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参考答案(完整) 2

更新时间:2023-10-18 23: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

1、语言的功能包括( 社会)功能和( 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 和(人际互动)功能。 3、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 语言)是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4、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 )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 )半球制约。

5、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 )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二、判断正误

( 对 )1、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 错 )2、当说话者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时,话语中不具有主观性。 ( 错 )3、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 对 )4、抽象思维要以语言为形式依托。 ( 错 )5、布洛卡区在大脑的右半球前部。

( 错 )6、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 对 )7、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 错 )8、汉语名词没有数的变化,所以汉语没有区别单数和多数的概念。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信息传递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信息传递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2、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

1

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3、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需要语言

(1)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必须用语言作手段

(2)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持。 (3)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 (4)语言可帮助思维条理化

(5)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 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4、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人类的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分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左半球”,因此它们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掌握不了语言。

大脑中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

(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的。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能听懂别人的话。(2)书写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区。这一区域受伤的人,其他运动能力尚好,但失去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的能力,称作失写症。(3)视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具有阅读理解功能。这一区域受损的人在视觉上并无障碍,但无法理解文字的意思,称作失读症。(4)听觉性语言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靠近视觉语言中枢。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发现,也叫韦尼克区。这一区域受损的人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同时自己表达也有问题,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语言功能分区依据各种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部受损区域的对应关系来确定的。这些功能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这些都足以说明语言的生理基础是存在的。

5、儿童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指什么?临界期的存在说明语言的哪些特性? 临界期:是语言习得术语。指的是儿童比成人习得语言又快又成功的生长期。有语言学家认为从2岁开始至青春期,有的认为大脑优势在5岁左右就定下来了。在临界期内,大脑的可塑性大,儿童可自然而又轻松地完成语言习得。语言开发最迟12、13岁,过后原功能消退、弱化。

临界期的存在说明儿童语言的习得不仅需要具有先天生理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这正和大脑语言区的确定时间是大致平行的。

6、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思维时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A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对事物的分类可能不同。英文中的“uncle”,与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堂伯、堂叔、堂姑父、姨父、舅父、表姑父、表叔??等词对应。

B 相同语素构成的词,可能表示不同的概念。 手+纸 汉:手纸 汽+车 汉:汽车 张三的错误在哪里?

【答】发明本身也需要语言的帮助。在发明电视的过程中,所有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2

日:信 日:火车

7、张三说,“我们先发明了电视,然后才给电视命名,所以思维不需要语言。” 8、举例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

1、语言与社会共存亡:每一种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依存于社会,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息息相关。

2、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

每个社会都存在自己的语言,语言是不同民族的区别标志 。

(1)任何语言中词语的音义联系,以及词语组合的语法关系从根本上讲都不是必然的。

(2)任何语言中词语的音义联系, 便要求并迫使这一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 以及词语组合的语法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认可,

其实,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能带给该团体内的成员很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同的方言同样也有类似的效果。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不是为某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语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填空

1、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 )和( 规则 )组装起来的。 2、符号包含( 形式 )和(意义 )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 )的概括。

4、我们是通过( 听话)认识到“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 心理现实 )的。 5、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 )。

6、心理现实是存在于( 客观现实 )和(语言符号 )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7、语言符号的( 任意性 )和( 线条性 ),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8、语言符号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 音位 )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 )层的最小单位。 9、( 组合关系 )和( 聚合关系 )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0、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大脑的结构 )和( 功能 )。 二、判断正误

( 对 )1、一种语言可说出的句子是无限的。

( 错 )2、语言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是不自由的。 ( 对 )3、符号的形式和意义都具有一般性。 ( 对 )4、语言是丰富人的心理现实的重要途径。

( 错 )5、心理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认知,与客观现实是等同的。

( 对 )6、语言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 ( 错 )7、现实中的句子是无穷的,所以组合关系也是无限的。 ( 错 )8、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 错 )9、句子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 ( 错 )10、“飞鸟”和“小鸟”具有同样的组合关系。 三、思考题

3

1、听到一个熟人在说话,就能判断出是谁在说话,这个过程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吗?为什么? 这是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因为符号存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将意义与形式组合的。但是语言符号的形式与一般符号的形式不同,它是一种声音实体。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如音高、响亮度等发音的特点,我们听一个人说话,长时间地接触后,就将这种声音特点与意义结合了起来,从而理解了这种声音所传送的意义。

