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案例1

更新时间:2024-03-03 06: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案 例 选 编

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

编 委 会

主 任:陈安丽

副主任:马必学 委 员:万由祥 宋卫东 盛建龙 张建军孔国庆陈年友 彭 锋 熊仕涛王进思袁前林 廖世平

蔡泽寰邓院方顿祖义 魏文芳 张锦枫 刘大洪

游 敏

前 言

从第一所短期职业大学(江汉大学,1980)成立,到2011年我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7所,在校生达到58.1万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分布最广泛的高职教育网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

“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从院校建设阶段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型,进入“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2006年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成了17所省级示范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入围国家骨干校建设计划5所。形成了以国家示范校引领、国家骨干校带动、省级示范校为支撑,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格局,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

为系统总结示范校建设经验,全面展示示范校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根据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会组织编印了《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供全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教师参考。

《丛书》包括由协作会统一编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选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编》,以及各院校选编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理论成果》,是我省示范校建

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

《丛书》的编印得到了省各示范校的大力支持,凝聚着编委会和各编辑组成员的智慧与汗水,反映了省示范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努力。编委会期望《丛书》能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路径的探索、湖北高职教育品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编委会 2011年12月

目 录

1.携手汽车4S店 深化校企合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案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1 2.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创新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0 3.围绕专业做强企业 产学结合校企双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改革实践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19 4.集合资源靠机制,团结企业靠共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 ...................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7 5.三层合作、四方共建、多方共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44 6.实施“双园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案例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54 7.三会体制 四方联动——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67 8.推进四个对接 实现深度融合——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案例 .......................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80 9.鄂州职业大学机械系“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 鄂州职业大学 92 10.校企合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校企深度融合的T-TEP项目---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

I

学模式改革案例 ....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错误!未定义书签。 120 12.依托项目 深度合作 互惠共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根植行业 教培互举——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探索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行业牵线搭平台,校企合作谋发展——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中外联合、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多方共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合作项目案例 ..... 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73 16.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设教学生产基地——武汉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武汉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

1.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 196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 202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 210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

II

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 216

III

携手汽车4S店 深化校企合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应主动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借助学校的教学力量为自己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以保障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为我所用,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职业技术学院更应主动与企业合作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适用性,了解不断发展的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随着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后市场人才出现了新出现的企业和老企业扩容,需要增补大量人才;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适应汽车大发展需求,急需知识更新或高技能人才。同时随着汽车后服务的延伸,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汽车保险与理赔、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正在迅速增大。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调研,明确地方经济发展对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于2009年在我校建立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并于2009年共同申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使本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我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与现代华星天佑4S店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谋就业等措施,进行全面合作,积极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一、与企业对接共育人才 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湖北贤良汽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为胜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杨顺芳总经理、袁瑛瑛售后总监任委员。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培养领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使学校发展始终紧跟行业需求。召开研讨会,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系统与4S店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在“校企一体”平台上、“产教结合”环境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确保活动一次,及时听取企业心声,及时调整专业计划。

积极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一”,探索 “校中店”教学模式,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坚持工学结合模式,使教学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局面,将4S店管理的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迁移到学校的教学中来。通过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进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就业同步。

2

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培养环境则为人才培养提供软件条件。培养环境的优劣和特色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科研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训练,接受职业训导。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培养环境表现在学校整体培养环境和教学系统、4s店两个执行主体的结构框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4s店提供的“企业化育人环境”,包括“生产实践环境”、“职业训导环境”。生产实践环境:北京现代华星天佑4s店拥有先进维修、检测设备和成熟管理机制是我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4s店不仅具有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真实工程环境,而且努力营造实践教学所要求的良好教学环境,坚持既出产品、又育人才,把实训教学作为4s店年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职业训导环境:4s店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之一,是以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和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提供职业素质训导。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4S店实训,直接在第一线顶岗训练,完成适量的生产定额和工作任务。通过真实企业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职业岗位实境的操作训练,实现无缝对接,不仅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规则,而且使他们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初步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在整个过程中,

