕,我正考虑如何度假时,收到了在南京的老同学小李邀请我去他那里玩儿的信,我高兴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思考和练习十(206页) 一、 简述句末点号同语气的关系

句末点号与句子语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示陈述语气要用句号,表示疑问语气要用问号,表示感叹语气要用叹号,但是,语气有四大类,句末点号只有三个,两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句子的祈使语气与句末点号是一对二的关系,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可用句号。 二.解释下列各段文字中的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理由。

1、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逗号表示分句之间和变式句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并列的两组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表示下文是总括语。句号表示这个陈述句的停顿。

2、我们的孩子不会了解19世纪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沉痛的话:“我小时候就没有童年。”

冒号表示下文是直接引语。引号表示引用的原话。句号表示陈述句后的停顿。(引用的话是个陈述句)

3.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头一个逗号表示第一个分句后的停顿,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换,第二个逗号表示非主谓句后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句后的停顿。

4.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光辉的名字,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顿号表示并列人名之间的停顿。第一个逗号表示主语后的停顿,因为这个主语内有很长的定语,需要停顿。第二个逗号表示分句间的停顿。句号表示整个陈述句后的停顿。 5、《母与子》的作者——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书名号表示《母与子》是一本书,破折号表示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说明。间隔号表示音译的名和姓之间的分界。句号表示整个陈述句后的停顿。 三.标点下列几段文字

1、当年,焦裕禄同志调到兰考后,经过调查研究,找张副书记交换意见。他问:“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在哪?” 张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转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在这里,焦裕禄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如此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说的一清二楚,内涵深刻,这才是简洁朴素的语言。

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极其丰富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据指出:现在的生物界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最原始的祖先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发展进化来的。各种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A.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B.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4、A.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B.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四、改正下列句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加以说明。

①“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将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两个引号中的文字是一句话,这里的冒号只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它不能统领前一引号里的“行喽”。

②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心理学”是课程名,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删去,并在中间加上顿号。

③他家里的人说:“自己家里的炉子用多少煤,你从来不管,对火车烧煤却这样认真”。他说:“国家的事要一丝不苟”。

句中的两个句号都是表示直接引语之后的停顿,所以不能放在引号之外,应放在引号之内。

④贵报《中外名人故事》专栏内刊登的“刻苦自学的华罗庚”一文,我们都很喜欢读。 报刊专栏名不应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刻苦自学的华罗庚”是文章篇名,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⑤我回到家乡一看。嗬!一幢幢美丽的瓦房;一片片葱翠的农田;一条条笔直的渠道;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和“嗬”后都应改用逗号。三个分号也都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几个分号隔开的不是并列的三个分句。 ⑥国家体委领导希望全体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国争光”。 “水平”之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虽然它处在宾语内部,却相当于分句之间的停顿。 ⑦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种植什么样的药材?老农了如指掌。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⑧一个时期,诗人对于季节:春夏秋冬的自然描写特别多。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一下他们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

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 我失骄阳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闻讯吴刚和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 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

可是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 例如:

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 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3是双关。它有意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做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风和日暖” “山溪婉转” “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之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已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 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1.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夜里不能把眼闭, 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大浪里破船盼人救,

旱焦的秧苗盼甘雨。 (乔林《白兰花》)

2.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以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工作。

例1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地反复使用“红军哥呀,我盼你”,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2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 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年?”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做出回答。

四,按设问和反问连用的要求写一小段话

什么地方最值得留恋?故乡最值得留恋。谁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难道那些红瓦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不像一幅画吗?

五,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于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例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例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 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向味觉挪移,使人在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例如:

看着他慢慢朝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的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六.什么是警策?就你熟悉的作品举出三个例句来.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警语或警句. 下面是三个例句: 1. 事实就是事实.

2. 实干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喊是扼杀理想之花的屠刀. 3. 种子将整个身心献给大地,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七.下列文句都用了什么辞格?

1,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2.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行星.可他那跳跃的 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3.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4.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反复

5.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党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6.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华经不住舔着嘴唇. 通感.

7.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警策.

一. 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的交错使用,前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 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

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又包含其它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 风来花自舞, 春到鸟能言.

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形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使拟人,下句的鸟能说话,是拟人,这幅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辞格.

1.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起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阿!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2.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和警策兼用.其次是暗喻,

3.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4. 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代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对偶和夸张兼用.

5. 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的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叫米拉多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多黑能和黑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多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多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到森林…..”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明喻和夸张. 6.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摔碎空中雾, 一车肥粪一车歌.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三行是拟物,四行是拈连.

7.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万里风暴. 劈不歪,看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四.有人把连用,套用,兼用的综合形式叫做”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连用,套用,兼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是哪种形式,统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1,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2,我是一名清洁工, 为人民服务记心怀。 挥舞革命铁扫帚, 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1.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巢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巢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字节,读时音节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2.原诗:他要和你算账, 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 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 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 不是你这条狼。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1.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蜜来的花精来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蜜来的花精来供养它。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