2、语言符号如何增进人的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 心理现实为语言符号的最初编码提供了初步的材料。 语言符号,是对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现实的“房子”只能是具体的——平房、楼房、四合院、别墅??。 口称的“房子”,从来都是抽象,是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 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 如“粉笔”,和实际的粉笔是由很大的区别。

3、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的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当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

里接收间接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当我们向他人传达这些信息时,就可以运用已有语言符号,对心理现实进行再编码,用语音发送出去。

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它与二者存在一种互动:一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人类将认知得到的客观现实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二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离散化、物质化的语言符号使人类能推导出新的概念和判断、构建各种理论,进而发明新的具有延长性的感知工具,进一步提高对客观现实(包括人自身的心理现实)的认知。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符号任意性指语言中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音和义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对使用者来说是随意的,不受制约的。事实上,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的约定俗成,不能任意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交际。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A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 [mi],汉语是“蜜\\密”,英语是me

B 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 如英语“book”,汉语“书”,日语“ほん” C 同一语言中可以用相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

英语 [sait]: sight\\ site\\ cite.分别是“视力\\场所\\引证”的意思. D 相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相同的意义. 站台\\月台 爸爸\\父亲 医生\\大夫

5、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符号系统的关系?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语言交际中,不管你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语言符号都只能一个一个地按次序出现,不但众多音节不可能、也无法同时共现,就是两个音节也不能同时共现。

语言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是由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构成的一个层次装置,这就是语言的层级关系。

6、说明“张三”、“李四”、“请”、“周日”、“春游”可以构成哪些句子,从符号的系统性说明为什么同样的语言符号单位可以构成不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意思? 张三请李四周日春游。

4

李四请张三周日春游。 请张三、李四周日春游。 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 周日李四请张三春游。

语言系统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两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最小的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语言符号以少数的最小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的更大的单位,级级翻翻增量。符号数量少,便于记忆,翻翻增量靠组合。

7、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为什么说符号的聚合和组合是相互依存的? 语言中的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8、汉字是否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为什么? 汉字是具有二层性的符号。

文字也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字形作形式,以语言符号的音和义作内容。文字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汉字一般以占据一个方块空间的形体单位“字”对应汉语里的最小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一定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

如“晴”的左一字符“日”,其意义与“晴”的意义有关(天晴一定有太阳),音ri与“晴”的音完全无关,所以称为“义符”;右一字符“青”与“晴”在语音上有十分相近的关系,所以称为“声符”。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一、名词解释 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重(强)、音长、音质。

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它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

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例如汉语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就是非音质音位。

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该语言的区别特征。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

5

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运用区别特征比较容易说清楚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特点和具体语言语音系统的组织方式。

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叫做语流音变。

音步——语言的一种节奏中,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叫做音步。

二、填空或简答 1、画一张元音舌位图,用国际音标标出八个基本元音。 八个基本元音[i][e][ ][a][u][o][?][ɑ]

2、按音位特征用国际音标注出相应的音素。 (1) 双唇浊鼻音m (2) 舌尖前浊擦音z

(3)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 (4) 后低不圆唇元音ɑ (5) 前半高不圆唇元音e (6) 后半高圆唇元音o

3、列出现代汉语普通话辅音音位的至少四对区别特征并各举一对儿对立音位。 清——浊[p]:[b] 塞擦音和擦音 [ ts] [s] 送气——不送气 [p‘] [p] 鼻音和口音:[m][p]

4、以下是某一种语言音系的全部辅音音位,试设立一套区别特征,列表给出所有音位的区别特征。 /p/ /b/ /t/ /d/ /k/ /g/ /m/ /n/ /?/ /f/ /v/ /s/ /z/ /?/ /?/ /θ/ /e/

/j/ /w/ /h/ 双唇舌舌舌齿声舌面唇 齿 尖 根 叶 尖 门 中 塞清 /// /p/ f/ t/ k/ 浊//// b/ v/ d/ g/ 擦清 / /// s/ ?/ θ/ h/

6

浊 鼻 m/ 半元 z/ / ?/ /e/ / /j/ //w/ //n/ ?/ 5、寻找适当的英语单词实例,证明英语中下列音位具有对立关系。(提示:例如/p/—/b/对立,最小对立对儿的例子有pit/bit; rapid/rabid; cap/cab等) (1)/p/—/f/ (2)/s/—/z/ (3)/m/—/n/ (4)/b/—/v/ (1)pair/fair (2)sap/zap (3)more-nor (4)bow/vow 6、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汉字的音节形式,并分析它们的音节构造。 江 交 刚 关 劝