3

华星天佑现代4s店外景

华星天佑现代4s店展厅

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依照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学以致用,贴近就业的思想,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的改革,引店入校,共同办学。以就业带动了招生,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快速发展。

9

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创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可溯源于中南兵工局1950年创建的“中南兵工学校”,是新中国创建的首批国防军工院校,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置的全日制高职院校(1998)。

1999年学院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行业性高职院校。

为坚持为船舶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适应学院管理体制转型,1999年,学院提出了“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适应了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大国”与“造船强国”的产业战略,兼顾了湖北省建设我国中部造船大省的产业政策;“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反映了学院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学院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依托行业、服务社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的行业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一、以船为伴 行业性办学模式的专业群建设

——“三海一工”专业群的系统设计

船舶工业是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肩负着为国家海防安全、

10

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提供重大装备的重任,是国家战略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国防科工委陆续发布《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重大产业政策文件,湖北省提出了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通过技术改造,努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两个产业链”的战略构想。

即以武昌造船厂为主体的特种船建造基地,以长航集团青山船厂和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武汉船舶出口基地,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武汉重型铸锻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和湖北登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船舶配套基地,以科研院所为优势的产学研中心。

围绕强化船舶主链,以军船、民船、特种船三大整船为主,向高技术多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油轮、化学品运输船、旅游船、高速船、客货船的功能和档次,扩大出口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两条支链:即按照配套设备同步发展的原则,形成产业配套支链,以带动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甲板机械系统、专用电机系统等六大相关系统的同步发展。同时带动港口机械、航道设备、旧船拆卸等向前发展。

作为以培养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坚持“以船为伴”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对接船海工业发展要求,以“三海一工”(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见图1:“以船为伴”的“三海一工”专业群。

11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分别响应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舰船建造)、战略基础产业(水上运输)、重大装备制造业(海洋开发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

其中,海防安全类专业为学院军工特有专业,包括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建造与船舶舾装方向)、船舶焊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与舰船动力装置方向)、船舶电气设备等专业;海洋运输类专业包括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内燃机安装与调试、轮机管理)、船舶电气维修与维护等专业;海洋开发类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焊接、钢结构技术等专业;新型工业化类专业包括为船舶特种件结构服务的现代制造类专业,海洋装备制造等有关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形成了服务船舶工业产业链完整链

12

条的特色专业群,适应了船舶工业关联产业多、技术集成度高、以及船舶工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产业特征。

“三海一工”特色专业群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院为船舶工业、交通运输业、海洋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性新兴等产业的服务能力,巩固了与原行业系统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远洋集团公司、中海集团等国字号企业集团组织集团所属企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民营造船企业来学院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在船舶工业企业集中的区域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涉船类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二、与船同行 开放性办学模式的框架构建

——“三层四方”办学体制的整体架构

学院在不断强化船舶类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与船舶工业产业链对接的特色专业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以船为伴”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

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原行业办学资源优势,按照“学院发展与行业进步同行、专业设置与行业变革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的要求,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互动合作,构建了由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构成的“三层四方”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见图2“与船同行”的“三层四方”办学体制框架。

微观层面是学校与企业单个法人实体 “一对一”合作办学方式。校企双方就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动共赢为导向,以双向融入的方式,共同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校中厂”(如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工作站)、“厂中

13

径高度契合,使工学深度结合成为可能。由于合作企业与专业培养路径的高度一致,产品形式多样,为工学结合课程提供了充足的载体。教师可方便地收集这些图纸、实物,建成“载体库”,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如围绕汽车零部件、军工产品进行普通加工的教学,围绕模具产品进行数控加工教学,围绕数控磨床进行机床原理、装配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第一、二学期围绕九洲公司、科隆公司等生产的机床零部件和对外加工件,学习零件的手工制作和普通车床、普通铣床、钻床、磨床、刨床加工知识和技能。在这两个学期中还应掌握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以及电工电子基本知识,以支撑后续课程。

