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2017年版)

更新时间:2024-02-01 05: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12年5月申报, 10月由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始课题实施,于2014年11月结题,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题实验研究。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积极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题组老师团结协作,扎实研究,深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又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受到了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一、课题背景

我国自古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原始起源到保守礼仪的形成、革新和衰落,再到现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形成如今的中华礼仪。中国教育史上,统治者、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礼仪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礼”的主导地位。孔子规定弟子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以前多年的科举教材四书五经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有的认为: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尊重,礼仪素质集中体现在人的言谈和行为上。

礼仪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小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确定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礼仪教育专题研究,力图通过此项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对全校学生进行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遵循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考虑,我校于2012年5月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省级课题。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三、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是分不开的。目前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可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都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伦理道德以及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2、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而小学时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启蒙雏形时期,教育学生养成做人、学会待人接物的文明习惯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

3、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和载体。礼仪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范畴,是德育中的基础教育,又深蕴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是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的方法途径。同时礼仪教育也是对学校德育内容的完善补充。但由于目前多数家长及学校都偏重知识学习和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的正确、持久教育的,出现了德育的薄弱偏差问题,也就出现了受教育者人生成长过程中人格、道德素质不完善的问题。现如今,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是对受教育者在

思想、道德、心理、艺术等方面教育的完善与补充,是提高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国外对学生的道德与礼仪教育研究非常重视,已有相应成果。如新加坡的礼仪道德教育侧重于有文化修养、勤劳、努力、合作;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同时还设有道德教育课。美国的教育侧重在培养爱国精神与公民意识上面,开设公民教育;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国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也都进行了礼仪教育,如北京的花家地实验小学实行“三礼教育”;上海的小昆山中心小学进行了“低年级学生礼仪养成教育”;广州的天河区元岗小学开展了“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等。国外对礼仪的文化建设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礼仪的教育重在养成,而我国则多偏向于说服教育。综合国内外礼仪教育的研究,我校把礼仪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其影响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及社会上的人,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礼仪教育内容的确立。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按照适应的范围分为学校礼仪、餐饮礼仪、待客礼仪、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每个部分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明晰具体的要求,这样完整的体系可以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如学校的礼仪可包括课堂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校园交往礼仪等。我们将会吸取中华民族礼仪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2.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法的研究。礼仪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培养学生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入手,促使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礼仪规范认识的培养,礼仪道德情感的培养、礼仪行为意志的培养。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做,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养成习惯,形成品质。

3.小学生礼仪教育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原则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组织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根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为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题组将组织文明礼仪教育专题调研和研讨会,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案例、论文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级”、“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集合礼仪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学礼仪、讲礼仪,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使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同学,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3、以班级为主阵地,把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班队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学生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充分依托班委会和班集体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积极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和文明礼仪学生。

4、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并通过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文明礼仪教育,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小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超前化和成人化误区。

2、系统性原则:在学校主课题下落实到各年级,每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相应的研究计划、阶段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3、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5、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

6、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中选择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手段途径以及有关资料收集、应用研究、效果检测都尽量不增加过重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力求做到操作简便、行之有效。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课题特点及校情、学情的需要,我们对德育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合理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发展轨迹为:启动、探索期——反思、完善期——成熟、总结期——成果鉴定与推广期。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3)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完善阶段): 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

(1)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1)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

(2)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第一阶段

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课题的领导,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建立课题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麻善富为组长,德育副校长赵梅为副组长,政教主任史雅静、大队总辅刘艳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许叶、曹志刚、赵亦健、李晓雨、戈晓娟等12名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组。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个人特长,进行了具体分工,如下:

麻善富(校长):负责课题总设计,做好实验研究人员思想工作、各科室和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实验经费的筹措等。

赵梅(副校长):参与课题设计,具体指导实施方案和实验,资料的收集处理工作,负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史雅静(政教主任):负责研究制定撰写课题方案、计划及活动开展;负责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评比方案制定及实施;负责文明礼仪之星评价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等。

刘艳(大队辅导员):负责结合少先队活动,设计每一个小主题活动实践方

案,要有主题、时间、人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并制定学生的文明礼仪细则。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

许叶、曹志刚、赵亦健(教导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材料收集:如课题研究计划、总结;教师撰写的文明礼仪教育课例、主题案例、教育教学故事;课题培训、活动资料;教师读书活动情况;学生作品、活动;课题获奖情况等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活动照片的拍摄、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李晓雨、戈晓娟(年级组长):负责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 各班班主任:负责各项训练内容、教育措施在本班的实施,积累个案,向课题负责人及时反映情况,总结经验。

2、做好问卷调查,为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把好脉

为了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效、全面开展,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之前,我们对全校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向全校1—6年级1900名学生下发了《城区46校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1)

该问卷包括了学生上下课、升旗、就餐、卫生以及与他人相处等在校、在家、在社会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感知和存在的问题,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些常规性的文明礼仪知识学生还是比较清楚的,比如:85%的学生选择老师宣布下课后,准备好下节课学习用具后再离开教室;在学校看到老师,你会经常问好吗?我校有92%的学生选择会主动问好;有人不小心打了你,你会怎么做?有75%的学生表示不会介意;当遇到同学之间打架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劝解或告诉老师,只有少数学生事不关己。外出乘车时,80%的学生选择排队上车;过马路时,90%的学生选择走人行横道。这些文明礼仪知识的认知得益于学校、家庭的日常教育。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却与认知大相径庭。校园里随意丢弃的果皮纸屑,课堂教学中的不认真听讲、说闲话做小动作,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旅游观光时的涂写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现象随处可见。

根据学生文明礼仪知行不统一现象,课题研究组决定先从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入手,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方法,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对学生进行家庭文明礼仪、社会文明礼仪的教育实践中。

3、制定详尽的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引领课题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