[tiɑ?55] [tiau55] [kɑ?55] [kuan55] [t‘yan51]

例 字 江 交 刚 关 劝

声母 ttk k 韵 母 韵 头 i i u 韵 腹 ɑ ɑ ɑ a 韵 尾 ? u ? n 声 调 55 55 55 55 51 7、用国际音标给英语单词splendid和translatable注音,并说明它们各自包含哪几个音节。 [′splendid] 两个音节 splen ——did

[tr?ns′leit?bl ] 4个音节 tr?ns—— lei ——t?——bl

11、下面是某一种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的四个代表性实例,试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音变特点。 (1)棉袍 mie? p? → mie? m? (2)戏台 xie tai → xie lai (3)米缸 mi kou? → mi ou?

(4)清唱 ts‘ i ? ts‘y? ? → ts‘ i ? ?y??

①是顺同化。上字鼻尾韵,下字声母是[p]、[p]的,受到鼻音[?]的影响变成了鼻音[m]。 ②上字是开尾韵,下字声母[t]变成[l]。从清塞音变为浊连音,弱化。 ③上字是开尾韵,下字声母是[k],变为[?]。脱落

④上字鼻尾韵,下字是[ts]、[ts]的变成[?]。从塞擦音变为擦音,弱化。

三、思考题

h

h

1、音位与音素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二者存在区别。

7

A.划分的依据不同:音素是根据语音的物理、生理等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主要是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只须看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是否相同,而看两个语音形式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除了看它们的自然属性,更主要的是看它们的社会属性,看它们是否能区分不同的语言符号。

B.音素是属于所有语言的,音位是属于个别语言或方言的。音素是从自然属性出发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同的语言中的同一个音素,其自然属性都是相同的。而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按社会习惯划分出来的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单位,因而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

C.数量上不同。一般来讲,一个语言的音素的数量要比音位的数量大得多。一个语言的音位,经过归纳,一般都在几十个。而一个语言里实际所包含的音素是很多的,其数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二者也存在着联系。一般来讲,音位和音素有着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一个音位往往包括几个不同的音素。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就包括[a][A

2、怎样找出一个语言或方言的音位。 在归纳音位的时候,要进行对比,看看不同的音素是否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何检查一个音素是否能区别意义的呢?采用三种具体方法:

1)减除法:在具体的语言中,如果把词中的一个音素减掉,词义就发生变化,减掉的音素就是音位。例如,汉语的[mao35](毛),如果去掉[m],就会变成[ao35](熬),意义就发生了变化,[m]就是音位。由于它的存在,把“毛”和“熬”区别开来。

2)添加法:如果一个词加上一个音素,词义就发生变化,则加上的这个音素也是音位。例如,英语中,desk[desk],加上-s[s],,形成desks[desks],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意义发生了变化,则加上的[s]就是音位。

3)替换法:如果词中的某一个音素被换成另一个音素,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则所换的音素就是另外一

个音位。例如,英语的“sky”[skai](天空)中的“k”换成“sly”[slai](狡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则/l/就是一个与/k/不同的音位。如果换了一个音,这个音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则不是音位。例如,把[skai]换成[sk‘ai],虽然听上去不顺耳,但是不改变意义,因此[k‘]不是另外一个音位。

3、区别特征与语音系统平行对称性特点的关系。 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不同的区别特征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

A B C D 1/p/ /p‘/ /m/ 2/t/ /t‘/ /n/ /l/

1行是双唇聚合群,2行是舌尖前聚合群,A列是不送气清塞音聚合群,B列是送气清塞音聚合群,C列是浊鼻音聚合群,D列是虽然只有一个音位,但在这个矩阵中自成一个聚合群。

在这个矩阵中,A,B,C三列音位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我们称为双向聚合,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p‘/,/m/都不能和撮口呼组合。

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l/的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就只能与/t/,/t‘/,/n/构成舌尖前聚合群,因而我们将其称为单向聚合。

区分双向的聚合和单向的聚合,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一般说来,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而处于单向聚合中的音位的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的音位。