第三学期围绕九洲公司、四方模具生产曲轴、模具产品和军工产品学习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以及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线切割加工、电火花加工等知识和技能。在这一学期,还将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编程等知识与技能。

第四学期围绕九洲公司生产的数控机床学习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装配与调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知识与技能。

第五学期则根据学生特长及其意愿,在九洲公司和科技园区其他企业(如国营红林模具厂、华中汉光科技、国营238厂)中安排相应岗位(数控机床操作岗、数控机床装配岗、数控机床检修岗、质检员岗等等)进行生产实习,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这个阶段在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第六学期在九洲公司和校外合作企业(如三江航天集团公司、中山大洋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顶岗实习,这阶段由学生独立从事生产任务。

24

五、产学结合 校企双赢

几年来,数控技术专业坚持校企“四合作”培养人才,以企业为平台,“学练做”融合,学知识、练技能、做产品,实施技能训练导师制,强化“双

师”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连续5年来,学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屡创佳绩。

2006年湖北省第二届数控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名。

2008年湖北省第三届数控大赛中,荣获数控车工第2.3.4名,数控铣工1.3.5名,加工中心操作第1.2.5名。

2010年全国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1个国家级一等奖,1个省级1等奖,2个省级二等奖。

2011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竞赛中获得了学生组二等奖和教师组二等奖。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得到了长足进

步,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前身为孝感机床厂,因产品竞争力不强、经营不善而破产,通过与学校合作后,学校安排5名教师长期在企业兼职技术骨干,这些教师共获得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开发出数控机床产品,使企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成长为湖北省高薪技术企业,现在,企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利润达2000万元。其主导产品曲轴轴颈数控磨削成

图10数控大赛部分奖品

图9 全国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颁奖现场及学生作品

七片 25

套设备在全国同行中有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华中科技大学投资,并在企业设立院士工作室,并有希望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的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取得双赢的效果。

26

11 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集合资源靠机制,团结企业靠共赢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案例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湖北,服务铁路,育人为本,特色创优”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跟着铁路转、联合铁路办,帮助铁路干,乘势谋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联合武汉铁路局等轨道交通企业,创建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促进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促进企业共同发展。

一、建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平台,合作办学

2007年,学院发挥铁路行业背景优势,联合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等20余家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组建了“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集团内成员单位共有23家。集团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引入办学主体,基于学院与各方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运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1.优化理事会运作长效机制

集团设理事会,履行募集基金、参与议事、协调关系、实施监督的职责。理事会依照“制度规约,开放管理,紧密合作,共享成果”模式运作,制定《集团章程》,明确了集团的性质、作用,集团成员的责任、义务、权力,从而将校企合作从“行业情结、情感维系”提升到“制度保障、互利共赢”的机制运作高度,形成了“理事会”运作长效机制。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一是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规划方面的优势,参与学院发展计划制定、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研究,宏观上明确人才培

27

养模式、规格、数量、途径和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2011年集团理事会年会,对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共谋学院发展大计。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参与学院办学。职教集团全方位支持学院国家示范院建设,在学院国家示范院建设过程中,企业承诺投入1500万元,实际投入1840万元,由过去的提供旧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以研发为主的“校中厂”。

2.设立系级理事分会

各专业教学系部主动对接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内容,在学院体制机制的组织保障、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符合本专业(专业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制定工学结合教学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制度细则;建立了一系列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企业职工培训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具体实施的制度;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明确了双方责权利,把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落到实处;学院适时召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工作研讨会和总结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推进学院体制机制建设。

3.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四层”对接立体框架

在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四层”立体框架。学院与企业、系部与站段、教研室与车间班组、教师与技术人员层层对接;建立企业骨干挂职系部副主任、企业技术骨干兼任专业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挂职企业项目副总工(副经理)、技术主管等职务的机制,深度融合,多层面全方位展开校企合作。

①建立“学院—企业”战略合作关系

28

学院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双主体”办学。企业作为合作办学主体之一,一是参与学院发展规划制定、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研究,宏观上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培养数量、培养途径、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二是投入设备和技术,与学院共同建设优良教学条件。

