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百年校史概述

更新时间:2023-11-11 0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柘荣县实验小学校史概述

百年沧桑,薪火相传;桃李争荣,盛世华章。又是一个喜讯频传的金秋,柘荣实小迎来了百年华诞。

回顾一百年的历程,办学的艰辛,战火的摧残,浩劫的损伤,发展的辉煌,无不使我们思绪万千。这里有少年的憧憬,青春的记忆,拼搏的汗水,收获的欢乐,成长的足迹。饮水思源,我们无不深切怀念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点石成金的老师和任劳任怨、热心服务、默默奉献的员工,无不殷切思念朝夕相处、互帮互励、情同手足的同学;数万学子,无论天南海北,时光荏苒,都忘不了学习成长的摇篮——柘荣实小

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柘荣县,原名柘洋,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建县之前属霞浦县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柘洋推行新学,商界、学界、各宗祠和知名人士

商讨创办小学,沿袭以祠堂、庙宇做校舍的旧俗,选城南关帝庙(今柘荣实小教师宿舍楼旁)为校址,定校名 “柘洋两等小学”,聘请陈善臣(清宣统元年1909年乙酉科拔贡)任教。这是柘荣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就是柘荣县实验小学的前身。翌年下半年,学校因经费不足及躲避战乱停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柘洋升为特种区,直属省辖。第二年,柘洋设

立“溪坪短期小学”,校舍依旧在城南关帝庙,刘与惇任校长,教员2人,

学生80多人。之后几年随着时局变化, 校名屡易。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秋改校名为“溪坪小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名“城镇中心小

学校”,吴国梁、蔡进德、林义全先后接任校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改名“双城镇中心小学校”,当年7月,首届六年制高小班毕业12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名“双城镇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柘荣建县,学校更名“柘荣县双城镇中心国民学校”,章安任校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庆祝蒋介石六十寿辰,奉令易名“柘荣县中正小

学”,任命陶孝通为校长;直至1949年柘荣解放后重新复名“双城镇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大多采用“注入式”授课方式,即:教师读,学生跟读;教师讲解,学生静听;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以“孔孟之道”为基本内容,民国后期以“四维”“八德”为基本内容,并提倡“新生活运动”。抗日战争开始后,在小学生中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对加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1940年以后,小学奉命贯彻拥护“国民政府”和“领袖”的教育。1947年,贯彻“勘乱建园”方针,加强反共教育。

1949年之前的三十多年里,柘荣经济落后,财力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加上时局动荡,小学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校舍因陋就简,学生数很少,群众因生活贫困无力送子女上学,流生现象非常严重。从1940年至1949年,双城、武陵两所中心校高小班共毕业13届,毕业人数仅一百多人。

1949年6月15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柘荣,柘荣县宣告解放;8月,县工作队招收小学教师18人进行短期培训,为学校复课做好准备;9月,学校复课后,复名“双城镇中心国民学校”,魏昭淮任校长,学校由此迈入新的发展历程。

1953年,中央提出整顿和改革小学教育的指示,指出“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纠正学生过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和校内非教学活动的偏向。”柘荣县随之对小学教育进行整顿和改革。

1955年,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基本生产技能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经过整顿之后,学校又有了新的发展。

1956年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教育十二年规划纲要》,县制定《柘荣县1956-1962小学事业发展计划》,加速发展小学教育,为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积极做好准备。当年8月,柘荣撤销县制,合并到福安县,双城中心小学改名“福安县柘荣中心小学”。

1957年秋,柘荣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招收幼儿26名。这是柘荣县创办幼儿教育的开始。

1958年“大跃进”期间,学校停课,师生参加“大炼钢铁”、“移苗并坵”、“积肥”、“插白旗”等运动。1960-1962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少数教师自动退职,学校流生现象严重,全县小学学生数锐减,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1961年10月,柘荣复县,柘荣中心小学改名“柘荣县城关中心小学”。 1962年“柘荣县城关中心小学”改名“柘荣县实验小学”,学校贯彻

“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小学教师进行精简,部分教师被动员退职;中学部分教师下放到小学,师资力量有所增强。

1963年中共柘荣县实验小学党支部成立。

1964年全省大抓普及初教,全县小学生数又有较大增长,柘荣县实验小学就在这一年的5月被列为省重点小学。

六十年代,因毛主席提倡,学校掀起 “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学习热潮,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情、动作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课堂教学“教得生动,学得主动”。这对当时纠正教师 “满堂灌”偏向,形成注重引导、精讲多练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国初期的十七年,虽然国家贫弱,遭逢经济困难时期,柘荣又经历撤县与复县,但得益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的开展,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教学上取得新的发展。同时,县人民政府分别于1954年拨款修建砖木结构双层教室4间,单层教室2间,和1966年修建砖木结构单层教室6间,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学校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步入以“柘荣县实验小学”冠名的历程。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蔓延,首先向文化阵地即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路线”浸透的地方开刀。于是,学校成了重灾区,学校全面停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去。

文革初始阶段,工作组鼓动血气方刚的学生将斗争矛头指向学校领导和老师。许多老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反革命分子”、“黑五类“等恶名。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校内气氛日趋紧张,最后将目标集中在当权派(带“长”的)和“历史有问题”的老师身上,有问题的老师被一一揪出,并组织批斗。

1966年7月,当时批斗中没有问题的老师便成立了造反派,他们走出校门,冲向社会,打砸一切被认为是“四旧”的东西,抄了一些“牛鬼蛇神”的家,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书籍遭到了严重破坏。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图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复课。1968年2月,柘荣全县中小学全部复课。

1969年2月,根据《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精神,县“工人宣传队”进驻实验小学,领导学校“教育革命”,主持学校“斗、批、改”,领导学校一切工作。这时期的课程以《毛主席语录》为主要教材, “社会主义文化课”在此时期被摆在次要的位置。

1973年8月12日,各地学校出现了一股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运动,否定文化学习,否定教师作用,使实小刚刚恢复起来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里,全国上下无政府主义盛行。学校正常的规章制度被破坏,教学秩序一片混乱,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设备都受到严重破坏,图书毁掠殆尽,档案荡然无存,绝大部分老师在备受凌辱后被迫离去,百花园地一片凋零。这不能不说为实小的悲哀,亦或整个国家教育的悲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p0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