8

4、区别特征与语音系统组合,聚合两轴的关系 同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同一个语音系统里的音位,依靠某些特征相互区别。又依靠某些特征相互联系,聚合成群。同一聚合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的系统性特点,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如现代汉语中的双唇音都可以作声母,作声母都可以和开口呼、齐齿呼相拼,合口呼只和u相拼,不和撮口呼相拼,

但实际上,在平行、对称的系统中常常会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参上题答案)

第四章 语 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

内部曲折—— 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

格—— 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性—— 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屈折词缀—— 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 黏着语素 ——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 黏着语素。

体—— 体(aspect)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时—— 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二、填空

1、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和( 式 )。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3、在workers中,worker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 )和(复综语 )。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语调)。 6、仅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 7、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

8、和名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性、格、(数)。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属于(支配式),“跑的很快”属于(补充式 ),“马上出发”属于(偏正式),“火山爆发”属于(主谓式)。

10、能够改变词类的是(构词)词缀。

11、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除了有类的配列之外,还有(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和(虚词)。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教室、(英)unhappy 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 ) A.阳光充足 B.已经开始 C.调查研究 D.工人和农民

9

3、以下关于句法变换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句法变换反映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 B.句法变换可以区分句法多义

C.容许变换说明一个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 D.变换从不改变句子的语义 4、区分词类最重要的依据是(C)

A.意义 B、形态变化 C、句法功能 D、语言的类型特点 5、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花儿”是( ) A .单纯词 B .派生词 C.复合词 D.语素 6、分析以下Michoacan Aztec语中的一些词以及英语翻译。 nokali—my house nokalimes-- my houses mokali—your house ikali—his house kalimes--houses

如果表示friend的词是mahkwa,表示my friends的词应该是(E ) A.nomahkwa B. mahkwas C.momahkwames D.momahkwaes E.nomahkwames 四、分析题

1、用变换的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 支持的是王书记

我们支持是王书记(王书记是受事) 支持我们的是王书记(王书记是施事)

3、请为下面的句子画出句法结构树形图。 他 希望 将来 研究 语言学。

| 主|| 谓语 | |动 | 宾 | |状 > 中 | | 动|宾 |

S

NP VP V ADVP ADV VP N V N 他 希望 将来 研究 语言学。

5、分析以下句子中所体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位置 A B C

10

张三 去过 北京。 例子 妈妈 洗了 衣服。 学生 举着 标语。 主 谓 宾 名词 动词 名词

处于A位置和C位置的都是名词,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处于B位置的是动词,作谓语.在每个句子中,B和C先组合成动宾结构,再和A组合成主谓结构.

五、问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句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递归性和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有什么关系? “递归性”是数学和数理逻辑的一个基本术语。它被引入到语言学中,指的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以便生成无限的新语句和无限长(在理论上可能的)的句子”的功能。也有人解释为“有限规则的无限应用”。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递归性两种表现形式:

表现1:套合: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例如:

(玫瑰)花————(院子里的)玫瑰花 ——(张三)院子里的玫瑰花

——(在化工厂工作的)张三院子里的玫瑰花

? This is the dog.——This is the dog that chased the cat.—— ? This is the dog that chas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表现2:联合: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的重复使用。例如:

? 你去,我去,还是他去?

? “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请︱老板,??

组合的层次性从表面上看,句子是一个接一个的词组成的线性符号序列,实际上,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的。 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组成的。

递归性可以是同样的语法结构层层嵌套,造成的是成分的扩展,层次的增多,而同一规则的的重复使用,并不能增加语言结构的层次,只是使同一层次的并列成分增多了。

2、汉语名词名词没有性数格等形态变化,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办法给汉语名词分出语法上的小类?请尝试给出一种分类,并说明理由。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三个,1、形态标准2、意义标准3、句法功能标准

形态标准包括构形形态(例如重叠;)和构词形态(例如词缀。 )印欧语系的语言形态变化丰富,具有相同形态变化的词功能往往也相同,可以以形态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如可以加-ed的都是动词。

意义标准把语法意义相同的词划成一类。语法意义是指词所具有的抽象、概括的意义,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归为名词。不管是印欧语系的语言还是汉语都可以从意义上进行归类,只不过意义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因为有些词汇意义接近的词语法功能却并不相同。如“忽然”和“突然”,两个都可以作状语,但“突然”除作状语外还可以作谓语作定语,是形容词,“ 忽然”则只能作状语是副词。