在企业的参与下,学院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形势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调整学院发展规划,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办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用人需要,成为学院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依据企业发展方向和用人需要,确定每年的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分劈招生计划,已成为学院“大就业工程”的基础性工作。

②建立“系部—站段”协同合作关系

依据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企业用人需要,不同系部的学生,与不同的站段共同实施培养。

各系部和对口企业共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措施吸引企业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和接收学生就业等;定期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根据施工企业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设置等;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完善校企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向培养、指导、检查和考评等全程参与机制,实现共同管理。

武汉铁路局武昌车辆段发专文,将担任学院兼职教师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企业人员晋职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武汉铁路局武南机务段规定,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一律由企业选拔指派,

29

以确保证兼职教师质量。每届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实习单位与学院共同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由企业和学院分别下文表彰“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小组和“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实习指导老师,并颁发证书与奖品。

③建立“教研室—车间”紧密合作关系

落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和专职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互派交流制度,专兼教师团队共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编写相关教材、学材;校企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进行学生实训教学管理和授课;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大力开展个性化的订单培养和定向培训。

各专业学生依据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指向,进入不同的车间班组开展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接受来自一线不同岗位兼职教师的具体指导。

④建立“教师—技术人员”交流协作关系

教师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最新技术应用,开展挂职锻炼和技术合作。组建由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研发、咨询、推广团队,建立专业教师下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的考评机制,同时制订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表彰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为企业技术服务。

一方面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拜师学艺,进行现场技能培训,强化专业教师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院参加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教师对接技术人员,专业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实训效果。

30

程红兵书记在集团成员单位调研

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

每年召开轨道职业教育集团年会

二、与轨道交通企业深度融合,合作育人

校企共同签订育人协议,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条件、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1.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武汉铁路局密切合作,构建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柔性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沪汉蓉铁路湖北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分段培养,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速铁路方向)“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武汉地铁集团

31

等企业合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岗位导向,学练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以服务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从岗位需求出发,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统筹,就业导向与全面发展统筹,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统筹”的原则,遵循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基础,加强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专业课程平台为主干,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形成岗位能力;以素质拓展课程平台为延伸,拓宽专业视野,提升职业迁移能力。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有机结合,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工作对象、工具使用、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职业素质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相关知识、技能、素质,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情境来承载,选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有机地嵌入其中,形成能力递进关系,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能力螺旋上升。

3.校企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院组织、引导、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社会实践,通过送培、现场锻炼、企业进修等形式,专任教师每年定期到铁路站段顶岗工作,开展现场调研,收集现场信息,参与现场科技攻关,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相关专

32

业技术人员参与相关合作项目,承担课程建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优化双师结构。

学院80%兼职教师来自集团成员单位。超过50%的兼职教师经常活跃在教学一线,14名被聘为楚天技能名师,形成了一支以楚天技能名师为骨干的兼职教师队伍。

4.校企共建条件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武汉铁路局合作建设了国内最先进的校内高速动车组模拟驾驶实训室;与太原铁路局合作新建了国内唯一的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培训中心;与湖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共建国内第一条CRTSⅢ型整板式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试验段;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等单位签订协议,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6个。实训基地成为企业新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培训基地,学生学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课堂与实训基地,教师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科研基地。

5.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实践教学方案

校企共同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探索建设“厂中校”,严格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流程,企业从接纳学生实习,发展到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完成教学任务。校企合作管理,全程覆盖。学生顶岗实习结束,由企业与学院联合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校企共同下文,表彰“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实习生、优秀实习小组和“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实习指导老师。

6.积极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一是多元化考核主体,由学生、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施多元评价;二是多维度考核指标,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道德素质等;三是多样化考核方

33

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四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

7.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以贯彻落实教育主管等部门文件精神为宗旨,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为引导,以学院为核心,在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集团、湖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优化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由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企业参与的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处和二级学院(系、部)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网络;优化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规范、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等制度,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优化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了企业参与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评价制度、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系统有效的监控;优化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社会为评价主体,以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教、同行听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为主要手段,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顶岗实习落实情况、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主要评价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

