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18 15:35: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

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厂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选自《而已集》有删改)

16.简要分析第2段中画线句的内涵。(6分)

职业的读书和工匠准备工具一样都是为了谋生,这种勉强的、甚至痛苦的读书不值得特别赞扬,间接肯定了超越功利的轻松的读书。

17.简述第4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其次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

18.文章题为“读书杂谈”,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主张。(6分) 读书应该出于爱好而非功利目的;读书可以看批评文章,但更要看本书、自己做主;读书要和思索、观察结合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a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