句法功能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包括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2)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划分词类最根本的标准是分布,就是指语法单位所能出现、不能出现的所有组合位置的总和,具体说指,能够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能与什么性质的词组合等。这种“活动能力”就叫做语法分布。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为一类。

11

汉语名词不能从形态上进行归类,分布上名词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少数名词如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还可以直接作状语,一般的名词前不能加“不”或者“很”(不人不鬼、不男不女除外)一般名词都可以接受物量词的修饰,不接受动量词的修饰。给名词分类主要依据的是意义,可分类如下:

①人的名称:人 厂长 大夫 作家 儿童 老人 教师 ②处所名称:上海 故宫 沈阳 亚洲 ③时间名词:夏天 今天 早晨 上午 ④方位名词:上面 中间 东南 左边 ⑤具体事物的名称:钢笔 电脑 苹果

⑥抽象事物的名称:观点 和平 文化 科学 愿望 理想

、与英语对比,举例说说汉语语素的特点。 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古代汉语一个语素一个音节,一般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后来为了弥补语音系统的简化,汉语逐渐用复音词来取代单音节词,复音词从中古开始在汉语中占据优势地位,原来的单音语很多都转化为单音节语素,汉语中单音语素占多数,复音语素多半是联绵词、叠音词或外来词。

汉语语素的组合能力很强,绝大部分语素是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但有一部分原来在古代可以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到了现代汉语中发展成需要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黏着语素。如“民”“粹”“律”等。

汉语中的语素都是成词语素,缺少变词语素,基本没有什么形态变化。而英语中变词语素很多,像”ed””ing””s”等都是动词后可加的。形容词、副词、名词也都有专门的变词语素。

汉语中的语素有一些从名词发展来的派生语素,如“阿、老、子、儿、头”等,但数目很少,所以汉语中的合在词以复合的居多,派生词较英语少得多。

汉语中同音语素很多,英语中也有同音语素,但数目较少。而且汉语中复音语素也有同音的,英语则基本没有。

4、结合具体语言事实说说如何区分词和短语。 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短语是两个或以上的实词的组合,是大于词而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短语又是由词构成的。三者密切联系,又有互相区别的界限。 词和短语的区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 从语法结构上看,词具有现成性和定型性;短语则具有临时性和可扩展性。

词不论其音节多少,结构如何,都是作为一种现成的单一性的单位而用于造句的。 短语则不然,它是临时组合的,且能够扩展。句法的规律只能作用于短语,不能作用于词的内部。例如:“新工人”可以扩展为“新的工人”、“新的女工人”,“光荣、伟大”可以扩展为“光荣而伟大”、“光荣和伟大”。但“工人”却不可以扩展为“工的人”、“工的女人”,“光荣”、“伟大”同样不可以扩展为“光和荣”、“伟而大”。

二、 从声音形式方面来看,词的内部不容许停顿,而短语的内部则可以停顿。试比较一下作为词的“东西”(指物件)和作为短语的“东西”(指东边和西边)。前者的读音(dōngxi)结构是固定的,“西”读轻声,中间不停顿。而后者中的“西”不读轻声,语法结构也不很固定,中间允许停顿,也可以说成“东和西”。所以说像“木箱儿”、“胶轮儿”是词,而“木头箱子”、“胶皮轮子”是短语;“支书”、“共青团”是词,而“支部书记”、“共青团员”则是短语。

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插入扩展法”。

如果一个语言单位插入别的语言单位使它扩展后,不改变原来的意义,这个语言单位就

不是词,而是短语;如果意义改变了,或者没有意义了,就是词,而不是短语。譬如,“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中的“红花”、“绿叶”就可以插入“的”或“颜色的”,扩展成“红颜色的花”、“绿颜色的叶”,意义没有发

12

生变化,这句话中的“红花”和“绿叶”就是短语。而“红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中的“红花”,如果插入“颜色的”,意义就变了,所以这句话中的“红花”是词,而不是短语。同样的道理,作为一种工具名称的“拉手”是词,而表示一种动作的“拉手”则是短语。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 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 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 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 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 ——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 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1、(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2、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三、分析题

2、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 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 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 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 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水