34

国家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乘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之势,合作就业

学院推行了以“开展两项调整”、 “探索三个模式”、 “提供三项服务”、 “健全三个机制”为内涵的“2333”就业工程,并不断强化特色办学理念,突出办学优势,推动校企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出“铁路组合班”、“地铁全程培养模式”、 “企业订单培养”、 “招生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就业保障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新措施、新办法促进就业,开辟了特色发展之路。

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8%。根据由湖北省人社厅、教育厅、团省委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查小组调查统计,在2010年全省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五个专业中,我院电气化铁道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铁道通信信号三个专业分别位列第一、三、四位。今年,学院被湖北省作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推荐参选全国就业重点宣

35

传高校。

1.每年新生千人订单显特色

学院主动按照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集团成员企业等共同组建订单班,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质量评估和就业等环节实行全方位深度合作,不断探索“铁路组合订单就业模式”、“地铁全程订单就业模式”、“富士康‘三奖’订单就业模式”等新的订单就业模式。订单班实行双主体办学、零适应期培养,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配置,学生顶岗实习、学业评价考核,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由由专兼教师授课,第三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学院70%的学生在各类订单班中学习,2008年武汉铁路局与学校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书》,连续订制2008、2009、2010届毕业生“千人订单”,广东城际铁路下达了三届800人订单。武汉地铁、无锡地铁、富士康等企业订单已经签到了2014年。学院目前已收到6家企业2014年需求订单,面向2011级新生组班,订单总数已超过千人。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毕业学生数比例达到5:1,学生就业率超过了98%,学生就业质量高,在企业回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企业对学院毕业生普遍反映好,技能优良率达到了95.32%,综合表现优良率达到了98.29%。

学院的订单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企业订单遍布各年级,呈现出下单时间早、订单分布广、数量大、企业质量优的局面,学院订单时间早、规模大、企业优,每年大一新生的“千人订单”被多家媒体誉为“未进校门先就业”。2010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在新华社发表的介绍我院“转变高教发展方式,未进校门先就业”的就业工作的做法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将我院就业工作好的经验“介绍

36

给全国各高校”。2011年学院被评选为“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是我省受表彰的唯一一所省属高校,也是我省唯一一所受表彰的高职院校。

2.依托轨道交通职教集团,健全机制

职教集团在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建立人才需求定期通报制度和职教集团内理事院校毕业生优先聘用制度,越来越多的集团成员企业开出人才培养订单,健全了就业工作校企联动机制、招生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就业工作保障激励机制、就业与教学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形成了就业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机制。我们把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与日常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在各院系成立了就业工作组,明确第一管理者就业工作责任,形成了就业工作的网状管理体系。二是形成了招生、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2007年学院将分设的招生办、就业办合并设置了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统一履行学院招生就业工作职能。特别是把就业作为分劈招生计划的主要因素,在市场 “找米下锅”,按需求“量身定制”,从源头上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三是形成了就业工作保障激励机制。我们在人员配置、干部结构、经费分劈等方面对就业工作给予倾斜,就业经费连年增加。同时将就业工作纳入部门和干部工作考绩、考核、评先表彰的重要观测点,激励督促,形成了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好局面。

37

我院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刘大洪院长在创业高峰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与铁路企业组建订单班

我院毕业生成为西藏第一位专业列车乘务员

四、用轨道交通事业熔接校企,合作发展

1.职教集团全方位支持学院国家示范院建设

学院国家示范院建设项目在集团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圆满完成建设目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了高速铁路人才培养基地、铁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速铁路安全警示教育基地、湖北高速铁路高新技术推广基地。

2.学院为合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学院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后盾、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8

和优质的技术服务,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武汉火车站,学院的毕业生占新进大学生的80%;武汉地铁公司运营一线岗位上2/3的员工来自我院,学院成为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武汉铁路局每年的春运一线,在武广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学院大批师生参与其中,参加企业运营、工程建设、设备调试、技术革新与服务,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3.学院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