用与用用用调快水接明火 锅 油 料 速 13

触 蒸 煮 烹 煎 烤 烘 煨 炸 煸 爆 4、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农 夫 用 枪 杀 死 了 那 只 狼。 施事 工具 受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试分析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话题?什么是话题链?什么是有定性? ⑴夏老人送给李小龙一盆昙花。昙花在这一带是很少见的,夏老人很会养花,什么花都有。李小龙很小就听说过“昙花一现”。夏老人指给他看:“这就是昙花。”李小龙欢欢喜喜地把花抱回来了。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

⑵李小龙给它浇水,松土。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便是看看他的昙花。放学回来,连书包都不放,先去看看昙花。

⑶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李小龙盼着昙花开。

⑷一天夜里,李小龙在梦里闻到一股醉人的香味。他忽然惊醒了:昙花开了!李小龙一骨碌坐了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煤油灯。昙花真的开了!李小龙好像在做梦。(引自汪曾祺:《昙花? 鹤和鬼火》,有删节)

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

话题句子的话题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而这一选择跟说话者对整篇话语的信息组织结构有关。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有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相继出现的各个句子,如果话题或主话题相同,则后面句子的话题或用代词指代或省略。汉语中省略的手段用得多,英语等语言则更常用代词指代。

以上材料的话题是昙花。材料(2)说的“它”就是指代昙花,下文“白天搬到屋外。晚上搬进屋里,放在床前的高茶几上。”用省略照应昙花。

6、简要说明下列句子在情态上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十分确定)

14

我想小刚一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不太确定) 我猜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毫无把握。 我听说小刚上学去了。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把握。 我看见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说话者对事件的真实性确定无疑。

7、以下列句子为例,说明:什么是焦点?焦点的性质是什么? (1)这首诗连小孩都会背诵。 (2)张三从李四那里借来了这辆车。

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就是“预设”。 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如例(2),重音可以落在“张三”、或“李四”或“借”或“这辆”上,强调不同的内容,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如例(1)用“连…都”句式强调“小孩”。

8、分析说明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并以此为例说明,什么是预设?什么是蕴涵? 那个孩子(施事)把他的宠物狗(受事)领进了公园(处所)。

如果两个命题之间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命题的变元与另一个命题的变元有下义关系,那么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蕴含关系。 预设指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在语言中,指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 蕴含是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上句中蕴含了“那个孩子 把一只动物领进了公园。”因为狗是动物的下位词。 预设:有一个孩子,孩子有一个宠物,那个宠物是狗,有一个公园。

9、下列句子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试以下列材料说明,什么是语境?语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我上课去了。

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做“言谈现场”。物理语境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语境还包括话语语境。话语语境是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某些句中省略的内容,并不在话语的物理语境中存在,但可以从话语语境中推断出来。第三,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我上课去了。”如是老师说的,指的是去给学生讲课,如是学生说的,则是指去听课。“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这句话中,“小李”可以在船上,可以在岸上,“他”可能是指“小李”,可能是指说话人、听话人都知道的第三者,关键是有没有这个第三者。

四、问答题

1、自己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模糊性。它会影响交际吗?为什么? 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词义中有一部分是具有模糊性的。也有一部分并不具有模糊性。此外,还有大量的科技术语,也都是精确的。词组和句子中也有一部分的意义是模糊的。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比如,我们在说“张三个子高。”时,高是一个大致的范围,,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身高六尺三寸才能说“个子高”,六尺二寸就不行,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半就不行,那交际就难以进行了。

语义的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反而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较清楚的。 语言中的词义能被人理解。高在中国人中,1米八以上绝对算高了,1。6米肯

15

定是矮子,至于1。75米那就见仁见智了。

2、就你熟悉的语言各举一例说明什么是隐喻和转喻。 词义派生的两种方式

转喻:转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相关性) 整体?部分:西瓜(植物) →果实 物品?使用者:便衣(服装) →军人、警察 行为?行为发出者:编辑(动作) → 人 工具?活动:saw(锯子) →锯(动作) 材料?产品:iron (铁) →熨斗 产地?产品:茅台→酒

隐喻:隐喻的基础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相似性)

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包袱→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人感觉重 老古董→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陈旧过时

nose →the narrow or pointed front end of something(事物的突出部分):面部最突出的部位

3、“动程”可以区分为哪几个类型,为什么? “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

(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 (2)花很红/眼晴大大的/冰化了(性质/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一、

知识题

1、 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 甲骨 )文、 文、(苏美尔)文、(玛雅 )文、(古埃及)文等。

2、 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是指( 象形 ) 、( 指事 ) 、( 会意 )、( 形声 )、(转注)、(假借 )。 3、 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手(象形 )、泪( 会意 )、拖( 形声 )、刃( 指事 ) 、其(“其中”的“其”) (假借 ) 。

4、 简述字母文字的产生历程。 二、思考题

1、 文字和图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图画在古时候也是用来记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画记事只是帮助记忆,传达信息的手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有当事人才比较清楚所表述的内容,因此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不具有文字意义。但是,图画记事较之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是实物的替代物,有一定的象征性,概括性,能记录较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为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记事的图画是文字的前身,而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关系。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

16

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2、 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

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 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词。

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3、 表音文字又可分为哪几种重要的类型?世界上存在单纯的表意文字吗? 表音文字,又叫做“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可以分为:

音位文字: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辅音文字: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如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字符表示语言中的音节。如日本的假名。

4、 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早期的自源文字都是不完善的意音文字,字形的象形程度也都很高。早期古苏美尔文、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用来表示现实中某些常见的事物。由于与现实事物有相似性联系,所以这几种古文字有不少形体十分相似,形体与语言音义结合的方式也不出我国传统文字学所说“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形声这五种。

这几种古文字都有大量的这些描摹外物形象的小图形。也可以把若干个象形的小图形放在一起,把这些小图形的意义合起来表示语言中的一个音义结合体,这就是六书中的“会意”造字法。汉字“休”是取“人”、“木”两形合起来的“人倚树”形来表达“休息”之义的“休”。

此外还可以在单个象形图形的某个部分加上一些简单的标记,表示语言中另一个音义结合体,这相当于“六书”中的“指事”造字法。字形与语词的声音挂钩,因而可以念出来,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可以借用象形表意的形体来表示语言中另一个与之同音的音义结合体,这相当于“六书”中的“假借”造字法。早期的这几种自源文字中都有大量的假借字。

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几种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义(包括象形和记号)、表音两种字符的文字。而且,在这些文字的早期,意音文字都尚不完善,由于假借法的大量运用,使得同一形体表示数个同音不同义的语言符号,影响了文字的达意功能。

5、 举例说明文字对语言的适应性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文字对语言的适应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一种文字,无论是自源的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例如,汉字之所以长期停留在方块字的阶段,与汉语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汉语

17

的语词以单音节占优势,没有形态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这些特点有利于保持音节—词根—形的书写体系

相对独立性: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等语言采用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可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子,后换用表音文字,这说明了文字对语言也有相对独立性。

6、 口语能否改革?书面语能否改革?文字能否改革?文字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其中有些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有些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约定俗成”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例如一些生造的词语,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7、 举例说明文字的保守性。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如此,如果语言发生了变化,文字也应该发生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支配文字发展的条件与语言发展的条件不完全相同。

书写的工具和材料,方言的分歧,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历史传统的强大力量,等等,都可以影响文字的发展。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此笔画细瘦,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肥大厚实。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发展变化剧烈,各国流行的新颖字体不断出现。这些字体大多是因草率的笔法固定而形成的所谓俗体。这些俗体或俭省笔画,或增添笔画。俭省者多于增添者。俭省或增添所形成的字体,多在某一国某一地区通行。这就形成文字异形。秦灭六国以后,派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汉字的字形又统一起来。汉字有些字有很多异体,这和封建社会文人崇古的社会心理造成。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有很大的保守性,语言社会一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它就不会轻易起变化。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形却没有改变。(篆、隶、草、行、楷是书体的演变,字本身没有变化)。语言可以死亡,记录它的文字可以存在。一种文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言,可以对别的语言产生作用,如汉字于之于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等。

8、 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跟口语是什么关系?书面语跟文字是什么关系?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和口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是“耳治、口治”的,而书面语是“手治、目治”的,即口语是说的和听的,而书面语是写的和看的。 2.口语用词范围比较窄,句子比较简单,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书面语用词的范围大,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讲究简洁、结构紧凑、连贯照应等。3. 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口语随社会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书面语并不即时地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

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字是记录书面语的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书面语和文字虽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书面语也不是文字。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应该和口语一致。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产生书面语和口语脱节的现象。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

(1)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讲话,难以听到早一时期的人讲话。这样就促进了口语的演变。而书面语则不同,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因此,口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

18

往往在书面语中可以继续保留。

(2)宗教经典、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文、史、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比较强的条件下,容易造成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