学院发挥发挥专业优势,为铁路、铁通、地铁等相关企业,开展以高速铁路新技术新知识培训、企业职工高级工晋升技师培训、新入职非铁路专业本科生岗前培训、新入职非通信专业大学毕业生补强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复转军人中职学历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1万多人次。2010年,铁道部委托学院分期开办高速铁路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班,来自铁道部、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公司)、三十二个铁路办事处和特派员办事处的安全监察管理干部,进行高速铁路知识更新培训。铁道部将职工培训基地设在学院,学院成为铁路企业员工的“充电站”

4.支援铁路春运暑运

发挥学生技能优势,每年春运、暑运,学院近千名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赴武汉客运段、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武汉火车站参加顶岗实习,承担票务、站务、乘务等岗位的工作,缓解铁路部门在春运、暑运期间的工作压力。2008年初,学院 1700余名师生,勇敢地冲锋在春运抗雪救灾第一线,不畏严寒,连续奋战48天,出乘279趟次,运送旅客80余万人,为抢运滞留旅客,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展示了高职院

39

校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中央和地方十多家媒体对学院师生春运抗雪救灾事迹进行了采访和跟踪报道。学院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2008年抗雪救灾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唯一受表彰的高职学院。在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示范院建设二周年暨“双百”论坛上,学院春运抗雪救灾事迹被作为“2008示范高职在行动”第一案例,向社会展示。

5.提供高铁技术支持和服务

学院专业教师参加了武广高速铁路运行前的设备联合调试。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师生参加了在建的京福高速铁路等的勘测设计精测。学院教师为担任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技术指导的德国海登坎普公司专家提供现场德、英文技术翻译服务。学院领导应邀在全国第二届经济法律高峰论坛会上作题为《高速铁路产业发展与我国产业政策完善》的专题报告。学院师生开展高速铁路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研制开发了用于高速铁路事故救援的“机车通用救援台车”;设计开发了用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施工及铁路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的“测量型GPS一体机”及“GPS测量系列软件”;为南车集团设计、开发、制作新型特种车辆配件“销轴”和“进汽集管”;发明了应用于动车组检修作业的“快速打标器”。

6.开展了培训及技能鉴定服务

受武汉地铁集团委托,学院开展对地铁职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率先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工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并得到了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认可,为武汉地铁集团的信号工、通信工、车辆钳工、车站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电动列车司机等7个工种152名员工进行高、中、初三个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近三年,学院为企业及社

40

会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6000余人次。

7.为政府部门制定研究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为政府部门制定研究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提供成功范本。通过健全的理事会决策议事制度,大力实施订单培养;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利用校中厂、厂中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进程,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同步进行;在集团成员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促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实施;高质量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省级研究课题;充分发挥专家优势,为高速铁路建设开展产业政策法研究,为营造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几年来,各成员单位的关系日益密切,交流更加广泛,合作逐年加深。集团年会由合作初期的学校举办,转变为后来的校企联办,发展到现在的企业争办;年会地点由初期的校内举办,转变为后来的校外举办,发展到现在的企业现场举办;年会内容从单纯的办学情况沟通,转变为后来的合作项目研讨,发展到现在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学院与企业实施“双主体”办学,合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共同组织校企专家出国培训;与企业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利用建在学院的试验线,采集数据,开展科研,为高速铁路新线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41

学生服务铁路春运

校企共建校内CRTSⅢ无砟轨道铺设轨道试验段

为铁通公司新入职人员培训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展望未来,校企合作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巩固合作办学平台,继续发挥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间联络机制建设,巩固教学联盟地位;合作单位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继续对校企合作办学咨询、指导、支持、监督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果进行凝练,进一步推行区域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专项工作组的体制建设,推进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企业职工培训和学生就业等工作,对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要做好总结。需要切实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依托集团平台,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对企业的在职培训规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继

42

续拓宽技术服务领域,提高技术开发层次,在高新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创造较大的效益,将学院打造成技术应用的研究基地、科研成果的转化桥梁,为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2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