9、 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以从容推敲,仔细琢磨。这就给口语和书面语带来一些不同的特点,使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说话的时候,除了联词成句以外,还可以利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身势等伴随的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景。口头交际讲求效率,有这么多的条件可以利用,所以口语的用同范围可以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写作的情况不同,口语中的各种伴随因素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口语和书面语的这些差别是由使用条件决定的,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风格变异。

10、 书面语与口语脱节分为几种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改革书面语? 人们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过去人说话,因此,没有办法模仿古人,这种情况促进口语的演变。人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书面语,也能看到过去的书面语,这就为模仿古人提供了可能。宗教经典、法律条文,他们的权威性叫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历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这些因此促使人们模仿古人,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与口语的脱节。

我国的书面语和口语不同,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有其特殊的原因。

第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记载儒家经典的语言自然也成了不得更改的万事楷模,是读书人模仿的榜样。古代的科举考试,特别是八股取士,强调替古人立言,参加考试的人只有模仿古人的书面语,才能考中。这也加强了书面语的保守性。

第二, 汉字对书面语的影响。

书面语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书面语,使它和口语一致。

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常简称为方言。

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9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的动力。

语音变化。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一些高频词语在使用中常常磨损,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为韵母。在社会交际中,英语中的good bye 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缩短了,只说bye。

又如词汇变化,偏好不同,说法也不同。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多”

还有语法变化,正因为是约定俗成的,也就可以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请发短信给我”说成“请短信我”,虽然语法改变,但意义没有改变。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符号是音和义的结合,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比如,远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样,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之后先后发生了复辅音声母消失、辅音韵尾合流等变化,音节结构趋向简化,声调因此应运而生。

语言中有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渐变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语言是由各语言要素过程的,这些要素不能“要变一起变”,只是少部分的逐渐变化,大部分保持稳定,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顺畅进行;

(2)语言被不同的人使用,因此语言要素的变化不可能一下子涉及所有的人,语言群体越大,变化扩散到整个群体需要的时间就越多。比如,北京话零声母有从w到v的变化,但目前仍然处在变异状态,不少语言调查都表明,这一变化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等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也就说明这一变化的扩散具有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不平衡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语言的各要素在演变中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如果不涉及外部语言接触的影响,词汇方面变化得最快,因为词汇对社会现象最为敏感,大量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要求大量的新词涌现;而语音方面就要相对慢一些,因为一个语音的演变会涉及一批使用这个语音的语素,而且语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紧密,一个音的变化常常涉到同类的语音,比如,“腭化”,舌根音k如果腭化,通常其他舌根音也会腭化,正是由于语音变化涉及面比较大,而且与社会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变化相对就慢。而语法作为符号的组织规则,稳定性的要求相对来说更强,词汇和语音作为组织材料,其变化较少影响到作为框架的语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词汇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再次之的不平衡状况。

再次,不同的人群在演变中也有不平衡的状态,有的人接受变化快,通常是年轻人,有的人接受慢,通常是中老年人,有些地方的人群变化快,通常是文化中心或者政治经济中心,有些地方的人群变化慢,通常是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20

2.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必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所有具备该特征的音位; 3.语音演变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区性; 4.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使方言或亲属语言间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

语音演变有高度的齐整性,如果处在某种条件下的甲音变成乙音,那么所有处在同样条件下的甲音都会变成乙音。正因为这样,语音的演变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的演变是以区别特征为单位进行的。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到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例如:“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在语音演变过程中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许多方言中消失了。影响所及,中古汉语音系中所有使用浊音区别特征与同发音部位相区别的音位在这些方言中都消失了。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第三,地区性。语音的演变是象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

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使得方言或亲属语言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二)语法方面

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也具有巨大的稳固性。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在表达的要求、语音的演变、语法的类推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处在逐渐的演变之中。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相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语法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语法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变可能引起另一类的演变。

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类推作用就是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结构的重新分析改变了一个语言形式的底层结构,但不改变其表层显示。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单向性。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较高的成分。

(三)词汇方面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从演变结果看,有新词产生和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无非是扩大、缩小和转移。从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与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也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词义演变的方式和途径则主要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关,具体说主要就是隐喻和转喻。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演变结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总的看来,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词汇演变的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词汇的演变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词语的替换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时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有关系。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不管是哪种结果,新义和旧义之间总是有联系的。

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oxf.html

Top